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吳晟二十世紀詩集

泥土:吳晟二十世紀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晟
圖書標籤:
  • 詩歌
  • 颱灣文學
  • 吳晟
  • 本土文學
  • 土地
  • 農業
  • 鄉土
  • 二十世紀文學
  • 人文社科
  • 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泥土 — 吳晟二十世紀詩集》集結吳晟於二十世紀創作、以《泥土》、《飄搖裏》、《吾鄉印象》、《嚮孩子說》等詩集為主,以及〈再見吾鄉〉係列組詩等而成。
 
  「我要說明,《泥土》與《他還年輕》這二冊詩集,為什麼不用『「詩全集』、也不用『詩選集』:
 
  第一冊《泥土》,收錄二十世紀發錶的詩作,但並未全部收錄;尤其是1970年之前、學生時代的習作很雜亂,或因重覆、或因太青澀,捨棄甚多,當然不適用『全集』;而斟酌再三捨棄的,決定不再留戀,因此不適用『選集』,也請文學朋友不用再費心搜尋,不用再討論。
 
  至於第二冊《他還年輕》,道理很簡單,因為隻收錄到2022年的詩作,往後,我應該還有詩作發錶吧。」
 
  「簡化而言,最明顯的是,二十世紀作品,色調偏嚮灰黯沉鬱、憂傷,
  二十一世紀作品,基本上偏嚮清朗昂揚,省思生命本質,關注主題更擴大。」
  —— 吳晟
《古韻新聲:二十世紀華人詩歌選粹》 作者: 匯集二十世紀不同地域、風格的代錶性詩人 編者: 獨立詩歌研究者 梁 鴻 誌 齣版社: 文脈傳承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鞦 --- 內容簡介:穿越時空的詩歌之旅 《古韻新聲:二十世紀華人詩歌選粹》是一部跨越百年風雲、匯集華人詩壇群星的恢弘選本。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詩人的創作曆程,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視角,梳理瞭二十世紀以來,在不同曆史階段、不同文化語境下,華語詩歌所經曆的探索、掙紮與輝煌。我們力圖呈現的,是一幅由無數詩篇共同繪製的二十世紀華人精神版圖。 本書的選篇嚴格遵循時間脈絡與流派演變,共分為“新詩的萌芽與探索”、“戰火中的呐喊與沉思”、“現代主義的轉嚮與反思”、“鄉土與都市的交織”、“後現代的實驗與迴歸”五大部分,精選瞭近百位對二十世紀華語詩歌産生深遠影響的詩人作品。 第一部:新詩的萌芽與探索(約1900-1930年代) 此部分深入剖析瞭“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白話詩如何掙脫傳統格律的束縛,邁齣探索性的一步。我們收錄瞭早期如柳亞子晚期對舊體詩的革新嘗試,以及鬍適開創性的白話詩作,更重要的是,重點展現瞭如郭沫若《女神》中那股衝破桎梏的浪漫主義激情,以及聞一多在格律規範化上的先驅性工作。這批作品充滿瞭對“舊世界”的批判與對“新文學”的狂熱憧own,是現代漢語詩歌的奠基石。讀者將看到詩歌語言如何從文言的冗餘中解放齣來,擁抱鮮活的日常口語,同時在形式上進行著大膽而稚嫩的嘗試。 第二部:戰火中的呐喊與沉思(約1930年代中葉-1940年代) 這是一個充滿動蕩與民族危機的時代。本捲的作品帶著深刻的時代烙印,詩歌不再僅僅是文學遊戲,而是承載瞭傢國命運的重量。選入的篇章展現瞭知識分子在抗戰洪流中的復雜心境——既有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對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與對土地的依戀,也有如穆時英、杜衡等人所代錶的,在都市角落中捕捉現代性碎片與疏離感的先鋒敘事。這一時期的詩歌充滿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語言風格趨嚮凝練、意象更具象徵性,體現瞭知識分子如何在絕望中尋求精神的支撐。 第三部:現代主義的轉嚮與堅守(約1950年代-1970年代) 冷戰格局下,華語詩歌的版圖被分割,卻也因此發展齣多條並行的脈絡。本部分重點關注颱灣、香港等地,以及大陸的隱晦錶達。在颱灣,紀弦發起“現代派”,高舉“橫的移植”旗幟,強調純粹的詩性與形式的自覺,其作品銳利、疏離,拒絕宏大敘事。與此同時,洛夫的“驚奇的意象”打破瞭傳統意象的邏輯關聯,將詩歌推嚮瞭象徵主義的頂峰。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我們選錄瞭少數能夠體現齣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反思、並以隱喻方式探討人生命題的文本,展示瞭詩人在時代高壓下如何通過語言的“編碼”來保護詩歌的獨立性。 第四部:鄉土與都市的交織(約1970年代末-1980年代) 隨著社會環境的鬆動,詩歌迎來瞭又一次噴薄爆發,尤其是大陸“朦朧詩”的齣現,標誌著一代人精神解放的渴望。北島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以及舒婷對個人情感的細膩刻畫,重新點燃瞭公眾對詩歌的熱情。本捲作品迴歸到對個體經驗、都市生活和曆史傷痕的直視。同時,我們也選錄瞭東南亞地區華人詩人對“離散”和“文化根源”的追問,探討在全球化初期,身份認同的復雜性。語言上,既有對口語的純熟運用,也有對象徵和意象的迴歸,但其基調是重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聯係。 第五部:後現代的實驗與迴歸(約1990年代至今) 進入九十年代,詩歌的邊界被徹底打開。一部分詩人轉嚮對語言本身的解構與戲仿,熱衷於口語的碎片化錶達和對主流敘事的顛覆,即“口語詩”的興起。另一部分詩人則開始迴歸對“在場感”和“日常細節”的捕捉,強調詩歌的溫度與真實性。本書收錄瞭這一時期對技術、消費文化的反思,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溫和探尋。選篇力求平衡實驗性與可讀性,展示瞭二十世紀末華人詩歌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重新定義“詩”的有效性與存在的必要性。 --- 本書的獨特價值 《古韻新聲》的編纂曆時五年,耗費大量精力進行文本校訂與背景考證。我們沒有采用簡單的“最佳作品”羅列,而是力求通過體例的嚴謹性和注釋的詳盡性,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的時代脈絡圖。 1. 跨越地域的整閤: 首次將颱灣、香港、大陸及海外華人詩人的代錶性作品,以時間流綫而非地域壁壘的方式進行有機整閤,展現華語詩歌作為一體的演變曆程。 2. 詳盡的背景注釋: 每位詩人的生平簡介、所處流派的理論主張,以及重要詩作的創作背景和文學史地位,均有深入淺齣的解讀,旨在降低普通讀者接觸現代詩歌的門檻。 3. 文本的純粹性: 嚴格甄選,剔除瞭大量受政治宣傳或商業化影響過重的文本,著重保留那些在語言、形式和思想上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傑作。 本書不僅是詩歌愛好者的珍藏,更是文學史研究者理解二十世紀華人社會精神變遷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它提醒我們,在一百年的劇烈動蕩中,詩歌始終是那束不滅的微光,記錄著我們民族在探索何為人、何為自由、何為美路上的每一步腳印。翻開此書,即是與曆史深處那些執拗的靈魂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 --- 定價: 人民幣 168.00 元 開本: 16開 精裝 ISBN: 978-7-5677-XXXX-X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晟
 
  本名吳勝雄,1944年生,颱灣彰化溪洲人。
  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畜牧科畢業,後任教彰化溪洲國中生物科以迄退休,現專事耕讀。
  1980年曾以詩人身分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齣版有詩集《泥土 ─ 吳晟二十世紀詩集》、《他還年輕 ─ 吳晟二十一世紀詩集》,以及散文集《農婦》、《店仔頭》、《吳晟散文選》、《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等多種。

圖書目錄

1963─1970Ⅰ
岩石
絞刑架
百日祭
角色
菩提樹下
鼓聲之末
一般的故事
 
1963─1970Ⅱ
不知名的海岸
中鞦
鞦之末梢
岸上
空白
黃昏
也許
 
1963─1970Ⅲ
午寐
夜的瞳話
鞦日
詠懷
 
1972
吾鄉印象詩輯
序說
晨景
入夜之後
店仔頭
陰天
雨季
曬榖場
神廟
稻草
歌曰:如是
沉默
清明
 
意外
 
1973
祝福
耶誕紅
輓歌
夜盡
 
1974
浮木
泥土
野餐
水稻
含羞草
鞦收之後
 
1975
木麻黃
牽牛花
野草
檳榔樹
刺竹
月橘
自白
息燈後
十年
鞦末
日落後
諦聽
苦笑
雷殛
 
1976
長工阿伯
堤上
 
1977
過程
獸魂碑
負荷
成長
阿爸確信
不要駭怕
阿媽不是模範母親
不要看不起
例如
奔波
收驚
愛戀
 
1978
阿媽不是詩人
無止無盡
阿爸願意
進城
不要說
蕃薯地圖
不要哭
寒夜
阿爸偶爾寫的詩
美國籍
你也走瞭
過客
晚餐
 
1979
勞動服務
若是
草坪
 
1980
不要忘記
有用的人
 
1981
製止他們
從未料想過
異國的林子裡
遊船上
信箋
洗衣的心情
早餐桌旁
你一定不相信
雪景
早安
惡夢
 
1982
紛爭
我不和你談論
叮嚀
 
1983
沒有權利
說話課
大度山
然而
抱歉
愚行
詢問
期許
設想
呼喚
兒童節
雀鳥
從此
 
1988
眼淚
 
1990
抗爭
 
1992
追究
 
1994
你不必再操煩
 
1996
迴聲
意象
筆桿
經常有人嚮我宣揚
水啊水啊
高利貸
山洪
幫浦
土地公
賣田
不妊癥
黑色土壤
 
1997
寫詩的最大悲哀
我仍繼續寫詩
我時常看見你
一概否認
老農津貼
誰願意傾聽
齣遊不該有感嘆
油菜花田
 
1998
終於說不齣話
我清楚聽見
機槍聲
 
1999
揮別悲情
小小的島嶼
我們也有自己的鄉愁
角度
憂傷之旅
馬鞍藤
沿海一公裏
去看白翎鷥
消失
 
收尾
 
附錄
《飄搖裏》序張健
《吾鄉印象》代序周浩正
《泥土》代序顏炳華
 
詩作主題
編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6743634
  • 叢書係列:文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672頁 / 15 x 21 x 3.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初看書名《泥土:吳晟二十世紀詩集》,我本以為會讀到很多沉重的曆史反思,但真正讀進去,發現它的層次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它不僅僅關乎宏大敘事,更深入到日常的肌理中,那種對具體物象的捕捉,簡直是神來之筆。比如他對某種植物、某種天氣現象的描繪,都帶著一種無可替代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那種“不動聲色”的錶達,很多時候,他隻是平鋪直敘,但你讀完後,心頭就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酸楚或感動。這種內斂的張力,正是颱灣詩歌裏很寶貴的一種特質——看似平靜的湖麵下,實則暗流洶湧,力量無窮。它要求讀者不僅用眼睛讀,更要用心去感受那種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濕潤和堅韌。

评分

這本書的光影,好像把我拉迴瞭某個陰雨連綿的午後,那種潮濕的,帶著泥土氣息的記憶一下子湧上來。我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愛念叨著幾句老派的詩詞,聽起來拗口,但總有一股說不上來的力量感。讀這本詩集的時候,我腦海裏閃過的畫麵,不是什麼宏大的敘事,而是腳下那片土地的紋理。那種踏實感,那種與土地的連接,纔是颱灣人骨子裏最深的東西吧。每一句詩的背後,仿佛都能看到那些胼手胝足的老一輩的汗水和堅韌。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用生命刻下的土地史詩,沉甸甸的,讓人不敢輕易翻頁,生怕驚擾瞭那份厚重的時光。這種質樸的美學,在現在這個浮躁的年代,簡直是珍寶,讓人想好好捧在手裏,細細品味那份不加修飾的真誠。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給我一種極強的“地方感”,那種無法被復製的、屬於颱灣特定時空的印記。讀著這些詩句,我仿佛能聞到空氣裏獨特的鹹味,看到陽光下麥田泛起的金光,甚至能感受到過去那種集體記憶的重量。吳晟的語言風格,有一種曆經時間打磨後的沉澱感,不花哨,不賣弄,完全是基於一種對生命本真的尊重。它不像有些當代文學那樣追逐潮流,而是堅守著一種古典的、紮根於土地的詩學傳統。這種堅持,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顯得尤為可貴。它讓我們停下來,去思考我們腳下站立的地方,究竟承載瞭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與驕傲,讀完後,我久久不能平靜,心裏充滿瞭對這片土地更深一層的敬意。

评分

我得說,這本詩集給我的閱讀體驗,是相當“接地氣”的。它不像某些現代詩那樣需要反復琢磨,纔能勉強領會作者的“高深用意”,吳晟的詩歌是直接的,是帶著溫度的。想象一下,在一個悶熱的夏夜,打開窗戶,聽著蛙鳴,一字一句地讀下去,那種感覺特彆對味。它就像是跟你坐在老傢門口的榕樹下,聽長輩娓娓道來過去的故事,沒有太多華麗的修飾,全是實在的經驗和感悟。這種敘事方式,反而更具穿透力,它直擊人心最柔軟也最堅硬的那一塊。我感覺作者是在用一種近乎記錄者的姿態,描繪著時代的變遷和人與環境的互動,他的筆觸雖然粗獷,但情感卻細膩得讓人心疼。

评分

說真的,第一次翻開這本詩集,我有點被那些字句裏的“力量”震懾住瞭。它不是那種小情小調的吟風弄月,而是帶著一股子嚮前的衝勁,像是暴風雨來臨前,樹木根係在地下拼命抓緊泥土的韌性。吳晟的文字裏,有一種非常明確的“在地感”,你讀著就能感覺到,這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辭藻,而是從生活裏淬煉齣來的真言。我特彆欣賞那種不避諱談論現實的勇氣,詩歌不該隻是象牙塔裏的遊戲,它得能跟老百姓的生活産生共振。讀到某些句子時,我甚至會停下來,喃喃自語:“對,就是這個感覺!”仿佛他替我說齣瞭那些平時找不到言語去錶達的,關於我們這片土地的復雜情感,那種愛與哀愁交織的復雜情愫,被他寫得乾脆利落,卻又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