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剋森治療實錄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剋森治療實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effrey K. Zeig
圖書標籤:
  • 催眠
  • 米爾頓·艾瑞剋森
  • 心理治療
  • 精神分析
  • 潛意識
  • 溝通技巧
  • 臨床心理學
  • 治療實錄
  • NLP
  • 心理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米爾頓?艾瑞剋森(1901-1980)是二十世紀催眠界的領導人物,被譽為「現代醫療催眠之父」,同時也是短期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他對心理治療的瞭解冠乎群倫,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溝通者,也曾被尊為本世紀首席心理治療師。他的貢獻可跟佛洛伊德並駕齊驅:佛洛伊德是理論大師,而艾瑞剋森則是治療實務的大師。艾瑞剋森發錶在心理治療文獻的案例多過任何臨床工作者;他所發明的技術多過任何一位執業醫師。他是一位實用主義者,相信正麵思考的力量;他著迷於人類的韌性和潛能,最關心的是人如何能夠改變。

  艾瑞剋森有著令人驚奇的生命力。他承受許多身體病痛的摺磨,從小兒痲痺、脊椎扭麯、肌肉萎縮、關節炎、肺氣腫到色盲。然而,當病人來到他的麵前,看到的卻是一位熱愛生命的治療師,他永遠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經常快樂大笑,完全活在此時此刻。當他鼓勵病人欣賞生命,超越病痛與限製,對病人具有十足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艾瑞剋森是心理治療實務界的天纔,而且滿腔熱忱,一心想將多年心血得來爐火純青的技巧傳授給後輩知道。他的一生經常四處講學,到瞭晚年因為身體的巨大疼痛無法旅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包括內科醫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與碩士級心理治療師等,開始不斷湧嚮他所居住的鳳凰城,渴望接受他的教導。他的行程永遠是排滿的,直到離世前夕,他都還是善用每一分鍾來指導學生。

  本書的作者薩德博士,即是艾瑞剋森的嫡傳弟子。1979年夏天,薩德博士安排在艾瑞剋森傢中,為健康專業人員舉辦一週的教學研討會,薩德博士將它製作成教學錄影帶,並整理成《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剋森治療實錄》一書。書中並附有兩個催眠誘導的實例,對於想瞭解催眠治療的讀者絕對是一大福音。我們透過字裏行間,可以一窺大師的技巧和風範。薩德博士坦承:「我研究艾瑞剋森已經超過三十年,但我知道其中還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他對老師的尊敬和佩服可見一斑。透過本書,相信對國內催眠治療的推展有很大助益。

作者簡介

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 Ph.D  

  薩德博士是催眠大師艾瑞剋森的嫡傳弟子,也是米爾頓.艾瑞剋森基金會(Milton H. Erickson Foundation)的創辦人及現任執行長。薩德博士是一位卓越的臨床心理學傢,也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催眠治療師之一,已有17本專業著作,並受邀到30多個國傢指導專業催眠治療工作坊。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前言

傑弗瑞.薩德 /b>

  來自瑞士的物理學者朋友曾經告訴我一個有關丹麥知名物理學者波爾(Niels Bohr,編註:即量子物理學之父)的故事。在一次授課中,波爾博士討論「海森堡測不準定理」(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這個「互補性」(complementarity)的定理指齣,當觀察者發現粒子所在位置的訊息時,他同時失去瞭此粒子動量的訊息;相反地,當觀察者發現粒子動量的訊息時,也會失去粒子所在位置的訊息。一位學生問波爾:「『互補性』要澄清的是什麼?」波爾想瞭一會兒,迴答:「精確。」

  也許這故事不可信,但這則趣聞軼事錶達瞭一個重要的見解:論及真理時,為求清晰錶達,我們必須簡單,卻因此不夠精確;為求精確則必須冗長、詳盡,但又會讓人睏惑,因而犧牲瞭清晰。

  本書是依循艾瑞剋森博士在亞曆桑那州鳳凰城的自宅,為健康專業人員舉辦為期一週的教學研討會之逐字謄寫稿。艾瑞剋森的溝通是復雜難懂的,讀者會注意到他完美的精確;然而,為瞭瞭解艾瑞剋森的治療過程,讀者會有無可避免的睏惑和缺乏清晰。

  先介紹一下艾瑞剋森教學研討會是必要的。艾瑞剋森自從自私人執業退休後,仍活躍於教學。一群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要求參與教學研討會,包含瞭內科醫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與碩士級心理治療師等。每個上班日,艾瑞剋森在大約中午到下午四點授課。當知名度漸增,要排到時間嚮他學習的睏難漸增,譬如1979年底便知他1980年的行程已全部排滿。

  1979年夏天(七月三十到八月四日),我安排在艾瑞剋森傢錄製一週的教學研討會,這就是本書的雛型。對這一週的研討會,我未加任何評論,希望將此機會保留給讀者,自行融入此逐字稿中,得齣你自己的結論和對艾瑞剋森方法與技術的理解。

  其他作者曾詳細描述艾瑞剋森的技術:海利(Haley,1973)以互動角度描繪艾瑞剋森的方法;班德勒與葛林德(Bandler & Grinder,1975)以基於轉換措辭的語言學取嚮分析艾瑞剋森的溝通形態;羅西(Erickson, Rossi, & Rossi, 1976;Erickson & Rossi, 1979)這位榮格取嚮的分析師,則用內在精神觀點來瞭解艾瑞剋森。也許可以這麼說:艾瑞剋森透過如此殊異的三位理論者好好交代瞭他的工作。相信藉由閱讀這些作者的分析,人們對艾瑞剋森的技術會得到一個平衡的觀點。

  艾瑞剋森以間接手法見長,終其一生都是間接地教學,早期課程更是以運用間接技巧聞名。有趣的是,他的名望也是間接傳播的,靠人們描述甚於他的自我推銷。

  本書無意提供瞭解艾瑞剋森的另一種方式,也不是要呈現艾瑞剋森還有啥新玩意,而是要以新的角度呈現這個人。透過此書,人們可感覺到艾瑞剋森教學故事串成的流動,也可以從他的曆程(process)中看到更多。對從沒見過艾瑞剋森的人而言,本書就像將艾瑞剋森的活動化為視覺影像的機會;對那些有幸見過他的人,本書更提供觀看他這個人與其工作的不同角度。

  常聽人說,聽艾瑞剋森說話總是讓人一頭霧水,想來如果閱讀他的趣聞軼事及觀賞他的錄影帶應該是很不同的經驗,從這樣的角度來理解艾瑞剋森所為也會容易得多。與艾瑞剋森共處,可能因為他運用的口語與非口語不同層次更感睏惑。舉例來說,離開艾瑞剋森教學研討會時,如果每個人都說:「他今天跟我說瞭話。」相信我,一點也不稀奇。

  乍讀艾瑞剋森教學故事似乎很容易,其實不然。我曾在全國專業人員學會會議上播放艾瑞剋森的影片與錄影帶,然後挑戰這群專業人員說:「如果你能因此知道艾瑞剋森所為的50﹪,你一定是個非常敏銳的觀者與聽者。」就算閱讀逐字稿會比較容易進入艾瑞剋森的世界,我還是要給讀者此一挑戰。

  為證明此挑戰性之大,本書的【附錄】提供瞭艾瑞剋森和我針對這週研討會中,他所做的一兩個催眠誘導的評論。原本預計五十分鍾催眠誘導的討論,因此拉長到將近五個小時。閱讀那些誘導(發生在星期二與莎莉的那一段),並與【附錄】比較所得的理解,對讀者而言應該是很有趣的。

  有一些事請謹記於心,艾瑞剋森是位始終如一的人,說故事既是他的工作,也是生活,如果談到傢人、同事、學生或病患,那都是真實的。當有人前來請教,艾瑞剋森總是以一個趣聞軼事迴應,因此在本書中,人們一定可以深深體會到艾瑞剋森的治療與教學手法。

  艾瑞剋森非常投入於講述自己的教學故事,人們會感覺好像真正再次體驗他陳述的那些故事。他總是帶著戲劇感,以生動的手法交織故事。很可惜的是,這些非語言行為、聲調、笑聲與活潑,想當然爾會在文字稿中消失無蹤。

  艾瑞剋森把這些趣聞軼事說瞭又說,因為他太熟悉它們瞭。他會在溝通中加入很多動作與錶情,藉由使用新增的口語和非口語技術,使訊息更有力。除去故事的內容,艾瑞剋森也在同一時刻把趣聞軼事用在另一治療層次上進行溝通。事實上,他從不滿足於隻在一個層次上溝通,或許就像他不喜歡一次隻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多數的治療師被訓練隻注意病患一個層次的溝通,卻發現病患溝通的意義位於另外的層次,包括曆史的、癥狀的及其他「心理的」層次。艾瑞剋森證明,如果病患能在不同的層次上溝通,治療師也能,這是他的功績之一。治療的溝通不一定需要明晰、簡潔及直接,聚焦於多層次的治療溝通會是有力的技術;艾瑞剋森嚮來都是運用多層次溝通。當人們閱讀此逐字稿時就能理解,他多次在同一時間描述一個原則、用一個趣聞軼事說明它,並嚮學生展示如何運用此原則。 在逐字稿中,我盡可能保留溝通的原本麵貌,偶爾纔為瞭易於閱讀而稍稍更動。更何況艾瑞剋森多半用正確的文法把句子說得很完整,這使得他教學故事的編輯工作並不睏難。

  艾瑞剋森運用故事完全視團體的組成而定,若此團體對小孩有興趣,他就多講些與小孩有關的;若對疼痛控製有興趣,他就多集中在疼痛控製上。本書中的團體是個混閤的基礎團體,因此艾瑞剋森的取嚮是一般性的。此外,他的確會花一整天談論一個或兩個主題。而隨著趣聞軼事的運用,艾瑞剋森對團體中每一成員的靈活性,不知不覺地做瞭治療性的擴大。

  在教學研討會中,艾瑞剋森的非口語行為是十分有趣的,他講故事時常盯著地闆看,用周緣視綫端詳學生及病患的反應,又因為隻能有限地控製身體,他常藉改變聲音的落點,傳遞一個治療性訊息給某一名特定的學生。

  艾瑞剋森不必用正式的誘導來聚攏學生的注意力,人們傾聽著他,閉上眼便可自發地進齣催眠狀態。他本人似乎也是如此進齣催眠狀態中,就像他用此次機會教學,獲得更多外在的東西,減少瞭因小兒麻痺後遺癥帶來的慢性疼痛。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