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閨雅:2014教宗方濟各冊封為聖人

瑪麗.閨雅:2014教宗方濟各冊封為聖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立紀神父
圖書標籤:
  • 瑪麗.閨雅
  • 方濟各
  • 聖人
  • 傳記
  • 宗教
  • 天主教
  • 教會歷史
  • 女性
  • 信仰
  • 靈修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她美麗溫柔,曾是深深被愛的人妻人母 
她堅毅聰慧,擅於運籌帷幄,一度肩挑並重振傢族事業 
她忍辱慈悲,矢誌修道成己渡人
她勇敢果斷,遠赴新大陸開創福傳新局
成為北美洲第一位女性傳教士……
她有著屬天的智慧
當一把火燒毀她十年篳路藍縷建好的修道院時
她隻是順隨天意淡然錶達
「天主給的,天主收迴」
瑪麗.閨雅,今天來看,就是一位奇女子 !
 
  ★瑪麗.閨雅相關傳記已授權全球無數語種齣版(但均為簡譯),本中文版為少數全文翻譯版本之一,是40萬字、歷時3年的耗資钜譯之作!
 
  ★瑪麗.閨雅的一生,就是北美教會的開創與成長史。
 
  ★2014年獲得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冊封為「聖人」。被尊稱為「新法蘭西教會之母」與「新世界的大德蘭」。
 
  ★深入記錄瑪麗.閨雅自幼以迄末刻的一生,如何一步步走嚮與天主密契的成聖之路;她的聖三神視奧蹟,被視為與聖女大德蘭並列的密契靈修瑰寶,讓讀者相信,每個靈魂深處都蘊藏有天主賦予的靈性。她也被認為是「默觀使徒」的典範人物。
 
  ★我的靈魂正經歷著令我涸竭的聖愛,如有一日我們死去,我們的鮮血和骨灰將融為一體。──瑪麗.閨雅
 
  十七世紀初,法國在北美成立殖民地「新法蘭西」(今之加拿大),生活條件極其惡劣,與當地原住民部落爭戰不止,如此窮山惡、沒有人要去的蠻荒之地,卻有一批天主教傳教士,抱著殉道精神遠渡重洋而來,瑪麗.閨雅,便是其中最瞭不起的先驅者。
 
  聖神如風,自由揀選祂喜愛的人
  「我們沒有遺漏任何一位女孩,修院教育為整個殖民地帶來瞭改變,虔誠信仰融入每個傢庭中。」作為聖吳甦樂會魁北剋修道院的創院院長,瑪麗.閨雅在《靈修劄記》和寫給兒子剋羅、法國友人、同會修女們的信件中,钜細靡遺敘述有關殖民地生活的真實麵貌,更重要的是她個人豐富而奧祕的靈修歷程;有些信長達十五、六頁,幾乎可以獨立成一本書,內容毫不避諱提及修院和當時殖民地政府遭遇到的睏難,這些都成為研究加拿大福傳歷史、新法蘭西起源的重要參考資料,至今仍保存在巴黎國傢歷史博物館。
 
  但瑪麗.閨雅之所以踏上新世界,和其他遠行傳道者的使命仍是有所不同的。本書特別從她的傢鄉法國都爾和其他傢族背景經歷,挖掘更多可信的史料,深入瞭解瑪麗.閨雅從七歲第一次的神視經驗以來,如何一步步走嚮天主為她準備的贖罪之路。作者吳立紀神父(Guy-Marie Oury, O.S.B.) 是加拿大知名的歷史學傢,本篤會會士,因此全書無論從文學、歷史,或神學、靈修的角度觀之,都有精彩的亮點。
 
  身在紅塵,心中卻有一座隱修院
  書中披露瑪麗.閨雅自濛受聖寵光照,打開心靈之眼後,愈來愈強烈感應到天主對她的召喚。當時她已結婚生子,但先生不幸早逝,留給她一間負債纍纍的工廠,在財務睏境和傢人催促再嫁的抉擇下,這特殊的神視體驗,讓她瞬間領悟:「哪裡會受苦,天主都知道!」雖然身處紅塵俗世,心中卻有一座「隱修院」。
 
  本書也讓我們看到,靈魂深處蘊藏著巨大且無限的寶藏,儘管天主的恩寵使她身心飽受摺磨,包括捨棄年幼的孩子前往大西洋彼端的加拿大,以及在異鄉多次生死攸關、瀕臨絕境,但她仍從容寫下:「苦難本身不會是最終目的。苦難將靈魂與為人類受苦的聖愛結閤在一起。」「這是來自天堂的財富,將蔓生於加拿大的荊棘馴化,使它們釋齣友善,勝過世上一切愉悅所能給予的。」
 
  瑪麗.閨雅的一生,就是北美教會的開創與成長史;一則又一則感動人心的生命紀實,見證瞭印第安原住民如何逐漸歸化、在基督信仰中找到天主,實現人生終極關懷的歷程!
 
  【重要紀錄】
  ★瑪麗.閨雅(Marie de l’Incarnation Guyart)1599 年齣生於法國都爾市,18歲奉父母之命結婚,20歲生子、守寡,1631年進入聖吳甦樂會度修道奉獻生活,1639年橫渡大西洋抵達魁北剋,成為嚮北美印第安原住民傳播福音喜訊的第一位女性傳教士。於1672年4月30逝世;終其一生,再未返迴法國。
 
  ★瑪麗.閨雅還編著瞭阿爾岡昆語和易洛魁語二種原住民語言的辭典,成為後繼傳教士的寶貴工具書。1911年,天主教宣列她為「可敬者」,1980年,進一步宣列她為「真福」,2014年,教宗方濟各冊封她為聖人,並訂定每年4月30日為紀念她的主保瞻禮日。
 
專文推薦
 
  中文版的《瑪麗.閨雅》傳記得能問世,不能不感謝文藻外語大學校友鍾女士的玉成,鍾女士齣資成立翻譯團隊並策劃所有相關齣版事務,文藻則傾全力支援法文係四、五位大將組成專業團隊閤作,從發心、籌劃到完成,歷時將近三年,雖然文藻外語大學超過半世紀以來齣版之專書、譯書甚多,但這本特殊钜作的閤作歷程以及成果可謂典範。
  本書無論從文學、歷史、神學、靈修角度觀之,都屬上乘之作,對全球天主教會、華文世界乃至於一般對文學或歷史有興趣的讀者而言,都是難能可貴的一本好書……── 文藻外語大學校長 陳美華(2022年歲末)
 
  瑪麗.閨雅豐富的一生,已然活齣瞭她摯愛的天主聖三之兩種麵嚮──「父、子、聖神三位一體」及「不斷舞動著的生命」。── 聖吳甦樂修會 王曉風修女(2022年12月25日)
《星辰的低語:中世紀煉金術與神秘主義的交織》 圖書簡介 探尋失落的智慧,解碼永恒的奧秘 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曆史著作,而是一次深入中世紀歐洲思想核心的迷人旅程。它聚焦於一個在曆史長河中被誤解、被神化,卻又深刻影響瞭現代科學與哲學的領域——煉金術。我們摒棄瞭現代社會對煉金術的刻闆印象——僅僅是癡迷於將賤金屬轉化為黃金的癡人說夢,而是將其置於其誕生的時代背景中,探究其作為一種融閤瞭哲學、宗教、冶金學、醫學和天文學的“宏大技藝”(Magnum Opus)。 第一部分:靈性煉金與物質轉化 中世紀的煉金術士們堅信,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是相互映照、可以互相轉化的。他們的實驗不僅僅是為瞭獲取財富,更是一場深刻的“內在淨化”過程。本書詳盡梳理瞭從亞曆山大、阿拉伯世界的傳入,到歐洲中世紀盛期蓬勃發展的煉金術思想體係。 我們將詳細剖析“哲學傢的黃金”(Lapis Philosophorum)的真正含義。它並非僅僅是物理上的點金石,更是對人類靈魂達到完美狀態、與神性閤一的隱喻。書中的核心章節將深入解讀那些晦澀難懂的煉金術文本,如《赫耳墨斯學派的七個階段》、《虹彩之車》等,解析其中關於“黑化”(Nigredo)、“白化”(Albedo)、“赤化”(Rubedo)等關鍵步驟的象徵意義。我們對比瞭不同流派(如靈性派與操作派)之間的張力與融閤,展現瞭煉金術士們如何試圖通過對物質的操縱,來揭示宇宙的秩序與創造的秘密。 第二部分:隱秘的知識網絡與思想碰撞 煉金術在中世紀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當時的知識體係緊密交織。本書特彆開闢章節,探討煉金術與經院哲學的復雜關係。那些在大學中鑽研亞裏士多德哲學的學者,往往私下裏也在探索如何通過“比例與元素”來理解世界。我們考察瞭以阿爾伯特·馬格努斯、托馬斯·阿奎那等思想巨匠為代錶的學者們,對赫耳墨斯文獻的態度——是批判性的接納,還是謹慎的藉鑒? 此外,煉金術與中世紀的醫學實踐也息息相關。從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的興起,到“化學醫學”(Iatrochemistry)的萌芽,本書追溯瞭煉金術如何為早期製藥學提供瞭實驗基礎。書中收錄瞭大量中世紀手稿中的插圖分析,揭示瞭其中隱藏的藥理學和礦物學知識,而非單純的神秘符號。 第三部分:教會的審視與藝術的投射 教會對煉金術的態度曆來復雜多變。一方麵,教會的教義強調對上帝的信賴和精神的超驗性,對任何試圖“僭越”上帝創造之力的行為都持警惕態度;另一方麵,煉金術的某些理念,如對物質淨化的追求,又與基督教的悔罪與救贖的教義不謀而閤。本書通過分析中世紀晚期的教規記錄和審判記錄,重構瞭教會如何區分“神聖煉金術”與“邪惡巫術”的界限。 更引人入勝的是,煉金術的符號體係滲透到瞭中世紀的藝術與文學之中。從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到宮廷文學中的騎士敘事,那些關於蛻變、試煉與最終光輝的母題,無不帶有煉金術“大功告成”的印記。我們分析瞭這些視覺和文學元素如何成為精英階層私下交流的“密碼”,用以錶達對世俗權力、知識壟斷以及對超越性真理的嚮往。 結語:通往現代的橋梁 《星辰的低語》旨在揭示中世紀煉金術的深度和廣度,證明它絕非迷信的殘留,而是西方思想史中一個關鍵的過渡階段。它承載瞭人類對秩序、完善和永恒的渴望,並以其嚴謹的實驗態度和深刻的哲學反思,間接催生瞭現代化學的誕生。通過本書,讀者將得以瞥見那段充滿光芒與陰影的時代,理解那些在中世紀的作坊和修道院中,那些默默耕耘的求道者們,是如何通過熔爐的火焰,試圖觸摸到宇宙最深層的秘密。 本書適閤對中世紀思想史、科學史、宗教學以及西方神秘學有濃厚興趣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閱讀。它提供瞭一把鑰匙,開啓瞭理解中世紀人如何看待物質、精神與神聖之間復雜關係的通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立紀神父(Dom Guy-Marie Oury, 1929-2000)
 
  法籍著名歷史、神學及靈修學傢,本篤會會士,著作等身。他的著作品質被譽為具備歷史學傢的首要美德──「對人物與主題的同情與同理心」。他博學多聞、幽默但具批判精神;多纔多藝,精於繪事;個性謙和寧靜,被認為是一位真正的本篤會修道人。(詳見書中第6-7頁)
 
譯者簡介
 
文藻外語大學翻譯團隊
 
  陳美華 總召集人
  現任文藻外語大學校長
  文藻外語大學專科部英文科第 6 屆
  美國北卡州立阿帕拉契大學(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高等教育博士 
 
  鍾玉英 總策畫
  文藻外語大學專科部法文科第 2 屆
  法國格爾諾布第三大學(Université Grenoble-III)現代文學係 D.E.U.G. 
  就讀時期,古法文為必修課,因此得以讀懂瑪麗.閨雅親筆書信。 
  譯著:《聖瑪麗.閨雅手劄》
 
  王秀文 第一部譯者
  現任教文藻外語大學法國語文係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Université de la Sorbonne Nouvelle- Paris 3)語言與文化教學博士
 
  趙蕙蘭 第二部譯者
  現任教文藻外語大學法國語文係 
  文藻外語大學專科部法文科第 14 屆
  法國弗朗什-孔泰大學(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語言科學、教學與符號學博士
 
  陳文瑾 第三部譯者
  文藻外語大學專科部法文科第 51 屆 
  現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係
 
  康夙如 第四部譯者
  現任教文藻外語大學歐洲研究所 
  文藻外語大學專科部法文科第 31 屆
  法國雷恩第一大學(Université de Rennes 1)國際公法博士
 
  徐落茲 法文諮詢暨審稿 
  現任教文藻外語大學法國語文係
  法國艾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é)語言科學博士
 
  王彩俶 審稿
  聖吳甦樂會會士
  現任文藻外語大學董事長
  文藻外語大學專科部英文科第 1 屆
  
  林耀堂 審稿
  現任文藻外語大學副校長
  颱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博士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神學係學士
 
  易守箴 校內總審
  現任文藻外語大學校史館館長
  文藻外語大學專科部法文科第10屆
  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剋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碩士
 
  洪藤月 校外總審 : 中法文總審
  曾任文藻外語專科學校法文科專任教師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Université de la Sorbonne Nouvelle-Paris 3)法國現代文學博士 
  輔仁大學退休教授
  曾獲頒贈法國學術棕櫚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0rdre des Palmes académiques) 
 
  高豪  校外總審 : 天主教相關譯名總審
  嚴規熙篤隱修會會士
  現任香港大嶼山聖母神樂院院牧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神學係學士
 
封麵設計者簡介
 
李慶麟 

  現為法國巴黎藝術設計工作者 
  文藻外語大學專科部法文科第 27 屆
  法國裏爾高等傳播學院畢業(Ecole supérieure de créatifs en communication)

圖書目錄

第一部——在世俗的生活(1599-1630)
第一章 童年時期(1599-1616) 
第二章 密契生活的準備(1607-1617) 
第三章 少婦時期(1617-1619) 
第四章  1620 年3 月24 日
第五章  都爾市的斐揚隱修院
第六章 四年隱居生活(1621-1624)
第七章 密契經驗的深化(1621-1624) 
第八章 「繁重的」庶務(1624 年6 月至1625 年4 月) 
第九章 天主聖三的啟示與密契神婚聖神降臨節(1625-1629) 
第十章 世俗再也沒有使妳牽掛的事情(1628-1630)

第二部——在聖吳甦樂會都爾修道院期間(1631-1639)
第一章 聖吳甦樂會 
第二章 「我微不足道,隻歸屬全能的天主」(1631 年3 月17 日)
第三章 初學時期的考驗(1631-1632)
第四章 宣發聖願那一年(1633 年) 
第五章 副初學導師(1634-1635) 
第六章 避靜(1634-1635) 
第七章 加拿大的使命:期望與失望(1635-1638)
第八章 貝第夫人
第九章  從都爾齣發(1639 年2 月至5 月4 日)

第三部——魁北剋修院的創立(1639-1652)
第一章 邁嚮新世界(1639 年5 月至8 月) 
第二章 原住民使徒的培訓(1639-1640) 
第三章 巴黎修女們的到來(1640 年) 
第四章 貝第夫人的背棄(1641-1643)
第五章 工地與書信 
第六章 剋羅.瑪定神父與瑪麗.布鬆修女
第七章 內在的痛苦與喜悅 
第八章 傑羅姆.拉勒濛神父與會憲(1645-1648)
第九章 是否應該離開加拿大?(1650-1652)

第四部——加拿大教會之母(1651-1672)
第一章  重建(1651-1653)
第二章  1654 年靈修劄記
第三章 魁北剋修院 
第四章 樹林中的孩子 
第五章 聖吳甦樂會的會客室 
第六章 拉瓦主教(1659-1666) 
第七章 新法蘭西的擴張(1660-1670)
第八章 臨近暮歲之年 
第九章 創院人長逝 

【附錄一】 獻給降生聖言的禱文
【附錄二】 1676 年聖吳甦樂會的學生於白樺樹皮上以印第安語和法語親筆緻剋羅神父之信    
【附錄三】 筆跡分析
【附錄四】 瑪麗.閨雅年錶
【附錄五】 發行中文版授權信
【附錄六】 人名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73131
  • 叢書係列:Great_經典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6.7 x 23 x 2.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中文版推薦序
 
文藻外語大學校長/陳美華(2022 年歲末)
 
  她美麗溫柔,曾是深深被愛的人妻人母;她堅毅聰慧,擅於運籌帷幄,一度肩挑並重振傢族事業;她忍辱慈悲,矢誌修道成己渡人;她勇敢果斷,成為遠赴新大陸開創福傳新局第一位女性傳教士⋯⋯她有著屬天的智慧,當一把火燒毀她十年篳路藍縷建好的修道院時,她隻是順隨天意淡然錶達:「天主給的,天主收迴」。
 
  瑪麗.閨雅,今天來看,就是一位奇女子!
 
  這本近四十萬字的钜著,中文版的《瑪麗.閨雅》傳記得能問世,不能不感謝文藻校友鍾玉英的玉成,這應是她的畢生大願,也是文藻外語大學難能可貴的一次閤作經驗;鍾女士齣資成立翻譯團隊並策劃所有相關齣版事務,文藻則傾全力支援法文係四、五位大將組成專業團隊閤作,從發心、籌劃到完成,歷時將近二年,雖然文藻外語大學超過半世紀以來齣版之專書、譯書甚多,但這本特殊钜作的閤作歷程以及成果可謂典範。
 
  原著係由加拿大魁北剋拉瓦大學與天主教本篤會法國索雷姆大修道院聯閤齣版,原作者吳立紀神父(Guy-Marie Oury, O.S.B.)是頗負盛名的歷史學傢、本篤會會士。本書無論從文學、歷史、神學、靈修角度觀之都屬上乘之作,在世界各地已有多種語文譯本,但均為簡譯,據考,本中文版為少數全文翻譯的版本之一,對全球天主教會、華文世界乃至於一般對文學或歷史有興趣的讀者而言,都是難能可貴的一本好書。
 
  本校有幸參與並完成整個翻譯計畫,須感謝所有參與計畫及資助計畫的各界人士,希望這位被天主教會在2014 年列聖的聖人,藉由此中文譯本的齣版,她不平凡的生命歷程能啟發並照亮諸多仍在人生朝聖旅程中追尋意義的人們。
 
代序
 
閱讀指南
聖吳甦樂修會/王曉風修女(2022年12月25日)
 
  瑪麗.閨雅神修的首要特色是她和天主聖三的密契結閤,特別是她與第二位聖子的神婚(見第一部第九章)。
 
  天主聖三的信仰是天主教信仰的核心,在公元325 年的尼西亞大公會議中給他的拉丁文定義是Trinitas,英文譯為Trinity,中文譯為三位一體,都以最簡短扼要的文字錶達他們神學上的意義。其實,其內涵之豐富—即天主的生命—絕非這幾個名詞可以給予完美的錶達。
 
  因之在公元400 年代末期,幾位希臘文化中的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Gregory, Bishop of Nyssa, Gregory of Nazianzna 及 Basil the Great,為進一步說明三位一體之間的關係和互動,使用瞭一個希臘字perichoresis,它錶達的是rotation,a circle of dance;形容天主聖三的內在生命是:「不斷舞動著的生命」。這字來自希臘文化中一種特別的舞蹈,試著錶達齣天主聖三內在豐富多彩多姿的生命。
 
  瑪麗.閨雅不凡的一生正錶達瞭她所愛的天主聖三豐富的內在生命。生性活潑開朗而又踏實的她曾扮演多種角色:為人妻,為人母,年輕守寡,獨居照顧幼子,又因富於幹纔,為姊夫誠邀照顧其事業,同時仍繼續深度的祈禱內修生活。與天主聖三先後有密契結閤經驗,1627 年與天主聖子神婚,而成為祂的淨配。1631 年當幼子剋羅.瑪定(Claude Martin)十二歲時,毅然決然棄俗修道,加入都爾聖吳甦樂修會。1634-1638 年間感到強烈召喚往加拿大嚮印第安人傳佈福音,在與神師、長上多次分辨後終於在1639 年橫渡大西洋,8 月抵達魁北剋,成為往北美傳教的第一位女性,嚮印第安原住民少女傳佈福音,終其一生(1672 年 4 月 30 安息主懷),從未返迴法國。其間,瑪麗曾寫過無數封信件給兒子剋羅、給法國的吳甦樂會院,講述法國傳教區的種種,如法國耶穌會神父的殉道熱誠、魁北剋教區及地方的發展等等,這些信件是寶貴的歷史資料,也展現齣瑪麗的寫作長纔,至今仍保存在巴黎國傢歷史博物館中,也為瑪麗贏得「魁北剋之母」的尊稱。1911 年教會冊封她為「可敬的」,1980 年列真福品,2014 年 4 月 3 日由教宗方濟各列為聖品。
 
  瑪麗.閨雅豐富的一生,誠然活齣瞭她摯愛天主聖三的二種麵嚮—「父、子、聖神三位一體」及「不斷舞動著的生命」。
 
走訪~聖瑪麗.閨雅生活過的地方
文藻外語大學第二屆法文科/鍾玉英(寫於 2022 年 6 月)
  
  在父母的期許下,1967 年以第一誌願考入文藻法文科,當時的校長是斐德修女。半世紀之後,母親仍念念不忘老校長修長挺拔的身影,慶幸文藻的女子外語教育讓我一生受用無窮。
 
  2015 年春,斐德修女告知:2014 年聖吳甦樂會的瑪麗.閨雅修女獲教宗宣為聖人,希望我翻譯有關她的書籍,讓更多人認識這位聖人的生平事蹟。為此,兩個月之後的夏天,獨自踏上尋訪她生活足跡之旅。
 
  瑪麗.閨雅齣生於法國都爾,四十歲是她一生最重要的轉摺點:由法國搭船橫越大西洋,到達加拿大魁北剋。終其一生,沒迴去過她的祖國。因此,我在法國和加拿大兩地各走訪三週,總共一個半月的尋尋覓覓。
 
  很幸運地,在魁北剋讀到她三百多年前的五封親筆書信,於2020 年春齣版《聖瑪麗.閨雅手劄》中譯本。走走停停中拍瞭不少照片,現在依序揀選一些與大傢分享。年代久遠,解說文或許有些齣入,因此不作過多解說。
 
  歷經為人妻、母,以及絲綢與運輸事務等俗世歷練,瑪麗.閨雅於三十二歲如願進入聖吳甦樂會;四十歲遠赴加拿大魁北剋,學習印第安原住民的四種語言,傳播福音;七十三歲安息主懷。每一階段的獨特作風和充滿神祕色彩的信仰,都走嚮創新局麵。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讀著十七世紀人物記事,不得不嘆其為立於時代浪潮尖端的神祕女性。
 
  感謝修女們熱心帶領,親炙聖人足跡。
  瑪麗.閨雅生活的年代和地方:
  1599-1639 法國都爾
  1639-1672 加拿大魁北剋
 
原著序
 
  瑪麗.閨雅(Marie Guyart / Marie de l’Incarnation)於 1672 年 4 月 30 日長眠於她所創辦的魁北剋修道院。1633 年聖誕節以來,這座位於新世界中心的修道院,承載瞭她傳示後世的思想與心願。
 
  瑪麗.閨雅逝世五周年後,她的兒子剋羅.瑪定神父(Dom Claude Martin)、本篤會的聖莫爾修道院(la Congrégation bénédictine de Saint-Maur)副總會長,嚮世人揭開瞭這位聖吳甦樂會修女生活在天主內的祕密,其內容之深奧令那些即便已熟知她文筆的人們依然驚歎不已。
 
  《降生瑪麗生平》(La Vie de Marie de l’Incarnation)齣版於1677 年,它並非傳統寫法的傳記,而是一本蒐集瞭瑪麗.閨雅吉光片羽的自述,以及她身為本篤會士的愛子對其母思想與教導的評述等彙編而成的文集。幾年後,他又齣版瞭他母親的《書信集》(Correspondance,1681 年)與其他手劄,但都經過他的編修與潤飾。
 
  著名的新法蘭西歷史學傢沙勒沃神父(Père F.-X. de Charlevoix)因撰寫第一本瑪麗.閨雅的傳記而備受讚譽;1724 年這本傳記由布裏亞鬆齣版社(Briasson)於巴黎齣版,1735 年樂梅西齣版社(Le Mercier)再版,之後 1862 年再次發行。該傳記唯一援引的史料正是剋羅神父的諸多齣版品。
 
  在加拿大,卡斯坎神父(H.-R. Casgrain)編寫齣版新的《降生瑪麗修女傳》(Histoire de la Mère de Marie de l'Incarnation,1864 年),再次喚起瞭十九世紀末魁北剋聖吳甦樂會對瑪麗.閨雅的記憶。這本傳記篇幅雖不長,但作者卡斯坎神父是首位前往魁北剋聖吳甦樂會修道院檔案室進行文獻查考的人,可惜他過於謹慎所引用的史料並不多。
 
  李紹道神父(P.-F. Richaudeau)在重新編輯齣版《降生瑪麗書信集》(Lettres de Marie de l'Incarnation)之際,也同時撰寫瞭一本瑪麗.閨雅傳。該傳記雖篇幅較長,但內容卻令人失望(都爾奈齣版社Tournai,1873 年)。沙波神父(l’abbé L. Chapot )的版本(巴黎,1892 年,共兩冊)亦是如此。相反地,瑪麗.尚達爾修女(Mère Marie de Chantal)撰述的《一位聖吳甦樂會南特修院修女所寫的降生瑪麗生平》(Vie de Marie de l’Incarnation par une Ursuline de Nantes,巴黎,1893 年)卻令人驚喜,因為她廣泛蒐集前人文獻,並且大量摘錄1863 年聖托瑪修女(Mère Saint-Thomas)於魁北剋齣版的作品《魁北剋聖吳甦樂會創建史 1》(Les Ursulines de Québec depuis leur établissement jusqu’à nos jours)。
 
  然而,這些作品似乎都無法突破既有讀者圈,並非普羅大眾都會閱讀的聖人傳記。因此,一直到亨利.培濛(Henri Bremond)於1922 年的《法蘭西宗教情感文學史》(Histoire littéraire du sentiment religieux de la France)第六冊中記載瑪麗.閨雅的生平事蹟時,纔讓許多人開始認識她。然而後來齣版的所謂傳記,例如聖若瑟.巴拿修女(Mère Saint-Joseph Barnard)的生平、波米艾濛席(Mgr J.-L. Beaumier)傳記和格盧斯濛席(Mgr L. Groulx)的小冊子(僅援引法語齣版)皆屬通俗之作。
 
  雅梅神父(Dom A. Jamet)很早就認為有必要彙整這些文獻史料。他原先計畫重新編輯齣版《降生瑪麗全集》(Oeuvres de Marie de l'lncarnation)共六冊,包含兩冊《靈修與紀事》(Ecrits spirituels)、三冊《書信集》(Correspondance)以及一冊由剋羅.瑪定神父所寫之《成聖之道》(L’Ecole sainte)。雅梅神父寫道:「這套 全集⋯⋯(還需要)一本瑪麗.閨雅的新傳記纔完整。」因此,雅梅神父曾說過該書是他亟欲齣版的第七冊。雅梅神父於1948年8月24日病逝於魁北剋主宮醫院,他生前已經齣版瞭四冊長篇作品:前兩冊包含《靈修與紀事》全集,另外兩冊則收錄瞭瑪麗.閨雅從1635年至1652年期間的《書信集》。
 
  隨著世事變遷,直至1960 年纔得重拾擱置的編撰工作。由於雅梅神父的《書信集》版本早已絕版,如今適逢瑪麗.閨雅逝世三百週年前夕(1672-1972),重新編印齣版《降生瑪麗書信集》(Lettres de Marie de l’Incarnation)完整作品的時機似乎已經到來。
 
  今日編寫學術性傳記比起以往更有其必要性。雅梅神父本人已進行瞭相當豐富的研究,他遺留許多筆記,並且標示齣各章節的摘要。但這整本書,因為他個人的色彩過重,以緻於他人無法援引;倒是雅梅神父本人或是他從別處(主要是魁北剋聖吳甦樂會)所查考的珍貴文獻副本深具保存價值,也成為他補充瑪麗.閨雅生平事蹟的重要參考。確切來說,這本傳記得以完成,應歸功於雅梅神父所遺留的文本史料。
 
  ★ 為撰寫瑪麗.閨雅傳記蒐集到的主要史料齣自於十七世紀剋羅.瑪定神父編印齣版的作品,包括《靈修劄記》(Relations spirituelles)、《書信集》和瑪麗.閨雅的其他手劄。完整收藏或是片段摘錄的《靈修劄記》如下:
 
  1. 1633 年應拉耶神父(P. Georges de la Haye)要求寫下的《靈修劄記》(多數片段)。
 
  2. 應蒂內神父(P. Jacques Dinet)要求寫下的《靈修劄記》,時間發生在1634年至 1635 年期間,八天或十天的年度避靜(完整)。
 
  3. 應拉耶神父要求所寫,1633 年至1636 年期間的《靈修劄記》(整體上似乎已完成)。
 
  4. 於 1653 年至 1654 年為她兒子所寫,她生平中最重要的《靈修劄記》。
 
  5. 為她兒子所寫,1655 年至1656 年期間的《靈修劄記補篇》,迴應關於靈修劄記主要的問題(這些片段可能占瞭整本劄記的絕大部分)。
 
  上述五本叢書,僅有1653 年到1654 年所寫的《靈修劄記》是由瑪麗.閨雅本人親自撰寫。其餘作品皆由剋羅.瑪定神父重新整理,賦予更活潑的風格,他修改部分句子的結構,但保證如實傳達其母親的思想。
 
  《書信集》收錄瞭二百七十八封書信與些許書信片段。大約隻有二十多封書信如實地保存原稿真蹟或是副本(抄本)真蹟(確切數目為十二封手稿書信,以及兩封剋羅神父似乎遺漏的書信副本)(抄本)。至於其他書信,內容經過重新改寫;有些僅部分節錄,有些則是由幾封書信原稿閤併而來。瑪麗.閨雅相關於各類宣講的紀錄,至今尚留存的包括:
 
  1. 《〈雅歌〉簡述》(L’Exposition succincte sur le Cantique des Cantiques)於1682年在巴黎齣版。
 
  2. 1684 年在巴黎齣版的《成聖之道》(L’Ecole sainte)天主教要理全集。此外,有必要將《魁北剋聖吳甦樂會會憲與會規》(Constitutions et Règlements des Ursulines de Québec)列入其中。瑪麗.閨雅與拉勒濛神父(P. Jérôme Lalement)和其他魁北剋聖吳甦樂會修女閤編此書,而她編撰的時間比任何人都來得多。
 
  本書內容主要關於降生瑪麗.閨雅的生平、她赴加拿大後的生活以及聖吳甦樂會,援引的主要文獻如下:剋羅.瑪定神父齣版的《可敬的降生瑪麗修女生平》,該書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我們亦援引潘慕洛修女(Mère de Pommereu)於1673年在巴黎齣版的《聖吳甦樂會大事紀》(Chroniques de l’Ordre de sainte Ursule)、《魁北剋聖吳甦樂會年鑑手抄本》(Annales manuscrites des Ursulines de Québec)和《巴黎聖雅各區修道院年鑑》(Annales du grand couvent du Faubourg Saint-Jacques à Paris),法國大革命以來典藏於魁北剋聖吳甦樂會檔案室。瑪麗.閨雅在加拿大的生活,主要參考文獻有《耶穌會福傳紀事》(Les Relations des Jésuites)、《耶穌會會訊》(Journal des Jésuites)、《魁北剋主宮醫院年鑑》(Annales de l’Hôtel-Dieu de Québec),以及卡鬆(Dollier de Casson)的《濛特婁歷史》(Histoire du Montréal)。
 
  加拿大的聖吳甦樂會和魁北剋神學院提供瞭最多瑪麗.閨雅在加拿大生活的史料。其他地方提供的史料則十分有限。
 
  在法國,瑪麗.閨雅的相關文獻主要來自於聖吳甦樂會與本篤會的斐揚集團修道院,這些史料收藏於羅亞爾河(Indre-et-Loire)省級檔案室,H 和 G 係列的其他檔案,以及都爾教區(Tours)的天主教名冊之中。許多分散在省級檔案室中的史料提供更多線索。雅梅神父還參閱一些私人收藏的史料,特別是保存在阿朗鬆(Alençon)附近的裏斯勒城堡(l’Isle)、馬耶納省(Mayenne)傅傑侯-德-布來席斯(Fougerolles-du Plessis)的剋萊楓丹城堡(château de Clairfontaine)和羅亞爾河省拉塔朗迪耶(La Talandière)的龍吉宏城堡(château de Longiron)等地的檔案;他從那裡獲取的史料極為珍貴,有助我們更加認識貝第夫人(Madame de la Peltrie),價值非凡。
 
  感謝所有幫助我完成這項工作,並給予我鼓勵的人。這份緻謝名單很長,無法一一列齣。我特別嚮魁北剋聖吳甦樂會舊修道院的檔案室管理員錶達謝意。我同時感謝部門檔案中心的管理員,還有都爾檔案室的管理員黎修先生(M. Riche),以及羅亞爾河沿岸省級檔案室的所有工作人員。感謝加拿大文化中心與魁北剋駐巴黎領事館的圖書館館員們的接待、濛特婁市立圖書館的館員瑪麗.巴波揚小姐(Mademoiselle Marie Baboyant)提供許多難以在法國找到的檔案照片。另外還有由加拿大和都蘭成員組成的「都蘭與加拿大協會」、加拿大法國公共檔案室的代錶何內.波德裏神父(R.P. René Baudry)都竭盡所能地協助我完成此項工作。
 
  由衷感謝編輯《靈修辭典》(Dictionnaire de Spiritualité)的哈耶神父(R.P. Rayez),他的讀書筆記對我來說彌足珍貴;魁北剋國傢檔案室館長瓦鬆先生(M. André Vachon)同意審閱此書,並且給予我許多的意見。我在此處一併緻謝。
 
  本書的第一位讀者是我妹妹瑪麗.則濟利亞(Marie-Cécile)。我請她務必接受我把此書獻給她。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張弛有度,引人入勝。它沒有陷入冗長枯燥的事件羅列,而是巧妙地將人物的個人成長融入到宏大的時代背景之中,形成瞭一種強烈的曆史縱深感。那些關於信仰、道德睏境以及社會改革的深刻討論,被作者巧妙地編織進瞭生動的故事場景裏,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進行深刻的反思。讀完一些章節後,我常常會閤上書本,陷入沉思,思考書中人物所處的環境與我們今天所麵臨的挑戰有何異同。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優秀傳記文學的最高境界。作者在描述重大曆史事件時的冷靜客觀,與在描繪人物內心波瀾時的深情共鳴之間,切換自如,展現瞭非凡的文字駕馭能力。它成功地將一個可能被視為遙遠曆史的形象,拉迴到瞭觸手可及的、充滿復雜人性的現實維度。

评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它絕非一本市麵上常見的通俗讀物。從引文的規範和注釋的詳盡程度來看,這顯然是經過瞭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研究特定時期教會史或者人物思想源流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不僅僅提供瞭“發生瞭什麼”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努力去探究“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其深層含義是什麼”。我個人非常關注作者對於文本解讀的獨到見解,特彆是在一些存在爭議性的曆史片段的處理上,作者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和多角度審視的能力,讓人耳目一新,突破瞭我以往的認知框架。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紮實的學術基礎,讓我可以更有信心地去構建自己對這段曆史的理解,而不是盲目接受現有的單一敘事。它鼓勵讀者帶著問題去閱讀,帶著思考去前行。

评分

我拿起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其厚度所震撼,這預示著作者在資料搜集和論證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翻開目錄,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從早期的生活軌跡到關鍵的轉摺點,再到其思想體係的形成和影響力的擴散,層層遞進,邏輯性極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神學或哲學概念時所采用的語言策略——既保持瞭學術的深度,又兼顧瞭非專業讀者的理解難度,這種平衡的藝術著實不易。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與書中的核心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時代的脈搏。那種宏大敘事下又不失個體命運的刻畫,使得人物形象立體飽滿,絕非臉譜化的英雄贊歌。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手資料時錶現齣的審慎態度,很多地方甚至可以看到對不同曆史記載之間的細微差異進行的辨析,這足見其治學的嚴謹,讓人讀起來心悅誠服,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特定曆史時期的人物傳記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深刻影響時代進程的靈魂人物。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透露齣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這對於閱讀嚴肅的曆史或宗教題材作品來說至關重要。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一扇通往那個特定年代社會思潮和信仰變遷的大門。作者在序言中透露齣的那種對史料的嚴謹態度和深厚的人文關懷,讓我對正文內容充滿瞭信心。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人物內心掙紮與抉擇的細膩描摹,畢竟,偉大的成就背後,往往蘊藏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自我超越與堅持。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值得珍藏的氣質,這種對物理載體的尊重,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日益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工藝品,靜靜地躺在書架上,就散發齣一種知識與曆史的沉澱感。

评分

整本書讀下來,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深沉的力量。它所描繪的並非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形象,而是一個在巨大壓力和復雜世界中不斷尋求真理、踐行信仰的鮮活個體。作者成功地捕捉到瞭這種神聖性與世俗性的微妙平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可信、更加感人。在全書的收尾部分,作者對該人物留給後世的影響力進行瞭精闢的總結和展望,這種收束既有力度又不失餘韻,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仍能感受到一股積極嚮上的精神力量在心中迴蕩。閱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閱讀一個人的生平,不如說是在體驗一段關於信念、責任與奉獻的史詩。它提供瞭一種參照係,提醒著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依然存在著超越物質和短視利益的價值追求。這是一次精神上的充實之旅,一本值得反復咀嚼和品味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