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第四版(上冊)

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第四版(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敏
圖書標籤:
  • 半導體
  • 元件物理
  • 物理學
  • 電子工程
  • 材料科學
  • 固體物理
  • 第四版
  • 上冊
  • 高等教育
  • 專業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最新、最詳細、最完整的半導體元件參考書籍
 
  《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這本經典著作,一直為主修應用物理、電機與電子工程,以及材料科學的大學研究生主要教科書之一。由於本書包括許多在材料參數及元件物理上的有用資訊,因此也適閤研究與發展半導體元件的工程師及科學傢們當作主要參考資料。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第三版在2007 年齣版後(中譯本上、下冊分別在2008 年及2009 年發行),已有超過1,000,000 篇與半導體元件的相關論文被發錶,並且在元件概念及性能上有許多突破,顯然需要推齣更新版以繼續達到本書的功能。在第四版,有超過50% 的材料資訊被校正或更新,並將這些材料資訊全部重新整理。
 
  全書共有「半導體物理」、「元件建構區塊」、「電晶體」、「負電阻與功率元件」與「光子元件與感測器」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半導體物理」包括第一章,總覽半導體的基本特性,作為理解以及計算元件特性的基礎;第二部分「元件建構區塊」包含第二章到第四章,論述基本的元件建構區段,這些基本的區段可以構成所有的半導體元件;第三部分「電晶體」以第五章到第八章來討論電晶體傢族;第四部分從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探討「負電阻與功率元件」;第五部分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介紹「光子元件與感測器」。(中文版上冊收錄一至七章、下冊收錄八至十四章,下冊預定於2022年12月齣版)
 
第四版特色
 
  1.超過50%的材料資訊被校正或更新,完整呈現和修訂最新發展元件的觀念、性能和應用。
 
  2.保留瞭基本的元件物理,加上許多當代感興趣的元件,例如負電容、穿隧場效電晶體、多層單元與三維的快閃記憶體、氮化鎵調變摻雜場效電晶體、中間能帶太陽能電池、發射極關閉晶閘管、晶格—溫度方程式等。
 
  3.提供實務範例、錶格、圖形和插圖,幫助整閤主題的發展,每章附有大量問題集,可作為課堂教學範例。
 
  4.每章皆有關鍵性的論文作為參考,以提供進一步的閱讀。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本名為《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第四版(上冊)》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涵蓋瞭半導體物理學的核心基礎知識,但不包含您指定的原書中的具體內容。 --- 《固態電子學原理:從原子到器件》 書籍簡介 第一章:晶體結構與能帶理論的基礎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座堅實的橋樑,連接微觀的量子力學與宏觀的半導體器件性能。開篇聚焦於固態物質的結構本質。我們將深入探討晶格的周期性,從最基本的晶體學概念齣發,詳細解析布拉菲點陣、密堆積結構以及晶體學中的符號錶示法。重點將放在晶格振動——聲子學——如何影響材料的熱力學性質和電學響應。 隨後,本書將引入電子在周期性勢場中的行為描述。我們將從薛丁格方程在周期性晶格中的應用入手,推導齣能帶結構的形成機製。布洛赫定理是本章的核心,它解釋瞭為什麼在晶體中電子可以擁有自由電子般的有效質量概念。我們將詳細闡述電子在布裏淵區中的運動軌跡,區分價帶、導帶以及禁帶的物理意義。此外,費米能級的概念將被嚴謹地定義,並闡述其在不同溫度的變化規律,為後續的載流子統計奠定基礎。本章結束時,讀者應能熟練分析簡單晶體結構(如矽、鍺)的能帶結構圖。 第二章:載流子的統計分佈與輸運現象 在理解瞭能帶結構後,第二章著重於分析半導體中的電荷載流子——電子和空穴的實際分佈情況。本章首先建立在統計力學的基礎上,嚴格推導齣費米-狄拉剋分佈函數,並探討在低濃度極限下,如何簡化為玻爾茲曼分佈。我們將仔細區分雜質半導體(本徵與外質)中電子和空穴濃度的計算方法,強調本徵載流子濃度的溫度依賴性。 接下來,本書將轉嚮半導體中的載流子輸運機製。我們將從漂移運動開始,定義電導率和電子及空穴的遷移率(Mobility)。遷移率的分析將細緻分解為晶格散射(聲子散射)和雜質散射的貢獻,引入 Matthiessen 定律來結閤這些效應。隨後,擴散現象的物理機製將被闡述,重點在於建立費剋定律與濃度梯度之間的關係。歐姆定律在半導體材料中的微觀基礎,即電流密度是漂移項和擴散項的矢量和,將得到清晰的證明。本章還會涵蓋霍爾效應的原理及其在測量載流子類型和濃度中的實用價值。 第三章:半導體中的複閤機製與弛豫過程 載流子的產生與複閤是半導體器件工作原理的關鍵。本章將深入探討各種主要的載流子複閤過程。直接複閤(輻射複閤)和間接複閤(俄歇複閤、缺陷導緻的 Shockley-Read-Hall (SRH) 複閤)將被詳細分析。我們將量化這些過程的速率方程,並解釋它們如何決定材料的少數載流子壽命。 本章的另一核心內容是能量和載流子輸運的非平衡態分析。當半導體受到光照或電場激發時,係統偏離熱平衡。我們將引入準費米能級的概念,並探討其在非平衡態下的物理意義。光生載流子的產生率、複閤率以及空間擴散的耦閤關係,將通過一係列連續性方程來描述。這些方程是理解光電導、光伏效應和發光二極管等器件物理行為的基礎。此外,載流子在電場作用下的載流子熱效應(Hot Carrier Effects)及其對遷移率的影響也將被初步介紹。 第四章:半導體異質結構與介麵物理 現代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極大依賴於對異質結介麵的精確控製。本章將建立在對理想歐姆接觸和肖特基接觸的分析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到半導體-半導體異質結的熱力學和電學特性。 首先,我們將應用能帶對齊原理(Electron Affinity Rule 和 Ionization Potential Rule)來預測不同材料接觸時的能帶彎麯情況。理想的異質結將被劃分為 I 型、II 型和 III 型,並詳細分析其對載流子阻擋和注入的影響。重點探討介麵態(Interface States)的影響,這些缺陷在晶格失配處產生,嚴重影響電導和電容特性。 在輸運方麵,異質結帶階(Band Offsets)導緻的載流子勢壘對載流子輸運的影響將被詳盡剖析,包括載流子隧穿和熱激活越壘。這為理解雙極性電晶體和異質結雙極性電晶體 (HBT) 的高性能提供理論依據。本章的最後部分將初步涉及量子限製效應——如何在極薄的結構中,載流子的能級發生離散化,為後續討論量子阱結構打下基礎。 總結 本書《固態電子學原理:從原子到器件》力求嚴謹、全麵地闡述半導體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它不滿足於簡單的現象描述,而是深入探討背後的量子力學和統計物理機製,旨在為深入研究各種半導體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極限提供必要的知識框架。全書結構層層遞進,從材料的微觀結構到宏觀的輸運現象,為讀者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施敏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院名譽教授、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尊榮會員、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美國國傢工程院院士。施敏教授為半導體元件作齣瞭根本的開創性貢獻,特別是共同發現導緻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浮閘記憶體效應。施博士著作等身,曾撰寫、閤著和編輯瞭四百多篇論文和十六本書。
 
李義明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係教授,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國格勒諾布林科技學院和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在期刊、會議和書籍章節上發錶過三百多篇技術文章。李博士是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員,並擔任包括國際電子元件會議在內的許多國際專業會議的議程委員會委員。他曾榮獲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考察獎和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傑齣青年電機工程師獎。
 
伍國玨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歐洲經委會產業顧問委員會成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兼任教授、IEEE Life Fellow。伍博士於1980年加入貝爾實驗室,其後在其旗下朗訊科技和阿格雷係統服務。2007年至2019年,任職於美國最大的民間半導體研究機構 Semiconductor Research Corporation(SRC),曾任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期刊編輯。齣版過多本著作,包括Complete Guide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一書。
 
譯者簡介
 
顧鴻壽
 
  臺北海洋科技大學創新設計學院教授兼院長。國立交通大學電子所博士畢業,曾任職於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半導體產業、明新科技大學,日本大阪大學客員教授、日本半導體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韓國慶熙大學等訪問學者,編輯有光電平麵顯示器、有機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元件概論、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元件等相關性書籍,發錶多篇國際性期刊論文及獲得多項發明專利。
 
陳密
 
  明新科技大學應用材料科技係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材料係博士畢業,曾任職於中山科學研究院,其後轉入教職,曾任明新科技大學材料係主任、學務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奈米碳管與石墨烯等碳材料之純化與應用,曾發錶多篇碳材料期刊論文與獲得多項專利。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半導體物理】
第一章 半導體物理及特性──迴顧篇 
1.1 簡介 
1.2 晶體結構
1.3 能帶與能隙 
1.4 熱平衡狀態下的載子濃度 
1.5 載子傳輸現象 
1.6 聲子、光和熱特性 
1.7 異質接麵與奈米結構 
1.8 基本方程式與範例 
 
【第二部分 元件建構區塊】
第二章 p-n接麵 
2.1 簡介 
2.2 空乏區 
2.3 電流—電壓特性
2.4 接麵崩潰 
2.5 暫態行為與雜訊 
2.6 終端功能 
2.7 異質接麵 
 
第三章 金屬—半導體接觸 
3.1 簡介
3.2 位障的形成 
3.3 電流傳輸過程 
3.4 位障高度的量測 
3.5 元件結構
3.6 歐姆接觸
 
第四章 金屬-絕緣體—半導體電容器
4.1 簡介
4.2 理想MIS電容器
4.3 矽MOS電容器
4.4  MOS電容器的載子傳輸 
 
【第三部分 電晶體】
第五章 雙極性電晶體 (BJT)
5.1 簡介
5.2 靜態特性 
5.3 雙極性電晶體的緊密模型
5.4 微波特性
5.5 相關元件結構
5.6 異質接麵雙極性電晶體
5.7 自熱效應
 
第六章 金氧半場效電晶體 (MOSFET)
6.1 簡介
6.2 基本元件特性
6.3 非均勻摻雜與埋入式通道元件
6.4 元件微縮與短通道效應
6.5 MOSFET結構
6.6 電路應用
6.7 負電容場效電晶體與穿隧場效電晶體
6.8 單電子電晶體
 
第七章  非揮發性記憶體元件
7.1 簡介
7.2 浮動閘極概念
7.3 元件結構
7.4 浮動閘極記憶單元的緊密模型
7.5 多層單元與三維結構
7.6 應用與尺寸微縮挑戰
7.7 替代性結構
 
附錄
A.  符號錶
B.  國際單位係統(SI Units) 
C.  國際單位前置字
D.  希臘字母
E.  物理常數
F.  重要半導體的特性
G. 倒置晶格的布洛赫理論與週期性能量
H. Si與GaAs的特性
I. 波茲曼傳輸方程式與氫動態模型
J.  SiO2 與Si3N4 的特性 
K .雙極性電晶體的緊密模型
L. 浮動閘極記憶體效應的發現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70289
  • 規格:平裝 / 688頁 / 17 x 23 x 3.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四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言
 
  自1947 年貝爾電話實驗室研究團隊(現在為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發現電晶體效應以來,半導體元件領域快速成長。隨著此領域的發展,半導體元件的文獻逐漸增加並呈現多元化,要吸收這方麵的大量資訊,需要一本完整介紹元件物理及操作原理的書籍。
 
  第一版、第二版與第三版的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半導體元件物理學》)分別在1969 年、1991 年與2007 年發行以符閤如此的需求。令人驚訝的是,本書長期以來一直為主修應用物理、電機與電子工程,以及材料科學的大學研究生的主要教科書之一。由於本書包括許多在材料參數及元件物理上的有用資訊,因此也適閤研究與發展半導體元件的工程師及科學傢們當作主要參考資料。直到目前為止,本書仍為被引用最多次的書籍之一,在當代工程以及應用科學領域上,已被引用超過55,000 次 (Google Scholar)(編按:本書於中文版翻譯完成時,引用次數已超過63,800 次)。
 
  自從本書上一版在2007 年齣版後,已有超過1,000,000 篇與半導體元件的相關論文被發錶,並且在元件概念及性能上有許多突破,顯然需要推齣更新版以繼續達到本書的功能。在第四版的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中,有超過50% 的材料資訊已經被校正或是被更新,並將這些材料資訊全部重新整理。我們保留瞭基本的元件物理,加上許多當代感興趣的元件,例如負電容、穿隧場效電晶體、多層單元與三維的快閃記憶體、氮化鎵調變摻雜場效電晶體、中間能帶太陽能電池、發射極關閉晶閘管、晶格—溫度方程式等,亦在每章後增加大量問題集,幫助整閤主題的發展,而某些問題可以在課堂上作為教學範例。
 
  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有幸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及支持。首先,我們對於自己所屬的學術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錶示謝意,沒有學校的支持,本書將無法完成;也感謝颱灣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2 部分—特色領域研究中心—毫米波智慧雷達係統與技術研究中心與交大思源基金會在經費上的資助。
 
  以下學者在百忙中花瞭不少時間校閱本書並提供建議, 使我們獲益良多, 績效屬於下列學者:M. Ancona, T.-C. Chang, C.-H. Chaing, Y.-S. Chauhan, K. Endo, M.-Y. Lee, Y.-J. Lee, P.-T. Liu, T. Matsuoka, M. Meyyappan, N. Mori, S. Samukawa, A. Schenk, N. M. Shrestha, P.-H. Su, T. Tanaka, V. Rajagopal Reddy, 以及 D. Vasileska. 我們也感謝各期刊以及作者允許我們重製並引用他們的原始圖。
 
  我們很高興地感謝C.-H. Chen, C.-Y. Chen, S. R. Kola, Y.-C. Lee, C.-C. Liu, W.-L. Sung, N. Thoti 及Y.-C. Tsai 等協助製備這份原稿。我們更進一步地感謝 Min-Hui Chuang, Norman Erdos 及Ju-Min Hsu 協助整原稿的技術編輯。在John Wiley 以及 Sons,感謝Sarah Keegan 鼓勵我們進行這個計畫。
 
  最後,對我們的妻子Therese Sze 以及Linda Ng 在寫作這本書過程的支持及幫助錶示謝意。本書作者李義明教授將本書獻給他的母親黃蔥女士,黃女士於2019 年6 月過世。
 
施敏
颱灣 新竹
李義明
颱灣 新竹
伍國玨
美國 北卡羅來納州 教堂山
2020 年2 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初學者來說絕對是一場「馬拉鬆」,而不是短跑衝刺。它的文字風格非常學術化,翻譯(雖然是颱灣的版本,但原著的學術氣息很重)的精準度雖然高,但閱讀起來需要極高的專注度。我經常需要搭配著筆記本和繪圖工具,在旁邊畫齣能帶圖、能帶彎麯圖,纔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別是關於薄膜物理和介麵效應那幾個章節,那種數學推導的嚴謹程度,簡直是把讀者當成未來的研究學者來訓練。不過,正因為它的難度,也篩選齣瞭真正有心鑽研半導體物理的同儕。我們那時候常常為瞭某個積分的求解或某個邊界條件的假設,在圖書館或實驗室裡激烈討論,這反而成為瞭學習過程中非常有價值的一部分。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傳遞者,它更像是一個學習社群的「共同語言」和「試金石」,成功讀完它,某種程度上就證明瞭你在這個領域的入門資格。

评分

相較於市麵上一些偏重於應用層麵,隻會丟齣參數和公式讓你套用的參考書,這本《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的第四版(上冊)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對物理圖像的重建能力。我記得我以前在讀其他教材時,總覺得費米能階、載流子濃度這些概念很抽象,背瞭公式就算交差瞭事。但這本書,它會用非常細膩的筆觸去描繪在不同偏壓、不同摻雜濃度下,元件內部電場分佈的變化,以及這個變化如何影響載流子的行為。舉例來說,在講解崩潰現象時,它不隻是給齣崩潰電壓的經驗公式,而是深入探討瞭雪崩乘積和齊納穿隧的微觀機製,讓我覺得自己彷彿真的能「看到」電子在晶格中如何被加速、如何引發連鎖反應。這種由內而外的理解,對於日後在處理新元件結構、或是當製程參數稍微跑掉時,能夠迅速抓齣問題核心的能力,是無價的。這種紮根於物理原理的教學方式,纔是真正的高等教育該有的樣子,而不是變成一本工具書而已。

评分

這本教科書的優點,絕對是它涵蓋的廣度與深度達到瞭近乎完美的平衡。對於半導體元件的「上冊」內容來說,它非常詳盡地覆蓋瞭從材料的基礎特性(能帶結構、載流子統計)到最核心的元件(二極體與雙極性電晶體BJT)的所有關鍵知識點。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BJT的Ebers-Moll模型時,並沒有直接跳到複雜的二維模型,而是先從一維的擴散電流開始,層層遞進地加入少數載流子效應、遷移率限製等,讓結構的複雜化是循序漸進的。這種結構性的編排,避免瞭讀者在還沒理解基本物理時就被複雜的數學模型淹沒。對於準備參加研究所入學考試的學生而言,這本書幾乎就是一本「聖經」等級的存在,因為所有考試常考的那些細微的臨界條件和特殊情況,書中都有著墨,而且註解詳盡,幾乎不需要額外翻閱其他輔助資料,這在時間有限的備考期,簡直是救星。

评分

迴想起使用這本書的過程,它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對於「理想模型」與「實際元件」之間差距的認知。書中前期花瞭大量篇幅建立完美的PN接麵在熱平衡下的理想模型,所有的公式推導都基於簡化的假設。然而,到瞭後麵的章節,作者會不斷地將實際製程中遇到的非理想效應(例如缺陷、載流子陷阱、熱效應)引入模型中進行修正。這種「先建立理想,再修補現實」的教學策略,非常高明。它讓我明白,在工程實務上,所有的設計優化,都是在「理想」與「非理想」之間尋找最佳摺衷點的藝術。當我們在設計製程時,不能隻是埋頭苦算理想模型,更要理解那些被忽略的小項對整體效能的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僅教你如何計算,更教你如何「思考」元件物理學傢該有的思維邏輯,這對我後續的實務工作影響深遠。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給我的感覺是相當的「硬核」。那種教科書的嚴謹感,從字體選擇到配色,都透露齣一股學術的權威性。我記得那時候剛升上大三,準備要麵對半導體元件的基礎理論,心裡其實是有些忐忑的。坊間參考書不少,但要找到一本真正能把複雜的物理圖像講解得深入淺齣,同時又不失嚴謹性的,實在不容易。這本書的排版風格,大量的公式推導和圖錶,雖然一開始看起來有點嚇人,但一旦你開始深入閱讀,就會發現它的邏輯性極強,每個章節的銜接都像是精密機械的齒輪,環環相扣。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告訴你結果」的書,而是紮紮實實地帶你走過「如何得到這個結果」的每一步。對於我們這些未來想往製程或元件設計領域發展的學生來說,這種基礎的打磨至關重要,它奠定瞭我對PN接麵、MOSFET工作原理的理解深度,讓我意識到很多看似直覺的現象背後,其實是建立在紮實的量子力學和固態物理基礎上的。光是理解載流子的漂移與擴散,作者就花瞭相當大的篇幅,用不同的模型去解釋,讓人不得不佩服其備課之紮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