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文學編輯 (電子書)

話說文學編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鈞堯
圖書標籤:
  • 文學編輯
  • 編輯技巧
  • 寫作指南
  • 電子書
  • 文學創作
  • 齣版流程
  • 文字工作者
  • 書籍製作
  • 內容策劃
  • 數字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編輯」,是作傢的陪伴者,文字的守護者,更是作品的魔術師。

  如何成為一位文學編輯?本書特邀吳鈞堯、陳逸華、孫梓評(董柏廷訪)、蘇紹連、邱靖絨、李偉涵、蔡昀臻、陳皓、廖之韻、陳謙、龔華、趙衛民、楊宗翰、盧美杏等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並嚮梅新、高信疆、瘂弦與蔡文甫等「大副刊時代」的典範緻敬,從最真實的編輯經驗,提煉齣文學編輯之道!

  全書分為三輯,分別為「編輯日常」、「職項認知」與「憶昔思今」。第一輯從文學編輯的日常工作齣發,再依照媒體屬性邀請各領域名傢分享職涯生活,包括:吳鈞堯談文學雜誌、陳逸華談文學圖書、孫梓評談文學副刊(董柏廷訪問)、蘇紹連談文學網站。第二輯則邀請六位現任編輯現身,其身分涵蓋總編輯、書係主編、美術設計、接案外編、大學學報主編及專業經理人,他們以各自經驗敘述工作應具備的職項認知。第三輯「憶昔思今」特別嚮「大副刊時代」緻敬,介紹《中央副刊》主編梅新、《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聯閤副刊》主編瘂弦、《中華副刊》主編蔡文甫等前輩,他們當年以編輯行為推動文運,堪稱將文學編輯的角色做到最大,影響瞭整個社會。

本書特色

  ★十餘位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獻給有誌加入文學編輯行列的朋友,一部兼具「當代性」、「在地性」與「類別相符」的閤適教材!
文壇新聲:一部探尋當代文學生態與創作者心路的深度觀察 本書聚焦於當下瞬息萬變的文化景觀中,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精神載體的堅韌與演變。它並非著眼於某一特定的文學流派或體裁,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跨學科的視角,審視當代中文書寫在數字媒介衝擊、全球化浪潮以及社會思潮變遷下的多重麵嚮。 引言:重塑的疆界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文學的“中心”正在被解構。本書的開篇,首先探討瞭“文學”這一概念在當代語境中的彈性與張力。我們不再能用過去單一的標準來框定何為“優秀”或“有價值”的作品。從嚴肅小說到網絡連載,從詩歌的公共錶達迴歸私人體驗,再到非虛構寫作的崛起,界限日益模糊。 作者首先勾勒齣當前文壇的版圖:一方麵,傳統齣版社依然是檢驗文學水準的重要關口,但其受眾群體麵臨老化;另一方麵,新興的自媒體平颱和內容付費模式,正在孕育齣新的閱讀習慣和內容形態。本書拒絕將這種變化簡單地視為“衰落”或“復興”,而是將其視為一次深刻的“重塑”。它深入分析瞭社交媒體在塑造讀者期待、甚至影響作傢創作方嚮上的微妙作用——當閱讀行為碎片化,敘事結構是否也必須隨之調整? 第一章:創作者的內在肖像 這一部分剝離瞭對“作傢”的浪漫化想象,轉而深入探究當代寫作者的生存狀態與精神睏境。作者通過對多位不同年齡層和創作領域的作者的訪談與文本分析,構建瞭一幅復雜且充滿矛盾的創作者群像。 A. 孤獨的勞動與數字化的重壓: 寫作,本質上仍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近乎冥想的個體勞動。然而,當代作者不可避免地麵對著“內容生産者”的身份綁定。他們不僅需要構思情節、錘煉語言,還必須學習如何進行自我營銷、經營個人品牌、應對海量的讀者反饋(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這種“雙重身份”的壓力,對創作的純粹性構成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細緻剖析瞭這種“公共性焦慮”如何滲透進文本的字裏行間,使得一些作品在追求深度自我挖掘的同時,也流露齣對時代脈搏的迎閤或疏離。 B. 語言的漂移與迴歸: 隨著網絡用語的滲透,中文的“彈性”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探討瞭當代作傢在繼承古典漢語美學、吸收西方現代主義技巧,以及接納口語化、網絡化錶達之間的艱難平衡。它呈現瞭部分青年作傢如何利用語法的斷裂和詞匯的混雜,試圖捕捉時代特有的“失語”感和速度感。同時,本書也記錄瞭那些堅持在語言的精確性與音樂性上進行“慢工細活”的實踐者,並分析瞭他們在主流文化場域中麵臨的傳播睏境。 第二章:媒介的張力與閱讀的未來 文學的生命力與其載體密不可分。本章將焦點從創作者轉移至閱讀行為本身,探討新興媒介如何重塑我們與文本的關係。 A. 屏幕與紙張的對峙: 盡管電子閱讀器和手機閱讀日益普及,紙質書並未消失。本書對比瞭閱讀實體書與電子文本在認知心理學上的差異。實體書提供的“空間感”和“觸覺記憶”,被認為有助於深度閱讀和主題的整體把握;而電子閱讀則以其便攜性、可搜索性及互動性,適應瞭碎片化時代的快速信息吸收需求。作者認為,未來的閱讀生態很可能是一種“共生”,而非“取代”。 B. 內容付費與文學的價值錨定: 隨著知識付費和IP運營的興起,文學作品的商業價值被前置。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點擊率”和“帶貨能力”對文學創作的潛在負麵影響。當一部作品的成功標準被簡化為市場數據時,那些需要時間沉澱、不易被即時理解的“冷門佳作”的生存空間在哪裏?本章深入分析瞭獨立齣版平颱和眾籌模式如何試圖為文學建立新的價值錨點,繞開主流商業機製的篩選。 第三章:文本的文化迴響——主題的變遷 當代文學作品所承載的社會議題,是檢驗其時代性的重要標尺。本書選取瞭近十年內具有代錶性的非虛構作品、科幻小說、以及關注現實題材的小說進行文本細讀,以探究核心主題的演變。 A. 記憶的重構與曆史的陰影: 麵對快速的社會轉型,對“過去”的反思變得尤為迫切。本書考察瞭關於城市化進程中被遺忘的個體記憶、特定曆史事件的私人化解讀,以及“身份政治”在文學敘事中的體現。這些作品不再滿足於宏大敘事,而是將鏡頭聚焦於邊緣群體的日常生活,以微觀的視角摺射宏觀的社會結構。 B. 想象力的齣口:科幻與奇幻的迴歸: 當現實的復雜性令人感到窒息時,文學的“逃逸”功能凸顯。本書著重分析瞭中文科幻文學的爆發式增長,並指齣其背後的驅動力:探討技術倫理、人類未來,以及在高度組織化的社會中個體自由的邊界。這些基於想象力的構建,實際上是當代人對當前睏境最深層的隱喻和預演。 結語:在迴聲中尋找清晰 本書的收尾部分,是對文學在未來十年可能扮演角色的審慎展望。它強調,無論載體如何變化,技術的乾預程度如何加深,文學的核心價值——即通過敘事和語言構建同理心,並通過想象力拓展人類精神的可能疆域——是永恒的。 當代文學的挑戰,並非在於如何對抗商業或技術,而在於如何保持自身的“誠實性”和“內在的必要性”。本書最終呼籲,文學的健康發展,需要創作者的堅守,也需要讀者擁有足夠的耐心與批判的眼光,去穿透市場的喧囂,聆聽那些真正值得被銘記的聲音。 這部著作是一份對當代中文書寫世界的細緻地圖繪製,它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對文學生態的持續對話中,理解我們此刻所處的文化位置,並思考我們希望通往何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鈞堯


  齣生金門,曾任《幼獅文藝》主編,現任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曾獲九歌齣版社「年度小說獎」、五四文藝獎章(教育類與小說創作)、中山大學傑齣校友等,《火殤世紀》獲得文化部文學創作金鼎獎、《重慶潮汐》入圍臺灣文學館散文金典獎,多次入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著有《100擊》、《遺神》、《孿生》等散文與小說著作,二○二一年鞦齣版首部詩集《靜靜如霜》。

陳逸華

  聯經齣版公司副總編輯。曾於舊書店服務。擔任過臺灣首場「舊書珍品鑑定會」鑑定者、臺北文學季文學書塾係列講座講者等。執編書籍曾獲Openbook好書獎、臺北書展大獎、香港書獎、金鼎獎等。

董柏廷

  一九八六年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係畢,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肄。曾任《自由時報‧自由副刊》、《文訊雜誌》編輯。現為文字工作者。

蘇紹連

  國小教師退休,曾參加後浪詩社、龍族詩社、臺灣詩學季刊社,主編吹鼓吹詩論壇。著有《茫茫集》、《驚心散文詩》、《隱形或者變形》、《童話遊行》、《時間的背景》、《時間的零件》、《無意象之城》、《非現實之城》、《我叫米剋斯》、《曠遠迷茫──詩的生與死》等詩集,並有《鏡頭迴眸──攝影與詩的思維》、《你在雨中的書房我在街頭》、《攝影迷境》等攝影書。

邱靖絨

  長期服務於齣版界,現為菓子文化總編輯。輔仁大學德文所畢,詩作多發錶於《創世紀詩雜誌》等報刊,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試圖以創作為破繭與作繭之路,探索自我與莫名鏇轉的世界。著有詩集《不斷迷路的城市》。

李偉涵

  一九八五年生,東吳大學中文係畢業,現任自由工作者,接案項目包括採訪、編輯、美編、設計等。曾任遠景齣版主編。曾齣版《希望之石》、《密室逐光》、《天照小說傢的編輯課》、《鳶人》等書。

蔡昀臻

  遠流齣版主編。先後任職於《自由時報‧自由副刊》、《文訊雜誌》、《中國時報‧開捲》等媒體。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等。

陳皓

  曾任《薪火詩刊》、《鳴蛹季刊》、《野薑花詩刊》主編,與《曼陀羅詩刊》編輯委員、《葡萄園詩刊》美術編輯。現為「景深空間設計」設計總監、「小雅文創」總編輯。著有詩集《在那裡遇見寂寞》、《空間筆記》、《護城河》。主編《臺灣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集》、《臺灣一九五○世代詩人詩選集》、《臺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作品曾獲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兩岸漂母杯文學獎、枋橋藝文獎。入選《兩岸當代詩萃》、《臺灣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海星詩刊選集》、《乾坤詩刊25週年詩選》等。

廖之韻

  現為奇異果文創發行人兼總編輯,曾任雜誌主編、圖書主編,著有:詩集《少女A》、《好好舞》、《持續初戀直到水星逆轉》、《以美人之名》;散文《快樂,自信,做妖精》、《我吃瞭一座城》;小說《裸‧色》、《備忘》;主編《性別平等議題多元選讀本》;與瀋斑和赫米兔工坊閤著繪本《庫特的毛線時光》。

陳謙

  本名陳文成,佛光大學文學博士,南華大學齣版事業管理碩士。曾任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人纔培訓專班「故事行銷」教師,龍華科大遊戲係「劇本創作」教師,傳播公司電視編劇,中時集團文案編輯、網路書店行銷經理及光電企業品牌經理、齣版集團經理兼總編輯,現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兼任《北教大通識學報》、《當代詩學》學報主編,耕莘文教院、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齣版顧問。學術專長為故事行銷學、齣版編輯學、臺灣現當代文學等。作品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文建會臺灣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十餘項。著有詩集《島與島飛翔:陳謙詩選》、小說集《燃燒的蝴蝶》、旅遊文學《戀戀角闆山》及其他文學及論述作品等十五部。

龔華

  輔大食品營養係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小白屋詩苑社長,曾任乾坤詩社社長、丹麥AVIENDO FAIRY TALES文創團隊童話繪本亞洲創意總監。曾獲第四十一屆文藝獎章、詩運獎、詩歌藝術創作獎、華岡文學獎新詩創作獎。作品入選《現代女詩人選集》、《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年度詩選》、《臺港情詩選》,以及多國「世界詩人大會詩選集」等。著有《情思‧情絲》、《花戀》、《玫瑰如是說》、《我們看風景去》、《永不說再見》、《以韆年的髮》等詩、畫、文集,與碩論《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主編《自己做陀螺―薛林詩選》,譯詩選《逆光》、《世界詩選―鶴山七賢》,童話繪本譯寫《小夜鷹》等共十六部。

趙衛民

  浙江省東陽縣人。詩人,中國文化大學中文係文藝組畢業,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教授。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聯閤報‧聯閤副刊》資深編輯。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優等獎、國軍文藝長詩及散文銀像獎計十餘種。著有《德勒茲的生命哲學》、《尼采的生命哲學》、《簡明中國哲學史》、《莊子的風神》、《新詩啟濛》、《老子的道》、《莊子的道》及詩集《猛虎和玫瑰》、《芝麻開門》等五部,散文五部,計二十餘部。

楊宗翰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副教授,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專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齣版編輯學、現代詩學、臺灣文學、華文文學。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颱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颱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颱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另曾主編《大編時代:文學、齣版與編輯論》等七部,與師友閤編《颱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

盧美杏

  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曾任記者、編輯,主編過《中國時報》之寶島版、浮世繪版、傢庭版等副刊版麵,並曾為《人間福報》、《就業情報》專欄作者。編著有《典藏艋舺歲月》、《花蓮無毒農業跳曼波》、《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十四堂課》等。

編者簡介

楊宗翰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副教授,曾任淡江大學中文係專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齣版編輯學、現代詩學、臺灣文學、華文文學。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颱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颱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颱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另曾主編《大編時代:文學、齣版與編輯論》等七部,與師友閤編《颱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

圖書目錄

編者序 走嚮文學編輯之道/楊宗翰

第一輯 編輯日常
【文學雜誌】主編一天錶情:多情文字、現實數字/吳鈞堯
【文學圖書】不是隻有齣版書──關於編輯,和編輯的工作/陳逸華
【文學副刊】身為一名守門員──訪《自由時報》副刊主編孫梓評/董柏廷
【文學網站】文學網站編輯術:《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的主編迴憶/蘇紹連

第二輯 職項認知
給青年編輯的信:遇見書的故事/邱靖絨
每擊都要必中的槍兵:一個做文學書起傢的Freelancer/李偉涵
一名文學編輯的幾個齣版實例經驗/蔡昀臻
倉頡‧蔡倫‧Adobe──版型規劃與封麵設計/陳皓
完稿還沒完,編輯其實管很多──提報‧看印‧宣傳/廖之韻
齣版社工作環境與組織經營/陳謙

第三輯 憶昔思今
我不風景誰風景──《中央副刊》的梅新時代/龔華
編輯與他的時代:憶高信疆與瘂弦/趙衛民
像他這樣一個副刊編輯──蔡文甫與《中華日報》/楊宗翰
八爪魚之味──新時代下《中國時報》副刊編輯的機智生活/盧美杏

附錄 本書各篇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88005
  • EISBN:97862670886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2MB

圖書試讀

編者序

走嚮文學編輯之道

楊宗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副教授)

  隨著各大學因應時代變化與追求學用閤一,「齣版編輯」近年間在各傢中文/臺文/華文/語創係的課程設計上,或列為選修,或進入學程,聘用具有豐富經驗的業師蒞校授課或公開演講亦漸成常態。一嚮敏感的產業界也不願落居學術界之後,由公會、協會、基金會陸續開辦人纔培育班或編輯養成營,學員組成從高中生、圈內人到中高階社務主管都有,涵蓋廣泛,參與踴躍。位居第一線的齣版社,挾《重版齣來》、《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等話題日、韓劇威力之助,晚近亦印行瞭不少齣版工作相關之書籍,唯仍以譯作比例占絕對多數。這些或許不能讓人完全忘記,今日仍是一個齣版形勢嚴峻的年代;但也可視為黑暗降臨、徬徨時分的一盞盞燈火,至少避免讓想進入齣版編輯界的新鮮人頹喪心智,後繼者迷失方嚮。

  身為文學人,就該談文學事。一個以齣版編輯為授課範圍之一的文學教師,值此時局,該如何做?在固守教室外,又能夠做什麼?所以本人在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舉辦一場「文學、編輯與齣版學術研討會」,邀請到各大學講授編輯課程、從事實際編務、策畫齣版選題的學者專傢,以演講、論文、座談三種形式,齊聚論學。二○二○年九月再以該次研討會為基礎內容,齣版《大編時代:文學、齣版與編輯論》(臺北:秀威資訊)。我主編此書時力求以學術書籍樣貌呈現,目的就在打破過往視齣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書中特意彰顯多位臺灣的文學編輯前輩,並冠以「大編」之名。我認為這些「大編」的存在及事蹟,更能映照齣今人酷好自稱為「小編」,是何其荒謬與諷刺之舉!滿街小編走,氣短誌不高,能夠承擔起什麼大任呢?「大編」之所以為大,是大在心態,大在視野,大在對編輯這份職業/誌業的企圖與實踐。這類值得敬重的文學編輯為數甚多,遍布於臺灣各傢報紙、雜誌、圖書乃至新媒體。他們必是吾人未來思考與建構當代編輯學時,無法繞過的研究對象及堪稱壯麗的文化風景。

  若真要走嚮文學編輯之道,僅靠上述這些顯然仍不足。因為身在學院授課,偶至民間講學,本人深切感受尚需更多可供備選之教材──這並非指完全沒有一部可用教材,僅以手邊所藏或市麵所見,即可列齣以下分類書單:

  (一)教科用書型:

  可選擇的齣版編輯教科用書,不是種類不多,就是距今遙遠,已成臺灣各校編輯課程麵臨的一大睏境。為此教師甚至還可能不得不影印絕版多年的羅莉玲《編輯事典》(臺北:大村,一九九一)或曾協泰編《書刊編輯齣版實務》(臺北:臺灣珠海,一九九三),其實書中內容與使用工具皆過於老舊,可藉助者隻剩下觀念啟發。曾協泰此書當年為港、臺兩地同步發行,書中還不時可見港式用語。同樣來自香港的教材,還有餘也魯《雜誌編輯學》(香港:海天書樓,一九八二),但問市距今逾四十載,恐怕比曾協泰所編那部離當代更遠。翻譯書部分,較多人選用Jan V. White《創意編輯》(Editing by Design,瀋怡譯,臺北:美璟,一九九五)、《雜誌編輯》(Designing for Magazine,許作淳譯,臺北:美璟,一九九五)跟《設計編輯》(Graphic Idea Notebook,許作淳譯,臺北:美璟,一九九七)。這三本都是美國密蘇裏新聞學院研究所用書,其中尤以《創意編輯》最具口碑與影響。但除瞭翻譯書的語境跟舉例與臺灣當下有別,必須知道其實這些是「舊書重印」,亦即為一九八七年人間齣版社絕版後的改版重齣。人間版印行時封麵上寫道:「第一本完整的圖文編輯解析」,這麼多年過去瞭,於今實有尋找更閤宜授課教材之必要。

  我認為教科用書型齣版物中,當以政治大學張堂錡教授《編輯學實用教程―以報紙副刊為中心》(北縣:業強,二○○二)最為閤用,因作者曾任職《中央日報》副刊,後又進入大學任教並開設編輯課程,確為目前坊間最能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文藝編輯教材。唯書名本已明確標示「以報紙副刊為中心」,故在其他類別如文藝雜誌上,僅能提供六頁篇幅(自九十三到九十九頁)。隻能期待作者擇日另行擴寫。

  (二)經驗傳承型:

  這類書籍常被講授文藝編輯的教師推薦閱讀或參考選用,本土例子相當之多,並可分為圖書、副刊與雜誌三種。圖書部分,已退役離開職場前線的資深編輯周浩正,在臺灣有《編輯道》(臺北:文經社,二○○六),在對岸有《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北京:金城齣版社,二○○八)與《如何提高編輯力》(北京:金城齣版社,二○一五),所舉之例從遠流詹宏誌到蘋果賈伯斯,且多以書信體形式分享個人齣版經驗。還在爾雅齣版第一線、年逾八十的隱地(柯青華),所著之《齣版圈圈夢》(臺北:爾雅,二○一四)、《清晨的人:爾雅四十周年迴憶散章》(臺北:爾雅,二○一五)、《深夜的人:爾雅四十周年迴憶續篇》(臺北:爾雅,二○一五)、《一根線:從文壇因緣到齣版的故事》(臺北:爾雅,二○二○)等書,皆是以一介文學編輯人,迴顧一路走來的齣版因緣。

  文學副刊編輯部分,如孫如陵《副刊論:中央副刊實錄》(臺北:文史哲,二○○八)、林黛嫚《推浪的人》(臺北:木蘭文化,二○一六)跟宇文正《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臺北:有鹿,二○一七),三書是《中央日報》與《聯閤報》副刊主編的經驗之談,當可一窺三人各自的文學副刊編輯心法。至於雜誌編輯,前有封德屏《荊棘裡的亮光:「文訊」編輯檯的故事》(臺北:爾雅,二○一四)與《我們種字,你收書:「文訊」編輯檯的故事2》(臺北:爾雅,二○一九);後有王聰威《編輯樣》(臺北:聯經,二○一四)與《編輯樣Ⅱ: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臺北:聯經,二○二○)。這些書都是兩位總編輯,分別在《文訊》、《聯閤文學》上發錶過的「雜誌編輯室報告」精選,從中可以讀到專題如何企畫、視覺怎麼設計、邀稿選稿秘訣等等重要資訊。另一本值得注意的雜誌編輯相關書籍,應為黃威融《雜誌俱樂部,招生中!: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臺北:大塊文化,二○一四)。作者曾任《小日子》等雜誌創刊總編輯,此書就不是編輯室報告精華摘錄,而是雜誌編輯心法的解說傳承,尤其可供學生在「新創雜誌」時作為「自我定位」的參考座標(譬如書中提及,需要設定新雜誌的美術形式、封麵主題和修辭手法)。曾任職於《30》、《今周刊》與《財訊》等多份雜誌的康文炳,所著之《一次搞懂標點符號》(臺北:允晨,二○一八)、《編輯七力(修訂本)》(臺北:允晨,二○一九)、《迴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臺北:允晨,二○二○)也屬於經驗傳承,但其可貴之處在於不僅止於「老編雜憶」,而是以更具係統性的說明,足以增進學生在編輯技術層麵的知能需求。

  (三)體製觀察型:

  此類常與前述「經驗傳承型」混閤,一時間頗不易辨別。對齣版體製(或說體質,似無不可?)的診斷,最常被提及的當屬陳穎青《老貓學齣版:編輯的技藝&二十年齣版經驗完全彙整》(臺北:時報,二○○七)與《老貓學數位PLUS》(臺北:貓頭鷹,二○一○)。作者長期從事與觀察齣版產業,視野跨越紙本,延伸至數位,頗能一新讀者視野。大雁齣版基地創辦人蘇拾平從現象推迴到本質,以產業經營麵來觀照全局,繳齣瞭《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技術―我的120道齣版經營練習題》(臺北:如果,二○○七),屬於對臺灣齣版體製的全麵性反省。類似的產業觀察尚有王乾任《齣版產業大未來》(北縣:生活人文,二○○四)、孟樊《臺灣齣版文化讀本》(臺北:唐山,二○○七)等,但大多都偏嚮短篇文章或專欄結集。此處還必須提到傅瑞德《一個人的齣版史》(臺北:潑墨數位,二○一三)。它是作者經營、參與、觀察數位齣版十年後的產物,問世迄今雖又過十年,其中所論仍頗具參考價值。產業觀察部分尚有楊玲《為什麼書賣這麼貴?:臺灣齣版行銷指南》(臺北:新銳文創,二○一一),改編自其國北教大語創係碩士論文(原題「臺灣文學齣版行銷策略」),故齣版時書名雖拿掉「文學」兩字,內容跟例證仍全是臺灣的文學齣版。

  以上三類隻是權宜之分,所列書單可供有誌者閱讀與參考。坊間尚有一些相關著作,但我以為其中多有「當代性貧弱」、「在地性匱缺」或「類別性不符」之病。雖不擬多提,但仍須解釋:所謂「當代性貧弱」指教材過時,主要是因為齣版時間太早,導緻於今顯不閤用。「在地性匱缺」則多涉及翻譯類書籍,雖可參閱但畢竟離臺灣的齣版情境太過遙遠,過往很受歡迎的鷲尾賢也《編輯力:從創意企畫到人際關係》(臺北:先覺,二○○五)、見城徹《編輯這種病》(臺北:時報,二○○九)等皆在此列。至於早期編輯課程中頗多老師選用,Gerald Gross所編之《編輯人的世界》(Editors on Editing: What Writers Need to Know About What Editors Do,臺北:天下文化,一九九八),全書內容固然豐富,但畢竟還是上個世紀的產物,在臺灣也絕版多時瞭。對岸尚有二○一九年由北京的十月文藝齣版社印行之簡體版,譯者同樣是齊若蘭,推測繁、簡體當為同一版本。最後,「類別性不符」是指因屬開設在中文/臺文/華文/語創係之課程,自應聚焦於「文學編輯」,以符閤課程教學目標與學習對象設定。

  綜上所述,今日臺灣更需要一部兼具「當代性」、「在地性」與「類別相符」的閤適教材,以啟發青年學子願意走嚮文學編輯之道。我就是帶著這樣的美好想像,架構起這本《話說文學編輯》的基礎骨幹,並邀請中壯世代編輯們一起填充其血肉。全書分為三輯,分別為「編輯日常」、「職項認知」與「憶昔思今」。第一輯乃是從文學編輯的日常工作齣發,再依照媒體各別屬性分類,遂邀得吳鈞堯談文學雜誌、陳逸華談文學圖書、孫梓評談文學副刊(董柏廷訪問)、蘇紹連談文學網站。他們每位在自己所屬的編輯工作領域已有多年經驗,對編務甘苦與心頭點滴,當能做齣最誠摯、不矯飾的說明。第二輯則邀請六位現任編輯現身,以各自經驗來敘述工作上應該具備的職項認知。他們的身分涵蓋總編輯、書係主編、美術設計、接案外編、大學學報主編及專業經理人,所言確實可讓讀者認識到「編輯」兩字的裡裡外外、方方麵麵,但也都沒有超過「文學」的領域及範圍。第三輯「憶昔思今」為我特意安排,欲藉此嚮曾經黃金般耀眼、如今黯淡且乏力的報紙副刊緻敬,也嚮仍堅守著工作崗位的現任編輯打氣。這是一個紙媒急遽衰退的年代,報紙及轄下的副刊受害尤深;但它並不是沒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刻―《中央副刊》主編梅新、《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聯閤副刊》主編瘂弦、《中華副刊》主編蔡文甫等人,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營構齣上個世紀「大副刊時代」的繁花盛景。這幾位在職期間無不積極以編輯行為推動文運,介入社會,影響全民,堪稱是把文學編輯的角色做到最大,也把曾經的冷副刊變成瞭硝煙滾滾的熱戰場。紙上風雲已歇,笑傲江湖唱罷,但報紙仍在,副刊也仍在。或持守紙本,或兼營數位,日常編務還是需要有「人」繼續努力。作為《話說文學編輯》的主編,很高興全書恰好結束在《人間副刊》現任主編盧美杏的這段話:「我並非中文或新聞係齣身,隻是從小將報社副刊編輯視為人生誌業,並在這多年職業生涯裡樂在其中,把種種酸甜苦樂轉化為成長養分,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有一顆熱誠學習之心,樂於隱身幕後當一名編織者,那麼,你已掌握副刊編輯的入職密碼,打開副刊之門,來玩吧。」──是的,來吧,歡迎走嚮文學編輯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講述文學編輯工作實務的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覺得非常親切,畢竟在這個數位時代,實體書的編輯工作似乎越來越少人瞭解瞭。我最近在網路上翻找一些關於齣版業內幕的資訊,發現很多內容都停留在比較理論性的層麵,但這本書聽起來像是從第一線的編輯角度齣發,分享真實的酸甜苦辣。我特別好奇他們如何麵對作者的修改要求,以及如何跟設計師溝通封麵設計,這些都是我們讀者平時很難窺見的幕後花絮。我想,對於想從事文字相關工作,或是對齣版流程感到好奇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個寶庫。它不隻是傳授技術,更重要的是,它傳達瞭一種對文字的熱愛和對作品負責的態度,這在現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其實更顯得珍貴。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一本好書是如何誕生的,而不僅僅是欣賞它最終的樣貌。

评分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讀者,看著本土齣版業經歷瞭幾次衝擊和轉型,從早期的百傢爭鳴到現在的數位化浪潮,中間的轉摺點肯定少不瞭編輯們的拉鋸與掙紮。我對這本書感興趣的點在於,它是否觸及瞭「電子書時代下,文學編輯角色的轉變」這個核心議題。過去的編輯流程,從校對到排版,每一步都有固定的SOP,但電子書的格式化和閱讀習慣的改變,是不是讓他們的工作性質從「守門人」變成瞭「內容架構師」?或者,他們是否必須學習更多數位行銷的知識?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更具體地瞭解,在零時差的資訊傳播環境下,如何確保文學作品的品質不因載體改變而打摺。畢竟,文字的感染力,從紙本到螢幕,那種細膩的層次感,是很考驗功力的。

评分

其實,颱灣的文學環境是很依賴資深編輯的經驗傳承的,很多眉角都是「心法」而不是「口訣」。所以,如果這本電子書真能把這些實務經驗具體化、條理化地呈現齣來,那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我個人非常關注的是「選題」的部分。好的編輯,往往能從一堆稿件中挑齣真正具有時代意義或深具潛力的作品。這種「慧眼」是怎麼培養齣來的?是透過大量的閱讀纍積,還是需要對社會脈動有超乎常人的敏感度?我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編輯在挖掘新銳作傢時的有趣案例,例如他們是如何與那些還沒被市場看見的創作者建立信任關係,並一同把作品推嚮大眾的。這種「伯樂與韆裏馬」的故事,總是最動人的。

评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文學作品,某種程度上是編輯與作者共同完成的藝術品。作者提供原始的火花,而編輯則像一位精準的匠人,幫助這個火花燃燒得更旺、形狀更美。這本書,既然是以「話說」為名,想必語氣會比較貼近口語化的分享,這點我很欣賞,比起那些枯燥的學術論述,我更想聽聽行業內的人怎麼看待自己的專業。我尤其想知道,在颱灣這樣一個相對小的華文市場裡,文學編輯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持對文學創作的熱情和理想的。畢竟,麵對市場壓力,誰都不可能隻做純粹的藝術品。所以,如何平衡「叫好」與「叫座」之間的鋼絲,我想這會是書中最引人入勝的篇章之一。這種務實的探討,纔是真正能給予讀者啟發的地方。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讀書風氣好像越來越重視「網紅推薦」或是「暢銷排行榜」,真正能靜下心來品味一本書背後的編輯心血的讀者,大概越來越少瞭。所以我看到這本《話說文學編輯(電子書)》時,第一個想法就是「終於有人願意把這塊領域的辛苦說齣來瞭」。畢竟,編輯這個角色,在讀者眼中常常被簡化成「幫作者潤飾文字的人」,但實際上,他們肩負的責任遠遠超過這些。從稿件的初審、內容結構的調整、到版麵設計的協商,哪一步不是智慧和經驗的纍積?我尤其想知道,在麵對題材冷門但作者堅持的優秀作品時,編輯是如何在商業考量與文學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點的。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對市場敏銳的嗅覺,也考驗著編輯的信念。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尊重每一本齣現在我麵前的書,理解它背後有多少人默默付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