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奬被提名人林語堂英譯著作
古典詩詞散文精選,深入體悟華文視野亙古智慧
◎係列緣起──關於林語堂與英譯作品
本係列書各篇均為林語堂先生自中國古典典籍與小品中選輯菁華,進行英文譯介,在國名傢作品對照林語堂的英文名譯,可謂珠聯璧閤。語堂先生曾在《古文小品譯英》(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序文說:「我所喜歡的文章…,那些對我有無形影響的老朋友,他們錶達的情意真的是曆久彌新而又令人驚喜。我挑選的自然是最好的文章,是我誦讀之後不能忘懷,並使我有所瞭悟的文章。不能引起我心靈共鳴的文章我是不翻譯的。」又說:「翻譯是很微妙的工作。唯有能夠和作者情意相通的譯者纔能翻譯得好。因為譯者實際上是以另外一種語言文字替作者發言,如果兩者不像是老朋友一樣,這怎麼能辦得到?」語堂先生期望藉由他的譯文,傳達其閱讀的激動心情,與讀者共同分享閱讀中國古籍經典的驚喜與歡愉。
金聖嘆是被譽為「白話文先驅」的明末文人,所寫之〈三十三不亦快哉〉是一篇妙文,在欣賞其作品時,我們發現在日常生活的平淡處,和在常見常覺事物的細微處,時時可察覺不亦快哉的敏感、豁達和熱愛人生的情懷。本書選輯精神認為,我們生命中可以因之感到不亦快哉的事、物,何隻三十三項,隻是我們冥然不加省會而已!故以《不亦快哉》為書名而無取「三十三」,因為可快可樂的事,實實在在不隻此數!且看林語堂如何以英譯詮釋陶淵明、孔子、金聖嘆、李笠翁等聖哲眼中的快活人生。
英譯者簡介
林語堂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生於福建省龍溪(漳州)縣。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大、北師大、女師大教授,廈大文學院院長、南洋大學校長、中國筆會會長。於三○年代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開創瞭幽默與性靈文學的文風,同一時期,發明中文的「上下形檢字法」,在四○年代據以發明,創製中文打字機,一九七二年並用以編纂《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六日逝世於香港。
著有《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書,並將孔孟老莊哲學與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成書,共六十餘種,多數譯為幾種或十數種文字,暢銷國際,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傢,也是集語言學傢、哲學傢、文學傢、旅遊傢、發明傢於一身的知名學者。
編校者簡介
黎明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曾任聯閤國秘書處翻譯專員、香港政府新聞處處長、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社長。著述有:《中國文學史》(英文本)、《風暴十年》(英文本編譯)、並與林太乙女士閤纂《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
002 新版推薦序 張曉風
Second Edition Recommendation Preface
007 新版推薦序 馬健君
Second Edition Recommendation Preface
018 初版編校序
First Edition Editing / Proofreading Preface
2 歸去來辭 陶淵明
Ah, Homeward Bound I GoTao Yuanming
10天爵《孟子》
Nobility of God Mencius
14惆悵
Disconsolateness
1.行宮 元稹
Country PalaceYuan Chen
2.尋隱者不遇 賈島
Failing to meet a Hermit Chia Tao
3.醜奴兒 辛棄疾
SorrowHsin Chi-Chi
18 花癖袁中郎
Lovers of FlowersYuan Chunglang
22 品香冒闢疆
The Appreciation of IncenseMao Pichiang
26 焚香之趣屠隆
The Enjoyment of Incense Tu Lung
32 慵?銘白玉蟾
Inscription on the Hall of IdlenessPa Yuchien
36 小窗幽記 陳繼儒
Sketches by the Little WindowChen Chiju
50 三十三不亦快哉 金聖嘆
Thirty-three Happy Moments Chin Shengtan
72 顔斶說齊王 《戰國策》
Yen Chuo Chankuotsh
76 馬蹄 《莊子》
Horses’ Hoofs Chuangtse
86 石壕吏 杜甫
The Bailiff of Shihhao Tu Fu
90 大學 孔子
The College Confucius
94 寓言
Parables
1.螳螂捕蟬《莊子》
A Mantis Siezes a CicadaChuangtse
2.有忘?者《列子》
The Man Who Lost an Axe Liehtse
3.懼內者《雪濤小書》
The Henpecked Husband Tales With Morals
4.化緣《雪濤小書》
The Solicitor of Contributions Tales With Morals
104閑情偶寄 李笠翁
The Arts of Living Li Liweng
1.衣衫
On Women’s Dress
2.口腹
The Mouth and the Stomach
3.蟹
Crabs
4.窮人行樂法
How to Be Happy Though Poor
新版附錄:不亦快哉白話文語譯
Second Edition Index:The Vernacular Chinese of Is This Not Happiness
新版推薦序
學貫中西,百年一人
兼具「君子」與「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之美的林語堂
張曉風(作傢)
在中國,在古代,如果你要贊美一個人(哦,所謂人,指的當然是男人),用的字眼可以很簡單,你稱他為「君子」就可以瞭。君子怎麼解釋呢?它意指一種受過完整教育,品德優美,宅心仁厚,不與人爭卻又頗有擔當的人。然而,「君子不器」,由於他的養成教育極好,所以他不適閤作一個職業賣麵包的人或製車輪的人,他不投入實務的有價的操作,他該作的事是社會的精神導師,擘畫十年或二十年後國族該有的走嚮。
在西方,在中古之後,如果你要贊美一個人(哦,抱歉,此處所指的人仍是男人),該用的字眼應該是Renaissance man,我姑譯為「文藝復興人物」。此詞的意旨和「君子」大緻類同。例如,兩者皆同樣博雅多禮,同樣自期自許以天下為己任,但後者卻多瞭些務實的本領,有點像孔子說的「多能鄙事」。不過孔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竟不免十分抱歉的先加一句「吾少賤,故……」。由於年輕時候卑微貧苦,孔子學會一些雜七八拉的技能,究竟是哪些技能?孔子沒說,想來其中有些是不登大雅的,例如煮飯。Renaissance man卻不一樣,他們是「吾少貴(他們皆是識字的貴族),故多能伎藝」,這些伎藝包括儒傢的音樂、射擊(或劍術)、駕駛、數學,以及儒傢所沒有的現代天文地理知識,以及嫻於航海或機械的種種本事,算來「文藝復興人」應該是一種「極優良人種」。
我所知道的林語堂先生其實就是很難得的兼具有「君子」和「文藝復興人物」之長的人。前者比後者多一份優遊園林的隱逸雅緻,後者比前者多幾分新時代男兒的彗黠矯健。
林語堂先生是民前齣生的人,算起他的身分是既貧賤又富貴。他是福建漳州人,傢住山區。那一帶原是窮地方,卻山清水秀。他的父親是一間小教會的牧師,薪資有限,但因教會和洋學堂有關係,林語堂因而擁有極好的教育資源。林氏自小穎悟,再加上環境關係,使得他的英語能力無人能敵。林氏啓濛之際,在那個時代,多少要熟讀一些經書,所以他也就很自然的學涉中西。林氏後來又留瞭美、留瞭德,並且取得語言學方麵的博士學位,但那頭銜和他一生的風雲際會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他的一生和什麼有關呢?譬如說,他是個健康愉悅的男孩,且是個極佳的短跑選手,這一項後來被他妻子視為優點(她曾在運動場上見過他的風姿),因而願意「下嫁」。妻子的廖氏傢族非常富有,對林氏的前半生極有助益。
林氏的另一貴人是鬍適,他曾「偷助」林氏一韆銀元(若乾年後,林氏知情歸還)。鬍之所以助林,錶麵看是鬍的俠氣,其實也是林氏來自傢人之愛的少年意氣風發,令人愛重。
林氏的真本領是寫作,中文的以及英文的。
此外,林氏懂得嚮中國人推銷西式「幽默」,並且嚮西方人推銷中國的放達疏淡。在那個年代談幽默,喊打的人其實不少。一般思想親共的人哪能容得你一杯咖啡一塊蛋糕,並且言笑宴宴來論「幽默」呢?他們希望你「廿四小時都在為人民服務」。至於真正的人民是不是「被服務瞭」或「被殘害瞭」,那纔是天知道。林氏的書多年來一直都是老共轄區內的禁書,但林氏嚮美國外銷中國文化這一部份卻極為成功。林氏的英文著作分三種,其一是創作,如《生活的藝術》。其二是改寫,如短篇小說,其中〈碾玉觀音〉一篇有極好的新詮釋,把個無聊的鬼故事,寫成瞭經典愛情。 後來姚一葦教授所編的〈碾玉觀音〉,劇本就是承襲林氏瞭不起的新詮(而不是採用明人重述的宋人平話)。其三是中翻英的翻譯,如張潮的《幽夢影》。三者皆是纔子作,各有勝境。
林氏是少數靠一枝筆而活下來的文人。更奇怪的是他的「筆潤」來自美金,這大概是中國五韆年來沒有的事。後來的美華作傢如湯婷婷或譚恩美也曾暢銷一時,但她們畢竟是華裔美人。最近寫文革故事的哈金當然也算一員猛將,但還差林氏一截。林氏著作又多又好又極富使命感,百年之內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締造的光榮紀錄。
可是,林氏晚年為瞭想製作一架中文打字機而耗盡心血和金錢,機器終於做齣來瞭,卻因沒人肯生産而成廢物。林氏和「文藝復興人物」一般,是自認有能力駕馭機械的人。林氏當年為之瘋狂投入的那一搏,其中種種艱辛,在電腦時代輕易就解決瞭。四十年前已謝世的林氏,如能看到電腦中文打字之便捷,恐怕不免為自己浪擲的時間而嘆息吧!
不過,以他的的性格而論,他大概也是「終不悔」的。
林氏安息在陽明山腰的故宅庭園?,麵對著他生平最深愛的觀音山夕照。人世無常,什麼都會過去,書,也許是比較接近永恆的一種存在。在作者離世許久之後,仍繼續發言。
欣聞正中書局刊印林先生所譯英文書八種,並且是中英對照的,故欣為之序。
我一直對“快哉”這個詞有著特彆的情感,總覺得它包含瞭一種古老東方特有的、不張揚卻又深刻的生命體驗。而這本《林語堂中英對照∕不亦快哉》恰恰滿足瞭我對這個詞的全部想象。它不是那種講大道理的書,也不是教你如何成功的“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用一種極其平和、從容的姿態,分享他眼中生活的美好和樂趣。林語堂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輕易地穿透人心的浮躁,讓你慢下來,去感受身邊的點滴。無論是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還是對人情世故的洞察,都充滿瞭獨特的東方智慧和人文關懷。我最欣賞的是,他能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挖掘齣深刻的哲理,讓你在會心一笑之餘,獲得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而中英對照的編排,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語言維度去理解林語堂先生的思考,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有時候,同一個意思,在中文裏有一種含蓄的錶達,在英文裏則可能更加直接,這種對照讓我對語言的魅力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更加體會到林語堂先生作為“幽默大師”和“文化溝通者”的偉大。
评分這本《林語堂中英對照∕不亦快哉》確實是近期讓我愛不釋手的一本書。我拿到它的時候,就被它溫潤的封麵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林語堂先生那熟悉又帶著幾分疏離的字體,瞬間勾起瞭我對這位文化巨匠的迴憶。書的排版設計非常用心,中英文對照清晰明瞭,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對照閱讀,時常在理解一個詞語的細微差彆時陷入糾結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每一篇的英文譯文都盡可能地保留瞭原文的韻味和意境,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一些古典文學典故和成語的翻譯,總能找到一種既忠實於原意,又符閤英文錶達習慣的巧妙方式。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和林語堂先生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的幽默、他的智慧,他的對生活的熱愛,都通過文字撲麵而來。我常常會在讀到某個句子時,忍不住停下來,細細品味其中的哲理,或者隻是單純地被他的文字所逗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翻譯作品,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的中國文化世界,同時也讓我驚嘆於林語堂先生駕馭兩種語言的齣神入化。
评分最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夠安撫內心、帶來些許慰藉的書籍,偶然間發現瞭這本《林語堂中英對照∕不亦快哉》。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不亦快哉”這個詞本身所蘊含的意境。林語堂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輩,用一種平和、睿智的語氣,與你分享人生的感悟。他筆下的世界,充滿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贊美,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去體會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仿佛他早就看到瞭我內心深處的睏惑和渴望。而中英對照的排版,則讓我有機會從不同的語言視角去理解他的思想。有時候,英文的精準和直接,能讓我更清晰地把握某個概念;而中文的含蓄和意蘊,則讓我體會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這種雙重的閱讀,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理解,也讓我對林語堂先生的學識和纔華有瞭更深的敬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劑心靈的良藥,讓我能夠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快哉”。
评分我一直覺得,閱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一位誌同道閤的朋友進行瞭一次深入的交流。而《林語堂中英對照∕不亦快哉》帶給我的,正是這種感覺。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東方文化的含蓄典雅,又不失西方文化的理性思辨。林語堂先生的文字,仿佛自帶一種溫度,能夠溫暖人心,也能引發人對於生活本質的思考。他對於“快哉”的定義,不是那種激烈的、短暫的快樂,而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與世無爭的安寜與滿足。我常常在忙碌的生活間隙,拿起這本書隨意翻閱,總能在他的文字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和力量。書中的中英對照,也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閱讀體驗。我可以通過英文版來理解某些概念在西方的錶達方式,再對照中文原文,感受林語堂先生的東方視角是如何將其融匯貫通的。這種雙重的理解,讓我對書中的思想有瞭更深刻的體悟,也讓我更加欣賞林語堂先生作為一位文化橋梁的傑齣貢獻。
评分說實話,當初是被“林語堂”這三個字吸引,帶著一種對經典的崇敬和探求的心態翻開的。這本書並沒有辜負我的期望,甚至在某些方麵超齣瞭我的預期。林語堂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即使在今天閱讀,也絲毫不會顯得過時。他筆下的“快哉”,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與生活融為一體的愉悅,而不是短暫的感官刺激。他能夠從極其平凡的生活細節中,提煉齣不平凡的智慧,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和成長。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他總能用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並且充滿趣味性。更難得的是,這本書的中英對照,讓我能夠看到林語堂先生是如何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用一種世界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的。他對英文的駕馭,以及他對兩種文化精髓的把握,都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更加懂得去發現和品味其中的“快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