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看世界:歐亞腹地的政治博弈

地緣看世界:歐亞腹地的政治博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溫駿軒
圖書標籤:
  • 地緣政治
  • 歐亞
  • 國際關係
  • 地緣戰略
  • 政治博弈
  • 俄羅斯
  • 中國
  • 中亞
  • 絲綢之路
  • 戰略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地理為經,歷史為緯
  探討歐亞大陸的民族興亡、文明盛衰。

  *80幅原創地圖
  動態講述“一帶一路”的前世今生。

  *附贈地圖拉頁
  全景式呈現中國疆域變遷歷史

  深居內陸的濛古高原,隱藏著哪些影響世界局勢的變量? 讓人眼花繚亂的中亞地區,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中國西部的高原地帶,麵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 西伯利亞和東歐平原,如何形成未來世界的「新壓力源」?

  本書從中國地緣環境的視角,以地理為經,歷史為緯,深度解讀一片重要而又陌生的土地——歐亞腹地。將歐亞腹地解構成一個個大小闆塊,既有濛古高原、大中亞、青藏高原、西伯利亞、東歐平原等大的地理闆塊,也有剋什米爾、河湟榖地、七河地區等在歷史和現實中發揮著樞紐價值的小闆塊。內容涉及地理、氣候、水資源以及歷史、宗教、交通、政治軍事戰略等,全景式呈現歐亞大陸的歷史變遷、民族興亡、文明盛衰。在世界地緣政治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一次性講透中國與周邊國傢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現實需要與重大意義。
 
地緣看世界:歐亞腹地的政治博弈 導論:帝國的邊疆與文明的十字路口 這本探討歐亞腹地地緣政治的專著,旨在揭示自古以來,這片廣袤的「世界心臟地帶」(Heartland)如何成為全球權力結構演變的關鍵場域。我們將深入分析塑造該地區格局的地理因素、歷史遺產與當代戰略競爭。歐亞腹地,橫跨東歐、中亞、西亞至高加索地區,其地緣特性決定瞭它既是文明的交流樞紐,也是衝突的熔爐。 本書跳脫單一國傢的視角,嘗試以宏觀的地理決定論(Geographical Determinism)與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相結閤的視角,解析此區域的內在動態與外部乾預。我們強調,理解歐亞腹地的政治,必須先掌握其「不可移動的本質」——即地理環境的限製與賦予的機遇。 地理的枷鎖與機遇: 歐亞腹地缺乏天然的海洋屏障,這使得陸權國傢得以大規模集結力量並嚮外擴張。相較於依賴海洋的島嶼國傢(如英國),腹地國傢始終麵臨著「陸權至上」的戰略思維。這種地理特徵深刻地影響瞭當地民族的心理結構、國傢形態的發展路徑,以及與外部世界的互動模式。從斯基泰人的遊牧擴散到成吉思汗的橫掃,地理為「徵服者」提供瞭無盡的動能。 歷史的遺產: 數韆年來,此地見證瞭波斯帝國、羅馬帝國的餘暉、拜占庭的衰落、濛古帝國的崛起與崩解,以及鄂圖曼土耳其的興衰。每一個歷史階段都留下瞭深刻的文化、宗教與政治製度的疊加層。俄羅斯的崛起,本質上就是對遊牧擴張邊緣的整閤與再塑;而中亞的汗國林立與分裂,則反映瞭在強權夾縫中求生存的複雜現實。本書將梳理這些歷史脈絡,探討歷史記憶如何被當代政治精英用以動員資源和劃定敵我界線。 --- 第一部分:傳統陸權的重塑與蘇聯的遺產 本部分聚焦於蘇聯解體後,歐亞腹地傳統地緣政治闆塊的重組,特別關注俄羅斯如何試圖重建其「勢力範圍」(Sphere of Influence)以及後蘇聯國傢所麵臨的身份認同危機。 一、從帝國邊疆到獨立國傢群體(CIS): 蘇聯的解體不僅是意識形態的失敗,更是一次地理闆塊的劇烈位移。本書詳細分析瞭俄羅斯在失去波羅的海三國及烏剋蘭後,如何重新定義其戰略縱深。我們探討瞭「近鄰外交」(Near Abroad Policy)的內核,即俄羅斯視這些前加盟共和國為其安全體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關注俄羅斯在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及高加索地區的軍事存在,如何成為其對抗西方擴張的緩衝帶。 二、高加索:永恆的火藥庫: 高加索地區(包括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是歐亞腹地中最具爆炸性的地緣區域。本書將分析該區域複雜的民族宗教關係,以及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區域強權在此的長期角力。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衝突、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梯問題,不僅是民族主義的爆發,更是大國能源管道與勢力範圍的代理人戰爭。我們將剖析土耳其「泛突厥主義」的興起,如何為突厥語係民族提供新的文化與戰略連結,對俄羅斯在中亞的傳統影響力構成潛在挑戰。 三、中亞的能源紅利與權力繼承: 中亞五國(哈薩剋、烏茲別剋、土庫曼、吉爾吉斯、塔吉剋)在蘇聯解體後,經歷瞭威權主義的鞏固與國傢建設的艱難過程。本書著重分析瞭該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如何成為外部勢力(特別是中國與西方)介入的動因。我們將細緻描繪中亞國傢如何在「多嚮外交」(Multi-vector Policy)中平衡俄羅斯的軍事安全需求、中國的經濟資本注入,以及自身對主權完整性的堅持。中亞的「強人政治」模式,及其對穩定性的維護,是理解當代腹地政治的關鍵。 --- 第二部分:大國競逐與基礎設施的戰略意義 隨著全球化進入新的階段,歐亞腹地的戰略價值不再僅限於軍事部署,能源運輸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為新的權力槓桿。 一、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與腹地的重新定義: 本書用大量篇幅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傳統地緣政治格局的衝擊。中國通過巨額的基礎設施投資(鐵路、公路、管道),試圖將腹地從俄羅斯的「後院」轉變為其經濟腹地的延伸。這不僅帶來瞭經濟發展的機遇,也引發瞭債務陷阱、文化同化以及對主權被侵蝕的擔憂。我們將深入探討中亞國傢如何審慎應對中國的資本洪流,以及這股力量如何改變瞭傳統的莫斯科——安卡拉軸線。 二、能源走廊的爭奪戰: 天然氣和石油管道是歐亞腹地的「生命線」。本書詳細檢視瞭跨裡海和中亞輸氣管道的複雜性,包括南高加索天然氣管道(SCP)以及「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管道等項目。這些管道的走嚮,直接決定瞭哪些國傢能從能源貿易中獲益,哪些國傢將被邊緣化。這場爭奪戰不僅關乎經濟利益,更是國傢間戰略信任的試金石。 三、西方的戰略迴響與「顏色革命」的遺產: 冷戰結束後,北約的東擴及美國對腹地國傢推動的民主化進程,在莫斯科眼中被視為對其核心利益的直接威脅。本書將分析從喬治亞的玫瑰革命到烏剋蘭的橙色革命,這些事件如何被腹地國傢用來強化自身的民族敘事,同時也成為俄羅斯採取更強硬立場的藉口。西方對腹地的戰略介入,常常是間接的、非軍事性的,但其對當地政權穩定性的乾擾,卻是深刻且持久的。 --- 第三部分:未來的地緣政治圖景——碎片化與再整閤 結語部分,本書將展望歐亞腹地在未來幾十年可能麵臨的趨勢,特別是在氣候變遷、極端主義迴流以及多極化世界格局下的角色。 一、氣候變遷對遊牧文化的衝擊: 腹地的氣候變化日益嚴重,特別是鹹海的萎縮和草原生態的退化,這將對依賴傳統畜牧業的地區造成巨大的人口遷移壓力。本書預測,環境危機將成為引發社會不穩定的新興地緣政治因素,可能加劇區域間的資源衝突。 二、極端主義的隱性威脅: 儘管傳統的「聖戰士」在敘利亞和伊拉剋戰場的活躍度下降,但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的極端意識形態仍然是中亞各國麵臨的長期安全挑戰。俄羅斯和中國都將極端主義視為破壞其腹地穩定的首要威脅,這也成為推動莫斯科與北京在安全事務上進一步閤作的催化劑。 三、多極化世界中的腹地定位: 在美國影響力相對減弱的背景下,歐亞腹地正從過去的「兩極對抗」(美俄)轉嚮「多極協調與競爭」。歐亞經濟聯盟、上海閤作組織等區域機製的作用日益凸顯。未來的博弈將不再是單純的對抗,而是不同大國在特定領域(如基礎設施、安全維護、能源貿易)的競閤策略。腹地國傢將需要極其高超的外交手腕,纔能在不完全依附於任何一方的情況下,最大化自身的國傢利益。 總而言之,《地緣看世界:歐亞腹地的政治博弈》試圖為讀者繪製一幅清晰、細膩的歐亞腹地地緣政治光譜圖。我們相信,理解這片古老而又不斷變遷的土地,是理解全球秩序重構的關鍵鑰匙。這場始於古絲綢之路的權力遊戲,遠未結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溫駿軒


  生於20世紀70年代,法律專業齣身,長於分析解讀國際局勢。其2009年7月在天涯論壇「國際觀察」闆塊開設的「地緣看世界」一帖,有理論,有資料,有地圖,有分析,廣受讀者關注,點擊量超過2300萬,迴覆超過11萬條。

  2017年,齣版《誰在世界中心》,入選豆瓣網年度十大社科類圖書。
 

圖書目錄

VIII  前言

第一章
001   濛古高原
006   第一節|阿爾泰語係遊牧集團與濛古高原
006   阿爾泰語係遊牧民族的擴張
012   濛古戈壁與濛古高原的地理分區
019   第二節|漠北
019   色楞格草原
027   黑龍江上遊草原
037   大湖盆地
045   第三節|漠南
045   燕北草原
055   陰山草原
060   河套
065   河西走廊
073   第四節|俄屬濛古高原
081   貝加爾湖和外貝加爾地區

第二章
087   大中亞
091   第一節|大中亞的範圍與闆塊劃分
097   第二節|圖蘭地緣圈
097   中亞的地理環境
100   七河地區
104   河中地區
113   沙皇俄國在中亞地區的擴張
118   誰能影響中亞
130   第三節|西域地緣圈
131   塔裏木盆地與絲綢之路的開拓
136   中亞文明的崛起與唐帝國的西擴
146   故土新歸
151   第四節|伊朗高原地緣圈
 
074   唐努烏梁海與阿爾泰諾爾烏梁海
151   伊朗高原的地理環境
153   伊朗文明的內部結構
160   波斯文明產生的外部環境
165   歐亞非大陸的心臟
172   「帝國墳場」
176   俾路支斯坦
183   第五節|高鐵視角下的新絲綢之路
184   歐亞高鐵北線
185   歐亞高鐵中線
188   歐亞高鐵南線

第三章
191   青藏高原
196   第一節|青海與西康
196   河湟榖地
201   安多的馬
208   康巴的漢子
217   第二節|衛藏
217   羌塘與那麯
221   念青唐古拉山脈與林芝
227   「衛藏的菩薩」
232   藏印之路
238   第三節|從西藏到剋什米爾
 
239   誰是真正的剋什米爾
246   阿裏高原與「小西藏」
253   第四節|天塹與通途
253   古絲綢之路在剋什米爾地區的走嚮
265   中巴公路與新藏公路
272   阿剋賽欽與喀喇崑崙走廊

第四章
281   西伯利亞與東歐平原
285   第一節|西伯利亞的環境
285   氣候與西伯利亞的命運
294   西伯利亞的地理結構
299   第二節|俄國的擴張
299   俄國對西伯利亞的徵服與開發
308   西伯利亞鐵路
314   日俄戰爭與鐵路的標準之爭
321   第三節|東歐與草原
321   歐洲的地緣政治闆塊劃分
326   東歐平原的水係與「五海通航」
332   南俄草原
342   烏拉爾人與基督教之盾
350   第四節|斯拉夫人
350   俄羅斯人和他們的鄰居
357   哥薩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763917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6.8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世界地緣政治的書籍,真是讓人耳目一新。作者對於不同國傢和地區之間的互動關係有著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在分析全球格局演變時,能夠清晰地勾勒齣權力核心的變遷。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國際事件,在作者的筆下呈現齣完全不同的解讀角度,這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當代國際關係的理解。書中的分析邏輯嚴密,論據紮實,無論是曆史脈絡的梳理還是對未來趨勢的預測,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的那種平衡感,既沒有陷入絕對化的立場,又能清晰地錶達自己的觀點。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全球政治動態,尤其是有誌於從宏觀層麵把握世界脈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佳的參考資料。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讓人在紛繁復雜的國際信息中找到清晰的脈絡。

评分

這本書的格局之大,令人贊嘆。它沒有將目光局限於某個單一國傢或短期的政治周期,而是著眼於跨越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曆史長河,探討結構性的力量如何塑造當代世界。作者對曆史的迴溯和對未來的前瞻性思考結閤得非常自然流暢,沒有那種生硬的跳躍感。這種宏大敘事的能力,要求讀者必須投入相當的專注力,但隨之而來的迴報是豐厚的——你獲得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曆史的縱深感和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很多觀點都帶有強烈的顛覆性,挑戰瞭許多既有的世界觀,讓人讀完後會花很長時間去消化和反思。對於尋求真正具有啓發性、能改變你看待世界方式的讀物來說,這本書無疑是近些年來難得的力作。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相當引人入勝,它不像那種枯燥的學術專著,反而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智力冒險。作者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闡述深奧的政治理論和曆史背景,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地緣戰略概念變得生動起來。我記得有幾處關於資源分配和關鍵通道控製的描述,簡直像是在看一部國際政治驚悚片,緊張感十足,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而且,作者在行文中穿插的那些鮮活的案例和人物側寫,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讓抽象的政治博弈有瞭具體的麵孔。如果你對那些教科書式的陳述感到厭倦,希望通過更具文學性和思辨性的方式來探索世界格局,這本書絕對值得你投入時間去細細品味。它成功地將深度分析與大眾可讀性完美結閤,實屬不易。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權力本質的深刻剖析上。作者似乎並不熱衷於道德評判,而是冷靜地解構瞭不同政治實體在追求利益和安全時的行為邏輯。這種近乎冷酷的現實主義視角,對於理解當今國際關係中的利益驅動至關重要。全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很好,既有理論層麵的抽象探討,也有大量基於事實的案例支撐,使得論證過程既有高度又接地氣。我個人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議題時的那種剋製和精確的用詞,沒有誇張的修辭,隻有紮實的論據支撐每一個判斷。它成功地將復雜的國際政治學理論,用一種清晰、有力、且極具說服力的方式呈現給更廣泛的讀者群體,對於提升大眾的政治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中構建瞭一個更加立體和動態的全球政治地圖。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找到被主流媒體忽略的那些關鍵的、深層次的連接點,把原本看似毫不相乾的地區和事件串聯起來,揭示齣背後隱藏的邏輯鏈條。這種“穿透迷霧”的能力,是區分優秀地緣政治分析作品與一般性評論的關鍵所在。書中的一些章節對於某個特定區域的權力結構分析得尤為透徹,簡直可以說是“微觀切片”,讓我對該區域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知。它提供瞭一種工具箱,幫助讀者去拆解和分析當前的國際新聞,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對於那些渴望提升自己分析能力,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僅僅“發生瞭什麼”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上佳之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