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傢在亞馬遜叢林(二版)

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傢在亞馬遜叢林(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尼爾.艾弗列特
圖書標籤:
  • 語言學
  • 亞馬遜
  • 叢林
  • 冒險
  • 文化
  • 旅行
  • 自然
  • 生物學
  • 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段關於知識、叢林、傢庭、信仰的冒險之旅。

  「別睡,這裡有蛇!」這是皮拉哈人互道晚安時的話語
  因為在危險環伺的叢林,熟睡會讓他們失去防備。
  作者帶著他的傢人到亞馬遜叢林,和皮拉哈人住瞭三十多年,
  原本他試圖改變他們的信仰,可是為什麼後來改變的卻是自己的人生?

  ★★★ 2011年 開捲好書獎(翻譯類)年度十大好書 ★★★
  ★★★ 2009年 亞馬遜網路書店 編輯年度選書 ★★★


  今日世界上大約有六韆五百種語言,其中的一大半在未來的五十到一百年間將麵臨絕跡的威脅。一種語言代錶一種世界觀,一種瀕絕語言則代錶一種瀕絕的世界觀,然而這一套瀕絕的世界觀,為何顛覆瞭一個外來者的信仰?

  皮拉哈語裡隻有3個母音與8個子音,但每個皮拉哈語的動詞,卻至少有6萬5韆種可能的形式。
  皮拉哈人會不時更換名字,理由是他們在叢林與相遇的神靈交換瞭名字。
  皮拉哈人不將夢視為幻境,他們認為,清醒與沉睡時所看見的,皆屬真實經驗。
  皮拉哈人不擔心自己不知道的事,也不認為自己有辦法搞懂或已經搞懂所有的一切。
  皮拉哈人對死亡無所畏懼,他們相信自己。

  作者說,他認識皮拉哈人時纔26歲,現在他已經可以領老人優惠券瞭,因為認識瞭他們,讓他有好多故事可說,這些故事都寫在這本書裡。

  他在那裡走過許多美得齣奇的地方,也經歷瞭許多他一輩子都不會想再經歷的狀況。他以自己留不住的東西,換得瞭不會失去的東西。他在那裡付齣瞭他的青春,卻也領悟到瞭在其他地方無法領悟到的,關於生命的本質、關於語言、關於文化的洞見。

  「皮拉哈人讓我瞭解到,即便沒有天堂的慰藉與地獄的恐懼,也能有尊嚴並心滿意足地麵對生命,帶著微笑航嚮生命的混沌深淵。」

  他如此總結,這一趟讓他畢生難忘、更讓他的人生重新開始的冒險之旅。

名人推薦

  ◎ 作傢、國際NGO工作者/褚士瑩——專文介紹
  ◎ 作傢/夏曼.藍波安、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係教/黃美金——共同推薦

 
異國的低語:人類心智的邊界探索 作者:艾琳娜·凡德霍夫 齣版:藍燈火齣版社 頁數:580頁 精裝 --- 導言:看不見的疆界 人類的心智,是宇宙中最複雜、也最迷人的疆域。我們用語言編織現實,用符號建構意義,但當我們跨越熟悉的文化與環境的邊界,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認知結構,是否依然堅固?《異國的低語》並非一本單純的民族誌或田野調查報告,它是一場關於「理解」本質的深刻叩問。作者艾琳娜·凡德霍夫,一位在認知科學與文化人類學的交界處摸索瞭三十年的學者,將帶領讀者走入三個截然不同的文明現場:西伯利亞凍土上的薩米遊牧社群、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古老寺廟中的儀式錶演者,以及太平洋馬紹爾群島上,依靠星辰與洋流導航的航海傢族。 本書的核心,在於挑戰語言中心主義的傲慢——即認為所有人類思維的基礎都建立在現代印歐語係所定義的邏輯結構之上。凡德霍夫教授憑藉其敏銳的觀察力與嚴謹的跨文化比較方法,揭示瞭人類在麵對極端環境、複雜社會結構及非線性時間觀念時,如何發展齣全然不同於我們日常經驗的認知工具。 第一部:冰封的邏輯——時間的流動與空間的記憶 在北極圈的極夜之中,時間不再是線性的鐘錶刻度,而是一種與生物節律、動物遷徙、以及季節光照緊密耦閤的動態實體。凡德霍夫在薩米部落與當地長者共同度過瞭兩年。她驚訝地發現,薩米語中對於「等待」和「即將發生」的描述,缺乏現代語言中常見的未來式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基於「可能性層次」的語義結構。 例如,當討論一場即將到來的暴風雪時,薩米語的錶達方式,更像是描述一團正在聚集的「能量場」,而非等待一個確定的「時刻」。凡德霍夫深入探討瞭薩米人如何利用身體記憶(somatic memory)來儲存廣袤苔原上的導航信息,這種記憶不依賴地圖或文字,而是與步伐的節奏、雪的質感、以及風嚮的細微變化同步。她提齣瞭一個大膽的假設:在缺乏固定參考係的環境中,心智會將「空間」建構成主要的「時間錨點」。這部分內容,對哲學、心理學以及人工智慧領域中關於時間錶徵的研究,無疑投下瞭一顆震撼彈。 第二部:聖壇上的符號——從身體到宇宙的編碼 從寒冷的北方轉嚮熱帶的喧囂,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讀者帶到瞭印度喀拉拉邦。這裡的記憶載體不是文字,而是身體本身。凡德霍夫聚焦於卡塔卡利(Kathakali)戲麯的傳承者。卡塔卡利不僅是舞蹈和戲劇,它是一種極為精密的視覺語言,其手勢(Mudras)、麵部錶情(Abhinaya)以及服飾顏色,共同構成瞭一部活生生的、具備完整敘事結構的文本。 作者的突破點在於,她成功地將卡塔卡利係統與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進行瞭跨學科對話。她分析瞭學習者如何在大腦中建立「超連結」——將數百個複雜的手勢(每個手勢代錶一個詞彙或一個概念)與特定的肌肉記憶和情緒狀態捆綁。 一個引人入勝的案例是關於「神聖的憤怒」的錶達。在西方戲劇中,憤怒通常是簡單的情緒爆發;但在卡塔卡利中,它被細分為「天神之怒」、「凡人之妒火」和「不公之義憤」等數十種精確狀態。凡德霍夫藉由記錄這些錶演者在極度專注狀態下的腦電波活動,論證瞭這些身體符號係統,在處理複雜倫理與形而上學概念時,其效率絲毫不亞於抽象的書麵語言。她質疑道,當我們的認知工具僅僅被定義為「語言」時,是否低估瞭身體作為知識載體的巨大潛力? 第三部:流動的知識——沒有地圖的導航術 本書的高潮部分,是凡德霍夫在太平洋上與馬紹爾群島的「導航大師」(Wayfinders)們的同居生活。這些航海傢在數韆公裏的開闊海洋上,僅憑著對洋流的感受、波浪的形態、以及天空的微妙變化,就能精準地定位數百公裏外的島嶼。 這挑戰瞭現代導航學中對「參考框架」的固有理解。馬紹爾人不用地圖,他們的「導航圖」是嵌在他們對海洋動態的理解中的。凡德霍夫詳細描述瞭他們用椰子殼和棍子搭建的「波浪模型」——這是一種三維的、動態的、對海洋湧流的物理模擬。航海傢並不是「閱讀」這個模型,而是「沉浸」其中,讓自己的身體成為感應器,以身體的搖擺來模擬船隻在不同波浪係統中的反應。 作者在此提齣瞭「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在極端環境下的極緻體現:知識不再是儲存在大腦中的數據集,而是分散在身體與環境的交互迴路中。當一位航海傢說「東南方的風正在嚮北轉嚮」,他所描述的,是當下空間中所有物理力量的嚮量總和,一種高度濃縮的、實時的物理學陳述。 結論:心智的開放性 《異國的低語》以其豐富的田野資料和跨學科的理論深度,為我們重新審視人類心智的彈性與適應性提供瞭一條清晰的途徑。艾琳娜·凡德霍夫並未給齣標準答案,她隻是耐心地展示瞭在不同的生存壓力下,人類心靈如何解構和重構現實。這本書迫使讀者反思:我們所習以為常的「理性」、「邏輯」和「語言」,究竟是普遍真理,還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地方性產物?對於所有對語言學、人類學、認知心理學,以及非西方知識體係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提醒我們,最深的知識往往隱藏在那些我們最不願意傾聽的「低語」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丹尼爾.艾弗列特Daniel Everett


  曾任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語言、文學暨文化係主任、本特利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現為本特利大學教授。他原本是個傳教士,為瞭帶著皮拉哈人一起上天堂,攜傢帶眷在亞馬遜叢林裡住瞭三十年。他離開部落的時候放棄瞭信仰,並與妻子離異,然後換來這本書。

  丹尼爾.艾弗列特是唯一能夠流利操持皮拉哈語的外來者,而他在這套語言係統上的發現,不但挑戰瞭語言學界權威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在語言學上的既定主張,更追溯瞭語言和文化上的先後關係。

攝影者簡介

馬汀.薛勒Martin Schoeller


  知名德國肖像攝影傢,現居紐約,拍攝對象從明星、政治傢到部落叢林族人,從歐巴馬、安潔莉娜裘莉到不知名的皮拉哈人都有。拍攝特點在於一視同仁(且毫不留情)地捕捉臉部所有的細部特徵,以同時呈現個人與群體的共相和殊相,引發觀看者留意(或意外發現)被攝者作為人類所凸顯╱揭露的本質。曾與美國世界級人像攝影傢Annie Leibovitz共事,從中習得重要拍攝技巧。

譯者簡介

黃珮玲


  比利時魯汶大學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碩士。見本書作者從語言最細緻處撼動所屬專業學科與信仰,並透過自身經歷與反省,試圖迴答人何以為人的根本問題。翻譯本書因而是個除塵去蔽、明見自身的過程。
 

圖書目錄

【推薦序】3個母音與8個子音的6萬5韆種可能╱褚士瑩
本書所使用的皮拉哈語言
寫在前麵
序言

第一部 生活
1發現皮拉哈人的世界
2亞馬遜河流域
3跟隨耶穌的代價
4孰能無過
5物質文化與儀式的缺乏
6傢族與社群
7自然與當下經驗
8謀殺與社會:青年圖卡嘎
9自在生活的土地
10卡波剋魯人:亞馬遜巴西人的生活

第二部 語言
11皮拉哈的聲調、重音和言談方式
12皮拉哈的單字
13人類需要多少語法?
14價值觀與談話:語言與文化的夥伴關係
15遞迴:語言就像是俄羅斯娃娃
16語言與真實的觀點:皮拉哈人與外人

第三部 結論
17變節的傳教士

寫在後麵 為什麼要關心其他文化和語言?
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542821
  • 叢書係列:Common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2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看!他在那!神靈伊嘎凱!」
  「有,我瞧見瞭!他威脅要傷害我們。」
  「大傢快來看是伊嘎凱!他正在河岸上!」

  我從熟睡中醒來,不確定我是在做夢還是真聽見瞭這段對話。那是一九八○年的旱季,八月的一個週六早上六點半。陽光閃耀,但還不算太熱。在我河濱空地上那間簡陋的屋子前,一陣微風正從麥西河吹拂而上。我睜開雙眼,看見頭頂上的棕櫚葉屋頂,由於陳年的灰塵與煤煙,原有的黃色色澤已經變得暗沉。我的住處與兩間結構相似的皮拉哈小屋相接,裡麵分別住著阿侯比西和科賀比伊伊艾一傢人。

  待在皮拉哈部落的那些日子裡,我在無數個清晨應付炊火飄來的淡淡煙味,以及臉上巴西陽光的熱度。陽光隔著蚊帳射入,已溫和瞭些。孩童常嘻笑著,彼此追逐,或用響徹村落的哭聲討奶喝。狗兒吠著。通常當我一睜開眼,從夢裡朦朧醒來,就會有一個皮拉哈小孩(有時甚至是大人)透過房屋牆闆上帕西烏巴棕櫚樹木條的間縫盯著我瞧。這個早晨卻不是這麼一迴事。

  這會兒我完全清醒瞭。皮拉哈人發齣的噪音和叫嚷聲吵醒瞭我。我坐起身來,環顧四周。人們聚在麥西河岸高地上,離我的床約六公尺遠,所有人都大力比畫著,大聲喊叫,全心留意我屋子對麵的河岸。我走下床,想看清楚發生什麼事,反正在這樣的吵鬧聲中我也睡不著。

  我從地闆上撿起運動短褲,先確認上麵沒有捕鳥蛛、蠍子、蜈蚣或其他不速之客,然後穿上短褲,匆匆套上夾腳拖鞋嚮門外走去。皮拉哈人三三兩兩聚集在我屋子右方的河岸上,越來越興奮。還有一些母親在小徑上奔跑,懷裡的嬰兒則死命抓住嘴裡含著的奶。

  女人都穿著無袖無領中等長度的連身裙。她們平時都穿著這衣服工作睡覺,上麵還有爛泥和煙灰造成的深棕色汙漬。男人則穿著短褲,或僅用塊腰布裹住下身。沒人帶著弓箭,這讓我鬆瞭一口氣。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則光著身子,皮膚因為直接受日曬雨淋而變得像皮革。齣於某些理由,嬰兒都喜歡爬來爬去,屁股也因為在地麵上拖行而結瞭層硬皮。所有人都在火堆旁睡覺、坐著,因此身上都積滿灰燼和塵土。

  氣溫還隻有攝氏二十二度左右,雖然潮濕,但比起中午四十度以上的高溫,這還算小意思。我揉揉惺忪睡眼,轉身問語言指導老師科賀:「發生瞭什麼事?」

  他就站在我右方,身子強健、膚色棕黑、肌肉精瘦,全身緊繃盯著對岸。
  他不耐地說:「你沒看見他就在那邊嗎?住在白雲上麵的神靈伊嘎凱,就站在河岸上對著我們大喊,說我們一進入叢林,他就殺瞭我們。」
  我問:「在哪?我沒看見。」
  科賀沒好氣地迴答:「就在那兒!」他眼睛動也不動,盯著那顯然空蕩蕩的河岸中央。
  「他在河岸後方的叢林裡嗎?」
  「不!就在河岸上。你看!」他火大,又說瞭一次。

  我和皮拉哈人一起待在叢林裡時,總是看不到他們眼中的野生動物。我的雙眼不夠老練,無法像他們一樣視物。

  但是這次不同。即便是我,也能看齣在那距離不到九十公尺的白色沙岸上,確實什麼都沒有。然而,我有多確定那裡沒什麼,皮拉哈人就有多確定那裡有什麼。也許那河岸上曾有什麼東西,而我錯過瞭。但他們堅持伊嘎凱還在那,他們正盯著他看。

  大傢還是一直望著河岸,我身旁六歲的女兒剋莉絲蒂問我:「爸爸,他們在看什麼?」
  「我不知道,我什麼也沒看見。」
  剋莉絲蒂墊起腳尖,盯著對岸瞧。然後她望嚮我,又望嚮皮拉哈人,跟我一樣一頭霧水。

  我和剋莉絲蒂離開瞭皮拉哈人,走迴屋子。我剛剛目擊的那一幕是什麼?從那個夏日清晨起,我在往後二十多年裡一直試圖理解歐洲和皮拉哈人這兩種文化眼中的現實是如此不同,這代錶瞭什麼?我永遠不能嚮皮拉哈人證明河岸上什麼也沒有,而他們一樣無法說服我那裡真的有什麼,更別說是神靈瞭。

  身為科學傢,客觀性是我篤信的價值。我曾想,要是我們能更努力嘗試,自然就能看到別人眼中的世界,也更能學會如何尊重彼此的觀點。然而我從皮拉哈人身上學到的是,即使是我們對環境的感知,也都受我們的預期、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經驗所左右,而齣現跨文化的不可共量性。

  夜裡,當皮拉哈人離開我的屋子迴去就寢時,他們會有不同的錶示方式。有時他們會說:「我要走瞭。」但通常他們的說法是:「別睡著瞭!有蛇喔!」這說法一開始令我很訝異,但現在已經是我最喜歡的睡前問候語。皮拉哈人會這麼說,是基於兩個理由。首先,他們相信少睡些能讓他們「變得更堅強」,這是他們共有的價值觀。其次,他們知道身處叢林,危險無所不在,熟睡會讓人無法防備村落四周無數獵食者的攻擊。皮拉哈人的晚上充滿笑聲跟談話,他們不會一次睡很久。夜裡的村落很少悄然無聲,也很少有人會一連睡上好幾個小時。多年來,我從皮拉哈人身上學到許多,但這或許是我最愛的一課。當然,生活艱辛、危險環伺,我們可能得不時犧牲睡眠。但既然日子都要過下去,不如就好好享受吧。

  我在二十六歲踏入皮拉哈部落,現在已經老到能領老人優惠券瞭。我將青春給瞭他們。我得過好幾次瘧疾。有好幾迴,皮拉哈人或其他人威脅到我的生命。我也不願再迴想我曾經如何背著成箱、成袋、成桶沉甸甸的物品穿越叢林。我的孫子都知道皮拉哈人,我孩子的成長過程也都少不瞭皮拉哈人。我看著這些如今已跟我一樣老邁的族人,他們曾威脅要殺瞭我,如今卻能為我兩肋插刀。

  這本書記載瞭過去三十年我研究皮拉哈人並與他們共同生活所學到的事。在那段日子裡,我盡我所能去理解他們如何觀看、瞭解與談論這個世界,並將所學提供給科學研究的夥伴。在這趟旅程中,我走過許多美得齣奇的地方,也經歷瞭許多我不想再經歷的狀況。但我慶幸自己完成瞭這趟旅程,在生命的本質、語言以及思想上,獲得瞭珍貴而有價值的洞見,而這些洞見是在別處不可能學習到的。

  皮拉哈人讓我瞭解到,即便沒有天堂的慰藉與地獄的恐懼,也能有尊嚴並心滿意足地麵對生命,帶著微笑航嚮生命的混沌深淵。對於我在皮拉哈人身上所學到的事,我在有生之年都心懷感激。

推薦序

3個母音與8個子音的6萬5韆種可能

褚士瑩(作傢、國際NGO工作者)


  生命在遇到巴西亞馬遜叢林裡的皮拉哈族人後大轉彎的丹尼爾.艾弗列特,放棄瞭傳教士的工作,成為無神論者,齣版瞭《別睡,這裡有蛇!》,從此專心當一個語言學傢和人類學傢。

  在那之後,他陸續齣瞭三本書,一本叫做《語言:文化的工具》(Language: The Cultural Tool),強調語言不是自然而然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為瞭解決特定的溝通問題,纔被發明齣來的,就像人類發明防身、狩獵的弓箭一樣。

  另一本書,叫做《心靈的暗物質:文化中那些無意識的清楚錶達》(Dark Matter of the Mind: The Culturally Articulated Unconscious),跨越哲學、人類學、語言學、認知科學四個領域,宣稱我們所謂人的天性其實不是真的天性,隻是反映人們所在的文化。他相信人其實像亞裏斯多德說的,心靈的本質是一張白紙,接近佛傢説的「無我」。

  還有一本,書名是《語言是如何開始的:人類最偉大發明的故事》(How Language Began: The Story of Humanity's Greatest Invention),探索兩百萬年前的直立猿人如何發明瞭語言,將後繼的人類子孫帶進瞭語言的世界。

  從這一連串的書名,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以宗教信仰為人生重心的傳教士,如何一步一步選擇離開舒適圈,在與世界麵對麵的過程中,反思自身的人生或信仰,成為瞭一個無神論科學傢的過程。

  在2017年一場美國賓州的TED演講中,丹尼爾.艾弗列特說到瞭皮拉哈族人的世界觀如何改變瞭他。因為皮拉哈族人隻把死亡看待為自然的一環,沒有什麼好畏懼的,他意識到對根本不畏懼死亡的人傳教,簡直是浪費時間,皮拉哈族人讓他看到宗教的本質充滿「恐懼」。沒有恐懼的皮拉哈族人,已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傳教突然間變得如此可笑而多餘。

  「皮拉哈人讓我瞭解到,即便沒有天堂的慰藉與地獄的恐懼,也能有尊嚴並心滿意足地麵對生命,帶著微笑航嚮生命的混沌深淵。」丹尼爾.艾弗列特迴憶說。

  皮拉哈族人不說遙遠的過去,也不說遙遠的未來,所以無論是神,還是沒有樹的亞馬遜叢林,隻要看不到的,都不需要多費唇舌去說。

  本書作者並沒有因此鼓吹讀者去學習皮拉哈族人,相反的,他說隻要跟與我們想法不同的人接觸,就會為生活注入新元素。如果傳教士抱著「改變世界」的理想到遠方去,卻固守在自己其實也不明白的宗教戒律跟經典中,隻會變成一個頑固而封閉的人。但如果我們願意把自己當作世界的學生,成為懂得傾聽世界、傾聽別人、傾聽自己生命聲音的人,即使不旅行,隻是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找一戶跟自己語言、信仰、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傢,同居共食一個禮拜,按照對方傢庭的規矩生活,也會跟去亞馬遜叢林加入人數頂多隻有三、四百人的皮拉哈族人,有著同樣的效果。

  或許,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座亞馬遜雨林,蘊含著所有的答案。正如皮拉哈語裡雖然沒有數字的概念,隻有3個母音與8個子音,但每個皮拉哈語的動詞,卻至少有6萬5韆種可能形式。掌握生命本質的「理性」與「智性」,就如同語言學傢掌握語言的本質,或是掌握瞭3個母音與8個子音皮拉哈族人,從此麵對無窮無盡的世界,仍無所畏懼、沒有匱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別睡,這裡有蛇!》其實是一本非常「誠實」的書。它沒有過度美化叢林生活,也沒有將原住民塑造成活在世外桃源的完美族群。作者坦率地記錄瞭他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挫摺、自我懷疑,甚至是他對叢林環境產生的恐懼。這種誠實的自我剖析,讓讀者更能產生共鳴。我特別欣賞作者對待「權力」與「知識」的態度。當他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語言學傢進入部落時,他必須小心翼翼地處理自己帶來的知識優勢,避免無意間破壞瞭部落原有的社會結構或文化平衡。書中有一段關於「交換」的描述,他發現用一些簡單的現代物品去換取寶貴的語言知識時,心裡其實是充滿矛盾的。這種對倫理睏境的深入探討,讓這本書的層次感大大提升,它不再隻是旅遊日誌,而是對全球化時代下文化接觸與衝擊的反思。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理解」這個行為有瞭更豐富的體會,它是一場關於傾聽、觀察、以及謙卑的深刻旅程,非常值得細細品味,而且絕對是會讓人想推薦給所有朋友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光是看到書名《別睡,這裡有蛇!》,就讓人忍不住想趕快翻開,畢竟「亞馬遜叢林」跟「蛇」這兩個詞組閤在一起,本身就充滿瞭異國情調和刺激感,再加上作者的身份是「語言學傢」,這就更吊人胃口瞭。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硬邦邦的學術著作,專門探討一些艱澀的語法結構或是罕見的方言演變,結果一翻開,哇賽,完全是另一迴事!它根本就是一本把人類學、自然觀察、還有超級好笑的個人冒險故事混在一起的風味大雜燴。作者在書裡描述他怎麼在叢林裡迷路,怎麼跟當地人溝通,用一些最基礎的肢體語言和零星的單詞,拼湊齣一個複雜的溝通係統,那個過程真的是讓人看得手心冒汗又忍不住發笑。特別是當他提到為瞭分辨一種植物的用途,他必須模仿各種奇怪的聲音來跟原住民溝通時,我簡直要拍案叫絕。這種不計形象、勇於嘗試的精神,跟一般我們印象中戴著厚重眼鏡、在圖書館裡埋頭苦讀的學者形象完全沾不上邊,讓人覺得這位語言學傢實在是太接地氣、太可愛瞭。光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就已經遠遠超過一本單純的語言研究筆記瞭,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人類如何跨越文化和語言隔閡建立連結的絕佳視角,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非常推薦給所有對異文化充滿好奇心的朋友。

评分

坦白說,我對語言學的興趣沒有到非常專業的程度,一開始有點擔心內容會太學術化,但翻開後發現,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好,幾乎是小說的筆法在進行。作者非常擅長營造懸疑感和戲劇張力,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打鬥場麵,但那種在未知環境中尋找下一個村落、解開一個古老傳說的過程,卻有著引人入勝的魔力。尤其當他描述到他為瞭記錄一種瀕臨消失的語音,必須長時間隱藏在叢林深處,忍受蚊蟲叮咬和思鄉之苦,那種學術熱忱的堅韌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記錄語言,更像是在記錄一種瀕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它讓我們意識到,每一次一個語言的消亡,就等於是人類心智中一座寶庫的崩塌。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他不是在記錄歷史,而是在搶救當下。讀完之後,我對那些偏遠地區的語言學傢和人類學傢多瞭一份深深的敬意,他們的工作是如此寂寞,卻又如此偉大,默默地守護著人類知識光譜中最纖細的光芒。

评分

老實說,我對於亞馬遜雨林那種「蠻荒、未開化」的刻闆印象很深,總覺得那裡就是充滿瞭毒蟲猛獸,隨時可能發生什麼驚心動魄的大事。但這本書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它讓我看到瞭叢林生活中的細膩和詩意。作者並非以一個徵服者的姿態進入雨林,而是像個謙卑的學生,去學習、去融入。他筆下的原住民朋友,不再是教科書裡被簡化的符號,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充滿智慧的個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寫部落裡長者教他識別哪些藤蔓可以飲用,哪些則有劇毒的段落。那種口耳相傳的知識體係,是如何透過最原始的語言和生活實踐傳承下來,比任何科學分析都要來得震撼人心。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力也實在是高超,他能用非常生動的筆觸,把熱帶雨林的濕熱、昆蟲的嗡鳴、甚至是黎明時分那種令人屏息的寧靜感,都描繪得栩栩如生。閱讀的過程中,我幾乎可以聞到泥土的潮濕味,感受到皮膚上微微的黏膩感,彷彿自己也赤腳踏在那片土地上。這本書讓我對「知識」的定義有瞭更深層的理解,有些知識是寫在書本裡的,但更珍貴的,往往是那些藏在世代記憶和自然環境中的「活知識」。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在都市長大,對自然生態隻有淺層認識的讀者,這本書簡直是替我上瞭一堂精彩絕倫的野外生存與文化交流的速成課。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處理「溝通失敗」時的幽默感。語言學傢嘛,理應對語言瞭若指掌,但到瞭真實的環境下,那些課本上學來的規則常常派不上用場,這時候的「雞同鴨講」反而成瞭推進故事的最大動力。譬如,有一次他想錶達「肚子餓瞭」,結果因為發音相近,被誤解成在讚美某種稀有的鳥類,結果對方熱情地帶他走瞭好幾公裏去尋找那隻鳥,而不是食物。這種情境的轉換,精準地捕捉瞭跨文化交流中那種既尷尬又充滿人情味的時刻。更重要的是,作者透過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誤會,最終達成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學會瞭觀察對方的眼神、習慣和微錶情,這些「非語言訊息」的分析,其實比單純的詞彙翻譯要重要得多。這本書讓我體悟到,真正的溝通,從來不是單靠字典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一顆願意放下身段、保持好奇心、並且接受犯錯的開放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