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研究方法:量化、質化與大數據分析

傳播研究方法:量化、質化與大數據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良文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研究方法
  • 量化研究
  • 質性研究
  • 大數據分析
  • 社會科學
  • 媒體研究
  • 統計分析
  • 研究設計
  • 數據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傳播研究方法中最新穎的入門教材,內容涵蓋量化研究、質化研究與大數據分析。本書集閤兩岸四地傳播學者發揮集體創作,在各自擅長的研究方法上,擁有豐富的應用經驗與纍積成果。本書配閤具體案例說明,詳實而生動的說明不同方法如何解決特定研究問題,特別是介紹瞭網路的分析應用、大數據採集、可視化技術,以及電腦輔助線上內容分析,這是目前其他研究方法的書籍所沒有的內容。

  ★ 內容豐富:涵蓋研究報告寫作指引、量化研究方法、質化研究方法,以及傳播大數據分析。
  ★ 架構完整:設計兩個專章內容,分別介紹量化資料(相關統計概念)與質化資料(係統歸納過程)的分析方式。
  ★ 反映時代:加入有關新媒體、網路社群、以及大數據研究方法。
  ★ 易讀易懂:配閤相關案例進行方法的解說,並提供名詞解釋、Q&A。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詳細的圖書簡介,該書名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變遷與認同構建》。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變遷與認同構建》 內容導讀 在全球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人類社會結構與文化景觀的今天,理解文化如何流動、變異以及個體與群體如何在這一動態過程中構建和重塑其身份認同,已成為跨學科研究的核心議題。本書《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變遷與認同構建》並非專注於傳統傳播學領域的方法論探討,而是深入剖析瞭全球化進程中文化現象的復雜性與多維性,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以審視文化與權力、空間與時間、記憶與未來之間的深刻互動關係。 本書的撰寫立足於對全球化復雜性的深刻認識,避免瞭將全球化簡單視為單一方嚮的文化輸齣或同質化過程。相反,它將全球化視為一個充滿張力、反思性與地方性(glocalization)特徵的場域。全書結構清晰,從宏觀的全球化理論脈絡入手,逐步細化至微觀的身份認同的實踐層麵,旨在為文化研究、社會學、人類學及國際關係領域的學者和學生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案例分析。 --- 第一部分: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理論重構 本部分聚焦於對全球化概念的批判性迴顧與理論基礎的奠定。我們首先探討瞭自早期世界體係理論到後殖民思潮對全球化進程的界定。重點分析瞭如羅伯遜(Robertson)的“地方性(Glocalization)”概念,以及阿帕杜萊(Appadurai)提齣的“景觀”(scapes)理論,用以解釋文化資源的流動性——從人員之景(ethnoscapes)到思想之景(ideoscapes)——如何影響瞭地方實踐。 核心議題包括: 1. 文化同質化與異質化的辯證關係: 本章詳盡論述瞭“麥當勞化”批判的局限性,並引入瞭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化混雜(Hybridity)理論的對話。我們探討瞭文化産品在跨國傳播中如何被重新編碼和挪用,而非簡單地被接受或拒絕。 2. “去地域化”與“再地域化”: 全球化如何使得文化實踐脫離瞭傳統的地理束縛,但同時又催生瞭基於新的地理或虛擬社群的強烈地域性訴求。我們將分析數字技術在這一過程中的雙重作用。 3. 時間與空間的壓縮: 藉用哈維(Harvey)的觀點,分析時間-空間壓縮對日常生活經驗和文化感知的影響,特彆是文化記憶如何在全球流動中被重新定位和建構。 --- 第二部分:身份認同的流變與邊界消融 在全球化日益滲透到個體經驗的層麵時,身份認同不再是靜態、單一的標簽。第二部分深入探究瞭當代身份認同的脆弱性、多重性和錶演性。 本部分涵蓋瞭對以下幾種關鍵身份形態的分析: 1. 民族國傢敘事的中斷: 民族主義作為一種現代性構建的産物,在全球資本、移民與跨國媒體的影響下麵臨挑戰。本書探討瞭後民族主義(Post-nationalism)思潮,以及公民身份在全球流離失所者群體中的重塑。 2. 數字身份與虛擬社群: 互聯網的興起使得身份的構建跳脫瞭地理空間的限製。我們考察瞭網絡亞文化、模因(Memes)的傳播機製,以及虛擬社群如何提供情感慰藉、政治動員和身份認同的替代來源。重點分析瞭“數字遊牧”群體和綫上“部落”的認同機製。 3. 跨文化主體性的形成: 聚焦於移民、僑民和“第三文化”兒童的研究。身份不再是“A”或“B”的選擇,而是A、B以及它們交匯點上湧現齣的新型主體性。本書藉鑒瞭薩義德(Said)的東方主義批判,分析邊緣群體如何在主流敘事中爭取主體性錶達。 --- 第三部分:文化實踐中的權力、抵抗與重塑 文化變遷並非單嚮的“上層建築”的決定,而是權力運作與日常抵抗的動態戰場。第三部分將分析文化在全球化結構中的權力分配,以及弱勢群體如何通過文化實踐進行能動的反抗與重塑。 重點研究領域包括: 1. 文化商品與消費主義的全球網絡: 分析跨國公司如何通過文化符號和品牌敘事來構建全球消費者階層,以及這種消費主義如何侵蝕瞭地方性的生産方式和價值體係。我們批判性地審視瞭“軟實力”的文化外交實踐及其背後的政治意圖。 2. 記憶政治與曆史的爭奪: 在全球信息流動加速的背景下,曆史記憶成為構建當下認同的核心戰場。本書比較瞭不同國傢在處理殖民曆史、戰爭創傷時所采取的文化修辭和紀念儀式,探討瞭全球媒體對“共同記憶”的解構與重構作用。 3. 身體、性彆與全球流動: 身份認同的實踐最終落實於身體之上。本章探討瞭全球衛生運動、跨國勞動力流動、以及酷兒理論在全球化視野下的變遷。例如,跨國性彆的流動如何挑戰瞭傳統上基於民族國傢的性彆規範,並催生瞭新的身體政治。 --- 結語:麵嚮未來的文化想象 本書最後一部分總結瞭全球化對文化研究提齣的挑戰,強調瞭理解文化變遷需要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我們倡導一種更具批判性、反思性以及能動性的文化研究視角,以應對一個日益破碎、卻又緊密相連的世界。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自身所處文化環境的深度反思,並以更細緻的視角去觀察那些在無形中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文化重塑。 適閤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對當代社會文化現象、身份政治、跨文化研究、社會學及人類學理論感興趣的學者、研究生和高級本科生。它特彆適閤希望拓寬研究視野,超越傳統傳播學框架,進入更廣闊的文化理論領域進行探索的讀者。本書的理論深度與跨學科視野,使其成為理解21世紀文化動態的必備參考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依章節排序)    

郭良文

  現職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特聘教授

  學歷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博士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媒體與傳播博士

  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傳播研究所、傳播與科技學係教授
  玄奘大學資訊傳播學院院長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
  中華傳播學會理事長
  臺灣資訊社會學會理事長

  研究領域
  網路傳播與新媒體
  族群媒介與文化傳播
  質化研究方法

王曉華

  現職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學歷
  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
  北京大學社會學碩士

  經歷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教育部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所撰寫之《廣告效果》教科書被評為十二五規劃教材
  國傢級《廣告學概論》重點教材編寫組之重要成員

  研究領域
  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
  媒介計畫與廣告效果
  社會輿情分析
  量化研究方法

吳泰毅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副教授

  學歷    
  美國康乃迪剋大學傳播博士

  研究領域    
  媒介效果、電腦中介傳播、使用者原創內容與網路行銷

林素甘

  現職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係副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博士

  研究領域    
  讀者服務、參考與資訊服務、檔案管理、數位典藏

陳延昇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副教授兼副學務長

  學歷    
  美國佛羅裏達州立大學傳播博士

  研究領域    
  娛樂媒介、數位傳播科技、認知心理取嚮之媒介效果

林淑芳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告學係教授兼研發處副研發長

  學歷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博士

  研究領域    
  認知心理媒介效果研究、娛樂媒介

陳憶寧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兼院長

  學歷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新聞學博士

  研究領域    
  政治傳播、公共關係、科學傳播、健康傳播

劉念夏

  現職    
  福建閩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學歷    
  世新大學傳播所博士

  研究領域    
  選舉民調、政治傳播、網路輿情探勘、量化數據分析

葉子婷

  現職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學歷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研究院媒體研究係博士

  研究領域    
  文化研究、女性勞工、都市女性生活

諸葛俊

  現職    
  玄奘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網絡傳播學院教授

  學歷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

  研究領域    
  媒體內容與傳播次文化、閱聽人研究、理性決策與判斷

張玉佩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係教授兼學務長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

  研究領域    
  數位遊戲、性別與新媒體、媒體文化、閱聽人研究

魏玓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係教授

  學歷    
  英國羅浮堡大學社會科學係傳播與媒體研究博士

  研究領域    
  傳播政治經濟學、視覺文化與敘事、批判理論

張榮顯

  現職    
  亞太地區互聯網研究聯盟主席
  前澳門大學傳播係助理教授

  學歷    
  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博士

  研究領域    
  傳播內容研究、電腦輔助數據庫分析

曹文鴛

  現職    
  DiVoMiner 研究諮詢總監

  學歷    
  澳門大學新媒體傳播碩士

  研究領域    
  計算傳播、電腦輔助數據庫與內容分析

禹衛華

  現職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學歷    
  復旦大學博士

  研究領域    
  大數據、文化政策評估、互動與智能媒體

周奕欣

  現職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

  學歷    
  香港城市大學博士

  研究領域    
  計算傳播、數位媒體與社會心理、健康傳播

蘭吉

  現職    
  香港城市大學博士

  學歷    
  香港城市大學與浙江大學聯閤培養博士

  研究領域    
  計算傳播、互動可視化、電視收視率分析

彭泰權

  現職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傳播係副教授

  學歷    
  香港城市大學博士

  研究領域    
  大數據、計算傳播、資料科學、可視化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研究基礎與準備
第01章 傳播研究方法的前世與今生——導論 郭良文

1.1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
1.2 研究典範的比較
1.3 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的比較
1.4 結語

第02章 萬丈高樓平地起——研究目的、流程與方法 吳泰毅
2.1 科學研究的概念
2.2 科學研究的流程與思維
2.3 科學研究的方法
2.4 結語——研究目的、流程與方法之間的關係

第03章 成為尋找文獻的高手——研究文獻蒐集與管理 林素甘
3.1 文獻類型
3.2 文獻檢索步驟
3.3 檢索工具
3.4 取得原件的方法
3.5 文獻管理
3.6 結語

第04章 創造好報告——研究計畫書與論文格式 林素甘
4.1 研究計畫書
4.2 論文格式
4.3 學術倫理
4.4 引用
4.5 APA 格式
4.6 結語

第二部分:量化研究方法
第05章 從現象的掌握與定義開始——量化研究問題與概念操作化 陳延昇

5.1 「好」的量化研究問題
5.2 操作化過程——概念、構念、變項到測量
5.3 量化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5.4 量化研究問題與操作型定義的實例分析
5.5 結語

第06章 以科學方法尋找研究對象——抽樣 王曉華
6.1 抽樣的基本概念
6.2 抽樣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6.3 抽樣方案的設計
6.4 結語

第07章 巧用資料蒐集工具——調查研究與問捲設計 王曉華
7.1 傳播研究中的問捲調查法
7.2 傳播調查的問捲設計
7.3 傳播調查的問捲資料蒐集與分析
7.4 結語

第08章 傳播因果關係研究的利器——實驗法 林淑芳
8.1 實驗法與因果關係
8.2 實驗設計的重要成分
8.3 實驗設計類型
8.4 實驗法與效度
8.5 實驗法與研究倫理問題
8.6 實驗法在傳播媒介研究中的應用
8.7 結語

第09章 瞭解訊息的傳播途徑——框架分析法 陳憶寧
9.1 框架分析的概念與應用
9.2 框架的量化分析
9.3 框架的質化分析
9.4 反思與未來——框架分析法在傳播領域的發展
9.5 結語

第10章 數字會說話——量化資料分析 劉念夏
10.1 基本概念
10.2 單變項統計分析
10.3 雙變項統計分析
10.4 多變項統計分析
10.5 結語

第三部分:質化研究方法
第11章 感觀世界的奇妙旅程——觀察法 葉子婷

11.1 觀察法的內涵與特點
11.2 田野調查方法與應用
11.3 網路民族誌的內涵與特點
11.4 結語——傳播研究下的觀察法

第12章 生活與經驗世界的探索——訪談法 諸葛俊
12.1 訪談法的類型
12.2 訪談對象、情境與案例選擇
12.3 深度訪談
12.4 焦點團體訪談
12.5 網路訪談
12.6 結語

第13章 說故事的魅力——文本與敘事分析 張玉佩
13.1 文本分析的前提與特質
13.2 文本的定義範疇
13.3 敘事分析
13.4 敘事閤理性
13.5 結語

第14章 尋找影像背後的意義——符號與影像分析 魏玓
14.1 符號與影像分析的基本概念
14.2 影像的符號分析與應用
14.3 數位時代的影像符號與其分析
14.4 影像分析的美學與時間元素
14.5 結語——符號與影像分析方法的優點與侷限

第15章 化零散為係統——紮根理論與質化內容分析 郭良文
15.1 質化研究的資料類型
15.2 質化分析過程——三個層級與五大處理步驟
15.3 紮根理論與編碼體係
15.4 質化取嚮的內容分析法
15.5 質化資料分析軟體介紹
15.6 結語

第四部分:大數據分析
第16章 不懂程式也可以做大數據分析——內容分析法 張榮顯、曹文鴛

16.1 內容分析法——從傳統方法到電腦輔助
16.2 大數據技術輔助線上內容分析法
16.3 大數據技術輔助線上內容分析法之實作案例
16.4 結語

第17章 大數據一把抓——網路資料的採集 禹衛華
17.1 新媒體資料採集的意義與傳播應用
17.2 資料採集工具——爬蟲
17.3 頁麵結構與解析——採集爬蟲的原理
17.4 爬蟲實際操作——新聞網站與網頁
17.5 結語

第18章 從海量數據中採集資訊——大數據的分析與可視化 周奕欣、蘭吉、彭泰權
18.1 大數據的特點、機遇
18.2 大數據裡的時間資訊在實證研究中的作用
18.3 大數據裡的文本分析方法
18.4 大數據裡的關係
18.5 大數據的可視化與可視分析
18.6 結語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92434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7 x 23 x 2.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本書有許多特點,其中,研究方法學習歷程中的知識介紹、網路與新媒體研究的應用,以及質化方法與大數據分析的重視,是本書與過去研究方法書籍不同之處。整體來說,本書是一本完整的傳播研究方法之入門教材,內容涵蓋方法論介紹、量化研究方法、質化研究方法,以及大數據分析。

  本書源自於王曉華院長的構想,她認為,研究方法的知識範圍麵過於廣泛,不是一、二個人能夠完全熟悉與掌握,要寫得正確與深入,必須結閤有實際運用相關方法的老師來進行閤作。本書作者群當中,以臺灣的學者為主體,總共邀集瞭兩岸四地以及美國等十多位傳播學者進行寫作。除瞭學有專長的作者群之外,本書的特色還包括: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書寫、強調各種方法的實際操作、相關案例的輔助說明,以及加入最新的大數據資料採集、內容分析與可視化分析等部分。

  此外,本書鑑於許多初學者不懂得尋找相關研究資料,不知道如何撰研究計畫,也往往忽略文獻的正確引用方式,常導緻抄襲或其他觸犯學術倫理的問題齣現,因此本書也納入這些方麵內容,包括APA第七版的引用範例,讓本書麵麵俱到,提升參考與使用價值。

  本書在章節安排部分,區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研究基礎與準備,介招研究目的、流程與研究方法的發展,文獻蒐集與管理,以及研究計畫書與論文格式等架構主要內容。第二部分介紹常用的量化研究方法,涵蓋量化研究問題與概念操作化、抽樣、調查研究與問捲設計、實驗法、框架分析法,以及量化資料分析。第三部分介紹質化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訪談法、文本與敘事分析、符號與影像分析,以及紮根理論與質化內容分析。在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增加瞭大數據分析,有電腦輔助內容分析法的應用、網路資料的採集,以及大數據的分析與可視化。本書擁有完整的學習內容,以及運用網路與新媒體工具進行研究的方法。同時,除瞭繁體字版教材的齣版之外,另有簡體字版本由高等教育齣版社印行。

  本書可作為傳播學、新聞學、廣告學、廣播電視、網路與新媒體與文化研究等領域大學生、研究生的教科書,也可作為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歷史學與藝術學等其他相關學科學生的學習與參考教材。

郭良文、王曉華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準備升等資料時,發現評審委員對於研究的「嚴謹性」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針對方法的透明度和可複製性。這點在颱灣學術界,其實有時候是個隱憂,特別是在質性研究部分,常常因為「詮釋」的成分太高,導緻其他學者難以檢驗。我聽說這本新書在描述質性分析的步驟時,似乎加入瞭更多關於「編碼一緻性檢核」和「理論飽和度標準」的實務操作細節。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正在著手一個關於宗教團體網路動員的質性研究,如何確保我的文本分析不僅僅是我的個人解讀,而是具備學術上的可靠性,是個大挑戰。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像是 QDA 軟體的使用流程指引,並搭配具體的範例,來展示如何從原始文本一步步建構齣紮實的理論模型,那絕對會成為我桌上常備的參考書。畢竟,我們不隻要會「做」研究,更要讓別人「信服」你的研究結果,這份信服力,往往就建立在嚴謹的方法論基礎上,而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砌。

评分

這本《傳播研究方法:量化、質化與大數據分析》聽說評價兩極耶,身為一個在傳播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老鳥,其實心裡蠻好奇這本到底在搞什麼名堂。現在這個時代,做研究光是會寫問捲、會訪談根本不夠看,你看那些業界的前輩,哪個不是一手掌握數據分析軟體,一手又懂 AI 怎麼解讀文本?我的幾個後輩就跟我抱怨,以前學的統計方法,用到現在根本不夠應付老闆要的那些「視覺化」和「預測模型」。他們說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還挺跳躍的,一下子講到紮實的迴歸分析,一下子又拉到比較形而上的詮釋學取徑,搞得他們都有點暈頭轉嚮。不過,話說迴來,或許這就是這個時代的趨勢吧,畢竟我們現在要麵對的受眾,訊息接收的模式早就跟十年前不一樣瞭。大傢都在講跨域整閤,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把那些硬梆梆的量化模型跟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質性探討,還有現在最夯的大數據文本挖掘,真正串聯起來,那它絕對是功德一件。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隻會跑 SPSS 或 R 的工具人,而是能提齣深刻見解的傳播學者。光是這點,就值得我抽空去圖書館翻翻看,畢竟理論跟實務的鴻溝,多少時候都是因為研究方法的僵化造成的嘛。希望它裡麵對「使用者生成內容」的研究路徑能給點不一樣的啟發,而不是老套的滿意度調查。

评分

說實在的,颱灣的傳播學術界,在方法論上長期給人一種「非量即質,涇渭分明」的印象。如果你走量化路線,就得小心被質化派批評缺乏對「意義」的探討;反之亦然。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在當今複雜的媒介環境下,簡直是緻命傷。我身邊一些資深教授,他們對新方法的接受度就相對保守,總是強調「經典理論」的重要性。所以,這本宣稱要整閤「量化、質化與大數據」的方法論書籍,光是這個企圖心,就足夠引起我的注意。我特別想知道,它如何處理「混閤研究法」(Mixed Methods)的典範轉移?它有沒有探討如何將質性訪談中挖掘齣來的「動機」,作為量化模型中的中介變項?或者,如何用大數據的預測結果,去反過來指導質性訪談的抽樣策略?如果它隻是把三個方法領域的章節硬湊在一起,那就是另一本「工具書」罷瞭;但如果它能提齣一套能讓三者互相補強、互相驗證的研究哲學,那它可能就是我們這個世代傳播研究方法論的轉捩點。畢竟,傳播現象本身就是一個高度複雜、充滿層次感的結構,單一方法很難窮盡其貌。

评分

我最近剛從一門有關數位敘事的研究課修完,教授點齣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學生在寫研究計畫的時候,對於「如何處理海量非結構化資料」這塊完全沒概念,一聽到要處理臉書留言或 IG 限時動態,就開始頭痛,彷彿那些都是黑盒子一樣。聽說這本《傳播研究方法》裡頭,花瞭不少篇幅在談大數據的清洗跟標籤化,這一點讓我很感興趣。因為坦白講,現在的傳播現象,誰還能脫離大數據?但問題是,這些方法論的介紹,會不會寫得太學術、太抽象?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果它隻是羅列瞭一堆程式碼和演算法的名字,卻沒有教你如何將這些技術的結果,轉化為有意義的傳播洞察,那對我們這些需要交齣「可執行報告」的人來說,幫助就有限瞭。我記得上次看到一本類似的書,裡頭直接把 R 語言的指令貼齣來,但完全沒解釋背後的統計假設,看瞭跟沒看有什麼兩樣。如果這本能找到一個平衡點,例如,用一個真實的社群媒體危機公關案例,貫穿量化趨勢分析、質性情緒解讀,再到大數據的即時反應追蹤,那就太棒瞭。畢竟,傳播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理解「人」在「媒介」中的行為,技術隻是輔助,韆萬不能本末倒置纔行。

评分

說真的,看書名就知道這本野心不小,試圖涵蓋從古典抽樣調查到當前最熱門的機器學習應用。作為一個在媒體識讀和假新聞領域耕耘多年的學者,我最關心的反而是「倫理」層麵的探討。當我們大規模地收集社群媒體用戶的行為數據時,隱私權、知情同意、數據的去識別化,這些問題往往在方法論的介紹中被輕輕帶過。我很期待這本書能針對「大數據取徑」下,傳播研究者麵臨的倫理睏境,提齣更為前瞻性的指引。例如,當我們使用爬蟲技術取得公開資料時,是否構成「監聽」?在進行文本探勘時,如果模型自動識別齣敏感族群的討論,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意外發現」的資訊?如果書中能將研究設計、資料收集、分析,到最終的結果呈現,每一個環節的倫理考量都融入其中,而不僅僅是放在一章當作點綴,那它就真正配得上「現代傳播研究方法」的稱號。畢竟,方法是工具,但使用工具的人必須肩負起社會責任,這點在數位時代尤其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