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 (電子書)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萬益
圖書標籤:
  • 晚明
  • 明代文學
  • 明代文化
  • 明季文人
  • 小品文
  • 文學史
  • 文化史
  • 社會生活
  • 電子書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蘇東坡和晚明小品有什麼關聯?明季文人生活的樣態如何?李卓吾和陳眉公在晚明小品作傢群中具有何種典型意義?托名袁中郎的贗書——《狂言》——為何於晚明大為流行?張岱的散文如何集小品之大成?

  針對以上的問題,作者從社會文化的觀點,參考瞭相當豐富的原始文獻,突破前人的成見,完成這一部兼具宏觀和微觀的晚明小品研究論集,是研治中國文學的人士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曆史的側影:明清之交的社會百態與士人風骨 一部深入探索明末清初社會結構、文化思潮與個體命運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文人群體或某一部文學作品的精微解讀,而是將曆史的廣角鏡頭對準瞭那個風雲變幻、充滿張力的時代——明朝覆滅與清朝建立交替的“斷裂期”。它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石,輔以細膩的社會學觀察和文化人類學的視角,描繪瞭一幅宏大而又充滿細節的晚明至清初社會生活畫捲。 第一部分:崩塌的秩序與新的權力格局 本書開篇,首先聚焦於明朝中後期至末期,中央集權體係的內生性危機。這不是簡單的政治史敘述,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危機如何滲透到社會肌理之中,影響到每一個階層的日常運作。 一、財政的枯竭與鹽榷的腐敗: 我們將詳細考察晚明財政體係的係統性崩潰。從白銀貨幣化的衝擊,到土地兼並導緻的稅基萎縮,再到漕運和鹽鐵專賣製度的層層盤剝,這些宏觀經濟現象如何轉化為具體人物的生計睏境。例如,通過對地方誌中賦稅徵收記錄的對比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普通農戶在“遼餉”“剿餉”重壓下的絕望掙紮,這直接催生瞭大量的流民與地方武裝的興起。 二、士紳階層的兩難: 晚明士紳群體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忠”與“生”的抉擇。本書深入探討瞭士紳如何在維護地方秩序、庇護鄉梓與效忠朝廷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我們考察瞭不同區域士紳對農民起義和滿清入侵的不同反應,分析瞭他們策略背後的經濟考量、宗族利益以及儒傢倫理的製約。這並非是簡單地劃分“忠臣”與“貳臣”,而是展現瞭在權力真空下,地方精英如何進行復雜的政治投機與生存博弈。 三、軍事邊緣的日常生活: 區彆於傳統軍史的敘事,本書將筆觸伸嚮瞭邊軍與衛所製度的實際運作。聚焦於戍邊士兵及其傢屬的生存狀態,描繪瞭軍餉拖欠、糧草被侵吞、軍戶世代被束縛的悲慘現實。通過分析軍籍製度在末世的瓦解,揭示瞭大規模武裝衝突背後,是無數普通人在飢餓和疾病中掙紮的個體悲劇。 第二部分:文化轉型期的思想激蕩與民間信仰 在政治和經濟的劇烈動蕩之下,明清之交的知識界和民間社會經曆瞭深刻的思想洗禮。本書著重探討瞭“天命”的轉移如何被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所理解和消化。 一、理學的衰微與心學的擴散: 考察瞭陽明心學在江南士大夫中的持續影響,以及它如何為那些無法在傳統科舉體係中實現抱負的知識分子提供精神齣口。同時,也探討瞭“格物緻知”思潮在特定技術群體中的萌芽,盡管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學體係,但其對經驗世界的關注預示瞭未來的變化。 二、禁毀與流傳:書籍的命運。明清之際,文字獄頻發,書籍的齣版和收藏成為高風險行為。本書通過對幾部著名敏感書籍流傳過程的研究,側麵反映瞭知識分子如何使用隱喻、諧音和密碼進行思想交流。考察瞭藏書樓在戰亂中的毀棄與保護,以及刻書業在不同政權治下角色的轉換。 三、民間信仰與災異: 當官方意識形態失靈時,民間信仰往往填補瞭精神真空。本書細緻梳理瞭明末清初道教、佛教(尤其是淨土宗的盛行)以及地方神祇崇拜的興盛。分析瞭瘟疫、旱災等自然災害如何被解釋為“天譴”或“妖異”,以及這些解釋如何影響瞭民眾對新朝廷閤法性的接受程度。例如,某些特定的符咒和民間教派的興起,成為抵抗官方壓力的微妙渠道。 第三部分:市井百態與物質文化的變遷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焦點下沉到城市與鄉村的日常生活,審視社會物質基礎和風俗習慣的微妙變化。 一、商業的野蠻生長與地方性商業網絡: 盡管戰亂頻仍,商業活動並未完全停滯,而是呈現齣更強的韌性和地方化特徵。考察瞭徽商、晉商等商幫在亂世中如何通過血緣和地緣關係維持其貿易網絡,以及他們如何利用漕運和海禁政策的鬆動來積纍財富。分析瞭手工業者(如瓷匠、絲織工)在戰亂中如何被強行轉移或被迫投奔新的庇護人。 二、城市空間的重塑: 隨著南京、北京等地的政治地位變化,城市的功能和人口結構發生瞭巨大調整。本書通過對殘留的規劃文獻和遊記的對比,展示瞭戰火如何摧毀瞭宏偉的宮闕和精緻的園林,以及幸存的平民街區如何適應新的治安環境。例如,防禦工事的加固和城市內聚性社區的形成,都反映瞭安全感的缺失。 三、衣食住行的細節觀察: 通過分析當時的賬簿、器物以及一些非主流的筆記記錄,本書還原瞭不同社會階層在明清易代之際的物質生活。從士人對精美宋瓷的迷戀,到普通百姓在短缺時期對粗糲食物的適應,這些微觀的物質生活細節,是理解時代精神波動最真實的注腳。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切麵,不側重於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而是力求捕捉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艱難求生、掙紮探索的社會群體與文化現象。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明清交替時期復雜性與人性的深入路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萬益


  1947年生,臺南麻豆人,臺大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教淡江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之後主持成功大學和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目前已退休。著作有:《金聖歎文學批評考述》、《性靈之聲——明清小品》、《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於無聲處聽驚雷——臺灣文學論集》、《臺灣文學論說與記憶》等;主編《張文環全集》、《龍瑛宗全集》(中文版、日文版)《呂赫若日記(一九四二—一九四四年)》等。

圖書目錄

「學術研究叢刊」齣版緣起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新版序
自序

蘇東坡與晚明小品:談「小品」詞語的衍生與流行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
論李卓吾與陳眉公:晚明小品作傢的兩種典型
《狂言》的作者及其相關問題:公安派末流例釋
張岱散文論
馮夢龍「情教說」試論

附錄
有關《陶庵夢憶》四題:《陶庵夢憶》導讀
緻讀者書:《性靈之書-明清小品》序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5921
  • EISBN:97898635062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圖書試讀

自序

  這是作者多年來硏究晚明小品的一點點心得報吿。

  民國二、三十年代,由於周作人、林語堂的提倡,晚明小品的整理和硏究,曾經盛極一時,可是,在一場美文與雜文、蒼蠅與宇宙的小品文論戰之後,也就煙消火燼瞭。雖然如此,現代人寫作的文學史,都會列上專章來討論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學理論,和袁中郎、張岱的散文。

  民國六十六年,我完成〈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硏究〉以後,就想從事這個領域的硏究,可是,由於原始資料取得睏難,一度中輟。

  到瞭清華大學,參與中國語文學係主辦的「明代文學與社會」硏討會,得與文史學界的朋友共同討論明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學等各方麵的問題,我在會中嘗試提齣「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的報吿,因而奠立瞭本書各篇立論的基礎。

  基本上,我認為晚明小品是明朝末年江南文化的產物,必須探究其生發的時空背景,瞭解明季文人生活的形態,纔能具體把握小品紛繁歧異的樣貌,進而給予正確的評估。所以,我考察瞭「小品」一詞在晚明衍生的社會背景,及其流行的意義;掌握瞭李卓吾與陳眉公的典型意義;甚至於對今人不屑一顧的《狂言》,作時代定位的觀察。

  當然,我並沒有忘記文學本身的硏究,所以寫下瞭〈張岱散文論〉一文;而附錄討論馮夢龍的文章,雖然看似與小品無關,實際上,馮氏編寫的許多著作,與小品的發展有密切關連,希望日後能從小品的觀點,再來討論這位廣受小說、戲麯硏究者重視的大傢。

  〈論李卓吾與陳眉公:晚明小品作傢的兩種典型〉與〈蘇東坡與晚明小品:談「小品」語詞的衍生與流行〉曾經分別刊登於《文學評論》第九集,和淡江大學中文係主編的「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硏討會」論集《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收入此書時,都已作過修訂。〈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曾於「明代戲麯小說國際學術硏討會」中宣讀,載《漢學硏究》六捲一期(民國七十七年六月齣版)。

  又,〈論李卓吾與陳眉公〉、〈張岱散文論〉曾經獲得國科會〔編按:後改稱科技部〕硏究獎助,特此緻謝。

  願以此書獻給參與「明代文學與社會」硏討會的同道,希望它可以引起大傢更熱烈的討論。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