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data後設資料:精準搜尋、一找就中,數據就是資產!教你活用「描述資料的資料」,加強資訊的連結和透通

Metadata後設資料:精準搜尋、一找就中,數據就是資產!教你活用「描述資料的資料」,加強資訊的連結和透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傑福瑞.彭濛藍茲(Jeffrey Pomerantz)
圖書標籤:
  • 元數據
  • 信息管理
  • 數據資産
  • 信息檢索
  • 數據描述
  • 知識管理
  • 數據治理
  • 信息架構
  • 語義網
  • 數據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瞭解後設資料(metadata),是資訊科學的必修課。

一本書,幫助我們掌握資料的流通和運用!

 

Metadata是「描述資料的資料」,有許多中文譯名,包括後設資料、詮釋資料、元資料、元數據等等,本書譯為「後設資料」。

 

後設資料就是用來詮釋資料屬性的資訊,有助於標齣資訊儲存的位置、文件紀錄、尋找資源、相關評價和過濾資訊。

 

以手寫信為例,信封上的寄件人和收件人地址、姓名屬於後設資料,但書信內容並不是。以手機通聯紀錄為例,發話人和受話人的手機號碼、通話日期、通話地點和通話時間是後設資料,但交談內容並不是。

 

在網路尚未普及之前,圖書館的卡片目錄就是後設資料,每一張卡片必定有這本書專屬的「索書號」,前往圖書館找書的人們就能迅速找到藏書。

 

隨著網路普及,後設資料已經成為資訊科學的基礎,並且能夠滿足管理和搜尋的需求:電子檔案逐漸取代紙本資料,必須善加管理;為瞭因應網路上龐大的搜尋,必須讓人迅速找到結果。

 

如果沒有後設資料,所有資訊都必須倚賴人力查找,將導緻成本增加。近年來,後設資料的格式也愈來愈多,人們熟悉的大數據(big data),也是源自於後設資料。

 

本書作者傑福瑞.彭濛藍茲是資訊科學傢,曾任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圖書館與資訊研究學院兼任教授、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資訊圖書學院助理教授、華盛頓大學資訊學院客座教授。他的線上課程「後設資料:組織和探索資訊」(Metadata: Organizing and Discovering Information)課程,深獲業界人士和學生喜愛。

 

作者提醒我們,後設資料已經不隻是在圖書館用來描述和管理藏書的書卡,也可以用於描述和管理網路資源、應用程式介麵、描述影音格式,甚至是藝術品和科學資料集,後設資料將會持續演進。

 

閱讀本書,有助於我們:

1.瞭解後設資料,加速資料的流通傳播和長期保存

2.為資料建立係統、提升資訊科學素養

3.活用後設資料,強化資料的應用(組織、識別、管理、保存、搜尋、發現和獲取)

 

一本書,幫助我們瞭解資料的保存和流通、建立完整的管理係統,進而精準活用數據!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書籍的詳細簡介,該書的內容與“Metadata後設資料:精準搜尋、一找就中,數據就是資產!教你活用「描述資料的資料」,加強資訊的連結和透通”無關。 --- 《數據煉金術:從雜亂到洞察的轉化之道》 書籍簡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數據無疑是新的石油,是驅動現代企業決策、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然而,麵對海量的原始數據,如何將其提煉成具有商業價值的“黃金”,卻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數據煉金術:從雜亂到洞察的轉化之道》便是一本深入探討如何係統化地將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數據轉化為實質洞察與競爭優勢的實用指南。 本書旨在為企業管理者、數據分析師、IT專業人士以及所有渴望從數據中發掘潛力的讀者,提供一套完整且可操作的數據轉化框架。它摒棄瞭過於學術化的理論堆砌,轉而聚焦於實戰應用,剖析從數據採集、清洗、建模、可視化到最終決策支持的整個生命週期。 第一部:數據的源頭與質量的基石 本書的開篇深入探討瞭當前企業所麵臨的數據現狀。我們首先分析瞭數據孤島現象的成因及其對決策效率的負麵影響。隨後,重點闡述瞭數據治理的重要性,強調瞭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流程是後續所有數據應用的基礎。 數據採集的策略性視角: 不僅探討技術層麵的數據抓取,更側重於業務層麵——應該採集哪些數據纔能準確反映業務健康狀況?如何設計能夠捕獲關鍵事件的埋點機製? 數據清洗的藝術與科學: 處理缺失值、異常值、重複數據的常用技巧,並介紹瞭業界領先的自動化數據驗證工具。這裡的重點在於建立一套持續性的數據質量監控體係,確保輸入的數據是“乾淨”且“可信賴”的。 數據標準化與一緻性: 如何在分散的係統間建立統一的術語錶(Glossary)和數據定義,確保“客戶”或“銷售額”在全公司的語境中具有完全一緻的含義,避免因定義模糊導緻的分析誤判。 第二部:構建數據的骨架——數據建模與架構 僅有乾淨的數據遠遠不夠,它們需要被賦予結構和邏輯關係,纔能被高效地查詢和利用。第二部分著重於數據建模的理論與實踐。 關聯式思維與非關聯式選擇: 詳細對比瞭傳統的星型、雪花模型在OLAP場景下的優勢與局限,並引入瞭NoSQL數據庫(如文檔型、鍵值型)在特定場景(如實時推薦、內容管理)中的應用時機。 數據倉庫(Data Warehouse)與數據湖(Data Lake)的協作: 分析瞭兩者在企業數據戰略中的定位。數據湖適閤存儲原始、多樣化的數據以供探索性分析;而數據倉庫則提供結構化、經處理後的“黃金數據”用於報錶和標準KPI監測。本書提齣瞭一種混閤架構模式,以實現兩者的最佳集成。 實時數據流處理的基礎: 對於需要即時響應的業務(如欺詐檢測、庫存預警),本書介紹瞭基於Kafka或類似消息隊列的流處理架構,強調如何設計低延遲的數據管道(Pipelines)。 第三部:從數據到洞察——分析與機器學習的融閤 數據的真正價值體現在其揭示的規律和提供的預測能力上。第三部是全書的精華,指導讀者如何利用先進的分析技術,將數據轉化為商業決策的依據。 描述性分析的深度挖掘: 超越基礎的平均值和百分比,探討如何運用分組分析、同期對比、漏鬥分析來精確診斷業務問題。重點講解瞭如何設計有效的KPI儀錶闆,確保關鍵指標的傳達清晰、無歧義。 預測性分析的實用入門: 介紹瞭迴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在銷售預測、需求規劃中的應用。對於機器學習,本書側重於講解如何選擇閤適的模型(分類、聚類),並著重於模型的可解釋性,確保分析結果能夠被業務人員理解並信任。 客戶洞察的構建: 專門探討如何利用RFM模型(最近一次消費、消費頻率、消費金額)進行客戶分群,並結閤生命週期管理(CLV, Customer Lifetime Value)的計算,指導市場營銷資源的精準投放策略。 第四部:數據的傳播與應用——可視化與決策支持 數據分析的成果必須有效地傳遞給決策者。最後一部分專注於如何將複雜的分析結果轉化為直觀、有說服力的商業故事。 高效數據可視化的原則: 講解圖錶選擇的原則——什麼時候用柱狀圖,什麼時候用散點圖,以及如何避免“花哨”但無實質意義的可視化設計。強調圖錶應服務於核心論點。 敘事性分析(Data Storytelling): 這不僅僅是展示圖錶,而是引導讀者通過數據邏輯鏈條,從觀察、發現問題、探究原因到提齣解決方案的全過程。本書提供瞭幾種經典的數據敘事結構範例。 嵌入式分析與自動化決策: 探討如何將分析結果直接嵌入到業務操作係統(如CRM、ERP)中,實現“無縫”決策。例如,在銷售人員打開客戶檔案時,自動彈齣基於預測模型的下一步最佳行動建議。 結語:邁嚮數據驅動的文化 《數據煉金術》的最終目標,是幫助企業建立一種尊重數據、依賴數據、並持續優化數據流程的企業文化。本書提供的工具箱不僅涵蓋瞭技術層麵的實施細節,更提供瞭戰略層麵的思考方式,確保數據不再是 IT 部門的負擔,而是驅動業務增長的強大資產。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傑福瑞.彭濛藍茲(Jeffrey Pomerantz)
資訊科學傢、雪城大學資訊研究學院博士。
曾任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資訊圖書學院助理教授、華盛頓大學資訊學院客座教授、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圖書館與資訊研究學院兼任教師。他也曾在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s)開設「Metadata:組織和探索資訊」(Metadata: Organizing and Discovering Information)課程,深獲學生喜愛。


譯者簡介

戴至中
政治大學新聞係畢業,現為職業譯者,近期譯作有《Metadata後設資料》、《2062》、《U型理論精要》和《領導者的光與影》(以上均由經濟新潮社齣版);譯文賜教:taibenny@yahoo.com.tw。

圖書目錄

|目次|

【導讀】活用後設資料,加強資訊的連結和透通 3

     文/食夢黑貘(洪進吉)新文易數全端工程師兼創辦人

 

前言  17

第一章 後設資料概要 21

 隱形的後設資料 24

 後設資料簡史 25

  後設資料即地圖 30

 後設資料不隻用於圖書館 34

 形形色色的後設資料 35

 

第二章 定義後設資料 39

  我們在資料中失去的資訊 39

 對描述加以描述 42

  後設資料的定義 45

  資源 47

  綱要、元素和值 48

  編碼體係 50

 語法編碼 51

  控製詞彙 53

  名稱權威 55

  索引典 58

  網路分析 64

 本體論 67

 後設資料一發不可收拾 69

 後設資料紀錄 75

後設資料紀錄的位置 78

 唯一識別碼 83

 

第三章 描述性後設資料 87

 都柏林核心集 87

 採用成本 90

 15 個元素 92

 元素和值 95

 描述性紀錄 99

 修飾都柏林核心集 103

 網頁中的後設資料 107

  搜尋引擎優化 111

  結語 112

 

第四章 管理性後設資料 115

 技術性後設資料:數位攝影 117

 結構性後設資料:MPEG-21 121

 齣處後設資料 122

 保存性後設資料:PREMIS 126

 權利後設資料 131

 METS 134

 結語 138

 

第五章 使用性後設資料 139

 資料廢氣 147

 周邊資料 148

 

第六章 實現後設資料的技術 155

 結構化資料 156

 資料描述架構 162

 DCMI抽象模型 164

 可擴展標記語言 167

 文件類型定義 170

 

第七章 語意網 175

 語意網介紹 176

 軟體代理程式 117

 鏈結資料 179

 萬物相連 182

 藝術的鏈結資料 185

 資料庫百科 189

 鏈結開放資料 195

 多多益善 199

 Schema.org 201

 結語 207

 

第八章 後設資料的未來 211

 特定領域中的後設資料 213

 應用程式介麵 217

  eScience 221

 後設資料的政治角力 225

 

用詞錶 233

延伸閱讀 241

圖錶來源 251

參考資料 253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07719
  • 叢書係列:經營管理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5歲~99歲

圖書試讀

【導讀】活用後設資料,加強資訊的連結和透通

文/食夢黑貘(洪進吉)|全端資料科學傢(full stack data scientist)、新文易數全端工程師兼創辦人、網路產業與新聞網站顧問
 

哪些人最該讀這本書:

1.圖書館相關人士

2.資料庫管理師

3.資料科學傢/資料工程師

4.搜尋引擎最佳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SEO)專傢

5.對開放資料(Open Data)有興趣的人

一韆年前,教育尚未普及,也沒有印刷術,當時創作資訊的人,是最有價值的人。但是,隨著第一間報社的創立,能夠創作的人愈來愈多,傳遞資訊的人,反而成為最有權力的人。

到瞭網路時代,資訊傳遞的成本愈來愈低,資訊的創作、儲存、傳遞,已經不是問題,能夠找到使用者想要的資訊是最睏難的,最後搜尋引擎或是提供閱讀索引的公司無庸置疑的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

從創作、傳播、搜尋,到真正的解讀使用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串接這些資訊。隻是這些串接起來的因子,不單單是內容而已,有時更重要的是「超乎內容」(Beyond Content),像是創作者的資訊、使用者的觀點、市場的價值、搜尋的情境等等在內容之外的訊息。這些並不是內容本身,但價值不比內容低的就是「後設資料」(Metadata;編按:描述資料的資料)。

後設資料雖然是當網路成熟後變成顯學,但事實上,當知識被創作、被記錄開始,去蒐集、使用這資料就是很重要的事,這件事情就是圖書館在做的事。所以有人說,圖書館是歷史最悠久的資訊,因為當資訊還去分門別類時,最需要的就是「如何找到資訊」。

事實上,任何人不可能走進圖書館,把所有的資料與內容讀完一遍,從中找到資訊,這時就要靠後設資料。其中目前大傢還在用的「索書號」,就是一種不是屬於書本的內容,但若沒有索書號,我們就無法找書、藉書、看書。因此,說這些後設資料可能比內容更重要、更實用,一點也不為過。

當然,過瞭幾百年,現在的後設資料發展已經不像在前網路時期的「齣版品預行編目」(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CIP)記載的那麼簡單,更別說當時的分類法對於數位典藏而言已經失去意義。所有的資訊都是網狀連結而不是階層分散,甚至這些後設資料也是模糊並且隨時改變,也會隨著使用者觀點的改變和使用情境而變化。

到瞭現在,後設資料已經無所不在瞭,就像是相片中的「可交換圖檔格式」(Exchangeable image file format,Exif),記載著時間、地點之外,還有拍攝時使用的相機、鏡頭、光圈和快門等資訊。雖然這些資訊並不是真正產生影像的資料,但若沒有這些資訊,就很難找資料。現在任何相片整理軟體或服務,都會加註人物、文字、包含影像辨識後的物品內容,這讓使用照片和搜尋照片更方便、更快速。

從這個角度來看,後設資料不隻是和內容有關的作者、時間,這些在創作齣來就被局限的資訊,更包含使用者的使用權限、方式、統計等等資訊,而這個資訊可以說是隨時變化,甚至資料量說不定會比內容多很多倍。

相反地,在資料量非常龐大的大數據(Big Data)中的後設資料,也是有很重要的應用,因為大數據強調的不隻是大量資料,而是更快速地從中獲得有用的資料。而要整理齣資訊的方法除瞭內容整理之外,也是要靠後設資料的協助。

就像本書所說,不需要去探討每一通電話的通話內容,而是可以透過通話時間、對象、地點等等通話內容以外的資訊,就可以整理齣有價值的資訊。透過內容的後設資料,不隻能用「降冪」的方式讓資料大量縮簡成為可處理、可整理的有價值資訊,並且可以知道,想去應用或使用資料,需要的不隻是資料本身,更需要的是後設資料。

說到大量資料,沒有比網站或網頁更龐大的資訊,網站的資料量目前大到隻能用搜尋引擎處理。但若沒有像是Schma.org推動的後設資料,搜尋齣來的隻是一個個網頁,讀者還是要逐一閱讀網頁,纔能從中找齣想要的資料。雖然這樣已經讓尋找資料的使用者更方便找到要的資料,但透過後設資料,更可定義齣結構化的資訊,找資料時可以知這個資訊的概觀(Outline),甚至可以直接Zero Click在搜尋結果頁(Search Engine Result Page)獲得答案。

這樣的資訊連結靠的不隻是後設資料,而是後設資料的開放性與連結性,就像是後設資料的結構化,靠的就是對資料定義上的公開標準,用固定的格式描述,讓所有的資訊都可以連結在一起。甚至透過這樣的連結,讓資訊的透通 (Transparent)更快速、更可以溯源,讓資訊的新增和更新觸及更廣,再加上與 應用程式介麵(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的結閤,內容資料已經和後設資料無法切割,甚至沒有後設資料的資料,是很難被應用的。

在人工智慧發展之後,後設資料從結構化資料就像影像辨識齣人物那樣更接近內容,透過語意網路的解讀,已經可以摘齣內容的重點與摘要。此時,這種更貼近內容的後設資料,更能識別齣內容的價值和使用情境。這種接近內容又能配閤讀者情境的,有時就像是一個圖書館的讀者諮詢服務那樣,更像在電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的萬事通博士(Dr. Know)那樣,可以迴答任何問題,此時的後設資料,已將問題和答案緊密相連。

這本書是否實用,可能隻有一小部分是有價值的,因為後設資料更是屬於還在發展蓬勃的時代,尤其是 Schema和Google推動的富數據(Rich-Data;編按:意指涵蓋眾多麵嚮的大數據。以襯衫為例,如果得到的是各種襯衫的顏色的巨量資料,這是大數據;若得到的是各種襯衫的尺寸、材質、顏色等等多麵嚮的巨量資料,就是富數據)、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編按:意指連接所有不同種類的訊息而得到的一個關係網絡,提供從關係的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優化搜尋引擎返迴的結果,並增強使用者搜尋體驗),隨時增加應用範圍和更新使用情境與呈現。

的確,資訊的價值在於再利用,而創作、傳遞、搜尋還不夠,更需要的是「連結」,要去把資訊給連結起來,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甚至這個連結的技術、成本、觀念,大傢都還不是很瞭解。這包含本書最後章節提到的應用程式介麵(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而API需要的不隻是「網路化」、「數位化」而已,也要將資料「結構化」。更重要的是資訊的連結,也就是資訊的透通(Transparent;按:使用者直接使用資訊所展現的功能,不必瞭解轉換碼、係統內部結構、資料間連結和組成架構,或是如何建立這些功能),因為資訊的流動最需要的就是對於資料使用的後設資料,如果沒有這些後設資料,所有的資訊都要透過人力,此時資訊使用的成本就很高瞭。

所以身為圖書館相關人士、資料庫管理師、資料科學傢/資料工程師、SEO專傢、對Open Data有興趣的你,怎能不夠瞭解後設資料呢?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口語化,這點我給它按讚。它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充滿瞭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很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複雜的概念,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就像是跟一個很有經驗的前輩在聊天一樣。但相對地,有時候因為太過於追求親切感,導緻在某些關鍵定義的闡述上,精準度似乎稍微打瞭點摺扣。例如,對於幾個核心名詞的界定,如果能再更嚴謹一點,標註齣學術界的主流定義,再用白話文去解釋它如何在這個脈絡下被應用,那就更完美瞭。畢竟,颱灣的業界環境變化很快,大傢都很需要一個既能接地氣又兼顧專業深度的參考書。這本書的親切感我很喜歡,但偶爾還是希望能在幽默風趣之餘,能多添幾分教科書般的嚴謹性。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對「資訊價值重估」的衝擊。過去總覺得隻要資料備份好、存起來就好,但讀完後纔明白,沒有經過良好描述和結構化的資料,其潛在價值幾乎是零,根本無法被有效地利用。作者透過生動的譬喻和實際案例,成功地說服瞭我,資料的管理思維必須從「倉庫管理」轉嚮「資產營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很巧妙,像是在引導讀者一步步建立起新的認知模型。不過,我個人覺得,如果能再多舉一些颱灣本土企業成功轉型的真實故事,或許更能引起在地讀者的共鳴,畢竟對照國外的案例,有時候會覺得「我們公司規模不一樣啊」這種隔閡感。但總體而言,它成功地推動瞭我對自身工作流程的深刻反思,這份改變思維的價值,遠超過書本本身的價格。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霧麵質感搭配簡潔的排版,給人一種既專業又帶點文藝氣息的感覺,擺在書架上超有品味。光是翻開第一頁,內頁的紙質就讓人忍不住想多摸幾下,閱讀體驗加分不少。不過,雖然外觀這麼討喜,但說實話,裡麵的文字編排偶爾會讓人覺得有點密集,尤其是在講解那些比較技術性的概念時,如果能多一點留白,或者用圖錶輔助說明,閱讀起來或許會更輕鬆一點。我個人是比較偏好那種視覺上比較清爽的排版,畢竟我們看書不隻是為瞭吸收知識,也是一種視覺的享受嘛。希望下一版在保持這種質感之餘,也能在閱讀的舒適度上多下點功夫,畢竟內容紮實是一迴事,閱讀的過程順不順暢也很重要。整體來說,這本書在包裝上絕對是下瞭苦心,絕對是那種會讓人想收藏、想在咖啡廳拿齣來看的類型。

评分

從技術層麵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工具和框架建議,特別是在數據標準化和跨係統資料交換的部分,我從中獲得瞭許多啟發,迴去馬上就嘗試應用在我們部門的資料庫優化上。作者並沒有隻停留在「為什麼要做」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做」的具體步驟,這對於實務工作者來說是極為寶貴的。然而,書中對於某些新興技術的探討稍微顯得有些保守,或許是因為齣版時點的關係,對於近一兩年纔爆紅的幾個相關技術領域,探討的深度和廣度略顯不足。我期待未來能有增訂版,加入更多關於AI輔助資料管理、區塊鏈在資料溯源上的應用等前瞻性的內容。畢竟,知識是需要不斷更新的,一本好的工具書,其價值就在於它能引導我們看到更遠的未來。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某些章節,我真的有種被點醒的感覺,尤其是在探討資訊架構和使用者體驗連結性的那部分,作者的觀點非常犀利,直指當前許多數位化流程中的痛點。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過去在處理資料時,是不是過於執著於「量」而忽略瞭「質」?書中提到的幾個案例分析,雖然有些背景設定比較偏嚮大型企業,但其核心邏輯是完全可以應用到我們日常工作中的小型專案裡的。不過,有時候我覺得作者的論述跳躍性有點大,從一個宏觀的概念一下子切入到具體的執行細節,中間少瞭一點平滑的過渡,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去消化和串聯這些知識點。但話說迴來,能激發讀者自己去思考和連結,或許也是一種高明的教學方式吧,隻是對於需要快速上手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有點吃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