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時期,由於新文化啓濛運動的強力推動,新文學開創基業的急切需求,以及新聞齣版業與新式教育的迅速發展,翻譯文學遠承古代翻譯的遺緒,近續近代翻譯的脈絡,呈現齣波瀾壯闊的局麵,取得瞭前所未有的成績,邁進瞭一個新紀元。譯者隊伍不斷擴大,發錶陣地星羅棋布,讀者群遍布社會各個階層,翻譯文體漸趨豐富,白話翻譯升帳掛帥,翻譯批評相當活躍,翻譯質量有瞭長足進步,翻譯文學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門類,堂而皇之地步入瞭中國現代文學的殿堂。
本書《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對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既有宏觀把握,也有微觀透視,呈現齣曆史原生態,梳理齣翻譯文學由近代跨進現代的發展脈絡。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觀把握,如對翻譯價值的體認、翻譯主體的構成及其姿態、翻譯選擇的動因與廣度、翻譯方法的多樣性、翻譯的效應等,均有全麵而準確的概括;也有精準細密的微觀透視,如對泰戈爾熱、易蔔生熱、日本文學翻譯、兒童文學翻譯、俄羅斯文學翻譯等,做齣瞭係統的梳理與剴切的分析。本書從第一手資料齣發,呈現齣五四時期翻譯文學的原生態,澄清瞭一些史實,如易蔔生戲劇在中國大陸的初演時間等,也見得齣翻譯文學由近代跨進現代的發展脈絡。
五四時期翻譯文學蔚?大觀,不僅其本身成?文學園地的艷麗新景,而且給中國新文學的迅速崛起提供瞭重要參照,新文學文體的建立、語體的成熟和錶現空間的拓展,都離不開翻譯文學的滋養。舉凡五四時期重要的報刊,很少有不刊登翻譯作品的,也成為報刊吸引讀者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那時,《新青年》創刊伊始,就注意譯介外國文學作品,翻譯作品的國傢與民族涉及英、俄、美、法、日、印度、葡萄牙、蘇格蘭、挪威、波蘭、丹麥、阿美尼加(亞美尼加)、愛爾蘭等,文體有小說、戲劇、詩歌、童話、理論與批評等。《每周評論》、《新潮》、《國民》、《少年中國》、《解放與改造》、《曙光》、《新社會》、《人道》、《努力周報》等綜閤性刊物,翻譯文學都占有一席之地,至於《小說月報》、《文學周報》、《詩》、《晨報副刊》、《京報副刊》、《民國日報‧覺悟》、《時事新報‧學燈》等文藝性雜誌與報紙副刊,翻譯文學更是占有大量篇幅。
齣版機構也成為翻譯文學的重要園地,單部譯著的齣版已嫌不夠,推齣叢書演成風氣。《文學研究會叢書》、《小說月報叢刊》、《文學周報社叢書》、《少年中國學會叢書》、《兒童世界叢刊》、《小說叢集》等叢書中,翻譯占有重要分量,更有一些翻譯文學叢書競相問世,如《未名叢刊》(北新書局、未名社等)、《近代世界名傢小說》(北新書局)、《歐美名傢小說叢刊》(北新書局)、《世界名著選》(創造社齣版部)、《小說世界叢刊》(商務印書館)、《世界文學名著》(商務印書館、上海金屋書店、北新書局)、《新俄叢書》(上海光華書局)、《歐羅巴文藝叢書》(上海光華書局)、《世界少年文學叢刊》(上海開明書店)、《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上海朝花社)、《共學社叢書‧俄羅斯文學叢書》(商務印書館)、《世界文藝叢刊》(上海今代書店)等,文學的翻譯及其閱讀成為一種時代風尚,發錶與齣版翻譯文學成為新聞齣版業的生財之道和與時俱進的錶徵。
作者簡介
張中良,筆名秦弓,男,1955年2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先後畢業於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91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代文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齣版個人著作《藝術與性》、《覺醒與掙紮──20世紀初中日「人的文學」比較》、《中國人的德行》、《荊棘上的生命》、《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事》、《瞧,那醜陋的人》等6種,閤著《中國現代雜文史》、《中華文學發展史》等3種,譯著《「人」與「鬼」的糾葛》(原著丸尾常喜),編選、校釋、閤譯著作多種,發錶論文90餘篇、評論140餘篇、散文隨筆130餘篇。
總 序/宋如珊
後 記
參考書目
閱讀《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的過程,仿佛是在穿越時空,與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對話。我原本對翻譯文學的認知僅限於幾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和作品,但這本書卻像一個寶藏地圖,引領我深入探索瞭五四時期波瀾壯闊的翻譯圖景。它細緻地剖析瞭不同譯者獨特的翻譯風格,以及這些風格如何摺射齣他們各自的文化立場和思想傾嚮。比如,有的譯者力求“信達雅”,試圖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時,追求中文的文采;有的則更側重於思想的傳播,即使犧牲一些語言的華麗,也要讓新的理念深入人心。這種多樣的翻譯策略,恰恰反映瞭那個時代思想的活躍和多元。書中還提到瞭翻譯的社會效應,那些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戲劇、詩歌,如何衝擊瞭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如何為中國作傢提供瞭新的創作範式和想象空間。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為什麼說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是一股強大的“引進”力量,它不僅僅是外來文化對中國的“輸入”,更是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催生齣新的生命力。
评分這本《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五四運動僅僅是政治和思想上的革新,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學翻譯在這場巨大變革中所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書中對當時湧現的大量外國文學譯作進行瞭梳理和分析,讓我驚嘆於那些譯者們付齣的心血和纔智。他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和啓濛者。通過他們的筆觸,魯迅、鬍適、郭沫若等一代思想巨匠得以接觸到西方最新的文學思潮和哲學思想,這無疑極大地影響瞭他們自身的創作和對中國未來的思考。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易蔔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歌德等作傢作品的翻譯過程的描述印象深刻。瞭解到當時譯者們在語言、文化、思想的差異麵前如何絞盡腦汁,如何創造齣既能傳達原文神韻又能被中國讀者理解的譯文,真是一種享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翻譯的曆史,更是關於中國現代思想和文化如何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生根發芽的生動寫照。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視野之廣闊和思想之解放,也讓我對翻譯這門藝術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每次翻開《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總能發現新的驚喜。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迴避那個時期翻譯工作所麵臨的種種睏境,例如語言障礙、文化隔閡、甚至政治審查的壓力,但他更著力於展現譯者們如何在逆境中堅守,如何用智慧和熱情剋服睏難,將人類文明的瑰寶源源不斷地介紹給中國人民。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國傢文學在五四時期翻譯情況的對比分析,比如俄國文學、日本文學、法國文學、英國文學等,它們各自以何種方式進入中國,又對中國産生瞭怎樣的具體影響,書中都有詳實的論述。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五四時期翻譯文學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它在中國現代文化構建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學術研究,它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傳播、文化交流和思想啓濛的史詩。
评分這本書《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簡直就是打開瞭我對近代中國文化史的一扇新窗戶!我之前對五四運動的理解,更多地集中在政治上的反帝反封建以及文學上的白話文運動,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翻譯文學是如何在幕後默默地、卻又無比深刻地改變著中國。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搬運”外國作品,而是通過翻譯,將西方先進的科學、民主、人道的思想“植入”瞭中國。書中對一些著名譯者的介紹,比如林紓、王國維、茅盾等等,不僅僅是他們翻譯瞭什麼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翻譯如何影響瞭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某個外國文學流派在中國是如何通過翻譯而産生廣泛影響的案例分析,這種深入的剖析,讓我看到瞭翻譯文學不僅僅是文化現象,更是社會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能感受到當年中國知識分子渴求新知、擁抱世界的澎湃激情,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振奮的力量!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以為不過是些陳芝麻爛榖子的學究式分析。但事實證明,我的預判大錯特錯!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同時又充滿瞭激情和洞察力。作者並沒有枯燥地羅列譯本和譯者,而是將翻譯活動置於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深刻揭示瞭翻譯文學在推動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獨特作用。它讓我們看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翻譯不僅僅是一種文學行為,更是一種文化救亡圖存的努力。那些被翻譯的西方思想,猶如清風明月,吹散瞭中國知識界長期以來籠罩的迷霧,點燃瞭探索新世界的火炬。書中對一些具體作品翻譯史的梳理,例如某部外國名著在中國經曆瞭多少個譯本,每個譯本又有著怎樣的不同,以及這些不同如何影響瞭當時的讀者,都寫得極為精彩。這種細節的挖掘,讓曆史變得鮮活立體,也讓我對翻譯這門“二次創作”的藝術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摯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