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貞德
圖書標籤:
  • 法律史
  • 中國法律
  • 曆史
  • 公主
  • 清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明史
  • 女性史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部法律史作品。作者爬梳史料,詳細講述瞭北魏蘭陵長公主被駙馬毆打流產緻死這一經典案例的來龍去脈,以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的寫作方式探討瞭婚姻暴力、性犯罪、親屬容隱、連坐、夫傢認同、男尊女卑等重要而深刻的法律及婚姻倫理議題。
 
通過零星殘存的條文、案例和判決,作者分析瞭儒傢官僚集團與皇權在確定涉案人員罪名及刑罰輕重方麵的共識和分歧,深刻揭示瞭漢唐之間幾百年裡女性的法律地位情況、法學和司法的傳承狀況,顯示齣雖然從漢朝開始婚姻和傢庭倫理已被納入法律規範之中,但儒傢倫理法製化的進程是麯摺的,在鬍漢交融的北朝時期,夫尊妻卑的倫理並未完全進入法律體係之中。讀懂這一案件,對於中國法律“儒傢化”或“父權化”的發展過程,以及中國古代法律製度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王朝的黃昏:晚清的社會變遷與思想轉型》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的深刻劇變及其對未來走嚮産生的深遠影響。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一個延續瞭兩韆多年的帝國體製步入瞭其最終的黃昏。我們不再聚焦於傳統的政治權謀或宏大的戰爭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社會肌理的微觀層麵,探究在劇烈的動蕩中,普通民眾、新興士紳階層以及傳統官僚體係如何適應、抵抗或主動引領變革。 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旨在全麵勾勒齣這個轉型期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分:傳統的瓦解與現代的萌芽(1840-1895) 本部分側重於鴉片戰爭後至甲午戰爭前,中國社會結構在內憂外患下的鬆動與重塑。 一、商業革命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我們將詳細考察通商口岸的興起對傳統農業經濟基礎的衝擊。這不是簡單的商品交換,而是生産關係的重構。手工紡織業的衰敗如何加劇瞭農村的貧睏,以及新興的買辦階層和買地商人如何利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海外聯係,開始積纍財富並挑戰傳統士紳的經濟霸權。重點分析瞭“鄉紳的蛻變”:一些擁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士紳如何開始涉足實業,成為地方現代化的早期推動者,而另一些則堅守傳統,最終被曆史洪流所淘汰。 二、民間信仰與社會動員: 太平天國運動被視為清王朝中央權威衰退的標誌,但本書更關注其背後蘊含的社會心理。我們探討瞭白蓮教、天地會等秘密結社在特定區域的滲透力,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傳統宗教敘事來動員底層民眾,錶達對現有秩序的不滿。特彆分析瞭這些民間力量在麵對新的外來勢力(如基督教)時的復雜反應——既有排斥,也有部分采納其組織形式和救世思想的現象。 三、教育體製的首次裂痕: 洋務運動初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在教育領域引發瞭深刻的矛盾。本書詳細梳理瞭福州船政學堂、同文館等早期新式學堂的建立過程,以及它們在培養人纔與維護科舉體係之間的微妙平衡。通過對早期留學生群體書信和日記的分析,揭示瞭他們迴國後在傳統官僚體係中遭遇的製度性阻力,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將西方的科學知識和思維方式植入僵化的學術環境。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蕩與政治的角力(1895-1911) 甲午戰敗成為一個巨大的思想斷裂點,加速瞭從器物層麵轉嚮製度和文化層麵的變革呼聲。 一、知識分子的“救亡圖存”: 重點分析瞭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知識分子如何利用報刊雜誌(如《時務報》)進行大規模的社會動員。他們的論述不再局限於修繕船艦、建立工廠,而是直指君主立憲、權力製衡等政治哲學核心。我們對比瞭梁啓超的“新民說”與嚴復對赫胥黎、斯賓塞等西方思想傢的譯介,探討瞭如何在中國傳統儒傢倫理框架內消化和重塑“公德”與“進化論”概念的過程。 二、改革派與保守派的權力博弈: 本書細緻描繪瞭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權力中心內部,關於變法圖存的不同路徑。這不是簡單的“開明”與“守舊”的對立,而是不同利益集團對國傢未來走嚮的根本性分歧。戊戌政變不僅是政治清洗,也是傳統精英(如軍機大臣、綠營舊部)對新興改革力量的一次集中反撲。 三、地方自治的興起與中央權力的稀釋: 清末“新政”中推行的預備立憲,意外地催生瞭地方士紳和城市精英的政治覺醒。我們將考察商會、教育會等新型市民組織的崛起,它們如何利用章程、集會等現代形式,開始行使超齣政府控製的社會動員和資源調配能力。這種自下而上的政治參與,如何反過來削弱瞭中央政府的財政和行政效率,為最終的革命創造瞭條件。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現代性”鏡像 本部分迴歸社會層麵,觀察現代觀念如何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留下印記。 一、城市空間與消費文化的誕生: 以上海、天津為代錶的通商口岸,成為新舊交融的試驗場。我們分析瞭新式茶館、戲園子、百貨公司的齣現,它們如何創造瞭一種新的公共空間和消費體驗,吸引瞭不同階層的人群。對旗袍、西裝等服飾的變遷研究,揭示瞭身份認同在著裝上的掙紮與重塑。 二、傢庭倫理的衝擊與重構: 廢除纏足運動的緩慢推進、女學堂的興起,以及對“一夫一妻”的討論,都顯示瞭傳統父權傢庭結構的鬆動。本書通過對晚清日記和迴憶錄的解讀,呈現瞭知識女性群體在接受新式教育後,與傢庭長輩在婚姻自主權、職業選擇上的衝突與協商。 三、衛生觀念與公共事務的萌芽: 西醫的傳入不僅是醫學技術的更替,更帶來瞭對個人身體和公共衛生的新認知。瘟疫防治中的政府乾預,以及民間對“細菌”概念的接受過程,標誌著現代公共管理意識的初現。 結論: 《王朝的黃昏》試圖描繪一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時代。晚清並非一個被動挨打的沉睡巨人,而是一個在巨大的結構性壓力下,進行痛苦、多路徑、甚至自我否定的現代化探索的復雜社會。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動蕩、思想掙紮與精英的艱難選擇,是理解二十世紀中國命運的關鍵。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重社會、輕傳統政治敘事的視角,讓讀者得以窺見那個舊時代如何在內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壓力下,完成瞭曆史性的轉身。

著者信息

李貞德,臺灣大學歷史係學士、碩士,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坊問學者、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她的研究取徑與焦點,主要從性別的角度探討傳統中國的法律製度和醫療文化,代錶作為《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女人的中國醫療史》。她喜歡讀書、旅行和說故事。

圖書目錄

楔子/ 1  
 
古今異同/ 5
修正“民法”親屬編/ 7
專製皇朝與父係倫理法製化/ 13
 
第一章悲劇發生瞭/ 17
駙馬通姦,公主流產/ 20
父係傢族倫理/ 25
為罪人辯護/ 30
抗議駁迴/ 34
悲劇的啟發/ 35
 
第二章不倫之戀:通姦的罪與罰/ 37  
姦夫之刑/ 40
以妒防奸,另類婦德/ 46
淫婦之罪/ 51
 
第三章傢醜不外揚:婚姻暴力與婦女地位/ 60
以《鬥律》處罰暴力/ 62
男性暴力/ 64
法律程式:驗傷、保辜與“非公室告”/ 69
女性暴力/ 74
南北有異/ 77
誰是我的母親/ 84
男女有別/ 86
 
第四章生為夫傢人,死為夫傢鬼:法律中女性的夫傢認同/    88
容隱/ 89
族刑與連坐/ 91
離婚避禍/ 96
齣嫁從夫/ 100
同情女弱/ 102

第五章牝雞司晨?女人當傢!/ 110
皇權與司法/ 111
從內朝到外朝/ 114
法律世傢/ 116
鮮卑女性/ 122
女主政治/ 127
靈太後的崛起與作為/ 132
武則天的改革/ 135
 
餘 論/ 142  
觀察歷史/ 144
聯想現代/ 147
 
參考書目/ 151  
圖片齣處/ 157 
 

圖書序言

  • ISBN:9787229170646
  • 規格:精裝 / 162頁 / 32k / 13 x 19 x 2.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 齣版地:中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會讓人昏昏欲睡的“曆史大全”,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筆極其老練,充滿瞭洞察力,他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把那些冷峻的法律條文寫齣如同小說般跌宕起伏的戲劇性。我被那種對古代法官和訟師群像的刻畫深深吸引住瞭,他們不再是模糊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各自的智慧、局限和妥協。書中對“證據鏈”的形成過程以及古代“酷刑”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的描述,細緻入微,讀來令人既震撼又心驚。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的筆法,使得全書充滿瞭人情味和曆史的重量感,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體驗到瞭強烈的代入感和情感衝擊。

评分

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精神上的冒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體敘事,而是選擇瞭一種主題式的切入點,從“懲罰的藝術”到“身份與特權”,層層遞進,將古代法律的方方麵麵都涵蓋瞭進去。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章節過渡時所使用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引言,它們像是為接下來的內容做瞭精準的“劇透”,吊足瞭讀者的胃口。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法律視為一套冰冷的規則,而是將其視為社會心理和權力意誌的投射。每次讀完一個案例分析,我都會忍不住閤上書本,對著窗外沉思良久,思考法律是如何塑造瞭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的。這簡直是一本能激活你獨立思考的絕佳讀物。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真是絕瞭,作者像是帶著我們穿梭迴瞭古代的審判現場,那種緊張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尤其是在描述一些著名的曆史案件時,那種對細節的考究,讓人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塵土和恐懼。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入法律條文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將當時的法律精神和我們今天的觀念進行碰撞,引發瞭讀者對於“公正”這個概念的深刻反思。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法律常識,在書中被一層層剝開,展現齣其背後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權力博弈。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的司法體係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教科書上乾巴巴的條文,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充滿瞭人性的掙紮的故事。作者的筆力之深,著實令人佩服,他成功地將枯燥的法律史轉化成瞭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的全新視角——透過法律的棱鏡。我感受到瞭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巨大耐心和對文化差異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探究“為什麼會那樣發生”。書中對特定法律概念(比如“親屬相庇”原則)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鬆緊度變化分析,展現瞭法律在維護穩定與實現個體正義之間的永恒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法律概念的詞源學考證,這讓整個敘述的根基更加紮實。讀完後,我對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的復雜性有瞭質的飛躍,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曆史理解的門。

评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廣度都讓人嘆為觀止,它絕非市麵上那些淺嘗輒止的曆史普及讀物可比。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去挖掘那些湮沒在浩瀚史料中的珍貴信息。我注意到,他對不同朝代法律的演變脈絡梳理得極其清晰,從先秦的萌芽到明清的完備,每一步的邏輯推演都環環相扣,邏輯鏈條密不透風。特彆是在討論某個特定時期的法律製度如何影響到當時的社會階層流動和文化風貌時,作者的論證嚴謹得讓人不得不信服。那種旁徵博引、旁證確鑿的寫作風格,讓即便是法律門外漢的我,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智識魅力。這更像是一部嚴謹的學術研究報告,但語言組織卻又充滿瞭文學的張力,讀起來毫不費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