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與淨瓶的對話 ──聖嚴法師開示,吳若權修行筆記

甘露與淨瓶的對話 ──聖嚴法師開示,吳若權修行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淨土宗
  • 聖嚴法師
  • 修行
  • 甘露與淨瓶
  • 吳若權
  • 佛學
  • 心靈成長
  • 禪修
  • 念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下列問題的答案:
愛就像洋蔥,層層剝開,瓣瓣分明,如何可以不流淚?
婚姻到瞭瀕臨破裂時,該放棄嗎?「不離婚」有何新解?
節製給予,也是一種付齣?如何用「減法」提升親密關係?
禪修的目的,不是為瞭能夠得到什麼,為何要禪修呢?
何謂「看破」?「看破」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很積極的嗎?
「閉關」,就像婚姻?籠中之心,如何海闊天空?
「放下」和「放棄」,有何不同?
囚禁,也是一種自由?「自由」和「隨心所欲」,有什麼不一樣?
極樂世界的入口,到底在哪裏?
「積善」和「還債」,兩者有何關聯?
伴侶相處,如何「結緣」而不「結怨」?
看似成功、光鮮的吳若權,為什麼要到憂鬱癥門診就醫?

聖嚴法師:

我與若權麵對麵的接觸,就是這次的訪談瞭。

  我們談的內容,不會涉及什麼高深的佛理,而是一般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可能會遭遇的阻礙、睏頓、矛盾等各式各樣的難題……

  麵對煩惱的處理,我的基本立場是「正麵的解讀,逆嚮的思考」。正麵的解讀,就是遇到任何問題,不要一來就視為負麵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種砥礪的助緣。逆嚮的思考,是遇到順心的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摺與不如意事,不氣餒,也不垂頭喪氣;隻要觀念一轉變,就能柳暗花明。
我滿歡喜這本書的齣版,但願本書能對我們的華人社會有一些幫助。

吳若權:

  聖嚴法師說:「很多的人都說,這一生太苦瞭,希望此生過完瞭,不要再來世間,因為實在太苦。但是,菩薩不怕苦,菩薩一次一次地再來,他寜可吃苦,願意嚮眾生學習。」初次在現場聽到聖嚴法師說的這句話,令我非常動容。夜晚在耳機裏重聽錄音設備播齣這句話,一遍又一遍,我流下淚來。

  迴顧自己的前半生;也展望自己的後半生。如果可能,今夜或許會是個界綫。曾經吃過很多苦的我,以為修行是為瞭解脫;如今我纔知道,生命的歸宿,其實是自己初發的願心。

作者簡介

吳若權

  AB型,水瓶座。政治大學企管係畢業。現任多傢企業行銷顧問。他是各大書店排行榜上的常勝軍,同時也是形象清新的熱門媒體主持人及廣告活動代言人。

  有著水瓶座的活躍聰明、企管人的敏銳精準,和創作者的細膩善感。浪漫與理性、認真與隨性、柔軟真心和誠懇熱情,在他身上總能圓滿調和,展現齣精準細緻的獨特風采。

  吳若權認為:所謂的「正麵思考」,並非認定人生隻有陽光、沒有陰暗,而是在陽光處盡情舒展身心,碰到陰暗時懂得安頓自己。比較重要的是:無論身處陽光裏或陰暗中,不要忽略這一生的任務,不要忘記所為何來。

  生命的機緣,何其巧妙,吳若權適時得到聖嚴法師的首肯,接受對談的請求,讓他以提問的方式記錄聖嚴法師的開示。這些疑問,有些是他本身碰到而無法解答的,有些則來自四周朋友的遭遇,其實就是每個人一生都會碰到的問題。現在,就邀請你一起進來聆聽這一段故事,這一份奇緣。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聖嚴法師序:轉念之後,柳暗花明
.自序:淨瓶常注甘露水

.第1講:認識自己

我是誰,我要往哪裏去?
當「傾聽自己心聲」和「接受彆人忠告」之間有落差時,如何找到智慧的力量?
找到自己之後,如何放下自己?從「自我」到「無我」,該如何轉化?

.第2講:愛與親密關係

「愛自己」和「愛他人」有衝突時該怎麼辦?
有時候,刻意吝惜,「不給」對方,也是一種「付齣」?
愛, 必須是對等的付齣嗎?

.第3講:孤獨

如何享受獨處,但不感覺自己孤獨?
修行的路一定是孤獨的嗎?孤獨,有助於修行嗎?
如何善用孤獨的處境,麵對更真實的自己,活得更幸福?

.第4講:欲望與恐懼

內心所最渴求的,其實正是最害怕失去的嗎?
「想要」和「需要」之間有標準界綫嗎?還是因人而異?
情欲,是可以馴服或提升的嗎?

.第5講:自由;自在

修行,就是為瞭解脫嗎?
「自由」和「隨心所欲」又有什麼差彆?
在肩負重大「責任」或「使命」時,還有可能覺得自由、自在嗎?

.第6講:挫摺與勇氣

如何麵對生命中的睏境與意外?
「放下」和「放棄」,有什麼不同?
「堅強」、「逞強」、「頑強」有什麼差異?

.第7講:生命的歸宿

人死後,去瞭哪裏?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會不會也是另一種貪欲?
「積善」和「還債」,兩者有何關聯?如何「結緣」而不「結怨」?
人生苦短,但不如意事又十常八九?如何安頓自己的心?

圖書序言

【聖嚴法師序】
轉念之後,柳暗花明

  我和吳若權先生,一個是宗教界的老和尚,一個是文壇炙手可熱的暢銷作傢;我們倆人之間,說熟悉也不是,若說生疏,那還不至於。

  因為若權是個多産作傢,他的小說、散文經常發錶;每一發錶,便廣受矚目。我如果有因緣接觸,也會拜讀他的文章,欣賞他的纔華。他的文筆行雲流水,深受大眾喜愛,也很容易閱讀。除此之外,我所知道的若權更是個全方位天纔,不僅在寫作上突顯長纔,更跨足於廣播、電視、演說等多重領域,各方麵的成果都令人贊嘆;尤其他巡迴颱灣各中小學校園,舉辦數百場的演講,擁有廣大的群眾魅力。他的受歡迎,是不分男女老少,也沒有年齡、階層之彆的。

  我記得有一次在長榮班機上,有位空服員要求我簽名,她拿瞭護照本給我希望我在其上簽名。結果我發現在我簽名之前,上頭已有一位名作傢的簽名字跡,那便是若權,可見得他受歡迎的程度。

  不過,我與若權麵對麵直接的接觸,就是這次訪談瞭。從今年一月下旬開始,若權幾乎每星期都到我靜居的精捨來看我,每週訪談兩次,每次訪談一至兩小時不等,前後共八次訪談。我們談的內容,不會涉及什麼高深的佛理,而是一般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可能會遭遇的阻礙、睏頓、矛盾等各式各樣的難題,而在麵臨種種難題之時,若權問我「該怎麼辦?」也就是聽聽我的看法。

  一般人麵對問題,往往會陷入慣性的思考模式,或者從習以為常的觀點來看待,然而這對問題的解決幫助不大,甚至會造成自己和他人的睏擾,也就是被睏擾纏縛,不容易得解脫。佛教所謂的「苦」,也就是指的遇到種種睏擾之時不知如何處理,而落入一般常識性、習以為常的處理方式,結果可能愈處理愈糟糕!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問題、來處理問題,往往就能夠海闊天空。麵對煩惱的處理,我的基本立場是「正麵解讀,逆嚮思考」。正麵解讀,就是遇到任何問題,不要一來就視為負麵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種砥礪的助緣。逆嚮的思考,是遇到順心的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摺與不如意事,不氣餒,也不垂頭喪氣;隻要觀念一轉變,就能柳暗花明。我談問題,大概都是從這個基本立場齣發。

  當然,我這個七十八歲的老人,對於社會的世故人情和對佛法的體驗,可能要比一般人更深入些,因此對於若權的提問,也就是他所看到的世間種種現象,特彆是華人社會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他從多方麵、多角度來問我,我則盡我所知、盡我所能來迴答;希望我的迴答能對讀者們有益。

  能跟這樣一個多産的名作傢對話,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若權的反應非常敏捷,有時他提齣問題,當下自己已有想法,也會迴饋給我。這本書的構成,原貌是我們倆人的對話,成書以後,則以第一人稱口吻呈現,由若權娓娓說來,而不是聽我這個老和尚講話,讀來應是滿輕鬆的。如果以第三者立場紀錄往來對話,雖有翔實的優點,但是親切感可能就少些瞭。
我滿歡喜這本書的齣版,但願本書能對我們的華人社會有一些幫助。

2007年6月27日 法鼓山聖嚴

【自序】

每個人都可以是一隻瓶子,
無論形狀是什麼、材質為何、潔淨與否,
隻要願意常注甘露,就能得到智慧與解脫!

  過去這幾年來,因為白天擔任顧問工作,下班還要主持夜間廣播節目,我常遲至午夜纔有時間打開電腦收發電子郵件。在一個夜闌人靜的時刻,突然收到法鼓山果本法師寄來的信件,提到聖嚴法師寫瞭一幅書法,題字為:「淨瓶常注甘露水」準備送給我。她在信上說:「這是師父用來比喻您常以文章滋潤讀者的心靈。」

  收到這個消息,距離我寫完這本新書,並且讓聖嚴法師過目,隔瞭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在完全沒有任何預期心理的情況下,能夠得到聖嚴法師的墨寶,我當然感到萬分榮幸,歡喜的同時也難免有愧,隻能當作是他對我的勉勵,自己另作解讀:每個人的心靈都可以是一口清淨的寶瓶,透過不斷的閱讀和學習,就像在瓶中注入甘露一樣,讓智慧常新,源源不絕。獲得利益的時候,更要飲水思源,感恩迴饋。

  當天晚上,靜坐片刻之後,睡得格外沉穩。翌日起床,想到自己何其有幸,從年初開始,能夠有機會親臨聖嚴法師席下,帶著人生的種種疑問,聆聽他如暮鼓晨鍾的開示。

◎生活即佛法,一念一枝花

  這十年來,我的人生有很大的變化。從上班族變成獨立工作室的行銷管理顧問,業餘從事寫作,齣版七十幾本書,主持電視及廣播節目,每年演講超過一百五十場,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分享正嚮的心靈能量,幫助企業經營成功,協助個人找到幸福,已然成為我畢生的職誌。貌似風光的背後,其實也曆盡不為人知的辛酸。甚至有幾年時間,因為母親突然中風,後來父親驟然離世,我麵對生命的態度如驚弓之鳥,充滿恐懼與不安。

  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律己甚嚴,日常生活作息如在過修行生活,凡事講求規劃及效率的人來說,在無常的生命中所充滿的未知變數,彷彿是辛勤的農夫,無可避免地在美好田園裏,遇到難以防備也不可數計的地雷,一邊等待稻穗收割的同時,也要一邊在突如其來的爆炸殘局中收拾善後。每一件意料之外的憾事,特彆讓自以為規劃縝密、踏實付齣的我,感到沮喪、痛苦、慌張。

  走在路上常有讀者或觀眾,主動跟我打招呼,透過作品及節目,他們對我的生活有所知悉,像多年不見的老友,會問候我遭遇的一切。他們常不可思議地問我:「在我們眼裏,你已經是很成功的人,但是碰到這些運氣不好的事,你是怎麼度過的呢?你不會生氣嗎?你不會難過嗎?」

  說真的,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何成就,麵對人生的睏頓,我的反應既不是生氣,也不是難過。多數的時候,我是感到畏懼惶恐,常不知道老天下次要在什麼時候齣手?我曾經試著努力提防過,準備過,捍衛過,像迎接生命的戰役那樣養精蓄銳而後全力應戰過,但就在一次一次感情的、親情的、工作的、生活的挫摺……措手不及地連續被痛擊之後,我纔知道另一種鍛鍊自己的方式,是平靜接受因緣起滅,不再頑強抵抗,沒有戰勝的念頭,棄甲並不等於投降,而是與生命的意外和平共處,以歸零的心情和謙卑的態度,讓自己走嚮生命的榖底,然後拋下榮辱、未計成敗,緩步轉身,重新在學習的階梯上拾級而行,發現生活即佛法,一念一枝花。

◎活在當下,清醒而自在

  花開花落之間,我看到美好,也體驗無常,隨之而來的珍惜、心疼、悲憫、喟嘆,讓我不斷想去分享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透過演講、節目、齣版的過程,和不同領域的朋友互動,疑問和解答之間,恰似花開花落的因緣生生不息,好不容易迷霧見花開,花落霧又來。但我不再被睏惑所苦,反而覺得是探索生命的趣味所在。

  所謂的「正麵思考」,並非認定人生隻有陽光、沒有陰暗,而是在陽光處盡情舒展身心,碰到陰暗時懂得安頓自己。比較重要的是:無論身處陽光裏或陰暗中,不要忽略這一生的任務,不要忘記所為何來?

  拿這些題目來自問自答,已經是我生活的習慣之ㄧ。不管我現身在什麼地方,正做些什麼事情,我都會問自己這些問題:這一生的任務,以及所為何來?雖然我不是那麼追求意義的人,但我希望自己時時刻刻活得清醒,而不是渾渾噩噩。有些問題,在當下我不一定能給自己滿意的答案,就把它交給時間。

  生命的機緣,何其巧妙,鼕末春初,得到聖嚴法師的首肯,接受與我對談的請求,以提問的方式記錄聖嚴法師的智慧開示。這些疑問,有些是我本身碰到而無法解答的,有些則來自四周朋友的遭遇,其實就是每個人一生都會碰到的問題。

  聖嚴法師的應允,讓我麵對前所未有的承擔。由於每次談話時間有限,我既想要從他身上得到更多解答,卻又擔心妨礙他的作息,增加他的勞纍。拜訪聖嚴法師之前,我努力閱讀聖嚴法師曆年來的作品,期望在現場的每一問、每一句,都力求簡單扼要。但是,正式開始訪談之後,我們卻像忘年之交,在久彆重逢的談笑中,不覺日已西沉,星光滿天。

◎領受聖嚴法師的智慧,分享法喜

  我們談話的主題,依序為:「認識自我」「愛與親密關係」「孤獨」「欲望與恐懼」「自由;自在」「挫摺與勇氣」「生命的歸宿」等七講,共一百零八課。盡管,聖嚴法師和我的年紀、以及彼此修行的程度,都有一段很大的差距。但會麵時,聖嚴法師在言談中流露親切和藹的氣質,完全沒有宗教大師的架子。他思路敏捷,旁徵博引,令人在對他恭敬的態度中,多瞭幾分忍不住要親近他的孺慕之情。

  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即使他用極其微小的音量說話,言語聲調卻極具穿透力,彷彿他所說的一切都可以跨越時空,到達心靈的彼岸。聖嚴法師深厚的修行基礎,果然在平凡中展現巨大的力量。

  在聖嚴法師的循循善誘之下,我發現:佛法講究利益眾生的觀念,和我多年來研習的企管及行銷的理論和實務都並行不悖。聖嚴法師對生命的深入解讀,和我對人生的粗淺體會,也在很多地方交會,綻放美麗的火花。

  撰述這本著作的過程中,我嘗試放下一般對談文集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記錄聖嚴法師智慧的開示,而以消化整理之後的心得筆記方式呈現,並經由聖嚴法師親自過目及校訂,希望在讀者分享我的深刻體驗的同時,也能近乎百分之百的忠於原意,在力求淺白的文字中,接收聖嚴師父融閤生活與佛學的深邃哲理。相信讀者在字裏行間閱覽及深思每字每句時,都能如臨現場般,領受聖嚴法師的智慧,分享我獲得的法喜。

  為瞭尊重讀者閱讀時的順暢,我在文中的各段落起頭都省略瞭「聖嚴法師說」「聖嚴法師認為」「聖嚴法師主張」「聖嚴法師提齣」等加註來源的提示。但這本書中除瞭各講次第一段的引言(楷書字體)是我個人的心情的抒發之外,進入每一課之後的內容中(細明字體),每一個精采的實例、每一則發人深省的哲理、每一句值得再三咀嚼的話語,都來自聖嚴法師的智慧開示。我隻是個穿針引綫的人,如同將這些美麗的心靈圖案,縫製成一席因為充滿溫暖與祝福而能百納祈福的拼布被單。至於文中用引號摘錄聖嚴法師的解說,是我特彆有感觸的文句,用以提醒讀者瀏覽的眼神能多駐足片刻,欣賞品味之餘也能消化吸收,然後繼續在各講各課中,找到自己要的生命解答。

  在這本書即將付梓的前夕,收到來自果本法師的電子郵件,提及聖嚴法師親自題字的墨寶:「淨瓶常注甘露水」覺得寓意甚深,我決定以此為新書書名的依據,寫成《甘露與淨瓶的對話——聖嚴法師開示,吳若權修行筆記》,在這裏所指的「甘露」當然就是聖嚴法師的智慧開示,至於淨瓶呢?生日星座標記為「水瓶座」的我,雖然驚覺因緣巧閤,但是絕對不敢說自己是一隻潔淨無瑕的瓶子,卻自勉注入聖嚴師賜與的甘露之後,將逐漸洗去塵垢,淨化心靈,沉澱之後,再將甘露分享給大眾。我相信,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是一隻瓶子,無論形狀是什麼、材質為何、潔淨與否,隻要願意常注甘露,就能得到智慧與解脫。

  雖然,寫作的過程中,因為長期纍積的肩胛與手臂肌腱發炎舊疾復發,日夜刺痛,宿難成眠;但是,一直有股力量支持著我勤寫不輟,每天利用下班時間,以兩韆至三韆字的進度,像蜘蛛織網、春蠶吐絲般精進地完成這本將近十萬字的著作,以不負聖嚴法師的殷殷指導。

◎祝福,永不止息

  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我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還能有機會跟聖嚴法師這樣近距離地深入談話,但我常迴想起這幾個月來跟他會麵的情景。

  我們每次都約午後四點會麵,為瞭避免遲到,我都會提前抵達精捨樓下,獨自站在行人道上,悠然地守望著街邊路樹。

等待和聖嚴法師見麵的片刻,是我心情非常平靜的時光。

  料峭春寒的日子,寒風吹過枯枝。沒有多久,木棉花開瞭、又謝瞭。路樹綠葉纔剛扶疏,接著蟬聲就不絕於耳。我的心裏,有一部電影悄悄放映著,不論是苦難的、或幸福的畫麵,人生的場景一幕一幕,翻飛過我的眼前,逐漸化成雲煙。春去鞦來,物換星移,那個渴望學習人生知識,想找到生命密碼的我,彷彿還一直站在菩提樹下,不捨離開。

  嚮聖嚴法師請益的對話,終有告一段落的時候;但是,透過《甘露與淨瓶的對話——聖嚴法師開示,吳若權修行筆記》這本書,聖嚴法師給社會大眾的智慧與祝福,永不止息。

圖書試讀

第5講堂 自由;自在

跟聖嚴法師約見談「自由;自在」主題的這一天,發生瞭很特彆的狀況。盡管,十幾年來安排演講行程而經常必須在颱灣南北奔波,甚至在海峽兩岸來迴,碰到過烏龍事件不計其數,因為天候或人為問題,飛機停飛、航班取消、火車誤點……是常有的事,但這次是很例外的差錯。
我受某傢企業之邀,參加他們巡迴全颱灣的經銷商會議,並且替他們上銷售管理的訓練課程。當天清晨,我搭飛機到達高雄,平安落地之後,在發現沒有人來機場接我去上課的那一秒鍾,立刻直覺應該是負責聯絡行程的公關公司人員弄錯日期及地點瞭。果然沒錯,電話聯係結果,當天的課程應該是在颱中,而且現場已經有兩百位經銷商坐在會議廳等待我。
負責聯絡的公關公司同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也能想像那位召開經銷商會議的企業老闆此刻勢必十分焦慮。所幸,我們都是成熟而明理的人,知道當下應該是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是劃分責任歸屬、追究誰對誰錯,要趕緊想辦法讓課程可以順利進行,以免兩百位經銷商朋友失望而歸。
他們建議我搭計程車直接從高雄飛馳到颱中,但考慮時間、成本、安全三個因素,我提議試試改搭颱灣高鐵。客戶同意這個決定,並調整瞭課程的順序,兩個鍾頭之後,我準時齣現在颱中的經銷商會議現場,順利完成銷售管理訓練課程。
我一邊完成這個任務,一邊調整被打亂的行程。不但要退票、訂票,還要重新規劃從颱中趕迴颱北的交通,取消部分的會議。協助我安排對外聯係的齣版社同仁,很擔心突如其來的變化,導緻嚮來規律作息、注重時間安排的我,在無暇喝水、進食,還要匆匆趕路的情況下,身體負荷不消或情緒受到影響。但是,我的內心卻十分平靜而充滿感恩。下午四點整,分秒不差地齣現在拜訪聖嚴法師的地點。
內心裏那個容易緊張焦慮的自我,彷彿很自律地待在情緒的房間裏,沒有在緊要關頭齣來窮攪和,所以也就沒有闖禍。我沒有囚禁他,他也沒有吵著要齣來。如果,當天的行程,是一首快闆而必須轉調的歌麯,我在看似十分匆促的節奏中,踩著非常穩定的步伐,跟上每一拍的節奏,居然還能輕鬆自若,是什麼力量支持著我?
在這天的訪談裏,我找到瞭某些答案。巧閤的是,之前並沒有特彆的規劃及準備,純粹是因緣所緻,在結束訪談後,果本法師和常寬法師協助我,由聖嚴法師親自見證受禮,完成瞭皈依的儀式,法名「常權」,正式成為三寶弟子。聖嚴法師特彆叮嚀說:「權,的意思,是擁有幫助彆人的能力。」這是他對我的期勉,也是我對自己的承諾。


第60課:為瞭積極實踐目標而分分秒秒把自己綑綁,是愚癡的事

  一直以來,不論個人的品德、還是時間的安排、處世的原則,我都堅信遵守規範及規律的重要性。也曾在拙作中跟讀者分享:「自由,是留給自律的人!隻有能夠自律的人,纔有資格得到自由」,還曾為瞭嚴謹自律的能力沾沾自喜,把自己綑綁在很多枝枝節節的細節裏。這天,卻在聖嚴法師一句:「自己綑綁自己、睏住自己,是愚癡的事。」得到當頭棒喝的醒悟。
現代人覺得不自由、不自在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沒時間、有些是缺金錢,想做的事,做不來;想去的地方,到不瞭。即使是律己甚嚴的人,可能都曾經跟我一樣,為瞭彆人的期望太高、或對自己的要求太多、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感覺不自由、不自在。
聖嚴法師指齣,自由自在的境界,來自於兩種修行的功夫。一種是放下自己的煩惱,另一種是放下自我的要求。煩惱很多的人,無論什麼事都想太多,把自己睏起來,無視於外界的開闊,自己畫地為牢。例如:要求自己在什麼時候就要達成什麼目標,在什麼狀況就要完成什麼任務,這是畫地自限。聖嚴法師說他在很年輕的時候也經曆過這個階段,凡事都對自己要求得很嚴格,把自己睏住,就不能夠自由。後來在修行的過程體驗到一個道理:為瞭積極實踐目標而分分秒秒把自己綑綁,是愚癡的事。
當麵聆聽聖嚴法師這一席話,深刻而動人。多年前,那個綑綁自己的聖嚴法師,早已經被自己釋放,消失在歲月的長廊;而我的心裏,卻還是住著一個被囚禁的自己。他,那麼謹慎,那麼乖巧,卻那麼不自由。我看著心裏那個跟自己很像的人,好想把他釋放齣來。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甘露與淨瓶的對話》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瞭一幅畫麵:一位慈悲的智者,用他的話語如甘露般播撒;另一位虔誠的求道者,用他的筆記如淨瓶般小心珍藏,並從中汲取力量。我個人一直以來都非常推崇聖嚴法師的教誨,他的話語總能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指引方嚮,在我焦躁的時候,給我安定心靈。 而吳若權老師的修行筆記,我則更加期待看到的是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充滿挑戰的世界裏,去實踐這些看似高深的佛法道理。我喜歡那些能夠將佛法與生活緊密結閤的文字,它們能讓我明白,原來修行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在我們的一呼一吸之間,就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之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心靈旅途上的另一盞明燈。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當下,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目錄。即使不讀內容,光看目錄的編排和章節的標題,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我猜測,聖嚴法師的開示部分,可能會涵蓋諸如“如何麵對壓力”、“慈悲的實踐”、“禪修的方法”等經典主題,而吳若權老師的筆記,則可能會從他個人的生活經驗齣發,分享他在工作、傢庭、人際關係中,如何運用佛法來化解煩惱,增長智慧。 這種將高深的佛法理論,與具體的個人修行體驗相結閤的方式,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常常覺得,佛法雖然博大精深,但如果不能落地,不能在生活中體現齣它的力量,那就僅僅停留在紙麵上。而聖嚴法師的開示,本身就非常注重實踐性,而吳若權老師的筆記,則像是為這種實踐提供瞭具體的例證和參考。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寜靜和自在。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很特彆,叫做《甘露與淨瓶的對話 ──聖嚴法師開示,吳若權修行筆記》。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禪意和智慧的聯想。我一直都很喜歡聖嚴法師的開示,他的話語總是那麼溫和卻直抵人心,能讓人在紛擾的世界裏找到一絲平靜。《甘露》本身就象徵著滋潤、清涼,而“淨瓶”在我心中,就像是承載著智慧與慈悲的容器。所以,我一開始就被這個書名所吸引,直覺它會是一本能夠滌蕩心靈、帶來啓發的書。 聖嚴法師的智慧,是他一生修行和體悟的結晶。我記得多年前,第一次接觸到他的文字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是迷失在黑暗中,突然看到瞭一束光。他的話語,不會高高在上,也不會空洞說教,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智慧,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的細微之處。他總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講透最深奧的道理,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找到自己可以實踐的方嚮。這本書將他的開示收錄其中,我毫不猶豫地就想擁有一本。

评分

說實話,我對於“甘露”這個詞,一直有一種特彆的親近感。它象徵著無私的給予,也象徵著生命的滋養。聖嚴法師的開示,在我看來,就如同甘露一般,不分貴賤,滋潤著每一個渴望解脫的靈魂。而“淨瓶”,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容器,更是修行者內心的澄澈和容納。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預示著它將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智慧的灌溉。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老林裏與世隔絕,而是在紅塵俗世中,如何在嘈雜、誘惑、煩惱中,保持一顆清淨心。聖嚴法師的教誨,總能幫助我理解這一點。而吳若權老師的修行筆記,則會是這條路上的“同行者”的分享,讓我知道,原來彆人也曾有過類似的掙紮和睏惑,但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過來的。這種共鳴和啓發,比任何空泛的勵誌都要來得實在。

评分

吳若權老師的修行筆記,這部分也讓我非常好奇。我知道吳若權老師在颱灣也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傢和評論傢,他的文字風格細膩,觀察入微,常常能寫齣觸動人心的篇章。將他的修行筆記與聖嚴法師的開示結閤在一起,感覺就像是兩種不同層麵的智慧在碰撞、交融。聖嚴法師的開示,是導師級的引領;而吳若權老師的筆記,則更像是同道者在路途中的分享,有他的睏惑、他的感悟、他的點滴進步。我非常期待看到,他是如何消化和體悟聖嚴法師的教誨,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産生什麼樣的火花。 修行本身就是一條充滿個人色彩的道路,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從一個有深度思想的作者那裏看到他對佛法、對生活的感悟,對我來說是一種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希望他的筆記能展現齣,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在種種壓力和挑戰麵前,依然能夠保持一顆嚮道之心,並且能夠將佛法的智慧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種“知行閤一”的過程,往往比單純的理論學習更加有力量。

评分

我對於這本書的整體感覺,充滿瞭期待,也帶有一點敬畏。聖嚴法師的“甘露”之語,就像是無邊無際的慈悲,能滋潤乾涸的心田;而吳若權老師的“淨瓶”中的筆記,則像是他用心收集和珍藏的修行經驗,每一次翻閱,都可能從中汲取到一點一滴的智慧養分。書名本身就極具詩意和象徵意義,讓我仿佛已經能感受到一股清涼的法喜,在字裏行間緩緩流淌。 我尤其喜歡這種“對話”的形式,雖然這裏明確寫的是“聖嚴法師開示,吳若權修行筆記”,但“對話”這個詞語本身就暗示瞭一種互動和交流。我期待的是,聖嚴法師的智慧之光,能夠照亮吳若權老師修行路上的各個角落,而吳若權老師的個人體驗和感悟,又能以一種更貼近凡人的視角,將法師的教誨具象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實踐。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總能帶給人無限的啓發。

评分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充滿期待,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個人對“對話”這個概念非常著迷。在我的理解中,“對話”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言語交流,更是一種智慧的碰撞,一種精神的交流。當聖嚴法師的智慧之聲,與吳若權老師的修行體悟,在同一本書中“對話”時,我相信會激蕩齣比單方麵論述更為豐富和深刻的火花。 我想象著,聖嚴法師如清泉般的法語,滌蕩著我們內心的塵埃;而吳若權老師的筆觸,則像是小心翼翼地拾起那些被甘露滋潤過的露珠,用真誠的文字記錄下它們閃耀的光芒。這樣的組閤,既有宏大的智慧引領,又有細緻的個人感悟,能夠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我期待的,是那種讀完之後,不僅僅是瞭解瞭道理,更能感受到一種活生生的修行力量,並且能從中找到自己實踐的切入點。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遞,更應該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甚至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聖嚴法師的開示,我一直深信不疑,它們具有這樣強大的力量。而吳若權老師的修行筆記,我更看重的是其中的“實踐性”和“個人化”。我希望能夠從他的筆觸中,看到一個真實的修行者,是如何麵對內心的起伏,如何處理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並且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成長和淨化自己的心靈。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充滿瞭對“對話”的美好想象。我期待的,是聖嚴法師的智慧之泉,能夠滋養吳若權老師的修行之路,而吳若權老師的真切體悟,也能迴響和呼應法師的教誨。這樣的互動,一定能夠碰撞齣不同尋常的火花,為讀者提供更豐富、更立體的學習體驗。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充實,並且在我的生活中,能有更多的勇氣去實踐那些讓我不安的道理。

评分

初拿到這本書,我便被書名《甘露與淨瓶的對話》所吸引。對我來說,“甘露”代錶著佛法無邊、智慧無盡的滋養,“淨瓶”則象徵著修行者承載智慧、淨化心靈的容器。聖嚴法師的開示,一直是我心靈的燈塔,他的話語總是那麼溫和而有力,能夠穿透迷霧,直達人心。而“淨瓶”中的“對話”,讓我更加期待的是,看到一位修行者,如何將法師的教誨,內化為自己的修行體驗,並以文字的形式分享齣來。 我一直深信,佛法真正的價值,在於實踐。聖嚴法師的開示,為我們提供瞭理論的指引;而吳若權老師的修行筆記,則像是為我們展現瞭,如何在紛繁的世俗生活中,將這些理論落到實處。我期待看到,吳若權老師的筆記中,會有哪些關於麵對挑戰、化解煩惱、提升境界的具體方法和感悟。這種“對話”,在我看來,是智慧的傳承,也是精神的共鳴,必將給予讀者深刻的啓發。

评分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在閱讀中尋找共鳴的人。當我知道這本書集閤瞭聖嚴法師的開示與吳若權老師的修行筆記時,我立刻就被深深吸引瞭。聖嚴法師的智慧,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精神上的依靠,他的話語就像甘露,能夠滋潤我乾涸的心靈。而我一直覺得,修行本身是一條非常私密的旅程,能夠看到同行者的心路曆程,會給我巨大的鼓勵和啓發。 吳若權老師的修行筆記,在我看來,就像是為我們這些同樣在修行路上摸索的人,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們看到,原來彆人也是這樣經曆著,這樣感悟著。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對話”的語境,讓法師的宏大智慧,能夠通過吳若權老師的個體體驗,變得更加生動、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能夠更輕鬆、更自然地將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修行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