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早期,惠普(HP)推齣瞭黑白螢幕的Jornada掌上型電腦,而康柏(Compaq)推齣的iPaq是彩色螢幕,處理器速度更快、效能更高(這是在HP購併康柏之前)。但在當年年終之時,惠普比康柏多銷售瞭35萬颱,康柏同年纔銷售9萬颱而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Jornada比iPaq 早上市6個月。
這個例子具體印證瞭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所言:「速度就是生命!」他認為,組織應該要「快速前進,否則隻能等著瓦解」。這種觀點在新産品的開發上,尤其真實。一般來說,第一個推齣新産品的公司,將可以獲取七到八成的市場佔有率,後續進入者要奪取這個領先寶座並不容易。
開發新産品的流程大部分是技術性的,改善這些技術層麵可以加速産品研發,這一點大多數人都能瞭解,他們不瞭解的是,研發專案的「管理」對速度的增快有相同或更大的貢獻。而本書所要談的就是,如何將及時生産的原則和品質控管的概念,運用在産品研發的專案管理上;也就是透過專案管理的方式,一方麵減少造成開發産品進度遲緩的因素,另一方麵則是導入加速專案進行的流程,讓公司的産品成為市場先行者。
本書特色
1.主題明確:市麵上的專案管理書籍要不就是介紹整體的專案管理理論,要不就是抽取其中作者認為較重要的相關議題來討論;而本書可算是書市上第一本將主題聚焦在産品研發上的專案管理書籍。
2.深入淺齣:雖然作者在前言中開宗明義地錶示,本書已先假設讀者對於專案管理已有基本認識,但作者卻能以深入淺齣的方式,讓即使是一般讀者也能完全理解。
作者優勢:詹姆斯‧路易斯博士為美國專案管理領域的第一把交椅,擁有豐富的産業經驗,而另一位作者路易士‧黃則是在品質管理和專案管理方麵擁有超過二十年的實戰經驗。結閤兩位作者的優勢,讓本書在談論産品研發的各個層麵時,更能完整且周詳。
作者簡介
詹姆斯‧路易斯 James P. Lewis
路易斯訓練顧問公司(The Lewis Institute, Inc.)創辦人,公司經營重心在專案管理領域;同時他也擔任管理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副教授,更是心理學博士,為美國專案管理學界與實務領域之大師。過去二十幾年來,在美國、歐洲、亞洲及全球各地,有超過25,000名主管和經理,接受過路易斯博士的訓練。他在專案管理領域著作甚豐,包括《專案計畫、排程與控製》(Project Planning, Scheduling and Control)、《專案經理隨身指南》(The Project Manager’s Desk Reference)、《共事》(Working Together)、《專案領導──開啓成功專案管理之鑰》(Project Leadership)、《專案經理完全求生手冊》(The Project Manager’s Pocket Survival Guide)等。他的著作廣被譯為中文、葡萄牙文與立陶宛文。
路易斯‧黃 Louis Wong
新加坡創新科技公司(Creative Technology)品管總監。
審訂簡介
賴誌宏 博士 Kris Lai, PhD.
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學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理工學院(UMIST)操作管理碩士及專案管理博士。曾任職於鴻海精機PCE企劃經理、竹科奎茂公司資深産品設計及製造工程師、工研院機械所工業設計工程師。在英國研究期間,同時擔任英國航空製造公司JV技術轉移專案管理師、英國Wormald Ansul UK專案管理電腦化係統設計顧問及訓練師。現任仕德國際有限公司(Synerlink Int’l Co., Ltd.)總經理,從事國際企業專案管理教育訓練、診斷顧問、實務運用及係統知識研究開發等工作。並擔任澳洲雪梨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碩士班在颱專案管理講師、竹科專案管理人培訓課程講師。
譯者簡介
林宜萱
畢業於颱大商研所、颱大工商管理係,曾任航空公司、銀行保險及直效行銷之企畫工作,現專事翻譯。譯作甚豐,包括《專案經理完全求生手冊》、《專案管理溝通協調工作手冊》、《EMBA係列:銷售管理》、《EMBA係列:策略行銷管理》、《供應鏈高績效管理》、《高效能倉儲物流管理》、《策略領導實戰手冊》等。
劉復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暨傳播所碩士,東海大學外文係畢業。曾經擔任經濟日報記者,現旅居美國,為專職譯者。譯有《銷售達人》、《再創銷售奇蹟》、《當下行動》、《打造真本事,談齣高身價》、《功成名就的第一本書》、《贏在成交!》等書。譯作甚豐。
第一章 産品開發競賽
‧高效能專案管理的必要性
‧高層管理者的角色
第二章 管理的角色:創造勝利的條件
‧正麵的專案環境
第三章 産品策略:將願景轉換成為行動方案
‧使命、願景與策略
‧路易斯專案管理法
‧模型細節
‧專案策略
‧專案投資組閤
第四章 時間競賽:及時專案
‧及時生産與及時專案
‧減少造成遲緩的原因
‧導入流程
第五章 資源配置:專案的核心
‧資源規劃
‧資源配置的基本原則
‧技術/開發委員會
‧資源監督
第六章 專案監控
‧評量進度
‧報告進度
‧建議與告誡
‧結論
第七章 風險管理
‧主動齣擊的風險管理
‧風險評估工具
‧專案概念發展階段的風險評估
‧專案定義階段的風險評估
‧專案規劃階段的風險評估
‧專案執行階段的風險評估
第八章 專案品質管理
‧産品與流程同步發展
‧專案品質管理的定義
‧設計品質
‧産品品質/産品設計驗證
‧流程品質/流程驗證測試
‧專案品質控製
‧專案管理審查
第九章 製造:將樣本化為産品
‧單一團隊的概念
第十章 透過學習建構能力
‧將專案視為能力發展的戰場
記得兩年前我為詹姆斯‧路易斯(Dr. James Lewis)的第一本在颱翻譯書寫推薦序時,就說他在專案管理著作上是位多産的作傢,沒想到,這已是我第四次為他的書寫推薦序瞭。這次這本以探討産品研發專案管理為主軸的最新專著《Accele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 How to be the first to market》與他以前的著作相比,應對颱灣目前從事研發及所有新産品開發的企業與讀者們會有更多的啓發、更具體的方嚮,及一些更新的思維。
尤其在現今的颱灣,更需要類似這樣的書籍;因為,目前我們大多數所謂的高科技産業營收雖能屢創新高,但其利潤卻逐年遞減,原因是我們的産業大多缺乏自有品牌、缺乏本書中所說的「對顧客需求的掌握,與全係統産品開發」的能力,而隻能做國際大廠OEM或ODM的供應商,利潤完全來自産量的不斷擴張。我們隻能靠效率(把事做對)賺錢,而無法靠知識(做對的事)賺錢。再做進一步的分析,就可以發現我們的産業界普遍缺乏對兩套知識寶典的認知與學習,即「係統工程」與「專案管理」。前者是「瞭解顧客需求→分析顧客需求→設計産品及製程→生産産品」的全套知識及能力,而後者則是「如何既有效率又有效能地跨功能整閤的一套係統化的管理準則」。事實上,任何研發者若沒有建立這兩套知識及能力,根本上是不可能達成研發的使命。相對之下,目前那些具有係統整閤能力的國際大廠也就是靠這兩套知識與能耐,就能在每100元的産品利潤中,賺取85元,而我們的代工廠隻能賺15元,未來還可能賺得更少。
對於一位專案管理專業人員而言,本書所敘述的專案管理知識與方法可算是淺顯而易懂,所以我不去談專案管理那些技術性的問題,但書中所強調的有關産品研發專案管理的許多重要觀念卻有相當大的啓迪作用。尤其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最感到興奮的就是路易斯博士所提到的許多觀念,和我以往的專案工作經驗、教學與研究上的心得不謀而閤。為使讀者能深切體驗到這些觀念對我們從事研發管理者的重要,我在此提齣一些個人心得,以利諸位對本書內容能有更深刻地領悟。
專案管理應為企業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本書首先談到將新産品推到市場上的速度,是決定任何公司成敗的最關鍵因素;這也是以産品研發為導嚮的公司,不得不重視係統工程及專案管理知識與技術運用的原因。因為它們的核心價值就是要快速有效地發展産品,甚至要縮短産品從概念發展到需求定義、研發、生産、上市行銷、銷售與客服的時間。尤其是目前大多數高科技産品的生命週期都非常短暫,除瞭搶産品上市的先機,就是要不斷地推陳齣新;否則稍有閃失,可能就會被毫不留情的市場所淘汰。因此,在以創新及新産品開發為主的企業裏,專案管理的知識、程序、工作方法、標準與製度,乃至逐漸形成的文化,已成為其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我在中央大學教授EMBA專案管理課程時,有位擔任研發副總的學員告訴我,在颱灣業界,許多從事研發工作的人已習慣地認為,所謂的R&D指的是「重做」(Rework)及「延遲」(Delay)。其實,這就是長久以來我們的研發者本身不重視或不擅長專案管理所導緻的原因。承如路易斯博士所說,要完成專案,最快的方法就是要達到「在第一次就做對所謂『及時專案』(right-on-time project)」的境界;因為,它不會耗費額外的成本。他提到,根據研究顯示,大約有30%的專案成本是花在「重做」上,而造成重做的兩大主因是不善的規劃及不斷改變的專案範疇。
談到規劃,許多專案管理者所犯最嚴重的錯誤不是完全不做「專案計畫」,就是把計畫當作是「作秀的樣闆」虛與委蛇罷瞭。有些人甚至認為「既然計畫趕不上變化,那就且戰且走,或乾脆就不做計畫。」我常在課堂上說:「專案唯一不變的法則,就是它一定會變。」重要的是如何做好「變更控製」,這是專案管理中特彆強調的。此外,計畫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建立「基準」(Baseline);沒有基準,專案就沒有執行的依據,也就根本無法控製!
至於對專案範疇的掌控,更是專案管理者最重要的責任之一。任何一項新産品的開發,必須要先定義明確的需求,纔能清楚說明專案的範疇,包括産品的功能、特性、規格及外型。對專案團隊來說,若對産品需求不夠清楚就貿然進行,或是經常改變規格、卻未做有效的控製等,通常都是造成專案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控製專案的範疇及其變動,及為因應市場變化而不得不改變專案範疇等問題,乃是專案經理最大的挑戰。
不可忽視的專案「經驗學習」
本書中,和我的想法最契閤的就是所謂專案「經驗學習」的部分。我常覺得,在華人社會推展專案管理的思維時,最大的窒礙就是我們民族文化中「不擅做文獻記載及不喜歡傳承經驗」的缺點。中華民族對人類科技文明的貢獻,五韆年的曆史文化也僅止於指南針、印刷術及火藥,且予以發揚光大的還不是我們,遠不及西方文明近二、三個世紀在科技上的錶現。原因之一就是,我們過去就算有再好的技術,一直都是「師傅傳徒弟」式的(師傅還常留一手),而不把它記載下來以廣泛地留傳並供人學習。時至今日,我們的工程師與科技人員不擅寫「文件」(Document)早已是見怪不怪的事(我們的大學與研究所也未提供這樣的訓練),遑論我們一般的研發團隊在記錄産品整個發展的過程方麵會有什麼特殊獨到的能耐。
我們有太多的專案是「凡走過,必不留下任何痕跡」,在一個組織內,甚至不知有哪些專案正在進行或曾經存在過。有些專案離譜到既不寫專案計畫書、不留存任何紀錄檔案,更不做結案報告,當然就不會有任何的「經驗學習」。我常告訴我EMBA班的高階主管們,不要隻是看到那些成功企業目前的光鮮亮麗,要知道他們的成功是建築在多少失敗的專案上,而他們永遠會記取失敗的經驗(留存重要的數據、資料與文件),且將之前專案所犯的錯誤當作是最有價值的教訓,並把它作為員工最佳的訓練素材。因此,一個企業的成功與失敗之間,最大的差彆就在於是否會「聞過則喜,且絕不貳過」。
就如路易斯博士在書中所說的,專案中任何一個錯誤都應該做檢討,因為同樣的錯誤在未來的專案中也可能會再重復齣現。此外,專案中不論是好的或不好的部分都要被收集起來,給未來專案參考運用,而定期進行「學習經驗」檢討應該成為每個組織文化的一部分。有關這方麵的引喻,莫過於書中龜兔賽跑的故事:無論是兔子還是烏龜都沒有因為失敗而放棄。兔子輸瞭賽跑後,決心好好鍛鍊、更加努力。而已經盡瞭全力的烏龜則是改變策略。兔子和烏龜都從錯誤中學習,因此找到瞭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要記得,不會有一個完全失敗的專案,它總有可用來作為錯誤參考的藉鏡!
坦白說,我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心裡其實有點猶豫。畢竟「專案管理」這個詞,聽起來總是帶著一點點死闆和公式化的感覺,而「產品研發」又是個充滿創意與變數的領域,兩者結閤起來,我總擔心會不會變成一本難以消化,充滿術語的學術論文。但真正讓我決定入手,並且在看完後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對於「溝通」與「協調」這兩大關鍵要素的深入探討。我們都知道,產品研發專案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團隊成員之間的閤作無間,以及與外部利害關係人的有效溝通。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它用非常貼近實際工作場景的方式,去解析在麵對不同類型的利害關係人時,該如何調整溝通策略。例如,如何跟一位非技術背景的CEO說明產品進度的風險,又如何跟一位追求完美的設計師討論功能上的取捨。書中提齣的那些具體溝通範例,還有關於如何建立跨部門協作機製的方法,都讓我覺得非常有啟發性。它不像有些書隻講「要溝通」,而是具體告訴你「怎麼溝通」,「什麼時候溝通」,以及「透過什麼管道溝通」。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專案管理的核心並不是那些複雜的工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理解。
评分我是一位剛踏入產品管理領域的新鮮人,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總是和真實的職場有著不小的落差。尤其是在產品研發這個高度變動且充滿挑戰的環境裡,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買瞭這本《產品研發專案管理》,老實說,它徹底改變瞭我對專案管理的看法。我原以為專案管理就是製定時程、分配任務、追蹤進度,但這本書卻讓我瞭解到,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過程中建立一個健康的團隊文化,如何去激勵團隊成員,以及如何培養一種共同解決問題的精神。書中對於「風險管理」的討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隻是列齣潛在的風險,而是教導我們如何主動識別、評估,並製定預防和應對措施。這讓我明白,我們不應該害怕風險,而是要學會與風險共存,並且利用它來推動專案嚮前。此外,書中關於「敏捷式開發」在產品研發中的應用,也給我帶來瞭許多啟發。它不再是死闆的 Waterfall 模型,而是更靈活、更注重迭代與迴饋。總之,這本書就像一本實用的行動指南,為我這個初學者指明瞭方嚮,讓我在麵對產品研發的種種難題時,不再感到茫然。
评分天啊,我終於等到這本書瞭!一直以來,身為一個在科技業打滾多年的專案經理,我總覺得市麵上關於產品研發的專案管理書籍,不是太過理論化,就是太過聚焦在單一方法論,實在很難找到一本能真正貼近我們日常工作情境的。平常開會要報告進度,跟工程師溝通技術瓶頸,跟業務夥伴協調市場需求,跟高層爭取資源,這些眉眉角角,總覺得書本上的那些流程圖跟甘特圖,似乎總是隔瞭一層。但這本《產品研發專案管理》,光看書名就讓人充滿期待!我特別好奇,它能不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帶著我們實際走過產品從概念發想到上市的每一個階段,包含那些你以為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卻是充滿挑戰的細節。像是如何有效地定義專案目標,確保團隊不會迷失方嚮?遇到不同部門的成員意見不閤時,又要如何運用什麼樣的技巧來化解衝突,凝聚共識?還有,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如何確保我們的產品不僅能如期推齣,還能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甚至超越他們的期待?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前輩們在實戰中摸索齣來的寶貴經驗,那絕對是我夢寐以求的寶藏。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它,看看它究竟能不能解答我長久以來的疑惑,並在我的專案管理技巧上帶來一些實質的突破。
评分身為一個在中小型企業裡,同時身兼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角色的創業者,我總是處於「一人多職」的狀態。資源有限,時間緊迫,壓力巨大。平常工作常常是左支右絀,哪裡有問題就往哪裡撲,感覺自己像個救火隊。所以,當我看到這本《產品研發專案管理》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不是提供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完美公式,而是強調「彈性」與「適性」。作者似乎非常理解我們這種在資源較少但任務卻很重的環境中的掙紮,因此在書中提供瞭許多「務實」的建議。例如,如何根據團隊規模和專案複雜度,去選擇最適閤的管理方法;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下,最大化產品研發的效益;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動的市場中,保持產品的競爭力。書中關於「資源優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章節,給我帶來瞭很大的幫助,讓我重新思考瞭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它鼓勵我們要聰明地工作,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這本書,對我這樣的小型團隊和新創公司來說,簡直是一盞明燈。
评分我平常的工作比較偏嚮技術顧問,經常需要協助客戶進行產品的規格定義和技術選型。在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客戶在專案管理上存在著很大的盲點,尤其是在將技術藍圖轉化為實際產品時,往往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障礙。這本《產品研發專案管理》正好填補瞭我過去在推薦書籍時遇到的睏境。我認為它最大的特色在於,它非常清晰地描繪瞭「技術」與「管理」之間的連結。它不隻是談論專案進度,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在技術開發的各個階段,如何有效地進行需求分析、風險評估、以及進度管控。特別是書中對於「技術風險」的分析,以及如何與技術團隊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它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嚮客戶推薦適閤的專案管理方法,並且幫助他們在技術實踐的過程中,避免走彎路。這本書,不僅對於產品經理有幫助,對於像我一樣需要協助客戶進行技術專案管理的技術人員,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讓我知道,好的產品研發,絕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對整個專案流程的精準把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