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學是在非現實裏找到新的精神依托,可說是「現代人的神話」。二十世紀末至今,颱灣各大學紛紛開設科幻課程。在颱灣科幻小說史上,本書作者--黃海可說是一位開創性的人物。他以數十年創作經驗的領悟和探索心得,歸納建構齣科幻文學史觀。
作者認為優秀科幻小說自然會被主流文學所認同,書中除瞭分析考察科幻文學在颱灣發展的背景,並評述若乾作品,也比較兩岸科幻小說發展異同。關於成人科幻與兒童科幻的寫作奧祕,也有具體論列。行文有其精闢獨創之處,堪稱鳥瞰式的迴憶論述。本書書名「薪火錄」意味著非僅個人觀點,也兼及全體科幻創作者不熄的薪火傳承。
--張係國 科幻文學作傢、美國匹茲堡大學計算機科學係教授
本書不僅敘述颱灣科幻文學的演變,兼論科幻、科學與文學的關係,也對中文科幻百年來的發展作瞭一番省思,瞻望科幻小說的前景;對一般人所不瞭解的成人科幻寫作、兒童科幻寫作,提供瞭寫作公式和方法。
作者1989年獲頒國傢文藝奬的《大鼻國曆險記》,首開「科幻童話」(science fantasy,science fiction fable)之先河。本書闡述關於科幻文學的創見,對從事文學工作者將有深刻啓發。其體例混閤迴憶錄、心得錄、訪談錄、考察錄、評析錄,呈現齣跨越半世紀的「薪火錄」。
--林文寶 颱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作者簡介
黃海
本名黃炳煌,颱中市人
現職:靜宜大學人文教育中心講師
交大科幻研究中心倪匡科幻奬決審委員
學曆: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畢
經曆:颱灣師範大學人文中心講師
照明齣版社總編輯
科學兒童週刊主編
從事文學創作數十年,作品跨越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領域,傳統文學與科幻文學的文類
獲奬:颱中市大敦文學奬
國傢文藝奬中山文藝奬
洪建全兒童文學奬
中華兒童文學奬
五四文藝奬章
首屆海峽兩岸中華兒童文學奬
東方少年科幻小說奬
救國團全國社會優秀青年奬(民國58年)蔣經國頒發創作成就奬
颱灣唯一以科幻作品獲得國傢文藝奬、中山文藝奬的作傢
代錶作品(科幻小說類):
《10101年》、《新世紀之旅》、《銀河迷航記》
《天外異鄉人》、《偷腦計劃》、《天堂鳥》、《最後的樂園》
《第四類接觸》、《星星的項鍊》、《鼠城記》、《永康街共和國》
《奇異的航行》(入選〈颱灣兒童文學100〉)、《嫦娥城》
《機器人風波》、《大鼻國曆險記》、《地球逃亡》
《時間魔術師》、《秦始皇到颱灣神秘事件》
《誰是機器人》、《韆年烽火奇幻遊》
第一篇 緒論--科幻文學概念
科幻,是「人文與科學」兩座大山之間的彩虹或玫瑰
第二篇 颱灣科幻文學源流
第一章 (1956)科幻先聲
第二章 (1968)科幻黎明
第三章 (1969-1973)奔月之後 科幻鍾鳴
第四章 (1970’s中期-1980)醒石驚敲應鍾鳴
第五章 (約1980-1988)百花齊放
第六章 (1989-1998)幻象飛馳
第七章 (1998至今)李華風雲傳薪火
第三篇 科幻、科學與文學
第一章 科幻的科學預言
第二章 科幻與未來世紀
第三章 科幻與主流文學
第四篇 科幻寫作揭祕
第一章 成人科幻小說的寫作
第二章 少兒科幻的寫作
第三章 科幻元素錶
第四章 飛越未來--訪談錄
第五篇 科幻文學的考察和展望
第一章 五四以前,化瞭裝的「賽先生」
第二章 兩岸想象力的角力
第三章 中文科幻百年?文學迷思
--科學與兒童文學的交會
第四章 科幻文小說往何處去?
--2003年交大科幻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
附 錄
我對近現代文學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在特定時期、特定地域湧現齣來的文學流派和代錶作傢。《颱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1956年到2005年,這跨度正好涵蓋瞭颱灣科幻文學從萌芽到初步發展再到逐漸成熟的整個重要階段。我特彆想知道,在這段時間裏,颱灣科幻文學經曆瞭哪些重要的轉摺點?是哪些事件、哪些思潮,塑造瞭當時的科幻作品的麵貌?這本書名中的“薪火錄”,仿佛在訴說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一種將前人經驗與智慧傳遞下去的使命感。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梳理齣各個時期的代錶性作傢和作品,分析他們的創作特色,以及這些作品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所能引發的共鳴。這不僅僅是對科幻文學本身的梳理,更是對颱灣社會變遷和思想演進的一次生動觀察。
评分說實話,我一直對科幻文學情有獨鍾,但接觸到的多是歐美和大陸的作品。颱灣的科幻,對我而言,一直是一片模糊的區域。《颱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這個書名,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召喚。1956年到2005年,這可是長達半個世紀的積纍,想想看,這裏麵一定隱藏著無數精彩的故事和作者。我特彆好奇,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颱灣的科幻作傢是如何接觸到科幻概念的?他們的靈感來源又是哪裏?是不是也有很多作品,是帶著對社會現實的某種反思或者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暢想?“薪火錄”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作品,更是在講述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在時間長河中延續下來的創作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去認識那些“薪火”的傳遞者,去感受他們在創作道路上的熱情與堅持,也去瞭解那些可能曾經輝煌一時,卻又在歲月中逐漸黯淡的名字。
评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科幻發展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書能係統地梳理這段曆史,填補我知識上的空白。最近偶然看到瞭《颱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這個書名,立刻就被深深吸引住瞭。1956年到2005年,這半個世紀的時光,對於任何一個文化現象而言,都足以孕育齣豐富的土壤。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颱灣的科幻文學是如何萌芽、成長,又經曆瞭怎樣的跌宕起伏。是受到西方科幻思潮的影響,還是有著本土獨特的文化基因?那些早期的作者們,他們是怎樣一群人?他們的創作動機是什麼?是純粹的對未來的想象,還是寄托瞭對當下社會的某種隱喻?這本書名中的“薪火錄”三個字,更是勾起瞭我的聯想,它仿佛暗示著一種傳承,一種不滅的精神。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時空,去認識那些默默耕耘的先行者,去感受他們筆下的星辰大海,去理解他們如何為颱灣科幻埋下希望的種子。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段關於夢想與堅持的動人篇章。
评分作為一個對文化研究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我總是在尋找能夠勾勒齣地域性文化發展脈絡的著作。《颱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這個書名,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1956年到2005年,這五十年,無疑是颱灣社會經曆巨變的時期,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科幻文學作為一個能夠反映時代精神、暢想未來發展的文學類型,其發展軌跡必然充滿瞭故事。《颱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這個標題,特彆是“薪火錄”三個字,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創作精神,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學火種。我非常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那些早期作者如何在一個相對有限的環境中,打開想象的邊界;又在隨後的幾十年裏,科幻文學是如何吸收外來養分,又如何孕育齣屬於颱灣本土的特色。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得到瞭一把鑰匙,能夠解鎖颱灣科幻文學背後那段值得被深入瞭解的精彩曆史。
评分最近沉迷於閱讀一些比較冷門的文學領域,而颱灣的科幻文學一直是我心頭的一點小遺憾,總覺得對它瞭解不夠深入。《颱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這個名字,一聽就覺得內容會相當紮實,而且“薪火錄”這個詞,很有畫麵感,像是將那些可能被遺忘的火種一一拾起,重新點亮。我特彆好奇,在不同年代,颱灣的科幻創作風格會有怎樣的變化?比如,五六十年代的科幻,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樸素探索,而到瞭八九十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又會有怎樣的新的主題和錶現手法湧現?這本書會不會涉及到一些在當時非常前衛,甚至現在看來也依然令人驚嘆的作品?我甚至猜想,其中會不會有一些作者,他們的名字可能不為大眾所熟知,但他們的作品卻對後來的科幻作傢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的寶庫,裏麵藏著我一直想探尋的關於颱灣科幻的點點滴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