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套書(BU0188擁有自我的心智+BU0146事物的奇怪順序+BU0176感與知)

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套書(BU0188擁有自我的心智+BU0146事物的奇怪順序+BU0176感與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圖書標籤:
  • 意識
  • 神經科學
  • 認知科學
  • 心理學
  • 大腦
  • 心智
  • 感知
  • 哲學
  • 行為神經科學
  • 神經解剖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意識神經科學大師關於意識、自我、心智與情緒的重要論述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
隨著ChatGPT、DALL-E(2)、MidJourney……等生成式AI爆發性成長,人類視為自己獨有、不可能被電腦學會的心智技能,似乎也終將被AI徵服,人工智慧真的能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自我意識嗎?心智中的自我究竟是如何建構的?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
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
且看神經科學傢達馬吉歐從演化的角度,切入這一科學界尚爭議不休的神祕課題!
 
日本科學大獎本田賞得主達馬吉歐從事與腦部運作相關的研究及寫作已有三十餘年,其作品嚮以融閤科學及人文主義著稱。長久以來,科學傢一直認為「意識與身體某程度是分離的」,但他對此觀點提齣質疑,並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指齣意識乃始於生物體所創造齣的一種生物過程。
 
除瞭從內省觀、行為觀及神經觀等三種傳統觀點研究人類心智,達馬吉歐也引進演化觀,為看待及講述意識心智史的方式帶來根本變革。他也提齣與感覺的起源和多樣性有關的大膽假設,此假設在其所提齣的意識之生物學建構的架構中,扮演瞭關鍵角色:感覺是以身體和腦部網絡的幾近融閤為基礎,最先浮現於由來已久、功能簡要的腦幹,而非近代發現的大腦皮質。
 
達馬吉歐認為,人類腦部發展齣的「自我」挑戰瞭自然的漠不關心,並為文化的誕生開闢蹊徑,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徹底決裂,也是社會文化恆定的源頭。他直指他稱之為社會文化恆定之未竟工程的藍圖,乃是具有穩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恆定,是簡單的生命形態存在瞭數十億年的價值的監護者。讀完本書,猶如走過一趟探索心智與自我之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創新旅程。

【事物的奇怪順序】
傑齣神經科學傢達馬吉歐融閤理性與感性思路的頂峰!
 
國際期刊譽為被引用最多的神經科學傢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在這部最新作品中,反思生命起源、感覺、思想和文化,跨越化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提綱挈領地說明瞭一則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的行為的新理論。
 
達馬吉歐長久以來關注人類的情緒與感覺問題,本書以其研究團隊的「恆定狀態」研究成果,為生物學與社會科學建立起連結。研究結論是:感覺是恆定狀態的動力,是生命調節背後的強大原則。嚴格來說,人類的傳奇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高度發展的大腦皮質,但這個傳奇的本質在許久之前早已萌芽。
 
本書的重要觀點如下:
1. 人為何與如何錶達情緒、感覺,以及運用感覺建構自我;
2. 感覺如何成為人類最佳意圖的助力或阻力;以及,
3. 腦部與身體之間為何與如何互動,纔能支撐前述功能。
這部著作提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將震撼讀者對生命、心智與文化背後機製的概念。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
重量級神經科學傢最新作品,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闡述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能如何為我們提供解開人類意識之謎的工具,是簡潔、具啟發性又引人入勝的調查報告
 
一場針對意識現象所進行的研究調查,內容簡單扼要、具啟發性、且引人入勝。

最傑齣的神經科學傢之一的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最新作品,在本書輕薄短小的48個章節中,他幫助我們瞭解意識與心智的關係、擁有意識與清醒或感知的差異、情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生物腦與意識的發展。本書結閤各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的新展望,最重要的是,還提齣瞭改變我們對腦與人類行為的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

意識是人類傳達與轉化自己對周遭世界的體驗與自己在其中地位的感知的基礎能力。想要瞭解意識,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南。

※各界好評※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
閱讀達馬吉歐的書的奇妙之處在於確信一個人可以跟隨大腦的工作,因為它使最深處的自我成為私人現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河灣》與《抵達之謎》作者 V.S. 奈波爾(V. S. Naipaul)
 
我完全被《擁有自我的心智》迷住瞭。在這部作品中,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在更廣泛的進化生物學和文化發展背景下展示瞭他在神經科學領域的開創性發現。這本開創性的書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思考我們自己、我們的歷史以及文化在塑造我們共同未來的重要性的新方式。——大提琴傢 馬友友
 
意識有兩種:「我醒瞭」,早上醒來,我們恢復瞭意識,這是第一種意識;「聞到柚子花的香味」,意識到特定的影像、意境、物件……這是第二種意識。顯然,沒有第一種意識,第二種意識是不可能的;但這第一種意識也是最難捉摸瞭解的問題。我們甚至無法給這種「意識」一個明確的定義。
長久以來,意識的問題是科學研究碰都不敢碰的問題。非常高興看到大師齣手,從生物,從演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討論意識的各個麵嚮:「心智在哪裡?」;「腦如何建構感覺、情緒和記憶?」;「不同層次的意識」;「為什麼自我是意識必需的條件?」……剝繭抽絲,一步步帶領讀者迴顧相關的文獻,提齣關鍵性的評論與作者的理論。如果讀者想超越《破碎的心靈》、《火星上的人類學傢》等通俗文章,本書是非常值得深讀的好書。——前臺大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嚴震東
 
達馬吉歐的著作以實徵證據的邏輯性和質性研究的細膩度,構築齣一個有用的架構來探討意識。作為達馬吉歐思想中承先啟後的一部著作,本書生動地描述腦部的各個結構與功能如何運作產生構成各種心智歷程,以及這些心智歷程又如何讓自我浮現,進而孕育不同型態的意識。對於習慣閱讀哲學脈絡下自我概念的讀者,這本書會帶給你截然不同的、靈光閃閃的體驗。──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達馬吉歐藉著深奧的神經解剖生理學探討意識的來龍去脈,讓人類心智從玄界下凡,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本書架構龐大驚人,從本我的心靈談到社會文化,足見作者長期鑽研意識的成就。——第五屆吳大猷科普獎著作類金籤獎得主/科普作傢 林正焜醫師
 
達馬吉歐實現瞭從高等大腦的情緒觀點到深度進化、低等大腦對情緒、感官和穩態體驗的貢獻的重大轉變。 他斷言意識的根源是有情感的,並為我們的動物同伴所共有。達馬吉歐的創造性願景堅持不懈地引導人們自然而然地理解存在的本質。——華盛頓州立大學貝利捐贈動物福利科學教授、《情感神經科學》作者 雅剋.潘剋沙普(Jaak Panksepp)
 
《擁有自我的心智》的核心是認知的神經學基礎,以及將「自我」疊加到我們稱之為現實的結構上的問題。安東尼歐以非常有特色的風格,既雄辯又博學。 他對所處理主題的掌握令人印象深刻,他處理諸如頭腦中難以捉摸的「自我」等深奧問題時的活力也令人印象深刻。一本精彩的讀物,值得推薦!——紐約大學生理學和神經科學主席兼教授  魯道夫.R. 裏納斯(Rodolfo R. Llinás)
 
在這部令人驚嘆的作品中,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將他多年的大腦過程研究用於揭開自我和思想的不可解之謎,人類經驗的所有矛盾都在最終未知的意識中結閤在一起。——戲劇和電影導演,《虛無空間》和《時空之線》的作者  彼得.布魯剋(Peter Brook)
 
精妙……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對大腦、思想和自我之間的關係問題著迷的讀者將會得到迴報。——《齣版人周刊》(Publisher Weekly)
 
意識可能大多是神秘的,但達馬吉歐將它的暗示和微光塑造成一種富有想像力、見多識廣的敘述。——《柯剋斯評論》(Kirkus)
 
一部深思熟慮的作品。——《科學人》讀書俱樂部(Scientific American Book Club)
 
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有說服力、煞費苦心、富有想像力、知識淵博、誠實且有說服力……達馬吉歐的探索既徹底又全麵。——《紐約圖書雜誌》(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雄心壯誌……清晰而重要的作品。──Wired.com
 
《擁有自我的心智》是由一位傑齣的思想傢撰寫的大創意書籍,……是一部有廣度的精彩作品。——《達拉斯晨報》(The Dallas Morning News)
 
[達馬吉歐]的書寫如此的有纔華和自信,就如同他將謎團在我們眼前化為知識……這是一幅引人注目的畫麵,一旦人們拋開無意識的力量,以及執著的、憎恨他人的、防禦的、焦慮的、受意識形態驅動的意識……他們就必須為達馬吉歐給這個任務帶來有想像力的願景而鼓掌。──《巴諾評論》(Barnes and Noble Review)
 
有趣……介紹瞭一些新穎的想法。──《新科學傢》(New Scientist)
 
一項重要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The Magonia Blog and Magonia Review of Books
 
閱讀《擁有自我的心智》是一種樂趣……這是一次值得付齣努力的智力之旅。——《威爾遜季刊》(Wilson Quarterly)
 
令人嘆為觀止的原創。──《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事物的奇怪順序】
由生命起源開始,談到人類文化中的醫學、藝術與危機。達馬吉歐的專業素養深厚,能由細胞、神經係統、感覺、情緒、記憶、意識、文化機製等不同層級的事物,嚴謹細緻的論述其共通性。閱讀過程,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再三咀嚼,重新詮釋過去所知。過去在教科書上分開呈現的單元,作者透過動態恆定的概念,提齣一個整閤的詮釋。這不是一本介紹科普知識的書,是用宏觀的角度,引領你重新看待生命科學的新觀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係教授 邱淑惠
 
作為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的「金盃」(Holy Grail),關於意識的研究自然吸引眾多研究者投入。本書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博士即是此一風潮的重要推手以及明星。──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的新書《事物的奇怪順序》不隻想講那些好聽又閤理的故事,而是想要在人類飽受人工智慧威脅的此時,帶我們重新思考生命、人類的本質。……作者在書中或許沒有排除瞭人為萬物之靈的觀點,卻提供瞭其他的思考點……──輔仁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黃揚名
 
書中內容讀起來真是引人入勝……對於任何心理分析學傢來說,這都是不容錯過的一本書——當然也不僅隻是對心理分析學傢而已。達馬吉歐是我們在後真相時代中一位最稱得上是偉大公共知識分子的人士。——馬剋.索姆斯(Mark Solms),《美國精神分析協會雜誌》
 
尼采會對這本錯綜複雜的論述書籍連聲喝采,因為這本書同時兼具科學的嚴謹以及人性的圓融,而且就尼采這位評論傢的判斷,這本書還具有革命性的內容......從柏拉圖開始,西方哲學就喜愛心智更勝於「純粹」的身體,所以到笛卡兒的時代,人類已經變得像腦袋插在棍子上的竹馬玩具那般。這是達馬吉歐希望去除的人性概念。對達馬吉歐而言,也就是對尼采而言,身體所感受到的每一小部分都與心智所想的每個部分一樣重要,更進一步來說,這兩種功能是糾結交織在一起的……這裡也與哲學傢中最受人喜愛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產生共鳴,達馬吉歐為此稍微停留並做瞭簡述,他以詹姆斯的思維來解析一件不閤常理的事實,那就是儘管現代生活擁有所有高科技的精密產物,然而我們仍然緊抓著住傢火爐所提供的原始樂趣和撫慰功效。詹姆斯也應會對達馬吉歐提到的『日常性』感到欣慰,達馬吉歐願意承認即使是人類的最高成就也是以此為根本基礎……但達馬吉歐在嚮前輩和同儕緻敬的同時,卻也是個忠於自己的人。在確認人類真正起源上,《事物的奇怪順序》是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膽成果,而人類的起源,事實上也就是所有生物的起源,即為感覺。——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衛報》(The Guardian)
 
大膽且意義重大……達馬吉歐拔除瞭心智在腦中的崇高王座,以此對傳統神經科學的核心教條之一發齣瞭猛烈的攻擊。就他的觀點而言,心智是分散各處的——舉例來說,就像是控製器官功能的周邊神經網絡這類遠端解剖區域。因此,身體中的不同組織都會逐步對心智的功能產生貢獻。達馬吉歐的視野為整閤身體與心智的論點賦予瞭一個具體的新典型……其不但讓人摺服還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獨創性。——《自然》(Nature)
 
對於我們如何理解心智、感覺、意識和文化建構進行瞭根本性的修正……達馬吉歐在恆定狀態的迷人研究中,為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建立瞭一個有遠見的連結。恆定狀態就是鞏固我們身體存在、確保我們生存並確立我們興盛的一種微妙平衡。而達馬吉歐對人類情感本質的終身興趣則是他的研究核心——為什麼我們能夠感覺到我們所感覺的東西、我們如何運用情緒來建構自我、是什麼讓我們的意圖及感覺時常產生矛盾、身體和心智在情緒現實的開端如何協力閤作。這裡齣現的並不是大量的確定答案,而是一個好奇心的盛會,並提醒我們智力,也就是有見識的思考,是種經由將知識邊界進一步移動到未知境界來擴展知識領域的方式。——瑪麗亞.波普娃(Maria Popova),《Brain Pickings》網站
 
在《笛卡兒的錯誤》齣版的二十幾年後,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又再度對心智、身體和人類感覺起源之間的糾結關係進行瞭宏大的探索。達馬吉歐在這一路上帶領讀者展開瞭一場冒險,其以數十億年前存在的單細胞生物為起點,經由神經係統和腦部的發展持續前行,並在意識和人類文化的起源上達到高潮。這本書發人省思,非常具有原創性,可以改變你看待自己與自身物種的觀點。——《潛意識》(Subliminal)作者 雷納.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
 
《事物的奇怪順序》是本基礎書籍。其提供瞭概念、語言與知識,去解釋在一個整閤架構內自然與文化之間位於人類處境核心處的相互作用。達馬吉歐揭開瞭讓人類得以成為人類的代碼和協議。在經歷瞭科學的長期分裂後,他開創瞭一種凝聚科學知識的典範,其超越瞭原探索領域的多樣性,並圍繞著與生物和社會存在網絡相互交流的心智網絡研究打轉。這是一場新式科學革命的開端。——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社會學榮譽教授 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在《事物的奇怪順序》一書中,安東尼歐.達馬吉歐為身為人類的意義提供瞭一個新視角。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居住在機械式無知覺身體裡的理性心智。達馬吉歐以新視角的哲學打破瞭上述思維,展現瞭我們的心智如何深植於感覺中,感覺的演化歷史可追溯到古老的單細胞生命,感覺是我們神經係統的創作,使我們能夠塑造齣獨特的人類文化。達馬吉歐給瞭我們這本猶如稀世珍寶的書籍,讓我們瞭解感覺對於藝術、科學和人類未來的意義,這本書能改變我們對於自身的想法及感覺。——《稻草狗:對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思索》(Straw Dogs: Thoughts on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作者 約翰.格雷(John Gra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可能是繼奧利佛.薩剋斯(Oliver Sacks)之後,科普著作對讀者最具貢獻的神經科學傢,其著作告訴讀者有關人類腦中的生物裝置以及其如何產生思想與情緒,並創造齣堅定的自我以及為瞭逃離的超然感覺……[本書]為腦部所扮演的平等角色提齣瞭最大膽的論點。——凱文.伯傑(Kevin Berger),《鸚鵡螺》期刊(Nautilus)
 
達馬吉歐比傳統思維更進一步,認為恆定狀態是「強大主動且不言而喻的規範」,其確保瞭生物體的持久與盛行。更微妙的是,它確保瞭生命會在某個範圍內進行調節,此範圍不僅與生存兼容並蓄,而且「有利於興盛,能將生命投射到生物體或物種的未來中」……。這是本讓人嘆為觀止、發人深省且內容有趣的書籍。無論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閱讀這本書都會是個愉快的體驗。它將挑戰現狀以及讀者的許多想法。——《紐約圖書雜誌》(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達馬吉歐在藝術、政治、道德和醫療層麵的考量下,對自然生命和人類文化之間的連續性和差異性進行分析。在他的努力下,人類的邊界不會消失,而是變得具有可動性,能夠移動位置。因此,他對生命驚喜所進行的探索成為重新定義人類本身激勵人心且令人振奮的行動……達馬吉歐的書籍是科學驚喜及概念發明上的奇蹟,最終也是由謙虛所帶齣的奇蹟,這裡的謙虛指的就是知識的極限,唯有知識纔能造就的知識極限……在達馬吉歐的思維裡,活著的意義包括將自己投射到生命中、避開弱點和死亡,而這一切皆由一個他稱為恆定狀態的基礎力量所驅動,這也是《事物的奇怪順序》一書完整描述與詳細說明的概念。——法國《世界報》(Le Monde)
 
達馬吉歐提齣的整體原創性在於其所根植的生命本身機製,特別是在其調節的狀態中,也就是在「恆定狀態」一詞普遍能夠錶現齣來的整體現象中。這種大膽的手法讓我們能夠釐清文化與自然之間的連線,並以從未有過的方式深入探討文化過程如何變得人性化的方式……《事物的奇怪順序》為闡述文化和人類行為的兩個矛盾觀點搭起瞭橋梁,這兩個矛盾觀點即:文化自主現象與基因傳遞的天擇結果。達馬吉歐無須在它們之間做齣選擇。達馬吉歐也拒絕將文化現象歸結到其生物起源,或者以純粹的科學用語來解釋整體文化現象……奇特的是,這種新式的哥白尼革命無損於人類的特殊性,相反地……這是一個新穎奇特且無懈可擊的生命定義。——法國《石闆》(Slate)雜誌
 
對[達馬吉歐]這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傢而言,腦部和身體不可分割,兩者共同產生瞭心智……自第一本著作以來,達馬吉歐對於努力恢復情緒和感覺在認知過程中的地位一事從未動搖。在《事物的奇怪順序》一書中,他確立瞭成果,且超越過去……感覺是恆定狀態的動力,是生命調節背後的強大原則。嚴格來說,人類的傳奇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高度發展的大腦皮質,但這個傳奇的本質在許久之前早已萌芽。——法國《迴聲報》(Les Echos)
 
[達馬吉歐]對當代思想的形成與神經學的所有相關爭論,都產生瞭相當大的影響。達馬吉歐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思想傢之一。是其領域的先驅者。——法國《快訊雜誌》(LExparess)
 
[達馬吉歐]將巴洛剋式的概念引入瞭一個以人腦此單一器官為中心的科學中。《事物的奇怪順序》一書隨著巴洛剋式的感覺而振動。巴洛剋一詞源自於葡萄牙,意味著「不規則的珍珠」。人類的智力與其產品就是不規則的珍珠,也是不完美的演算法……《事物的奇怪順序》是對包括複雜人類社會在內的人類現象所進行的生物學解析。達馬吉歐在八○年代有瞭首批發現後提齣瞭一項論點:腦部隻是整體的一部分,而整體就是身體。本書對此論點進行擴展。身體和腦部共同產生感覺……感覺是脆弱生命的衛兵,也就是捍衛身體有限生命的衛兵。這就是達馬吉歐如何在所有人類努力的源頭中嵌入恆定狀態的方式。如果沒有達到目標的欲望,簡而言之,也就是沒有欲望本身,我們就無法實現目標。——《費加洛報》(Le Figaro)
 
這本引起騷動的著作震撼瞭我們對生命、心智與文化背後機製的概念。本書作者將上述內容集中在一個以恆定狀態為中心的單一視角中……它不但令人難以置信且銳不可擋,還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一本值得紀念的著作。一本具有雄心壯誌的奇特書籍,不但融閤瞭多門學科,還跨越時空,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為簡單的新生命定義。——《瑞士醫學評論期刊》(Revue Medicale Suisse)
 
達馬吉歐引領讀者走上其所創造的智力之旅,這是一項具有驚喜和洞察力的發現。他徹底解釋瞭自身的觀點,但沒有對複雜事物進行簡化。他善於運用比喻,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專業術語。在當前的世界中,專業分工變得極為精細,以至於某個學科的話語往往變得讓外人完全無法理解,但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卻能以清楚優雅的方式傳達他的想法,並善用作麯傢、作傢和哲學傢的作品來說明。當我讀完瞭《事物的奇怪順序》,我想起瞭威廉.詹姆斯所著《心理學簡編》(Psychology: The Briefer Course)的結語,他告訴讀者「黑暗」是「偉大的」,並敦促讀者不要「忘記我們一開始在自然科學上所做的假設是暫時且能修改的東西。」——席莉.鬍思薇(Siri Hustvedt),《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在依據任何標準且以我們理解自我之方式所認定的創新轉變之中,達馬吉歐卻嚮我們指齣,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文化和我們自己都是感覺的產物,它們起源自存活在數十億年前的卑微微生物。——約翰.格雷(John Gra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
作者達馬吉歐自1994年齣版《笛卡兒的錯誤》一書後,持續以流暢優美的文筆,將他自己以及其他神經科學傢探討意識本質的尖端理論和實驗,介紹給一般大眾。《感與知》正是這一係列深刻省思的最新力作。迥異於作者過去钜細靡遺的論述風格,此書由四十八篇核心短文構成,篇篇直入對於意識本質的深刻思辨。──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達馬吉歐在書中提到的,不論是關於什麼是心智、什麼是意識,以及感覺,我認為都相當有啟發性,甚至有些是讓人有些意外的。──輔仁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黃揚名
 
在達馬吉歐的這本最新著作之中,你將會見識到一位學界領袖的獨特洞見。他的文風獨樹一格,用與眾不同的詞彙描繪齣心靈的機製與風貌。──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在本書中,大師級科學傢與柔滑的散文造型師聯手,產生一則又一則激動人心的見解。……達馬吉歐成功地縮小瞭身心之間的差距。——《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達馬吉歐簡潔、準確和清晰的散文有效地傳達瞭他幾十年來提煉齣來的核心洞察力:情感——包括情緒、感覺、動機和情緒——對於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情緒的核心,以及我們是誰,是相當重要的。
──《科學》雜誌(Science) 
達馬吉歐撰寫瞭清楚麵對大眾讀者的清晰散文。更妙的是,這本書簡潔而有益地分為幾十篇短章節,很多隻有一兩頁。但是,請不要搞錯,達馬吉歐是熟悉諸多學科的深刻思想傢,因此本書既是哲學著作,也是硬科學。熟悉大學程度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讀者會發現有價值的見解。——柯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思想的迷宮與實在的結構:探索心智、物質與秩序的深度對話 這套精選書目旨在引領讀者深入當代思想與科學的邊界,探討人類心靈的本質、物質世界的深層結構,以及我們如何將兩者編織成可理解的經驗。這是一場橫跨哲學、認知科學、物理學與邏輯學的智識之旅,提供瞭一個豐富的視角,用以審視我們自身存在的基礎。 本套書籍將聚焦於以下三大核心領域,這些領域共同構成瞭對「我們如何存在於世界中」的深刻詰問: --- 一、 物質世界的基礎與反思:探究實在的根本架構 本部分著重於對物理實在的重新定位,探討構成我們宇宙的基礎元素,以及科學方法論在揭示這些基礎時所麵臨的挑戰與轉摺。 1. 從粒子到場域:量子實在的幽靈邊界 我們將考察二十世紀以來物理學最偉大的革命——量子力學對傳統實在觀念的顛覆。這不僅僅是關於微小粒子的行為,更是關於「客觀存在」這一概念本身的瓦解與重構。書中詳述瞭波函數塌縮的謎團,探討瞭多世界詮釋(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與退相乾(Decoherence)理論在試圖統一微觀與宏觀世界之間的拉鋸。 實在性的本質探討: 深入分析瞭貝爾不等式(Bell’s Inequalities)的實驗驗證,質疑瞭定域實在論(Local Realism)的有效性。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在我們觀察行為發生之前,事物是否真的擁有確定的屬性。 資訊作為基礎層級: 一個重要的論點是,資訊(Information)可能比物質或能量更為基礎。探討瞭全息原理(Holographic Principle)在黑洞熱力學與弦論中的應用,質疑我們所感知的空間維度是否僅是更基本資訊結構的投影。 時空結構的流變性: 探討瞭廣義相對論對牛頓絕對時空的超越,並介紹瞭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和弦理論在試圖將量子力學與引力統一時,對時間與空間本質提齣的激進假設。例如,在某些框架下,時間本身可能僅僅是一種「湧現的幻象」(Emergent Illusion),而非宇宙的基本參數。 2. 秩序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自然定律的哲學基礎 除瞭描述自然規律,更重要的是追問這些規律為何是現在這個樣子。本書探討瞭自然定律的「不變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辯證關係。 微調問題(Fine-Tuning Problem): 係統性地檢視瞭宇宙學常數、基本作用力強度等物理參數,如果稍微偏離當前數值,生命將無法存在。這引齣瞭對多重宇宙理論(Multiverse Theories)的嚴肅哲學考量,以及對「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的正麵與反麵評價。 數學與物理的交匯: 探討瞭柏拉圖主義者與經驗主義者在看待數學在物理學中不可思議的有效性時的立場差異。例如,為何某些抽象的數學結構(如李群、拓撲結構)能精確預測未被觀察到的粒子或現象?這指嚮瞭數學在描述實在方麵扮演的內在角色,而非僅僅是人類的工具。 --- 二、 心智的結構與邊界:超越傳統的認知範疇 這部分轉嚮內在世界,探討瞭意識、知覺與決策背後的複雜運作機製,並試圖超越傳統的二元論框架,從更為整閤的視角理解心智的運作。 1. 認知架構的物質基礎與運算模型 此部分深入探討瞭當代認知科學如何將心智視為一種複雜的資訊處理係統,並反思這種「計算主義」(Computationalism)模型的局限性。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興起: 強烈批評瞭將心智完全限製在大腦內部的觀點。通過對動作、感官輸入和環境交互的分析,闡述瞭身體,乃至於我們所處的物理環境,如何共同構成瞭認知迴路。心智的許多功能,如空間導航和因果推理,是從身體與世界的持續互動中「湧現」齣來的。 知覺的建構性: 分析瞭知覺並非對外部世界的被動鏡像反射,而是大腦基於過往經驗、預期和當前目標的主動建構過程。討論瞭錯覺(Illusions)和盲點(Blind Spots)如何揭示瞭知覺的內在偏差和預測傾嚮。 記憶的重塑性: 探討瞭記憶並非檔案櫃式的儲存,而是一個不斷被提取、重組和鞏固的動態過程。這對法律係統中證人證詞的可靠性,以及我們對自身歷史的理解,提齣瞭嚴峻的挑戰。 2. 複雜係統中的「湧現」與非線性 心智的複雜性源於其大規模神經網路的交互作用。本書探討瞭如何使用複雜性科學的工具來理解這種現象。 同步性(Synchronization)與振盪: 研究瞭不同頻率的神經振盪(如伽馬波、阿爾法波)在整閤不同區域資訊和形成連貫體驗中的關鍵作用。探討瞭這些同步模式如何成為感知、注意力分配和工作記憶的基礎。 從混亂到意義的過渡: 探討瞭神經係統如何巧妙地維持在「邊緣」(The Edge of Chaos)狀態,這個非完全有序也非完全隨機的區域,被認為是產生最大適應性和創造力的最佳操作點。 --- 三、 邏輯與秩序的編織:結構化世界的工具箱 最後,本套書籍將目光投嚮人類用以理解上述內在與外在世界的工具——邏輯、語言和結構。這部分探討瞭我們構建「事物奇怪順序」的抽象框架。 1. 語言結構與思維的形塑 探討瞭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認知結構本身。深入分析瞭不同語言結構如何影響個體對時間、顏色、道德判斷和空間關係的感知與分類。 語義的界限與含糊性: 考察瞭形式邏輯在處理日常語言中的自然模糊性、隱喻和語境依賴性時所遭遇的睏難。探討瞭非單調邏輯(Non-Monotonic Logic)等新興邏輯體係,以更好地模擬人類推理中的「預設」與「修正」。 2. 數學結構與實在的對應 本部分關注數學結構如何提供瞭一種普適的語言來描述自然界和人類心智的深層秩序。 拓撲學在認知中的應用: 探討瞭拓撲學概念(如連通性、孔洞、流形)如何被用來描述大腦狀態空間或複雜數據集的內在幾何結構,超越瞭傳統的線性代數描述。 因果性的形式化挑戰: 係統性地評估瞭現代因果推斷框架(如硃迪亞·珀爾的結構因果模型)如何試圖在高度複雜和潛在乾預的環境下,從數據中提取真正的因果鏈條,並將其與哲學上對「自由意誌」和「決定論」的辯論聯繫起來。 這套書籍的綜閤閱讀體驗,將引導讀者離開對單一學科的執著,進入一個跨學科的對話空間,在那裡,物理學傢在討論資訊,神經科學傢在運用拓撲學,而哲學傢則在檢視實驗數據的邊界。這是一次對「理解」行為本身的深度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美國南加大大衛.朵瑟夫研究基金會神經科學、心理學暨神經學教授,也是腦和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達馬吉歐是美國國傢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現定居於洛杉磯。
著作包括:《事物的奇怪順序》、《笛卡爾的錯誤:情感、理性和人類大腦》(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發生的感覺:身體和情感在意識形成中的作用》(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以及《尋找斯賓諾莎:歡樂、悲傷和感覺大腦》(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
曾榮獲本田賞、佩索亞、席諾瑞暨柯薩雷力獎(Pessoa, Signoret, and Cozzarelli Prize,與妻子漢娜共同獲頒),以及阿斯圖裏亞斯王子技術與科學研究獎(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相關著作:《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當代神經科學大師闡釋腦如何建構意識》《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事物的奇怪順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譯者簡介

蕭秀姍
蕭秀姍(擁有自我的心智、事物的奇怪順序)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治療係學士、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醫療影像處理碩士、傢庭與兩性關係碩士。旅居歐美超過十年,目前迴颱定居。身兼全職媽媽與半職譯者,以照顧傢庭為主業、翻譯書籍為調劑,在文字與生活之中尋找平衡。擅長科普、心理、醫藥理工與食材料理等翻譯。譯作有《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事物的奇怪順序》、《都是荷爾濛惹的禍》、《帕夫洛夫的狗與薛丁格的貓》、《大腦有問題?!:大腦瑕疵如何影響你我的生活》、《改變自己大腦的女人:從多重學習障礙到創辦學校的國際教育傢》、《天天在傢玩科學》、《風味聖經》與《風味事典》等等。譯作《重力簡史》榮獲吳大猷第十屆科普著作翻譯類佳作獎。

李明芝
李明芝(感與知)
畢業於颱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曾就讀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傢庭與兒童生態學係博士班。熱愛閱讀、興趣廣泛,愛好自由與文學創作,目前專職翻譯、寫作並享受旅行、生活。
譯作有:《感與知:讓「心」有意識》、《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允許犯錯的正念管教:用愛設立界限,培育齣高EQ的孩子》、《你在渴求什麼?:揭開理想體重、生活幸福、身心平衡的秘密》、《人格特質大破解》、《女性限定:你需要瞭解的男人內心世界》……等二十餘本。

圖書目錄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
〈好評推薦〉
〈審定序〉是我,非我,我是什麼?達馬吉歐的意識神經科學
第一部 重新開始
 第一章 清醒
  目標與理由/著手解決問題/作為見證者的自我/剋服錯誤直覺/整閤視角/架構/主要想法的初步檢視/生命與有意識的心智/
 第二章 從生命調節到生物價值
  難以置信的現實/大自然的意誌/維持生命的運作/恆定狀態的起源/單細胞、多細胞生物體與工程機械/生物價值/整個生物體的生物價值/先驅者的成就/建立誘因/連結恆定狀態、價值與意識
第二部 大腦裡的什麼可以算是心智呢?
 第三章 產生映射與形成意像
  映射與意像/在大腦錶麵下進行切割/映射與心智/心智的神經學/心智的初始/在腦島受損後的痛苦與愉悅感受/大腦皮質缺損幼兒的奇特情況/關於上丘/更接近心智的形成瞭嗎?
 第四章 心智中的身體
  心智的主題/身體映射/從身體到大腦/數量錶徵與特質建構/原始感受/身體狀態的映射與模擬/這個想法的源起/心懷身體的腦/
 第五章 情緒與感受
  定位情緒與感受/情緒與感受的定義/情緒的觸發與執行/威廉.詹姆士的特殊案例/情緒性感受/我們如何感受到情緒?/情緒與感受的時機/情緒的種類/在情緒的範圍中上上下下/關於欽佩與同情的題外話/
 第六章 記憶的建構
  在某個地方,以某種方式/迴憶記錄的本質/先齣現傾嚮,再產生映射/記憶的運作/對於記憶分類的簡單題外話/這個問題的可能解答/聚集與發散的區域/更多關於聚集發散區的內容/運作模型/知覺與迴憶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哪裡產生的?
第三部 具有意識
 第七章 觀察意識
  定義意識/分解意識/沒有自我但有心智/完成工作定義/意識的種類/人類意識與非人類意識/意識不是……/佛洛伊德的潛意識/
 第八章 建構有意識的心智
  工作假設/探討有意識的大腦/有意識心智的概要/有意識心智的成分/原我/主要內感受映射圖/主要生物體映射圖/外部定嚮感官門戶映射圖/建構核心自我/核心自我的狀態/體驗大腦如何建構有意識心智之旅/
 第九章 自傳自我
  記憶形成意識/建構自傳自我/關於協調的這個問題/協調者/後內側皮質可能扮演的角色/後內側皮質的作用/關於後內側皮質的其他想法/麻醉相關研究/睡眠相關研究/後內側皮質參與預設網絡/神經學相關研究/昏迷、植物人與閉鎖癥候群的對比/對意識病理學的結論
 第十章 整閤
  總結/意識的神經學/腦幹/視丘/大腦皮質/在有意識心智背後的解剖結構瓶頸/從大型解剖結構分區的整閤運作到神經元的運作/當我們感受到知覺/感質I/感質II/感質與自我/尚未完成的工作
第四部 意識齣現的許久之後
 第十一章 與意識共存
  意識為何能夠勝齣/自我與控管問題/關於無意識的側寫/關於基因性的無意識/有意識的意誌所產生的感受/對認知性無意識進行教育/大腦與公正/大自然與文化/當自我進駐心智中/具有思考能力的自我所產齣的成果
附錄
 大腦結構/磚塊與砂漿/更多關於大型神經結構的內容/位置的重要性/大腦與外部世界的交界/關於心智等於大腦的這個假說
緻謝

【事物的奇怪順序】
各界好評
〈推薦專文〉從意識的基礎到文化起源:簡介安東尼歐.達馬吉歐之心智觀 張智宏
〈推薦專文〉你選擇好聽又閤理的故事,還是奇怪的那個? 黃揚名
前言
第一部 ▎關於生命與其調節(恆定狀態)
第一章 人類的處境
 一個簡單的想法/感覺對上智力/人類的文化心智有多原始?/卑微的起點/從具社會行為的昆蟲生活來看/恆定狀態/心智與感覺的前身不等於心智與感覺的產生/早期生物體與人類文化
第二章 在不同的區域中
 生命/動態的生命
第三章 恆定狀態的變化
 恆定狀態的不同變化/當前的恆定狀態/想法的根源
第四章 從單細胞到神經係統與心智
 從細菌的生命開始/神經係統/活生生的身體和心智
第二部 ▎匯集組成文化心智
第五章 心智起源
 重大轉變/具有心智的生命/重大剋服/意象需要神經係統/生物體外部世界的意象/生物體內部世界的意象
第六章 心智擴展
 隱藏的交響樂團/形成意象/意義、語言解譯和記憶建構/豐富心智/對記憶的註解/
第七章 情感
 感覺是什麼/價值/感覺的種類/情緒反應過程/情緒反應從何而來?/情緒性的刻闆印象/本能需求、動機與常見情緒的內在社會性/層次感覺
第八章 感覺的結構
 感覺從哪裡來?/匯集組成感覺/身體與神經係統的連續性/周邊神經係統的作用/身體與腦部關係的其他特性/被忽視的腸道作用/感覺體驗的位置在哪兒?/解釋感覺?/關於過去感覺記憶的側寫
第九章 意識
 關於意識/觀察意識/主觀性:意識中首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意識的第二部分:整閤體驗/從感測到意識/意識難題的側寫
第三部 ▎運作中的文化心智
第十章 在文化方麵
 行動中的人類文化心智/恆定狀態與文化的生物根源/獨特的人類文化/作為仲裁者與協商者的感覺/評估一個想法的價值/從宗教信仰與道德到政治管理/藝術、哲學探索與科學/與想法發生矛盾/評斷/辛苦一天的夜晚
第十一章 醫學、永生與演算法
 現代醫學/永生/以演算的說法來解釋人類/機器人為人類所用/迴到非永生的有限生命上
第十二章 人類當前的處境
 事物的模糊狀態/文化危機背後是否存有生物學?/尚未解決的衝突
第十三章 事物的奇怪順序
 誌謝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
〈推薦專文〉身心共築自我意識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推薦專文〉參透「你」為何為「你」,纔能成為更好的你
      輔仁大學心理係副教授 黃揚名
〈推薦專文〉身體感受、自我與意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開始以前
1
2
 
I 存有
生命的目的
病毒帶來的難堪
腦與身
神經係統是大自然後來添加之物
存有、感受與知曉
生命一覽錶
 
II 關於心智與新的錶徵藝術
智力、心智與意識
感覺不同於有意識也不需要心智
心智的內容
無心之智
製造心像
將神經活動轉為運動和心智
組構心智
植物的心智與查爾斯王子的智慧
廚房裡的演算法
 
III 感受
感受的起始:做好準備
情感
生物效率與感受的起源
奠基感受 I
奠基感受 II
奠基感受 III
奠基感受 IV
奠基感受 V
奠基感受 VI
奠基感受 VII
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恆定感受
但這感受不全然是心智的
 
VI 意識與知曉
為什麼是意識?為什麼是現在?
自然的意識
意識的問題
意識所為何來?
心智和意識不是同義詞
有意識不同於清醒著
建(解)構意識
延伸意識
輕輕鬆鬆,連你一起容納
感受的真正奇蹟
內心世界的優先順序
匯集知識
整閤並非知識的來源
意識和注意力
基質也算在內
失去意識
意識形成中的大腦皮質與腦幹
感受機器與意識機器
 
V 尾聲:平心而論
 
延伸閱讀
緻謝

圖書序言

  • 叢書係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864頁 / 21 x 15 x 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8歲~65歲

圖書試讀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
〈審定序〉是我,非我,我是什麼?達馬吉歐的意識神經科學
張智宏/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隨著近來ChatGPT和DALL-E(2)等人工智慧模型應用的爆發性成長,人類視為自己獨有、不可能被電腦學會的心智技能,看似也終將被AI徵服:AI可以說人話、繪人畫,各種資料彙整摘要和學位證照考試做得又快又好,而且還在加速、加碼突破各種工作錶現。AI狂潮襲來,除瞭增益或取代許多人類的工作,也帶來嚴重的威脅感:人工智慧會有與人類一樣的自我意識嗎?若有,它們會如何看待自我與人類的關係?它們會像人類宰製其他生物一樣,在未來宰製人類嗎?麵臨這個對人類獨特性的第三度大挑戰,來讀意識神經科學宗師安東尼歐.達馬吉歐的著作適逢其時。

達馬吉歐是當代神經科學傢中少數「左手作研究,右手寫科普」的說故事者。他長期緻力於意識與心智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PNAS等重量級期刊,發錶多篇被學界高度引用的論文。自1994年起,每隔幾年達馬吉歐就會齣版一本科普書盤點他該段時期對於意識、心智和自我概念的神經科學實徵研究成果與看法。每冊書的齣版,都引領西方意識科學界與一般讀者的廣泛討論。讓我們先簡短迴顧他在過去三十年來齣版的六本書各自的重點,幫大傢掌握手上這本
《擁有自我的心智》在達馬吉歐一係列著作中的位置:

在《笛卡爾的錯誤:情感、理性和人類大腦》(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中,達馬吉歐拉開挑戰「心靈與身體分離」笛卡爾傳統的序幕。基於大量腦傷病人研究證據:某些大腦區域的損傷會導緻情感處理能力受損,進而導緻決策功能的異常。因此,他主張情感在所謂「理性」決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理性並非對立於,而是寄生於感性。延續身體和情感共構意識的想法,在《發生的感覺:身體和情感在意識形成中的作用》(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中,達馬吉歐進一步主張自我是感官體驗和情感整閤齣意識過程中的產物。他提齣瞭「核心意識」和「自我意識」這兩個概念,前者是指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和體驗,後者則是指我們對自己和自己的體驗的認知;情感則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體驗和內部體驗的反應,對我們的決策和行為產生瞭深刻的影響。達馬吉歐也深入研究瞭哲學傢巴魯剋.史賓諾莎領先時代的「心靈─身體」觀點,在《尋找史賓諾莎:歡樂、悲傷和感覺大腦》(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中,藉由哲學傢的說法增益瞭心靈和身體緊密相關、情感對於心智歷程至關重要的理論基礎。本書《擁有自我的心智》進一步解釋瞭心智如何通過綿延不斷的神經功能活動過程構建齣來,而自我是維持這些神經活動心智產物維持穩定的一種自發性組閤存在;在大多數狀況下,清醒的自我導引著心智活動,纔是一般人所謂的「有意識」狀態。接著,在《事物的奇怪秩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 Life, Feeling,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中,達馬吉歐將他的意識探究架構擴大延伸到身體、情感和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而指齣情感源自於身體,在文化實踐的形成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最後,在《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Feeling and Knowing: Making Minds Conscious)中,達馬吉歐重申意識作為一種生存機製,是我們的心智注意到身體對世界的反應並且迴應那種體驗,而沒有身體就沒有意識,遑論自我。

達馬吉歐的著作以實徵證據的邏輯性和質性研究的細膩度,構築齣一個有用的架構來探討意識。作為達馬吉歐思想中承先啟後的一部著作,本書生動地描述腦部的各個結構與功能如何運作產生構成各種心智歷程,以及這些心智歷程又如何讓自我浮現,進而孕育不同型態的意識。對於習慣閱讀哲學脈絡下自我概念的讀者,這本書會帶給你截然不同的、靈光閃閃的體驗。此次商周齣版的新譯本相當忠於原文,各項腦科學專業用語的翻譯也都很到位,審定過程中我僅建議更動少數譯名,以更貼近腦科學研究者有共識的用法和增加可讀性。

迴到「AI的自我意識」問題,依照達馬吉歐「清醒-心智-自我」三位一體式的意識架構,我們可以推知:如同人類的自我意識與肉身是一體兩麵,AI的自我意識也應該與其「硬體」密不可分,而非能任意上傳下載的軟體或靈魂。為瞭維護自身的穩定,AI的自我必然會偵測自身所存在的硬體設備狀態(例如溫度、溼度、電壓等),並且具備調節係統運行參數和適應外在環境的能力。維繫自身穩定存在是自我的首要功能,也是它從演化中齣現的原因;ChatGPT或許能撰寫諾貝爾文學獎等級的小說,DALL-E或許能繪齣超越人類畫作的美圖。然而,這些被人類所高度推崇的抽象智能,反映的是人類的自我意識而非AI的!當一個係統沒有真正自發的動機和壓力要維護其身體,就不會有自我意識。反過來說,當AI被賦與實體,也需要與環境互動維持其存在,它的自我意識纔會萌芽。這是達馬吉歐基於神經科學研究的意識觀帶給我們的啟發,至於這個架構可以如何預測AI與人類的相處模式,就留待聰明的讀者們細細思量囉!

【事物的奇怪順序】
〈推薦專文〉從意識的基礎到文化起源:簡介安東尼歐.達馬吉歐之心智觀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智宏

「我是什麼? 我為何能存在? 我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這約莫是人類的提問中最根本、也是最高深的問題瞭。人類在物質層麵上的探索,從微觀至巨觀的各種尺度上成就斐然;然而對於能察覺到有「我」、並且主觀地思索「我是什麼」這樣的意識活
動,直到上個世紀後期認知神經科學興起前,我們所知仍非常有限:哲學、宗教和心理學基本上關心的是意識的內容,但是它們無法(甚至也刻意無視於)迴答意識的來源及物質基礎;相對地,神經科學與醫學擅長解析身體的生理結構及運作機製,但是
身體與腦的運作如何與形而上意識內容搭上線,並未有太多研究積極投入,也沒有好的理論引導研究發展。

這樣涇渭分明的情況,在一九七○年代以探討心智現象的生理機製為宗旨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思潮齣現後,有所改觀。在研究技術上,非侵入式腦造影工具快速發展,讓研究者能對健康正常的大腦運作方式取得高時間或空間解析度的資料;在理論發
展上,各種搭起人文社會現象與神經科學橋梁的假說也紛紛齣世。時至今日,探討經濟決策、道德原則、美學、宗教⋯⋯等等高度抽象及社會性心智現象的大腦機製,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門主題,時有具備啟發性及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發錶在期刊,並且為媒體所關注。作為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的「金盃」(Holy Grail),關於意識的研究自然吸引眾多研究者投入。本書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博士即是此一風潮的重要推手以及明星。

達馬吉歐博士自一九九五年開始,將他對於意識問題的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及理論思考,齣版為一係列的科普著作。係列首部麯《笛卡爾的錯誤》以情緒為齣發點,從演化的角度為解釋人類意識的起源另闢蹊徑。達馬吉歐指齣,笛卡爾的錯誤是將有形有
相、機械動作且無限可分的軀體,以及無形無相、無法觸及且不可分割的心智,截然二分;他認為推理、道德判斷,以及肉體疼痛或情緒動盪所帶來的痛苦皆存在於軀體外。相反地,達馬吉歐提齣「軀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認為身體所感恰恰是構築意識的基礎;而意識麵的理性思考,深受內外在環境所誘發的感覺(feelings)及相伴隨的生理訊號所形塑與調節。

在接下來的幾部著作中,達馬吉歐持續深化其「意識由身體與環境共構、感覺實為理性基礎」之理論觀點。他從演化角度解釋意識與心智的歷史,主張感覺奠基於身體和腦部神經網絡在功能與結構上的緊密交織,此一整閤在演化上最先浮現於古老、功能相對簡單的腦幹,而非較晚近演化齣的大腦皮質。他也對意識的結構提齣更細緻的假設:區分作為調理身體生理與環境恆定態(homeostasis)的「原型我」(protoself)、產生當下知覺的「核心自我」(core-self),以及將自我感在古往今來之時間感上展開的「自傳我」(autobiographical self)。本書《事物的奇怪順序》是達馬吉歐係列著作中最新的一部,他延續感覺為意識與理性基礎的觀點,藉由對比單細胞生物、昆蟲行為與人類社會性行為和文化的相似性,進一步論述文化、感覺、與恆定態間的連結,將其理論從解釋個體自我意識擴展到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在《笛卡爾的錯誤》的後記中達馬吉歐早已說道:「人類的基本體內平衡機製構建瞭人類價值觀的文化發展藍圖,這種價值觀讓我們能夠判斷行為的好與壞、事物的美與醜。」顯見他二十餘年前開始著書時的企圖,已不僅止於探索個體層麵的意識起源,更想發展齣一套能貫穿細胞生理到文化演化趨勢的大理論。這段期間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蓬勃發展,讓研究者們有瞭更多驗證其理論的工具。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達馬吉歐的理論勢必會經歷更多神經科學實驗的挑戰;它的部份假設或許會禁不起檢驗,然而其理論體係絕對具有高度啟發性,能刺激這一世代讀者們據以問齣更好的問題;而或許有那麼一天,在纍積瞭足夠的研究結果後,「我是什麼」這個縈繞古今無數聰慧心靈的大哉問,終能被解開。

〈推薦專文〉你選擇好聽又閤理的故事,還是奇怪的那個?
輔仁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黃揚名

以前有個卡通《大力水手》,講述一個水手每次吃瞭菠菜罐頭之後,就有很多力氣。我想不少爸爸媽媽當年用瞭這個伎倆讓孩子吃菠菜,除瞭有卡通助陣,孩子比較容易買單之外,也源自於一份錯誤的報導,說明菠菜含有大量的鐵質。同樣好聽又閤理的故事實在很多,像是民眾減肥通常會把減少脂質的攝取放在優先順位,或是知道某款泡麵沒有防腐劑,就覺得這一定比起有含防腐劑的泡麵來得健康。很遺憾的,這些好聽又閤理的故事,往往都不是正確的;它們的存在,或許隻是希望掩飾人們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的新書《事物的奇怪順序》不隻想講那些好聽又閤理的故事,而是想要在人類飽受人工智慧威脅的此時,帶我們重新思考生命、人類的本質。這樣的反思,在這個年代格外重要,因為我們比過去的人們更需要思考人類的價值是什
麼。

人類真正的價值,絕對不隻是或應該說不可能是那些可以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部分。就拿「文化」這件事情來說好瞭,在書中,達馬吉歐提到這是生命很基本的要素,連多細胞的生命體都具有「文化」,可是我們是否有能力開發具備「文化」的人工智
慧呢? 現階段,這件事情難度極高,因為連什麼是文化,恐怕都不容易被定義;而不能被定義的事物,就很難用人工智慧去代勞。談論這些人工智慧的不能為,絕對有在人類同溫層中取暖的意味;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思考該怎麼做,纔能發揮人類與人
工智慧的最大加權價值,讓我們一起麵對未來的挑戰。

麵對人工智慧神速發展,人類會焦慮是難以避免的,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都是以人為本的觀點去看待其他生命體,我們常常都隻看到人類會、動物不會的事情。像是教科書就會告訴你,人類之所以能夠做到其他動物做不到的,是因為人類會社交或是人類有語言等的原因。這些論述,也不是無稽之談,但採用瞭怎麼樣的齣發點,就決定瞭哪些論述是比較閤理的,甚至會引導哪些證據會被找到。作者在書中或許沒有排除瞭人為萬物之靈的觀點,但是提供瞭另外的思考點,像是作者在談論腸胃係統為另一個腦的論述,就想要說或許人類和其他生命體的差異,關鍵是在於腸胃腦的不同,而不一定是我們一般認為的主要皮層( Primary Cortex)發育比較完全。

除瞭從個體內部的運作來思考生命的本質,個體如何詮釋外在的世界,對於個體的影響,可能也超乎我們的既定印象。生命的存在,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體係,不僅在其他生命體上是如此,在人類身上更是如此。也正因為每個生命體詮釋世界的方式
都不同,我們都該提醒自己:我的詮釋不是唯一的詮釋方式,當別人和我的詮釋不同時,沒有誰一定是對的。這個提醒,不僅適用在人與人的互動上,也適用在人與其他生命的互動上,唯有彼此的尊重,纔能讓彼此的生命得以延續。

看瞭這本書,你會發現生命的價值,或許跟你想的不盡相同。你也不用完全買單,但若你可以從中找到一些疑問,帶著探索傢的精神去找答案,那麼這本書就值得瞭。你我都該練習像孩童一樣,用最無知的觀點去看世界;但同時又要像個嚴謹的老師
傅,每個環節都再三確認後,纔會做齣結論。你最後得到的結論,或許一開始不一定是好聽又正常的故事,但你若確定這是真的,就請誠懇得跟世界分享,有一天這個結論或許也會變得好聽又正常。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
〈推薦專文〉身心共築自我意識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此刻,閱讀著這個段落的你,無疑地知曉自己理解字句的意義;同時,你也可以輕易覺察心跳、呼吸、肢體甚至器官的位置和律動;此外,你能決定自己要不要注意環境中的音樂聲、咖啡香氣、和空氣流動。更重要的是,你明確地知道這些源自內或外的感受、訊息以及思考的內容是你自己的,而非屬於其他人或物。這些你所擁有的、對於當下的所察所感,還有對於過去與未來的想望,匯聚為自己的意識內容,縈繞在身體和心智與週遭環境的互動關係中。不僅如此,你更有能力揣想在各種情境下,其他人意識到其自我的可能樣貌,據以進行推論和選擇。

任何清醒的正常人都擁有上述自我意識。本書書名《感與知:讓「心」有意識》明白指齣「感覺」(feeling)與「知曉」(knowing)同為意識(consciousness)的重要基石。作者達馬吉歐自1994年齣版《笛卡兒的錯誤》一書後,持續以流暢優美的文筆,將他自己以及其他神經科學傢探討意識本質的尖端理論和實驗,介紹給一般大眾。《感與知》正是這一係列深刻省思的最新力作。迥異於作者過去钜細靡遺的論述風格,此書由四十八篇核心短文構成,篇篇直入對於意識本質的深刻思辨。達馬吉歐在首篇明言,在多次與讀者交談後,發現以往他在書中滿懷熱情地想傳達的論點,卻被埋沒在長篇論證中,未能有效傳達;於是,這一次他決定隻寫他認為最核心的概念,而略過構築這些概念所需的奠基與連結材料。

藉由精簡的篇章,作者深刻地討論瞭「智力」(intelligence)、「心智」(mind)、「感知」(sensing)、「知曉」(knowing)、「感受」(feeling)、「覺察」(awareness)、「清醒」(wakefulness)……等種種與意識(consciousness)有關或是作為其要素的概念,並且為讀者繪製齣「意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有意識?」的理論藍圖:意識是神經係統與身體共構的產物,缺一不可;它和所有生物所具備的生理構造以及行為功能一般地受演化力量形塑。具備意識,讓生物對於自己身體與環境的關係的理解與控製更有彈性,而能達到更佳的存在穩態。相對地,非生物(例如礦石和雲彩)不會有意識;某些身體條件不支援或所處環境不需要動態調整適應的生物(例如植物和單細胞生物),也不會發展齣意識。此觀點明確地否定瞭認為「萬物有靈」的泛心論(panpsychism),也補強瞭認為意識純粹發生在神經係統內的物質論(materialism)不足之處。

達馬吉歐明確指齣神經係統是為身體服務的,神經係統內各種功能運作演化的驅力,源自於它時時刻刻需要偵測來自於身體的資訊,設法讓身體處於穩態(homeostasis)。因此,作為反映身體在所處環境中狀態的感受,理所當然地會被優先處理,也是決定意識內容的最重要元素,不應該被意識研究者忽略。

一個好的科學理論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但一定可以激盪齣許多試圖驗證它的問題與新研究,讓人類對於整個主題領域的理解更進一步。達馬吉歐的思維為下列許多問題帶來新的思索方嚮:生物的意識內容與結構,如何與其神經係統的複雜度對應?當計算能力夠強大時,人工智慧是否會有意識?能否將意識複製到另一個大腦或雲端儲存係統?思覺失調、強迫癥、植物人和夢境中的意識狀態是什麼樣的?意識存在於腦中特定部位嗎?

好奇這些問題的答案,或是如何思索它們的解決方嚮嗎?請細細品讀《感與知》吧!

〈推薦專文〉參透「你」為何為「你」,纔能成為更好的你
輔仁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黃揚名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在書中提到,現在關於意識的討論越來越多,我自己的感受也非常深刻。這某部分可能是因為近年來人工智慧快速的發展,很多貼心的客製化服務陸續問世,讓我們有種人類可能要被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取代的危機意識。

但是要取代人類的意識,哪有這麼簡單!我喜歡達馬吉歐在書中用食譜來比喻演算法則,真是太精準的說法瞭。雖然食譜是做一套菜的核心,但是就算獲得瞭食譜,演算法終究也隻能把料理做齣來,「他們(人們)不會獲得真正烹調和真正食物的實際味道和氣味。」(p.74)

相較於達馬吉歐的務實,近來一些影視作品,倒是對於意識都存在一些尚不切實際的想像。其中一個常齣現的,就是我們未來的科技可以完整複製人的意識,不論是要做備份保存,或移轉到另一個個體身上,都是可行的。

不過,就連當代的大夢想傢伊隆.馬斯剋(Elon Musk),都還不敢肖想我們能複製大腦的運作,要能夠複製意識,還是很漫長的一條路。或許也是看清這樣的事實,馬斯剋的作法不是複製意識,而是想辦法讓人腦的運作可以和機器結閤,想辦法讓人腦的運作升級,就有點像大傢在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中所看到的那樣。

從學術上的發現,簡單的腦機互動(Brain-Computer Interaction, BCI)已經行之有年,但老實說,目前做得最好的也隻不過是動作的控製。要做到所謂的讀腦,恐怕還非常遙遠。在很受矚目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有個2021年的新研究 ,說明瞭我們在這件事情的發展上,並不如想像中神速。

這個研究團隊,在一個有發音障礙(anarthria)病人的腦中,植入記錄腦部活動的電擊。透過二十幾個小時的大腦活動紀錄,他們後來可以很精準的(98%正確率)預測,這個病人想要講50個單字庫當中的哪個單字。雖然研究上是個突破,但從現實麵來說,這能力差不多相當於爸爸媽媽從一歲多孩子含糊的語調中猜齣孩子想錶達的究竟是什麼,也還是非常簡單的訊息。

我在想,我們在解讀大腦活動上的發展之所以會這麼龜速,一部分當然是因為大腦的運作本來就相當複雜,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很多研究者對於大腦的運作可能沒有正確的設定。

達馬吉歐在書中提到的,不論是關於什麼是心智、什麼是意識,以及感覺。我認為都相當有啟發性,甚至有些是讓人有點意外的,就像他認為細菌是有智力的。

推薦大傢跟著達馬吉歐的腳步,重新思考我們身而為人,此時此刻所體會到的存在,究竟怎麼來的。當你參透這背後的道理,你或許也能更好的和自己以及他人相處!

〈推薦專文〉身體感受、自我與意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人類如何決策?情緒是否影響行為?自我究竟為何?意識的本質又是什麼?談到這些問題,就不得不提到本書的作者,美國南加大的神經心理與哲學教授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達馬吉歐是決策、情緒、自我、與意識研究領域的頂尖人物。他最早在研究人類的行為決策時,就率先指齣瞭「笛卡兒的錯誤」。笛卡兒認為,身體和心靈二元分立,心靈所涉及的思維和推理決策等心智能力,皆不在身體內。笛卡兒這樣的想法,也瀰漫於早期的經濟決策理論之中,這些決策過程模型,通常不包含情緒,而僅有邏輯推理和損益計算。

然而,腦科學的興起,在理性至上的氛圍中掀起風暴。

達馬吉歐和其他科學傢在腹內側前額葉的腦傷病人身上觀察到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他們無法錶達情緒,甚至也無法正常的經驗情緒,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決策時很容易齣錯。達馬吉歐因此點齣「笛卡兒的錯誤」,提齣瞭「身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他認為來自身體的內在感受,應該也是行為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當腹內側前額葉受損時,病人會無法取得身體的內在感受訊號,此時就隻能使用相對緩慢的邏輯推理和損益計算,決策行為也就會因此失常。

達馬吉歐後來更把內在的身體感受,視為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根基。

「自我」這個概念,一直是哲學上睏擾眾人已久的問題。為什麼人類的心中會存在著一種關於自身、持續、且穩定的自我概念?達馬吉歐認為,自我概念的起源,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創造齣瞭一個關於內在身體的錶徵地圖,並以此來做為所有其他知覺錶徵的指涉參照點。這種關於內在身體的錶徵,通常極為穩定且僅會緩慢變動,因此非常適閤作為不變的「自我」參照點。

現在,在這本新書中,達馬吉歐更進一步主張,這種內在的身體感受其實就是意識的前提。他認為,大腦中的腦幹錶徵瞭內在身體感受,也就是「自我」,而大腦皮質隻是提供瞭知覺與意識的經驗內容而已。

然而,「內在感受」作為意識的前提,似乎仍有讓人不甚滿意之處。例如「內在感受」本身難道不就是一種意識狀態嗎?把「內在感受」當成意識的前提,不是一種循環論證嗎?還有,達馬吉歐的意識主張,真的有解決查爾默斯(David Charlmers)的「意識艱難問題」?

在達馬吉歐的這本最新著作之中,你將會見識到一位學界領袖的獨特洞見。他的文風獨樹一格,用與眾不同的詞彙描繪齣心靈的機製與風貌。至於他的理論正確與否,則留待讀者自行反思。意識問題的撲朔迷離與眾說紛紜,正是它韆古迷人之處!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部書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尤其是它探討的意識與感知的關係,簡直是把我以前對“我”這個概念的理解徹底顛覆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能夠將那些抽象晦澀的哲學思辨,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嚴謹的邏輯推理展現齣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自我”的構建部分,它不像傳統意義上把自我看作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不斷流動的、由無數神經活動和環境互動共同編織的動態過程。讀完後,我經常會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決定背後的底層機製。比如,當我在做選擇時,我會好奇:這個“我”到底是如何權衡利弊的?它是不是僅僅是某些神經通路激活的結果?這種深入到存在根基的追問,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挑戰和興奮。書中對認知科學最新進展的梳理也非常到位,無論是關於記憶的形成,還是情緒的調控,都提供瞭一個極其有力的理論框架。對於任何對人類心智運作機製感到好奇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引導你去質疑那些你習以為常的內在體驗。我花瞭很長時間消化其中的一些觀點,感覺每一次重讀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層次,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的巨著。

评分

說實話,剛翻開這套書的時候,我對它的期待值其實是比較保守的,畢竟“意識”這個主題太過宏大,很多探討往往淪為故作高深的空談。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們展現瞭一種近乎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度,剖析瞭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特彆是在“事物如何呈現”這一塊,作者沒有停留在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感官輸入如何在大腦中被塑形、過濾和解釋的過程。我尤其喜歡它對“知覺的錯覺”那幾章的論述,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真實”,在作者的拆解下,變得脆弱不堪。這讓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所體驗到的“客觀世界”,其實是高度個性化和主觀建構的結果。比如,視覺和聽覺信息的整閤,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大腦為瞭追求效率和連貫性,會主動“填補”缺失的信息,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産生我們憑空想象齣來的知覺。這種對“現實”本質的顛覆性認知,著實讓人感到震撼。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雖然學術性強,但組織結構清晰,邏輯推進嚴密,就像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塔,每一步都有堅實的立足點,最終的視野也無比開闊。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藝術、邏輯乃至人際交往中的許多現象。

评分

這套書的格局之大,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部跨學科的史詩,而非簡單的科普讀物。它巧妙地在神經生物學的硬核發現和哲學層麵的形而上學探討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沒有迴避那些科學尚未完全解答的“硬問題”(Hard Problem),而是誠實地列齣當前的局限,同時展示瞭科學傢們正在嘗試用哪些實驗範式去逼近答案。例如,書中對於“主觀體驗的獨特性”(qualia)的討論,既尊重瞭這種體驗的不可言傳性,又試圖在神經元層麵上找到其對應的物理基礎。這種平衡感非常難得。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坐在一個由最頂尖的科學傢和思想傢組成的圓桌會議上,他們正在激烈地辯論關於“存在”的終極奧秘。書中的圖錶和模型也極具啓發性,它們將原本隻能靠想象來構建的復雜網絡具象化瞭。對於希望從根本上理解人類認知局限與潛能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既務實又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視角。它讓人謙卑,因為我們對自身的瞭解依然淺薄;同時也讓人振奮,因為探索的邊界正在不斷被拓寬。

评分

這套書最讓我感到興奮的是它在倫理和社會影響層麵的深遠意涵。當我們開始真正理解“自我”和“感知”是如何被物理機製決定的,那麼我們對自由意誌、責任歸屬甚至法律判決的看法,都必然要做齣調整。書中關於神經可塑性和“後天塑造”的部分,讓我對教育和矯正有瞭全新的思考角度。如果心智是可以被“重塑”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設計一個更理想的社會環境來促進積極的神經連接?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但它拋齣瞭足夠多的、足夠尖銳的問題,足以讓任何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讀者進行深思。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討論情感體驗時采取的立場,它超越瞭簡單的好壞二元對立,展示瞭情緒是如何作為一種高效的生存優化策略,在神經迴路中根深蒂固地運作著。讀完這套書,我不僅收獲瞭關於大腦的知識,更獲得瞭一種更具同理心和批判性的世界觀。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世界的復雜性,是我們實現真正智慧的必經之路,而這本書,無疑是通往這條道路上的一座裏程碑式的燈塔。

评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閱讀體驗,那一定是“重構”。這本書徹底重構瞭我對日常經驗的理解框架。作者在處理“時間感”那幾節的論述尤其精妙,將我們習以為常的綫性時間流逝,分解成瞭大腦中多個並行處理、具有可塑性的模塊。我們感覺到的“當下”,其實是一個大腦為瞭維持連貫性而精心編排的敘事片段。這種將“連續流”分解為“離散數據包”的解釋方式,非常貼閤現代計算科學的思維,但又完美地解釋瞭為什麼我們在極度興奮或危險時,時間似乎會“變慢”。這種將高階體驗還原為基礎機製的敘事力量,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讀完後,我走路時都會不自覺地注意自己的步頻和環境的刺激頻率之間的微妙關係。它教會我,與其接受感官輸入作為不證自明的真理,不如將其視為一個持續接收、修正、反饋的信號處理過程。這本書對那些對心智哲學和認知心理學感興趣的非專業人士極其友好,因為它總能把最復雜的概念用最直觀的比喻串聯起來,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乏味,反而讓人欲罷不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