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因果到機製:經驗實徵研究的概念再造

從因果到機製:經驗實徵研究的概念再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啟政
圖書標籤:
  • 因果推斷
  • 機製
  • 實證研究
  • 概念分析
  • 研究方法
  • 社會科學
  • 方法論
  • 理論構建
  • 經驗研究
  • 知識生産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潛心四十餘載,末代武士的關鍵一戰
   
  一九七〇年代,葉啟政教授迴颱任教,學術關懷轉嚮理論性思考,但同時也保留瞭主流的以實證主義為導嚮的「經驗實徵」研究這條「深層」軸線。《從因果到機製》即是他對此深層軸線沉思四十年的積纍成果。在這部深具開創性的作品中,葉教授徹底反思瞭「確立因果關係」這個科學探討的核心課題。
 
  在葉教授的思路裡,一招一式都在錶達一個基本立場:尊重各種研究策略,但絕無法供奉某種特定的研究策略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徑。固然我們經常選擇某種「靜態」的特定狀態來作為貫連因果關係的「變項」,但這樣的「靜態」模樣隻是用來勾勒整個現象的起始概念。事實上,起點充其量隻是提供我們如此漫遊的意義,重點更在於尋找概念的分岔點。這正是葉教授不斷檢討實證主義主導下「經驗實徵」研究策略所具有的特性及其侷限的基本緣由。
 
  批判經驗實徵,既破且立的全新視野
 
  葉教授的前一部作品《實證的迷思》緻力於破除以實證主義為主導的「典範迷思」,而在《從因果到機製》中,葉教授更上層樓,深入探討「因果」與「機製」此二論點如何架設、分殊、轉化與圓成的問題。
 
  在過去,學者們力主採取「變項」這類概念來錶徵現象的因果關係。這樣的錶達方式卻有著基本缺陷,其中最為根本的莫過於,從錶徵現象認定的因果關係可能是虛假的,經常無法有效處理「混淆因子」問題。針對此一難題,最典型的化解方法即是善用「機製」概念來補救。「機製」提供一套解釋項和被解釋項之間,相互連串且接續的因果聯繫。在此同時,機製卻也涉及到具因果鏈性質的「中介變項」問題。更貼切地來說,這乃關乎「機製」作為一種中介過程的問題瞭。
 
  葉教授進一步以分析社會學和批判實在論作為分析對象,檢討他們各就不同立場如何處理「機製」這一概念。葉教授認識到,機製乃是一種具引信促發作用的解釋性思維理路。「機製」的內涵理法必然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隨時空條件的更移卻可能轉變。這意味著,人作為具有能動性的行動者,在當下時空的思考與決定,對事態的發展,是具有決定性的關鍵因素。
 
  最後,葉教授認為,我們可以採行Max Weber的「理念型」概念來處理「機製」作為因果權(能)力的錶現。基本上,以機製為基礎的因果解釋,乃是以具選擇親近性的方式來描繪因果過程,而非窮盡所有的可能情況。其所論述的因果,其實是人們透過經驗所形塑齣的一種心靈圖像,因此具有區域性與選擇性,始終受特定社會條件隨時製約著,易言之,世間並無一成不變的因果「真理」。
《跨越藩籬: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革新與未來》 導言:範式轉換的必要性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所麵臨的深刻挑戰與轉型機遇。在復雜性日益凸顯的全球化時代,傳統的綫性因果模型和單一量化範式已難以充分捕捉社會現象的內在邏輯與動態演變。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更為精細、更具解釋力的研究工具箱,以應對氣候變化、數字鴻溝、全球治理失靈等跨學科、多層次的復雜議題。本書旨在梳理和整閤當前在質性研究、計算社會科學、實驗社會科學以及曆史製度主義等領域湧現齣的前沿方法論思想,為研究者提供一套係統化、可操作的理論框架,以實現對社會現實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效的解釋。 第一部分:方法的復興與融閤——重塑社會科學的“工具箱” 本部分聚焦於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近期發展趨勢,強調從單一工具依賴轉嚮多元方法的集成應用。 第一章:從“大N”到“小n”的迴歸與深化:質性研究的現代轉型 傳統的質性研究常被批評為過度依賴案例的特異性,缺乏可推廣性。本章詳細剖析瞭當代質性研究如何通過精密的案例選擇(如“對比性案例研究”、“時間序列案例研究”)和嚴謹的證據鏈構建(如“證據三角形”理論),極大地提升瞭其解釋的深度和理論建構能力。我們將探討“中程質性分析”的實踐路徑,即如何通過深度的文本、訪談或觀察數據,建立起連接微觀互動與宏觀結構之間的中觀機製。重點分析瞭“定性比較分析”(QCA)在整閤質性洞察與量化邏輯方麵的潛力,以及情境化(Contextualization)在解釋社會現象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計算的介入:大數據時代的社會模擬與文本挖掘 計算社會科學的崛起,為理解大規模社會互動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可能。本章著重介紹如何有效利用非結構化數據和大規模數據集進行社會學探究。我們不僅討論瞭自然語言處理(NLP)在分析政治話語、社會情緒和意識形態變遷中的應用,更深入探討瞭社會網絡分析(SNA)如何揭示權力結構、信息傳播與群體極化。不同於將計算工具視為簡單的“量化替代品”,本章強調計算方法在生成新假設、識彆潛在模式以及進行大規模機製檢驗方麵的獨特價值。內容將涵蓋Agent-Based Modeling(ABM)在模擬復雜適應係統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將計算發現與傳統的社會理論對話。 第三部分:機製的再發現:從相關性到解釋性關聯 社會科學的核心目標在於解釋“為什麼”而非僅僅描述“是什麼”。本部分緻力於重建對“解釋性關聯”的追求,聚焦於如何清晰地描繪齣驅動社會現象的內在路徑。 第三章:實驗範式的拓展:從實驗室到田野的可靠性 隨機對照試驗(RCTs)在驗證因果效應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其外在效度和生態效度常受質疑。本章全麵梳理瞭社會科學中實驗方法的邊界拓展。我們將詳細比較田野實驗、準實驗(如斷點迴歸設計RDD、雙重差分DID)以及“自然實驗”的優勢與局限。探討的關鍵在於:如何設計齣既能有效隔離處理效應,又能忠實反映真實世界復雜性的實驗方案?此外,本章還將討論如何整閤觀察性研究的數據來增強實驗結果的穩健性,實現“多方法三角驗證”。 第四章:過程追蹤與曆史比較:揭示路徑依賴的精妙 社會製度和長期趨勢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動態、非綫性的過程。本章迴歸到對曆史過程的細緻梳理。過程追蹤(Process Tracing)被視為連接宏大敘事與微觀行動的關鍵橋梁。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通過一係列“過程證據”來檢驗或證僞特定的機製序列。曆史比較方法(Historical Comparative Method)則被重新定位為一種跨時間、跨空間比較製度變遷和政策采納模式的有力工具。重點討論如何利用“必要條件分析”和“充分條件分析”來提煉齣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製度邏輯,同時尊重曆史的偶然性與特殊性。 第三部分:理論建構與實踐轉化——麵嚮未來研究的整閤策略 本部分的落腳點在於如何將上述方法論的進步轉化為有影響力的社會科學成果,並應對未來的研究挑戰。 第五章:概念的精煉與測量的新視野 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本章探討瞭如何在研究的早期階段進行“概念的具身化”——即將抽象的社會概念(如信任、公平、韌性)轉化為可操作的、在特定情境中有效的測量指標。本章將介紹多層次測量策略(Multilevel Measurement),即如何確保在微觀互動中捕捉到的行為數據能夠有效地反映其所處的宏觀結構環境,反之亦然。同時,討論瞭使用混閤方法(Mixed Methods)來驗證概念效度和內容效度的前沿實踐。 第六章:研究的倫理、透明度與開放科學的未來 方法論的進步必須與更高的學術標準相匹配。本章聚焦於當代社會科學研究中日益重要的透明度與可重復性問題。我們將討論預注冊(Preregistration)在減少選擇性報告偏見方麵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開放數據和開放代碼來促進研究的積纍性。倫理考量不再僅僅是程序性的障礙,而是內嵌於研究設計之中,特彆是當使用大數據和涉及敏感人群的實驗時,如何平衡知識獲取與個體保護,將是本章重點討論的議題。 結論:邁嚮“解釋的深度” 本書最終主張,未來社會科學的優勢將不再來源於某一種單一、優越的方法,而在於研究者跨越方法論界限、靈活調用和整閤工具的能力。真正的創新在於設計齣能夠係統性地檢驗復雜機製的綜閤性研究方案,從而將研究的焦點從單純的“發現相關性”轉嚮“精確定位解釋性關聯”。這要求研究者不僅是特定方法的熟練工匠,更是跨越質性、量化、實驗與曆史視角的“方法論建築師”。本書旨在為構建這樣的下一代社會科學傢提供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啟政
 
  已完全退休,目前專心從事學術性論述的寫作。
 
  曾獲得國立颱灣大學心理學學士與碩士、美國密蘇裏大學哥倫比亞校區(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社會學博士。
 
  1974年迴颱任教後,先後服務於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係(副教授)(2年)與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教授)(30年)。在2007年退休後,轉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係(講座教授)(8年),於2015年完全退休。

  一生以從事理論性的思考社會現象為職誌,重要著作計有

  《社會、文化和知識分子》(1984,東大)
  《製度化的社會邏輯》(1991,東大)
  《颱灣社會的人文迷思》(1991,東大)
  《進齣「結構—行動」的睏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2000,三民)
  《傳統與現代的鬥爭遊戲》(2001,巨流)
  《社會學和本土化》(2001,巨流)
  《觀念巴貝塔:當代社會學的迷思》(2005,群學)
  《現代人的天命: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2005,群學)
  《期待黎明:傳統與現代的搓揉》(2005,上海人民)
  《社會理論的本土化建構》(2006,北京大學)、《邁嚮修養社會學》(2008,三民)
  《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代的透析》(2013,遠流)
  《深邃思想繫鏈的歷史跳躍:霍布斯、尼采到佛洛依德以及大眾的反叛》(2013,遠流)
  《實證的迷思》(2018,三聯)
  《穿越西方社會理論的省思》(2019,浙江大學)
  《社會學傢的絮言絮語》(2019,浙江大學)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追尋因果關係性——走齣相關程度的迷宮
第一節 簡扼迴顧「經驗實徵」的研究傳統
第二節 從Hempel的科學解釋模式談起
第三節 實驗法作為確認因果關係、檢證假設和理論的最佳方式
第四節 社會研究中歸納統計模式作為實驗法的替代策略
第五節 以因果推論為目的之統計模式的推進:邁嚮機製取嚮的伴手禮
第六節 摘要性的綜閤提示
 
第二章 「機製」概念作為因果鏈的中介構造——跨越古典經驗實證主義的概念奏麯
第一節 簡扼地迴顧H-O之覆蓋性的法則型解釋模式
第二節 中介變項抑或假設構造:一九四○年代美國心理學界的一場爭論
第三節 簡單迴顧社會學傳統中的「生成機製」概念
第四節 機製作為解除因果鏈之「黑箱」詛咒的中介體
第五節 機製是具體活動/假設構念、抑或事件/過程?邁嚮「體係化」的模式
第六節 (社會)機製為基礎之解釋模式的知識社會學意涵
第七節 承接轉進以邁嚮分析社會學的機製觀:代結語
 
第三章 分析社會學的興起與發展——對經驗實證論的概念性修補
第一節 對分析社會學齣現的前沿思想剖析
第二節 帶動分析社會學興起的社會背景:美國主流社會學典範「委外」精進加工製造的學術產品
第三節 到底「分析社會學」試圖告訴我們什麼?一個預備性的陳述
第四節 方法論個人主義與「以微觀解釋宏觀」模式
雙重主導下的機製概念
第五節 由中距理論開展齣來的核心論述架構:由變項取嚮/能動者本位而至微觀基礎/宏觀現象
第六節 機製微觀基礎論的「是」與「非」
第七節 一個餘波盪漾的課題:分析社會學與理性選擇論的分/閤以及一/二
 
第四章 從存有論典範齣發的批判實在論——超越分析社會學的論述模式
第一節 批判實在論是什麼?
第二節 批判實在論的基本特質:「本體論的」與「實在的」
第三節 實在的、真實的和經驗的分層說:本體論的實在主義過渡到認識論的相對主義 
第四節 真理的四位體製(truth tetrapolity)與勢態真理(alethic truth)的意涵:判斷理性的準則
第五節 結構(structure)與能動(agency):批判自然主義和社會活動的轉型模式
第六節 迸生論(emergentism)的三要義:附隨(supervenience)、多元實現性(multiple realizability)與自然裂離(wild disjunction)
第七節 再探Bhaskar對機製與具共時性的迸生權能力的論述
第八節 「社會建構」的實在論意涵
 
第五章 「機製」概念的析論取徑
第一節 議題的鋪陳衍展
第二節 走齣分析社會學的低階/高階解釋模式
第三節 作為錶呈「內涵理法」的「可能性」——「趨勢」或「潛勢」 
第四節 「闕如化」的衍生意涵:以「理念型」作為元型來理解「機製」
第五節 以Weber命題為例
來闡述「機製」作為具理念型性質的概念道具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747486
  • 叢書係列:社會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這四十多年來,在颱灣的社會學圈裡,大傢對我總是有一個定型的印象:認定我是一個從事抽象理論思考的社會學傢。對我來說,這個印象基本上可以說是踏實,也貼切的。我誠懇地接受,承認自己確實將畢生的心力在投注在與實際現實世界有段距離,如「不食人間煙火」般的理論思考。說來,這樣的印象經常導緻許多同行認定,我是反對(甚至是鄙視)「經驗實徵」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
 
  沒錯,四十多年來,我確實是一直批評著諸多的「經驗實徵」研究策略,尤其是依附在實證主義傳統之下的量化研究方法。我所以這麼做,基本上是基於一種體認:深以為,連常被認定為是所謂「客觀中性」之「科學」的社會研究,其實都隻不過是特定歷史─文化條件影響下的「社會」產物,其間存有著特定的概念性「迷思」(即使是所謂的「科學理性」)。特別值得提示的是,此一概念性「迷思」並非完全超越時空範疇而恆真的絕對真理。更具體地來說,今天我們認定的「科學」方法,其實是承接著至少十七世紀以來,逐漸在西歐世界裡形塑齣來之用來觀察和接近世界的一種「特殊」認知模式。它首先錶現在對自然世界的觀察裡頭。到瞭十九世紀,這種源自於自然科學的認知模式更是逐漸擴展,運用到對社會與心理現象的觀察與探索上麵,並且獲取瞭具普遍校準性的權威地位。
 
  涉獵過西方科學發展史的人都知道,對於這樣之歸依在自然科學認知模式的方法策略,西方學者並不是沒有懷疑、批評過。譬如,從十九世紀以來,德國哲學傢們,諸如Wilhelm Winderlband、Heinrich E. Rickert 與Wilhelm Dilthey 等人,即針對自然科學(Naturwissenschaften)與人文科學(Geisteswissenschaften)的特質與彼此之間的關係有所討論與爭議,而有瞭不同的看法。但是,歷史的偶然經常會因為特殊的因緣際會而取得瞭主導機會,終形成為一種帶著濃厚「必然」色彩的命運結局。迴顧西方社會學的發展歷史,我們發現,原是在特殊社會環境孕育下而發展齣來之美國社會學的風格,在第二次大戰之後,因美國國力的突飛猛進與不斷擴展,輾轉地促使瞭美國社會學的(特殊)認知模式成為其他各個地區(特別是當時所謂的「第三世界」)之社會學界競相摹仿的主要模式。於是,美國社會學所呈顯之具備著濃厚「實證主義」傳統色彩(特別是經過邏輯實證論的洗禮)的「經驗實徵」研究策略,遂成為主導整個社會學研究取嚮的基本(乃至是唯一的)典範,甚至進而決定瞭所謂「理論」應當是怎樣個樣子(Merton 的中距理論說〔theory of middle range〕就是一個明例)。
 
  一九六○年代的颱灣社會科學界,基本上即是處於實證論(尤其邏輯實證論)發皇而流行、並領導著整個學術發展的情況之中。我在這個時代(1961)裡進入國立颱灣大學就讀, 毫無疑問的,在一片空白而純潔的心靈中,首先被塗染上正是這樣的科學認知模式,並一直毫無遲疑地認定這就是追求真理、也是做學問的唯一途徑。縱然當時國立颱灣大學的師資與設備並非相當充沛,但是,很幸運地,我遇到良師(如心理學係的劉英茂教授),經過大學四年和(尤其)兩年研究所的訓練,在有關(尤其量化)「經驗實徵」研究的知識上麵, 確實是相對地奠定瞭紮實基礎。也因而讓我到此一主流學風的發源地—美國繼續就讀博士學位時,得以持著遊刃有餘的優遊態度從事更進一步的探討,也獲得到學位,並且以此一主流方法論作為我的主修領域。
 
  是的,後來,尤其在一九七○年代返颱任教以後,我整個學術關懷轉嚮從事較為抽象的社會學理論的思考。以緻在無意和有意並存的情況下,我將曾經前後耗費瞭十多年習得之有關「經驗實徵」研究(尤其是就方法論角度來審視)的知識束諸高閣。但是,我並沒有因此完全放棄(尤其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追究有關以實證主義為導嚮之「經驗實徵」研究的種種「深層」課題。除瞭在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和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數次開授相關的課程(如社會科學方法論)之外,也寫過一些論文(如有關統計學上的均值人),更在因緣際會的機遇下於2018年初齣版瞭《實證的迷思:重估社會科學經驗研究》一書。
 
  本以為這隻不過是,於自己的專注理論研究之外,偶來之帶著懷舊情懷的一次「客串」,讓自己有機會重溫一下年輕時輕飄的狂妄情景,應當有所節製地就此打住,完全退齣學術江湖。但是,在去年(2019)初,我的心又擾動不安起來, 覺得意猶未盡,應當對整個(尤其在實證主義主導下的)「經驗實徵」研究的一個核心議題錶示一點個人意見。 這個議題即是「因果性」(causality),尤其是這二、三十年來西方社會學界對此一課題是如何處理的問題。簡單地說,遵從實證主義者強調的是具錶象性之事件的因果關係,最典型的例子即透過經驗實徵方式來具體錶呈和檢證所謂自變項和依變項的關係。然而,持「機製」論者則不同。雖然「機製」可以(也必然)指涉到經驗實徵的具體事件,但是,它所強調的基本上是具理論意涵的概念化構念(conceptual construct)麵嚮,因此可以是具假設性的。說來,這本書討論的就是此二論點如何架設、分殊、轉化與圓成的問題。在此,作為作者,我必須特別提示,除瞭鋪陳著「因果性」與「機製」概念之間,體現在社會學領域中的歷史性因緣關係之外,我尚有一個自認更為重要的目的,即是意圖以我自己所孕育的「搓揉摩盪」觀來重新詮釋「機製」一概念可能衍生的內涵。這可以說是我所以撰寫這本書最重要的用意,但盼讀者們能夠分享。
 
  最後,我想利用這個機會錶示一個基本立場。這個立場是:我尊重各種的研究策略,但是,絕無法供奉某種特定的研究策略是追求「真理」之一統且不二的方法策略。事實上, 就知識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到瞭十九世紀,在西歐國傢裡(特指英、法與德國),強調重視「數字」以治理國傢已蔚為風氣, 而且也逐漸擴展到社會裡的其他角落。說來,這也正是統計學(statistics)一詞所意涵的意思。在這樣之實際呈顯的社會狀況下,平心而論,運用數字(因而,統計方法與量化研究) 來陳述社會現象,不隻無可厚非,也確實相當能夠呼應實際的社會現實,著實具有一定的現實社會學意義與正當性,甚至予以鼓勵,亦不為過。但是,一旦將移植自自然科學、且依附在實證主義信念的(特別量化)「經驗實徵」研究策略供奉為追求「真理」之一統且不二的方法策略的話,那麼,這就有失分際而越位,顯齣的隻是一種犯瞭嚴重歷史失憶的淺薄、粗暴而專斷的作為,是不可取的。我的意思是說,作為一個社會的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尤其採取特定研究策略) 時,我們必須學習秉承謙虛的態度謹守分際,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侷限。尤其,在從事解析和詮釋研究成果時,總是保留一定的彈性空間,並且學會尊重運用不同方法來從事研究所可能引發的啟示空間。說來,這正是我所以不斷檢討和批評實證主義主導下之「經驗實徵」研究策略所具有的特性(與侷限)的基本緣由。
 
葉啟政 識於颱北市景美寓所
2020年1月2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市麵上關於方法論的書汗牛充棟,大多是教科書式的,偏重於技術操作或理論綜述,缺乏一種顛覆性的、能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研究齣發點的力量。這本書的「概念再造」聽起來,帶有強烈的哲學思辨色彩,我希望它在保持嚴謹的實證要求的同時,能夠引發一場關於「我們到底在尋找什麼」的深入對話。颱灣的學術圈環境相對務實,但有時也因此失去瞭對基礎概念進行深刻反思的動力。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強有力的論證,說明為什麼我們必須從「因果」的簡單標簽轉嚮對「機製」的細緻描繪,並且這種轉嚮能帶來更可靠、更具解釋力的研究成果,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而是一本能塑造一代研究者思維模式的啓濛之作。我希望它能帶來一種激動人心的、迴歸科學本質的探求精神。

评分

說實話,現在學界裏充斥著太多為瞭發高水平期刊而進行的「模型擬閤」式研究,數據多漂亮、P值多顯著,但讀完之後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那種「啊,原來是這樣運作的!」的頓悟感幾乎沒有。這本書光是書名就點齣瞭當前研究的痛點——我們需要超越簡單的相關性和因果推斷,真正深入到現象背後的「黑箱」裏去看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甚至可以說是「硬核」的工具和概念,來幫助我們識彆、描述和驗證那些隱藏在數據之下的中介變量和調節過程。特彆是颱灣的研究環境,我們麵對的社會問題往往非常復雜,充滿瞭地方性的特殊性,如果能有一套理論工具能把這些復雜性納入到機製的分析框架中,而不是簡單地用控製變量去「消除」掉,那對本土研究的貢獻是巨大的。它必須是那種能讓研究生在寫論文時,會忍不住反復翻閱,並嘗試將書中的概念應用到自己的實證模型中的那種「工具書」。

评分

這本《從因果到機製:經驗實徵研究的概念再造》聽起來就讓人精神一振,尤其對我這種一直在思索如何讓研究更有深度、更能觸及事物本質的學者來說,簡直是一劑強心針。我常常覺得,現有的社會科學研究,尤其是一些實證分析,好像總是停留在「A導緻B」的層麵,但背後的「為什麼」卻總是模模糊糊,像隔著一層毛玻璃看不清楚。這本書如果能真正地把「因果」這個大傢都在用卻又常常被濫用的概念給解構清楚,並用一種更紮實的「機製」視角來重構實證研究的框架,那真的是功德無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操作指南,讓那些抽象的理論連接到可觀察、可驗證的微觀過程。想想看,如果能真正掌握如何設計實驗或觀察研究來揭示社會現象背後的具體運作路徑,我們的研究深度和說服力絕對能上一個颱階。這不僅僅是方法論的革新,更是思維模式的轉變,從綫性到網絡的轉變,從孤立事件到係統運作的轉變,光是想象這個轉變過程,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

评分

現在的學術討論中,大傢越來越警惕那些「僞因果」的陷阱,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換瞭一套更復雜的統計語言去包裝原本的簡單關聯。這本書的「概念再造」部分,我猜測纔是其精髓所在。它必須敢於挑戰一些根深蒂固的、可能已經過時的研究範式。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討,在處理那些非綫性的、反饋迴路明顯的社會係統時,傳統的、偏嚮於綫性假設的因果模型是如何失效的,以及「機製」這個概念如何更優雅地捕捉這些動態過程。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從定性訪談、田野觀察中提煉齣可供量化驗證的機製假設的詳細步驟,那就太有實踐價值瞭。畢竟,很多社會現象的「因」和「果」是同時存在的,相互塑造,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套能容納這種復雜性的分析語言,我很拭目以待。

评分

近些年來,我觀察到許多研究開始強調「過程追蹤」(process tracing)和「曆史比較分析」,這些方法無疑是重要的補充,但往往在如何與定量的大樣本分析有效地結閤上存在張力。這本書如果能在這兩者之間架起一座堅固的橋梁,讓那些細膩的機製描述能夠有效地被納入到嚴謹的經驗框架內,那將是真正的突破。我特彆關注它對「經驗實證研究」這個廣義概念的再定義,究竟它希望我們如何平衡理論的宏大敘事與經驗證據的微小確鑿性?如果能清晰地闡述,如何在設計研究之初,就預埋好追蹤機製的觀察點,而不是事後用一些解釋性的敘事去拼湊,那就太棒瞭。這要求研究者具備極高的設計能力,這本書如果能在這個層麵給齣指導,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方法論著作,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經驗科學傢的行動綱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