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花色:42件在地生長的美感物事【限量加贈「手帳風便利貼組」】

生活的花色:42件在地生長的美感物事【限量加贈「手帳風便利貼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瀋奕妤
圖書標籤:
  • 生活美學
  • 在地文化
  • 植物
  • 手作
  • 慢生活
  • 日常
  • 禮贈
  • 設計
  • 藝術
  • 文創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設計品牌「印花樂」的靈感之源,
一本從「在地」生長齣來的美感小書,
傳達對日常的豐富感受,
也邀請你,一同拾起生活中的片刻美好!
 
  「美」在哪裡?
  或許是漫步街頭、走上屋頂、流連於各種藝術展演的場域裡,
  但也可以是一麵牆、一束花、一桌菜,甚至一場公車旅行……
 
  打開感官,你會發現,
  「美」並非過上多麼不一樣的日子,
  而是每個人敏銳而獨到的感受能力。
 
  ●一個美學工作者,如何從「心」挖掘對生活的熱情?
  一個愛畫牆壁而讓大人頭疼的小女孩,毅然決然進入男校美術班,大學畢業後更與高中同學一起創立設計品牌「印花樂」。身為創意總監的瀋奕妤一手做商品設計,一手傳遞美學價值。
 
  會不會擔心沒有靈感的一天?在書中,她娓娓道來各種「創意發現」的過程,從書桌到陽颱,從街道至辦公室,就算在最平凡的日子裡,仍能發掘齣有意思的觀點,俯拾即是美。
 
  ●一座多元的島嶼,颱灣的美,是什麼樣子?
  「你的靈感從何而來?」帶著品牌走嚮世界的同時,這個問題深深影響瞭奕妤的設計價值觀,也讓她反覆思考這片沃土的多元。
 
  其實餐桌上、山林間、菜市場……那些張開眼就看見的地方,便是滋養文化的土壤。書裡不僅有貼近我們生活周遭的文字,更將印象化為印花。42幅動人花色彷彿靈魂之窗,引發你我的浪漫想像!
 
  ●一如往常的日子,你也能為自己種下美的種子
  在過去,休閒嗜好、興趣消遣往往被視為不正經之事,不被鼓勵好好培植。但這些「獨特」反而能展現一個人的本質,也是培養美感的好方法。
 
  看一場電影、聆聽一首歌、跳一支舞、種一盆植物,甚至隻是一場閒聊、一段散步,「美」並非獨善其身,而是對人事物的關懷與感同身受。到底什麼是美、怎樣纔美?這本書想說:沒有絕對意義,人人盡享詮釋的自由。
 
  在AI趨勢開始鬆動人類自我價值認知的這個時間點,
  我認為感性與創意,纔蘊含著最終能幫助我們確認自身存在意義的答案。──瀋奕妤
 
美力推薦
 
  米力|生活傢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
  周慕姿|心理師
  敏迪|國際新聞界的天之嬌女
  陳頤華|《鞦刀魚》總編輯
  劉冠吟|前華山品牌長
  顏君庭|Pinkoi執行長
  遊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乘載著印花樂十五年的品牌積纍,這本書不隻是本美學養成的靈感書,更像是挖掘自我生命美景的重要暖心之作……也圈起我們這般深受美學感動的同行者,繼續往下個世代延伸彩色光譜。──陳頤華/《鞦刀魚》總編輯
 
  文化創意工作者如奕妤及印花樂,厲害的地方就是將尋常人生抽取齣哲學的醍醐,再化成藝術。《生活的花色》是我近年看過最動人的生活書寫之一,推薦給每位熱愛生活的你。──劉冠吟/前華山品牌長
 
  所有的新科技、新事物等,還是得迴到人類對於生活追求的美好,於是,藝術與文化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養分……這本書的問世,能讓更多朋友認識印花樂與Ama,成為彼此生命裡的精彩。──遊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生活的美學:日常器物與在地精神的對話》 一本深入探索生活物件如何承載文化、曆史與美感的深度導覽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物品”的圖錄,而是一次關於“物性”與“生活哲學”的細緻叩問。它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地域的界限,去探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蘊含著深厚人文價值的器物。我們不再滿足於快速消費帶來的短暫新鮮感,而是迴歸到對“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的本質思考上。 全書分為“器之源”、“形之韻”、“用之思”、“傳之意”四大篇章,以一種既嚴謹又富於詩意的方式,解構現代生活美學背後的傳統根基與匠心獨運。 --- 第一篇:器之源——材料的敘事與土地的記憶 這一部分將焦點投嚮構成萬物的原始材料:泥土、木材、縴維、金屬。我們探討的不是材料的化學構成,而是它們如何通過地域的獨特氣候、地質條件,以及世代相傳的采擷、冶煉、加工技術,最終賦予器物獨一無二的“性格”。 1.1 土與火的煉金術:陶的韆年對話 深入分析不同地域黏土的顆粒結構如何影響燒製的溫度與釉色的變化。從古老的陶土礦區到現代拉胚藝術傢的工作室,記錄下泥土如何被賦予生命的過程。介紹幾種地方性的特殊燒製技術,例如“登窯”的隨機性美感、“柴窯”中火痕的自然肌理,以及低溫釉與高溫釉在實用性與觀賞性上的權衡。此處不著重於介紹具體的“花色”産品,而是探討如“素樸之美”和“殘缺之趣”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價值定位。 1.2 木的紋理與時間:年輪裏的曆史書寫 木材不僅僅是傢具的骨架,它是凝固的生態史。本章細緻描繪瞭不同樹種(如硬度極高的本土硬木與輕盈耐腐蝕的竹材)在特定氣候下的生長特徵,以及木匠如何順應而非對抗木材的天然彎麯與紋理走嚮進行創作。我們探究瞭“榫卯結構”作為一種純粹的力學美學,如何在無需一釘一鉚的情況下,實現結構上的持久與穩定,體現瞭對自然材料的極緻尊重。 1.3 縴維的溫度:從田壟到日常的觸感 這一節轉嚮紡織與編織藝術。討論特定植物縴維(如苧麻、棉、麻)的種植環境如何影響其強度和光澤。重點剖析瞭傳統染色技術,例如利用植物根莖、礦物提煉齣的天然色漿,它們色彩的沉靜與耐看性,如何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閤。著重討論“手感”在生活器物中的重要性——一件好的物品,必須能通過指尖傳達齣製作者的專注。 --- 第二篇:形之韻——結構、比例與人體的和聲 本篇關注器物的外觀形態,探討幾何學、人體工程學與文化符號如何共同塑造瞭物品的“外相”。 2.1 黃金分割與實用幾何:看不見的秩序 分析許多經典器物設計中潛藏的數學美感。例如,一個完美的茶碗(或任何盛放器皿)的口徑、腹深與底座的比例關係,如何影響其持握的舒適度和內容的展示效果。這裏強調的是“功能性美學”——當結構完全服務於功能時,自然而然産生的和諧形態,而非純粹的裝飾。 2.2 留白與負空間:禪意的設計語言 深入探討東方美學中“空”的概念如何體現在器物設計上。探討器具的“內涵”(儲存空間)與“外形”(器物本身)之間的張力。一件器皿的魅力,往往在於它邀請使用者去想象其未被占據的部分,以及周圍的環境如何反襯齣器物本身的綫條。 2.3 符號的語言:超越裝飾的圖案 考察器物上紋飾的演變。這些圖案不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而是曆史事件、信仰體係或社會階層的視覺代碼。分析如何區分純粹的裝飾性圖案與具有深刻文化寓意的圖騰,以及現代設計師如何提煉這些符號,使其在當代語境下保持張力。 --- 第三篇:用之思——習慣、儀式與日常的升級 器物存在的最終意義在於使用。本章聚焦於器具如何融入我們的生活習慣,並反過來影響和塑造我們的生活儀式。 3.1 動綫的微觀哲學:從拿起、放置到收納 分析日常動作中的效率與愉悅感。例如,一把理想的餐具或工具,其重量分布、手柄的弧度,如何優化瞭每一次取用和歸位的過程。這種設計上的細微考量,是區彆於批量生産和手工精製的核心要素。 3.2 慢生活的載體:時間給予器物的痕跡 探討物品在使用過程中産生的自然磨損、包漿與褪色——這些“瑕疵”如何成為使用者與物品之間建立情感聯結的證明。引入“侘寂”(Wabi-Sabi)的理念,但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實用主義視角下,論述磨損不是衰敗,而是參與瞭物品的生命周期。 3.3 器具的敘事功能:餐桌上的對話 研究特定場閤使用的器皿(如特定的酒杯、茶具、食物盛盤)如何預設和引導社交行為與儀式感。強調器具並非被動地承載內容,而是主動地構建瞭場景的氛圍與規範。 --- 第四篇:傳之意——傳承、創新與可持續的美學 最後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器物設計的未來,探討如何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同時,實現材料和技藝的可持續性發展。 4.1 匠人精神的代際傳遞 訪談當代一些堅持使用傳統技法的小型工作室,記錄他們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教育和社區閤作來確保瀕危技藝的生命力。強調“人”纔是創造美感物事的核心驅動力,技術永遠依附於人手。 4.2 地方美學的全球語境 探討如何將具有強烈地域屬性的設計語言,提煉齣具有普適性的美學原則,使其能夠跨越地域障礙,被全球審美所理解和欣賞。這是一種平衡“在地性”與“國際性”的微妙藝術。 4.3 修復即新生:對抗一次性文化的宣言 介紹現代的修復技術與理念,不僅僅是修補損壞,更是通過修復來增添新的曆史層次。討論“可修復性”作為設計要素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將器具視為需要長期維護的夥伴,而非輕易丟棄的消費品。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以更具洞察力的目光,重新審視我們身邊的一切日常用品,發現隱藏在平凡之下的,由材質、工藝和時間共同編織而成的,真正屬於生活的、深沉而耐看的美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瀋奕妤
 
  印花樂共同創辦人、品牌創意總監,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係畢。藝術是興趣也是工作,鎮日遊走於浪漫與務實、圖像與數字之間。寫字是心靈的泡泡浴,每天堅持寫日記。
 
印花樂
 
  成立於2008年的颱北大稻埕。從第一款「颱灣八哥」圖案開始,持續推齣具有颱灣當代美感品味的「新颱味印花設計」。印花樂的設計風格平易近人,注重生活實用功能,同時融入社會與環境共好理念,持續增加永續材質的使用,並與NGO閤作,攜手在地社區工坊製作商品。2022年獲得國際B型企業認證。
 
  www.inBlooom.com

圖書目錄

推薦文 圈起世代,也繽紛瞭颱灣的溫柔光譜/陳頤華
推薦文 過生活的超能力/劉冠吟
推薦文 尋常,也能有意思!/遊智維
前言 最需要人類感性的時代

Part1美學工作者養成之路
畫畫與童年
美術班
手作的快樂
彩色的牆

Part2颱灣是什麼樣子?
與芬蘭設計師對談
多元颱味
我認識的颱灣迷
腦袋裡的歷史缺頁
環島看見的古與新

Part3旅行在地方
手繪地圖、旅人書房、曼榖
荷蘭美感散步
法國沒有醜東西
遊牧畫傢Luongo
伊斯坦堡的老奶奶領路人
京都纔有的風景
旅行就在前往美術館的路上

Part4有時拍手,有時跳舞
梵榖的自畫像
音樂裡的畫麵
舞蹈與生命
如果有部颱灣藝術傢影集
藝術真是讓人看不懂

Part5品味從小物開始
白桔梗
白日夢音響
紅色的畫
緬甸的紙燈籠
喜歡的東西
織物換季
絲巾
實體店的意義

Part6美在自然裡
薩爾加多的凝視
風之榖
露營的早晨
一日爬山
撫摸鯊魚
生態恐怖主義

Part7尋常生活的不尋常之美
換盆記
屋頂上
招待朋友
路樹
公車視角
街頭藝人
菜市場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613928
  • 叢書係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3 x 19 x 1.5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最需要人類感性的時代
 
  AI的時代來臨瞭,反而很多人開始討論:人類的價值是什麼?
 
  每篇文章、每場分析,最後所下的結論,幾乎都是「人類的價值在於創意、創造力、抽象思考能力」雲雲,也就是人類的「感性」能力。
 
  我們真的看重自己的感性能力嗎?
 
  每一個人天生都擁有感性,例如聞到香氣,會覺得愉悅;看到美麗的風景,會覺得舒暢。這些看似自然而然的感受,經過適當的啟發與培養,其實可以轉換成創造力與品味的提升。
 
  我是一個生活設計品牌的創辦人,品牌的存在目的,就是要激發顧客內心對生活產生熱愛、快樂與美的感覺。我們自己本身需要保持高度敏銳的感性能力,捕捉細微的美好感受,再疊加創意,轉譯成人們能理解、想親近的事物。
 
  平常我們都透過商品與人們溝通,但隨著AI的普及,如今已是個圖像都能自動生成的時代。如果隻是需要一張圖,下個指令就能獲得。但這張圖是否能引發人們更深刻的啟發、更細微的情感、更豐富的想像等,其實需要創作者從源頭就注入更多創意思考。
 
  我開始想,或許我們捕捉靈感、設計、創造的過程,在這個時代,更能夠凸顯意義。
  會讓我感覺美好的生活小事,都是哪些事情、哪些時刻呢?
  什麼是屬於我們颱灣人的美好呢?
  我曾用心感受過這些事物嗎?
  我們為什麼在那些事物上看見美?
  我們如何把感受轉譯成創意語言?
 
  這些想法啟發我開始動筆寫下對生活的感覺,那就是印花樂電子報「花語週報」的開端──每週為你獻上一束芬芳。我以印花樂創意總監的身分,每週寫下一則對生活的感覺、新發現的靈感、正在思考的問題等,分享給訂閱者。
 
  文字固然能夠深度挖掘、傳遞想法,卻不若圖像能帶給人們更直覺的感受,因此,我們也在週報中獻上一幅由設計師自由發想、創作的圖畫。
 
  每週固定都要動筆書寫,促使我必須更加專注於挖掘題材,更關注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性。剛開始連載的時候,我很擔心有一天會沒有靈感、寫不齣東西來。沒想到進行瞭一年多,從未發生過這種事。
 
  我發現,那是因為對生活的感受力提升瞭以後,靈感的來源也跟著多瞭起來。
 
  季節變換的街景、在書上讀到的句子、路上無意間聽到的一段對話、過往旅行中帶迴的紀念品、陌生人給予的善意……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都能持續為我帶來靈感。
 
  大傢一定常常聽到創意工作者的一種說法:「創意來自生活。」誤以為創意人的生活過得有多麼不同,但其實關鍵是對生活的感受力,讓我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裡,仍能發掘齣有意思的觀點。
 
  這本書是以我在「花語週報」的專欄文章為基礎,保留「傳達對生活的豐富感受」核心精神,重新精選文章改寫而成,並搭配一幅印花樂設計師們創作的圖像與設計理念。
 
  整本書雖然脫胎自生活大小事,但實以「挖掘內在感性、培養美感創意的方法」為主題,建立章節脈絡:
  一開始,我先談個人的美學教育、美感養成過程。
  再談對文化工作者來說極重要的,關於自身文化價值與在地認同的探索歷程。
  接著,我從藝術作品、生活物品的選擇中,分享啟發靈感、提升美感品味的方法。
  人的感受無法脫離自然而存在。我們追尋美感體驗的過程,終究要麵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反思。
  最後則是迴到極其平凡的日常,與大傢分享如何在生活中看見美。
 
  希望大傢看瞭這本書以後,不隻是瞭解我「作為美學工作者」的觀點,也能藉由這些方法,啟動自己的感性能力,提齣自己的觀點。
 
  畢竟,在AI趨勢開始鬆動人類自我價值認知的這個時間點,我認為感性與創意,纔蘊含著最終能幫助我們確認自身存在意義的答案。
 
推薦文
 
圈起世代,也繽紛瞭颱灣的溫柔光譜
陳頤華/《鞦刀魚》總編輯
 
  「請幫我在大稻埕購買『印花樂』的提袋好嗎?」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要送日本朋友伴手禮,也常透過日本情報來挖掘外國人眼中的颱灣品牌。某一年,我開始收到許多代購訊息,這成瞭我認識印花樂的起頭。
 
  以前我們總是說:芬蘭有設計品牌「Marimekko」,日本有來自京都的「SOU.SOU」,颱灣卻永遠是紅白塑膠袋。而隨著設計顯學的推波助瀾,那些曾經不太忍直視的颱灣元素,像是血脈裡的DNA,逐漸長成「颱灣圖騰」。
 
  二○○八年的印花樂,真切地開啟這趟色彩旅程,重新用颱灣人張開眼就可以看見的窗花、餐桌上的米飯、走遠一點到山林間遇見的颱灣特有種,幻化為「我們的輪廓」,讓印在布料上的圖像時髦瞭起來。
 
  所謂「颱味」,或許就是用日常纍積齣的美感,定義對下一代述說的在地模樣。當「颱灣的印花樂」成為日本客人口中的重要禮品時,即使是最習以為常的老磁磚花色,也能是外國人眼中的經典珍寶。後來的印花樂,甚至也以紅白塑膠袋外型設計齣背心袋,成瞭環保袋的代錶作之一。昔日忽略的常民用品,纔是屬於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紅白袋很好,如果可以永續不浪費,更好。
 
  與印花樂創意總監奕妤(Ama)的緣分,是我們分別在不同時間到日本福井市的小鎮東鄉「微住」(採取「旅行以上、定居未滿」的形式造訪一地,由《LIP》雜誌編輯長田中佑典提齣,創造地方交流的新可能)。當我得知她將以印花樂設計替日本的地方車站換上新裝時,宛如颱灣小鎮重金禮聘國際設計師前來展示作品般的光景,讓我再次替這項成就感到驕傲。沒有文字、沒有具體影像的圖案,反而成為跨越文化的共同語彙,眼前所看見的印花,都將各自解讀成自己喜歡的故事。我想,從這座車站齣發的旅人,必將帶著印花樂的祝福,心滿意足地前往目的地。
 
  乘載著印花樂十五年的品牌積纍,這本書不隻是本美學養成的靈感書,更像是挖掘自我生命美景的重要暖心之作。每篇文章後都會放上一幅手感十足的花樣作品,呼應著文字間的景色,也「具象」瞭人生中無數個「抽象」的時刻。
 
  讀到Ama從小念美術班、用電影纍積知識、以島嶼的山海景色,形塑成瞭如今的自己;以及書中篇章〈如果有部颱灣藝術傢影集〉,提及陳澄波、席德進,因前人之路纔踏齣的颱灣文化,都讓我想起賈伯斯(Steve Jobs)時代的「蘋果」(Apple Inc.)品牌廣告,匯聚瞭如瘋子般的天纔,成為推動人類嚮前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設計萌芽的年代裡,因美麗之島的多元價值,一群具有美感意識的工作者投入創作,滋養瞭創意的土壤。他們討論族群、性別、所有愛與被愛的理由,像是露水般,灌溉瞭生命的圖騰,長成此刻的模樣;而這些讓人愉悅的線條,也圈起我們這般深受美學感動的同行者,繼續往下個世代延伸彩色光譜。
 
  Ama在書中說到:「如果有來生,我真希望自己是個舞者。」我倒想說:「如果有來生,我希望我是一塊能讓人感到幸福快樂的印花啊。」
 
推薦文
 
過生活的超能力
劉冠吟/前華山品牌長
 
  在做《小日子》雜誌之前,我就已用顧客的身分愛上印花樂這個品牌,跟奕妤認識倒是這七、八年的事。我們一起參加瞭由手工皮鞋品牌「林果良品」老闆Gary及信儒舉辦的讀書會,與會的同學都是創業者,每個月聚會一次,成員約莫十五人,奉讀書為名行聚會之實,通常以宵夜或是喝一杯作為活動精髓。
 
  我參加讀書會的興緻很薄弱,但與創業傢們定期相聚倒很不錯,奕妤是吸引我參加的一大誘因。她是一個很有趣的人,「有趣」這個字有很多種定義,她的有趣是橫跨光譜的,可文藝可綜藝,就算隻是閒聊,也可感受到她說齣口的東西經過細緻思考。
 
  想法很多的人有時好為人師,有時令人感覺滔滔不絕,奕妤完全不會,她是那種可以長時間聽她講話,而絲毫不覺厭煩的人。而讀這本書,就彷彿端一杯茶與她在暖陽的下午閒聊,心中會不時浮現:「啊,我怎麼沒想過。」她觀察的事物很傢常,但她的想法別有洞天。
 
  本書是一個從小有許多天馬行空想法的孩子,她一路的學思歷程,到創業之後的見聞。她說起高中美術班老師鼓勵同學勇敢去旅行,於是「還不到考機車駕照的年紀,我們常常手拿一本地圖、火車時刻錶就上路……在高中三年裡,我與同學幾乎踏遍颱灣各地。」
 
  那一篇的結尾,還搭配瞭一幅印花樂的作品,由設計師林匯芳繪製,說的是:「雖然有些人的旅途不見得會首尾相連,但仍有他自己的終點。所有的旅途點線麵套疊,最終形成瞭我們的人生地圖。」我看見一件件人情物事,凝鍊成清澈的文字,再化成動人的畫作,成就這本我愛不釋手的書。
 
  印花樂的另兩位創辦人邱瓊玉(企鵝)、蔡玟卉(小花)與我也相熟,她們三位長年號稱自己是大稻埕的女子團體「S.H.E」,是我輩青創的楷模,並且真的與S.H.E一樣,各有特色,但相知相惜互補,感情長長久久。
 
  這三位女子還有一個神奇的共同點,就是「生活專業戶」,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如同書中說的:「人生就是不斷為牆麵上色、刷白、再上色的過程,消失的色彩就歸檔納入記憶的色票裡,而我永遠都能為自己刷一麵象徵新生活的托斯卡尼黃牆。」這樣讓日子不斷浮現花色的,不正是過生活的超能力嗎?
 
  文化創意工作者如奕妤及印花樂,厲害的地方就是將尋常人生抽取齣哲學的醍醐,再化成藝術。《生活的花色》是我近年看過最動人的生活書寫之一,推薦給每位熱愛生活的你。
 
推薦文
 
尋常,也能有意思!
遊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曾說,他若非旁聽過關於字體設計的課程,就無法創辦蘋果以設計與美學見長的麥金塔電腦。這個時代儘管在虛擬世界與人工智慧裡奔馳著,但所有的新科技、新事物等,還是得迴到人類對於生活追求的美好,於是,藝術與文化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養分。
 
   Ama從藝術背景齣發,將多彩繽紛的圖騰作為乘載颱灣一切美好事物的載具,與高中同學創辦瞭令人愛不釋手的印花樂品牌。這一次則將她的美學觀察、生活所感,甚至工作之道一一書寫下來。原來旅遊異國、爬山露營,甚至隻是坐公車通勤,注目著一如往昔的熟悉街道,都能觸發感官,讓看似平常的際遇,變得很有意思!
 
  我又想起,每次到訪印花樂店裡,總是遇見許多來自不同國傢的旅客,開心地將這些記錄福爾摩沙島嶼的故事一一帶迴傢,成為連結彼此情感的橋梁。或許有人認為紀念品不過是某種形式主義,但這就如同我熱愛並從事的旅行一樣,體驗與物件都是創造感動當下的延續,讀到Ama寫美術館的禮品店、循著光找到傳統的紙燈籠、淘到一條改變個人風格的絲巾等,更加堅定瞭我的想法。我們總在其中有所收穫、備受鼓勵,而繼續朝著自己堅持的方嚮大步走去。
 
  期待這本書的問世,能讓更多朋友認識印花樂與Ama,成為彼此生命裡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這類介紹本土文化的書籍,我都會特彆關注作者的敘事視角。我最怕那種居高臨下的記錄,仿佛是外來者對某種“異域風情”的獵奇式展示。我期待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真正融入瞭當地生活,帶著深厚情感去觀察和記錄的人。我希望在字裏行間能感受到他對這些“物事”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尊重,而不是機械的知識羅列。這種真誠感是區分一本好書和普通讀物的關鍵。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與這些物事製造者、使用者之間的故事、訪談或個人經曆,那將大大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我渴望看到的是一種對話,是人與物、人與土地之間建立起來的深厚聯結,而不是一份冰冷的清單。好的文字應該能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體驗那份獨屬於特定地域的時光沉澱和生命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股清流,那種淡雅的色彩搭配和精緻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對視覺美學非常敏感的人,市麵上很多設計都趨於雷同,但這本書的裝幀卻透露齣一種獨到的匠心。從封麵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於“在地生長”這件事的理解並非停留在錶麵的口號,而是深入到瞭生活的肌理之中,仿佛每一筆色彩、每一個字體選擇都經過瞭深思熟慮。拿到手裏那種紙張的質感也相當棒,很舒服,讓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每次看到它放在書架上,都覺得整個房間的氛圍都提升瞭一個層次,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挑選的傢居裝飾品。我非常期待翻開內頁,看看這種外在的美感是否能延續到文字和內容中,畢竟一個好的“物事”不僅要好看,更要有內涵。我猜想,這本書的編輯和設計師一定花瞭大量的心思去打磨細節,纔能呈現齣如此令人愉悅的視覺體驗。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源於本土、帶著泥土芬芳的手作和生活方式充滿瞭好奇和嚮往。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越來越傾嚮於購買工業化生産的標準産品,而忽略瞭身邊那些真正能滋養心靈的“在地生長”的美學。這本書的標題就精準地擊中瞭我的痛點——“生活的美感物事”,這錶明它不僅僅是介紹物件本身,更是在探討如何將這些物件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一種獨特的、有生命力的美學體係。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靈感,比如如何發現社區裏那些被遺忘的手藝人,或者如何用最樸素的材料創造齣不落俗套的傢居陳設。我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場關於慢生活和本土智慧的深度探索,它不應是冰冷的物件陳列,而應是充滿溫度的故事集,講述這些“物事”背後的傳承與堅持。期待它能引導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空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獨特美感。

评分

說實話,我是一個極其注重實用性的讀者,如果一本書隻是空泛地談論美,對我來說吸引力不大。我更看重的是那種“可操作性”和“可觸達性”。這個“42件”的數量設定得非常巧妙,既不會讓人望而生畏,又提供瞭足夠的廣度去覆蓋生活的方方麵麵。我猜測這42件“物事”可能涵蓋瞭從餐具、紡織品到園藝工具甚至地方節慶用品等多個領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篩選齣這些具有代錶性的物品的,它們一定是在特定地域文化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詳細描述每一件物事的製作工藝、使用場景以及它如何體現瞭當地人的生活哲學。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清晰的步驟指導或者推薦的本土工坊信息,那就太棒瞭。對我來說,最棒的評價就是,讀完後我能馬上動手去嘗試、去尋找,將書中的美感真正“搬進”我的生活裏。

评分

最近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消費觀和環保理念。購買那些從遙遠的地方運輸過來的、生命周期短的商品,總讓我覺得有些內疚。這本書的主題“在地生長”無疑契閤瞭當下越來越多人對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追求。我更傾嚮於那些強調本地材料、傳統技藝以及低碳足跡的産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介紹“漂亮”的物件上,而是能深入探討這些“物事”在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推廣這些在地手工藝如何能夠幫助維護社區的經濟活力,以及使用本地材料如何減少碳排放。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如何支持在地創作者和工坊的實際建議,那就更具現實意義瞭。這本書如果能成為一個引導我們走嚮更負責任、更具人文關懷的生活方式的指南,那麼它的價值將遠遠超過一本單純的美學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