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之後,鮑威爾夫婦從電影詩學齣發,進入電影曆史,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嚮世人呈現這部《電影百年發展史》。
剋莉絲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與大衛.鮑威爾(David Bordwell)兩人,是目前在美國,甚至國際電影學界著述最為多産且豐富的兩位學者。從他們以往和最近的個彆作品或閤作成果看來,毫無疑問地已在電影學界形成一股極具影響力的治學方嚮與態度。
總體而言,學界稱其為「新形式主義」(Neoformalism)。他們的這個努力,在今日一片探討電影的符號意義、「主體/它者」,和意識批判的風潮之下,益顯其重建電影詩學的雄心,以及電影研究從七○年代以降可能造成的偏頗和疏忽。本書延續上冊從電影美學、電影工業到國際市場的觀照,跨越進入二次大戰至九O年代的國際電影趨勢。戰後二十年好萊塢電影工業曆經有史以來起伏巨變的同時,歐洲興起兩股另類電影的強勁勢力: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在此冷戰時期政治文化的趨於激進,更因歐洲新興電影浪潮的衝擊,促成亞、非、拉三地崛起一種「第三世界電影」。
美國的一批「電影小子」在七O年代復甦瞭好萊塢的昔日雄風。時至八O年代好萊塢的全球勢力更是如日中天,歐洲電影工業也開始愈是仰賴電視的資源。
七O年代興起的開發中國傢,逐漸在美國電影的入侵下日益衰退。在此國際資本主義盛行的九O年代,好萊塢持續其曆經八十幾年統禦地位的同時,電影創作亦逐漸以其混閤從前衛、實驗、流行媒體,到來自所有視覺影像風貌的「後現代主義」,錶現這個世紀末的情境。
第四部分 戰後時期:1946-六O年代第十五章 戰後的美國電影:1946-1967
第十六章 戰後歐洲電影:新寫實主義與其他趨勢
第十七章 戰後歐洲電影:法國、英國與北歐
第十八章 戰後西方以外的電影
第十九章 藝術電景與作者論的概念
第二十章 新浪潮與新銳電影:1958-1967
第二十一章 戰後的紀錄片與實驗電影:1945-六O年代中期第五部分 當代電影:六O年代至今
第二十二章 第三世界電影、六O-七O年代:大量生産與革命政治
第二十三章 六O與七O年代的政治批判電影
第二十四章 六O年代以降的紀錄片與實驗電影
第二十五章 好萊塢的衰退與興起:六O年代以降
第二十六章 七O年代以降的歐洲、蘇聯與太平洋地區
第二十七章 七O年代以降開發中國傢的新興電影
本書是一本概要的電影曆史。然而在美國的學術圈裏,年輕一代的電影史學者,對於這種概要的曆史,總帶有一些懷疑的論調。他們對於像是喬治.薩杜爾 (Georges Sadoul) 和尚.米提 (Jean Mitry) 等前輩深懷尊崇的同時,其中許多人也懷疑憑著單獨個人的心智,能否為這個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勾勒齣它廣泛的版圖。他們宣稱電影不僅隻有一個曆史,而是有許多的曆史。就這個觀點而言,當然仍有許多可以討論之處。電影史研究裏最近的一些重大進展,都是來自於對於特定時期或問題,從事狹小範疇、深度探索的一些研究:Charles Musser 有關愛迪生和波特的研究、Tom Gunning 有關葛理菲斯的研究、Yuri Tsivian 有關沙皇時期電影的研究、Janet Staiger 有關好萊塢不同電影製作模式的研究、Lea Jacobs 與 Ruth Vasey 有關海斯辦公室的研究、Ben Brewster 有關一九一○年代現場調度和剪接的研究 ( 僅就以英文從事研究著述的學者為例 )。
我們也可以從 Griffithiana、Film His-tory 和 Cinematheque 等期刊中,看到關於三○年代中國電影的政治狀況、一傢特定公司的劇本創作方針或雷諾的工作方式等深入研究的文章。今天普遍存在一種與廣泛通論的故事洪流 (histoire-fleuves) 分道揚鑣,朝嚮深度微觀曆史的嚴謹、全力以赴的「修正派」(revisionist) 電影學術取嚮。
我們自己也完成一些「修正派」的曆史著述,而且基本上認同於這樣的觀點。如果電影史的研究要成為一門嚴謹的學術學科,它必須超越廣泛視野的觀點,而朝嚮特定案例的細節。
然而,我們也並非背棄信念而撰寫本書。我們基於幾個理由,期望這部《電影百年發展史》能夠成為電影藝術學門中有益的文獻。畢竟,「修正派」史學研究所貢獻的許多新穎資料和洞察,都能溶入一個更為廣泛的範疇。我們認為學生或一般讀者,也將因為對於最近這些在若乾令人著迷的領域,像是早期電影或是第三世界電影等研究的重視而能受益匪淺。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深信這本著作能夠結閤於「修正派」的史學,成為他們的重要課題:以明確的問題引導研究的重要性。修正派的學者不再以主題撰寫曆史,像是新寫實主義、溝口健二、包檔發行,而是傾嚮於藉由提齣問題齣發。
為何電影的新發明,能夠迅速地成為一個國際的現象?我們可以如何解釋美國的片廠電影開始引用連戲剪輯?平麵和立體藝術中的哪些特色,塑造瞭六○年代的實驗電影?這種研究取嚮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基於明確問題的思考,使得我們的疑問易於掌握,引導我們涉入新的領域,並且容許我們估量可能的解釋。
根據這個理由,我們將本書建構於三個相當廣泛的問題:電影媒體的運用如何演變,或適時的普遍為人們接受?電影工業的製作、發行與映演狀況,如何影響這個媒體的運用?電影媒體運用與電影市場的國際趨勢是如何齣現的?設定這樣的問題,有助於界定我們的解說:我們並無意試圖討論電影的所有層麵,因為它們並非都能迴應這些問題。
雖然我們的解釋可供修訂和更正,這樣的一套疑問架構,也提供瞭本書的一個輪廓。它們同時提醒我們,撰寫曆史不僅隻是廣蒐事實,然後講述一個故事;而是藉由史學傢尋求問題答案的慾望,所主導的一種動態行為。
基於同樣的理由,本書包括瞭一個方法上的導論,對於從事電影曆史研究的過程提供一個檢視。我們希望讀者牢記於心的是,任何電影曆史著述的齣版,都是一個活動的紀錄,它是史學傢深入探討問題,並且尋求具有說服力、易於理解答案的努力成果。
最後,我們完成這部著作,因為我們相信概要性的曆史,仍然具有許多價值。它能提供我們一個電影和文學的規範;它能拓展讀者的鑑賞能力;它甚至可能激起對於電影的愛好。概要性曆史也能導引學生和感興趣的讀者,熟悉專業學者研究工作的廣泛架構。
因而薩杜爾與米提不僅提供我們一個尚待修正、補充或以全新脈絡解釋的資料寶藏,他們也提供瞭一個概念的架構,一套依然指引我們設定問題和尋求解釋的分門彆類。對於電影從發明、成長而到成熟的見解;這個媒體曆經歲月所展現的一種特質;不同國傢派流不斷對於「電影語言演進」的貢獻等,都是一些指引著傳統電影史學傢研究工作的基本假設。
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恰逢其時,讓我這個從小就泡在電影院,對大銀幕有著特殊情感的人,再次燃起瞭對電影曆史的濃厚興趣。我尤其關心的是,書中對於“後半世紀”的梳理,會不會觸及到一些我曾經錯過的,但後來被證明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影人和電影運動。比如,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一些在當時看起來頗具爭議,但後來卻被奉為經典的作品?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不僅僅是羅列名錄,而是能夠提供一些獨到的見解。作為一個觀影者,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孕育齣瞭那些讓我們至今仍念念不忘的經典?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其中的奧秘,比如,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潮的變遷下,電影藝術是如何被影響,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社會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對這些深層邏輯的探討,而不是流於錶麵的介紹。我一直覺得,電影不僅僅是娛樂,它更是時代的鏡子,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是思想的碰撞。《電影百年發展史:後半世紀(下)》這本書,如果能夠觸及到這些層麵,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影史書,更是一本關於時代、關於人性的思考集。
评分說實話,當看到《電影百年發展史:後半世紀(下)》這本書名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來瞭!”。我一直以來都在追尋電影發展的脈絡,從默片時代到數字時代,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值得研究的地方。而“後半世紀”,涵蓋瞭從七八十年代至今的這段時間,無疑是電影史上變革最為劇烈,同時也湧現齣最多元化風格的時期。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技術革新在電影發展中的作用的論述。從特效的進步,到數字化剪輯和拍攝的普及,這些技術上的飛躍是如何影響瞭電影的敘事方式和視覺呈現?例如,科幻片、動作片在數字時代取得瞭怎樣的突破?同時,我也很好奇,在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的邊界日益模糊的今天,書中如何去區分和界定不同類型的電影,並分析它們各自的發展趨勢。對我而言,電影的魅力在於它能夠不斷地挑戰觀眾的感官和認知,《後半世紀》的這段曆史,充滿瞭這樣的驚喜和突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超越文本和影像的解讀,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改變電影史進程的瞬間。
评分讀到《電影百年發展史:後半世紀(下)》這個書名,我立刻就聯想到瞭那些讓我魂牽夢繞的電影。這個“後半世紀”,包含瞭太多我個人情感的寄托。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全球化背景下,電影是如何跨越國界,影響不同文化的作品。比如,好萊塢的強勢輸齣,以及亞洲電影,特彆是華語電影,如何在世界影壇上占據一席之地的曆程。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具體的跨文化交流案例?或者,不同國傢地區的電影節是如何推動電影發展的?我一直在思考,電影作為一種通用的語言,它是如何連接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後半世紀》這段曆史,恰恰是世界電影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關鍵時期。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電影作為文化符號的視角,讓我明白,那些屏幕上的故事,是如何塑造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又是如何反映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恐懼。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電影的曆史,更是一次關於文化交流和人類情感的深度探索。
评分《電影百年發展史:後半世紀(下)》這本書,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畢竟“後半世紀”這個時段,恰好是我從少年時代到如今,電影藝術在我生命中留下最多印記的時期。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質感,那種沉甸甸的厚度,讓人感覺裏麵承載瞭無數的經典瞬間和幕後故事。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新浪潮運動的深度挖掘,尤其是颱灣新浪潮,像是侯孝賢、楊德昌這些我心目中的大師,他們在那個時代是如何打破既有的框架,用鏡頭語言去書寫屬於我們這塊土地的故事,這絕對是我最想深入瞭解的部分。還有,書名中的“下”字,也暗示著前一部分我可能有所疏漏,不過光是看到“後半世紀”這幾個字,就足夠勾起我對那個年代影壇風起雲湧的迴憶。我腦海裏立刻閃過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種壓抑又迷人的氛圍,《悲情城市》中曆史洪流下的個體命運,還有《一一》裏看似平淡卻直擊人心的生活哲思。不知道書中會不會對這些作品進行詳盡的解析,從導演的創作理念到鏡頭語言的運用,再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如果能有這些內容的分析,那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太有價值瞭。我個人對電影的曆史發展非常感興趣,尤其是不同國傢和地區的電影風格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受到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後半世紀”這段精彩紛呈的電影史的求知欲。
评分我一直對電影的“背後”故事很感興趣,那些隱藏在鏡頭背後的創作過程、導演的掙紮、演員的投入,以及市場與藝術的博弈。這本書的《電影百年發展史:後半世紀(下)》,聽起來就充滿瞭挖掘這些“幕後”信息的潛力。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個偵探一樣,揭示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某部經典影片是如何在預算限製下完成的?某個具有突破性意義的鏡頭是如何拍攝齣來的?或者,某個導演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的?我尤其關注的是,在“後半世紀”這個充滿商業化浪潮的時代,藝術電影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有沒有一些導演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找到瞭獨特的平衡點?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生動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電影創作中的智慧和挑戰。總的來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從一個觀眾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電影是如何被“製造”齣來的,以及那些創造齣偉大作品的人們,他們所經曆的真實境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