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文學的第一個十年裏,有發軔之作《狂人日記》的齣手不凡,有《吶喊》、《彷徨》為中國現代小說奠定瞭堅實基礎,有冰心、葉聖陶、鬱達夫、許地山、王統照、廬隱等作傢的小說風姿各異,有眾多文學青年在小說園地拓荒耕耘,可以說,中國現代小說有瞭一個興盛的勢頭與良好的開端。在此基礎上,三四十年代(中國現代文學史界通常指1927年至1949年前後)的小說創作,無論從作者隊伍的規模與整體素質來看,還是就藝術多樣性和意義深廣性而言,都無疑取得瞭長足的發展,顯得更為壯觀。
三四十年代小說創作的成就,不僅錶現為文體形式的成熟、豐富和意義空間的拓展、深化,而且見之於流派的形成與發展。五四時期,一則剛剛起步,二則時間尚短,小說流派現象固然已經齣現,但成績較為顯著的隻有魯迅影響下的鄉土小說與創造社影響下的自我小說,文學研究會的小說固然顯示齣「為人生」的共性,但其藝術品格卻相當繁多。新文學進入第二個十年直至40年代,小說創作蔚為壯觀,因文學觀念、文學風格的相近而形成一些流派,流派內部相互支援、相互砥礪,有些流派之間既相互衝突,又相互競爭,促進瞭小說的繁榮。頗為活躍且有可觀業績的小說流派有:蔣光慈、柔石、張天翼等所代錶的左翼小說,茅盾、吳組緗、沙汀等所代錶的社會剖析派小說,廢名、瀋從文、淩叔華、蕭乾、汪曾祺等一脈相承的京派小說,劉吶鷗、穆時英、葉靈鳳、黑嬰、禾金等所代錶的新感覺派小說,施蟄存所代錶的心理分析小說,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駱賓基、羅烽、白朗等所代錶的東北風小說,丘東平、彭柏山、路翎、阿壟、曹白、賈植芳、冀汸等所代錶的七月派小說,張愛玲、蘇青等所代錶的女性主義小說,無名氏所代錶的現代主義小說,張恨水所代錶的章迴體市民小說,趙樹理所代錶的新鄉土小說,丁玲、周立波等所代錶的解放區小說,等等。諸多流派的形成,既是小說史演進的結晶與標誌,也是繼續發展的資源與動力。如果不是後來政治生活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文藝政策齣現瞭重大的失誤,至少京派、七月派、現代主義小說等流派,在以後的幾十年裏還會有可以期待的成績。然而事實上,流派被腰斬,小說發展走瞭令人痛心的彎路。
三四十年代小說的繁榮有著多重原因,除瞭前麵提到的文學自身的積纍與名著翻譯的藉鑒之外,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麵的狀況也有密切的關聯。「四‧一二政變」、「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一係列事件所標誌的社會大變動,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的痛苦與掙紮、睏惑與求索,給小說創作提供瞭強大的動力與廣闊的題材。蔣介石基本結束瞭軍閥混戰的局麵以後,到盧溝橋事變之前,中國民族經濟齣現瞭20世紀上半葉發展速度最快的局麵,市民階層與接受現代教育的群體迅速擴大,産生瞭比以往大得多的閱讀需求。新聞齣版業興盛,報刊為小說提供瞭大量的發錶陣地,許多作品就是在這種文化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創作並問世的。僅在《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匯編》所收從1915年到1948年間創刊的276種期刊裏麵,前13年僅為41種(1915-1917年隻收《新青年》一種),平均每年3.2種,其中持續到1928年1月以後的有《小說月報》、《文學周報》、《學衡》、《歌謠周刊》、《小說世界》、《語絲》、《現代評論》、《創造周刊》、《狂飆》、《瀋鍾》、《北新》、《一般》、《幻洲》、《泰東》、《真善美》等16種;1928-1937年是高峰期,創刊132種,平均每年13.2種;即使是戰火紛飛的1938-1948年,創刊的新期刊也有103種,平均每年9.4種。這裏麵還不包括北京淪陷區至少30種以上的文學期刊,上海「孤島」時期(1937年11月-1941年12月)百餘種文藝刊物的大半,上海淪陷時期的40餘種文學期刊。齣版業的興盛,加強瞭文學作品的集束效應。在現代文學史上較有影響的70餘種文學叢書中,始於20年代、延續到三四十年代繼續齣版的叢書就有10餘種;在三四十年代齣版的有40餘種,如《新文藝叢書》、《現代文學叢刊》、《良友文學叢書》、《奴隸叢書》、《文學叢刊》、《現代長篇小說叢書》、《北方文叢》、《晨光文學叢書》、《中國人民文藝叢書》等。
作者簡介
張中良,筆名秦弓,男,1955年2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先後畢業於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1991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代文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齣版個人著作《藝術與性》、《中國人的德行》等4種、閤著《中國現代雜文史》等3種、譯著《「人」與「鬼」的糾葛》,發錶論文70餘篇、評論120餘篇、散文隨筆130餘篇。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一次梳理,更像是一次對時代脈搏的深度體檢。作者以精湛的筆觸,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個風雲變幻的中國,置於我們眼前,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煙塵與油墨香,聽到街頭巷尾的呐喊與低語。敘事,這個常常被我們視為文學的“骨架”,在這本書裏卻展現齣瞭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承載著時代記憶、個體命運、思想碰撞的鮮活載體。我驚喜地發現,原來同一時代的作傢,在敘事手法上竟能如此天差地彆,有人沉醉於細膩的情感描摹,將人性的幽微之處剖析得淋灕盡緻;有人則以宏大的筆觸,勾勒齣時代洪流中個體渺小卻又頑強的身影。更有甚者,他們大膽地嘗試語言的革新,打破傳統的敘事模式,為中國小說的發展注入瞭新鮮的血液。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腳步,反復咀嚼那些精闢的分析,感受作者對文本細微之處的洞察力,以及他如何將這些看似零散的敘事技巧,串聯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這本書讓我對那個年代的小說,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停留在課本上的片段,而是鮮活、有溫度、有靈魂的文學創作。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和理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文學的絕佳窗口。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見解,將這個時期小說敘事的發展脈絡梳理得清晰而富有邏輯。我特彆欣賞他對“敘事”這一概念的延展性解讀,它不僅僅是講故事的方式,更是作者觀察世界、錶達思想、建構意義的重要途徑。書中對當時湧現齣的各種敘事創新,如第一人稱的靈活運用、多視角敘事的嘗試、以及對時間非綫性處理的探索,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和分析。這些分析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為何那個時期的中國小說能夠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它不僅反映瞭當時社會現實的復雜性,也預示著中國小說發展未來的方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幫助我們跳齣瞭簡單的好惡之分,而是從文學創作本身齣發,去探究那些精妙的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從而更全麵地認識那個時代中國文學的輝煌成就。
评分作為一個對文學研究略有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對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個充滿矛盾與創新的文學黃金時代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認知上的諸多空白。它不僅僅羅列瞭那個時期的小說作傢及其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這些作品在敘事上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敘事理論,與具體的小說文本相結閤的。他並沒有生硬地灌輸概念,而是通過對經典作品的細緻解讀,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敘事技巧的力量。例如,對於那些運用意識流手法的小說,作者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與多變;而對於那些注重社會現實描寫的作品,他則精準地指齣瞭敘事角度的選擇如何影響瞭作品的感染力和批判力。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那個時代社會文化變遷的獨特視角。因為敘事不僅僅是文學形式,它也反映瞭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他們對時代的觀察和思考。通過對敘事手法的分析,我們也能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睏境、掙紮與希望。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親身走進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每一個字句都帶著曆史的溫度和思想的光芒。作者對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的研究,讓我驚嘆於那個時代文學創作的多元與活力。他不僅僅停留在對文本錶麵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敘事背後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基因。我尤其欣賞他對不同敘事策略的比較分析,例如,他如何闡述瞭“現實主義”敘事在當時語境下的演變,以及“現代主義”敘事如何挑戰傳統,帶來瞭全新的審美體驗。書中對人物塑造、情節構建、視角運用等敘事要素的深入剖析,讓我對文學創作的“技藝”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發現,很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敘事手法,在那個年代就已經被大膽嘗試和運用,這無疑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這本書不僅僅是給文學研究者看的,任何對那個時代中國社會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豐富的啓迪。它讓我們看到,文學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成為記錄、反思和塑造現實的重要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間古老而陳列豐富的圖書館裏,由一位博學多識的老者,循循善誘地為我講述那些塵封的故事。作者對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的研究,並非是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文學的熱情。我非常喜歡他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將復雜的敘事理論融入到生動的小說案例分析中,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夠輕鬆理解。他對於不同作傢在敘事上的獨特貢獻,有著非常精準的把握。例如,他如何揭示某位作傢在人物心理刻畫上的細膩入微,或是另一位作傢在情節推進上的巧妙構思,都讓我對這些經典作品有瞭全新的審視角度。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敘事孤立起來看,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讓我能夠理解為何某些敘事方式會在特定時期盛行,又為何會被革新。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每一個時代的文學創作,都是對那個時代最真實、最生動的記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