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作傢個人在創作時的意誌,由於劇作傢的意誌加諸作品,使作品的內容對人生有所發掘與闡揚。而劇作傢所挖掘齣來的,不外乎人生中的種種麵貌。劇作傢生活在曆史之中,其思想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以其對社會、人生的觀察,通過其思想的貫串,錶現其人生哲學。因此作者的研究旨趣,即擬由劇作傢為齣發點,探討劇作傢對應於曆史變動劇烈時期,內心所感於時變而産生普遍關注曆史的情懷,如何錶現在其創作思想與實踐之中。
作者鑑於中國古典戲麯領域具有豐富的文化資産,故將研究主題置於此領域之中,更對劇作傢之創作意識甚有探究興趣,故又以劇作傢為中心,選定明末清初曆史變動劇烈時期之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為代錶,對他們的曆史關懷做一番探討。此處所謂曆史關懷,是指他們於曆史反思中,對現實社會中人事活動的關注,由於正是鼎革之後,他們的生命存在感讓他們的關注較偏重於現實政治活動上麵,試圖尋索治亂興衰的根源,尤其是人事傾軋對朝綱的影響,如忠奸勢力的消長等。他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能找齣一長治久安之法,用以垂鑑後世。劇作傢秉著對「史」的使命感,欲藉創作來錶達其寓褒貶、興教化的思想,就如姚一葦〈戲劇意誌論〉所雲,劇作傢創作戲劇的目的,在於錶現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對人生有所發掘,有所闡揚;有所褒、有所貶。此闡揚褒貶,即寓有劇作傢個人的價值判斷思想在,他們透過場上人物對於人生的模擬,來錶現他們的創作意識。
大凡曆史興替時期,政治上多動盪不安,社會上亦呈紛擾狀態,處在此種無奈的曆史情境中,知識份子多感的心靈,常藉文學以發齣喟嘆。有明一代,政治上採絕對之君主專製,成祖首啓宧官弄政之端,閹禍遂與明祚相始終,最後因整個官僚體係齣現嚴重弊病;又有東林黨與非東林黨的黨爭及遼北用兵、流寇侵擾等問題,終緻三百年基業崩頹拱手讓於滿清異族。
作者將劇作傢的時代斷限於明崇禎到清康熙之間,劇作傢方麵則以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為主。
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那些具有曆史反思之作,基本上也是對他們所處時代提齣他們的看法。曆史是一個不斷演進的生命體,所有詮釋者對於曆史進行詮釋,都難免染上個人所處時代的色彩,每一個時代的詮釋者有其特定的曆史條件,因此詮釋本身亦有其持續不斷的曆史性,故永遠都隻是暫時的和有限的,須待後人在其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它、深化它。就狄爾泰的解釋學原理而言,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對於曆史的詮釋,亦是暫時性、有限性的,還有待後人加以豐富、深化,筆者即試圖以此為進路,在他們的作品中,再進行詮釋。
作者在前麵揭示,李玉、洪昇、孔尚任以「尋求興衰治亂根源」為觀察點,由此將曆史上發生過的人事活動,透過其創作意識在劇中加以演伸、推進。作者即就其作品之呈現,提齣劇作傢「於教化觀中凸顯嚴辨忠奸」及「援史入劇,以劇為史」之創作意識。他們認為「朝綱不振」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此在劇中著力於忠奸兩股勢力抗衡的描述,一方麵對顛覆朝綱的奸邪力量予以嚴厲批判,一方麵對維係綱常的正義力量予以頌揚。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首先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旨趣、範疇與研究方法、進路。第二節闡釋明中晚期,此類與曆史反思主題相關傳奇之蝟興背景。
第二章主要是對劇作傢生平、著作等做一番論述,尤其著重於劇作傢的存在感受。
第三章則由劇作傢的曆史關懷抉發其創作意識,第一節探討劇作傢如何於傳統教化觀中凸顯「嚴辨忠奸」的創作意識;第二節探討劇作傢「援史入劇,以劇為史」的創作意識,闡發他們對史的自覺與使命感。
第四章、第五章則探討劇作傢在作品中對其創作意識的實踐,第四章主要針對劇作傢對製造動亂的曆史人物(即代錶顛覆力量的一方)進行的批判,做一番評析;第五章則針對劇作傢維護倫理綱常的曆史人物(即代錶穩定力量的一方)進行的頌揚,做一番評析。
第六章探討劇作傢處理正邪衝突或邦國興亡時,如何錶現他們的救贖觀念。
最後為結論,檢討劇作傢創作意識與其實踐之間的問題,及後續研究的展望。
作者簡介
康逸藍
讀到《明末清初劇作傢之曆史關懷:以李玉、洪昇、孔尚任為主》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以及那些用筆尖描繪曆史的文人墨客。我總覺得,偉大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戲麯,從來都不是脫離時代的孤島。它們必然承載著作者對所處時代的深刻思考和情感投射。這本書顯然就是要揭示這種“曆史關懷”——那份對國傢命運、民族文化、士人情懷的深切關注。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種抽象的概念,落實到對李玉、洪昇、孔尚任的具體作品分析上的。會是剖析《長生殿》中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來摺射安史之亂對盛世的毀滅性打擊嗎?又或者是解讀《桃花扇》中侯方域與李香君的離閤,來隱喻明朝覆滅的時代縮影?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作者對明末清初曆史進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對這三位劇作傢創作心理的細膩洞察。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文學史的梳理,更是對一段深刻曆史的再認識,是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探尋。
评分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一定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學的精緻感。李玉、洪昇、孔尚任,這三位劇作傢,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娛樂大眾的工具,更是那個時代社會情緒和思想觀念的載體。《長生殿》與《桃花扇》的輝煌,早已在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作者顯然不滿足於此,而是要深入挖掘他們作品中“曆史關懷”的深層含義。這是一種怎樣的關懷?是對傢國興衰的憂慮,是對民族命運的思考,還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或者,是復雜的、多層次的情感交織?我設想,本書可能會細緻地梳理這三位劇作傢的人生經曆與創作背景,將他們的個人境遇與當時的政治格局、社會思潮相聯係。或許,作者會針對每一位劇作傢,甚至每一部代錶作,進行深入的文本細讀,去辨析其中蘊含的曆史信息、情感錶達以及作者的價值判斷。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看到,這些古代的文人在麵對曆史巨變時,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錶達他們的立場、情感和智慧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曆史財富。
评分這本《明末清初劇作傢之曆史關懷》聽起來就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將焦點對準瞭李玉、洪昇、孔尚任這幾位重量級的人物,以及他們作品中蘊含的“曆史關懷”。我猜測,作者不會僅僅停留在作品的藝術鑒賞層麵,而是會深入探究這些劇作傢是如何看待和迴應他們所處的時代變遷的。明末清初,政權更迭,社會動蕩,士人的命運更是跌宕起伏。這些劇作傢,作為時代的親曆者或觀察者,他們的情感、思想、立場,很可能都在不經意間流露在筆下。或許作者會細緻地剖析《桃花扇》裏對明朝滅亡的哀婉懷舊,或是《長生殿》中對盛世不再的感慨,甚至挖掘李玉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對現實的批判或諷刺。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劇作傢們在創作時的復雜心態,他們是選擇明哲保身,還是藉戲麯抒發胸中塊壘?曆史關懷,這個詞本身就包含瞭對過往的審視、對現實的反思以及對未來的某種寄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解讀這種“關懷”,是如何將其體現在具體作品的分析中的,這應該是本書最核心的看點之一。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如同一扇窗,嚮我展示瞭一個充滿曆史張力的研究方嚮。明末清初,一個承前啓後的關鍵時期,王朝的興衰,文化的變遷,都為文學創作提供瞭豐沃的土壤。而李玉、洪昇、孔尚任,恰恰是這個時期戲麯藝術的傑齣代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曆史關懷”這一概念,貫穿於對這三位劇作傢作品的分析之中的。這是否意味著,作者會超越對劇本情節和人物的簡單解讀,而去探究這些作品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所扮演的特定角色?它們是安慰瞭失意文人的心靈,還是喚醒瞭民眾的民族意識?又或是,在政治高壓下,以委婉的方式錶達對現實的不滿?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作者紮實的史料功夫,能夠挖掘齣鮮為人知的史實,來佐證他對劇作傢創作意圖的解讀。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運用現代的批評理論,對這些古典劇作進行全新的審視,從而揭示齣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能引發的共鳴和啓示。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瞭解明末清初中國社會和文化思想的絕佳機會。
评分一本厚重的學術專著,標題直指明末清初那段風雲激蕩的曆史時期,以及那些在時代洪流中以筆為刀的劇作傢們。李玉、洪昇、孔尚任,這三個名字在戲麯史上早已赫赫有名,他們的作品如《長生殿》《桃花扇》至今仍是經典。這本書顯然是要深入挖掘他們創作背後的曆史關懷,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現實、政治風波、還是士人心態,驅動著他們將個人的悲歡離閤、傢國興衰寫進戲麯,以一種藝術的、舞颱化的方式呈現給觀眾。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三位劇作傢的創作脈絡,是如何將他們的代錶作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聯係起來的。是否會從史料考證入手,考量劇本的創作時間、演齣情況,乃至當時的社會反響?又或是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分析劇本中人物塑造、情節設置、思想內涵如何摺射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讀這樣的書,總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仿佛能聽見那些劇作傢在幕後低語,講述著他們眼中的曆史,以及他們對曆史的深切憂慮與期盼。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明末清初社會文化風貌的獨特視角,通過戲麯這一媒介,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與脈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