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功是全民的福祉,教育失敗是全民的悲哀,這中間並沒有哪些人可以因為自己的努力而自外於全國教育之外,不受它的影響。因為教育是現在到未來的工作,而未來是我們大傢的未來,而不是單一個人的未來。
作者以國中老師的身分來看整個教育的問題,希望能帶給關心教育的人更清楚的視野。
作者簡介
唐全騰
五年級的最後一班,從八十二年開始教書至今,正好見證整個教改的成效。於是,目前正在計畫逃學當中。為瞭撰寫本書,特彆情商太太將她辛苦懷胎十月所擁有的育嬰假,轉讓給我使用,成為新竹縣第一位請育嬰假的男老師。現職,三個孩子的父親;兼職,新埔國中理化科教師。
說起「逃學」這個字眼,說不定大傢在學生時代偶爾都有過一、兩次這個念頭,但是當學生的你,一定不會把逃學和老師聯想在一起吧。老師逃學?那是什麼東西,罷教嗎?其實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老師,把他當成是和學生一樣,都是構成學校的組成份子之一的話,那麼或許就可以稍為理解瞭。不管逃學的是老師還是學生,他們共同的動作不過就是想離開象徵現在教育體製的學校罷瞭。
我們應該先看學生逃學的問題,一般來說,不管是傢長或老師,聽到學生逃學瞭,大概都會認同這是一件大事:國中教育是義務教育,怎麼可以讓學生輕言離開呢?於是師長們用盡手段,或許是威脅,或許是利誘,總之是讓這個孩子趕快迴到學校就好,至於原因?簡單地分析就是:「小孩子不懂事。」其他的就不用多想瞭。這凸顯瞭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我們不太重視孩子的想法,認為孩子隻需要被動地接收知識就好,不應該有太多個人的意見。為什麼孩子想逃學?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光是把孩子找迴來,讓他們呆坐在教室裏就算是教育嗎?
推動教改這麼多年後,不僅學生想逃學的心態沒有改善,就連教師都想逃學瞭。看看這些年來日趨嚴重的教師退休潮,難道不是另類的逃學嗎?又看到考上研究所的教師們是如何被祝福:「恭喜哦!可以閤法逃離校園兩年。」而部分請育嬰假的教師們的想法:「我受不瞭瞭,我要先離開一陣子。」有些人可能會天真地想:這些人走瞭最好,反正他們無心教書,留下來豈不隻是誤人子弟而已?我覺得有這樣想法的人正好錯瞭,無心教育的人哪裏會有什麼挫摺感呢?當教師的人又不是笨蛋,難道不知道單純教書是個相對輕鬆的工作嗎?想逃學的教師多半是對教育有理想、有抱負,但是在現今教育體製下卻又無從發揮,隻好選擇黯然離開的一群人。
圍城內外
我不是意謂目前在職的教師都是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的一群人,但是不可否認的,在這樣經濟不景氣的時代,有一定比例的人之所以選擇當老師,隻不過是圖個安定的工作,並不見得對教育工作有所憧憬。根據二○○四年某人力銀行的調查,非教師的E世代有八成想要當老師,但是已經當老師的E世代卻有三成一覺得自己不會也不願當到退休;更有九成一的現職教師在受訪時感到教師的社會地位正逐漸式微。
有人形容教師的工作就好像圍城一般:被圍在城裏的人拚命地想要往外跑,但是城外的人卻仍然拚命地想擠進來。為什麼會産生這種對比的現象?或許可以用兩個原因解釋:第一,教育是個抽象的東西,學校更是個封閉的環境,外麵的人對它多半隻有想像而已,從錶麵上來看,寒暑假、工作穩定,的確是很大的誘因(免稅應該很快就會取消瞭)。但是如果真的進到這裏麵來,想當教師的人也彆太樂觀。第二,其實也有不少人羨慕醫生的工作,但是應該很少人會因此說:「我想當醫生。」這是對專業的認同與考量;但是教育則不同,不管教師們在成為老師之前受過多少教育訓練,大傢還是不會把教育當成一項專業。因為每一個當過父母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針,每一個當過小孩的人也都曾受過一套教育模式,而且總是自認為自己這一套最好,或許他們沒有考慮到下麵這三點:灱適用於自己孩子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彆人的小孩。牞適用於兩、三個孩子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三、四十個孩子。犴適用於傢庭教育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學校教育。
有老師想逃學瞭,為什麼這個老師會想要逃學呢?人本心理學傢馬斯洛曾經提齣需求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大約可分為基本需求及進階需求兩大類,基本需求又稱為「匱乏需求」,意思是這部分的需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不但不可能發展進階需求,更可能造成心理的不健全。對於人類的基本需求來說,諸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對於老師和學生是沒有兩樣的,隻是在應對的手段上,兩者因為生活的經驗不相同,錶現齣來的外顯行為當然也就不同。學生們年紀還小,考量的事情也比較少,所以會勇於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因為不喜歡學校,所以就逃學瞭。犯瞭什麼錯?瞭不起隻是不懂事,不知道讀書對他們的未來有多麼重要罷瞭,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至於老師,因為他們懂得與現實妥協,所以即使有什麼不滿意之處,隻要還可以接受,多半會選擇委屈求全,
得過且過,說實在的,我也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什麼值得鼓勵的。(馬斯洛把人類的求知欲擺在進階需求裏,意思是如果某人對於他的生活、學習環境不滿意,要他主動求知是不可能的事。)
不快樂的教師
逃學其實分為兩種,我敬佩那些真正敢逃學的教師(甚至是真正敢逃學的學生),至少他們勇於對自己的心負責。可是還有一群人隻是在心態上逃學,但實際上卻不敢有所動作。在學生,這些人不敢錶達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卻又不願意真正接受他人的建議,形式化地到學校、補習班上下課,卻根本沒有從上課的過程中吸收新知,這不僅是浪費時間,更是浪費生命的做法;在老師,這些人為瞭怕失業而委屈於現行的工作,畢竟,當教師離開瞭教書的工作之後,他可能是最沒有纔能的社會新鮮人(教得愈久,這個現象愈明顯)。雖然教師畢竟不同於學生,齣瞭社會的人會擁有較多的壓力,更不用說那些已經組織傢庭的教師,更不可能像學生般自由、瀟灑。但我還是忍不住想說:如果到後來被體製同化,或是對現實投降,也就算瞭,如若不然,與其每日在心中做理想與現
實的交戰,倒不如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還有另一條路?我聽聞某校老師因為配閤學校拚升學率,結果在兩年間,該校有三位教師流産,四位教師罹患憂鬱癥,令人好不心疼。
我很擔心屬於後者的逃學老師人口有日漸增多的現象。不管是什麼組織,再好的決策者、再好的政策,最後都要迴歸到基層的執行者。教育政策的執行者當然是教師,我絕對不相信一個不快樂的教師能夠教齣快樂的學生,我也不相信用各式各樣的規範,就能讓教師「不得不」樂於從事教育,不當的領導者採用壓榨的方式來管理教育事業,或許錶麵上還過得去,但是一定看不到滿意的成效。大傢都在談教改,我也覺得教改的重要性及必然性絕對無庸置疑,但是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教改的過程要把基層教師的聲音排除在外?為什麼不採用溝通、協商的方式,共同追求美好的願景?一個有誠意的領導者接納各方的意見,終於讓大傢達成共識;一個失敗的領導者不理會他人的建議,終於要全民共同承擔失敗的後果。
學校是個很封閉的場所,絕大多數的傢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後,就不太知道孩子每天在學校發生瞭什麼事,我以國中老師的身分來看整個教育的問題,希望能帶給關心教育的人更清楚的視野。本書也有一個有趣的盲點:會看到這本書的人,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教育問題,然而我真正想要傳達的對象,恐怕是不會對這本書有興趣的人。還好,關心教育事實上並不一定需要全民一起來,大約隻要有三分之一的傢長願意主動參與教學,我們的教育就有救瞭。要強調的是:教育成功是全民的福祉,教育失敗是全民的悲哀,中間沒有哪些人可以因為自己的努力而獨立於全國教育之外,不受其影響。因為教育是百年大計,而未來是我們大傢的未來,不是某一個人的未來。
說實在的,這本書並不是很健康,因為它不全然像一般教育的書,教導大傢如何運用教育原理,真正落實在班級教學或是傢庭教育之中。有時候我也覺得,一個小小的教師能做什麼?還是把自己的班級帶好就是瞭,但是讓我感到挫摺的是:在大環境下,一個班級內的教育還是相當有限。首先,分班(分組)的現象就會讓每個教師在班級經營時辛苦打下的基礎在一瞬間化為烏有,因為辛苦交心而培養齣來的同學,在分班之後就成瞭彆人的學生瞭。其次,就好像我在「狂泉」一文裏提到的:在一個舉國皆瘋的國度裏,正常人到底是正常還是不正常?當教師的都未必能承受這種壓力,更何況學生?本書赤裸裸地呈現學校的教育問題,並不是想嚇唬大傢,也不全然是在抱怨,更不是希望博得大傢對教師的同情,隻是希望讀者看瞭這些文章後,可以用比較正麵的態度一起來關心
學校的教育,共同尋找雙贏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謾罵,造成雙輸的結果。
漠視孩子的痛苦
我特彆強調國中教育,因為這段時期不僅是孩子發育的關鍵期,似乎也在傢長對孩子的期待這件事上,扮演著關鍵地位。許多傢長在孩子過瞭國中之後,若成績不如預期,似乎就死瞭心,覺得孩子大概是「不行瞭」,這似乎也是傢長的一個迷思。彆看國中生的個頭都不小,其實心智還未必成熟,在這時給他們太大的壓力,反而讓他們因而退縮不前,無法錶現實力。等到上瞭高中之後,開始會學著為自己著想,如果這時傢長們對孩子瞭無期待,反而讓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更加錶現不齣實力。
有一次在「地球村」上課時,外國老師看瞭報紙標題:「國內孩子普遍感到學習壓力沉重。」便不解地問:「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的學習生涯這麼難過?」同學們不乏媽媽級的傢長,大傢一緻強調因為現在競爭激烈,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在這時候多讀一點書,這是為瞭孩子好。外國老師聽瞭之後說瞭一句我覺得非常經典的話:「難道我們國外的傢長們都不愛孩子嗎?不希望他們考得好,將來進到好的大學?但是無論如何,快樂的學習還是應該擺在第一位,怎麼忍心以任何理由來漠視孩子的痛苦呢?」辯論當然沒有結果,因為孩子是自己的,彆人還是不用操心瞭。雖然我不樂見傢長們這麼「強勢」地關心自己的孩子,但若果真如此,請這些傢長們務必保持下去,韆萬不要在期待落空之後,一腳就把孩子踢開,這不僅殘忍,更會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逃學並不是件快樂的事,當然也沒有什麼好驕傲的。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在忍無可忍之後纔走上這條路,而且即使是在真正逃學之後,心裏還是想念校園的種種。同樣地,也不會有人樂於當個逃學老師,這些都隻是反映齣一個事實:我們應該再多關心一下學校教育瞭。
這本《逃學老師》,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而是需要你慢下來,去感受作者筆下的文字,去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我特別欣賞作者在細節的描寫上,那些生活中的小事物,那些不起眼的對話,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充滿瞭生命力。它讓我想起自己學生時期的一些片段,那些懵懂的年少時光,那些曾經的煩惱和期盼,好像又重新迴到眼前。書中的「逃學」情節,也並非單純的翹課,它更像是一種對體製的質疑,一種對僵化思維的反叛。主角的「逃學」,其實是在為自己尋找喘息的空間,在為自己尋找重新齣發的力量。這種精神,在現今社會,我覺得非常難得。它提醒我們,有時候,適時地「逃離」一下,放下眼前的壓力,去看看遠方的風景,也許反而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有勇氣地麵對前方的挑戰。這是一本充滿哲思,又帶著溫情的書,推薦給所有在生活中感到迷惘,或是渴望尋找一點點不一樣的齣路的朋友們。
评分說實話,《逃學老師》這本書,它的結構和主題,都遠超過我一開始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它卻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逃離」與「麵對」的本質。書中的角色,他們有的選擇逃避,有的選擇正麵迎擊,而「逃學老師」這個角色,他更是將「逃學」這個看似消極的行為,賦予瞭一種更深層的意義。他不是真的對所有事情都放棄,而是在某種程度上,他是在尋找一種更適閤自己的生存方式,一種不被框架束縛的可能性。這種探索,讓我聯想到很多當代年輕人的睏境,我們常常被貼上各種標籤,被要求走特定的道路,但內心深處,卻渴望著不一樣的風景。作者在處理這個主題時,非常細膩,他沒有簡單地去褒揚或批評任何一種選擇,而是呈現瞭各種選擇背後的複雜性,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後果。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觀看一場精緻的戲劇,你看到瞭角色的掙紮,看到瞭他們的成長,然後,你也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逃學」的念頭,而你又是如何處理這個念頭的呢?
评分我不得不說,《逃學老師》這本書,真的是我最近讀過最有「颱灣味」的一本!不是那種刻意去寫在地元素的刻意感,而是那種生活化的、真實的氛圍,就像你走在淡水老街,或是坐在巷口的小吃攤,你會感受到的那種熟悉感。書中的一些場景,一些對話,都讓我很有畫麵感,好像我本人就置身其中一樣。主角麵臨的睏境,那些人際關係的拉扯,那些對未來的迷茫,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或許也會遇到的。但是,作者並沒有讓故事走嚮悲觀或沉重,相反的,他加入瞭很多幽默的元素,有時候是黑色幽默,有時候是意想不到的巧閤,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心一笑,甚至哈哈大笑。我覺得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在探討嚴肅議題的同時,又能保持一種輕鬆愉快的基調,讓讀者在哈哈大笑中,偷偷被觸動。它不是那種教你「人生道理」的說教書,它更像是一個溫柔的朋友,在你的耳邊輕聲細語,分享他的人生故事,然後讓你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慰藉。
评分哇,我最近真的發現一本超讚的書,叫做《逃學老師》!它不是那種讓你讀瞭會頭昏腦脹的學術大作,也不是那種無聊到你會想睡著的言情小說,更不是那種打打殺殺、血脈噴張的武俠傳奇。這本書,怎麼說呢,就像是一杯溫潤的烏龍茶,順口、舒服,而且尾韻還有點迴甘。故事主角是個老師,但聽名字就知道,他不是那種循規蹈矩、拿著聖經教訓學生的類型。他的人生,大概就像我們在颱灣常常遇到的那種「中年危機」,有點卡卡的,有點迷惘,但又還沒到絕望。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作者描寫主角的心境轉摺,那種掙紮、那種自我懷疑,還有那些偶爾閃過的、對過去的迴憶,都寫得非常細膩,讓我讀起來,好像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或是身邊某個朋友。它不是那種需要你去推理、去猜測情節走嚮的書,它更像是在帶你一起經歷一段旅程,感受主角的喜怒哀樂。如果你最近覺得生活有點悶,有點提不起勁,真的可以翻翻這本《逃學老師》,說不定,它會給你一點小小的溫暖和啟發。
评分這本書《逃學老師》,實在是讓我耳目一新!我平常看書的範圍很廣,從偵探小說到歷史傳記,什麼都涉獵一些,但這本卻意外地抓住我的目光。它的敘事方式很獨特,不是那種線性時間軸的講法,而是像拼圖一樣,碎片化的迴憶、當下的思緒、還有一些看似不相關的片段,都巧妙地穿插其中。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有點跟不太上,想說這到底在講什麼?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慢慢感受到一種奇妙的連結,那些零散的線索,就像魔法一樣,在你的腦海裡逐漸串聯起來,最終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麵。這種閱讀體驗,有點像是在解開一個謎題,但這個謎題的答案,不是一個簡單的真相,而是關於人生的意義,關於選擇,關於遺憾。作者的文字功力真的很深厚,他能夠用非常精準的筆觸,描繪齣角色的內心世界,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那些未說齣口的話語,都躍然紙上。讀完之後,你會忍不住停下來,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又有多少這樣的「逃學」時刻,又有多少這樣未解的「謎題」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