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繪言傳:新北投車站與鐵道記憶

驛繪言傳:新北投車站與鐵道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燁
圖書標籤:
  • 新北投車站
  • 鐵道文化
  • 車站歷史
  • 地方誌
  • 颱灣鐵路
  • 北投區
  • 驛站文化
  • 懷舊
  • 攝影
  • 建築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認識新北投車站的第一本書籍,邀請社區文史工作者楊燁老師以及鐵道專傢學者蘇昭旭老師提供精彩的圖文內容,正如同書名所呈,用繪畫及言傳的方式呈現富有生命力與庶民情懷的新北投車站以及曾於鐵道淡水線上奔馳的車輛。
《臺北百年風華:城市變遷與軌跡》 一捲翻閱,足以窺見臺北的時光剪影。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建築的歷史迴溯,而是以更宏觀的視野,探討臺北這座城市自日治時期奠基以來,在不同歷史階段所經歷的劇烈形塑與不斷演進的軌跡。它是一部關於「地方感」如何被建構、又如何隨著時代浪潮消融與重生的編年史,其敘事核心緊扣著城市空間的物理變化如何與社會結構、經濟活動及人民生活產生深刻的互動。 第一部:殖民地現代性的擘劃與軌道網絡的初建 本書的開篇,將時間拉迴至日治初期,深入剖析日本殖民政府如何以前瞻性的都市計畫思維,對臺北進行「現代化」的改造。此時期,臺北被定位為總督府的權力中樞與臺灣的行政中心,其都市規劃脫胎於當時最新的歐洲理性主義與衛生觀念。 重點章節將詳細描繪: 一、都市格局的重塑: 探討以文武町、大手町為核心的官署區如何對應傳統漢人街市的結構進行切割與重組。特別是對於林蔭大道、公園綠地的引入,如何體現殖民者對於「文明」與「秩序」的錶述。我們將細緻比對老照片與測繪圖,分析太平町、兒玉町等新興住宅區的空間性格,以及其如何區隔齣不同的社會階層。 二、基礎設施的奠基: 著墨於衛生係統、自來水與電力設施的鋪設,這些看似冰冷的基礎建設,實際上是城市現代性得以運行的關鍵。探討早期縱貫線鐵路的興建,如何不僅僅是交通運輸的工具,更是殖民權力延伸至全島的物理象徵。我們將分析初期車站周邊的商業活動萌芽,以及新舊交通節點的權力轉移。 三、空間的意識形態: 深入分析當時的建築風格——如辰野式風格的官邸、博物館的氣派——如何作為一種視覺政治,嚮殖民地人民傳達中央的威嚴與統治的正當性。同時,也將討論在這些宏大敘事之外,底層人民的居住空間(如棚戶區)的自然發生與擠壓。 第二部:戰後接收、人口結構變動與空間的「去殖民化」掙紮 隨著國民政府遷臺,臺北的麵貌再次經歷劇烈變動。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戰後初期接收的混亂、國民政府帶來的新的行政與社會結構,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口大遷徙對城市空間的衝擊。 一、空間的再命名與再分配: 探討公有財產的接收與轉化。街道名稱的更改、日式宿捨群的軍公教人員進駐,以及這些過程中發生的產權糾紛與社會張力。分析在眷村文化大量湧入後,臺北周邊郊區如何被迅速地「村落化」,以及這些臨時性空間如何逐漸固定下來,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 二、經濟轉型的驅動力: 聚焦於五〇年代至七〇年代臺北的工業化與商業化浪潮。探討以西門町、中華路為核心的娛樂產業的興盛,以及其如何成為戰後市民文化與消費主義的早期發源地。分析中山北路沿線因美軍駐紮而發展齣的特殊消費形態,如何催生齣臺北早期的跨文化交流場景。 三、城市動脈的擴張: 這一階段,重點在於公路係統的整備和舊有鐵路功能的調整。探討如中正紀念堂、總統府周邊的廣場空間,在「威權時期」如何被用作大型集會與政治儀式的場域,這些空間的設計哲學與使用規範,反映瞭當時的政治氛圍。 第三部:都市快速發展下的舊有肌理消融與記憶的重構 本書的後半部,將視角投嚮八〇年代後期的解嚴、經濟起飛與全球化衝擊下的臺北。這是城市景觀變化最為劇烈,同時也是對過往記憶進行反思與爭論的時期。 一、天際線的革新與舊城區的失焦: 深入分析信義計畫區的崛起,如何從一片農地轉變為嶄新的中央商業區(CBD)。探討這種「跳島式」的城市擴張,對舊有市中心(如臺北車站周邊、大稻埕)所造成的資源抽離與空間衰敗現象。分析高樓大廈的競相興建,如何改變瞭臺北人的視覺體驗與對「現代」的界定。 二、交通網絡的再次革命: 本部分將著重於捷運係統的規劃與建設過程。這場影響深遠的工程,如何切開舊有的街區紋理?探討捷運站點周邊土地使用權的重新劃定,以及其對周邊商業生態的顛覆性影響。我們將審視早期規劃階段中,各方對於空間正義與文化資產保存的拉扯與妥協。 三、記憶的搶救與詮釋: 隨著城市發展加速,許多歷史性的場景麵臨拆除危機。本書將探討公民社會如何興起,對抗大型開發案,試圖保留具備歷史價值的建築與街區。分析諸如「華山文創園區」或「四四南村」等空間的再生案例,探討這些「記憶的容器」如何在新的商業邏輯下被重新包裝與敘事,以及這種「記憶的商品化」現象對市民情感連結的複雜影響。 結語:未完成的城市敘事 結語部分將總結臺北作為一座不斷「重寫」的城市,其空間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它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進行中的實驗場域。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解讀框架,引導讀者超越單純的懷舊情結,去理解臺北的每一個街道、每一棟建築背後所蘊含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力量的博弈。這座城市的風華,正是在於它不斷地在繼承與揚棄之間擺盪的過程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燁(建築之美篇作者)


  颱北大稻埕1970年生,曾任職誠品書店、中興百貨、漢聲雜誌社,1993年成立虹燁工作室。獲選颱北市『第五屆大城市小人物』博物達人、文建會(文化部)《颱灣大百科全書》颱灣達人,2012年溫泉博物館國內首次手繪地圖展『鳥瞰的世界‧楊燁手繪地圖展』。長期參與文物、攝影、藝術⋯⋯ 等多項個人、聯展,先後獲日本NHK、東京電視颱採訪。

蘇昭旭(列車之美篇作者)

  1967年生,全球繁體中文鐵道領域專業著作數目最多的專傢,至2022年有專書54冊,是全球華人首位完成鐵道智庫全書,著作曾多次獲得金鼎獎,現任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館長、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係」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序-03
建築之美-06
新北投車站簡介-07
新北投車站大事紀-08
新北投車站與浴場支線-13
新北投車站與周遭地景特色-14
建築演變-15
建築特色-19
月臺-21
列車之美-22
總論-23
蒸汽機車-25
汽油客車-35
柴油客車-37
柴電機車-39
柴液機車-45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49105
  • 規格:精裝 / 46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總編輯 財團法人颱北市文化基金會北投博物館營運部  黃文彥總監序


  新北投車站在北投在地居民20餘年的努力下,歷經多場社區運動,透過公私協力的共同奮鬥將老車站重新迎迴北投,車站的返鄉是北投人對於傢鄉熱愛所呈現的奮鬥史,亦是這座老車站最廣為人知的冒險故事。

  2017年4月1日,新北投車站由颱北市文化基金會正式營運,遙想當天萬人空巷,一同見證瞭車站的新生,也印證瞭這段艱辛的迎迴旅途中最終由大傢一起共享甜美的果實。直至今日新北投車站已重迴北投在地5週年,這些日子裡我們秉持著社區夥伴對於車站的盼望與期待,緻力推廣車站及北投在地文化,亦持續與社區協力夥伴進行交流與閤作。車站從興建、拆除到迎迴,均在每個時期代錶瞭不同的意義,無論是在產業上見證瞭北投的繁榮年代、亦可看到交通轉型對於老車站在時代變遷下的悲歡離閤、進而促成北投居民的思念並開啟一連串的行動,這些珍貴的歷史點滴都是車站營運上最重要的養分。車站返鄉及轉型營運的意義不僅僅隻是透過一個營運團隊,而是與北投社區共榮共好、一起在這5年時間裡慢慢將車站的未來藍圖呈現給每一位再次踏入車站的在地居民以及初乍探訪的旅客們。

  新北投車站為臺北市僅存的百年車站建築,在鐵道文化中亦有不可抹滅的重要性,除瞭長年與社區夥伴的共同閤作外,自2018年起透過國傢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的補助進行瞭各類型的鐵道文化推廣,於2021年我們偕同社區夥伴及鐵道專傢學者共同建構「新北投車站知識調研圖譜」,希望透過這些時間所纍積的各項寶貴資料,以係統性的方式將史料分門別類地進行統整歸納,在今年更榮幸地正式以書籍形式齣版。

  作為車站所齣版的第一本書籍-《驛繪言傳》新北投車站與鐵道記憶,在編撰過程中榮幸地邀請到社區文史工作者楊燁老師以及鐵道專傢學者蘇昭旭老師提供精彩的圖文內容,正如同書名所呈,用繪畫及言傳的方式呈現新北投驛-富有生命力與庶民情懷的新北投車站以及曾於鐵道淡水線上奔馳的車輛。本書的齣版代錶瞭一個階段性成果,亦是營運車站期間在文化傳承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亦期待車站在下一個5年中能夠延續傢鄉的熱愛以及眾人的支持,繼續創造屬於老車站的新故事。

  僅將此書獻給北投,一座最有社區故事的溫泉小鎮。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