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

行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嚮陽
圖書標籤:
  • 旅行
  • 散文
  • 隨筆
  • 遊記
  • 生活
  • 成長
  • 感悟
  • 文學
  • 治愈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詩人行踏颱灣土地,發齣對島國最真誠的禮讚謳歌。

  詩人嚮陽延續對本土的關注,細細描摹雙足所踏之地。全書分為二捲:「捲之行旅」以清新質樸的文字遍遊颱灣風光,刻劃土地與人文之美。從打狗舊驛到鼕山河夕照,自溪頭竹林至基隆港風,步履所至化作和煦詩篇,以文字呈現一場動人的「看見颱灣」。「捲之茫霧」以個人的惆悵情思為引,而後重迴歷史現場,迴溯乙未割颱、白色恐怖甚至太陽花學運,召喚蔣渭水、陳澄波、楊逵的命運軌跡,走過颱灣坎坷飄零的身世,也在個人與族群前路未明的濛霧中尋找前程。

  作者以地景入詩,目光卻穿透景物,凝視伏流其後的過往。在文字間疊閤時空,宛如重複曝光般共構族群鄉土的記憶空間。多篇詩作可見詩人對於形式的經營,層疊遞進的詩句與歌謠式的呈現令誦讀朗朗上口。華語與颱語兩種聲腔在對應的篇章中以迥異的語言質地重構同一主題,也在混用中尋找颱灣獨特的發聲方式。

  集中多幀彩圖映照齣作者眼中的風景,落筆成稿的詩心則寓於手跡。另收錄嚮陽於天理颱灣學會研究大會的紀念演講稿,由颱灣新詩語言的「歧路」現象談起,迴顧個人的創作歷程,包含吸納中國文學資源的《十行集》、重新認識颱灣文化土壤的颱語詩、對島國歷史記憶再思索的長篇歷史敘事詩……指齣其中麯摺的後殖民思考心路,冀求以詩歌展現對時間、空間與人間的真實映照。

本書特色

  ★    詩人嚮陽以颱灣風土之美入詩,穿梭時空,見證所踏土地的歷史光影。
  ★    隨書附贈限量精緻手稿紀念書卡,採用從英國百年紙廠進口的特殊黑卡紙,沉穩黑色搭配霧銀字跡,呈現嚮陽〈行旅〉麯摺幽微的追尋心跡。
 
遠古迴響:失落的文明探秘 作者: 考古學傢 黎明 齣版社: 史前文明齣版社 字數: 約 1500 字 --- 內容簡介: 《遠古迴響:失落的文明探秘》並非一部單純的考古報告集,它是一部充滿激情與思辨的文明探索史詩。本書作者黎明教授,以其畢生緻力於全球性史前遺址發掘與解讀的經驗,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直抵人類文明最幽深、最令人睏惑的起源地。本書聚焦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戛然而止、留給後世無盡猜想的偉大失落文明,試圖通過嚴謹的科學分析與大膽的想象力,重構它們輝煌的鼎盛時期及其神秘的消亡軌跡。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圍繞一個核心的“失落之謎”展開,通過整閤最新的地質學、人類學、天文學和語言學研究成果,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立體的敘事框架。 第一部分:失落的巴比倫之光——蘇美爾的泥闆與星辰密碼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最早的城市文明——蘇美爾。我們不再滿足於對吉爾伽美什史詩的錶麵解讀,而是側重於分析那些在烏爾(Ur)和烏魯剋(Uruk)遺址齣土的數萬塊楔形文字泥闆中隱藏的“技術藍圖”。 黎明教授提齣瞭一個革命性的觀點:蘇美爾人可能掌握瞭我們今天仍在努力理解的某些基礎物理原理。書中詳細描述瞭對拉格什神廟星象觀測記錄的重新測繪,這些記錄顯示齣對行星軌道運動的驚人精確性,遠超同期其他文明的認知水平。我們審視瞭“洪水傳說”背後的地質證據,探討瞭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流域氣候的突變,如何可能在一代人之內摧毀一個農業帝國的基礎。蘇美爾的衰亡,是人類首次麵對氣候危機時的慘痛教訓。 第二部分:大洋深處的呼喚——亞特蘭蒂斯的地理學重建 關於“亞特蘭蒂斯”的探討,本書采取瞭極為審慎的科學態度,摒棄瞭所有純粹的玄學臆測。黎明教授將重點放在柏拉圖對話錄中關於其地理位置、社會結構和最終沉沒方式的描述,並將其與最新的深海地質勘探數據進行交叉比對。 書中詳盡分析瞭冰期末期,全球海平麵上升的速率和幅度,尤其是大西洋中脊地質活動的異常增強。我們通過對比地中海文明(如米諾斯文明)的擴張路綫和其神話中對“西方島嶼”的記憶碎片,推導齣一個可能性極高的“文明接觸點”。本書大膽推測,亞特蘭蒂斯並非一個單一的島嶼帝國,而是一個分布在當時被淹沒的廣闊大陸架上的早期海上貿易網絡,它的崩塌是多重因素(地質劇變、社會內耗和資源枯竭)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單一災難。 第三部分:安第斯山脈的寂靜——蒂瓦納科與印加前夜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焦點轉嚮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蒂瓦納科(Tiwanaku)文明,以其令人費解的巨石結構和位於高海拔的地理位置而聞名。書中對卡拉薩薩亞(Kalasasaya)神廟的精確方位進行瞭三維建模,揭示瞭其與鼕至、夏至以及特定星群(如昴星團)對齊的復雜程度。 我們重點探討瞭蒂瓦納科文明的“水利工程奇跡”——“毛斯水田”(Warhu Waru)係統。通過對該係統遺址的土壤分析,我們發現瞭一種極為高效的微氣候調節技術,使得農業生産能在極端的寒冷環境下持續進行。這種技術的失傳,直接導緻瞭後續文明(如印加)在麵對氣候波動時的脆弱性。本書認為,蒂瓦納科的衰落與安第斯山脈地區持續數百年的乾旱周期密切相關,資源管理體係的崩潰先於政治實體的瓦解。 第四部分:印度河流域的謎團——哈拉帕的城市規劃與未解之語 哈拉帕(Harappan)文明,作為印度河流域的早期王者,其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高度統一的城市規劃和至今未被完全破譯的書寫係統。本書詳細對比瞭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帕城邦的結構,特彆關注瞭其完善的排水係統和標準化的磚塊尺寸。 作者質疑瞭傳統觀點中認為哈拉帕是一個“溫和”或“非軍事化”社會的看法。通過對城市防禦工事的重新挖掘和分析,我們發現瞭早期用於信號傳遞和信息加密的復雜符號係統。關於其文字的解讀,本書引入瞭新的統計學模型,嘗試將已知的符號與同時期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中的藉詞或貿易術語進行關聯比對,力求打開新的解讀大門。哈拉帕文明的消失,與薩拉斯瓦蒂河(Ghaggar-Hakra River)水道的徹底改道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本書對此進行瞭詳盡的水文學重建。 第五部分:剋裏特島的火焰與綫性文字B的陰影 最後,本書聚焦於愛琴海的米諾斯文明。剋裏特島上的剋諾索斯宮殿,是地中海最早的復雜權力中心。本書不再僅僅關注神話中的“牛頭怪”,而是深入研究瞭米諾斯文明的經濟命脈——海上貿易網絡以及其獨特的“綫形文字A”。 我們通過分析從塞浦路斯、埃及和黎凡特地區齣土的米諾斯貿易印章,重建瞭其復雜的物物交換體係。然而,米諾斯文明的終結,似乎與一次巨大的自然災害——聖托裏尼火山(Thera Volcano)的爆發緊密相連。本書結閤火山灰的沉積物分析和海嘯模型,量化瞭這次災難對米諾斯沿海城市的影響範圍和破壞程度。盡管綫性文字B(邁锡尼人繼承的文字)已被破譯,但米諾斯文明的“聲音”——綫性文字A——依舊沉默。作者探討瞭文字的消亡,是否象徵著一個文明核心知識體係的徹底斷裂。 --- 《遠古迴響:失落的文明探秘》是一部融閤瞭堅實考古證據、尖端科學分析和深刻人文關懷的著作。它提醒我們,人類文明的進步並非一條平坦的直綫,而是在不斷的興衰更迭中摸索前行。這些失落的文明,或許就是我們未來可能麵臨的睏境的預警,他們的迴響,值得我們用最嚴肅的態度去傾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嚮陽


  本名林淇瀁,颱灣南投人。詩人,美國愛荷華大學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劃)邀訪作傢,政治大學新聞係博士。現任財團法人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曾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自立》報係總編輯、《自立晚報》副社長兼總主筆。獲有吳濁流新詩獎、國傢文藝獎、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榮後颱灣詩人獎、颱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齣貢獻獎」、金麯獎傳藝類最佳作詞人獎等獎項。

  著有詩集、散文集、兒童文學集、文學評論集、時評集、學術著作等五十多種,編譯作品三十餘種。

圖書目錄

代序
為颱灣歷史和土地書寫──我的後殖民創作心路

捲之行旅
詠阿勃勒
雄鎮北門──高雄詩抄之一
舊打狗驛──高雄詩抄之二
舊城曾傢──高雄詩抄之三
明鑑──詠日月潭
行旅
烏石港遺址──蘭陽詩抄之一
鼕山河夕照──蘭陽詩抄之二
頭城十三行──蘭陽詩抄之三
杉林溪飛螢──南投詩抄之一
溪頭竹林──南投詩抄之二
奧萬大楓紅──南投詩抄之三
相思道上
神木遺址──阿裏山詩抄之一
森林鐵路──阿裏山詩抄之二
塔山奇岩──阿裏山詩抄之三
棲蘭神木群──太平山詩抄之一
鳩之澤──太平山詩抄之二
翠峰湖小駐──太平山詩抄之三
北門驛──嘉義詩抄之一
北門驛(颱文)
中央噴水池──嘉義詩抄之二
中央噴水池(颱文)
牧歌──觀黃土水浮雕〈南國〉
奇美部落年祭所見──阿美族部落詩抄之一
在港口部落海濱──阿美族部落詩抄之二
港口的風吹著──基隆詩抄之一
港口的風咧吹(颱文)
暖暖印象──基隆詩抄之二
把樹種迴去──為暖暖希望森林而寫
山茶花
滾熱之泉──烏來印象
龜山島(颱文)
三峽印象
龜山島初履
太原路綠園道

捲之茫霧
茫霧(颱文)
雨聲
哀歌黑蝙蝠

講互暗暝聽(颱文)
斟酌
佇烏暗的路頭──為《渭水春風》而寫(颱文)
夢中行過──為《渭水春風》而寫(颱文)
寫佇土地的心肝頂──獻予 楊逵先生(颱文)
城門──緻陳澄波
今晚,請為他們祈禱──聞數韆警力將夜襲立院學生有感
這一票非投不可
永遠的一天──為曾在綠島受苦受難的前輩而寫
南方孤鳥──寫予屈原(颱文)
玩字辯證四首
鳥鼠歌(颱華混搭)
擁抱
乙未,一八九五
風吹──乙未,一八九五(颱文)
告別
給我一張白紙──緻手持白紙的中國學生

附錄
用自己語言,話自己土地──嚮陽專訪/崔舜華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505678
  • 叢書係列:九歌文庫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代序

為颱灣歷史和土地書寫──我的後殖民創作心路


  金子昭會長、各位我所尊敬的天理颱灣學會研究先進:

  還記得四年前(二○一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我以颱灣文學學會會長身分率領會內幹部前來天理大學訪問,與貴學會進行學術交流的種種溫馨畫麵。當時因貴學會的安排,得以和貴大學校長晤談,並受到貴學會熱情接待,與佐藤浩司前會長及學內理事交換意見,促成瞭兩會交流協議書的交換,感銘至今,特別要嚮貴會再度緻上最大謝意。

  從我十八歲就讀大學時,「天理大學」這四個字就在我腦海中留下美好印象,那是一九七三年的事,當時塚本照和教授受邀前來颱灣中國文化學院日文組擔任交換教授,我有幸成為他的學生,受到啟濛,重新認識颱灣文學;一九八二年塚本教授返日,在天理大學創立臺灣文學研究會、創刊《颱灣文學研究會會報》,一九九一年他與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等教授創辦「天理颱灣研究會」、齣版《天理颱灣研究會年報》,雖然遠在颱灣,我都因塚本老師的贈予而有幸拜讀,感受到天理大學與貴會長久以來對颱灣文學及颱灣事務的深刻掌握和關注。今天能獲邀參與貴會第三十屆研究大會,並進行紀念演講,感到相當親切,也感到無比榮幸。

  以下,請容我以颱灣詩人的身分,以〈為颱灣歷史和土地書寫──我的後殖民創作心路〉為題,進行報告,並請各位學界先進賜教。

  颱灣新詩的「歧路」現象

  颱灣的新詩發展,從一九二四年追風(謝春木)在《颱灣》雜誌(第五年第一號)發錶〈詩の真似する〉組詩四首,揭開颱灣新詩的帷幕以來,將近百年。近百年來,不同世代的詩人和詩作,如星辰羅列,展現瞭一座特屬於颱灣的詩的天空,眾多詩人以作品彰顯各自的位置,書寫他們內在的情意誌,傳布他們和歷史賽跑、和時代競走的美學信念和創造。

  從日治年代展開的颱灣新詩,源於長久處於殖民地的關係,擁有相當複雜的歷史情境與脈絡。就語言的使用來說,從日治時期開始就齣現三種書寫路線:一是追風以降、王白淵、陳奇雲到楊熾昌、郭水潭等詩人的日文書寫;二是由張我軍於一九二四年引介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而展開的中文書寫;三是一九三○年由黃石輝點燃、郭鞦生繼之的颱灣話文書寫。三種不同的語文,在同一個時代並存且競爭,使得颱灣的新詩從齣發之際就產生瞭「歧路」現象。

  也正是因為一開始就以日文、中文和颱灣話文書寫,從日治時期以降迄今,颱灣新詩一直存在著書寫語言(連同語言之後的意識形態及認同)的辯證和鬥爭。戰後颱灣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一九四五─一九八七),強力推動「國語政策」,中文書寫成為主流,但解嚴前的一九七○年代已齣現林宗源和我寫作的颱語詩,解嚴後又有客語詩和原住民語詩的詩人齣現,颱灣新詩發展的特殊性、多樣性與複雜性,由此可見。

  一個年輕詩人的颱灣追索

  在這座繁複多彩的星空下,作為一個齣現於一九七○年代的寫詩者,我個人在詩創作上的錶現,相形之下是卑微的。儘管十三歲時我背誦並抄寫屈原的《離騷》,發願要以一生來成就詩人之夢,並在二十一歲(一九七六)開始用颱語寫詩,如今垂老,自我檢視,仍然相當慚愧。

  我齣生於一九五○年代颱灣的中部山村(南投縣鹿榖鄉),鄉民多務農,以作山、作林、作茶、作田為業,因為父母開設「凍頂茶行」,半爿賣茶、半爿賣書。從小學三年級後,得以大量閱讀店內販售的書籍,提早開啟瞭我閱讀與接觸文學的視窗。十三歲時,因為店中販售書籍已無法滿足閱讀欲望,開始用郵政劃撥的方式颱北的書店郵購新書,因而奠定瞭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基礎。

  從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的颱灣,是典型的農業經濟社會,也是國民黨一黨威權統治的白色恐怖年代,舉凡憲法賦予人民的自由盡遭限製,言論、著作及齣版自由均遭到剝奪,更無論集會及結社自由瞭。因此,從小學到高中,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黨國」教育,熟知中國而盲視立足的颱灣。直到一九七三年進入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組之後,纔開始質疑我所接受的黨國教育內容,逐步走迴生身的颱灣,認真思考我的詩和颱灣土地、人民與歷史的關係。

  一九七三年九月,也是我和來自天理大學的交換教授塚本照和先生結師生之緣的開始。成為塚本老師的學生,是我此生甚感榮耀的事情,當時他初來颱灣,課堂上詢問有關小說傢黃春明的創作,同學推我迴答;其後塚本老師開始颱灣文學研究,參與颱灣文學活動、訪問颱灣作傢,他對颱灣文學的熱愛和治學精神,都對我產生相當重要的示範影響。

  也因為這樣,大三時我以粗淺的日文閱讀能力,開始在學校圖書館接觸日治年代的颱灣新文學雜誌,讀追風、楊華的詩,賴和、楊逵的小說,這纔知道日治時期颱灣就有新文學傳統,非僅隻是受到中國「五四文學」影響;後來又發現一九三○年代左翼作傢鼓吹颱灣話文書寫,都讓我深受震撼,從而對我的詩創作和颱灣歷史的關係有瞭反省。

  兩個「反動」:十行詩與颱語詩

  在這雙重的省思下,我用嚴肅的心情麵對詩的書寫。齣版於一九七七年的第一本詩集《銀杏的仰望》,就是我當時的創作成果和省思。其中兩輯作品鮮明地昭示瞭我對當年颱灣詩壇與政治正確的「反動」:一是違逆當時現代主義反格律、反韻律主流的「十行詩」,另一則是違逆當時國語運動不準說、寫方言的「方言詩」(颱語詩)書寫。

    我的「十行詩」來自少年時迷戀《離騷》的印記,是我從閱讀中國古典詩詞經驗中建立的素樸詩學,因此我想在當年現代主義的主流之外,實驗在形式上有所約束、在語言上錘鍊音韻的新的現代詩。從一九七四年寫到一九八四年,前後十年,共得七十二首,最後統整為《十行集》,於一九八四年齣版,標誌瞭我與同年代詩人不一樣的特色。此書於二○一○年齣版增訂新版,迄今仍販售中。

  「方言詩」放到一九七○年代的颱灣,則是更大膽的「反動」,當時的政治環境,颱語受到禁錮,非獨文學創作,就是流行歌、布袋戲亦然,更無庸說大眾媒體也絕不接受,我的颱語詩幾乎沒有發錶的機會,但我堅信這個寫作路線,依然樂此不疲;雖然接獲政治警告,也依然無所畏懼。這一係列的颱語詩,從一九七六年寫到一九八五年,閤共三十六首,集為《土地的歌》齣版,也標誌瞭我與同年代詩人相異的詩風。《土地的歌》後來絕版,於二○○二年改版為《嚮陽颱語詩選》,列入「颱語文學大係」重齣。

  對我來說,十行詩和颱語詩是我在詩的路途上的第一階段探索,如鳥之雙翼,缺一而不可。十行詩延續的是來自中文的文化傳統,颱語詩則試圖追溯並深化颱灣的語言與文化傳統,連同颱灣土地的認同──在我年輕時期的詩的探索道路上,這兩者都是滋養與灌溉我的文學生命的要素。

  〈霧社〉敘事詩:颱灣歷史命運的省視

  大學畢業後,當兵兩年,一九七九年退伍,我進入社會,適逢《中國時報》舉辦第二屆「時報文學獎」,獎項增加「敘事詩獎」。我當時還是詩壇新人,參加創作獎足以檢測自己的詩藝,我決定以發生於一九三○年的霧社事件做為敘事詩的主題。當時颱灣的政治氛圍相當嚴峻,黨外運動風起雲湧,人民要求民主與自由的呼聲已經在街頭不斷齣現。我細讀手上找到的有關霧社事件的書籍和資料。迴到一九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莫那魯道、花岡一郎,泰雅族、霧社小學校,日本巡佐、飛機、大炮、毒氣……的歷史時空。在一九七九年入鞦的颱北,我一字一句寫下霧社事件的過程;創作的同時,電視晚間新聞也正在撻伐「共匪同路人」的「黨外」,如何如何「暴力」、「無恥」、「不愛國」。我夜裡寫齣的詩句,宛然正在和執政者冷酷的聲音進行頑抗的辯難。

  〈霧社〉寫瞭三四○行。在一個落葉飄下的鞦天早晨,我將這首詩投寄齣去,不敢奢望這首長詩能夠得獎。接著十二月十日爆發「美麗島事件」,黨外運動領導人黃信介、施明德……等均遭國民黨逮捕,我筆下霧社泰雅族人(今已正名為賽德剋族)的命運,似乎也預演著「黨外」人士的命運:

  在殘酷的統治下追求所謂正義自由
  多像樹葉!嘶喊著嚮鞦天爭取
  翠綠,而後果是,埋到冷硬的土裡

  我以悲鬱的心情寫下的霧社之詩,似乎也是颱灣民主運動必須付齣的血淚。〈霧社〉後來得瞭優等獎,但發錶一直遭到擱置,直到次年三月美麗島事件軍事法庭大審宣判,眾多黨外領導人被以「叛亂」之名判罪鋃鐺入獄後,纔獲發錶於副刊之上。〈霧社〉這首敘事長詩,也因為這樣奇特的時空巧閤和演繹,在我的創作生涯中標誌瞭刻骨銘心的碑記,這是我嘗試用詩來書寫颱灣歷史的開始,也是我決心用詩來見證颱灣命運的發端。二○一六年,鋼琴傢林少英以〈霧社〉為本,創作《霧社交響詩:賽德剋悲歌一九三○》,與《霧社:嚮陽敘事詩X 林少英交響麯》兩捲CD 齣版。

  《四季》:颱灣二十四節氣新風土

  我的詩探索的第二個階段,與一九八五年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有關。當年九至十一月與來自不同國傢作傢接觸的經驗,讓我開始思考作為一個颱灣詩人(而非單一詩人)的特色為何的課題。我決定以「四季」為主題,以在颱灣民間仍屬季節辨識符號的二十四節氣來寫詩,錶現颱灣獨特的風土色彩,以及一九八○年代颱灣的多重形貌。一九八六年,以《四季》為名的詩集在颱灣齣版。這本詩集後來被翻譯成英文(陶忘機譯,全書)、日文(三木直大譯,部分)、瑞典文(馬悅然譯,單篇);二○一七年由有鹿文化公司重齣新版,說明瞭結閤我的詩與颱灣風土的嘗試是可行的。

  我的四季詩,基本上是前階段十行詩和颱語詩創作的融會與轉化。《四季》二十四首節氣詩作,每首均為兩段各十行,維持著我對格律形式的偏愛,題材則延續《土地的歌》,以颱灣的風物、自然、環境、都市、社會、政治……為對象,或歌詠、或鋪排、或反諷、或直陳,寫一九八○年代的颱灣。如果說,十行詩和颱語詩是我對文化和土地的探索,四季詩就是我對颱灣的歲月(時間)容顏的刻繪,我在詩中映照我所生存的颱灣,從時間、空間到人間。

  一九八七年我在《自立晚報》的工作改變,由副刊主編轉任報社總編輯,工作量繁增,責任加重;當時的颱灣也處於政治環境的大轉捩期,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社會運動頻繁。這都使我沒有餘閒、也沒有餘力寫詩。再加上一九九四年我原來服務的自立報係經營齣現問題,我的人生麵臨巨大轉摺,我乃考入政大新聞係博士班,從學徒開始我的研究生涯。這樣的轉摺使我詩作銳減,直到二○○五年纔齣版瞭新的詩集《亂》,算起來這本詩集總共寫瞭十六年。

  《亂》:颱灣後殖民圖像

  《亂》是我詩探索的第三個段。有別於前兩個階段的形式堅持,在這本詩集中我展開的是和颱灣社會呼應的新的語言策略。我已不再執著於「純」中文、「純」颱文的書寫,從生活中,也從日常的話語中,我嘗試以更符閤颱灣後殖民語境的「混語」(Creole)書寫來呈現解嚴後颱灣的社會真實。

  解嚴後的颱灣,華語和颱語相互對立的語境已然不再,雙語(乃至三語)混用的現象在各個場閤自然可見,於是我試圖將這種可稱為「新颱語」的語言放入詩作之中,既對應時空,也反映新的語文,例如〈咬舌詩〉,就混用華語、颱語,讓兩者融容於一;例如〈發現□□〉,我以□□作為符號的置換與虛擬,寫颱灣的認同混亂和國際社會的缺席;例如〈一首被撕裂的詩〉,寫二二八,我將詩句特意斷裂,隱喻歷史記憶的斷裂和史料的闕如(均以□□□□□齣之),容得讀者的拼貼與鑲嵌……

  正如同詩集名稱《亂》,我的詩、我的人生與書寫、我所身處的颱灣社會,也都是一團混亂的。這個階段的我的詩,就是我和變動的颱灣社會亂象的對話,是我以詩映現我所處的時間、空間與人間的聲軌。詩集齣版時,我已半百;詩集齣版後,於二○○七年獲得颱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想到十三歲時讀的《離騷》,「亂」在末章,這纔驚覺,我的人生之路、我的詩探索,居然早已前定,迴環在土地/歷史/社會/政治/人民的歧路之中,追索一頭白鹿。

  時間、空間、人間的三重映照

  慚愧的是,以半生時光書寫,僅得《十行集》、《土地的歌》、《四季》與《亂》這四本比較滿意的詩集。這四本詩集,清晰標誌瞭我在三個不同階段中探索詩路的裏程,題材、語言都各自不同;相同的是,它們都是我環繞在颱灣這塊土地的思維,齣之以詩,對時間、空間與人間的真實映照。更進一步說,這四本詩集儘管語言技巧上可以看到現代主義的洗禮,但在美學上或精神上則都指嚮具有後殖民特色的現實主義,我至今仍以此為標竿,持續奮進中。

  另外一個共同點是,我年輕時期執著的格律與形式,也仍延貫在多數詩篇之內,不僅是作為一種區辨,同時也是作為一種特質。我的詩,多半流動著語言的韻律,為不同的作麯傢青睞,即使是敘事性甚強而又齣以颱語的《土地的歌》,已有簡上仁〈阿爸的飯包〉、蕭泰然〈阿母的頭鬘〉譜麯傳唱,另有十首左右由作麯傢石青如譜麯,由福爾摩沙閤唱團於國傢音樂廳演唱;寫於《亂》中的颱語詩〈世界恬靜落來的時〉,發錶至今,先後有冉天豪《渭水春風》音樂劇、劉育真、遊博能、黃立綺的閤唱麯,以及四位學院派作麯傢賴德和、潘皇龍、陳瓊瑜和石青如的藝術歌麯詮釋;另一首〈鞦風讀未齣阮的相思〉由冉天豪譜麯,獲得金麯獎傳藝類最佳作詞人獎;混和颱語和華語的〈咬舌詩〉也有作麯傢賴德和譜的麯,並獲得傳藝金麯獎最佳作麯獎。音韻的錘鍊、調節與掌握,是我寫詩一貫的自我要求。

  迴想從十三歲背誦《離騷》,立誌成為詩人迄今,我的書寫歲月悠悠五十三年過去。從第一本詩集《銀杏的仰望》到詩集《亂》,我總共齣版瞭八本詩集、三本詩選;詩選譯本分別由日本學者三木直大日譯為《亂:嚮陽詩集》,由東京思潮社齣版(二○○九)、美國漢學傢陶忘機(John Balcom)英譯為Grass Roots,由美國Zephyr Press 齣版(二○一四)。創作成果並不豐富,這和我的職業生涯多所轉摺也有關係。我從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先後擔任過颱灣發行量最大的周刊《時報周刊》主編、颱灣黨外報業《自立晚報》副刊主編、編輯部總編輯,置身媒體,參與並觀察颱灣政治、社會的巨大轉捩;三十九歲轉入學術界,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六十五歲自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教授退休。這種生涯轉變,多少影響瞭我的創作。

  待完成:颱灣史詩

  二○○○年後,颱灣民主政治漸趨穩定,認同問題也已不再如解嚴前後那般對立,我的詩創作開始轉嚮颱灣土地、自然與景觀的書寫。在我名之為「地誌詩」的詩篇中,通過詩,我希望不僅書寫颱灣各地方的地貌地景,同時也深化隱藏於地貌地景之後的歷史與人文。我相信,詩,不隻要觸探空間,同時也要深掘時間的紋路和人間的悲喜。

  我已準備多年、尚待著筆的,則是二十二歲時接受《聯閤副刊》訪問時發下的豪語,要以颱灣被殖民的歷史為背景,寫齣一部長篇敘事的《颱灣史詩》。這是我的自我砥礪,也是對個人詩探索路程的最華奢、最嚴肅的夢想。一九七九年我以霧社事件為底本寫的敘事詩〈霧社〉是篇試驗之作,此後即無他作,真是慚愧。從《離騷》啟開的詩門,經過半世紀的詩途跋涉,現在應該也是我拚搏餘生,完成這個夢想的時刻瞭。

二○二一年七月三日第三十屆天理颱灣學會研究大會紀念演講稿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某些哲學思辨部分,初讀時確實有些挑戰性,它沒有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拋齣瞭大量關於“存在”、“時間流逝”以及“人與環境關係”的疑問。我承認,第一次讀到關於“瞬間的永恒性”的論述時,我感到有些睏惑,甚至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快速勾勒齣一個概念圖來幫助理解。但正是這種不直接喂食的寫作方式,纔讓這本書的價值得以彰顯。它強迫你跳齣舒適區,去主動構建自己的理解框架。這種閱讀過程雖然需要付齣更多心力,但一旦領會瞭作者的意圖,那種豁然開朗的愉悅感是任何快餐式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它不是一本用來消磨時間的讀物,而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深度潛水”,需要你帶足裝備,準備好麵對深海的壓力和變幻莫測的洋流。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做舊的質感,仿佛剛從某個塵封已久的旅行箱裏翻齣來似的,色調沉穩,透著一股曆經風霜的味道。內頁的紙張選得極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略微粗糲的觸感,配閤著排版上恰到好處的留白,讀起來非常舒服,一點都不覺得擁擠。我特彆留意瞭字體,選擇瞭一種略帶手寫感的襯綫體,在保持清晰度的同時,又增添瞭一絲人文的溫度。翻閱時,能感受到設計者對細節的執著,比如章節的起首用瞭不同的微小圖騰作為裝飾,雖然不影響閱讀主旨,但極大地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這簡直就是一本可以“上手”去感受的書,而不是僅僅用來“閱讀”的載體。它讓我想起那些老派的探險傢日誌,每一頁都似乎藏著未被完全展開的秘密和遠方的氣息,僅僅是撫摸和翻閱,就仿佛已經踏上瞭未知的旅途。 這種對實體書體驗的尊重,在當今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一點,在於它對地方風土人情的捕捉,那種真實得令人心痛的描摹。作者似乎擁有某種特殊的能力,能夠穿透錶象,直達事物最深處的靈魂。我尤其記得他描寫某段偏遠地域的市井生活時,對氣味和聲音的細緻描繪——泥土被陽光暴曬後的乾燥熱氣、市集中特有的香料混閤著汗水的味道、遠方傳來的古老樂器的斷續聲響。這些細節不是為瞭烘托氣氛而添油加醋,它們本身就是場景的一部分,是構成那個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石。通過這些鮮活的感官體驗,我仿佛真的站在瞭那個地方,感受到當地人的喜怒哀樂,體會到他們生活節奏的緩慢與堅韌。這種紮根於現實的描寫,使得全書的虛構與紀實感達到瞭一個奇妙的平衡點,讓人信服。

评分

從文學技巧的角度來看,作者對意象的運用簡直是爐火純青。他擅長將宏大的敘事主題,濃縮到幾個極具張力的具象符號上。比如,他反復使用“一盞不滅的燈火”、“一塊被風化的石碑”作為貫穿全篇的母題,每一個齣現,都帶著新的含義和更深的指嚮性。這些意象仿佛是串聯起整部作品的無形絲綫,引導著讀者的目光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穿梭。這種手法的高妙之處在於,它避免瞭冗長枯燥的議論,而是通過視覺符號的反復疊加和深化,潛移默化地完成瞭主題的升華。讀完之後,這些符號並不會立刻消失,它們會像種子一樣留在腦海裏,在未來的某個尋常時刻,突然迸發齣新的聯想,讓人迴味無窮。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經曆瞭一場精心編排的視覺和精神盛宴。

评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把這本書讀完,不是因為內容晦澀,而是因為我總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咒那些句子。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其高明,他似乎深諳如何在一個看似平淡的場景中,瞬間點燃讀者的想象力。舉個例子,他在描述一次長途跋涉中,對光綫變化的捕捉,簡直到瞭近乎偏執的地步。那種“斜陽如何切割山榖的棱角”、“晨霧如何溫柔地吞噬遠方的地平綫”的描述,完全不是那種套路化的形容詞堆砌,而是帶著一種觀察者特有的犀利和共情。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清晰地“聽見”風聲和腳步聲,仿佛自己就是那個行走在路上的身影。這種沉浸感,要求讀者必須放下雜念,完全進入作者構建的那個時空。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冥想練習,每一次重讀,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層次感和細膩的情緒波動,讓人在閱讀中獲得一種近乎洗滌心靈的寜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