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有關中國教育史的著作近三十年來由於學者對中國宋明理學(現多稱為「道學」)研究興趣的提高,因而增加很快。另一方麵,從五十年代就已經開始的對中國傳統社會是不是開放這個問題的爭論,使得許多人對科舉考試製度的社會效應産生興趣,齣版瞭不少的書和論文。同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變化很大,研究當代中國教育政策及措施的著作也相繼大量齣現,呈現齣一番繁榮的氣象。
本書收集瞭二十一篇評論比較重要的、有關傳統及近代中國教育的書籍的書評論文,每篇大約有一萬字,主要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及颱灣(颱大、政大)的研究生執筆。評介這些書的標準不一定是因為它們是重要的名著,而主要是因為它們注意教育的社會作用及教育對中國老百姓的人格養成所造成的影響。它們大多齣版於1990年代,因此能充分反映當前的學術思潮和關心。編者李弘祺教授寫的導論,將近三萬字。一則作??讀這些論文的背景知識,一則作?全盤的介紹,幫助讀者把握近三、四十年來英語世界對中國教育、思想的瞭解。
編者序………………………………………………………………………………i
導論:英文有關中國教育史研究概述………………………………李弘祺 1
讀《孔子以前──中國經典的創立》〈Before Confucius: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孫立天 55
戴梅可論主宰中國的《儒學五經》〈The Five Confucian Classics〉………黃昶立 75
中國的兒童觀〈Chinese Views of Childhood〉…………………………林淑芬 95
述評賈誌揚,《宋代科舉》〈The Thorny Gate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 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宋仁正 111
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成型階段的宋儒教育》〈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孫立天 131
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龔元之 159
評韓明士論宋代江西撫州的士人階層〈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蔡惠如 179
略論《南宋書院與社會》〈Academies and Society in Southern Sung China〉…………………………………………………………………王丹儒 209
讀《明代學院──曆史散論》〈Academises in Ming China : A Historical Essay〉………………………………………………………………….孫立天 223
中國科舉製度的曆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對明清考試製度的研究談起〈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李弘祺 239
中國近代早期的印刷文化──評《近世中國的齣版事業,文化與權力》〈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翁健鍾 259
閱讀中國明清時代的插圖小說〈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張碧君 281
清代教育和大眾識字:二十年後讀清代教育和大眾識字:二十年後讀 Evelyn S. Rawski之著作〈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許齊雄 297
略論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對功過格的研究〈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翁健鍾 319
探索思想史的新方法:讀《晚明思想中的「行」:呂坤和其他世大夫的重新定嚮》〈Action in Late Ming Thought: The Reorientation of L?-K’un and Other Scholar-Officials〉………………………………………………………許齊雄 337
讀《中國教育與社會變遷,近代的開始》〈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the Beginnings of the Modern Era〉………………………………………………………張瑾珮 359
中國二十世紀初之教育改革〈Educational Reform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潘佳慧 375
教育之普及於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意義──保羅貝利《改造老百姓》一書之探討與評述〈Reform the People: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Popular Edu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黃馨瑩 399
中國百年來(1895-1995)現代大學的建構:從許美德對現代大學的研究談起〈China’s Universities, 1895-1995: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黃昶立 413
疏離的學院:1919年至1939年民國時期的文化與政治〈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31-1937〉…………………………...…黃昶立 441
改革開放與中國的大學〈China’s Universities and the Open Door〉……黃昶立 413
我個人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或地區的教育發展,不能僅僅局限於國內的文獻和研究。尤其對於中國這樣擁有悠久曆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其教育體係的演變,必定會吸引世界各國的學者。這本《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正好抓住瞭這一關鍵點。我非常好奇,在西方學術界,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是將其視為一種高效的選拔人纔機製,還是會更側重其潛在的僵化和對創造力的壓抑?在近代的教育變革上,西方學者又如何解讀清末新政、民國時期的教育改革?是將其視為西方思想衝擊下的被動反應,還是會強調其中中國知識分子自身的能動性?更讓我期待的是,書中是否會涉及對中國當代教育發展的評價,比如素質教育的推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以及普通話推廣等議題。從英文學者的視角來審視這些問題,無疑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解讀和思考。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現實的映射。我希望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引用具體的英文研究文獻,分析其研究方法和學術貢獻,甚至可以探討一些在英文學界仍存在爭議的教育史問題。這對於我們颱灣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來說,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能夠幫助我們以更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審視我們自己的教育曆程。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給渴望拓展視野的颱灣讀者帶來瞭福音。長久以來,我們對於中國教育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局限於中文文獻,而對於國際學界,尤其是西方學界的研究成果,瞭解相對有限。《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我非常想知道,英文學術界是如何解讀中國古代的“書院”和“私塾”製度的?他們是否會從比較教育學的角度,將其與西方早期的教育機構進行對比?對於中國近代教育的“廢科舉、興學堂”等重大變革,西方學者又是如何分析其動機、過程和影響的?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評介那些探討中國教育與西方思想、製度互動交流的英文著作,它們是如何呈現這種復雜而深刻的影響的?更重要的是,“評介”二字預示著本書將不僅僅是對英文研究的簡單羅列,而是包含有作者的深入分析和獨立見解。我期望作者能夠對這些英文研究的學術價值、創新之處,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進行客觀而深刻的評價。隻有這樣,我們纔能在吸收國外先進研究成果的同時,保持批判性思維,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我們自身的教育研究與實踐。
评分當我看到《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這本書名時,立刻就産生瞭濃厚的閱讀興趣。作為身處颱灣的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大陸的教育史發展抱有極大的關注,同時也深知,想要全麵理解一個國傢的教育進程,就必須參考國際學界的視角。這本新書的齣現,正能滿足我的這一需求。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在國際教育史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英文學者,他們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研究框架,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以及他們對中國教育史的哪些關鍵時期、關鍵事件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例如,那些關於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研究,是如何闡釋儒傢、道傢等思想對教育實踐的影響?那些關於中國近現代教育改革的研究,又是如何分析其與社會變遷、政治格局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尤其期待本書能夠對這些英文研究進行“評介”,這意味著作者會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分析,指齣其學術貢獻,揭示其潛在的不足,甚至是如何看待其研究中的一些爭議點。這種深度的評介,對於我們颱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國際學術舞颱上,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個一直試圖從不同角度理解中國教育史的颱灣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國傢的教育發展,不能隻局限於國內的研究,更需要傾聽來自世界的聲音。這本《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正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我非常好奇,在西方學者的眼中,中國教育史上的哪些方麵最引人關注?他們是如何分析中國古代教育體製的特點,比如其對社會精英的塑造作用,或是其在知識傳承中的地位?對於近代中國教育的轉型,例如清末的改革、民國時期的發展,西方學界又是如何解讀的?他們是否會強調西方影響的作用,還是會更關注中國本土知識分子的努力?我尤其期待本書能夠對一些代錶性的英文研究著作進行深入的介紹和評價。這意味著,作者不僅僅會告訴我們“有哪些書”,更會告訴我們“這些書好在哪裏,有什麼不足”,甚至“這些書對我們有什麼啓發”。這種“評介”的深度,將極大地幫助我們颱灣的讀者,更全麵、更客觀地理解中國教育史的研究現狀。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一道及時的甘霖!身在颱灣,我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同時,我們對中國大陸的教育發展也充滿著好奇與關注。這本《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恰好能夠搭建起一座橋梁,讓我們得以窺探西方學界是如何認識和研究中國教育史的。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教育史研究著作。例如,那些關於中國古代私學、書院製度的研究,是如何描述這些教育機構的特點、教學內容以及它們在中國文化傳承中的作用?那些探討中國近現代教育與國傢發展關係的研究,又是如何分析教育在民族復興、社會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期待,本書能夠對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例如,西方學者如何評價中國古代教育的“保守性”和“創新性”,或者他們如何看待中國近代教育的“西化”與“本土化”之爭。更重要的是,“評介”二字讓我看到瞭本書的價值所在。我希望作者能夠不僅僅是羅列作品,更能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價,指齣其學術貢獻,揭示其研究方法,甚至批判其潛在的局限性。隻有這樣,我們纔能真正地吸收和藉鑒,避免盲目接受,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
评分這本《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的齣現,實在令人振奮!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教育發展,同時也對中國大陸教育脈絡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這樣一本深入淺齣的著作,幫助我們理解西方學界如何看待中國教育史的研究。過去,我們接觸到的多是中文原創性研究,或是零散的翻譯,而能從一個相對客觀、批判的角度,係統性地梳理和評價英文學術界對中國教育史的研究成果,這本新書無疑填補瞭一塊重要的拼圖。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介紹那些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的漢學傢、教育史傢,比如杜維明(Tu Weiming)、林語堂(Lin Yutang)在教育思想方麵的論述,或是伊懋可(Mark Elvin)在技術與教育結閤上的深刻洞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本書能分析這些研究的優缺點,指齣它們在方法論上的創新,以及可能存在的視角局限。畢竟,外來的視角固然有其啓發性,但也可能帶著一些預設的框架,甚至不自覺的文化偏見。因此,本書的“評介”二字至關重要,它意味著一種批判性的審視,而非簡單的介紹。我殷切希望作者能夠為我們一一解讀,這些英文學術巨擘的中國教育史研究,究竟是如何被建構齣來的,它們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它們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又有哪些不同。這將極大地開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在反思自身教育曆史的同時,也能更清晰地認識到,在國際學術對話中,中國教育史研究正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終於有東西可以參考瞭!”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教育史的研究,我們主要還是在中文學術圈內進行交流,雖然成果斐繁,但似乎總少瞭那麼一個“旁觀者清”的角度。這本《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缺憾。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一些極具影響力的英文研究進行深入的剖析,比如,那些探討儒傢思想對中國教育影響的著作,是如何論證這種影響的深遠性與復雜性?那些研究中國近代教育與西方傳教士關係的文獻,又是如何呈現這種互動與衝突的?更進一步,我希望本書能夠觸及一些更細緻的問題,例如,英文研究中是如何描述不同曆史時期,中國教育普及的程度和不平等現象的?對於女性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等議題,又有哪些獨到的研究和觀點?這些都是我們平時不太容易接觸到的。我非常看重“評介”二字,這意味著作者不僅是搬運工,更是評論傢。我希望作者能夠為我們揭示這些英文研究的學術價值,分析其研究的創新之處,同時也能指齣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比如視角上的偏差、史料運用的不足,甚至是對中國文化語境的誤讀。隻有這樣,我們纔能真正吸收國外的優秀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作為一位對教育史有著濃厚興趣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供多元視角、增進理解的學術資源。這本《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的齣版,無疑為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我非常好奇,在西方學者的眼中,中國教育史上的關鍵轉摺點是什麼?他們是如何解讀“五四運動”對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影響?又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體係的重塑和發展?是將其視為一種進步的範式轉移,還是會深入分析其帶來的挑戰和代價?我特彆希望本書能夠細緻地梳理和評價那些關於中國教育發展模式的英文論述,比如,西方學者是如何看待中國教育體係中的“應試教育”模式的,他們認為這其中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對於近年來中國教育在科技創新、人纔培養方麵所取得的成就,英文學術界又有哪些評價和討論?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本書能否對一些代錶性的英文教育史研究著作進行深入的介紹,包括其作者、研究方法、核心觀點以及其在學術界的地位。這樣,我們不僅能瞭解到研究內容,更能對研究的學理脈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於我們這些長期深耕於教育領域的人來說,這本評介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能啓發我們用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去審視和反思中國教育史的發展規律。
评分這本《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的齣版,我個人覺得意義非凡。作為在颱灣求學和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們總在思考如何讓我們的教育體係更加完善,如何藉鑒古今中外的經驗。而瞭解國際學界對中國教育史的看法,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一些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英文教育史研究。例如,那些關於中國古代教育的“普適性”和“特殊性”的研究,是如何在普適性中找到中國教育的獨特之處,又如何在特殊性中揭示其共通性的?那些關於中國近現代教育發展的研究,是否會強調其“革命性”或“漸進性”的解讀,以及這些解讀背後的理論依據?我更看重本書的“評介”功能,我希望作者能夠對這些英文著作進行細緻的分析,指齣它們在學術上的貢獻,揭示其研究方法的創新之處,同時也能指齣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比如視角上的偏差,或是對中國文化語境的理解差異。隻有通過這樣深入的評介,我們纔能真正吸收國外優秀的學術成果,避免被動接受,從而形成我們自己獨立的判斷和思考,為颱灣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评分拿到《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這本書,我的內心充滿瞭期待。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颱灣讀者,我一直深信,理解一個國傢的教育發展,必須結閤其自身曆史文化脈絡,並藉鑒國際學界的視野。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能滿足我們需求的著作。我特彆好奇,在英文學術界,他們是如何理解和闡釋中國教育史的“連續性”與“斷裂性”?是如何看待不同曆史時期,教育在社會結構、階級分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近現代教育轉型方麵,西方學者是否會強調“被動接受”的視角,還是會挖掘中國知識分子自身的能動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英文教育史研究進行細緻的介紹和分析,例如,那些探討中國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那些關注教育公平、教育普及等重要議題的著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本書能夠對這些英文研究進行“評介”,這意味著作者不僅會介紹內容,更會進行批判性的審視,指齣其優勢、局限,甚至可能存在的誤讀。這種客觀而深入的評介,對於我們颱灣的讀者來說,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能夠幫助我們以更成熟、更全麵的視角,去理解和認識中國教育史的全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