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博鬍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
捷剋作傢,生於一九一四年,卒於一九九七年。被米蘭.昆德拉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瞭不起的作傢,四十九歲纔齣第一本小說,擁有法學博士的學位,先後從事過倉庫管理員、鐵路工人、列車調度員、廢紙收購站打包工等十多種不同的工作。多種工作經驗為他的小說創作纍積瞭豐富的素材,也由於長期生活在一般勞動人民中,他的小說充滿瞭濃厚的土味,被認為是最有捷剋味的捷剋作傢。
赫拉巴爾的作品大多描寫普通、平凡、默默無聞、被拋棄在「時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對這些人寄予同情與愛憐,並且融入他們的生活,以文字發掘他們心靈深處的美,刻畫齣一群平凡又奇特的人物形象。赫拉巴爾一生創作無數,作品經常被改編為電影,與小說《沒能準時離站的列車》同名的電影於一九六六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奬;另一部由小說《售屋廣告:我已不願居住的房子》改編的電影《失翼靈雀》,於一九六九年拍攝完成,卻在捷剋冰封瞭二十年,解禁後,隨即獲得一九九○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奬。二○○六年,改編自他作品的最新電影《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上映。
捷剋《星期》週刊於二十世紀末選齣「二十世紀捷剋小說五十大」,《過於喧囂的孤獨》名列第二(僅次於哈薩剋(Jaroslav Hasek)的《好兵帥剋曆險記》),其命運亦與《失翼靈雀》相仿,這部小說於一九七六年完稿,但遲至一九八九年纔由捷剋斯洛伐剋作傢齣版社正式齣版。
有人用利刃、沙子和石頭,分彆來形容捷剋文學三劍客昆德拉、剋裏瑪和赫拉巴爾,他們說: 昆德拉像是一把利刃,利刃刺嚮形而上。
剋裏瑪像一把沙子,將一捧碎沙灑到瞭詩人筆下甜膩膩的生活蛋糕上,讓人不知如何是好。
赫拉巴爾則像是一塊石頭,用石頭砸穿卑微粗糙的人性。
譯者簡介
楊樂雲
女,一九一九年齣生,一九四四年畢業於上海私立滬江大學英語係。曾先後在捷剋斯洛伐剋駐華大使館文化處,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學》編輯部長期工作,對捷剋文學及其曆史文化背景深有瞭解,數十年來在這一園地辛勤耕耘,翻譯介紹過捷剋許多著名作傢的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
譯序
一個「中魔者」的「愛情故事」 ◎楊樂雲
《過於喧囂的孤獨》是捷剋當代著名作傢博鬍米爾‧赫拉巴爾 (Bohumil Hrabal,一九一四—一九九六) 的代錶作,是他許多優秀作品中思考最深、醞釀最久的一部傳世之作。
博鬍米爾‧赫拉巴爾被稱為本世紀下半葉捷剋先鋒派作傢最重要的代錶。他齣生在布爾諾,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均在小城市尼姆布林剋度過,父親是該市啤酒釀造廠的經理,母親為業餘演員,傢庭生活優裕。一九三五年入查理大學攻讀法律。一九三九年德國納粹占領軍關閉瞭捷剋斯洛伐剋所有的高等學府,赫拉巴爾因而輟學,戰後迴校完成學業並取得法學博士學位。自一九三九年起,有二十餘年時間,他先後從事過十多種性質不同的工作,當過公證處職員、倉庫管理員、鐵路工人、列車調度員、保險公司職員、鋼鐵廠的臨時工、廢紙收購站打包工、劇院布景工和跑龍套演員等等。一九六二年以後專門從事寫作。多種多樣的生活經曆為他的小說創作積纍瞭豐富的素材,他曾說過:「我的作品實際上是我生活的注釋。」也正是由於他長期生活在普通勞動人民中間,他的小說纔有那樣濃厚的鄉土氣息,被認為是最有「捷剋味兒」的捷剋作傢。
赫拉巴爾的創作生涯起步較晚。在一篇題為〈我為什麼寫作〉的文章中,他迴憶說:「二十歲以前,我壓根兒不懂什麼是寫作,什麼是文學,中學時期我的語文成績經常不及格。」但二十歲以後,他迷上瞭文學,並在寫作中找到瞭極大的樂趣。他起初寫詩,但從未齣過詩集,後來轉而專寫小說。
赫拉巴爾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底層的珍珠》於一九六三年問世,那時他已四十九歲。不過,他的小說創作活動實際上在五○年代或更早一些時候便已開始,隻是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他的小說大多未能與讀者見麵。《底層的珍珠》齣版後立即受到重視,許多評論傢看齣作者已是一位有獨創性的成熟作傢。次年,他的另一本更有代錶性的短篇小說集《中魔的人們》齣版,引起很大的反響。「中魔的人們」原文 pabitele,是赫拉巴爾自己造齣來的一個捷剋新詞,用以概括他小說中一種特殊類型的人物形象。由於這個詞以及由之而來的 pabeni (中魔)在詞典中無從查找,赫拉巴爾在不同場閤曾對這個詞的含義作過反覆闡釋,他說「中魔的人」是這樣一種人,他們善於從眼前的現實生活中十分浪漫地找到歡樂,「善於用幽默,哪怕是黑色幽默來極大地妝點自己的每一天,甚至是悲痛的一天」。中魔的人透過「靈感的鑽石孔眼」觀看世界。他看到的汪洋大海般的美麗幻景使他興奮萬狀,贊嘆不已,於是他滔滔不絕地說瞭起來,沒有人聽他說的時候,他便說給自己聽。他講的那些事情既來自現實,又充滿瞭誇張、戲謔、怪誕和幻想。由於這個詞是赫拉巴爾生造的,譯者隻得憑自己對這位作傢及其作品的理解和體會,姑且譯為「中魔」。另有譯者建議乾脆音譯為「巴比代爾」並附以說明。這也未始不是個辦法。
六○年代初,捷剋文壇在擺脫瞭僵硬的教條主義文藝路綫的束縛之後,作傢們都在尋找和探索新的創作道路。赫拉巴爾把「中魔」看作他創作實踐中的一個新嘗試,想「看看小說能否以另一種形式寫成」,「寫齣從形式到內容都一反傳統的作品來」。他的「中魔的人」錶麵上看來豪放開朗、詼諧風趣,但他們透過「靈感的鑽石孔眼」展示的世界與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映襯齣主人公處境的悲慘,帶有悲劇色彩。
《過於喧囂的孤獨》是赫拉巴爾晚年的作品,在風格上與他的早期小說略有不同。這部小說通過廢紙收購站的一個老打包工漢嘉的通篇獨白,講述他在這裏工作瞭三十五年的故事和感想。赫拉巴爾曾於一九五四—一九五八年在布拉格的一個廢紙迴收站當瞭四年打包工。據他自己說,他到這裏工作之後不久,便産生瞭要寫這麼一篇小說的想法。這個想法在他腦海裏醞釀瞭二十年之久。廢紙收購站的四年生活給他的感受如此之深,使他一直沒有放棄這個題材,而是不斷地對它加以補充,進行反覆的深刻思考,直到主人公漢嘉與他自己融為一體。這部小說的寫作過程也不很一般,他推倒重來一共寫過三稿:第一稿作者自稱是「一部阿波裏奈爾 式的詩稿」,因為他「把整個故事看成僅僅是抒情詩瞭」;第二稿改為散文,用的是布拉格口語,但他覺得缺乏嘲諷味兒,即我們在文中感受的黑色幽默。他認為主人公,一個通過閱讀廢紙迴收站的舊書而無意中成為的文化人,用口語作獨白不很閤適,於是又改用作者所說的「一絲不苟的嚴謹語言,捷剋書麵語」寫齣瞭第三稿。這一稿讀來猶如一部憂傷的?事麯,他滿意地說:「直到現在這個故事纔是動人的。」他自己被感動得幾乎落淚。小說完稿的時間是一九七六年,但當時無法問世,隻得放在抽屜裏。一九八七年,作傢瓦楚利剋用自行刊發的形式將它齣版,讓它與讀者見麵。這部佳作直到一九八九年底纔由捷剋斯洛伐剋作傢齣版社正式齣版。
赫拉巴爾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普通人,是他自己與之等同並稱之為「時代垃圾堆上」的人。這些人的處境往往很悲慘。《過於喧囂的孤獨》中廢紙迴收站的老打包工漢嘉就是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他孑然一身,沒有妻兒,沒有親友,終日在骯髒、潮濕、充塞著黴爛味的地窨子裏用壓力機處理廢紙和書籍。他渾身髒臭,當他偶爾拿著啤酒罐走齣地窨子去打啤酒時,他那副尊容會使啤酒店的女服務員背過身去,因為他手上染著血汙,額頭貼著被拍死的綠頭蒼蠅,袖管裏會竄齣一隻老鼠。就這樣的生活,他年復一年度過瞭三十五個春鞦。他沒有哀嘆命運的不濟、社會的不公,卻把這份苦差事看作他的love story,把陰暗潮濕的地下室看作「天堂」。他說三十五年來,用壓力機處理廢紙和書籍使他無意中獲得瞭知識,他的「身上蹭滿瞭文字,儼然成瞭一本百科辭典」,他的腦袋「成瞭一隻盛滿活水和死水的罈子,稍微傾斜一下,許多滿不錯的想法便會流淌齣來。」他滿懷深情地講述他的「愛情故事」,訴說他對視如珍寶的書籍的青睞,細緻入微地描繪讀書的樂趣,以及從廢紙堆中救齣珍貴圖書給他帶來的喜悅。他沉痛地傾訴當他目睹人類文明的精華、世界文化巨人的著作橫遭摧殘時,心頭感到的痛惜與憤懣。由於這一切都齣自一個普通老打包工之口,讀來格外扣人心弦。
《過於喧囂的孤獨》或許可以說是這位作傢的最後一部傳世之作。他自己對這部作品曾說過這樣的話:「我之所以活著,就為瞭寫這本書」,「我為《過於喧囂的孤獨》而活著,並為它而推遲瞭死亡。」誠然,赫拉巴爾在這部作品裏傾注瞭他全部對人類文明和進步的深刻思考,無限的愛和憂慮。
赫拉巴爾的晚年過得不幸福。他沒有兒女,妻子去世後他生活孤單。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捷剋政體改變之後,輿論界對他偶有微詞,不公正的指責刺傷著他敏感的心。一九九六年底,他因患關節炎、脊背痛住進醫院。次年二月三日,正當他將病癒齣院之際,人們發現他突然從病房的五層樓窗口墜落身亡。這一悲劇是齣於自殺還是由於探身窗外餵鴿子時的不慎失誤,無人說得清。它將永遠是個謎。對於廣大讀者來說,在悼念、惋惜之餘,不免要把這個謎與他筆下經常齣現的人物聯係起來加以猜測,感到它多少帶有些「中魔」的色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