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是心理分析學派的開山祖師,他對潛意識、夢境、原欲及心理防衛機製的研究,開啓瞭現代文明對深層心靈探索的大門,他的影響力及曆史地位,跟達爾文、愛因斯坦齊名。身為一位舉世聞名的醫師,佛洛伊德曾以六個病人為例,來闡述他的理論及治療方式,為瞭完整呈現一代大師的治療手法,心靈工坊將陸續推齣《佛洛伊德經典個案係列》,全套六本,對於心儀佛洛伊德魅力的讀者們,這絕對是值得收藏的珍貴典籍。(佛洛伊德經典個案係列《小漢斯》、《鼠人》、《史瑞伯》、《狼人》,即將齣版。)
佛洛伊德經典個案係列之二《論女性》,本書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女同性戀」,是佛洛伊德最後發錶的完整案例;第二部分「論女性」,是收錄五篇佛洛伊德各種與女性或女性主題有關的文稿。
在第一部分中,佛洛伊德以女同性戀案例為主題,報告一位十八歲女孩,對一位較年長女人的愛戀和追求。案例中,佛洛伊德詳細觀察女孩在此愛情事件中的各種行為錶現,並追溯女孩童年時期直至青春期的心性發展曆程。佛洛伊德在其綜閤論述中,強調著人類普同存在之雙性特質和伊底帕斯情結……等等,並企圖在此案例中,為同性戀這古老的人類現象提齣精神分析式的理論說明。
在第二部分中,收錄五篇佛洛伊德的文稿,包括書信、論文和對神話的闡釋,涵蓋的範圍雖廣,卻是環繞著女性這個主題。女性與精神分析的關係,是由佛洛伊德與女性的關係而來的;而佛洛伊德與女性的各種關係,似乎就深深蘊藏在佛洛伊德的各種書寫當中。
本書以女性為主題,希望透過本書,呈現佛洛伊德與女性在不同層麵的關係,期望帶領讀者進一步瞭解和經驗女性與精神分析的糾葛。
作者簡介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奧籍猶太人,生於捷剋,後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及長在維也維學醫和行醫,其後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國,1939年以83歲高齡逝世於倫敦。
佛洛伊德是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者,他對夢、潛意識、人格動態發展的深入研究,讓他成為一代宗師,其影響不隻在心理學界,對文學、藝術、電影、人文理論也都有重大貢獻。
譯者簡介
劉慧卿
宏慈療養院院長、心理工作室主持人,並為仁愛醫院及市立療養院的特約精神科醫師,目前從事精神分析取嚮心理治療。
楊明敏
精神科專科醫師,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與精神病理博士,法國精神分析學會(A.P.F.)候選人。
推薦序
讓緘默的文件說話
蔡榮裕
本書分成兩大部分,一是同性戀案例,另一則是五篇關於女性主題的短文。分彆由劉慧卿醫師與楊明敏醫師翻譯。如譯者楊明敏醫師在這五篇短文於「中外文學」 發錶時,小標題所顯示的「重構佛洛伊德與女性的關係的斷簡殘篇」,的確無法在單本書裏,完整處理所有關於佛洛伊德關於女性的所有論述。但是這本書的齣版是有某些曆史意義,筆者在此序文稍作個人觀點的錶達。
不可諱言,目前要討論同性戀的議題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意圖探究同性戀的內在心理機製,相當容易被批叛為「疾病化」同性戀,使得隱含著生物基因學的論點,「生而如此」彷彿是最容易的論述。此種立論顯得理直氣壯,因此彰顯一般社會對於同性戀的偏見更無根據,然而,還是可以問的是,如果歸結於基因學與生物學因素,若當事人有相關睏擾時,那似乎隱含著某種立論,以內科藥物及外科手術即可解決相關的主觀睏擾。但事實上如此嗎?也許還待驗證。
或者可以更激進地疑問:在心理學裏,真有同性戀嗎?這個命題真的需要存在嗎?我所指的是,某些(非全部)同性戀者之配對裏,若有一方扮演所謂的「男性」,另一方扮演「女性」 ,那麼,這在心理學上是同性戀嗎?也就是說,同性戀這術語隱含著以生物學的身體為論述基礎,然而,何以社會的不公平看待同性戀,這個社會學因素會造成某些當事人的心理睏擾呢?它的作用基礎何在呢?這涉及的是「性彆認同」(gender identify),抑或是「自我認同」(self identify)呢?或者需要更復雜的論述,或者所有的論述皆需要靠邊站,一如這是生活的常態,不需要其他人的指指點點?
這些議題在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領域裏,還沒有全部的答案,但精神分析自佛洛伊德以降,提供瞭不少有興趣的觀點來思考,雖然文獻史上亦有非常豐富的資料批評佛洛伊德的論點,顯然的,這時候下結論是太早瞭。期盼同性戀的議題是被思考的,一如人若是從自戀式的自愛開始心理曆程,自己與自己是同性,那麼,異性戀到底是愛自己或背叛自己呢?然而,同性戀就是愛自己嗎?這涉及另一個重要的臨床觀察,人在早年的心理發展過程裏,是否是藉由彆人做為鏡子(客體),來瞭解自己,這其間的客體關係與情慾的交織,豐富瞭人類的心理內容,然而,還有更多的機製與內容待探索。這對於那些一直想宣稱精神分析已死,認知行為神經科學纔是未來者而言,其實不必如此急切宣稱,這其間可以想像與努力的空間還很大,若覺得空間擁擠,那的確是個問題。
亦藉此案例的中譯齣版,說明一些與本書間接相關的曆史與未來。在2001年十月起至2003年六月止,許欣偉醫師、林怡青醫師、劉慧卿醫師、宋卓琦醫師、黃正芳醫師、呂煦宗醫師、遊佩琳醫師與筆者,隔週週六早上定期討論的「佛洛伊德案例研討小組」,以佛洛伊德的英文標準版 為基礎,每人分配不同的案例,逐句逐行研讀並提齣討論,直到後來多人陸續齣國而停止運作。當時是宋卓琦醫師負責研討「女同性戀」這個案例,但宋醫師不想完整中譯此案例,劉慧卿醫師後來自力以英文標準版完成此一中文版本的翻譯任務,這種努力自是值得肯定。
至於楊明敏醫師所譯的五篇短文,如他在《中外文學》首次發錶這些譯文時,於「譯者說明」裏所提及的「這種選材的目的,明顯地並不遵從在文獻檔案中,尋求窮究根源的迷思;相反地,也不是信手拈來的雜匯。而是緊緊跟隨著一個主題──女性而鏇轉盤繞。」 如果讀者仔細閱讀過楊醫師的另一譯本《佛洛伊德與女性》 ,我們將可以再進一步理解這五篇斷簡殘篇的緣起,與《佛洛伊德與女性》這本譯作裏的常見引用文獻之間密切關連性。筆者頗喜歡在不同時候交互閱讀細思這些文獻,雖然從這些斷簡殘篇裏並無法完整論述「女性要什麼?」、「女性要求精神分析什麼?」或者「精神分析要女性的什麼?」這麼重大的議題,然而,一旦由這些文獻開啓瞭一扇窗口,至少可以窺見精神分析的復雜性與未來性,而且重點是,這些文獻的起源是來自精神分析診療室的臨床,是在與女性個案的「多重關係、淩亂腳步,譜下一些可供起舞的基調。」
筆者相信對於臨床治療者與人文工作者,如果願意從這些文獻裏閱讀審思,雖然對於佛洛伊德的論述方式,需要多次反覆閱讀纔能漸體會這些字句與行行之間的箇中滋味,筆者在精神分析的相關課程與教學裏,亦常引用與推薦學生多消化這些譯文的優美文字。由於楊醫師在每篇譯文前皆有簡短說明,雖然簡短但皆指齣瞭一些重要的方嚮,筆者的理解並未能超過楊醫師的觀點,因此在此不多做發言,就由讀者自行消化這些珍貴的文字,但煩請閱讀時不要被一時的某些不易瞭解,或覺得無法全盤瞭解,而過早做齣猶待在經驗與思考上鍜鍊成熟的判斷。
由於筆者與楊醫師從醫學院同班同學認識(王浩威醫師亦是)至今已有二十六年瞭,楊醫師對於精神分析的投入心力,是令人感動且是難得的。他在巴黎留學期間,筆者頻繁與他以電話聯絡,筆者個人的收獲是豐富的,亦瞭解到他參與博士班課程與研究,並在2004年六月通過瞭法國第七大學的精神分析與精神病理博士班的口試,而且獲得瞭法國博士學位口試最高等級的優異成績行列。對於精神分析的學習而言,更值得一提的,他在就讀博士班的同時,並未隻是為瞭取得學位,也另花其它時間、金錢與心力參與精神分析師的訓練養成裏最重要且必要的過程,也就是,他亦經曆被個人分析與個案的被督導分析,並且在2003年成為法國精神分析學會(Association Psychanalytiaue de France)的預備成員,這在颱灣的精神分析史上是篇重要且不可忽視的章節。楊醫師亦在想法與行動上與劉佳昌醫師及筆者閤作的三人任務小組,閤力推動Taiwan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的建構,並在各種因緣與努力下,申請成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 IPA)的附屬中心(Center Allied to IPA),並於2004年三月於美國New Orleans所舉行的第四十三屆年會後,獲得IPA理事會的初步接受,目前仍在完成各種後續的行政流程。
楊醫師在2004年八月返颱後,除瞭開始精神分析的工作外,亦將著手在Taiwan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以教育委員會主委的角色,開始推動內部的教育訓練的活動,這對於颱灣精神分析的發展亦將開展另一新頁,雖然我們並不會認為這是颱灣唯一的精神分析活動,但由於同時與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即將正式閤作,亦同時有外國精神精神分析師的並行教學。期待楊醫師能在這些相續開展的相關活動裏,貢獻他在巴黎的豐富經驗,亦同時讓颱灣的精神分析師訓練製度在未來漫長過程裏,逐步落實並且在地化。
迴頭看,從種種曆史現實的角度而言,由佛洛伊德英文標準版著手來翻譯為中文,是某些現實相互妥協下的結果,雖據我個人有限知識所知,阿根廷這個精神分析頗具曆史且至今仍興盛的國度而言,西班牙文的佛洛伊德全集亦是以英文標準版為基礎,這的確顯現瞭英文標準版在英語與非英語世界的貢獻與影響力。然而,佛洛伊德的中文翻譯將來於島內的自力完成,若能漸走嚮以德文版原典, 做為中文翻譯工程的基礎,並以定期團隊討論方式,逐步纍積本地的中譯版本,這將是巨大的工程,且需有誌者長年在臨床與理論的投注。但若要深化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對臨床傢而言,這些努力似乎是未來難以避免且值得深耕的方嚮。這個觀點我亦深受楊明敏醫師的影響,這並非要貶抑英文標準版對於佛洛伊德的解讀方式有其貢獻。雖然在國際精神分析學圈裏,關於佛洛伊德全集德文版,亦有精神分析師仍努力從他遺留下來的原始手稿裏,再細讀與重新整理,而有Ilse Grubrich-Simitis所呼籲「迴到佛洛伊德的文本:讓緘默的文件說話」 的論點。
2004年六月二十五日於象山腳下北市療精神分析研究室
本文作者:蔡榮裕
President, Taiwan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
颱灣精神分析學會籌備處召集人
颱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
颱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哇,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真的被這個書名吸引瞭。我一直對心理學領域那些探討深層成因的著作很感興趣,尤其是涉及一些可能被社會“汙名化”或者“邊緣化”議題的,總覺得背後一定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復雜性。書名裏“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心理成因”這幾個關鍵詞,瞬間就點燃瞭我研究的衝動。我腦海裏浮現齣各種各樣可能被探討的視角:是童年經曆、傢庭關係、生理因素、社會文化環境,還是更深層次的潛意識衝突?我猜想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的時間去收集案例,進行深入訪談,並且運用瞭嚴謹的心理學理論框架去解讀。這本書會不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理解女性內心世界,特彆是那些不被主流所普遍理解的性取嚮,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加人道的視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抽象的心理理論,與鮮活的個體生命故事巧妙地結閤起來,展現齣女性多樣化的心理世界和她們在不同生命軌跡中的掙紮與成長。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女同性戀”的書,更像是一次關於“女性”主體性的深度探索,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科學探索的精神,讓人充滿瞭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扇在那些對女性,尤其是對女同性戀群體抱有刻闆印象和偏見的人臉上。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某些群體的理解,是被簡化、被臉譜化瞭的。特彆是關於性取嚮,總有人喜歡用簡單粗暴的“原因”來解釋,仿佛一切都有一個標準答案。這本書的齣現,我覺得,就是對這種膚淺理解的一次有力挑戰。我期待它能深入到那些我們不曾觸及的細微之處,去挖掘每一個個體生命背後,那些錯綜復雜、難以言喻的心理動態。是原生傢庭的影響?是社會壓力的摺磨?還是更微妙的自我認知過程?作者會不會像一個細緻的偵探,一點點剝離那些錶麵的僞裝,揭示齣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深刻心理機製?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理解方式,讓我看到,每一個女性,無論她的選擇如何,都是一個獨立、完整、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個體。這本書,或許就是一次關於理解、關於包容、關於打破禁忌的偉大嘗試,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認真審視和反思。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於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期盼已久的學術對話。我一直關注心理學領域對女性群體,尤其是性少數群體心理的探索,而“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這個主題,恰恰是我最為好奇和渴望深入瞭解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超越簡單二元對立的視角,去理解女性群體內部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作者會不會從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甚至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那些影響女性自我認知、情感錶達以及性取嚮形成的關鍵因素?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心理理論,與鮮活的個體生命故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具有說服力的論證。同時,書名中的“及其他”,也留下瞭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本書會不會在探討女同性戀案例的基礎上,延伸齣對更廣泛的女性議題的思考,例如性彆認同、親密關係、社會角色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人文關懷,為我們打開一扇理解女性內心世界的新窗戶,打破長久以來存在的誤解和偏見。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如同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激發瞭我無窮的探究欲。我一直對人類心理的深層機製充滿好奇,尤其是在涉及那些容易被誤解或被簡單化的議題時。將“女性”、“女同性戀案例”與“心理成因”聯係起來,無疑是在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模式,迫使我們去思考那些更加復雜和 nuanced 的可能性。我猜測,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關於“是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它可能會深入探討童年經曆、傢庭動力、社會環境、文化觀念,甚至是生物學因素,是如何在復雜的交織中,塑造瞭一個女性的自我認知、情感取嚮和人生軌跡。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極為細膩和尊重的筆觸,去呈現每一個真實的案例,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理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心理活動。而“及其他”這個尾綴,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神秘感,我很好奇,除瞭心理成因,作者還會為我們帶來哪些與女性相關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關於理解、關於接納、關於探索人性和個體差異的偉大旅程。
评分拿到這本《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深度”和“勇氣”。“心理成因”這四個字,就足以說明作者不是在淺嘗輒止,而是要挖掘那些最根本、最核心的驅動力。而“女同性戀案例”,則直接點明瞭研究的焦點,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極大勇氣去觸碰的議題。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不引起爭議的前提下,進行這樣細緻和深入的探究的?這本書會不會涉及一些非常私密的個人經曆,作者又是如何保護隱私,同時又不失案例的真實性和代錶性的?我猜想,書中一定會充斥著大量的案例分析,而這些案例的背後,必然凝聚著作者對每一個個體的尊重和理解。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社會環境、文化觀念對女性自我認同和性取嚮選擇的影響。這本書,不應該隻是停留在純粹的心理學層麵,更應該是一次關於社會反思和人文關懷的深刻錶達。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們撕掉那些貼在女性身上的標簽,看到她們真實、多元、充滿生命力的個體存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