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颱灣中部平埔族群曆史變遷(1700-1900)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颱灣中部平埔族群曆史變遷(1700-19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平埔族
  • 颱灣史
  • 社會網絡
  • 集體意識
  • 曆史人類學
  • 族群關係
  • 18-19世紀颱灣
  • 中部颱灣
  • 熟番
  • 文化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平埔(熟番)村社受到外力衝擊始於17世紀,尤其在清治時期(即17世紀末以來至19世紀末),其社會變遷之急速、社群互動之頻繁,為前所未有。本書以文獻紀錄、遊記、探險紀錄等資料為主,考察平埔社群的互動關係;一則描述外力介入前平埔族群彼此間固有的互動網絡,一則考察外力介入後不同村社如何在統治策略的操縱下,影響彼此的互動,並檢視過去有關平埔社群組織鬆散、各自為政的部落(tribe)社會特質成說的適用性。

  本書從地域史與族群關係史的觀點,檢討平埔族群的人群組閤原理暨外力對平埔社會關係的影響。除瞭藉由清治下「社」的多重性質之釐清,瞭解平埔社群關係,勾勒平埔村社關係發展軌跡並釐清社群互動因素外,並以見於文獻資料的平埔跨社群遷徙活動,呈現平埔族群的社會網絡展現方式。平埔族社原以各自的生活領域為核心,並視周遭人群為異文化的世界,隨著17世紀中葉外力入殖,尤其在清廷邊疆控製力的擴充,以及漢人優勢社會的形成過程交互作用下,逐漸跨越單一的部落認同,發展齣熟番集體意識;熟番我群(we group)與漢人、生番他者(otherness)之分逐漸成為對比。而隨著平埔人群逐次成為颱灣社會的少數族群,這一與漢人社會競爭失敗的生活經驗乃産生共同的行動基楚,並引發他們一波波再造新生活園地的企圖。由於這些部落內部的變化由來並非自發,而是與部落外部環境的發展因素相互作用,兩者同時促使變化的最終實現。

  換言之,就平埔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的發展過程而言,其現實生活的睏境和復雜的曆史經驗,使得外在因素對內在變遷造成至為明顯的影響。而19世紀的大遷徙活動,則是此內外環境交互作用結果的具體呈現。

作者簡介

洪麗完

  颱灣彰化人。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博士、Division of Pacific and Asian History,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Studies the Center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訪問學人。主要研究範圍為清代颱灣史;最初以區域開發、福客族群關係為研究重點,九○年代以來則專攻平埔族群史,並以地域社群、族群關係、平埔集體意識等為研究議題。此外,也試圖展開颱灣社會文化的相關研究。主要作品有《颱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2002)、《颱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裏大社之研究》(1997)等,以及編著、研究論文等多篇。

繁星之影:清代颱灣原住民族群的社會重塑與身份認同(1700-1900) 引言 本書旨在探討18世紀至19世紀末期,在颱灣社會劇烈變遷的浪潮中,一群被曆史洪流推嚮邊緣的南島語係族群,如何在“熟番”身份的標簽下,經曆瞭一場深刻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重塑。這段時期,恰逢清帝國對颱灣的治理日益鞏固,漢人移民大規模湧入,傳統的生活方式與權力結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聚焦於這一特定曆史區段(1700-1900),力求超越傳統將他們視為被動接受者或單純漢化對象的敘事,深入挖掘他們在結構性壓力下所展現齣的能動性、適應性與身份構建的復雜過程。 本書的研究基礎立足於對清代官方檔案(如《颱灣府誌》、地方誌、奏摺、題本)、族群內部的口述曆史殘片、以及早期西方傳教士與探險傢的記錄進行細緻的交叉比對與批判性解讀。我們試圖構建一幅多層次的曆史圖景,揭示“熟番”身份的形成、固化與消解過程中,族群內部的權力運作、地方社區的韌性以及他們與周邊社會(漢人社會、清廷官僚體係)之間的動態博弈。 第一章:邊界的建立與“番”的行政區劃(1700-1760) 本章首先考察清初颱灣社會結構的奠基。在荷蘭殖民時期建立的初步接觸基礎上,清廷將颱灣的族群區分為“生番”與“熟番”。本書的重點在於分析“熟番”這一分類是如何在清代的行政管理邏輯下被構建和實踐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與賦稅、兵役、土地使用權直接掛鈎的法律與社會身份。 我們考察瞭康熙、雍正年間對熟番聚落的初次大規模“開山撫番”政策。這些政策如何通過設置“社”或“莊”的行政單位,將原本鬆散的族群聚落納入國傢治理體係?特彆關注瞭這一時期,部分族群因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與漢人的貿易與勞務交換中,如何獲得瞭相對於尚未被完全納入體製的“生番”的初步社會優勢,但也因此被鎖定在瞭一個特定的“既馴化”的地位。 第二章:土地、賦役與經濟重心的轉移 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颱灣中部平原的漢人墾殖活動進入高潮。熟番的社會重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地關係的劇變所驅動的。本章詳細分析瞭“番地”的界定、流失與“以番易地”的復雜過程。 我們認為,熟番並非單純的土地受害者。部分族群精英通過充當漢人地主與清廷之間的中介人,獲得瞭在特定時期內對部分土地資源的控製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中介地位的脆弱性暴露無遺。通過分析地方訴訟記錄,我們可以看到族群成員在土地糾紛中如何運用官方法律框架,以及他們如何被迫接受新的經濟依附關係。這導緻瞭熟番社會內部齣現瞭新的階層分化——一部分人得以依附於新生的地權結構,而更多人則淪為佃農或雇工。 第三章:信仰的摺射與文化適應的張力 “熟番”身份的塑造也深刻影響瞭族群的宗教與文化實踐。本章探討瞭在官方推行的儒傢教化(如建立孔廟、推行科舉象徵性參與)與民間信仰(如漢人神祇的接納)背景下,傳統祭祀體係的演變。 我們關注的重點是,族群如何將外來的宗教元素與自身的祖靈信仰進行“混雜”(Syncretism)的實踐。例如,一些原有的祭典被重新詮釋,以符閤儒傢倫理或道教的框架。這種文化上的適應並非全然被動,而是在維護核心身份認同的邊緣地帶進行的精妙平衡術。這種適應性一方麵幫助他們與主流社會建立溝通渠道,另一方麵也導緻瞭內部對“傳統”定義的分歧。 第四章:武裝衝突與社會秩序的維係(1810-1895) 在清代後期,熟番不再僅僅是行政對象,他們還被納入地方的軍事動員體係,參與鎮壓民變和抵抗外敵(如林爽文事件、硃一貴事件的後續影響)。本章分析瞭“熟番兵”的組建及其在地方安全結構中的作用。 熟番參與鎮壓,一方麵強化瞭他們作為“忠誠順民”的政治地位,為他們在與漢人的衝突中爭取到一定的官方庇護;另一方麵,這種軍事動員也促成瞭族群內部青壯年男性社會角色的重塑,並可能引發瞭對傳統軍事領導權(如社頭製度)的衝擊。我們詳細分析瞭19世紀中期發生的幾次大規模漢番衝突,揭示瞭這些衝突往往是土地、資源分配與官方治理失效的綜閤體現,而非簡單的種族對立。 第五章:清末的身份重估與邁嚮現代 19世紀末,甲午戰爭與日本的到來,標誌著清朝治理體係的瓦解。在這一權力真空期,原有的“熟番”身份標簽開始鬆動。日本殖民初期對原住民族群的分類與管理,繼承並重塑瞭清代的遺産,但同時也引入瞭新的生物學與民族學視角。 本章探討瞭1895年前後,部分熟番社群如何在清廷官員撤離後,試圖重新定位自身。一些精英開始學習漢文,利用新的法律工具保護剩餘的權益;另一些則開始尋求與新來的殖民者建立直接聯係。這種身份的重估,為20世紀族群運動埋下瞭伏筆。 結論 本書認為,1700年至1900年間,颱灣中部的平埔族群所經曆的“熟番化”過程,是一部充滿悖論的曆史。他們一方麵被納入國傢機器,承受瞭製度化的剝削與身份固化;另一方麵,他們也展現齣強大的社會韌性,通過對經濟、宗教和軍事角色的適應性調整,維持瞭族群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記憶的延續。這段曆史不僅是關於同化與抵抗的二元對立,更是關於在巨變中持續協商與重塑自身身份的復雜過程。他們的經曆,為理解當代颱灣社會族群關係的形成,提供瞭至關重要的一百年曆史橫切麵。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平埔研究」之意義
第二節  熟番?平埔仔?平埔族?
第三節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之研究

第二章  清代邊疆統治
第一節  熟番人群性質
第二節  邊疆統治基本方針
第三節  族群分化與民族相製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漢人入殖與熟番生活領域之變動
第一節  漢人入墾活動與莊落成長
第二節  熟番生活領域之變動
第三節  「番社」泛稱與族群勢力變遷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熟番社會變遷與少數族群之形成
第一節  部落(tribe)社會經濟生活風貌與變遷
第二節  部落(tribe)權力結構變
第三節  人口變遷與少數族群之形成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熟番社群網絡發展
第一節  清治下「社」之多重性質
第二節  社群網絡與大小屯組織
第三節  熟番聯閤抗清與社群關係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大遷徙活動與平埔熟番集體意識之展現
第一節  「流番」移墾蘭陽平原
第二節  中部熟番移居埔裏盆地
第三節  熟番集體意識之展現方式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及引用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颱灣中部平埔族群曆史變遷(1700-1900)》——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作為一個對颱灣曆史,特彆是原住民曆史充滿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深入的、細緻的學術研究來填補這方麵的空白。這本書似乎正是我期待的那種。1700到1900年,這正是颱灣社會發生劇烈變動的兩百年,是清朝統治的確立,也是漢人移民大量湧入的時期。在這股洪流中,平埔族群經曆瞭怎樣的社會結構調整,他們的社群聯係又是如何維係的?“社會網絡”這個詞讓我聯想到族群內部復雜的親屬關係、經濟往來、儀式活動,甚至是對外防禦的聯盟。而“集體意識”更是觸及到瞭族群身份認同、曆史記憶以及麵對外部壓力時的共同體感。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通過紮實的史料分析,描繪齣這些社會網絡運作的細節,以及集體意識如何在變遷中得以維係或重塑。例如,在土地被逐漸侵占、傳統生活方式受到衝擊的情況下,族群內部的互助機製是否能發揮作用?他們又是如何通過共同的語言、宗教信仰、祭祀活動來強化內部凝聚力,對抗外來的同化壓力?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研究視角,讓我看到瞭從微觀的個體互動到宏觀的群體認同,理解一個族群在曆史洪流中生存與發展的可能性,這對我來說是極其寶貴的。

评分

《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颱灣中部平埔族群曆史變遷(1700-1900)》這個書名,讓我立刻感到這是一本具有高度學術價值且極具吸引力的著作。1700年至1900年,這段曆史時期恰好是颱灣中部平埔族群麵臨巨大社會變遷的關鍵階段,我一直希望能有深入的研究來揭示他們在這場變遷中的真實經曆。“社會網絡”這一概念,讓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平埔族群內部是如何通過錯綜復雜的聯係來維係社群的,這可能包括但不限於血緣、婚姻、經濟互助,甚至是共同參與的儀式和祭典。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齣這些網絡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在麵對外部社會經濟壓力時,它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集體意識”這個詞,則觸及到瞭族群身份認同、曆史記憶的傳承以及共同體感的形成。我非常好奇,在外部強勢文化的衝擊下,平埔族群的集體意識是如何被塑造、被影響,又或者被堅守的。書中是否能夠通過分析曆史文獻、民間傳說,甚至是族群儀式等多種形式的證據,來論證集體意識在族群延續中所起到的作用? 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對具體族群案例的深入研究尤為期待,例如通過某個特定社群的興衰,來摺射齣整個平埔族群在那個時代所經曆的復雜而深刻的社會文化變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颱灣中部平埔族群曆史變遷(1700-1900)》——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和曆史的深度,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內容充滿期待。1700年至1900年,這段時間對於颱灣中部地區的平埔族群來說,無疑是一個充滿劇烈變動的時期,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經曆瞭怎樣的轉型,又如何維係自身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認同,一直是我想深入瞭解的。標題中的“社會網絡”讓我聯想到書中可能對族群內部的經濟聯係、親屬關係、儀式活動等方麵進行細緻的分析,探討這些網絡是如何在外部壓力下維持族群的凝聚力和互助功能的。而“集體意識”則指嚮瞭更深層的精神層麵,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齣平埔族群是如何通過共同的語言、信仰、曆史記憶來構建起自我認同,並在麵對漢人文化的衝擊時,如何保持或調整這種集體意識。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引用豐富的曆史文獻,例如清代官方檔案、地方誌、傳教士的報告,甚至是一些零散的口述資料(如果可能的話),來佐證其觀點。更吸引我的是,書中是否能夠呈現齣具體的族群案例,通過對某個特定族群在某個曆史時期社會網絡的變化和集體意識的演變進行深入剖析,來展現齣平埔族群豐富多彩的曆史圖景。

评分

坦白說,當我在書架上看到《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颱灣中部平埔族群曆史變遷(1700-1900)》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肯定是一本沉甸甸的學術著作。標題裏的“熟番”和“平埔族群”就足以說明其研究對象並非大眾熟知的曆史人物或事件,而是更為細緻、更具社會學和人類學視角的探究。1700到1900年,兩百年的曆史跨度,對於任何一個族群來說,都意味著漫長而深刻的變革。而“社會網絡”和“集體意識”這兩個概念,更是直接指嚮瞭族群內部的結構性力量和精神內核。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衡量“社會網絡”的,是依靠文獻中零散的族譜、契約、訴訟記錄?還是通過田野調查中的口述曆史(當然,1700-1900年的口述曆史會有傳承問題,但或許作者能找到一些間接的證據)?更讓我好奇的是,“集體意識”這一抽象的概念,在曆史文獻中如何得以呈現?是體現在族群共同抵禦外敵的事件中?還是在儀式、歌謠、傳說中?書中是否能呈現齣這種意識形態從何而來,又如何隨著曆史進程而演變? 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具體案例分析非常感興趣,比如某個特定社群在麵對漢人壓力時,是如何通過內部的社會網絡進行協調和應對的?他們又是如何通過集體意識來維係族群的尊嚴和身份的? 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思考角度,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颱灣原住民曆史的復雜性,以及他們在曆史變遷中的能動性。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社會發展和族群關係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颱灣中部平埔族群曆史變遷(1700-1900)》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我一直認為,理解任何一個族群的曆史,都不能僅僅停留在政治事件的敘述上,更需要深入其內部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心理。1700年至1900年,是颱灣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型期,特彆是對於平埔族群而言,他們在此期間經曆瞭與漢人社會的深度互動,傳統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都麵臨巨大的挑戰。“社會網絡”這個概念,讓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族群內部是如何通過血緣、地緣、業緣等關係構建起相互支持的體係的。這可能包括婚姻習俗、祭祀組織、經濟閤作,甚至是共同應對外部威脅的機製。而“集體意識”,則觸及到瞭族群身份認同、曆史記憶以及共同體感的形成與維係。我很好奇,在長期的曆史變遷和外部壓力下,平埔族群的集體意識是如何形成、鞏固,甚至是在某些時期發生轉摺的。書中是否能通過具體的曆史事件和文獻分析,揭示齣這種集體意識在族群生存與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對書中可能呈現的關於族群內部的權力結構、社會分層以及文化適應策略等方麵的討論尤為期待,這能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平埔族群在曆史洪流中的復雜處境和不屈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