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所著《課程與教學研究》一書的延續。主要是因應教育改革的各項有關課程的主題而寫成,分為課程概念、開放教育、鄉土與多元文化教育、性彆教育及教科書及高中教材等五編。
每篇文章除瞭探討課程的基本概念及理論之外,特彆重視課程的概念與理論在實務上的應用,以符閤本書「課程理論與實務」之主旨,期望能促進學者與教育實務工作者間的對話;一方麵使課程理論奠基於課程實務,另一方麵期盼課程研究的成果有助於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作者簡介
方德隆
英國威爾斯大學卡迪夫學院哲學博士,現任教於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專任教授兼師資培育中心主任。著有《教學曆程與教室互動》(高雄復文,1993)、《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1999)、《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務》(麗文,2004)等專書。
第一編 課程概念編
課程的意義
課程理論與實務
第二編 開放教育編
開放教育的教學理念與實務
開放教育與開放空間
第三編 鄉土與多元文化教育編
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調查研究
國民中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調查研究
鄉土地理課程之探討
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模式
第四編 性彆教育編
多元文化時代中兩性平等教育教材發展之趨嚮
多元文化的性彆意識內涵
校園夫子性彆意識型態的重塑
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彆意識型態的檢視
兩性教育議題融入式教學實施研究
第五編 教科書及高中課程編
改善教科書編、審、選機製,提升教科書品質
從美國教科書選用製度論我國「一綱多本」的教科書
從課程的銜接與統整論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
十二年一貫「綜閤活動」課程之理論基礎及現況分析
這本書《課程理論與實務》,當初在書店裏翻看的時候,就被它的名字吸引瞭。我是一名中學教師,每天都在和課程打交道,如何設計齣一門好的課程,如何讓學生在課程中獲得最大的成長,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工具箱”,裏麵裝滿瞭各種各樣設計課程的工具和方法,能讓我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選擇最閤適的工具來使用。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製定課程目標,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如何設計教學活動,以及如何進行教學評價的具體指導。我甚至希望能夠看到一些不同學科的課程設計範例,從中學習彆人的經驗,找到自己的靈感。例如,我希望當書中討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理念時,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課堂活動,展示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如何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發現它更像是在“描繪課程的藍圖”。它詳細地分析瞭各種課程理論的流派,比如學科中心、學生中心、經驗中心等等,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優劣。它就像是在給我“講解”各種課程理論的“設計理念”,讓我瞭解瞭它們是如何構思的。這無疑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對課程的構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但是,對我這樣一個更注重“施工”的老師來說,很多時候,我會覺得這些“藍圖”離我的“工地”還有一定距離。我需要的是能夠直接指導我如何“砌磚”、“抹灰”的“施工指南”,而不是抽象的“設計理念”。書中的理論分析非常深刻,讓我對課程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但要說它直接解決瞭我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我感覺還需要我付齣更多的努力去“翻譯”這些理論。它更像是提供給我“設計理念”,而我需要的,是“施工方法”。
评分當初買《課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主要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覺得它聽起來就很有深度,能夠幫助我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我是一名在基層教育一綫工作的老師,每天麵對著形形色色的學生,處理著各種教學上的問題。我深知,光有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紮實的理論功底來指導我的實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教科書”,裏麵詳盡地講解瞭課程理論的方方麵麵,讓我能夠係統地學習和掌握。我期待能夠看到關於如何進行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詳細論述,並且最好能夠配以豐富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舉一反三。我甚至幻想,這本書能夠像一個“萬能鑰匙”,打開我教學中的各種睏惑,讓我能夠遊刃有餘地應對各種教學挑戰。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發現它更像是一篇篇學術研究的論文集。它裏麵充斥著各種我不太熟悉的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對各種課程理論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它就像是在給我“講授”一門高深的“課程學”課程,讓我瞭解瞭各種理論流派的觀點和爭論。這無疑拓寬瞭我的學術視野,讓我對課程的理解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但是,坦白說,對於我這樣一個更注重實踐的老師來說,很多時候,我會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有些“高高在上”,離我的日常教學實踐有一定距離。我需要的是能夠直接指導我如何備課、如何講課、如何與學生互動的具體方法和技巧,而不是抽象的理論分析。書中的理論分析確實非常深刻,讓我對課程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但要說它直接解決瞭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我感覺還需要我付齣更多的努力去“消化”和“轉化”。它更像是提供給我“理論框架”,而我需要的,是“實踐指南”。
评分這本書啊,當初買的時候,是被那個名字吸引的。《課程理論與實務》,聽起來就穩重紮實,以為能像泡茶一樣,慢慢品味,每一口都是學問。我一直覺得,教育這件事,光有滿腔熱血是不夠的,得有根基,有理論指導,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纔能做得長久,做得有成效。收到書的時候,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一探究竟,裏麵到底藏著多少教育的“武功秘籍”。我以為會看到像武俠小說裏那種,招式拆解得清清楚楚,然後告訴你怎麼修煉,最後達到“天下無敵”的境界。結果呢?嗯,怎麼說呢,就像是走進一個很大的寶庫,裏麵琳琅滿目,金銀珠寶、奇珍異寶都有,但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地圖,告訴你哪個角落藏著你最想要的那一顆寶石。我翻來覆去看瞭好幾遍,試圖找齣那個“實務”的落腳點,那個能讓我立刻在課堂上運用的“招式”。我找瞭又找,希望能找到一些具體的教學案例,一些老師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書中提供的解決方案。甚至,我期待能看到一些不同學科、不同年齡段的教學設計範例,讓我能從中汲取靈感,或者直接套用。可是,越往後看,我越覺得,這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描繪一個宏大的“課程”藍圖,告訴你什麼是課程,課程應該包含哪些要素,以及構建課程的各種理論框架。它更像是在“講道理”,講得頭頭是道,引經據典,讓你覺得這位作者學識淵博,對教育有著深刻的理解。隻是,對於我這樣一個常常在實際教學一綫摸爬滾打的老師來說,光是“講道理”,有時候是不足以解渴的。我更需要的是那些能夠直接“拿來就用”,或者經過簡單調整就能適應我課堂需求的“工具”。我嘗試著去聯係書中的理論和我的日常教學,有時候能找到一些契閤點,但大多數時候,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理論的“高屋建瓴”和我實際的“腳踏實地”之間,總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它提供瞭很多思考的維度,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課程的理解,但要說它直接解決瞭我在備課、上課、評價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我暫時還沒有找到那個“靈丹妙藥”。
评分我購買《課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是希望能夠係統地梳理一下我對課程的理解。畢竟,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被各種瑣碎的事務纏身,很多時候隻是按照既定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教學,而對於課程本身的理論思考,可能就顯得有些不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本“指南針”,指引我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的道路上,不至於迷失方嚮。我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闡述“課程”究竟是什麼,它包含哪些要素,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課程。我甚至希望能夠看到一些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課程設計案例,從中學習彆人的經驗,獲得啓發。例如,我希望當書中討論“目標導嚮”的課程設計理念時,能夠提供一個關於如何製定清晰、可衡量的學習目標的範例,並展示如何圍繞這些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和評價方式。然而,當我打開這本書,我發現它更像是在梳理課程的“曆史脈絡”和“理論流派”。它詳細介紹瞭各種課程理論的演變過程,從早期的學科中心課程,到後來的學生中心課程,再到現在的經驗主義課程等等。它就像是在嚮我展示一個“課程理論的大觀園”,裏麵種植著各種各樣的理論花朵,爭奇鬥艷。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廣度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它讓我瞭解瞭課程理論發展的麯摺曆程,以及各種理論背後的哲學思想。但是,對我而言,它更像是在“講述故事”,而我需要的是“如何寫故事”的方法。我常常在閱讀某個理論的闡述時,會思考:“那在我的實際教學中,我該如何運用這個理論來設計我的課程呢?”但書中往往沒有提供具體的“操作步驟”,而是需要我自行去解讀和應用。我承認,它確實讓我對課程有瞭更宏觀、更係統的認識,讓我能夠從更高的層麵去反思自己的教學。但是,要說它直接解決瞭我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我感覺還需要我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和“實踐”。它更像是提供給我“思考框架”,而我需要的,是“行動方案”。
评分我買《課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主要是有感於近年來的教育改革,感覺自己作為一綫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課程是育人的載體,教學是實現育人的過程。所以,如果連課程本身都理解不透,又談何科學地施教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武林秘籍”,裏麵記載著各種精妙的課程設計理念和教學策略,能讓我從中領悟到武功的精髓,學到一些“絕世武功”,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功力。我特彆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如何讓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教學活動,一些互動式教學的設計思路,甚至是一些可以立即在課堂上使用的教案模闆。我曾經設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坐在我麵前,娓娓道來,結閤他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這樣做,效果會很好”,“那種方法,是萬萬不可取的”。結果翻開書,我發現它更像是一篇篇學術論文的閤集,充斥著各種我不太熟悉的術語和理論模型。它詳細地闡述瞭各種課程理論的流派,比如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等,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和發展。這無疑拓寬瞭我的學術視野,讓我瞭解到課程設計背後有著如此深厚的理論根基。但是,對我這樣一個更看重實際操作的教師來說,很多時候,我會覺得這些理論離我的課堂太遠瞭。我需要的是能夠直接指導我如何備課、如何講課、如何與學生互動,以及如何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具體方法。書中的理論分析非常深刻,讓我對課程的本質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但要說它直接給我提供瞭解決課堂教學實際難題的“靈丹妙藥”,我感覺還需要我付齣更多的努力去“消化”和“轉化”。它更像是在給我“理論知識”,而我需要的,是更多的“操作指南”。我常常在讀完一段理論後,會問自己:“那在我的數學課上,我該怎麼運用這個理論呢?”但往往,書裏並沒有提供直接的答案,需要我自己去摸索。
评分我購買《課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是希望能夠為我的教學工作帶來一些新的啓發和方嚮。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課程的重要性,它是教學的核心,也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給我指點迷津,讓我能夠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方麵做得更好。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而不是被動接受。我甚至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來調整課程,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的詳細說明。例如,當書中討論“探究式學習”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探究式學習活動的設計思路,以及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然而,當我打開這本書,我發現它更像是在梳理“課程理論的譜係”。它詳細介紹瞭各種課程理論的起源、發展和代錶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聯係和區彆。它就像是在給我展示一個“課程理論的博物館”,裏麵陳列著各種各樣的課程理論,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廣度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它讓我瞭解瞭課程理論的發展曆程,以及各種理論背後的思想。但是,對我而言,它更像是在“介紹曆史”,而我需要的是“創造未來”的方法。我常常在閱讀某個理論的闡述時,會思考:“那在我的實際課堂中,我該如何運用這個理論來設計我的課程呢?”但書中往往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需要我自行去解讀和應用。我承認,它確實讓我對課程有瞭更係統、更深刻的理解,讓我能夠從更高的層麵去審視自己的教學。但是,要說它直接解決瞭我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睏難,我感覺還需要我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和“實踐”。它更像是提供給我“理論營養”,而我需要的,是“實踐工具”。
评分買《課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主要是想解決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感覺自己有時候教得挺努力的,學生也挺配閤,但就是總覺得缺乏一些“深度”,學生的學習成果,好像停留在瞭一個相對錶層的水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點石成金”的魔法師,給我一些啓發,讓我能夠跳齣固有的教學模式,找到更有效、更有深度的教學方法。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設計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課程,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比如如何設計開放性問題,如何組織小組討論,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寫作等等。我甚至設想,這本書會像一本“教學寶典”,裏麵記載著各種“武功秘籍”,比如“提問的藝術”、“討論的技巧”、“反思的方法”等等,讓我能夠學到一些立竿見影的教學招數。結果呢,當我翻開書,我發現它更像是一篇篇關於“課程哲學”和“課程模式”的學術探討。它詳細地分析瞭各種課程理論的優劣,以及它們對教學實踐的影響。它就像是在給我“科普”各種課程理論的“前世今生”,讓我瞭解瞭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發展的。這無疑提升瞭我對課程理論的認識,讓我瞭解到教育的背後有著如此豐富的思想資源。但是,對我這樣一個更側重於實際教學的老師來說,很多時候,我會覺得這些理論離我的課堂太遠瞭。我需要的是能夠直接指導我如何設計能讓學生“學得更深”、“想得更多”的課程。書中的理論分析非常深刻,讓我對課程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但要說它直接幫助我解決瞭我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具體“瓶頸”問題,我感覺還需要我付齣更多的努力去“連接”理論和實踐。它更像是給我“理論滋養”,而我需要的,是更多的“實踐工具”。
评分老實說,拿到《課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裏是帶著一種非常明確的期待的。我是一名教師,在教學一綫摸爬滾打多年,深知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尷尬。我時常在想,我們所學的那些教育理論,究竟能有多大程度地指導我們的日常教學?這本書的標題,正好戳中瞭我的痛點,我希望它能成為一座橋梁,連接理論的象牙塔與實踐的泥土。我渴望從中找到一些能夠被直接轉化為教學行動的策略和方法。我期待看到,當某個課程理論被提齣時,書中能夠緊接著給齣幾個具體的教學案例,展示這個理論如何在實際課堂中得到應用,以及應用後的效果如何。例如,當書中討論“建構主義”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設計基於學生探究的課堂活動的範例,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我甚至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評估學生在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的錶現的詳細說明。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發現它的內容更多的是對各種課程理論的梳理和分析。它詳細地介紹瞭不同課程理論的起源、發展、核心觀點以及代錶人物。它像是在為我展示一個龐大的課程理論的“百科全書”,讓我瞭解到瞭課程理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毋庸置疑,它讓我對課程學有瞭更全麵的認識,瞭解瞭不同的教育哲學對課程設計的影響。但坦白說,對我而言,它更像是在“授業解惑”,讓我明白“為什麼”,但對於“怎麼做”的指導,我感覺還有些欠缺。我常常在閱讀某個理論部分時,會不由自主地想:“那在實際課堂中,我該如何運用它呢?”但書中往往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需要我自行去消化、去轉化。有時候,我會覺得,這本書的“實務”部分,更多的是對理論在宏觀層麵的應用進行探討,而非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實踐指導。我承認,它確實讓我對課程有瞭更係統、更深刻的理解,讓我能夠從更高的層麵去審視自己的教學。但是,要說它直接解決瞭我在備課、授課、學生評價等方麵的具體睏難,我還需要自己付齣更多的努力去“翻譯”這些理論。
评分我買《課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是想給自己“充充電”。感覺自己教學經驗雖然有,但總覺得在理論層麵有些欠缺,有時候麵對一些教學上的難題,不知道該如何從根源上分析和解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理論寶典”,裏麵記載著各種關於課程的理論知識,能夠幫助我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從而指導我的教學實踐。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各種課程理論的起源、發展和核心觀點,讓我能夠深入理解課程的本質。我甚至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踐的指導,例如,如何根據不同的課程理論來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資源等等。我曾經設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理論大師”,為我一一解答關於課程的各種疑問,讓我茅塞頓開。結果呢,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發現它更像是在“梳理課程理論的演進史”。它詳細介紹瞭從古代到現代,各種課程理論的流派和代錶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發展。它就像是在給我“講述”一堂關於“課程理論發展史”的課程,讓我瞭解瞭它的發展脈絡。這無疑提升瞭我對課程理論的認識,讓我瞭解到教育思想的演變是如此的豐富和精彩。但是,對我這樣一個更注重“理論應用”的老師來說,很多時候,我會覺得這些“曆史”離我的“現實”還有一定距離。我需要的是能夠直接指導我如何在我的課堂上應用這些理論的“實操指南”,而不是抽象的“理論史”。書中的理論分析非常深刻,讓我對課程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但要說它直接解決瞭我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我感覺還需要我付齣更多的努力去“消化”和“轉化”。它更像是提供給我“理論知識”,而我需要的,是“應用技巧”。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課程理論與實務》,老實說,當初是因為想提升一下自己的教學專業性,纔把它請迴傢的。我一直覺得,做老師,就像是個建築師,課程就是我們設計的藍圖,教學過程就是施工,最終交付的是學生成長這棟“建築”。而理論,就像是建築學的基本原理,實務,就是我們蓋房子時要用到的具體技術和材料。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指明方嚮,讓我知道什麼樣的藍圖最穩固,什麼樣的施工最有效率。我期待能在這本書裏看到,如何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齣有吸引力、有深度、有邏輯的課程。我渴望得到一些關於如何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的方法,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我甚至想象,書中可能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一些課堂管理的小技巧,一些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的創新方法。結果呢,當我打開這本書,我看到的是一篇篇論述,一篇篇分析,各種教育流派、各種課程模式被一一呈現,仿佛是在介紹一個龐大的教育思想博物館。它確實讓我大開眼界,讓我瞭解到課程理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各種學派的爭論和演變,都讓我覺得教育研究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但是,我總覺得,就像是在一個介紹古代兵法的書裏,你看到瞭各種陣法、各種戰略,學到瞭很多兵法思想,但卻沒有告訴你如何在實際戰場上揮舞手中的刀劍。書中的理論分析非常到位,對各種課程理論的闡述也十分清晰,但是,對於我這樣一個每天都要麵對幾十個學生的老師來說,我更關心的是,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把這些理論“落地”。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做”的指導,而不僅僅是“是什麼”的介紹。我常常會在備課時,腦海中閃過書中的某些概念,然後試圖去實踐,但往往會發現,理論到實踐,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時候,我覺得這本書更適閤學術研究者,或者教育理論的愛好者,他們可以通過這本書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或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對於我這樣,更側重於教學實踐的老師來說,我仍然在尋找那些能夠直接指導我教學的“乾貨”。它無疑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對課程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但要說它直接幫助我解決瞭某一個具體的教學難題,目前我還找不到那個直接的聯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