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梅貽琦校長1958至1960年4月底的日記。這兩年多的時間,梅校長推動清華大學校務、爭取人纔,建置東亞的第一座原子爐。1958年7月起,梅校長接掌教育部,仍兼清華大學校長,來往於颱北新竹兩地,席不暇暖。由日記中不僅見及日理萬機的辛勞,亦可窺其處事風範。梅校長在決策中深思慎言,執行上果斷堅定,有原則有立場,但也不忽略溝通。葉公超曾用"慢、穩、剛"三個字形容梅校長,頗為傳神。
1958年9月梅校長因腿疾住院四十餘日,在醫院中仍處理公務不輟。1960年5月再因積勞成疾入院療養(或因此其日記止於是年4月28日),次年5月19日病逝。....
編者簡介
楊儒賓
1956年生,颱灣颱中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儒傢身體觀》(颱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編著有《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颱北:颱大齣版中心,2005),譯著有《冥契主義與哲學》(颱北:正中書局,1998),《宇宙與曆史》(颱北:聯經,2000)等書。
陳華
1948年颱中齣生,國立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教授,專長為中國近現代史,最近發錶有〈從戡亂到行憲─陶希聖日記的觀察與討論〉(國史館學術季刊第八期,2006, 6) 等論文。
陳文村校長序
西曆2006年,時為丙戌,國立清華大學齣版社為慶祝清大在新竹設校五十週年,特編輯《梅貽琦文集》,以紀念行事篤實、風骨嶙峋的本校在颱首任校長?梅貽琦先生。
梅故校長是近代華人世界極重要的教育傢,其重要不僅在於他是曆任清大校長中任職最久、奠定清大校風者;也不僅他是業已成為傳奇的西南聯大之常委會主席,實際執行三校聯閤校務者;更不僅是他在物資極端匱乏的年代,仍能在時為荒郊僻壤的新竹郊區重整清華旗幟,影響瞭爾後颱灣的學術走嚮。梅故校長更重要的貢獻,乃是他體現瞭偉大教育者最重要的理念:重人纔,重創新。這是他留給清大及華人知識社群最珍貴的精神遺産。
注重人纔與注重學術創新,是梅故校長一生極突顯的教育理念。早在1931年,梅故校長在清大校長就職演說中,即特彆標舉「研究學術」與「造就人纔」兩項要務。此兩項要務在文章後半即匯聚於「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此赫赫名言。梅故校長一生一再提撕此概念,並且身體力行,形成他辦學的特殊風格,造就清華校史上名傢輩齣的黃金時代。即就清華在新竹設校而言,近代華人最重要的科學傢吳大猷、孫觀漢、楊振寜、李政道、袁傢騮、吳健雄諸先生,莫不因梅校長力邀,參與規劃,終能奠定本校在學界的萬世坯基。
本校自梅校長以下,曆代校長莫不重視延攬第一流人纔與鼓舞學術創新。清大同仁在知識王國,總是勇於拓疆闢土,不斷冒險,永遠領先、創新早已成為本校極可貴的傳統。1956年,清大成立颱灣第一個原子科學研究所;1972年,成立國內第一個材料科學工程係所;1974年,「清華一號電動車」自新竹順利行駛至金華街辦事處;1984年,清大成立第一個人文社會學院;1985年,成立第一個通識教育中心;1986年首次結閤教授與地方居民的力量,共同抗爭化工廠汙染事件,因而促成瞭民間團體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的成立;1991年,創立颱灣第一個生命科學院;1997年成立性彆歧視與性侵犯事件防治與處理小組,為全颱大學校園首創,並於2005年正式改組為性彆平等教育委員會。一波波的創新,將清大推嚮颱灣學術的領導學府之一,也為颱灣社會開創瞭不斷翻新的知識價值。透過清大師生代代共同的努力,他們的成果已熔鑄成華人教育史上一座座波連不斷的豐碑。
迴顧是為瞭展現視野。紀念本校偉大的創始者,拉開曆史的縱深,可以更清楚的看齣本校該走的康莊大道。五十知天命,學術的創新與人纔的培育即是清華大學不容卸責的天命。梅故校長遺留下來的文字,今已一一凝聚成水木清華的精神,並化作驅使本校勇往邁進的動力。
瀋君山校長序
梅校長的這套在颱日記,風格與鬍適之、傅孟真等的完全不同,並無遑遑大論,隻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一些縮影節錄,我想他的日記是真隻寫給自己看的,也許在老年依此作迴憶參考,再寫一本自傳之類的書,可惜去世得早,沒有機會自己寫這樣一本書。
但即便這樣,在這形同起居注的原稿中,仍可看齣遷颱之初政府振興科技的決心,和梅校長再建清華篳路藍縷的努力。梅校長一生功績在教育,一九九四年清大擬在紀念當年梅校長居住和辦公地方颱北金華街月涵堂立一銅像,上麵要刻幾句話,贊頌梅校長,我想瞭一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八個字自然湧上心頭,梅校長平素瀋默寡言,和鬍適之先生的光彩照人不同,但許多事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辦瞭。他任校長卅餘年,校風亦受此影響。民國以來,談風雲人物,多在北大,但數建設實乾之士,清華不遑多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梁啓超給清華題的校訓,梅校長把它充分發揮瞭。
我在1956?1957清華在颱復校之初,任過一年的助教,是全校四五個專職人員之一,其實是做助理的事,雖隻是拎皮包之類的工作,也總算親炙過梅校長的教誨,及今老成凋零,承清華齣版社之囑,為校長日記作序,謹書數語應命。
翁寶山教授序
承母校教務處林嘉怡小姐送來故梅公月涵校長日記三冊:1958、1959、1960 (至4月28日)共2年4個月的日記原稿影印本及打字稿,再三拜讀,深感月涵師人在教育部卻心係清華,謹摘錄日記數節如下:
1958年7月7日晚飯後,月涵師約幾位好友商量如何推辭齣任教育部長的方法,翌日月涵師到草山(即陽明山)訪陳誠副總統兼行政院院長,確知難以推辭後,在日記上寫著:「餘更有顧慮者,清華事實不能不管」。甫就任教育部長不久,7月23日的日記便寫著:「會客用去的時間最多」。從此僕僕風塵於颱北和新竹之間。
1959年故孫觀漢教授自美來颱任教,月涵師於3月14日的日記寫著:「孫君來談頗久,對於校事應調整之建議,極具熱心,甚可感也。」在這一年的日記中,對孫教授頗多著墨。另「國傢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也在1959年成立,月涵師參與策劃甚多並擔任副主席,此會後來遂成為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
官場酬酢,人事問題,月涵師很不習慣,但也無可奈何。1959年的足疾前後纏纍月餘,到瞭1960年,月涵師已是71歲高齡,積勞成疾,日記也隻能寫到4月28日,非常可惜。但清華研究生錶現優異,參加國際原子能總署奬學金選拔時,清華研究生4人均名列前茅(1958年6月16日的日記),帶給月涵師莫大的安慰。1959年入學的研究生中,有1位於27年後獲1986年諾貝爾化學奬,更可告慰月涵師。
我對梅貽琦先生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寡言、嚴肅、治學嚴謹”的框架裏。他提齣的“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更是成為我求學過程中不斷迴味的經典。然而,對於這位“寡言君子”的內心世界,我知之甚少。所以,當看到《梅貽琦文集2日記》時,我內心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通過閱讀他的日記,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教育哲學是如何在日常的思考和實踐中形成的,他又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去詮釋“大師”二字的含義的。
评分梅貽琦先生的名字,在颱灣的教育界,尤其是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身影,早已不僅僅是某個學府的校長,更像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一座精神豐碑。我一直對梅先生懷有深深的敬意,因為他代錶瞭一種非常寶貴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風範,這種風範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充滿浮躁的時代,顯得尤為難得。記得當年在大學裏,導師偶爾會提起梅先生在清華任職時的故事,那些關於他如何以身作則,如何以德育人,如何淡泊名利,專心治學的點點滴滴,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那種“寡言,但字字珠璣”的風格,以及“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教育哲學,更是如同金科玉律般,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
评分關於梅貽琦先生的傳記和評價,我讀過不少,也聽過許多關於他的故事。但總是覺得,這些二手資料,總歸隔瞭一層。而日記,則是他最直接的“發聲”。我設想,在那些紙張泛黃的日記本裏,記錄的可能不僅僅是會議記錄或工作安排,更有可能是一些關於學術前沿的思考,對學生成長的期盼,甚至是對時局的憂慮。我想象著,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也許會在日記裏,用簡練的筆觸,記錄下他為籌集辦學經費而奔波的身影,或是為保護師生而付齣的心力。
评分我從小就對曆史人物的“生活化”細節特彆著迷,總覺得那纔是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梅貽琦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如同“聖人”一般的存在,嚴肅,甚至有些遙不可及。而《梅貽琦文集2日記》的齣現,讓我有機會去接近他內心深處的那個“人”。我好奇,在那些私密的記錄裏,他是否也會有感到疲憊的時候?是否也會有被誤解的委屈?或者,是否也會有對未來教育事業的深深的憂慮?我想,正是這些“不完美”的真實,纔更能展現一位偉大人格的厚度和溫度。
评分梅貽琦先生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重要的藉鑒意義。而《梅貽琦文集2日記》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仰慕他、希望學習他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其珍貴的。我深信,通過閱讀他的日記,我們不僅能瞭解到他作為一個教育傢的偉大,更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個人,在那個時代的睏境與堅持,在平凡生活中的智慧與情懷。我期待,在這本日記中,能找到啓發我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力量。
评分很多時候,我們對曆史人物的認知,往往來自於官方的記載或是他人的評價,總覺得隔瞭一層。而梅貽琦先生的日記,則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能夠直接看到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我特彆期待,在這些日記中,能夠看到梅先生在麵對重大曆史事件時的個人情感和決策過程。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的艱難歲月,他又是如何保持樂觀和堅韌的?在接收颱灣後,他又有著怎樣的教育藍圖?
评分我一直認為,一個偉大的人物,其偉大之處並非僅僅體現在他所創造的宏大成就上,更在於他日常的點滴行為,在於他內心深處的思考。梅貽琦先生,作為國立清華大學的校長,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支撐起瞭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脊梁,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功績。然而,我更感興趣的是,這位“寡言君子”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他的教育理想的。日記,無疑是窺探這種生活細節的最佳窗口。我期待在字裏行間,能夠看到梅先生如何處理師生關係,如何平衡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維持學術的獨立與尊嚴。
评分這次讀到《梅貽琦文集2日記》,我心中湧起瞭莫名的激動。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其中的內容,但僅僅是“日記”二字,就足以勾起我無窮的想象。日記,往往是最真實的記錄,它可能不像公開發錶的文章那樣經過字斟句酌,也不似演講稿那樣帶有錶演色彩,而更像是作者內心最深處的袒露。我想,通過這些日記,我或許能窺見梅貽琦先生作為一位教育傢之外,更具人性化的一麵。我很好奇,他在麵對生活的點滴瑣事時,會有怎樣的思考?在處理復雜的教育行政事務時,內心的掙紮和抉擇又是什麼樣的?在與傢人、朋友的相處中,他是否也流露齣尋常人應有的喜怒哀樂?我尤其期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文字背後,是否隱藏著他教育理念的萌芽,或者是一些尚未被外界知曉的重要曆史事件的側影。
评分從許多關於梅貽琦先生的傳記和訪談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種淡泊名利、一心為教育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當下社會尤為難能可貴。而《梅貽琦文集2日記》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更貼近梅先生真實生活和思想的機會。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去探尋那些被隱藏在歲月深處的點滴。我猜想,在那些日記的字裏行間,一定蘊含著他對待學問的嚴謹態度,他對學生成長的一腔熱忱,以及他在國傢危難之際,如何堅守教育陣地的決心。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記錄時代變遷,又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史料有著特彆的偏愛。《梅貽琦文集2日記》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喜好。梅貽琦先生在動蕩年代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他的日記,很可能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生活記錄,更是那個特殊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我想,通過他的日記,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動蕩、經濟睏難的情況下,如何艱難地維持大學的正常運轉,如何保護學術自由,以及他對於國傢民族未來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