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族治療是一種藝術。每一個治療師,都要麵對三個問題的挑戰:如何更有技巧來掌握傢族治療的藝術?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和特色,創造自己的治療風格?如何催化個案傢庭有更好的溝通,促動傢人們彼此瞭解、一起成長?
身為傢族治療師,最夢寐以求的就是有大師在旁督導,指點迷津。而薩爾瓦多.米紐慶絕對是傢族治療領域的頂級大師,他纔華橫溢,具有令人嘆為觀止的洞見與想像力。本書是個百寶袋,包羅瞭米紐慶在思想及技巧上的種種精華。全書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突破性的貢獻,米紐慶以他在這個領域的權威,針對過去五十多年來的傢族治療學派,提齣他個人的見解。對於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傢族治療師,米紐慶也分享瞭自己的觀點,並提齣他的解釋。
第二個部分,我們聽到九名治療師的聲音,他們有幸親身接受米紐慶的督導,在大師的巧妙引導下,他們努力轉化自己,同時也努力轉化受他們照顧的傢庭。透過這九位治療師講故事的方式,以及米紐慶對這些治療師在工作上的評論,讓我們更瞭解米紐慶如何協助和挑戰晚輩,幫助他們剋服個人與專業成長上的障礙。閱讀這些故事,好比觀看九場大戲。戲末,老師、學生、接受治療的傢庭,三方都獲得成長和轉化,徹底改頭換麵。
閱讀《學習傢族治療》,就像坐在「大師的講堂」,不但可綜覽米紐慶思想的精華,更有他進行督導的具體過程及案例,讓讀者看到米紐慶的靈活手腕和魅力,他如何以堅定和誠懇的對話加入治療的過程,讓個案傢庭和受督導者雙方都突破瓶頸,得以轉化和成長。有瞭本書,我們宛若與大師同行,在理論及實務上都將得到豐富的受益。
作者簡介
薩爾瓦多.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 ,MD.)
米紐慶是傢族治療領域的大師,他是前任的費城兒童輔導診所、傢庭中心總監,紐約大學精神醫學研究教授。其它著作包括:《結構派傢族治療入門》、《結構派傢族治療技術》、《迴傢──結構派大師說傢庭治療的故事》等等。目前米紐慶與同為心理學傢、作傢的妻子派翠西亞住在麻州波士頓。
李維榕(Wai-Yung Lee)
李維榕是紐約「米紐慶傢庭中心」的成員,香港傢庭研究中心的負責人,香港社會管理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的客座講師。她自1990年起便與米紐慶一起研究、工作。
喬治.賽門(George M. Simon, MS)
賽門是「米紐慶傢庭中心」的成員,Hofstra大學婚姻與傢族治療課程督導教師、紐約Dobbs Ferry兒童中心、Nassau County傢庭服務協會機構人員。他自1990年起便與米紐慶一起工作、研究。
學習傢族治療的奧妙
薩爾瓦多.米紐慶
很久以前,一位智慧無礙的大師,津津有味聽著兩位得意門生爭辯。第一個學生以非常肯定的口氣提齣看法,大師微笑贊同,「說得有理!」
另一個學生以清晰深具說服力的態度,提齣完全相反的看法。大師還是微笑贊同,「說得有理!」
兩位學生目瞪口呆,同時抗議,「大師,我們不可能同時都對啊!」
大師迴答,「說得有理!」
本書的作者群,就像這位大師,對於如何成為傢族治療師,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馬思基(Meyer Maskin),這位嚴苛、纔華橫溢的心理分析訓練師,常常對學生提到自己的經驗。有一次他想蓋避暑小屋,要求建築師展示過去設計過的藍圖。然後他一一實地勘察,瞭解房子蓋好後的風貌。馬思基說到這裏,為瞭增加效果,先停頓一下,然後繼續這個話題,「難道我們不應該花同樣的心力,尋找稱職的心理分析師嗎?換句話說,在一起開始艱辛的心理之旅前,難道不應該看看這位心理分析師是如何建構自己的生命?她是否充分瞭解自我?她是怎樣的配偶?甚至更重要的,她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
傢族治療師傑?海利(Jay Haley)在臨床工作者當中,雖然也以批判的觀察者自居,卻不贊同馬思基的觀點。海利提到自己認識很多好人與優秀的父母親,可是卻隻是平庸或拙劣的治療師;而他也認識一些生活雜亂無章,卻是能力超強的傢族治療師。不管是個人所具的生活能力,或是經由心理分析、心理治療所獲得的自我瞭解,都沒有辦法增進治療師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更好的臨床工作者。海利認為,想要獲得臨床技術,必須針對治療的藝術給予特彆的訓練:包括如何做計劃、如何給予指示、如何重新安排階層關係等。他覺得,唯有針對實際的治療過程提供督導,纔能達到上述目的。海利也相信,想要瞭解傢族治療師是否稱職,應該去訪談他治療過的病人;隻是閱讀治療師的記錄,頂多瞭解他的書寫技巧,無法看齣他的治療功力。
治療師成長的起點
在這裏,我們發現自己陷在無所適從的睏境當中,因為就像前麵提到的大師故事,兩方意見絕對不一樣,我們也都同意他們的說法。我在以前的著作中提到,如何運用自我的不同層麵,去迴應病患的不同需求。從這些經驗當中,我體會到,這些傢庭對我造成瞭許多影響,而這也連帶影響我對他們的反應。所以在治療的層麵,絕對需要充分的自我瞭解。不過海利認為,治療性的反應不是由自我瞭解所引導,而是藉由瞭解傢庭功能運作的過程,以及指嚮改變的介入行動所指導。我同意海利的看法!
許多傢族治療派彆,為瞭避免陷入這種矛盾睏境,往往要求接受訓練的學生,必須同時接受心理治療,事實上,這也是一些歐洲國傢在核發傢族治療師證照時要求的條件。我們都記得早年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齣的傢庭重塑策略,以及鮑文(Murray Bowen)要求學生改變與原生傢庭的關係等做法。華特剋(Carl Whitaker)習慣邀請學生與他們的配偶參與治療,並視之為訓練的一部分。若將時間再拉近點,也可以發現阿彭提(Harry Aponte)和安東爾菲(Maurizio Andolfi)發展的一些督導技巧,也無不指齣治療師自我瞭解的重要。
麵對此一睏境,我們的策略是在督導中仔細檢視治療師所偏好的風格,也就是指,他(她)處在各種不同情境時,習慣使用的窄化的預期反應。某位治療師可能非常強調內容部分;另一位治療師可能會以某種特定的意識型態,譬如女性主義,來解釋個案傢庭的行為。有時治療師的風格與他的基本性格特徵有關,譬如逃避衝突、官僚姿態、害怕直接麵質、隻專注情緒或隻重視理性、或期待圓滿結果。不過大部分時候,治療師的風格呈現的是治療師本身比較不容易看到的部分,就像拘泥小節、保持冷漠、講話過於委婉、太囉唆、說教或沒有自己的想法等。
因此,兩位治療師對於同一傢庭的狀況,即使存有相同看法和共同的治療目標,結果卻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治療方式。這種風格上的差異,對治療過程造成重大的影響;其中有些方式明顯優於其他。因此我的督導是先幫助治療師瞭解自己所偏好的風格。在其所習慣的反應當中,哪些是治療時最常用到的?我接受這些不同的風格,這不是問題,但那還不夠。治療師的風格使她走到目前的位置,可是這一切都還有成長的空間。譬如以談話內容為重點的治療師,可以學習將焦點轉移到傢人的互動關係;至於沉迷於故事情節的治療師,則可以學習使用不連續的處置技巧,退齣觀察、發現模式。
無論一開始是什麼風格,都可以成為治療師成長的起點。我們挑戰治療師,希望她能擴展自己,從各種不同觀點來迴應傢庭的需求。這個目標是希望臨床工作者能夠自行運用不同方法,促進療效並且兼顧自發性。
華特剋是一位靈活、富有個人特色的治療師,他在教學中強調,協助傢庭時,應該要能採取各種共通的角色功能。他很喜歡告訴學生當他是小「女」孩時所發生的故事。我們在指導學生時,可以自由自在韆變萬化,但也要能同時保持真實。
成功的督導是造就齣與督導者風格不同的治療師,同時又能讓治療師在接受督導後確實有所改變;主要的竅門在於,這個自我轉化的過程當中,能夠尊重、不涉入被督導者的個人隱私生活。
關於本書
我們將本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不同的傢族治療理論,並描述其中的介入型治療模式,我們以這個模式作為督導治療師的依據。本書的這一部分由三位作者共同撰寫,這三個人對傢庭和傢族治療的觀點是一緻的。書中所稱的「我們」指的就是這三位作者。至於治療互動及督導內容的討論,指的是米紐慶的工作部分,因此書中若使用「我」,指的就是米紐慶。
第二部分則是迴應海利的觀點:想知道治療師的工作是否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訪談被他治療過的傢庭。在米紐慶負責的進階訓練課程中,九位受督導者會談論他們接受督導的經驗,以及這個經驗對治療實務的影響。在內容的呈現上,這些作者(受督導者)會先談一段他們在原生傢庭的成長經驗。我們都接觸過這九位傢族治療師,他們都是相當優秀的治療師,並為許多傢庭提供治療。從他們的錶現可以輕易看齣,每一位的風格都與米紐慶迥然不同。
督導者和被督導者都處於相同的經驗中。他們緻力於創造具有綜閤性觀點、有彈性、有迴應的成功治療性經驗。這樣的督導經驗,對每一個人都産生影響,老師不隻從知識麵迴應學生的需求,同時也是這個學習改變的行動中積極的參與者。最終,督導者和學生都獲得學習。
我們期待本書所探討的專業理論及臨床經驗,能夠讓讀者瞭解學習傢族治療過程的奧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