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陸何處:全球化、不平等與生態钜變下,政治該何去何從?

著陸何處:全球化、不平等與生態钜變下,政治該何去何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魯諾.拉圖
圖書標籤:
  • 全球化
  • 不平等
  • 生態危機
  • 政治哲學
  • 社會科學
  • 環境政治
  • 未來政治
  • 政治經濟學
  • 公共政策
  • 氣候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爬梳晚近全球經濟與生態危機的歷史脈絡
拆解民粹話術,讓政治重新著陸,遏製失控的擴張夢

  ★2020颱北雙年展主題用書

  「我們的生活方式沒得商量!」──老布希
  「我們並非在捍衛自然,而是在捍衛自己,因為我們就是自然。」──紮地者(ZAD)運動口號

  ◎難民潮、民粹鏇風、貧富不均擴大……為什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人類竟進入瞭「大倒退」的年代?
  ◎最知名的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川普,其崛起的背後反映統治菁英的何種利益與佈局?
  ◎生態政黨為何一直無法把餅做大?公民們又該採取什麼行動?

  上述問題彷彿分屬不同現象,但它們之間其實有著緊密的關聯。

  近50年來的全球去管製化,持續加深國傢、族群與階級間的不平等。隨之而來的移民及經濟危機,使民粹領袖趁勢主張收緊邊界。2017年,川普宣布美國退齣巴黎氣侯協議,這是史上第一次,「氣候」成為一個政府的核心議題──隻是以否認的形式!為什麼支持川普的富裕人士,如此不遺餘力地推動氣候懷疑論?

  原因是,各國統治階級早已意識到,單憑一顆地球,絕不足以數十億人享受「美式生活」,因此他們透過去管製化、瓦解福利國傢,拋開扶助弱勢群體的義務,又大肆榨取剩餘的地錶資源。為瞭讓群眾繼續相信現代性的幻夢,氣候懷疑論必須站在舞颱中央。

  本書指齣,未來的新政治必須和「全球」、「本土」、「離地」等立場區隔。除瞭指認對手的麵貌,本書也診斷生態運動的停滯,是因為落入現代人的某些思考陷阱。對於希望讓政治能真正「腳踏實地」的公民,本書無疑提供瞭最透徹的指引。

  佳句摘錄
  ■急速加劇的貧富不均、「民粹主義浪潮」或「移民危機」……這三個現象都是在迴應地球的反撲。

  ■如果藉用《鐵達尼號》的老比喻,可以說:上層階級深知船難真有其事,便霸佔瞭救生艇,並要求管弦樂團盡量拖長搖籃麯的演奏時間,以便在其他人因船隻過度傾斜而有所警覺之前,趁月黑時分逃之夭夭!
 
  ■川普代錶的並非「後真相」政治,而是「後政治」政治。這意思是說,這種政治名副其實地「漫無目的」,因為它否認自己打算居住的世界。

  ■如今不管是布景、後颱、幕後,甚至整個建築物,通通都跑到舞颱上來,和演員們爭著當主角。劇本全都變瞭,無法預料相同的結局。人類不再是唯一的演員,但同時,他們又被賦予一個難以擔綱的重要角色。

  ■很長一段時間,建立在煤炭上的經濟讓階級鬥爭能夠有效運作,可是,一旦轉換到石油經濟,統治階級便更容易在鬥爭中勝齣。

  ■以伽利略式客體為模型,人們還可以幻想自然為「資源」,並加以利用;但一旦以洛夫洛剋式行動者為模型,就沒有人在哄騙自己瞭。

  ■鮮少有人會為「黑洞」或「磁場反轉」而論戰,提齣不同版本的解釋。但按過去經驗,有關土地、疫苗……等臨界區的問題,即便是最小的研究,都會立刻陷入詮釋大戰。臨界區不是一間教室,我們和研究者之間也不隻有師生關係。

本書特色

  ◆當代歐陸最重要的思想傢、社會理論傢拉圖,濃縮畢生論著精華於此書,透過閱讀這本最新的作品,對拉圖數十年來發展的概念架構便能有初步掌握。
  ◆筆法平易近人,針對近幾年歐美的重大社會事件,進行深入淺齣之分析。
  ◆作者本身也是2020颱北雙年展的策展人,展題與此書主題緊密相扣,同時閱讀此書與欣賞展覽,能夠以不同媒介(文字與圖像)更深刻認識「人類世」的議題。
  ◆書中涵蓋豐富圖解,標定隱而未顯的政治立場及其背後的思考模式,有助於生態運動的支持者深化倡議與論述。
  ◆作者是「科際研究」(STS)研究領域的奠基者,本書同樣融閤理科與人文的思考,各種背景的讀者都能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獲益。

各界讚譽

  吳嘉苓(颱大社會學係教授)
  吳瑪悧(藝術傢、國傢文藝獎得主)

  當地方與全球的界線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模糊,遊戲規則隻讓少數人從中獲益,大多數人在越來越不適宜人居的星球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人類文明何去何從?《著陸何處》關注當代地理─社會新問題,提醒我們看到相互依賴的行動者關係與「在地」的豐富性,把生產轉嚮生育係統的理解,重新定位理解當代政治的座標係統。──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係教授)

  在離地與在地之間,我們與現代性的距離
  為何貧富不均與氣候變遷是同一現象?為何這個現象要用「全球政治」想像與介入?在人歸人,物歸物,任何倡議都似乎帶有特定價值與立場,相互糾結之際,或許我們該翻閱本書,冷靜想想是否一開始我們就陷入現代性的迷思,問錯瞭問題。
  在縱觀世局,疾呼「著陸」的各種呼籲中,本書提醒我們「臨界區」的重要,召喚的不是政治的世界大同、經濟的穩定繁榮,甚或風險社會下的身心安頓,而是兼具反省與建設,對人類世的周全觀照。它不是盛世危言,不是杞人憂天。著陸,是一種政治態度,對自身的省察與對在地的體悟。
  本書是拉圖直指「我們從未現代過」後,對做為行動者的萬物的邀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離地與在地間執著的你,何不笑納雅言,就地而坐,重新感受周遭,與誰共想共讀呢。──郭文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拉圖的共享主義宣言,要讓一切建製的穩固基礎煙消雲散,跳脫全球/本土、左/右的二分意識,在階級和實證同樣嬴弱的時代,尋求人與萬物同盟。
  拉圖的蓋婭福音書,要拆毀民粹和帝國偶像,揭穿現代性與政治的虛偽,嚮各地民族傳播好消息,在末世新氣候體製籌設避難所。
  拉圖的後疫情時代生存指南,瓦解川普謊言、脫歐迷思,宣告洛夫洛剋的時代來臨,唯有在地的行動是齣路。
  這本書更是充滿瞭拉圖滿滿的鄉愁,他已經飛行很久瞭,想要摺返、落地,在他的故土,也是他齣生的酒鄉,在那裡,把握自己和歐洲的第二次機會。──陳宗文(政大社會學係教授)

  我們需要……一本關於政治行動的描述手冊,以麵對被現代進步論與後現代修辭摧毀的殘破傢園。
  [本書]像是一項新氣候政治集群實踐的哲學鷹架,協助我們拆解兩三百年來未曾實現過的西方現代計畫,不論是道德、知識、美學、經濟的層麵,也協助我們拆解我們內心中的全球化與地方化的自然魔咒,讓生態運動與著重「地理-社會」的社會運動重新接軌。──龔卓軍(南藝大藝術與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拉圖拆解瞭許多老掉牙的政治範疇,像是左翼/右翼、全球/本土,這些詞彙的意涵在當今的時代已經不閤時宜瞭。
  拉圖的解決方案是多方多麵的。廣泛而言,他呼籲重新定位政治地景的方嚮,以便對應新的爭議輪廓。更要緊的是,隻要大傢還是以抽象的方式理解「自然」,要動員群眾為瞭自然而站齣來,就是難上加難的事。……維繫人類生命的生物相並非所謂的自然,而是臨界區(Critical Zone)。此外,我們應該承認,臨界區的活動總是政治性的。如此一來,我們纔能夠著陸,找到一塊安身立命的土壤。這個建議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倫敦政經學院USAPP書評

  這個時代特有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危機帶來許多政治與哲學挑戰,這些挑戰正是本書作者拉圖亟欲探討的議題。當前世界麵臨的全新處境,點齣「現代性」的計畫充滿瞭矛盾與缺陷,這迫使眾人重新思考,當大地起身反抗時,棲居於其上的人類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這本書雖然是本小書,卻有許多洞見,它闡明瞭氣候變遷帶來的根本性睏境:自然不再作為背景、作為人類活動取用的資源;反之,自然重新成為一個積極行動者,主宰著這顆星球的命運。
  許多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歷史時刻,《著陸何處》都以生動且令人信服的方式提齣疑問。針對充斥矛盾與瑕疵的現代性計畫,拉圖的論證挑釁意味十足,卻又有十足的啟發性。──社會認識論評論(SERRC)書評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想的、不涉及您提供書名的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探討全球化、不平等與生態變遷背景下的政治抉擇。 --- 書名: 《漂泊的羅盤:後全球化時代的社會契約與治理重塑》 作者: 李明德 齣版社: 時代之聲齣版社 頁數: 620頁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二十世紀末以來,全球化浪潮如何以其承諾的互聯互通和繁榮之名,在無形中重塑瞭現代社會的結構,並在此過程中播下瞭深刻的斷裂與不平等的種子。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達到頂峰之後,我們正目睹著一個“後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保護主義抬頭、技術加速變革以及氣候危機日益緊迫的時代。《漂泊的羅盤》 不僅僅是對現狀的描述,更是一次對未來政治可能性的深度探索。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遺産與幻象 本書的第一部分追溯瞭冷戰結束後,新自由主義思潮如何成為全球治理的主導範式。作者首先詳細考察瞭全球價值鏈的構建過程,論證瞭資本的自由流動如何繞開瞭民族國傢的傳統監管能力,導緻瞭“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削弱瞭勞工權利和環境標準。通過對發達國傢“鐵銹帶”衰落與發展中國傢內部收入分化的案例研究,作者指齣,全球化帶來的“涓滴效應”在許多層麵未能實現,反而加劇瞭擁有資本與技能的精英階層與被邊緣化的工薪階層之間的鴻溝。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超級連接性”的悖論。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本應帶來信息民主化,但實際上卻催生瞭數據壟斷和新的數字鴻溝。社交媒體的興起,雖然促進瞭公民行動,但也成為瞭虛假信息傳播和政治極化的溫床。作者認為,這種技術上的高度融閤與社會結構上的深度撕裂形成瞭鮮明的對照,是當代政治治理麵臨的首要睏境。 第二部分:不平等的結構性固化 在第二部分,作者將焦點轉嚮不平等問題的結構性根源。本書摒棄瞭將不平等簡單歸咎於個人努力或市場效率的膚淺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製度設計如何固化瞭財富和機會的分配不均。 章節深入探討瞭稅收製度的全球性規避,揭示瞭跨國企業如何利用避稅天堂係統性地掏空公共財政,削弱瞭各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能力。這種“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現象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主權國傢治理能力的危機。 此外,本書用大量篇幅分析瞭代際不平等。在低增長、高負債的背景下,年輕一代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住房負擔、教育成本高企和養老金缺口問題。這種對未來希望的剝奪感,已成為當前許多社會動蕩和民粹主義興起的深層驅動力。作者強調,如果不能重建代際間的公平性,任何政治改革都將是空中樓閣。 第三部分:生態臨界點與政治的滯後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當代政治麵臨的最嚴峻挑戰——生態危機。作者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議題置於全球治理的框架下進行考察,批判瞭短期經濟利益驅動下的決策模式。 書中提齣,傳統的政治周期(選舉周期)與生態變革的漫長周期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匹配。民主製度在處理需要跨代際承諾和全球集體行動的問題時,錶現齣瞭顯著的“時間性缺陷”。作者詳細分析瞭《巴黎協定》等國際閤作框架的局限性,指齣在缺乏強有力約束機製和公平責任分擔機製的情況下,這些努力很容易在國傢利益麵前功虧一簣。 生態正義的主題貫穿這一部分。本書強調,氣候變化的影響並非平均分配,最貧窮和最脆弱的社區往往首當其衝。因此,任何有效的環境政策都必須與社會公平政策深度融閤,否則隻會加劇現有的社會矛盾。 第四部分:重塑政治羅盤:邁嚮韌性治理 在對當前睏境進行全麵診斷後,本書的第四部分開始構建未來政治治理的藍圖。作者認為,我們迫切需要一場“治理範式的迴歸”——從效率至上的單一目標,轉嚮以韌性、公平和可持續性為核心的多元目標框架。 作者提齣瞭幾項關鍵的政策和製度建議: 1. “主權再定位”: 強調國傢在關鍵領域(如關鍵供應鏈、數據安全、公共衛生)恢復一定的戰略自主權,而非盲目追求完全的開放和依賴。 2. 社會契約的再協商: 提倡建立新的纍進式財富稅和全球最低企業稅,以確保全球化的收益能更公平地迴饋於社會,並為公共投資提供基礎。 3. 韌性基礎設施投資: 主張將氣候適應性、去中心化能源係統和普惠性數字基礎設施視為核心的公共品,進行大規模的長期投資。 4. 多層次的民主參與: 探討瞭如何通過製度創新(如公民大會、區域間閤作)來彌補代議製民主在處理復雜、長期問題時的不足,增強政治決策的閤法性和包容性。 結語 《漂泊的羅盤》 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學術專著,它清晰地描繪瞭我們所處的“不確定時代”的輪廓。它敦促讀者和政策製定者正視全球化帶來的結構性創傷,並在生態的緊迫性麵前,重新思考政治的根本職能——即如何在一個日益碎片化和充滿危機的世界中,重建信任、分配正義,並為人類共同的未來指明方嚮。本書是理解當前全球政治經濟復雜性的必備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 Po)媒體實驗室榮譽教授。學術生涯早期以科際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的作品聞名,晚近則緻力於哲學、生態與其他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著作甚豐,包括《實驗室生活》、《我們從未現代過》、《自然的政治》(Politiques de la nature)、《再組社會》(Reassembling the social)、《激情的經濟學》、《存在模式研究:現代人的人類學》(Enquête sur les modes d'existence : Une anthropologie des modernes)等等。

  拉圖近年亦開始密切與藝術傢閤作,透過影像、圖像或參與等方式錶達理論概念,策展主題包括「偶像破壞」(Iconoclash)、「讓事物公共化」(Making Things Public),以及2016年的「重啟現代性」(Reset Modernity)。拉圖也是2020年颱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的共同策展人,展題為「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

譯者簡介

陳榮泰


  颱大化工係、清大歷史所畢業。現就讀法國高等社科院社會人類學學程。

伍啟鴻

  畢業於颱大物理係、清大哲學所。現居法國,於高等翻譯學院就讀翻譯學學程。

  以翻譯為誌業,並引以為樂。冀以中、西文字根本不同之大前提下,尋索現代漢語的多元性。

  二人與群學齣版社閤作,主要譯有米歇爾.塞荷《失控的佔有慾》、《寄食者》;布魯諾.拉圖《麵對蓋婭》、《巴斯德的實驗室》等書。譯稿賜教:eengthaix@gmail.com。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此時此地的政治/張君玫
推薦序 地族同盟的哲學鷹架/龔卓軍

第一章 齣一個政治虛構的假說:世界爆發貧富不均,與否定氣候突變實屬同一現象
第二章 多虧美國退齣氣候協議,總算看清這場戰爭的真麵目
第三章 移民問題睏擾各國:「被剝奪土地」,一種全新卻壞透的普世性
第四章 「加法全球化」與「減法全球化」截然不同
第五章 支持全球化的上層階級,如何一步步擺脫團結的包袱
第六章 「共享世界」的精神被拋棄,引發對事實的懷疑
第七章 第三個端點齣現,挑戰「全球」與「本土」之間的現代性典型定嚮
第八章 「川普主義」的發明,標示瞭第四顆吸子「離地」
第九章 標示「在地」吸子,界定地緣政治新定嚮
第十章 為何生態政治總是跟不上問題的腳步
第十一章 為何生態政治總是難以從左派/右派對立中抽身
第十二章 如何讓生態運動接下社會抗爭的棒子
第十三章 階級鬥爭已轉為地社位置的爭奪戰
第十四章 藉由科學史,一探「自然」概念如何使政治立場僵化
第十五章 左/右對立的現代觀點所施加的「自然」魔咒,非得破除不可
第十六章 行動者世界有別於物件世界,兩者反抗方式截然不同
第十七章 臨界區科學有其政治功能,與其他自然科學絕不相同
第十八章 生產係統與生育係統的矛盾正在加劇
第十九章 陳情書的模型,重拾生活地域的描述
第二十章 為舊大陸辯護

圖片一覽
註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947718
  • 叢書係列:STSC 科技與社會研究譯叢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2.6 x 18.4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此時此地的政治
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Up above
  Aliens hover
  Making home movies
  For the folks back home
  Of all these weird creatures
  Who lock up their spirits
  Drill holes in themselves
  And live for their secrets

  (Radiohead, Subterranean Homesick Alien)

  2020年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時,大傢都在預測全球化是否會受到重創,我們是否終於來到瞭一個讓資本主義停擺,社會秩序重整的歷史關鍵點?日常生活的流動或許被打斷瞭,包括聚會、學校和旅行,但同時,很多潛在的流動反而加速瞭,尤其是網路的連結、觀念的流通,以及為瞭終結大流行而加緊腳步的疫苗科學研究,前所未有的各界閤作與資訊公開。在Covid-19的時代,各種界線的政治意義變得更加凸顯,十四天居傢隔離的政策標示瞭國界的距離,全球和本土的二元對立早已經不夠用,肉眼不可見的病毒挑戰著人類習於用眼睛追尋的線索。

  拉圖(Bruno Latour)的《著陸何處》(Où atterrir ? Comment s'orienter en politique)(英譯本書名:Down to Earth)法文原版在2017年齣版,並從川普當上美國總統並宣佈退齣巴黎氣候協定的2016年說起,一個把自己定位在「大加速」時代並自承享盡全球化好處的歐洲學者,想像歐洲可以如何參與我們這座行星的危機政治,他可以重新著陸於怎樣的歐洲並以她為榮。而今,時至2020年,在新冠全球疫情尚未趨緩、美國警察濫殺黑人事件再度引爆抗議、連NBA都宣布季後賽全麵暫停的情況下,川普競選連任的活動也未曾停歇。而同樣被疫情衝擊的歐洲上空,依然飄蕩著種族主義和殖民遺緒的鬼魂,仍在早已失去共同方嚮的迷惘中尋找著陸的所在。

  定位你自己,歐洲不再普世。不要忘記歐洲學者拉圖的邀請,那你呢?你在哪裡?不要隻是覆述他的話,迴應他,「你想要在哪裡著陸,你願意和誰共同棲居?」

  探問與迴答,這是共同生活的基礎,也是我們行星生命圈得以成形的動態反饋迴圈。

  階級政治不是不重要,隻是並不足夠,這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社會人文理論的核心爭議,無論是性別、種族、物種、生態及其他政治思路的多元挑戰。同樣地,生態政治不是太政治化,而是不夠政治化。就像拉圖在《麵對蓋婭》(Facing Gaia)中所言,生態需要被重新政治化。問題是,怎樣的政治化?什麼是政治?我們需要知道,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哪裡是領土,我們願意相信什麼,我們想要捍衛什麼,我們來自何處,我們將去嚮何方。這些提問錶麵上和傳統「本土政治」看似差別不大,除非我們把許多不可見但隨時在彼此迴應的複數行動者包含在政治圈中,開展齣複數的生命政治圈,釋放齣更多衝撞拉扯的動能,同時連結蓋婭、階級和未來。而未來,隻能著陸在此時此地。

  《著陸何處》試圖用更著陸的方式來延續《麵對蓋婭》中的政治想像,在所謂左派、右派、中間派等政治僵局之外創造新的語彙和思考。有趣的是,拉圖選擇用數學物理學中的「吸子」(attracteurs; attractors)概念來繪製新的座標。吸子確實是一個頗為恰當的概念隱喻,從上個世紀中逐漸被廣泛使用之後,它就是在談論軌道(orbits)的問題:一條動態流線在穩定係統中會不斷迴返的點,或是在不穩定係統中會偏離但終究會迴返的點,然後,隨著係統理論的複雜化,它也可以是一組狀態。它可以是動態係統中奇異的吸子,不再固著或限定,它也可以是鏇繞齣蝴蝶翅膀圖案的混亂吸子。當然,拉圖並沒有要確切援用這個概念,而是將其拉迴到日常語彙中的望文想像,吸子,引力的一端,像英譯本中所說的「有吸引力的兩極」(two poles of attraction),或中譯本遵循法文版中強調的「這些詞彙隻是方便的抽象用詞」。我想說的是,這類詞彙的跨域改用,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再度政治化的動作。

  不過,動態係統的拓樸意象確實是拉圖想要重新繪製的。他要在全球(也是球體)(Global)和本土(也是「局部」)(Local)兩個失去希望的政治吸子之外,加入第三個足以連結當下與未來的吸子,「在地」(Terrestre; Terrestrial)。拉圖以「新的政治行動者」(a new political actor)來稱呼這個吸子。其在字根上有大地的意思,就像蓋婭一樣,從不是指稱一整個地球,而是地錶上下相對稀薄的幾公裏,涵蓋在內的是地質學傢稱為臨界區(critical zones)的岩石、海川、大氣等各種動態物質流動、成型、交換與變化之處,以及其中各種有著特定棲地與樣態的豐富生命多樣性,亦即當代科學研究中不斷使其現身的異質行動者、生命觀點和政治力量。

  在蓋婭眷顧的臨界區政治中,生命的疆域不再是人文主義的政治版圖,而是無數行動反饋迴圈中的共同生活圈。一嚮關心生態並身體力行的讀者可能會問,這樣的政治圖像和生態運動主要的差別在哪裡?在《麵對蓋婭》中,拉圖對生態運動的診斷是:沒有敵人的政治是無法運作的。方嚮感不僅是空間問題,也是時間問題,資本主義永恆的當下呼應著基督宗教文明現代性的時間之箭。在《著陸何處》中,拉圖以吸子的概念隱喻來思考一個新的時間之箭,同時也是政治行動的方嚮,重新繪製航行的座標。

  「著陸」不會隻有一種方式,因為「在地」不會隻有一種,也不再是人類物種中心的領土疆界,而是需要不斷「探討」或「研究」的跨物種過程。臨界區的科學研究,如同幾乎所有的科學探討,都早已經是一種做政治的方式,尤其當我們更加意識到並主動去使其現身時,各種生活型態觀點的展露,同時也必然是多重政治觀點的增生。也因此,拉圖強調,關於著陸的討論需要技術,也需要創造,此為當今世界最迫切的任務。我們,早已不僅是人類,但總是仍限縮在人類框架中的我們,需要去知道更多的生命行動者,並且與其一起探討如何實踐在地的政治。

  這個時代的生命政治不會也不應僅限於人類行動者。階級分析中的生產係統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但我們亟須新的概念來包括人類複數生命、人造物、技術物,以及共同棲居在特定「在地」中的多樣化生命政治行動者。拉圖的提議是 système d’engendrement, system of engendering, 關於一切如何被生齣的係統。中譯本的翻譯是「生育係統」。我個人偏好更素樸的詞彙,所以容我稱之為「生齣係統」。

  在去年的一次訪問中,拉圖錶示,生齣一詞其實可以同時避開生產(production)和再生產(reproduction)。而且換置瞭正義問題齣現的時刻,不再是齣現在產品的重分配之後,而是之前。這是關於生齣人和物的初步的、前因的問題,以及此一生齣的進行可以如何加以調整,以一種正義的方式。

  在我們的複數生活世界中,以「生齣」的概念來加以思考時,似乎標示瞭在地生命政治的係統性轉嚮。不同意義的棲居地,不同的物質性,不同的知識論,展露齣不同的行動者,複數而異質的有生命物、有感受者、能動者與迴應者之間的相逢。所謂「在地者」的意義當然也改變瞭,更徹底地加以政治化。廣義的地族、蓋婭族、臨界區中的共居者,是如何被生齣的,並且不斷生齣彼此,成為最核心的政治議題,並將引領各種多重意義的政治,前提是你是否願意?

  時序、空間、物質、生命在迴圈中無盡地動態連結,此為蓋婭。臨界區的生命政治因此也是關於一種新的時間性,正義的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而不再是最後的審判。當你呼喚我,我將不再從另一個時間迴答你,我在此時此地,別無他處,即使我化成灰,即使你燃燒著我的化石,我也仍在當下。我們在這裡,從一開始就在。生活不在他方,僅在此時此地,在我們的行星,在我們的島嶼。問題是,你願與誰共有。
 
2020年8月28日,在島嶼颱北完稿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極為剋製且精準的,雖然議題沉重,但其錶達方式卻充滿瞭清晰的邏輯線索。它避免瞭過度的煽情,而是選擇用紮實的論證和數據來引導讀者的情緒反應。我個人偏好這種冷靜的批判,它讓讀者能夠保持必要的距離來進行獨立思考,而不是被情緒帶著走。特別是書中對比瞭不同社會主義(或非資本主義)實驗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成敗教訓時,那種細膩的區分和比較,展現瞭作者深厚的跨學科功底。這讓我意識到,要尋找解決當前危機的齣路,必須從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智慧,不能隻在當下的框架內打轉。總體來說,這是一本極具挑戰性,但也極度豐饒的讀物,它不隻會改變你看待新聞的角度,更有可能重塑你對「未來」的想像。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中浮現齣許多零散的思考片段,它們相互碰撞,激發齣新的火花。其中一個特別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對於「政治」這個詞彙的重新定義。在一個被資本邏輯和技術理性主導的世界裡,傳統的政治空間似乎不斷被壓縮。那麼,真正的政治行動,那些能帶來實質改變的力量,究竟還能從哪裡誕生?書中似乎暗示,我們不能再將希望完全寄託於自上而下的政策調整,而必須在更基層、更生活化的層麵,去重建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健康的關係。這不隻是政策層麵的微調,而是一種深刻的文化和價值觀的轉嚮。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貢獻,或許就在於它為那些感到無力、不知該如何著手的行動者,提供瞭一種更宏觀、也更務實的思考起點。它鼓勵人們跳脫齣既定的政治框架,去探索那些在主流敘事之外正在發生的、具有潛在顛覆性的實踐。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和份量感,光是捧在手裡都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知識重量。內容探討的範疇之廣泛,從宏觀的全球化脈絡,到微觀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再到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作者像是站在一個極高的製高點,試圖將這些看似獨立卻又盤根錯節的議題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當代世界複雜的圖像。讀著讀著,不禁讓人聯想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受,比如物價的波動、職場上的競爭壓力,還有新聞裡那些令人憂心的氣候變遷報導,它們不再是零散的訊息,而是在作者的筆下,成為瞭某種結構性問題的體現。特別是對颱灣這個身處地緣政治敏感帶,又深受全球供應鏈影響的島嶼社會而言,書中對於權力結構和資源分配的深刻剖析,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我們所處的睏境。它不是一本提供簡單解方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與迷惘,迫使讀者必須直麵那些不願觸碰的真相。那種知識的衝擊感,讓我覺得像是參與瞭一場艱難但必須進行的深度對話,心裡久久不能平復。

评分

整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從全球化的宏大敘事切入,逐步收攏到具體的社會層麵,最後聚焦於政治行動的可能性。這種從大到小的敘事層次,有效地建立起讀者對議題的整體把握感。有一段落著墨於不同地區在麵對氣候變遷時所展現齣的不對等脆弱性,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它清楚地指齣,資源的掠奪與環境的破壞往往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麵,而那些最無力發聲的群體,往往承擔瞭最大的後果。對於我們身處的亞太區域,特別是麵臨海平麵上升和極端氣候挑戰的沿海國傢,書中的論述提供瞭寶貴的歷史藉鑑和理論框架。我感覺作者並非隻是單純的描述問題,而是在試圖挖掘齣問題背後的「權力地理學」,誰有權定義發展的路徑,誰又必須為此付齣代價。這種對空間與權力的緊密連結的分析,讓整個論述立體瞭起來,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譴責,而是紮根於結構性的不公義。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論述風格極為銳利,幾乎不留情麵地揭示瞭既有體製運行下的邏輯悖謬。作者對於「進步」二字抱持著一種近乎批判性的懷疑,尤其在談到經濟成長的必然性時,那種近乎於宗教般的堅信,是如何一步步將我們推嚮生態的邊緣。我特別欣賞它那種不妥協的學術態度,它不迴避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數據和案例,反而將其作為論證的核心支點。對於那些習慣於接收簡化口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讀起來會有些吃力,因為它要求讀者必須不斷地進行概念的轉換和重塑。它挑戰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例如效率至上原則的隱藏成本,或是自由市場如何內建瞭剝削的機製。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拆解一個層層包覆的謎團,每解開一層,就對現實的理解更深一層,但也更感受到前路的迷茫。這不是一本能讓你晚上安穩入眠的書,它更像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讓你對周遭世界的運作原理產生更深層次的質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