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朗人質事件、波灣戰爭,到紐約世貿中心大樓爆炸案,美國一直被一個名叫「伊斯蘭」的陰魂苦苦糾纏。正如新聞媒體的描述,加上政府、學界與企業界專傢的應和,「伊斯蘭」竟淪為恐怖主義與宗教狂熱的同義詞。在這同時,伊斯蘭國傢也運用「伊斯蘭」這個詞語,來為不具代錶性而且通常是暴虐無道的政權張目。
愛德華.薩依德為《遮蔽的伊斯蘭》這部裏程碑之作寫瞭一篇新的導論。在本書中,這位頂尖的公眾思想傢針對伊斯蘭被媒體塑造齣的僵固形象,檢視其淵源與影響。薩依德結閤政治月旦與文學批評而揭示齣,就算是對伊斯蘭世界最「客觀」的報導,其中也潛藏著隱而不顯的假設以及事實扭麯。在這麼做的同時,《遮蔽的伊斯蘭》持續薩依德終身以之的探討:語言不僅能描述政治現實,更能夠界定政治現實。
關於書名:COVER 兼具「報導」與「掩飾」之意。Covering Islam 就本書內容而言乃是一語雙關,本書名可譯為「報導伊斯蘭」或「遮蔽的伊斯蘭」,本處採用後者。
作者簡介
愛德華.薩依德
齣生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先後在當地與埃及上小學與中學。他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取得文學碩士與博士學位,並曾榮獲「鮑德因奬」(Bowdoin Prize)。一九七四年,薩依德擔任哈佛的「比較文學訪問教授」;一九七五年至七六年間任職於史丹福大學的「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一九七七年擔任普林斯頓的「高斯批評講座」;一九七九年則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人文學訪問教授」。目前薩依德是哥倫比亞大學的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
薩依德的作品已被迻譯為廿四國語言,並在歐洲、亞洲、非洲、澳洲等地區齣版。他的《開始:意圖與方法》(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曾贏得哥倫比亞大學第一屆「萊諾.屈林奬」(Lionel Trilling Award);《東方主義》(Orientalism)在一九七八年入選「國傢圖書評論傢奬」(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的批評類。薩依德尚著有《世界.文本.批評傢》(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最後的天空之後》(After the Last Sky)以及《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等書。
譯者簡介
閻紀宇
颱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翻譯工作者。
責任編輯
李國維
資深編輯。
文字校對
關惜玉
文字工作者。
序
報導.掩飾.揭露─東 / 西二元對立及其不滿*
今日所謂的「伊斯蘭教」一詞雖然看似一件單純事物,其實卻是虛構加上意識形態標簽,再加上一絲半縷對一個名為伊斯蘭的宗教的指涉。
─薩依德,《採訪伊斯蘭》(Covering Islam, 1981, p. x)
批評必須把自身設想成為瞭提升生命,本質上就反對一切形式的暴政、宰製、虐待;批評的社會目標是為瞭促進人類自由而産生的非強製性的知識。
─薩依德,《世界.文本.批評者》(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1983, p. 29)
《採訪伊斯蘭》
手邊有兩本平裝的《採訪伊斯蘭:媒體與專傢如何決定我們觀看世界其他地方》(Covering Islam: 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編按:本書以「遮蔽的伊斯蘭」名之,理由請見本書摺口說明),一本是一九八一年版,設計得十分素雅,白色封麵上是一長縱條有如撕下來的淡灰色告示,告示上有書名和作者姓名,書名的正、副標題之間夾著一張小照片,照片上左方是兩位身穿軍服的中東人,麵帶微笑,其中一人還炫耀似地雙手抱持衝鋒槍,右方背對鏡頭的顯然是一位白人男記者,大鬍子的他揹著相機袋,手持相機「瞄準」(aim at)戰士,正要「拍攝∕射擊」(shoot)。另一本則是一九九七年的增訂本,封麵更為多采多姿,除瞭作者和書名之外,也標示瞭本版經作者增補並撰寫新序,上下方分彆以黑、紅為底色,特彆醒目的是中間幾乎佔瞭一半封麵的彩色照片,照片中間是一堵水泥矮牆和鐵柵欄,之後似乎是一座公園,有草地、大樹、步道、遠山,一片自然、靜謐、祥和的景象,左方蹲跪在水泥牆和鐵柵欄之前的卻是一位戴著頭巾、穿著白色中東服飾、雙手持衝鋒槍的男子,正全神注視著青蔥的公園內,右方側對鏡頭的則是一位穿著白襯衫黑西褲的白人男子,同樣蹲著,相機袋置於身旁地上,手持著高性能相機,正聚精會神地對準持槍者,同樣是在「瞄準」,準備「拍攝∕射擊」。相隔十六年的兩個版本選擇瞭類似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呈現方式,這絕非偶然,而是隱喻瞭薩依德這本書後設批判的(metacritical)性質。
薩依德為當今舉世聞名的文學與文化批評傢,也是公認的後殖民論述的奠基者之一。他於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一日齣生在耶路撒冷,是傢中的長子(也是獨子),父親是當時中東首屈一指的文具商,具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個性強悍,教子甚為嚴苛,母親則深愛文學、音樂、戲劇,對於獨子寵愛與疏離兼而有之。薩依德便是在父母親的嚴格要求與悉心調教下成長,在英國殖民統治及美國勢力擴張期間,就讀於埃及開羅的英國學校和美國學校,因此對於身為殖民地的子民有著切膚之痛的感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對我來說並非抽象,而是特殊的經驗和生命的形式,具有幾乎不堪忍受的具體感」("Interview with Diacritics" 36)。他於一九五一年赴美就讀一流中學,先後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學士(一九五七年),哈佛大學碩士(一九六○年)、博士(一九六四年),博士論文探討的對象就是同為流亡者(exile)的波蘭裔英國小說傢康拉德(Joseph Conrad)。薩依德自一九六三年起任教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迄今,講授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
薩依德多次說過,一九六七年的中東戰爭是他人生的轉捩點:之前,學術與政治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他則是專注於研究與教學的學院人士;之後,他開始關注學術與政治的相關性,並接連寫齣所謂的中東研究三部麯---《東方主義:西方對於東方的觀念》(Orientalism: Western Conceptions of the Orient, 1978)、《巴勒斯坦問題》(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1979)和《採訪伊斯蘭》(1981)。他在後者的〈緒論〉中開宗明義指齣:「這本書是我一係列著作中的第三本,也是最後一本。在這一係列作品中,我試圖處理兩個陣營在現代的關係,一邊是伊斯蘭教、阿拉伯人與東方的世界,另一邊則是西方世界:法國、英國,以及最重要的美國」(p. 99)。他接著針對三本書的性質做瞭如下的描述:《東方主義》「最全麵性」,探討從一七九八年拿破崙率軍入侵埃及,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強權興起,其間「各個階段」的東、西方世界之間的關係,其「背後的主題是知識與權力之間的從屬關係」(p. 99);《巴勒斯坦問題》採取個案研究的手法,將巴勒斯坦人爭取民族自決的訴求及行動與猶太復國主義及以色列之間的長期抗爭,視為東、西方世界關係的具體呈現,「試圖更明晰地描述潛藏於西方人看待東方觀點之下的事物」(p. 99);至於《採訪伊斯蘭》的主題則「切閤當前時事: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對於伊斯蘭世界的反應」(p. 100),著重西方媒體對於特定事件(如石油危機、伊朗革命、人質危機)的報導,並指齣官(國傢政策)│産(媒體報導)│學(專傢意見)三者之間的共謀關係。
本書齣版十六年後,一九九七年薩依德在初次接受筆者訪問時,不但說明這三本書的意義與關聯性,更把它們連接上他一貫重視的再現(representation)、東西對立、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
以及解放(liberation)等議題:
在這三本書中,我集中於再現的問題,以及再現作為研究的對象與政治、經濟機構的研究之間維持著多少自主---而不是完全獨立、不相往來---的關係。對我來說,再現的研究是重大的文化議題,而我在那三本書中所處理的就是再現的力量---以強製和知識力量的方式,決定所謂非歐洲人的命運,因此西方描繪伊斯蘭世界的方式與猶太復國主義者把巴勒斯坦描繪、再現成空白之地的方式有關,根本不把土著放在眼裏。這也和媒體的方式有關,而這是《採訪伊斯蘭》的主題:當代媒體把伊斯蘭世界再現成恐怖、非理性的世界等等。但是,我認為這三本書的作用在於它們能延伸到其他文化脈絡中的再現,以及再現的意義和形塑等問題,也能與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所說的「文明的衝突」當前這個議題相關。我認為那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因此,我試著做的便是談論這些作品所具有的解放效應,也主張更仔細的分析文化可以使我們超越「我們」對抗「他們」這種思考模式。(《知》167-68)
對一般讀者而言,《採訪伊斯蘭》這本書既不像薩依德其他學術著作,如《東方主義》或《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 1993)那般淵博與艱深,也不像《巴勒斯坦問題》、《最後的天空之後:巴勒斯坦眾生相》(After the Last Sky: Palestinian Lives, 1986)、《流離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決的奮鬥,一九六九---一九九四》(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 The Struggle for Palestinian Self-determination, 1969-1994, 1994)或《和平及其不滿:中東和平過程中的巴勒斯坦》(Peace and Its Discontents: Essays on Palestine in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1995)那樣集中於巴勒斯坦的議題。相反地,本書是薩依德所有作品中比較平易近人的一部,探討的是閱聽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於平麵與立體媒體上所接觸到的訊息,以及背後的生産者與傳播者。世人長期暴露於這種環境下,對於相關的資訊與知識習而不察,視為當然,而不曾針對這類資訊傳播與知識生産的動機、過程、效應予以應有的反思與批判。反諷的是,西方對於伊斯蘭教的形象以及運用這種形象的方式,「這兩項因素之間的關聯性,最終會使得它們揭露西方與美國與揭露伊斯蘭教的程度不相上下,後者的具體性與趣味還略遜前者一籌」(p. 4)。換言之,在「明眼人」眼裏,雖然再現者(the representer)再現瞭被再現者(the represented),但再現的內容與方式卻揭露、再現瞭再現者。雖然薩依德批判的對象是美國主流媒體,但對於倚賴美國資訊來源甚深的世界其他地區(包括颱灣)的媒體和學術界,此書的見解也發人深省。因此,這本書所提供的不隻是對探討案例的剖析與批評,更示範瞭我們在生活中麵對資訊、知識、媒體、政府、學界──時應有的警醒惕厲(vigilance)、獨立思考(independent thinking)、批判立場(critical stance)與具體行動。
本書的主標題"Covering Islam"明顯地玩瞭一個文字遊戲,因為"covering"一語雙關,有「〔正在〕採訪、掩飾」之意,而中文的「『採』『訪』」一詞也暗示瞭具有選擇性,而非全盤實錄---畢竟除瞭事件本身之外,任何相關的論述不論宣稱是如何的中立、客觀、超然,都必然是部分的 / 偏頗的(partial)。因此,「採訪」勢必有所遺漏、排除與「掩飾」,重點在於:「如何」(how)與「為何」(why)遺漏、排除與掩飾瞭「什麼」(what)?此書的副標題更明確指齣瞭探討的是「媒體與專傢如何決定我們觀看世界其他地方」,錶示其研究對象是西方與其他地方的對立(the West/the rest)這種心態與立場以及所産生的後果。因此,全書是以後設批評的立場,探究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有關伊斯蘭的相關報導與評論:誰在報導?報導的內容為何?報導的方式如何?為何有此報導?為誰報導?其意圖何在?效應如何?諸如此類的問題。簡言之,本書旨在以另類的觀點,「發現」(discover)並「揭露」(uncover)西方主流媒體所「採訪 / 報導 / 掩飾」的伊斯蘭世界……
單德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評價二** 讀到《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下的穆斯林世界》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無數個關於中東、關於伊斯蘭教的電影片段和新聞報道。那些畫麵,總是充斥著戰亂、衝突、神秘的裹頭巾女性,以及一些麵目模糊的“恐怖分子”。這些單一且負麵的形象,無形中在我的心中構建瞭一個“另類”的穆斯林世界。而這本書,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似乎是要撕開這層厚厚的“遮蔽”,讓我們窺見隱藏在這些西方媒體刻闆印象背後的復雜現實。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遮蔽”的?是信息的不足,還是信息的扭麯?它是否會探討一些非西方媒體的視角,比如來自穆斯林國傢內部媒體的報道,它們又呈現瞭怎樣不同的圖景?我很好奇,在西方媒體的鏡頭下,那些關於穆斯林日常生活的、關於他們的文化藝術、關於他們的社會進步、關於他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努力,是否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瞭?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揭秘”方法,教會我們如何去識彆媒體的偏見,如何去尋找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對我而言,這是一次自我認知升級的機會,希望它能幫助我打破思維定勢,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理解這個多元的世界。
评分**評價五** 《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下的穆斯林世界》——這個書名直擊人心,也觸動瞭我長久以來的睏惑。作為一名身處颱灣的讀者,我能感受到西方媒體在全球信息傳播中的巨大影響力,它們塑造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常常在我們心中描繪齣“他者”的形象。而對於穆斯林世界,這種“遮蔽”感尤其明顯。我一直覺得,西方媒體所呈現的,往往是碎片化、片麵化,甚至是經過“二次加工”的形象,其中充斥著大量的刻闆印象和負麵標簽。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撥開這層迷霧?它是否會深入剖析西方媒體在報道穆斯林世界時,是如何選擇視角、如何構建敘事的?是否會分析那些被西方主流媒體“過濾”掉的聲音和故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例如對比不同西方媒體在報道同一事件時的差異,或者展示一些被忽視的、展現穆斯林世界真實生活的影像或文字。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理解,媒體的“遮蔽”是如何産生的,它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引導我,讓我學會如何去質疑、去反思,去主動尋找更多元、更真實的視角,從而打破被動接受媒體信息的局麵,真正認識到穆斯林世界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评分**評價四** 讀到《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下的穆斯林世界》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閃過許多畫麵,有新聞裏紛飛的戰火,有紀錄片裏神秘的古老建築,但更多的是一種模糊而單一的印象,仿佛整個“穆斯林世界”就是一個被黑白濾鏡籠罩的、充滿未知與危險的整體。這種印象,毋庸置疑,很大程度上是被西方媒體所塑造的。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拆解這種“遮蔽”?它會從哪些具體的角度切入?例如,在報道中,西方媒體是否傾嚮於放大衝突和極端主義,而忽略瞭穆斯林社群內部的多元聲音和日常生活的復雜性?它是否會分析媒體語言和視覺符號的使用,揭示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偏見和刻闆印象?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穆斯林社群進行區分,而不是將他們籠統地歸為一類。畢竟,伊斯蘭世界如此廣闊,包含著豐富多樣的文化、曆史和信仰實踐。這本書是否能引導我,讓我不再輕易被媒體的錶象所迷惑,而是能夠以更審慎、更具辨彆力的眼光去理解和認識這個龐大而復雜的群體?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幫助我在海量的信息中,去辨識那些被隱藏的真實。
评分**評價三** 《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下的穆斯林世界》——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深思。作為一個生活在颱灣,卻又時刻被全球信息洪流裹挾的普通人,我深知媒體的強大力量,它塑造我們的認知,定義我們眼中的“世界”。而當我們談論“穆斯林世界”時,西方媒體無疑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這種角色是否總能帶來公正、全麵的呈現,我一直存疑。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深度剖析的視角,去審視西方媒體是如何構建和傳播關於伊斯蘭世界的敘事。是否會涉及具體的媒體報道案例,例如在某些曆史事件中,媒體的報道傾嚮性是如何形成的?又或是,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被西方媒體“遺忘”的穆斯林社群,他們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卻鮮少齣現在公眾視野中?我渴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有意識地去審視我所接觸到的關於穆斯林世界的信息。畢竟,瞭解一個群體,不應該隻依靠片麵的、甚至是被建構的形象。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鼓勵我們去發掘更多元的視角,去聽到來自穆斯林世界內部的聲音,從而形成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世界圖景。
评分**評價一** 初次翻閱《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下的穆斯林世界》,便被其沉甸甸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作為一名在颱灣成長的普通讀者,我對於穆斯林世界一直抱持著一種隔膜感,這種感覺很大程度上源於媒體的塑造。西方媒體,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下,其敘事力量是不容小覷的,它們以何種方式呈現一個龐大而多元的文化群體,直接影響著我們這些身處韆裏之外的受眾的認知。這本書,從書名就可以預見,它試圖揭開這層“遮蔽”,讓我們看到被西方主流敘事所忽略或扭麯的真相。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剖析西方媒體的報道框架,又會提齣哪些挑戰性的觀點?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國傢、不同族群的穆斯林在媒體中的“形象”差異?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某次國際事件發生時,西方媒體是如何選擇性地報道、如何構建“他者”形象的,而這些報道又如何滲透進我們的日常認知,塑造我們對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刻闆印象。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後,伊斯蘭世界似乎在西方媒體的鏡頭下被高度“汙名化”,這本書是否會對此進行細緻的考察,分析這種汙名化背後的邏輯和動因?我渴望從中獲得一種更具批判性的媒體素養,能夠辨彆信息真僞,不被單一的敘事所裹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