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

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niel Goleman
圖書標籤:
  • 情緒管理
  • 心理健康
  • 達賴喇嘛
  • 西方心理學
  • 正念
  • 幸福感
  • 自我提升
  • 情緒調節
  • 心靈成長
  • 佛教心理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什麼看似理性的人會做齣殘暴的行為?破壞性行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如何控製衝動背後的情緒?我們能學會與自己和彆人和平共處嗎?

  國際暢銷書《EQ》的作者丹尼爾.高曼,見識頂尖學者探索具有現代意涵的古老問題,報導曆史聚會所激發的突破性科學研究。

颱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王浩威、政大教育學院院長 秦夢群、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強力推薦

  本書旨在探索人類的一個共同挑戰,紀錄達賴喇嘛與一群科學傢閤力為人類的破壞性情緒把脈開藥。研討會在九一一悲劇發生前數月舉行,但討論內容與九一一事件背後的人性黑暗麵緊緊相扣,反而顯得格外切閤時弊。

  試想像和達賴喇嘛及世界級的科學傢、哲學傢坐在達賴喇嘛的私人會議室裏,欣賞一場活潑精彩的對話,見識這些頂尖的學者探索具有現代意涵的古老問題。敘述者為國際暢銷書《EQ》的作者丹尼爾.高曼,他除瞭提供清楚的旁註,並報導這場曆史聚會所激發的突破性科學研究。

  佛教認為人類的痛苦與衝突都源自貪瞋癡三毒,並提供極具心理深度的對治方法--現在已一一獲得現代神經科學的證實。在高科技設備的輔助下,現在科學傢可以深入大腦核心,確認是那個部位讓內在的暴怒與恐懼獲得平靜,同時也可證明禪定等自覺訓練有助於情緒的穩定--促發心情的正嚮發展。

  參與研討會的學者除瞭報告最新的科學發現,並就其他議題進行精彩的辯論,包括:破壞性情緒在人類進化史上扮演何種角色?是人類天賦的一部份嗎?破壞性情緒是否具有普遍性,抑或文化決定我們的感覺?我們如何培養與生俱來的慈悲心?學者告訴我們,修行不僅能減少負麵情緒,還可以增強免疫力。此外,書中介紹一種歐美小學行之有年的社會與情緒課程,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覺與同理心,學習憤怒的處理。

  這些觀念的交流因與會者的互動而變得饒富趣味,尤其是達賴喇嘛常提齣精闢的問題,更展現齣令人驚訝的幽默感。雖然許多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這場由心靈與人生學會舉辦的會議終究指齣一個樂觀的方嚮。可以預見將來必能激發教育傢、宗教與政治領袖、父母--以及所有為自己與世界尋求和平的人--加入熱烈的討論。

作者簡介

  丹尼爾.高曼博士(Daniel Goleman)著有世界暢銷書《EQ》與《工作EQ》、《打造新領導人》等書。因在《紐約時報》撰寫大腦與行為科學方麵的文章而兩度提名角逐普立茲奬,現為羅傑斯大學EQ研究學會主席,美國科學研究學會會員。心靈與人生學會(The Mind and Life Institute)主辦過多次跨文化對談,促進達賴喇嘛及其他佛學傢與西方科學、哲學傢的交流,本書紀錄的第三屆會議於二○○○年三月於印度達蘭沙拉舉行。

譯者簡介

  張美惠:颱大外文係畢,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曾得「梁實鞦文學奬」譯詩組佳作,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及時報齣版之《EQ》、《EQ測驗書》、《美之為物》、《血、汗與淚水》、《未來大贏傢》等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前言 人類共同的挑戰

一、科學的閤作計劃

  • 第一章 實驗室裏的喇嘛
  • 第二章 天生的科學傢

二、破壞性情緒釋疑

  • 第三章 西方的觀點
  • 第四章 探討佛教心理學
  • 第五章 解析煩惱

三、日常生活中的情感

  • 第一章 情緒的普遍性
  • 第二章 培養均衡的情緒

四、腦內之窗

  • 第三章 情緒的神經科學
  • 第四章 改變的潛能

五、專精控製情緒的技巧

  • 第五章 文化的影響
  • 第六章 培養良善的心
  • 第七章 培養慈悲心

六、正嚮積極的理由

  • 第八章 關於意識的科學研究
  • 第九章 蛋白質腦

後記 旅程繼續下去

圖書序言

科學與佛教的啓發 文/ 達賴喇嘛

  人類的很多痛苦都源自破壞性情緒,例如仇恨衍生暴力,貪欲激發執著。我們身為有情的人類,最基本的責任就是要減輕人類因情緒失控而付齣的代價。在這方麵我認為佛教與科學都有很多可以貢獻。

  佛教與科學的世界觀並不衝突,而是殊途同歸,目的都是追求真理。在佛教的訓練裏,探究真相是很重要的,科學當然也有一套研究真相的方法。科學的目的也許與佛教不同,但兩種探尋真理的方法都能拓展我們的知識與理解。

  科學與佛教的對話是雙嚮的交流。我們佛教徒可以運用科學的發現釐清我們對現世的理解,佛教的一些見解或許也可供科學傢參考。在很多方麵佛教都可以增進科學的理解,心靈與人生研討會便是提挈齣幾個領域做為交流的重點。

  舉例來說,談到人心的運作,佛教的內在科學已有數韆年的曆史,相當引起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與情緒研究專傢的興趣,也提供瞭重要的貢獻。在我們的研討會後,很多科學傢對自己的領域都有瞭新的研究構想。

  反過來說,佛教也可以從科學學到很多。我常說,如果科學證明佛教的觀念錯誤,佛教就應據以修正。我們總要採取和事實相符的觀點。如果研究發現有足夠的理由和證據支撐一個觀點,我們就應該要接受。不過,我們不能忽略瞭一個重要的區彆:有些事情是科學沒有發現的,有些則是科學發現不存在的。科學既能證明不存在,我們就應接受是不存在的,但有些東西隻不過是科學無法發現而已,這是另外一迴事。意識就是一個例子。所有的有情眾生,包括人類,數百年來一直有意識的經驗,但我們還是不知道意識究竟是什麼:不瞭解它完整的性質與運作的方式。

  在現代社會裏,科學已成為人類與世界發展的主要動力。許多瞭不起的物質進步都要歸功於科學與科技的創新。但科學並無法解答所有的問題,正如過去的宗教也不是萬靈丹。我們愈是追求物質的進步,忽略內在成長所帶來的滿足,倫理價值就會愈快速從社會中流失。長此以往,我們都會變得不快樂,因為當人心不再有正義與誠實,第一個受苦的總是弱勢者。而這種不義所引發的怨恨終將使所有的人同受其害。

  隨著科學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與日俱增,宗教與精神生活更是我們迴歸人性的重要憑藉。我們要做的是求取兩者的平衡:一邊是科學與物質的進步,一邊是內在的修養所引發的責任感。這也是為什麼我深信宗教與科學的對話非常重要,對話的結果可能衍生齣對人類非常有益的發展。談到破壞性情緒造成的問題,佛教有很多看法可以供科學界參考。佛教修行的一個中心目標就是要減少破壞性情緒對生活的影響,在這方麵佛教提供瞭很豐富的理論見解與修行的方法。如果其中的某些方法經科學實驗證明是有益的,我們當然要想辦法讓人人都可受益,不論是否對佛教本身有興趣。

  本書所紀錄的會談絕不隻是佛教與科學的思想交流而已,上述科學實驗正是這次對話的一個具體收獲,這一點讓我很欣慰。與會的科學傢已進一步開始研究佛教的修行方法,以瞭解是否能幫助每個人處理破壞性情緒。

  我希望讀者能和我們一起探討破壞性情緒的原因與解決方法,思索其中所引發的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這次科學與佛教的對話帶給我很多新鮮的啓發,我希望讀者也有同感。

                              二○○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