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颱日文學與戲劇流變 (電子書)

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颱日文學與戲劇流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佩珍
圖書標籤:
  • 日治時期
  • 臺灣文學
  • 日本文學
  • 颱日交流
  • 文學史
  • 戲劇
  • 文化研究
  • 福爾摩沙
  • 扶桑
  • 殖民地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重新省視颱灣、日本乃至東亞區域之間「越境」的歷史、文學、戲劇現象,其中如何呈現移植、抵抗、消長、互補與易位的諸多麵嚮。構成為三部八章,第一部主要以「敗者史觀」重新檢視參與「乙未戰役」而渡颱的「敗者」集團,以及之後承襲「敗者」係譜的渡颱日人其殖民事業與文業。第二部透過「戲劇現象」觀察日本帝國境內乃至東亞的人流與政治脈動共振下,如何產生錯綜複雜的網絡。我們看見日本戲劇的近代化透過「演劇改良運動」帶動戲劇改革,與日本帝國擴張的時程與日俱進,「新領土」颱灣也成為展演帝國欲望的新舞颱。第三部主要探討活躍於日本「內地」的颱灣混血詩人饒正太郎與在颱日人作傢阪口䙥子的「易/異地書寫」。颱、日重層與流動的歷史、戲劇與文學現象,有時強化,也有時顛覆二地的「政治力學」關係,甚至在東亞區域遊走,尋求連帶,企圖遊離於「帝國霸權」之外。福爾摩沙與日本在歷史、戲劇與文學領域的「邂逅」與拾遺,是本書希望能從被禁錮於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樊籠中解放齣來的一些斷片。唯有被解放,纔能被看見。
好的,以下為您撰寫一篇關於《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颱日文學與戲劇流變》(電子書)以外主題的詳細圖書簡介,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力求內容詳實且自然流暢: --- 書名: 《失落的星圖:大航海時代海權爭奪與地理認知重塑》 作者: 艾德溫·範德堡(Edwin Van Der Bilt) 譯者: 王誌明 齣版社: 遠海文庫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圖書簡介 《失落的星圖:大航海時代海權爭奪與地理認知重塑》是一部宏大而精密的海洋史著作,它沒有將目光聚焦於某一次偉大的探險航程的成功或失敗,而是深入剖析瞭十五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歐洲列強如何通過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海圖的繪製與爭奪,最終構建起現代意義上的全球權力格局。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地理知識本身就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戰略資源,其流傳、壟斷與泄露,直接決定瞭海權興衰與帝國疆域的劃分。 本書的敘事跨越瞭大西洋、太平洋與印度洋三大洋區,以清晰的曆史脈絡和豐富的史料細節,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知識權力鬥爭圖景。 第一部分:秘密的幾何學——伊比利亞的壟斷與早期航海術的誕生 開篇部分,作者追溯瞭地理學和製圖學在中世紀晚期的發展,重點探討瞭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將阿拉伯與古典學者的知識遺産與新興的航海實踐相結閤。作者揭示瞭一個關鍵事實:早期的航海傢們不僅僅是冒險傢,他們更是實踐性的地理學傢。他們通過經驗積纍,逐步揭示瞭地球的真實尺寸與形狀,尤其是在確定經度上的掙紮,成為瞭當時軍事和商業機密的核心。 範德堡教授詳盡分析瞭《托爾德西條約》的簽訂背後,所隱藏的對未知世界的知識劃分。這一章節深入挖掘瞭航海日誌、秘密地圖冊(如《波爾托拉諾圖》的演變)的性質。這些圖紙並非簡單的繪畫記錄,而是國傢安全層麵的戰略資産。任何一張關於洋流、風帶或新發現島嶼位置的詳細圖譜,其價值堪比一支艦隊。作者通過對伊比利亞半島檔案中零星記載的分析,重建瞭早期航海知識如何被嚴格的皇室機構(如裏斯本的“軍械庫”)所控製和保護的過程。 第二部分:風暴中的拓圖——法蘭西、荷蘭與知識的擴散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敘事重心轉嚮瞭北歐新興的海權國傢——荷蘭和法國。作者指齣,當伊比利亞的秘密開始齣現裂痕時,全球的地理認知也隨之加速重塑。這種“知識擴散”並非和平的學術交流,而是伴隨著間諜活動、私掠船的劫掠,以及航海科學的“去中心化”。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崛起,是知識管理一次重大的結構性變革。範德堡認為,VOC成功的關鍵在於其建立的開放但受控的知識生態係統。他們鼓勵水手、商人和製圖師之間的信息交流,但同時又通過嚴苛的閤同和知識産權保護,確保這些信息首先服務於公司的商業利益。本章詳細對比瞭阿姆斯特丹的製圖作坊與塞維利亞的皇室學院在信息處理模式上的本質區彆。 同時,本書也細緻考察瞭法國路易十四時期,在法國科學院主導下,對天文觀測和精確計時技術(解決經度問題)的投入。作者精彩地論證瞭,隻有當地理知識從經驗主義的“秘訣”轉嚮可被標準化的“科學”時,國傢層麵的遠洋戰略纔能真正成熟。 第三部分:太平洋的迷局與星圖的重繪 本書後半部分聚焦於太平洋這一廣袤的“知識真空地帶”。在歐洲人眼中,太平洋長期以來是一個由零星島嶼構成的模糊水域。作者通過對詹姆斯·庫剋等探險傢航行記錄的再解讀,闡釋瞭這些航行在地理認知上的革命性意義。 庫剋船長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他發現瞭新土地,更在於他係統地運用瞭當時最前沿的天文定位技術,繪製齣瞭前所未有的精確航綫圖。本書特彆關注瞭“星圖”的演變,即從傳統的星座定位,過渡到利用月距測量法確定經度的過程。作者強調,這些新繪製的星圖和海圖,直接瓦解瞭此前歐洲人基於傳聞或猜測構建的“想象中的太平洋”,迫使殖民者和外交傢們根據新的、物理上可驗證的地理信息,重新審視並劃定勢力範圍。 結語:知識的遺産與現代邊界 《失落的星圖》最終落腳於對現代世界秩序的反思。作者總結道,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國界、海洋主權以及國際法的基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這些大航海時代對地理知識的爭奪與最終的“科學化”之上的。本書揭示瞭曆史學傢、數學傢、船長和間諜們共同參與塑造瞭我們腳下的世界。它不僅是一部關於航海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信息戰、知識産權與國傢權力如何相互交織的深刻剖析。 本書適閤所有對地理學史、早期全球化、國際關係史以及科學技術史感興趣的讀者。它將徹底改變讀者看待舊世界地圖的方式——每一條等深綫、每一個標記的島嶼,都曾是血與火、智慧與陰謀交織的産物。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佩珍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學係碩士、日本築波大學文藝言語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專門領域為日本近現代文學、殖民時期颱日比較文學。
 
  著有《帝國幻想と颱灣1871-1949》(閤著)、《真杉靜枝與殖民地颱灣》、〈日本新劇與颱灣「理蕃事業」:以川上音二郎、太郎冠者(益田太郎)為中心〉、〈自由戀愛的新世代:日治時期颱灣女作傢群像〉等。另有颱日二地文學與學術專書的譯介與編譯,颱日文學導讀與隨筆散見於專書、雜誌。

圖書目錄

圖版目次
序章

第一部 福爾摩沙與日本敗者
第一章 明治「敗者」史觀與殖民地颱灣──以北白川宮徵颱論述為中心

一、前言
二、佐幕敗者到鎮颱神祇──北白川宮形象的更迭
三、東北朝廷立帝說的虛與實──森鷗外《能久親王事蹟》中的北白川宮形象
四、颱灣神社建構係譜──北白川宮與齣雲係神話之開拓三神
五、殖民地颱灣媒體中的「北白川宮」形象──明治「敗者」史觀再現與1911年大逆事件
六、結語

第二章 森於菟與其颱灣時代(1934-1947)
一、前言
二、颱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時期
三、颱灣時期的文業──森鷗外的引介與書寫
四、颱灣與鷗外的遺物
五、結語

第三章 殖民地颱灣的耽美派係譜──永井荷風〈濹東綺譚〉與西川滿〈稻江冶春詞〉的空間美學
一、前言
二、西川滿對耽美派的接受──從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到永井荷風的〈濹東綺譚〉
三、近代都市的異次元空間──〈濹東綺譚〉的「玉之井」與〈稻江冶春詞〉的「大稻埕」
四、女性分裂的身體──「私娼」阿雪與「藝旦」抹麗
五、結語

第二部 往返颱日的戲劇運動與思潮
第四章 日本翻案莎劇《奧塞羅》與殖民地颱灣──以《颱灣日日新報》在颱上演紀錄與劇評為中心

一、前言
二、《奧塞羅》翻案劇的颱灣首演
三、其後來颱演齣的翻案劇《奧塞羅》
四、結語

第五章 愛爾蘭文學的越境想像與福爾摩沙的交會──以「西來庵事件」的文學錶象為中心
一、前言
二、愛爾蘭經驗在東亞的傳播──梁啟超、林獻堂與「愛爾蘭」記號
三、作為觸媒與對殖民地經驗想像的「西來庵事件」──菊池寬的《暴徒之子》與格雷戈裏夫人的《牢獄之門》
四、結語

第六章 1920至1930年代的日本戲劇與東亞左翼文藝思潮──從鞦田雨雀、田漢與吳坤煌三者的越境關係看起
一、前言
二、鞦田雨雀與小劇場運動──以大正時期思潮為中心
三、田漢與鞦田雨雀──從《咖啡店之一夜》與《颱風前後》來看
四、吳坤煌與中、日的戲劇運動──從《戲劇》評論來看
五、結語

第三部 易地而居到易/異地書寫
第七章 颱灣詩人饒正太郎與日本昭和時期現代詩運動

一、前言
二、日本現代詩運動初登場──饒正太郎與颱灣詩人的《椎之木》時代
三、詩風轉變期──詩刊《筆記》與其後
四、饒正太郎的現代詩運動高峰期──詩刊《二十世紀》
五、饒正太郎之晚期與其挫摺──《新領土》時期
六、結語

第八章 阪口子的「颱灣書寫」」──「性╱別」、「再現」與「自我再現」
一、前言
二、阪口䙥子的「原住民女性」書寫──〈蕃地〉、〈蕃婦羅婆的故事〉
三、殖民地颱灣與自我再現──阪口䙥子的〈螳螂之歌〉
四、結語

結章
後記
各章初刊一覽
圖版齣處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5761
  • EISBN:978986350627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8MB

圖書試讀

序章(摘錄)
 
  1895年日本領颱後帶動人流產生變遷,1897年12月設立日人移居新領地的窗口―颱灣協會,成為協助日人移居經商的主要機關。因人流、物流變遷,各種文化流變現象均與颱灣島上人口結構發生的變化密切相關。之後日人為瞭統治之便,開始著手調查颱灣族群結構。領颱十年後,竹越與三郎齣版《颱灣統治誌》,將當時颱灣島嶼的人種分布分為四個族群:一、漳、泉二州為主的閩族;二、來自廣東,通稱客傢的粵族;三、與漢族聚居受其同化的原住民族;四、因漢族進入拓墾而被迫避居山中的原住民族。1940年丸山芳登提齣針對日本領颱後內地人移居的變遷情況調查,指齣: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之前的紀錄並不明朗;但與1905年當時比較,在那之前人口更少,更富流動性。颱灣總督府於1905年10月1日在颱灣舉行第一次國勢調查,當時在颱內地人口為57,335人,占全人口的1.91%。十年後1915年(大正四年)的調查則為135,401人,約為第一次調查人口的2.3倍。1925年(大正十四年)為185,401人,1935年(昭和十年)為270,584人,已經是1905年的4.37倍。自1905年第一次國勢調查起至1935年為止,平均比例每年增加7,008人。根據1935年為止的國勢調查,約67%的在颱日人是由島外移入,在颱灣齣生者(即灣生)約33%。丸山芳登指齣日本內地人移居颱灣的目的:「雖然也存在若乾從事農業開拓的部落移民,但主要依公務以及自由業、商業、工業、水產業、農業加工業等往來而增加……今後也因資源的開發、與南支方麵的關係等,而有大量人力需求的話,不僅大多數灣生將固守颱灣,來自內地的移入者也會隨之增加吧。」另,針對領颱初期至1940年代島上日人人口結構變遷的特徵,丸山如是敘述:「在颱內地人的人口構成,在明治時代猶具有新移民的特徵顯著,之後漸漸脫離此特徵,最近則與內地大都會地略為類似。」由此可知,日本領颱之後,在颱日人的農業開拓民並非大宗,主要為輔佐殖民地統治的公務員,以及隨同利用殖民地颱灣水陸資源的產業進入颱灣之相關人員。
 
  從以上先行研究,殖民地時期颱灣島嶼族群構成的特徵可歸納如下:一、颱灣人族群由漢族與原住民族構成。漢族包含閩族與客係,原住民族則依其與漢族同化程度深淺被劃分為兩個集團;二、在颱日人。戰後颱灣對日治時期「在颱日人」的認識與研究,至今為止幾乎等同於「內地」日本人的認知,不僅一元化,也均質化瞭在颱日人。事實上,在颱日人不僅依來颱時期與移居目的產生差異,依其職種性別,在日本人共同體及當時殖民地颱灣社會整體的位階也各自不同。此外,灣生以及隨日颱通婚誕生的「混血兒」,更是獨立於颱人與在颱日人族群之外的「新族群」。殖民地颱灣的文學與文化也依此複雜的族群結構產生更繁複同時重層交錯的現象。
 
  颱灣島內人口結構與族群在日本統治時期發生上述變化後,伴隨宗主國與殖民地颱灣人流與物流在帝國版圖乃至東亞區域當中往返遷移時,到底產生什麼樣接觸、衝突與流變現象呢?1895年日清戰爭之後,日本齣兵接收颱灣這塊新領土時,遭遇始料未及的激烈抵抗,歷時半年纔勉強底定。至今為止,這場乙未戰役由颱灣歷史觀點敘述居多,但參與1895年乙未戰役的日人集團組織內情,以及參戰的日人集團對之後渡颱的在颱日人發生什麼影響,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到底為何,並未有深入探討。日本領颱後,隨著版圖擴張,統治颱灣的正當性、定位如何展現,以及麵對挾現代化優勢君臨颱灣的「統治者」(他者)時,颱灣知識分子對「福爾摩沙」主體性如何想像,以及在東亞如何尋求連帶與「反殖民」共鬥的可能性,也是本書另一個問題意識。經過近四十年的統治後,颱人與日人在帝國版圖的流動交錯,產生易地而居的現象,也催生「易/異地書寫」的文學創作,颱、日作傢眼中到底映照齣什麼樣的「易/異地」(outlandish)風景?本書的書寫動機從上述問題意識齣發,依日本領颱開始的1895年開始到1960年代的時間線開展,從「福爾摩沙與日本敗者」(第一部)、「往返颱日的戲劇運動與思潮」(第二部)、「易地而居到易/異地書寫」(第三部)三個主軸進行探討,釐清日治時期颱日二地交錯流動的文學、戲劇現象如何浮現上述問題,進而建構有別於過去將日本帝國與殖民地颱灣以絕對的上下關係框架呈現之文學與文化風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瞭,「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立刻把我的思緒拉迴到那個充滿矛盾與變遷的日治時期。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對於那段歷史的複雜情感總是難以言喻,它既是殖民的陰影,卻也無可避免地帶來瞭文化上的衝擊與融閤。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背景下,颱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學和戲劇是如何在接收日本文化的同時,又努力地試圖保有自身的精神與風格。我特別想瞭解,當時的創作者麵對著「現代化」的浪潮與「皇民化」的壓力時,他們的作品裡究竟隱藏瞭多少心照不宣的抵抗,或者說是無奈的妥協。畢竟,文學和戲劇從來都不是純粹的藝術品,它們是時代精神最直接的反映,反映著人們在特定社會結構下的喜怒哀樂與價值觀的拉扯。希望作者能提供紮實的文獻考證,將那些在歷史洪流中快要被遺忘的聲音重新找迴來,讓我能從中窺見,百年前的「颱灣意識」是如何在文學的字裡行間與舞颱的燈光下悄悄萌芽或掙紮著。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如果能跳脫齣傳統的「漢人中心」或「日本殖民者」的二元對立,而是從一個更寬廣的「島嶼文化」建構的角度來審視颱日之間的文學戲劇互動,那就太棒瞭。畢竟,當時的颱灣社會並非鐵闆一塊,原住民文化、不同族群的移民,他們的文化影響也一定在某個角落裡發生瞭作用。我很好奇,在殖民統治下,藝術傢是如何發展齣一種「雙重曝光」的創作模式——既要符閤上層的期待,又要安撫底層的鄉愁。這種「在兩麵鏡子之間跳舞」的狀態,必定在他們的文字和錶演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特別期待能看到關於「翻譯文學」和「改編戲劇」的深入探討,因為這些媒介恰恰是文化轉譯最容易齣錯也最能展現創造力的戰場。如果能透過這些流變,看到戰後颱灣文化如何繼承並轉化這些日治時期的養分,那就更具意義瞭。

评分

對於常接觸颱灣本土戲麯與戰後文學的我來說,日治時期是一個關鍵的斷層與起點。這本書若能將文學和戲劇這兩個看似獨立的領域,用一套清晰的理論框架串聯起來進行分析,那會是極為精妙的。我猜想,劇作傢筆下的場景描寫,或許可以和當時新文學運動中對於「鄉土描寫」的追求相互印證;而舞颱上的服裝、錶演方式的改變,也必然反映瞭社會階層對於「新舊」觀念的認同轉變。我希望作者能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某位劇團團主如何周鏇於總督府的審查製度之下,或者某位詩人如何用晦澀的日文或夾雜著閩南語的詩句來錶達對故土的依戀。總之,我期待的不是冰冷的學術論述,而是能讓讀者感受到歷史脈動的生動描寫,讓我們能更貼近那些「人」在歷史洪流中的真實處境與藝術抉擇。

评分

讀這類探討歷史上文化交融的書籍,最怕的就是被過度簡化的「文化挪用」或「文化優越」的標籤所限製。我期望這本關於福爾摩沙與扶桑邂逅的著作,能夠展現齣極大的學術細膩度,去分辨哪些是真正的藝術上的吸收與創新,哪些僅僅是政治需求的錶層裝飾。尤其在戲劇方麵,舞颱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其即時性和觀眾的反饋,麵對審查,演員和編劇們的心思必然微妙。例如,某個古典戲碼中隱晦的「諷刺」橋段,是如何被巧妙地包裝纔能通過審核的?這需要極高的文本解讀能力。我希望作者能夠呈現齣那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藝術傢群像,他們或許沒有留下如戰後那般響亮的口號,但他們在那個特定的時空下所做的每一次藝術選擇,都積纍成瞭今日颱灣文化底蘊的一部分。這樣的深度剖析,纔能真正讓人理解,歷史是如何在看似平靜的文化錶麵下暗湧流動的。

评分

這本探討日治時期颱日文學與戲劇流變的專著,讀起來簡直像在翻閱一張泛黃的舊報紙,那種時間沉澱下來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我尤其關注的是「流變」這個詞,它暗示著一個動態的、持續不斷的轉化過程,而非靜態的對比。我想知道,當日本的文學思潮,像是浪漫主義或自然主義,傳入颱灣後,是如何被本土的知識分子「消化」並「再創造」的?舞颱藝術方麵,傳統的歌仔戲或布袋戲,在麵對新興的日式劇團或劇本結構時,它們是如何尋求轉型的,抑或是在夾縫中艱難地維繫著傳統的香火?這種文化張力,是這段歷史最迷人的部分。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勾勒齣影響的路徑與產生的化學效應,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將會非常高。我對於那些具體的作品案例非常感興趣,它們是證明文化交流與碰撞最直接的物證,光靠想像是很難體會當時創作者內心的掙紮與光榮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