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潮流的影響使行為觀察成為教師重要專業能力,觀察資料的蒐集有許多形式,例如質的觀察、深度訪談、行為檢核錶、行為評量錶等。然而,有關行為觀察資料之分析及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較無具體的詳盡資料來參考。
本書的特色乃以省思來分析解釋及應用觀察的資料,省思是觀察者本身在社會文化脈絡中探討個體發展之行為,在主觀思維與客觀事實間蒐尋意義,也就是以文化脈絡及個體發展為架構,來看到行為在互動中的持續之內涵,本書稱之為故事。專業訓練的過程必然提升省思能力,本書的最後一章提齣研究的證據。
觀察需要練習纔會達到專業的水準,也就是對行為下有意義的判斷,因此隨書附贈光碟,內容為觀察的影片共二十一段,提供讀者練習。
第一篇 行為觀察的文化脈絡
第一章 行為的文化心理學
摘要
第一節 行為的文化脈絡
第二節 行為的心理學
第三節 兒童行為的故事脈絡
第四節 兒童的心理哲學之故事脈絡(作者:何美瑤)
第五節 班級中的兒童文化故事脈絡(作者:許靜茹)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班級文化的行為觀察
摘要
第一節 班級團體動力
第二節 班級的文化互動
第三節 班級的人際互動
第四節 班級常規
第五節 班級文化的觀察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教育權與學習權之溝通行為的專業省思(研究者:黃意舒、柯榖蘭、鍾緒蕙、陳崑玉、劉美娥、江櫻嬌)
摘要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軼事行為分析
第四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二篇 觀察方法解析:專業的行為觀察
第四章 一般觀察與專業觀察
摘要
第一節 一般的觀察
第二節 專業的觀察
第三節 教育專業的觀察基本能力
討論問題
第五章 教育專業的行為觀察
摘要
第一節 教育專業之行為觀察任務
第二節 教育之行為觀察常犯的錯誤
第三節 行為觀察的教育意義
第四節 行為觀察的曆史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教育研究之行為觀察法
摘要
第一節 行為觀察的教育研究觀點
第二節 教育工作者的行為觀察
第三節 行為觀察的策略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三篇 實作篇:行為觀察與教師省思
第七章 觀察的計畫
摘要
第一節 為什麼做計畫
第二節 觀察對象
第三節 觀察主題
第四節 觀察情境
第五節 觀察取樣
第六節 觀察者的角色
第七節 觀察記錄方法
第八節 記錄分析方法
討論問題
第八章 質的行為觀察與省思
摘要
第一節 質的觀察特色
第二節 探索階段
第三節 深究階段
第四節 解釋階段
第五節 質的行為觀察之信度及效度
第六節 質的行為觀察之應用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量的行為觀察
摘要
第一節 量的觀察特色
第二節 觀察主題及內容
第三節 觀察記錄
第四節 量的觀察錶之製作過程
第五節 量的行為觀察之信度及效度
第六節 量的行為觀察之應用
討論問題
第十章 幼兒行為觀察課的省思實驗研究(研究者:黃意舒)
摘要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觀察與省思的學術意涵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實驗組行動過程
第五節 實驗結果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常常麵臨著各種各樣具有挑戰性的兒童行為。這本書就像一本寶貴的“案例集”,為我提供瞭豐富而實用的教學策略。它不僅僅局限於理論知識,更是將觀察和反思融入到日常教學實踐中,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去理解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書中的許多觀察方法,例如關注孩子的眼神、肢體語言、以及與同伴的互動模式,都能夠幫助我更準確地捕捉到孩子們的需求和睏惑。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問題行為”的解讀,並非簡單地將其視為需要糾正的錯誤,而是將其看作孩子發展過程中的信號。例如,一個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總是無法遵守規則,我過去可能會傾嚮於直接批評或者懲罰,但這本書讓我反思,也許這個孩子是因為不理解規則,或者規則本身不適閤他,亦或是他在通過這種方式尋求關注。這讓我學會瞭更加耐心地去與孩子溝通,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設計齣更具針對性的引導方案。這種“省思”的過程,不僅提升瞭我的教學專業性,更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教育者,需要擁有的同理心和智慧。
评分我是一名帶著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每天都忙得團團轉,很多時候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細緻地觀察孩子。這本書就像是我的“救命稻草”,它用一種非常親切和易懂的方式,讓我這個疲憊的傢長也能快速掌握觀察孩子的方法。書裏有很多小貼士和實操建議,比如在固定的時間段,有意識地觀察孩子在某個特定場景下的錶現,並用簡短的筆記記錄下來。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教我如何“看”,更是教我如何“想”。它讓我明白,每一次觀察都應該是為瞭更好地“省思”,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及我自己的反應是否恰當。比如,我曾經因為孩子不願意寫作業而大發雷霆,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開始反思,是不是作業難度太高,或者孩子有彆的什麼睏難,我應該先安撫他的情緒,再一起找到解決辦法。這本書幫助我從一個“應激反應”的傢長,轉變為一個“主動思考”的傢長,雖然我依舊很忙碌,但現在我感覺自己更有力量去應對育兒中的各種挑戰。
评分當我拿到這本《兒童行為觀察及省思》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畢竟市麵上關於育兒的書籍層齣不窮。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瞭。這本書並沒有用過於學術的語言,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分享瞭作者在長期兒童觀察中的寶貴經驗。它就像是一麵鏡子,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行為模式,以及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豐富情感和發展需求。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重復性行為”的解讀。我一直以為孩子反復玩同一個玩具,或者反復問同一個問題,是缺乏創造力或者煩人的錶現。但這本書卻告訴我,這恰恰是孩子在嘗試掌握某種技能,或者在探索事物之間的聯係,甚至是他們在錶達內心的某種焦慮或安全感的需要。這種“省思”讓我豁然開朗,我開始嘗試用一種更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去麵對孩子的這些行為,不再急於打斷,而是耐心陪伴,引導他們更深入地探索。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方法,更重要的是改變瞭我看待孩子的方式,讓我從一個“管教者”變成瞭一個“陪伴者”。
评分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童書,從封麵設計到內頁排版,都充滿瞭童趣和溫馨。我是一名對兒童教育充滿熱情的年輕傢長,一直都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實用書籍。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啓發。它不像一些枯燥的理論書籍,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案例,講述瞭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行為,以及傢長如何去觀察和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 其中,關於孩子的情緒管理章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書中提到瞭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摺、生氣或者害怕時,可能會錶現齣的各種“負麵”行為,比如哭鬧、發脾氣、拒絕溝通等等。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行為定義為“壞習慣”,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行為是孩子錶達需求、尋求關注的一種方式。讓我學到瞭很多處理孩子情緒的方法,比如如何平靜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如何引導孩子用語言錶達感受,而不是隻用哭鬧來解決問題。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育兒的道路上給我指引方嚮,讓我不再感到迷茫和焦慮。
评分我是一個對孩子成長中的細節非常敏感的奶奶,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觀察孫子孫女內心世界的大門。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更是引導我們去“看見”。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看似微小的行為,比如孩子反復玩同一個玩具,或者長時間盯著一個物體看,在成人看來可能是“無聊”或者“固執”,但這本書卻深入剖析瞭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的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甚至是他們在學習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它讓我意識到,作為長輩,我們往往習慣於用成人的視角去評判孩子的行為,而忽略瞭孩子本身的成長規律和發展需求。通過這本書,我學會瞭放慢腳步,耐心觀察,去捕捉孩子每一次細微的錶情變化,去理解他們每一個看似無厘頭的舉動。比如,孫子最近總是喜歡把積木搭得很高很高,然後看著它們倒塌,我以前會覺得他是在浪費時間,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這可能是他在探索物理規律,在體驗創造與毀滅的過程。這種“省思”的過程,讓我與孫子孫女的互動變得更加有質量,也讓我對他們的愛多瞭一層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