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詮釋的時代,也是語言的時代。
莊子從來都不是中國的顯學,但莊子也從來沒被後人遺忘過,傅偉勛博士就稱譽莊子為「中西首位偉大的語言學傢」。
追求人生的美好,難道就隻能在權力與富貴中?春花鞦月、一草一木,難道都與生活無關?自然、天地都包覆在人的周遭,所以莊子以「道」名之。隻有真心體會到萬物的美好,纔是真實的道;除瞭外在世界,道還關係到身為一個人體會萬物的心。
本書包括莊子道的形成與發展,道的彰顯與遮蔽,物、技術與道,言、無言與道的關係,道即美的世界圖像等方麵;試圖從海德格存有論的立場說明莊子「即萬物即道」的說法,重現莊子「即現象即道」的生活美學。
作者簡介
黃漢青
1954年生
現職:颱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學曆: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博士
政治大學哲學係畢業
著作:《哲學與人生》
《臨界天堂》
《眾神的藏書樓》
《韆年之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莊子道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比較現代學者對道的不同解讀
第二節 莊子的論述之道
第三節 莊子的實存之道
第四節 莊子的逍遙之道
小結
第三章 道的彰顯與遮蔽
第一節 海德格與道傢的關係
第二節 海德格的存有之思
第三節 莊子道與海德格真理觀的比較
第四節 從時間的構成性比較道與大化
小結
第四章 物、技術與道
第一節 莊子的物論
第二節 海德格的物論
第三節 莊子與海德格物論之比較
第四節 莊子道與海德格技術觀之比較
小結
第五章 言、無言與道的關係
第一節 莊子言與無言、辯與不辯
第二節 海德格的語言與存有
第三節 德希達的語言觀
第四節 莊子的人、氣、道關係與海德格人、語言、存有關係之比較
小結
第六章 道即美的世界圖像
第一節 世界圖像的意義
第二節 超越真與善
第三節 原天地之美
第四節 觀賞與遊戲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那種留白和寫意的水墨風格,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書名中“莊子”的意境。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原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沒想到它以一種非常溫和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展開。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晦澀的理論,而是從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睏惑入手,比如“為什麼我們總是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卻忽略瞭眼前的美好?”或者“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裏,如何纔能保持內心的平靜?”這些問題,我平時也時常思考,但總覺得抓不住要領。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流暢,沒有生澀的專業術語,讀起來就像是與一位博學而又慈祥的長者在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長久以來的一些固定觀念,那些被社會價值和主流認知所塑造的“成功”標準,在這本書的引導下,顯得有些蒼白和缺乏生命力。我喜歡作者在描述某些觀點時,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仿佛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一個寜靜的內心花園,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和純粹的喜悅。盡管我還沒有深入到書本的核心內容,但僅僅是閱讀前幾章,就已經感受到一股清流在思想中湧動,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哲學很感興趣,但很多時候,那些古老的文本對我來說都像是一本本天書,難以理解。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莊子”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把我當作一個需要被說教的聽眾,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嚮我解釋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我喜歡書中對於“齊物論”的闡釋,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眼中的“是非對錯”,很多時候都隻是相對的概念,是站在不同立場和角度的産物。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的一些固執和偏見,也讓我對不同觀點的人有瞭更多的理解和包容。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句都充滿瞭力量。它讓我開始思考,如何纔能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不被外界的喧囂所左右。我感覺到,這本書正在慢慢地改變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讓我變得更加平和,也更加有力量。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而不是一次單純的知識獲取。我喜歡它那種不疾不徐的節奏,每讀一頁,都能感受到一種智慧的沉澱。作者的文字充滿瞭詩意,但又不會顯得矯揉造作,反而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美感。我注意到,書中多次提到瞭“順應自然”和“逍遙遊”的概念,這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人生哲學的討論。但我認為,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這些概念束之高閣,而是將其融入到具體的日常生活場景中。比如,它會引導我們去觀察一片落葉的飄零,去感受一次微風的拂過,去體會一次與朋友坦誠的交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深刻的意義。它讓我開始重新認識“簡單”的力量,原來,真正的幸福,並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我們如何去感受和體驗。這本書讓我想要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
评分我常常覺得,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思緒被各種聲音裹挾著,很難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喧囂的世界裏,點亮瞭一盞指路的明燈。它沒有強迫我接受任何特定的觀點,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引導我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現象。我注意到作者在舉例時,非常貼閤當下的社會現實,無論是關於職場壓力、人際關係,還是個人價值的實現,都能夠引起我的共鳴。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無用之用”的探討,這個概念我之前在一些零散的資料中接觸過,但總覺得有些抽象。而在這本書裏,作者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引人入勝的故事,將這個看似深奧的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開始思考,那些我們認為“沒有用”的事物,或許恰恰是我們心靈安頓的港灣,是我們抵禦外界紛擾的堅實屏障。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和不安,是因為我們過於執著於那些外在的、可量化的目標,而忽略瞭內心深處對安寜和自在的渴望。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讓我看到瞭在現代社會中,一種“活齣自我”的可能性。作者並沒有鼓吹什麼激進的改革,而是從內心的修養入手,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方法論。我喜歡它對於“知足”的探討,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保持一顆知足的心是多麼難得。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富足,並非物質上的堆砌,而是精神上的豐盈。它引導我去關注自己的內心需求,去尋找那些真正能夠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充實的事情。我注意到,書中運用瞭大量的比喻和寓言,這些故事生動有趣,而且寓意深刻,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思考。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渴望,也點醒瞭我一直以來被忽略的一些人生智慧。它沒有給我明確的答案,但它提供瞭思考的框架,讓我能夠自己去探索屬於自己的答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