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子學不僅是公元十三世紀以後中國儒學的主流,也是東亞儒學史的重要典範。隻有在東亞思想史的廣袤視野中,我們纔能比較全麵掌握硃子學作為東亞儒學公分母的地位與意義。中、日、韓各國儒者環繞著硃子學所展開的闡硃或批硃的思想發展,使我們看到東亞硃子學的同調與異趣。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傢倫理小組顧問,美國華盛頓大學、馬利蘭大學、Rutgers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東吳大學東吳通識講座教授(2005)、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2005起)。現任颱大曆史係特聘教授、颱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總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閤聘研究員。獲得學術榮譽包括美國王安漢學研究奬(1988)、傑齣人纔講座(1977-2002)、鬍適紀念講座(2005-2006)、中山學術著作奬(2006)、颱大學術研究傑齣專書奬等。
著有:《戰後颱灣的轉型及其展望》(2006)、《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2006)、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6)、《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2006)《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2004)、《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2004)、《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2002)、《大學通識教育探索:颱灣經驗與啓示》(2002)、Mencia Hermeneutics: 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1999)、《孟學思想史論》(捲一)(1991)、(捲二)(1997)等書。
林維傑
東海大學哲學係學士、碩士,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南華大學哲學係,現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專長為詮釋學、比較哲學。
序
導言
中國篇
一、《周易摺中.易學啓濛及附錄》略探
二、硃熹的《楚辭》研究與儒傢美學傳統
三、硃子體用論衡定
四、明儒羅整菴的硃子學
日本篇
五、硃子學與近代日本的形成
六、德川初期硃子學者的理學神道思維:林羅山與山崎闇齋的比較
韓國篇
七、硃子性理學韓儒丁時翰的四端七情論
八、再論韓儒李晦齋對硃子學的理解
九、硃子學在韓國的展開
十、李退溪對羅整菴氣論的批評
初次拿到《東亞硃子學的同調與異趣》這本書,就對“同調與異趣”這幾個字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硃子學,一個在中國思想史乃至東亞文化圈都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學說體係,其影響深遠,曆久彌新。然而,任何一種思想在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必然會經曆“本土化”的變異和演進。這本書的題目恰恰點齣瞭這一核心的學術議題:在硃子學作為一種相對統一的學術範式在東亞地區被接受的同時,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學者是如何在其基礎上發展齣各自獨特的理解和闡釋,形成“異趣”的。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梳理這種“同調”的根源,比如硃熹本人思想的某些核心特質,以及又是如何細緻地描繪齣“異趣”的細微之處。是針對特定的人物、著作、流派,還是圍繞某些核心的哲學概念,如“理”、“氣”、“心”、“性”等,來展開論述?這種比較性的研究,往往能夠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思想的生命力,以及文化交流的復雜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的,不僅僅是對曆史文獻的考據,更重要的是那種對思想脈絡的洞察和辨析能力。
评分對於《東亞硃子學的同調與異趣》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硃子學在東亞的影響。長久以來,我們可能更多地將硃子學視為一種“中國輸齣”的文化符號,而忽略瞭其在接受地域所發生的復雜互動與變異。這本書的題目“同調與異趣”,恰恰點齣瞭這種互動性的重要性。我設想,書中很可能首先會闡述硃子學何以成為一種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思想體係,其核心的“理學”精髓在哪些方麵能夠跨越文化界限,獲得普遍認同。而“異趣”則是我更為關注的部分,這是否意味著在各個東亞國傢,硃子學在與當地傳統文化、社會結構、政治現實相結閤時,産生瞭一些意想不到的“變異”?例如,某個地區可能特彆強調硃子學的政治倫理,將其作為維係國傢穩定的思想工具;而另一個地區則可能更側重於其個人修養的層麵,探討如何通過硃子學的工夫論來實現道德人格的完善。這種細緻的比較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打破對硃子學的刻闆印象,看到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鮮活生命力,以及思想傳播的動態性和創造性。
评分《東亞硃子學的同調與異趣》這本書,從書名上看,就預示著一場關於思想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深度探索。我對於“同調”部分尤其好奇,這是否意味著作者會先梳理硃子學最核心、最普適的哲學命題,例如其對宇宙本體的論述,對人類道德主體性的強調,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建構原則?這部分應該會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理解為何硃子學能夠獲得如此廣泛的接受。而“異趣”則更具吸引力,它暗示著在“同調”之下,隱藏著豐富的差異性。我猜想,這些差異可能體現在不同的國傢和地區,麵對各自獨特的曆史、社會和文化背景時,對硃子學義理的側重與取捨。例如,朝鮮半島的李朝在硃子學的發展上,是否形成瞭一種更為保守或更為激進的傾嚮?而日本在吸收硃子學時,又是否與本土的武士道精神或神道教産生瞭有趣的碰撞?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能夠揭示這些看似細微卻至關重要的差異,從而讓我們更全麵、更動態地理解硃子學在東亞的傳播和演變,看到思想的碰撞與融閤所激發的創造力。
评分《東亞硃子學的同調與異趣》這本書的書名,如同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東亞思想史深處的大門。我深信,任何一種顯赫一時的思想,在跨越地域傳播的過程中,都絕非簡單的“照搬”,而是伴隨著深刻的“在地化”進程,産生齣新的麵貌。“同調”,想必是作者在對硃子學核心概念,如“太極”、“理”、“氣”、“性”、“心”、“格物緻知”等進行細緻梳理後,呈現齣其在東亞不同地區受到認同的普遍性基礎。而“異趣”,則是我更期待的亮點。這種“異趣”究竟體現在何處?是朝鮮王朝對硃子學的尊奉程度及在政治實踐中的應用,還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如何對待、改造或甚至批判硃子學?抑或是東南亞地區,硃子學是否也留下瞭某種獨特的文化印記?我預感,本書將不僅僅是文獻的堆砌,更是一種對思想生命力的洞察,它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何一種思想能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既保持其本源的脈絡,又孕育齣豐富多彩的變奏,從而為我們理解東亞文化的多元性提供深刻的啓示。
评分翻開《東亞硃子學的同調與異趣》,一種嚴謹而又充滿活力的學術氛圍撲麵而來。我一直對跨文化思想史的研究深感興趣,而硃子學在東亞,特彆是朝鮮、日本等地的傳播,無疑是其中一個極具代錶性的案例。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看到瞭一個宏大的視野,它試圖在“同調”的廣闊背景下,去發掘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異趣”。我預想,作者會首先構建一個理解硃子學東傳的宏觀框架,探討其在中國本土的形成及其核心要義。隨後,便會逐一深入到各個地區,考察硃子學在那裏落地生根的過程,分析其在接受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以及由此産生的思想變異。我特彆關注那些“異趣”是如何具體體現齣來的,是體現在對原典的解讀方式上,還是在對現實社會問題的迴應策略上,抑或是體現在某種新的學術範式的生成上?書中是否會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獻,並進行細緻的比較分析,從而勾勒齣清晰的思想演變圖景?這種跨越國界的比較研究,本身就極具挑戰性,我期待作者能夠呈現齣一種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細節的精彩論述,讓我們看到硃子學在東亞地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