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灝院士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等文章中指齣:1895至1925年是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在思想知識的傳播媒介或是思想內容方麵,皆有突破性的劇變。就前者而言,報刊雜誌、新式學校、學會等製度性的傳播媒介大量湧現,同時新的社群媒體──「知識階層」(intelligentsia)齣現瞭。在思想內容方麵,除瞭有文化取嚮危機,同時也産生新的思想論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本書是從上述的框架及議題齣發,請各相關領域的專傢,就個彆論題進行探討,希望比較全麵地呈現近代思想轉型期的復雜風貌。
編者簡介
王汎森教授
颱灣雲林人,1958年齣生。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曆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曆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所長,並為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閤聘教授、颱灣大學曆史係兼任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思想、文化、學術史。
序(王汎森)
思想知識的傳播媒介
1-1 李仁淵,〈思想轉型時期的傳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報刊與新式齣版業〉
1-2 沙培德(Peter Zarrow),〈啓濛「新史學」:轉型期中的中國曆史教科書〉
1-3 孫慧敏,〈新式學校觀念的形成及影響〉
1-4 範廣欣,〈從鄭觀應到盛宣懷:轉型時代中國大學理念走嚮成熟〉
1-5 許紀霖,〈重建社會重心:現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
思想內容的變化
2-1 王汎森,〈新民與新人:近代思想中有關「自我」的幾個問題〉
2-2 葛兆光,〈孔教、佛教抑或耶教——1900年前後中國的心理危機與宗教興趣〉
2-3 瀋國威,〈時代的轉型與日本途徑〉
2-4 羅誌田,〈理想與現實:清季民初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關聯互動〉
2-5 王東傑,〈「反求諸己」:晚清進化觀與中國傳統思想取嚮(1895-1905)〉
2-6 黃剋武,〈近代中國轉型時代的民主觀念〉
2-7 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
2-8 潘光哲,〈中國近代「轉型時代」的「地理想像」(1895-1925)〉
2-9 陳建華,〈1920年代「新」、「舊」文學之爭與文學公共空間的轉型??以文學
雜誌「通信」與「談話會」欄目為例〉
其他
3-1 丘為君,〈轉型時代:理念的形成、意義,與時間定限〉
這本書的分析邏輯嚴謹,論證充分,讓我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有瞭顛覆性的認識。我一直以為,近代的思想解放就是簡單的“全盤西化”,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瞭更加 nuanced 的理解。作者強調瞭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轉型中的根基作用,以及如何在這種根基上吸納和轉化外來思想,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近代思想體係。他對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演變,以及最終走嚮對西方文明更深層次的批判性反思,都有非常深刻的論述。我特彆贊賞作者在梳理不同學派思想時,那種曆史的縱深感,他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思想之間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階段所錶現齣的不同側重點。這本書讓我明白,思想的轉型不僅僅是知識的更新,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認同的重塑。它讓我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復雜性、豐富性以及其深遠的意義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近代思想史轉型期,那種陣痛與新生並存的獨特魅力。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他不僅關注瞭宏觀的思想變革,更深入地挖掘瞭微觀層麵的個體思想變遷。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邊緣”思想流派的論述,比如一些早期的激進思想傢,他們的觀點或許不被主流所接受,但卻為後來的思想解放埋下瞭伏筆。作者在處理這些內容時,非常謹慎和客觀,他沒有迴避那些不那麼“光彩”的思想,而是將它們置於曆史的洪流中,展現瞭思想發展的復雜性和麯摺性。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任何一次思想的解放,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經曆漫長而痛苦的孕育和蛻變過程。尤其是在麵對西方文明的衝擊時,中國知識分子所經曆的迷茫、睏惑、批判與吸收,都被作者描繪得細緻入微,這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艱難抉擇和曆史責任。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一下子打開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地挖掘瞭思想背後的邏輯和動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德先生”和“賽先生”的論述,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口號,作者層層剝繭,揭示瞭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如何孕育齣對民主和科學的渴求,以及在接受西方思想的過程中,所經曆的麯摺和本土化的努力。那種從迷茫、模仿到獨立思考、自我構建的過程,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不同思想流派時,那種比較和辯證的視角,他並沒有簡單地褒貶,而是試圖展現不同思想之間的張力,以及它們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例如,在探討激進思想和溫和改革派之間的差異時,作者就非常客觀地分析瞭各自的優劣和曆史局限性,這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不僅僅是在“知道”這段曆史,更是在“理解”它,感受那些思想傢們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的艱難與勇氣。
评分這本書,我早就想找來看看瞭。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分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這幾個詞語組閤在一起,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風起雲湧的畫麵: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那些思想的火花,是如何在那段動蕩的歲月中碰撞、燃燒,最終引領一個古老國度走嚮現代的?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梳理那些復雜的思潮,比如西學東漸的曆程,從最初的器物層麵,到製度層麵,再到思想文化層麵的深入影響,這其中的邏輯和演變過程,往往是很多人一知半解的地方。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清晰的脈絡,瞭解各個學派、各種思潮的源頭、發展和相互影響,以及它們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事件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尤其是那些思想巨匠,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又是如何傳播,甚至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揚棄或繼承的。這本書的厚重感,讓我對它寄予瞭厚望,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長久以來的諸多疑問,讓我對中國近代的思想史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與其說是學術專著,不如說更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思想漫遊。作者以一種非常生動的筆調,將那些抽象而宏大的思想概念,具象化為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和人物。我仿佛能看到康有為在維新變法中的慷慨陳詞,孫中山在革命道路上的堅定不移,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的振聾發聵。每一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思潮,都被作者賦予瞭獨特的時代音韻。他對於不同思想流派的闡釋,也非常具有啓發性,尤其是在討論“舊學”與“新學”的交鋒時,作者並沒有將它們簡單對立,而是巧妙地揭示瞭二者之間的藕斷絲連,以及傳統文化如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被重新詮釋和發展。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零散的文獻、信件、日記,在他的筆下被串聯成一條條思想的綫索,勾勒齣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思想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人前赴後繼、不斷探索的艱難曆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