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哈到雷鬼、法國香頌,從歌者到舞者、畫傢,作者以抒情詩意的文字,娓娓道來這些美好豐富的音符與藝術在其生命中曾留下的足跡,負載過的喜怒哀樂,與愛。我們跟隨他的文字,一路觀看這些偉大藝者的生命風景,以及投注瞭無比熱情所創作的作品是如何撞擊作者的靈魂深處而生齣璀璨的火花。
作者簡介
陳黎
本名陳膺文,1954年生,颱灣花蓮人,颱灣師大英語係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凡二十餘種。譯有《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辛波絲卡詩選》、《聶魯達詩精選集》等十餘種。曾獲國傢文藝奬,吳三連文藝奬,時報文學奬,聯閤報文學奬,梁實鞦文學奬翻譯奬,金鼎奬等。
陳黎網站:dcc.ndhu.edu.tw/chenli
005 我的霍洛維茲紀念音樂會
007 夏夜聽巴哈
009 雷鬼與香頌
012 聖者的節奏
017 神的小醜
020 嚮爵士樂緻敬
023 如歌
026 彩虹的聲音
028 親密書
031 啊,波希米亞
033 嚮西班牙舞緻敬
036 永恆的爵士樂哀愁
043 奇異的果實
049 從一朵花窺見世界
054 苦惱而激情的生命畫像
060 冷酷的喜感
063 奧登的柏林之戀
068 詠嘆調Ⅰ:夏夜微笑
084 詠嘆調Ⅱ:音樂精靈
102 女歌三綫路
109 尋找原味的〈花蓮舞麯〉
117 小城攝影傢的愛情
137 歐文.柏林的音樂傳奇
144 動畫的樂趣
150 偷窺偷窺大師
155 佛瑞,德布西,魏爾崙
163 燈火闌珊探盧炎
168 詠嘆南管
175 極簡音樂
181 淚水中迸齣許多美麗的花朵——舒曼連篇歌麯集《詩人之戀》
196 慰藉與希望的訊息——布拉姆斯閤唱作品《德意誌安魂麯》、《命運之歌》、《女低音狂想麯》解說
219 拉威爾的歌麯世界——〈巨大幽暗的睡眠〉、《天方夜譚》、《鳥獸誌》
230 一個消失男人的日記——重探楊納傑剋歌麯集
239 永?的草莓園——披頭歌麯入門
272 生命的河流——馬勒《復活》備忘錄
〈附錄〉
281 詩人與指揮傢的馬勒對話——陳黎vs.簡文彬
293 陳黎書目
《陳黎談藝論樂集》給我帶來的,是一種“知性的漫遊”。陳黎老師的文章,如同導遊,卻不是那種一味照本宣科的導遊,而是帶著你深入當地人生活,體驗當地文化風情的嚮導。他談論的藝術,不是陳列在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融入瞭生活、情感、思想的活生生的存在。他或許會從一首小夜麯的鏇律,聯想到夜色中城市的光影;他或許會從一幅肖像畫的眼神,窺探齣人物內心的故事。這種將藝術與生活融為一體的敘述,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對藝術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尤其喜歡他那些充滿個人情感和生活體驗的段落,它們讓冰冷的藝術作品瞬間有瞭溫度,有瞭生命。他不會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評價藝術,而是會用一種平等、真誠的態度去與讀者交流。這種“對話式”的寫作,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與一位博學的朋友進行一場愉快的交談。讀完之後,我常常會覺得自己的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音樂、繪畫,似乎都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新的意義。
评分讀《陳黎談藝論樂集》,就像是在品嘗一杯陳年的好酒,初入口時醇厚,細細品味後迴甘無窮。陳黎老師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質樸而深刻的力量。他談論藝術,並非從高高在上的理論齣發,而是從生活中最尋常的觸角,引申齣對藝術的理解。我尤其喜歡他將不同藝術門類巧妙連接的能力。他或許會從一首音樂的鏇律,聯想到一幅畫麵的色彩;他或許會從一首詩歌的意境,體會到一種音樂的節奏。這種跨領域的對話,極大地拓展瞭我對藝術的認知邊界。而且,陳黎老師的文章,總是充滿瞭個人化的情感和思考。他不僅僅是在介紹藝術作品,更是在分享他對藝術的熱愛,以及藝術帶給他的生命感悟。這種“情真意切”的錶達,讓我覺得與作者之間産生瞭一種深刻的共鳴。讀完之後,我常常會感到一種由衷的愉悅,仿佛自己的心靈也因此得到瞭滋養。
评分第一次翻開《陳黎談藝論樂集》,腦海裏最先浮現的,不是某個具體的論點或樂麯,而是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陳黎老師的文章,總是帶著一種獨特的溫度,如同一位博學的老友,閑坐桌前,娓娓道來。他的文字,不像那些刻闆的學術論文,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如同清泉流淌,滋潤著求知的心。我可以想象,在某個微雨的午後,手捧這本集子,坐在窗邊,看著雨絲模糊瞭遠山的輪廓,而陳黎老師的聲音,則在字裏行間迴蕩,時而激昂,時而低沉,時而又帶著一絲淡淡的幽默。他談論的“藝”與“樂”,似乎早已融化在生活的肌理之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而是我們觸手可及的美好。我尤其喜歡他那種將宏大概念與生活細節巧妙結閤的能力,仿佛在講述一個關於莫紮特的小故事時,也不忘提及他可能喜歡的某個颱灣的糕點,或是某個街角的咖啡館。這種聯係,讓藝術不再遙不可及,也讓生活多瞭一份詩意。當然,我知道我並非真的能完全理解每一個樂章的深邃,也未必能全然領會每一幅畫作的精妙,但通過陳黎老師的指引,我似乎能窺見更廣闊的天地,感受到更深刻的情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我所熟悉或陌生的藝術世界。它沒有給我直接的答案,卻激發瞭我無盡的思考,讓我願意去聽更多不曾留意過的鏇律,去看更多未曾走進的美術館。這種“啓濛”的力量,纔是這本集子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评分第一次翻開《陳黎談藝論樂集》,就被它那一種“隨性而至”的魅力所吸引。陳黎老師的文章,沒有刻意的矯飾,也沒有繁復的理論鋪陳,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帶著你漫步在藝術的園林。他談論音樂時,仿佛能聽到樂器的呼吸;他談論繪畫時,仿佛能看到色彩的律動。我尤其喜歡他那些充滿個人化色彩的解讀,他不會一味地引用他人的觀點,而是會結閤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會,來闡述他對藝術的理解。這種“鮮活”的錶達方式,讓原本可能嚴肅的藝術論述,變得生動有趣,充滿人情味。例如,他可能會從一段不經意的鏇律,聯想到童年某個模糊的記憶;也可能會從一幅畫作的筆觸,體會到創作者當時的心境。這種“觸景生情”的敘述,讓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讀完之後,我常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動,仿佛那些藝術作品,也擁有瞭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
评分閱讀《陳黎談藝論樂集》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智識探險”。陳黎老師的筆調,總是帶著一種理性的精準,但絕非冷冰冰的分析,而是如同經驗豐富的嚮導,引領著我穿越藝術的迷宮。他不會簡單地告訴你“這首麯子很美”或“這幅畫很有衝擊力”,而是會細緻地剖析其構成元素,追溯其曆史淵源,甚至挖掘齣創作者當時的心境與時代的脈絡。這種層層剝繭的敘述方式,讓我對那些曾經隻是模糊印象的藝術作品,有瞭更清晰、更立體的認識。我特彆欣賞他對細節的敏銳捕捉,比如在談論一首交響樂時,他能夠注意到某一個樂器的細微變化,或是某種和弦的巧妙運用,並由此引申齣對整部作品意境的解讀。這種“見微知著”的功力,著實令人佩服。而且,陳黎老師的論述,常常能夠跳脫齣單一的藝術門類,在音樂、繪畫、文學之間建立起有趣的聯係。他會從一首巴赫的賦格中聯想到建築的結構美,也會從一幅梵高的畫作中感受到詩歌的韻律感。這種跨領域的對話,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藝術之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呼應,共同構成瞭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圖景。每一次閱讀,都仿佛在和陳黎老師一同進行一次深入的學術研討,隻是形式更加輕鬆有趣,少瞭拘謹,多瞭驚喜。
评分《陳黎談藝論樂集》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旅行”。陳黎老師的文章,不是那種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是為你打開一扇扇窗,讓你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他談論的藝術,不再是冰冷的客觀存在,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情感錶達。他或許會從一個樂句的起伏,聯想到人生的跌宕;他或許會從一幅畫麵的留白,體會到意境的深邃。這種將藝術與生命體驗相結閤的敘述,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落俗套”的觀點。他不會人雲亦雲,而是敢於提齣自己的疑問,並嘗試給齣獨特的解答。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對於我們這些在信息洪流中,需要辨彆真僞的讀者來說,尤為珍貴。讀完之後,我常常會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豁達。那些曾經睏擾我的藝術問題,仿佛都找到瞭新的解讀方式。
评分《陳黎談藝論樂集》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一種“從容的智慧”。陳黎老師的文章,沒有刻意的炫技,也沒有故弄玄虛的辭藻,而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姿態,娓娓道來。他談論藝術,就像在與一位久違的朋友聊天,分享彼此的見解和感受。他不會強迫讀者接受他的觀點,而是會引導讀者去思考,去發現。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以及由此引發的深刻洞察。比如,在談論一首交響樂時,他能夠細緻地描繪齣某個樂器的音色變化,然後由此引申齣對整部作品情感錶達的理解。他談論一幅畫作時,也許隻是聚焦於畫麵中的一個眼神,卻能由此窺探齣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這種“以小見大”的功力,令人拍案叫絕。而且,陳黎老師的文章,總是能夠在我心中種下一顆思考的種子。讀完之後,我常常會去思考,那些藝術作品究竟是如何打動我的?它們又承載瞭怎樣的時代信息和人類情感?這種“引人深思”的魅力,正是《陳黎談藝論樂集》的價值所在。
评分拿到《陳黎談藝論樂集》,我並沒有立刻急著去閱讀,而是先翻瞭翻目錄,看瞭一些篇名。那些篇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吸引力,仿佛一個個小小的謎語,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真正開始閱讀,更是被陳黎老師獨特的文字魅力所吸引。他的文字,不是那種字斟句酌、力求完美的風格,而是帶著一種自然的流淌感,如同山澗溪流,清澈而靈動。他談論的藝術,也並非生硬的理論灌輸,而是充滿瞭他個人獨特的感悟和思考。我尤其喜歡他那種將宏大主題拆解成一個個小切口的敘述方式。比如,在談論一首古典樂時,他不會上來就分析其麯式結構,而是會先從一個聽眾在某個特定場閤下的感受說起,然後逐步深入,引導讀者去體會音樂的情感力量。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解讀,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藝術分析,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而且,陳黎老師的文章,常常能夠觸動人心深處的情感。他不僅僅是在談論藝術,更是在談論生命,談論我們共同的情感體驗。讀完之後,我常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動,仿佛那些藝術作品,也成為瞭我生命中一部分。
评分初讀《陳黎談藝論樂集》,便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暢快感。陳黎老師的文章,常常以一個看似平凡的切入點,逐步深入,最終帶領讀者抵達一個令人豁然開朗的理解高度。他善於用樸素的語言,解釋復雜的藝術現象,將那些常常被視為“陽春白雪”的藝術,變得親民且易於理解。我尤其喜歡他那些充滿瞭個人思考和獨特見解的段落,他不會人雲亦雲,而是敢於提齣自己的疑問,並嘗試給齣自己的解答。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對於我們這些在信息爆炸時代中,常常被各種觀點裹挾的讀者來說,尤為珍貴。他討論音樂時,不僅僅是介紹樂麯的結構或作麯傢的生平,而是會深入探討音樂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如何與我們的生命經驗産生共鳴。他談論繪畫時,也不僅僅是描述色彩和構圖,而是會引導我們去感受畫麵背後的故事,去體會創作者的情感。這種“貼近人心”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藝術不再是冰冷的書本知識,而是鮮活的生命體驗。讀完之後,我常常會忍不住去重溫那些曾經聽過或看過的作品,仿佛有瞭新的視角,能夠發現之前被忽略的細節,感受到之前未曾體會的情感。這種“溫故知新”的樂趣,正是閱讀《陳黎談藝論樂集》給我帶來的最大驚喜。
评分《陳黎談藝論樂集》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一種“隨性而為”的智慧。陳黎老師的文章,沒有預設的框架,也沒有刻闆的套路,仿佛他隻是在某個時刻,突然想起瞭某件藝術作品,然後便揮筆而就。然而,正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的流淌,卻蘊含著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洞察力。他討論某個樂章時,或許會從一個聽眾的偶然感想齣發,然後娓娓道來,將聽眾帶入一個關於鏇律、和聲、節奏的奇妙世界。他談論某幅畫作時,也許會聚焦於畫麵中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然後由此延展齣一段關於色彩、光影、構圖的精彩分析。這種“不拘一格”的敘述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意外和樂趣,仿佛每一次翻頁,都可能邂逅一段未曾預料的精彩。而且,陳黎老師的文章,總能引發讀者主動的思考。他不會直接給齣結論,而是會提齣問題,引導讀者去探索,去發現。這種“啓發式”的寫作,讓我覺得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與作者共同的“智識發現之旅”。讀完之後,我常常會感到意猶未盡,迫不及待地想去尋找更多相關的資料,去印證他的觀點,或者去挑戰他的論斷。這種“欲罷不能”的吸引力,正是《陳黎談藝論樂集》的獨特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