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社會學教授為何會討厭塗爾乾?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到底有什麼問題,使得作者不吐不快?
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細數《社會分工論》各種譯本與原文的落差,目的是希望未來的讀者不要再「誤讀」《社會分工論》。同時還提齣前人閱讀這本經典不曾注意的地方,幫助讀者解開塗爾乾的密碼。
作者簡介
孫中興
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
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序言
開頭想說的話
孫中興
在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大學部和研究所的必修課「社會學理論」廿年,我從來沒有掩飾過「我不喜歡塗爾乾」的態度。
原因其實很簡單:以前我教到塗爾乾的時候都會生病。我當然還沒迷信到認為自己和塗爾乾「犯沖」;而是每次鞦季班開始的課,教到塗爾乾都剛好碰到鞦鼕之交,我的扁桃腺就一定會發炎作祟。經過幾年的摺磨,終於在醫師的建議之下決定割除扁桃腺。此後再怎麼教塗爾乾,也不會有身體的病痛。
可是我還是不喜歡塗爾乾,總覺得他的書漏洞太多。特彆是教書多年後,有瞭指導學生寫論文的經驗,就常常以「假如我是塗爾乾的指導老師」的遐想,來看塗爾乾的書,更加肯定我原有的想法。
2007年3月28日我應邀到敝校國傢發展研究所演講,原先他們指定我講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我很老實說明我不喜歡塗爾乾,可不可以換一本書,例如:馬剋思的《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或是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我都有些「彆齣心裁」而且還是「有根有據」的看法,但是他們都以這些書已邀請瞭彆的老師而婉拒。 後來,我念頭一轉,想想能把自己「不喜歡塗爾乾」的理由和證據都條列清楚,也算是對自己和主辦單位的一個很好的交代。於是花瞭一段時間準備這場演講,認真地將我書架上各種版本的《社會分工論》都拿齣來,對照自己多年來不斷增補的講義,特彆是學習製作生平演講的第一次Power Point 。為瞭錶明自己多年來對於塗爾乾的立場和吸引演講聽眾,就仿照一部當時上映的日本電影「令人討厭的鬆子的一生」而將此次演講定名為「令我討厭的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
經過這麼一番準備,我發現自己對於塗爾乾的好感並沒有增加,但是在閱讀和比較版本的過程中,好像發現瞭不少前人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所以就打鐵趁熱將自己的小小研究成果寫齣來。
一般人對於理論的學習都是從二手書,特彆是老師上課所使用的教科書入門。所以,對於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也都是撿食這些書的「牙慧」而來。如果不讀原典的話,很容易誤以為二手教科書所說的就是塗爾乾思想的精華。可是,當我們從原典入手,仔細去看塗爾乾的主要論證,以及他對於這個論證的推理過程,和他提供的證據,配閤上他所參考的資料,我們不難看齣教科書的「疏漏」以及「誤導」的弊病。看原典翻譯本的話,這樣的問題當然會得到改善,但是又會落入「翻譯漏失」(lost in translation)的陷阱。
當然有人會懷疑,身為東方人,我們對於塗爾乾的研究有可能超越西方人,特彆是法國人的研究成果嗎?我的迴答是:「當然可以!」希望這本小書就是證據。我一嚮主張:研究隻有認真不認真的問題,沒有「本土化」或「外國化」的問題。
和我比較親近的人都知道我一直要寫一本討論馬剋思和恩格斯的書。我連書名《馬恩四論》都定好瞭,可是一直沒寫齣來。自己的疏懶是最大的原因,要寫的東西我已經瞭如指掌,每年暑假也都在閱讀永遠唸不完的資料,所以這本多年來想寫的書,也就一直處於「隻聽樓梯響」的狀態。也許在這次塗爾乾的經驗之後,也會有助於《馬恩四論》的問世。
多年來我都一直希望自己雖然是教理論的人,不應該強化「理論就是看不懂」的刻闆印象,所以在上課和寫作上,我都盡量用輕鬆詼諧的方法來接引大傢進入理論的境地。這本書也是這種努力的一種嘗試。
不過,我並不是要「幫大傢讀經典」,也不想做一本「隻要讀我這本就可以不用讀原典」的那種書。我要寫一本我認為我有特彆看法的書。所以如果您發覺塗爾乾原書有很大篇幅討論的地方,我卻沒多加討論,那多半是我沒有什麼心得之處,請不要太過訝異。 因為中英文的翻譯本,都有不同的問題,所以,我選擇在文中註明法文。不是我法文比英文好,而是我從兩個英譯本入手時,偶有不知所從的睏惑。這些部份我會在文中提齣。當然,我也沒有真正細讀所有譯本,不過有引用的地方,我一定都細細看過,對照法文來作最後的評斷。引用的原文,我都用自己的翻譯,雖然翻得不夠好,但是都有法文可資對照,相信法文好的讀者一定可以給我更多指教。其他人隻能選擇相信我吧!在引文註明各版本的相對頁碼,隻是為瞭讀者查對方便,希望頁碼都沒有錯誤。有問題的中英文翻譯,我在正文中會有討論,也在「附錶六」中替各位準備瞭一個重要概念譯名的對照錶。最大的希望是這些譯本,如果真的發現我所指齣的錯誤是真的錯誤,在未來的版本中能夠更正,讓後來的讀者不必再受「翻譯漏失」的苦。還有,因為我不想將塗爾乾的生平和著作脈絡再費時間寫齣來,所以就把我多年來講義的相關部份當成「附錶一」和「附錶二」讓有心的讀者參考。
我在書中有許多獨門的看法,都有著文本的證據。知我罪我,都應該以證據為根據。 最後還是要坦白一下,雖然我還是不喜歡塗爾乾,但是我在寫作過程中,再度享受到純然知性的樂趣。如果您嫌我繁瑣、挑剔,那您真的沒有感染到我的讀書寫書之樂。這筆帳就和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無關瞭!
真正的最後,本著效法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精神,我要將這本小書獻給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Sigmund Diamond教授。當初我問他論文要寫多少字纔夠,他迴答:「簡明為上」,並引用瞭莎士比亞的話說:「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這個教誨,我謹記在心,也傳給瞭我的蕓蕓眾指導學生。
初次接觸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便被其宏大的理論視野所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社會學著作,更像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軌跡的一次深刻迴溯。作者認為,社會分工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並且是實現社會整閤的重要途徑。他將社會團結分為兩種類型: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前者源於個體間的相似性,後者則建立在個體間的互補與依賴之上。在現代社會,隨著分工的細化,個體差異逐漸增大,機械團結逐漸被有機團結所取代。這種轉變,在我看來,既帶來瞭效率的提升,也可能伴隨著一些新的社會問題。塗爾乾對此進行瞭詳盡的論述,例如,他分析瞭“不協調的分工”如何可能導緻社會失範和個體異化。這些觀點,對於理解當下社會中齣現的各種矛盾和挑戰,都具有極強的啓發性。雖然書中對分工的正麵作用進行瞭大量的論證,但我也在思考,這種高度專業化的社會是否會削弱個體的整體性認知,或者讓個體在群體中感到更加孤立?這種對理論的延伸和反思,讓我對社會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更加期待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找到更多能夠解答我心中疑惑的論述。
评分當《社會分工論》這本書被擺在我麵前時,我帶著一種對經典著作的敬畏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期待。塗爾乾的文字,正如他所構建的理論一樣,一絲不苟,邏輯嚴密。他試圖解釋,為什麼隨著社會的演進,個體之間的功能分化會越來越明顯,以及這種分工如何影響著社會的整體結構和凝聚力。他提齣的“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的概念,為理解不同社會形態下的社會聯係提供瞭一個有力的分析工具。我特彆關注他對於社會功能和道德規範在維係社會團結中的作用的論述。他強調,即便是高度分化的現代社會,也需要共同的道德基礎來維係。這讓我聯想到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例如,在信息爆炸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如何尋找並維持社會共識,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也不禁思考,塗爾乾對分工的某些樂觀判斷,是否過於理想化瞭?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分工帶來的不平等和剝削,是否也是其不容忽視的一麵?這種對理論的審視和批判性思考,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保持瞭高度的警覺,也促使我去尋找更多能夠拓展我視野的解讀,以求更全麵地理解這部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學經典。
评分不得不說,《社會分工論》是一本挑戰閱讀者的書。它不是那種能夠輕鬆愉快地讀完的消遣讀物,而是一部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精力去理解和消化的學術巨著。塗爾乾以其獨特的社會學視角,對社會分工的産生和演變進行瞭深入剖析。他認為,當社會人口密度增加,並且交通通信更加便利時,社會結構會變得更加復雜,分工也隨之加劇。這種分工的加劇,最終會導緻社會團結的形態發生轉變,從基於相似性的“機械團結”轉嚮基於相互依賴的“有機團結”。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巨大的社會機器在運轉,每一個齒輪都精確地嚙閤,共同推動著整個機器嚮前。作者對於社會凝聚力的思考,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當個體日益專業化、彼此之間差異越來越大時,如何纔能維持社會的整體性,這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然而,我也好奇,在過度強調功能性和效率的社會中,那些不直接服務於“生産”和“效率”的社會領域,比如藝術、哲學、甚至純粹的情感連接,在塗爾乾的理論中又處於何種位置?它們是否也承載著維係社會團結的某種不為人知的力量?這種追問,驅使著我繼續探索書中的每一個角落。
评分在書架上翻找下一本讀物時,偶然目光停留在瞭這本《社會分工論》。雖然之前對社會學理論有所涉獵,但真正深入閱讀塗爾乾的這部代錶作,還是第一次。從錶麵上看,它似乎隻是一部關於社會組織形式的理論著作,但隨著文字的深入,我纔逐漸領略到其背後蘊含的宏大命題。塗爾乾的核心觀點,即社會分工是社會進化的必然産物,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社會團結,這讓我對人類社會的運作機製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他描繪瞭一個從低級社會到高級社會的演進圖景,其中分工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同於一些強調個體自由和市場機製的經濟學理論,《社會分工論》更側重於社會結構的宏觀視角,強調社會整體性對個體的影響。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引用的曆史和社會資料,這些豐富的事例使得抽象的理論變得更加鮮活可感。不過,對於書中“正常”與“病態”社會分工的劃分,我仍有保留意見。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一些看似“病態”的現象,或許正是孕育新秩序的萌芽。這種對界定的思考,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也促使我反思,我們如何纔能更準確地理解社會變遷的本質,並做齣更富有洞察力的判斷。
评分讀完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總會有一種卸下重擔又意猶未盡的復雜情緒。這次,輪到埃米爾·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瞭。這本書正如其名,深入探討瞭社會分工的起源、發展及其對社會團結的影響。作者以其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試圖解釋隨著社會日益復雜,個體之間的差異如何從衝突的根源轉變為社會整閤的基石。他提齣瞭“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的概念,前者基於相似性,後者則源於相互依賴。我尤其對作者分析不同社會形態下分工演變的論述印象深刻,例如從原始社會的同質化群體到現代社會高度專業化的分工體係。他強調,分工的擴大並非必然導緻社會解體,反而可能在更高層次上促進新的社會聯係。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也不禁思考,塗爾乾對於分工的樂觀主義是否忽略瞭一些更深層次的社會張力?現代社會中,職業隔離、階層固化以及個體在高度專業化中可能感受到的疏離感,這些現象在《社會分工論》的框架下,又該如何解讀?這讓我對社會學理論的適用性和局限性産生瞭更深刻的體會,也促使我去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纔能真正將一個多元而復雜化的社會維係在一起,而非僅僅依靠功能的互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