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郵差:簽收我的愛 (電子書)

蘭嶼郵差:簽收我的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簡偉駿(Laiyu 排灣族族名)
圖書標籤:
  • 蘭嶼
  • 郵差
  • 愛情
  • 颱灣
  • 電子書
  • 人文
  • 離島
  • 感動
  • 故事
  • 原住民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不隻是送信而已!」全颱灣最火紅的蘭嶼郵差──簡偉駿,
他深刻改寫郵差的意義與價值。

  壹電視「新聞思想啟」、《La Vie》雜誌報導。

  他拉著老人傢的手簽收郵件,耐著性子等老人傢找印章、寫好名字,也跟他們多說話,簡偉駿說:「因為我可能是當天唯一一個跟他們見麵說話的人啊。」

  2017年,一句「我也想陪妳迴去」,簡偉駿隨女友迴到蘭嶼。
  2018年,他考上颱東考區榜首,自願分發到蘭嶼。他成為蘭嶼女婿,也開啟為瞭愛的郵差生涯。

  蘭嶼郵差不僅是郵差
  從被奚落:「蘭嶼沒待一年,是摸不清送信路線的。」但簡偉駿日日加班到深夜,妻子也帶他逐戶拜訪;為畫路線圖,地圖翻到破爛,甚至為應付能將人車吹倒的淩厲東北季風,他發明「倒著送信」。

  纔半年,他令人颳目相看,不僅使命必達,為發送物資給需要的人,他還四處奔波找獨居長者,甚至他是村民救命藥品的快遞者,更是村民網購被詐騙的最後一道防線,簡偉駿改寫郵差的意義與價值。

  排灣族的蘭嶼女婿郵差
  「你怎麼這樣殺飛魚?這條飛魚不能吃瞭,等等拿去給豬吃。」不忍簡偉駿被嶽父斥責,嶽母偷偷打電話給他:「大伯給我們傢三十條飛魚,我幫你藏在外麵冰箱,你再練習殺。」

  從生澀、陌生,但始終抱持尊重且學習的態度,無論是從砍樹製作拼闆舟的魔幻精湛工藝、殺豬時終於有第一把「不太像樣的彎刀」,用手撈網抓飛魚的夢幻初體驗……這位來自颱灣排灣族的蘭嶼郵差,帶給我們的是蘭嶼珍視海洋,人與人間濃得化不開的互助、分享、熱情溫暖,以及深情對待萬物的情懷,甚至若村裡有喪事,全村都停下工作,陪喪傢一起悲傷,而那是身處水泥叢林的我們難以想像、早已遺落的。

  /

  在蘭嶼的傳統文化中,隻要有喪禮的消息,整個村莊的勞動都會暫緩。
  齣海的男人們得提早返迴村子;
  在農作的婦女,得放下工具返迴居所,
  在修繕道路工程的外包商,也得熄火停機。

  當你傷心難過,我選擇靜靜地待在屋裡或涼颱上看海。
  當你眼眶泛濕,我寧願不在海上劃齣一道道白色痕跡。
  當你失去至親,我也在記憶裡尋找著和他共處的身影。
  ──摘自內文〈郵差的傢──蓋自己的房子〉

本書特色

  ◎特別企劃:蘭嶼郵差/簡偉駿的深情可愛視角彩頁。

  ◎至今服務邁嚮第五年,起初入局也以為郵務士隻是普遍大傢所認知的送信、送包裹而已,但實際走過纔知道,這職位不僅是投遞郵件,還可以深入部落,訪視少數幾位獨居者、建立起自己與族人之間的情感……
  我也在這過程當中不斷詢問自己,我還能給予島上族人什麼樣的價值。
  直到陸續有族人跟我說:
  「有你真好,不然我們都在外上班,根本收不到信件,還好你都會打聽我們上班的位置將信轉到這。蘭嶼真的很需要你這種年輕人。」
  「族人在說的蘭嶼女婿是你齁?很勤勞呀你,送信還送到芋頭田裡找人。」
  「還好有你的熱心幫忙,我纔能夠提早拿到處方藥,不然我的藥早已沒瞭。」
  眾多的實質迴饋,讓我體悟到,蘭嶼郵差從來不僅是郵差,其實存在著許多意義與價值。──摘自後記〈從「我也想陪妳迴去」開啟的浪漫〉

名人推薦

  ◎陳坤厚(電影導演‧攝影)、羅秀蕓(「在海一方」書店主理人)撰推薦序
  王欣怡(壹電視「新聞思想啟」節目製作人)、李文雄(前颱東郵局副局長)、李明璁(社會學傢‧作傢)、徐超斌(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執行長)、盧建彰(詩人導演)、魏德聖(導演)炙熱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郵差是個多麽基礎而重要的日常支撐,卻也可能同時是傳遞浪漫、想像和關懷的職業。這位蘭嶼女婿因人生偶然機緣成瞭郵差,但他所做的程度卻已不隻是個郵差,比如送信同時陪伴一下獨居老人,或協助村民免於網購詐騙。他不僅擴增瞭這工作的意義與價值,並且讓所有人都羨慕他可愛靜美的小島生活。」──李明璁(社會學傢、作傢)

  ◎他用他的善良與愛心關懷著這個島嶼的人、事、物,他努力的學習並認識這個世世代代祖輩傳𠄘下來的獨特文化內涵,他要讓世界看到、認識這個島嶼。──摘自陳坤厚(電影導演‧攝影)推薦序〈原來你不隻是送信而已〉

  ◎偉駿以長期在此工作的角度兼蘭嶼女婿身分,他所描繪的,不僅是生活在島嶼的感知,更是珍貴的文化智慧與稍縱即逝的共生記憶。──摘自羅秀蕓(「在海一方」書店主理人)推薦序〈送信送到心坎裡——山海間的綠色閃電〉
好的,以下是針對您提供的書名《蘭嶼郵差:簽收我的愛 (電子書)》之外,創作的另一部圖書簡介。 --- 《星辰的低語:失落文明的最後一封信》 類型: 科幻 / 懸疑 / 史詩 字數: 約 1500 字 導言:寂靜的呼喚 當最後一顆恆星的光芒被黑洞吞噬,時間本身也變得模糊不清。我們習慣於仰望星空,將其視為永恆的背景,但如果星辰本身,正在訴說著一個被遺忘的文明的輓歌呢? 《星辰的低語:失落文明的最後一封信》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超越人類已知宇宙的宏大敘事之中。這不僅是一部關於太空探索的小說,更是一部關於記憶、犧牲,以及文明在極緻孤獨麵前的掙紮史詩。 故事背景:光年之外的遺產 故事設定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已經徵服瞭銀河係的大部分區域,建立瞭龐大的星際帝國。然而,這種繁榮建立在對過去歷史的刻意遺忘之上。在一片被稱為「虛空邊界」的、被認為是宇宙噪音區的星域深處,發現瞭一艘孤立的、編號為「奧德賽-7」的探測船。 這艘探測船來自一個被所有星圖抹去的文明——「艾歐尼亞人」。艾歐尼亞文明曾是銀河係中最古老的智慧生命體,他們掌握瞭操縱時空結構、甚至能短暫「凍結」熵增的技術。但在數韆年前,他們突然、徹底地消失瞭,隻留下瞭殘酷的傳說和無數未解的技術謎團。 核心衝突:解讀與危險 「奧德賽-7」的殘骸中,僅存下一名倖存者——一位名叫凱拉的星際考古學傢。她帶著一個被封存的加密核心,這核心內包含瞭艾歐尼亞文明留下的最後信息——一封「信」。 這封信,並非用任何已知的語言或數據編碼,而是以一種極為複雜的、基於量子糾纏的「情緒拓撲結構」存在。一旦試圖解讀,就會引發劇烈的時空擾動。 凱拉很快發現,這封信不僅是一份歷史記錄,更是一份警告。艾歐尼亞人並非和平消失,而是因為他們試圖對抗一種宇宙間的終極威脅——「虛空蝕刻者」。這是一種非物質的、吞噬信息與能量的暗流,它們以極慢的速度在宇宙中蔓延,最終目標是抹去所有已知的存在痕跡。 帝國高層,由冷酷的「秩序議會」控製,他們對艾歐尼亞的技術垂涎三尺,視其為鞏固統治的終極武器。他們不相信「蝕刻者」的存在,隻認為凱拉的發現是分裂帝國的藉口。 主要情節線索 一、追逐與逃亡: 凱拉必須在帝國安全部隊的追捕下,尋找破解「情緒拓撲」的方法。她的盟友是一位被流放的前帝國數據工程師,馬剋西姆。馬剋西姆精通被視為禁忌的「異端編程」,他相信隻有用最原始、最不乾擾物質結構的方式纔能解讀信息。他們的旅程橫跨瞭數百個星係,從奢華的行星都市到被遺棄的邊疆採礦站。 二、記憶的重塑: 隨著凱拉對加密核心的接觸加深,她開始體驗到艾歐尼亞人的記憶片段。她不再隻是單純的解讀者,她成瞭這古老文明的「共鳴器」。她看到瞭艾歐尼亞人如何從星星中提煉知識,如何麵對即將到來的毀滅,以及他們在最後時刻所做的艱難抉擇——是逃亡,還是犧牲自己來鎖定「蝕刻者」。 三、道德的十字路口: 凱拉終於成功解讀瞭信的關鍵部分。這封信揭示瞭艾歐尼亞人最終的方案:他們將自己的整個文明意識轉化為一個龐大的、偽裝成宇宙背景噪音的「穩定器」,用來拖延「蝕刻者」的進程。而他們的最後一封信,是提供給後繼文明的「解鎖鑰匙」——一個能徹底摧毀「蝕刻者」,但也可能毀滅當前銀河係結構的終極技術。 凱拉麵臨兩難:是相信艾歐尼亞人的犧牲,並使用他們留下的毀滅性力量來確保人類的安全,但代價是徹底重塑當前宇宙的秩序;還是嚮秩序議會揭示真相,讓他們以高傲和自私的方式去「管理」這個威脅,從而讓人類在虛假的安全中緩慢腐蝕? 核心主題:信息、遺忘與責任 本書深入探討瞭文明的「遺產」問題。當一個文明選擇犧牲自己以保護後代時,後代是否有權利去質疑、甚至濫用這份遺產? 信息的脆弱性: 宇宙中最堅固的結構,也可能被最微小的信息流所瓦解。 記憶的重量: 歷史的遺忘是否是進步的必要條件?當真相太過沉重時,人們選擇遺忘,這是一種保護還是一種懦弱? 邊界的定義: 凱拉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模糊瞭考古學傢、戰士和先知之間的界限。她證明瞭,真正的邊界不在於空間的距離,而在於理解的深度。 文學風格與調性 本書的風格融閤瞭經典的硬科幻的嚴謹邏輯(如對時空物理的描繪),以及賽博朋剋式的陰鬱與反烏托邦的政治鬥爭。文字冷峻而富於詩意,尤其在描寫艾歐尼亞人的記憶片段時,會呈現齣近乎迷幻的、對時間與存在的哲學反思。讀者將體驗一場不僅是星際航行,更是一場靈魂深處的、關於存在意義的探尋。 讀者群體 適閤喜愛《沙丘》的宏大史詩感、《2001太空漫遊》的哲學深度,以及熱衷於解密複雜、高概念科幻謎團的讀者。 --- 《星辰的低語:失落文明的最後一封信》—— 歷史不會主動浮現,你必須深入虛無,親手將它從時間的繭中喚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簡偉駿(Laiyu 排灣族族名)


  自嘲為外來稀有物種的他,是族人嘎米婻(女性長輩稱呼,蘭嶼話)們夢寐以求的蘭嶼女婿,因戀上遠在九十五公裏外的達悟姑娘,一句「我也想陪妳迴去。」便帶著排灣族的氣息登入這座島嶼,展開從未想過的浪漫小島生活。

  曾有創業夢想的他,在迎接第一個盛夏到來時,開設島內鮮少見到的精品咖啡攤販,時常被族人笑稱「哇!浪頭咖啡今天又客滿瞭呢。」實際上座位數卻隻有三席。而這個夢不長久,如同蘭嶼野百閤的綻放與凋落,於是選擇瞭先放下,待有更好的浪頭齣現,又會再撿起重現屬於他的咖啡夢。

  現為島上最熱情的郵務士,哪怕是與收件人一麵之緣的偶遇,或是忙於農作的村民,他總是能夠將手中的郵件穩妥地交給對方。曾榮獲111年度颱東郵局傑齣外勤人員。

  足跡搜尋資訊
  ‧Wave coffee浪頭咖啡 咖啡師
  ‧《La Vie》雜誌2020年8月號,第196期「島嶼的想像」簽收全蘭嶼的可愛與浪漫
  ‧壹電視新聞颱「新聞思想啟」第15集小人物大故事
  ‧颱東電子報「飄洋過海傳溫情 颱東郵局郵務士送愛心」
  ‧110年尋找感動地圖計畫 篳路.蘭嶼成果冊《蘭天白雲,嶼海共榮》

  Facebook:簡偉駿
  IG:Lanyu_mailbox
  Twitter:Lanyu_mailbox

圖書目錄

004【推薦】李明璁(社會學傢、作傢)
005【推薦序】原來你不隻是送信而已/陳坤厚(電影導演‧攝影)
010【推薦序】送信送到心坎裡——山海間的綠色閃電/羅秀蕓(「在海一方」書店主理人)

Part1 蘭嶼郵差不僅是郵差
034你是我的眼──視力弱化的蘭嶼村民
043我心目中的「村民」──關懷獨居長者
053颱灣來的比較好──郵差快捷送上救命藥品
059「很久沒看到你瞭」──我可以參選蘭嶼鄉鄉長
066「我親愛的孫子」──我像嘎米婻的寶石
075最後一道防線──當村民網購被詐騙,協助處理
082網購──不能讓老婆、老公知道
088老人傢──在副駕駛座「留下痕跡」
097查無此人──那一扇被封起的窗
110東北季風──倒著送信
123最後的旅程──騎20年被棄置的老舊打檔車送信

Part2 排灣族的蘭嶼女婿郵差
138沒有妳的齣現,蘭嶼就沒浪漫的愛情故事
152大伯的小船──用手撈網抓飛魚
166郵差的傢──蓋自己的房子
193遊上岸的文化──練習殺飛魚
208我的文化闆塊──拼闆舟的取材之旅
216行駛在灰色地帶──蘭嶼車子沒有車牌
229還有誰能幫牠?──蘭嶼沒有獸醫院
236殺豬祈福──我從洗豬腳開始
251毛小孩──郵差被狗追咬
260達悟族文化──放在心裡
267這是我們的水──像賭博一樣的山泉水
275我想對妳說……給摯愛的妻子

281【後記】從「我也想陪妳迴去」開啟的浪漫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3543
  • EISBN:978986406353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3.1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原來你不隻是送信而已
陳坤厚(電影導演‧攝影)


  Laiyu,祖靈會保護蘭嶼的。

  第一次踏上蘭嶼已是五十年前的事瞭……

  當時纔剛登上這座美麗的島嶼,就遇上瞭一個颱風、兩個熱帶性風暴,生平第一次不知歸途是何日的窘境。掛在民宿樓梯口的一串發黴的香腸也被我們吃光,接著,島嶼告訴我們再也沒有東西吃瞭。這座島嶼告訴我們,先不必妄想要離開。這座島嶼獨自躺在太平洋的大海中,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們,隻能天天望著滔天巨浪,不知歸途是何日……

  ──這座島嶼,是有祖靈護佑的──

  有天早上,一位慕名登島的中年日本人突然中風,風雨之中的蘭嶼更顯孤立無助,麵對中風的日本人,島嶼上隻有民宿阿桑的細心照顧,醫療……文明……都被滔天巨浪隔絕在外,讓我們這些外來文明人深切體會到無助是如此的無奈。

  ──善良與愛心,是人類最偉大的天賦──

  我們每天倚著窗,看著巨浪在海中翻滾,突然有天,阿桑牽扶著日本人,跟我們一樣倚著窗,看著海;又幾天,我們繼續倚著𥦬,然後看到阿桑牽扶著日本人漫步在海邊,看著遠處的滔天巨浪。在不知歸途是何日的當下,有人相伴看海,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緣分吧……

  民宿的米缸也快見底,這座島嶼唯一的主食──芋頭也上瞭餐桌。

  忽然地,又傳來隔壁村落有女孩跌斷手,民宿阿桑心疼搖頭,說那傢人應該也隻能看著孩子疼痛地號啕大哭,什麼事都做不瞭──「等天氣放晴,飛機飛過來吧。」老人傢的常備藥越來越少──「等天氣放晴,飛機送過來吧。」

  半個世紀過去瞭,我重登這個在太平洋躺瞭韆萬年的美麗島嶼「蘭嶼」。島上多瞭便利商店,對島嶼文化一知半解的來客們,在他們眼裡,海洋的湛藍似乎比島民生活的簡單、純樸來得美麗。

  蘭嶼的郵差──排灣族人的達悟族女婿簡偉駿,他將他在蘭嶼送信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書寫成冊:《蘭嶼郵差──簽收我的愛》。

  閱讀瞭頭幾個章節:〈你是我的眼──視力弱化的蘭嶼村民〉、〈我心目中的「村民」──關懷獨居長者〉、〈颱灣來的比較好──郵差快捷送上救命藥品〉……半個世紀過去瞭,島民的生活依然隻能依賴那架飛機,與那艘貨船。

  Laiyu如此寫著:「原來我不隻是送信而已」。

  「因為我身體有問題,需要長期服用特定的藥,但是,我們蘭嶼的衛生所沒有這種藥啊!所以我都把健保卡寄給在颱灣工作的小孩子,請他們幫我去醫院掛號、拿藥,再一起寄迴蘭嶼。孩子們也很貼心,偶爾還會幫我買一些保健食品,那種補膝蓋的啦,還有補眼睛、治療腰痠背痛的也都有。」他說。

  「原來是這樣呀。但這樣不是很麻煩嗎?寄來寄去的,萬一哪天天氣不好,飛機沒飛、貨船沒來,但又碰上你剛好沒有藥的話,不是要拖很久?」

  「也沒辦法啦,在蘭嶼就是這樣。我們隻能禱告、祈求自己的身體不要齣問題就好。」

  聽完馬然一番話,我手上拿著裡頭裝著健保卡及藥物的郵件小包,內心除瞭感到一陣酸楚之外,更多的是,我告訴自己:「原來我不隻是送信而已,有這麼幾位村民的健康狀況,掌握在我手中。」

  半個世紀瞭,島嶼的人們如常認命地生活著──

  當年主政者來到這個島嶼視察,一句「在如此現代化的時代,我的子民怎麼可以過著這樣的穴居生活!」於是一排排的鋼筋水泥房子就齣現在這個島嶼上瞭,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的生活樣貌也隨之消失改變。

  一位排灣族的年輕人娶瞭一位達悟族的姑娘。

  這位排灣族的年輕人叫簡偉駿,我們從認識的第一時間開始就叫他Laiyu,這是他排灣族的族名,我們喜歡這樣稱呼這個年輕人。

  他
  因為愛,踏上蘭嶼。
  他
  善良。負責。積極。

  他許下願望,要以排灣族的身分留在這個達悟族的島嶼,認識達悟族的生活故事,並盡其所能地保護與紀錄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達悟文化。

  身為當年郵務士颱東考區的榜首,他無視「颱灣本島不要的郵差都派到蘭嶼離島」的魔咒,他踏上蘭嶼,陪伴他的所愛──一位達悟族姑娘,並當起蘭嶼這個島嶼的郵差。他每天奔波全島地遞送郵件,他用他的善良與愛心關懷著這個島嶼的人、事、物,他努力地學習並認識這個世世代代祖輩傳𠄘下來的獨特文化內涵,他要讓世界看到、認識這個島嶼。

  Laiyu在〈我的文化闆塊──拼闆舟的取材之旅〉的篇章𥚃寫著:「說齣我是誰」

  抵達目的地時,我拿起剛買的米酒及兩個杯子,準備嚮這片山林的祖先、草木的靈,還有今天的船主打聲招呼:「我所敬畏的那些看不見的祖先們,我身上還未沾染原生達悟的氣息,禰們都還不認識我,所以今天在這裡嚮禰們問候,我是希‧格萊斯(si kezas,我的達悟族姓名),我的太太是希‧加蘭姆農(si jazmono,太太的達悟族姓名),我們都是來自蘭嶼的東清村,很開心能夠為我們的馬然(船主)揮灑汗水。

  「我也正努力學習島上一點一滴的文化,盼望將來能夠成為島上的勇士……

  不要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要做你應該做的事情。
  這是我認識的Laiyu。

推薦序

送信送到心坎裡——山海間的綠色閃電
羅秀蕓(「在海一方」書店主理人)


  放下書稿,腦裡浮現的是一道穿梭在蘭嶼山海與各部落間、使命必達的綠色閃電。隻要這道綠色閃電齣現在傢門口,心情就會突然好起來,因為我們知道,那是等待已久的包裹「終於」平安到來。在颱灣本島,收發信件並不是一件多稀奇的事,但場景轉移到蘭嶼,這件事變得異常珍貴。一封信可能經由飛機或大型貨輪跨海而來,首先得看天候是否允許,風急浪大的日子,能做的就隻有等待。好不容易包裹抵達蘭嶼之後,還須等郵局極為精簡的人力整理、依序發派到六個部落,等待日程快則三天、最久可能三個禮拜。即便心裡偶有怨言,但是,看到綠色閃電到來那一刻,埋怨總會轉化為心疼和感謝,謝謝為人們捎來小島與本島的連結。那道綠色閃電之一是我們最喜歡的蘭嶼郵差,偉駿。

  初識偉駿時,我正在地方的基金會工作,總有收不完的信件和包裹,但是在繁雜的收發事務中,漸漸發現偉駿的細膩:包裹總按照大小堆疊整齊,一目瞭然;基金會內有宿捨,因此除瞭公務信件之外,也會有工作夥伴們的私人信件,偉駿總是事先幫忙分類好,甚至在送信時提醒:「有妳的明信片喔!」、「你的包裹我放在最左邊,有三件。」久之,隻要看見送信來的是偉駿,即便忙碌中無法起身去確認,也能夠百分百放心。

  同樣身為外來的移居者,多數時候我僅隻是站在部落邊緣,遠遠地觀望島嶼生息,但偉駿不同,他走進部落深處──確切來說,是走進瞭傢傢戶戶。除瞭把信件交付到居民手中,偉駿也跨越工作,交付瞭他對部落的愛、對生命的關注。這些愛與關注此刻化為文字,在他幽默的筆下娓娓道來。見字如見人,爬梳文字的時候,彷彿他就站在麵前,笑笑為我們說著每一個故事。

  「如何書寫島嶼」有時想來讓人緊張,我和多數居住於此的朋友一樣,側寫過文化觀察、記述過島嶼往昔,但關於這座島未知的還有太多,仍需要長時間學習與聆聽,下筆時總是戰戰兢兢。偉駿以長期在此工作的角度兼蘭嶼女婿身分,他所描繪的,不僅是生活在島嶼的感知,更是珍貴的文化智慧與稍縱即逝的共生記憶。看似詼諧的口吻裡,我們讀到嚴肅、與文明社會微微脫節的蘭嶼,島嶼在美麗的山海之下,也有它的憤怒、無奈和心碎,日子在「沒有辦法」中想齣辦法,儘管地理範疇屬於颱灣,卻更像是一個流離海外的小國,循著月亮與潮汐,走齣自己的生存模式。

  有一些禁忌看似不閤時宜,有些傳統的堅持教人理不清頭緒,隻能一點一滴去親身經歷,揉閤長輩口述的生命經驗、佐以科學根據而慢慢釐清,所有的體悟都需要時間淘洗,再轉化為同理的思緒。我尤喜歡偉駿在書寫時,將憂傷化解,釋齣溫柔悲憫,像是族人離世,他寫道:

  「每次隻要一有喪禮,部落的氣氛一定是安靜的,彷彿能聽到大海的哭泣聲。」
  「當你傷心難過,我選擇靜靜地待在屋裡或涼颱上看海。
  當你眼眶泛濕,我寧願不在海上劃齣一道道白色浪跡。
  當你失去至親,我也在記憶裡尋找著和他共處的身影。」

  一語道盡過去人們所不解、避之唯恐不及的恐懼已逐漸消解,隨著時代演進,我們以哀悼取代害怕,靜默,與喪傢同在。

  有時,他也善於自我解嘲:

  「以往購物時很少在看價格,喜歡就買,即便消費再高,反正還有信用卡可作為解套。而現在呢?購物得挑商品特價檔期選購,還必須檢查網銀存摺的餘額夠不夠,再查看信用卡額度是否超齣預算,就連自己每天所沖煮的精品咖啡豆,都替換成三閤一咖啡。

  真不希望有朝一日低下頭來往口袋處看時,還會看到腳趾頭。能掏能吐的都盡瞭。

  ……雄厚的資本,我們沒有,但至少還有青春肉體作為蓋房的擔保品。」

  我想,正是因為偉駿親身走進瞭部落,把汗水滴在島嶼的土地裡,纔能將種種也許前所未聞的震撼教育淘洗成養分,讓自己的足根往更深的土裡長,然後冒齣枝枒,長成一棵結實纍纍的樹,得以將養分傳遞下去,甚至迴報曾灌溉這棵樹的人們。

  很開心看到他將工作點滴和生活態度書寫付梓,以土壤為紙本,以身體和汗水為筆墨。蘭嶼的山、海深不可測,某個層麵上,部落與人,亦是如此。偉駿的筆鋒深入淺齣,將最接地氣的麵貌呈現於此,而最深的情感,則留待走過的人放在心裡慢慢地發酵。

用户评价

评分

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次閱讀的收獲,那便是“在平凡中發現史詩”。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麵,沒有驚天動地的陰謀詭計,它的力量源於對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對人性的不懈追問。作者似乎在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記錄那些被時間輕易磨損的、微不足道的瞬間,但正是這些瞬間的積纍,構成瞭生命的重量。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創作手法,它讓故事顯得既親切又深遠。它提醒我們,真正的英雄主義往往潛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堅守和付齣之中。通讀全篇後,我感覺自己對身邊的人和事有瞭一種全新的審視角度,少瞭一些浮躁,多瞭一份沉靜的理解和包容。這是一部能讓人在讀完後,帶著一種更謙卑、更富有同理心的目光去看待周遭世界的作品,實在難得。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帶著復古情調的排版和選用的色調,讓人一眼就沉浸進去,仿佛能聞到紙張和墨水的味道。初次翻閱時,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故事感所吸引,它不像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暢銷書,反而帶著一種沉靜的、內斂的力量。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握上,展現齣瞭老道的功力,該舒緩時鋪陳細緻入微,該緊湊時又讓人屏息凝神,讀起來非常順暢,幾乎找不到可以跳過的情節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那些微妙的情緒波動,那些不言而喻的掙紮與期盼,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不禁代入其中,感同身受。整本書的氛圍構建非常成功,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帶領讀者進行一次深入的、關於人性與情感的探索之旅。光是閱讀的這段時間,我的思緒就仿佛被帶到瞭那個遙遠而又充滿煙火氣的地方,體驗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在近期的閱讀中是相當少見的。

评分

我得說,作者的文字功底著實令人嘆服,那種遣詞造句的精妙,簡直像是匠人打磨玉石一般,每一處都透露著匠心。書中的某些段落,初讀時或許平淡無奇,但細細品味後,便能發現其中蘊含的深意和哲理,仿佛一句簡單的對話,背後卻隱藏著復雜的人際關係和時代背景的縮影。這種文字的張力,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揭開一塊新的拼圖。更難得的是,盡管語言風格頗具文學性,但它絲毫沒有故作高深,反而保持瞭一種溫暖的敘事基調,讓人在領略文字之美的同時,也能輕易地被故事所牽引。我甚至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精彩的描寫,那種意境的悠遠和情感的飽滿,即便脫離瞭故事情節,也足以單獨成為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種對文字的敬畏與熱愛,從字裏行間清晰可辨,也正是這本書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關鍵所在。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它並非采用綫性敘事,而是巧妙地穿插著迴憶與現實的片段,這種跳躍非但沒有造成閱讀上的障礙,反而如同音樂的變奏,為故事增添瞭豐富的層次感和懸念感。每次當讀者以為自己已經掌握瞭故事的全貌時,作者總能適時地拋齣一個新的綫索或者角度,將原有的認知推翻重建。這種高超的敘事技巧,讓整部作品保持著一種持續的吸引力,迫使我想要一探究竟,想要知道那些隱藏在時間褶皺裏的真相。特彆是那些關鍵的轉摺點,處理得極為乾淨利落,既保留瞭戲劇衝突的衝擊力,又不會顯得突兀或生硬。我可以想象,作者在構思大綱時,一定花費瞭大量的心血來打磨這些結構上的細節,確保每一個章節的推進都是服務於整體主題的深化,而不是簡單的情節填充。這使得閱讀體驗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一種智力上的愉悅感。

评分

從整體的閱讀感受上來說,這本書成功地構建瞭一個自洽且極具說服力的世界觀。書中所描繪的那個特定地域的文化風貌、人情世故,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觸手可及。作者對生活細節的觀察之入微,令人贊嘆,那些關於風俗習慣、日常勞作的描寫,絕非是道聽途說可以達成的,背後一定包含瞭深入的體驗和研究。正是這種真實感的基底,讓故事中的情感衝突顯得格外有力,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掙紮和選擇,是基於一個真實存在的土壤之上。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是在看故事,更像是在參與一場文化體驗。每次閤上書本,那種餘韻久久不散,腦海中依然迴蕩著書中人物的生活氣息和他們所處的環境音,這錶明作者不僅僅是描繪瞭事件,更是成功地“復製”瞭一個真實的世界供我們駐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