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風險無處不在。認識風險、控製風險、消除風險,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是個體、組織、政府所共同追求的目標。
中國保險業麵臨的風險,大體上有七大類,即保險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而流動性風險因其形成的原因復雜、衝擊破壞力大,在極端情況下流動性不足甚至可能導緻破産,是金融機構最緻命的風險。流動性風險的産生除瞭因流動性計劃管理不完善、流動性管理機製不健全的因素之外,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等風險領域的管理缺陷同樣會導緻流動性不足。流動性風險一般可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某一個公司層麵存在當期現金流缺口,需要通過變賣資産、籌資活動等方式解決;第二個層次是某一類公司存在流動性不足,公司自我解決風險手段失效,需要政府及第三方機構(如保險保障基金) 介入阻止風險的擴散;第三個層次是整個市場存在流動性危機,如2007 年美國的次貸危機。
中國作為新興的保險市場,在良好的宏觀經濟預期環境下,保險創新層齣不窮,保險開放不斷擴大,「國十條」等政策支持效應不斷顯現,保費規模得到快速增長,特彆是壽險行業的發展異軍突起,成為保險市場最主要的主體,行業發展規模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壽險市場。發展與風險共存,尤其是流動性的風險壓力日增。人壽保險經營原理必然存在資産負債的不完全匹配,隱藏著潛在的流動性風險,再加上宏觀環境、決策失敗、企業競爭等因素,個彆壽險公司齣現當期流動性問題是符閤企業發展生態的。資産驅動負債型公司的興起、中短存續期産品的大規模銷售ꎬ 退保規模和比例快速上升,監管密集齣抬結構調整係列政策後,規模型業務大幅收縮,一些壽險公司呈現齣流動性風險隱患。這些公司還暴露齣公司治理不完善、資産負債管理不足、産品結構失衡等一係列問題,使得流動性風險及其成因更加復雜化。
在流動性短缺下,保險公司通常會以高額成本獲取資金以應對突發的流動性需求,造成巨額的損失,影響其盈利能力;而一旦齣現瞭違約風險,特彆是在疊加的機構信用危機下就可能對整個金融市場帶來破壞性的危害。除此之外,還會影響投保人對保險公司的信任,潛在購買需求的減少,保單退保或保單貸款的增加等。比如全球保險巨頭美國AIG在次貸危機中也難以幸免;20世紀90 年代日本在本國經濟衰退及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中,先後多傢壽險公司破産等。由此可見,流動性風險帶來的危害性和破壞性。
流動性是當前中國保險風險監管和風險處置工作中首先要麵對和解決的實際問題,流動性作為企業的「生命綫」,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本身都格外重視。流動性風險管理,無論從宏觀的角度對風險管理機製的思考,還是從微觀角度包括對流動性風險的識彆、計量、監測和控製,都需要保險公司、保險市場、監督機構等共同參與,建立和完善事前預警和糾正、事中管理、事後處置與救濟等一整套製度機製,從而避免齣現區域性、係統性的流動性風險,促進中國壽險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如何防範齣現第三個層次的流動性危機,化解第二層次的流動性不足,降低第一層次的流動性問題,這需要係統性地進行思考和研究。瀋璜、劉小書兩位同誌具有豐富的金融保險實務經驗和良好的專業理論研究能力。2017 年他們參與瞭中國保監會部級研究課題項目——— 「防範化解中國保險機構流動性風險研究」,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流動性風險進行瞭全麵的梳理和認真分析,最終形成《防範化解中國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研究》這本專著。該專著較為係統性地對中國當前壽險業流動性風險及管理進行瞭研究,並提齣瞭係列管理建議,為行業提供瞭許多有益的啓發和參考。更可貴的是,他們長期以來的堅持以及為行業發展所做努力的責任感尤為值得敬佩,這可能是他們最大的成果。
今年是打好金融風險攻堅戰的第一年,全行業正在全麵部署、有序開展。藉此機會,希望有更多的學者、機構參與到該項研究和探索中來,不斷指導、完善保險業的風險管理水準,促進保險業高質量穩健發展。
李有祥
前言 多年的內部審計工作經曆,讓我們能夠瞭解和接觸組織的各個層麵,從對風險的認識開始,逐步探索和形成瞭對整個組織風險管理的廣泛視野。數十年來,我們曆經瞭保險業的發展、改革和變化,非常欣慰的是能在這一新興行業中不斷成長和自我發展,使我們在職業生涯中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此同時,齣於職業敏銳度我們也看到瞭行業發展中的一些現象和組織麵臨的風險。從中短存續期産品的上市,到後期的熱銷,再到係列監管政策齣抬,個彆壽險公司齣現流動性風險隱患,我們持續地進行著關注,先後撰寫並發錶瞭《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審計探索》《信心對壽險市場流動性影響探析》《中國壽險業流動性風險管理體係建設探索》《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的行為經濟分析》等係列文章,參與瞭2017 年度中國保監會部級研究課題「防範化解中國保險機構流動性風險研究」。在此過程中,不僅擴展瞭我們對風險的視角,更進一步深入瞭對中國壽險業發展的認知。我們期望能從中分享得到的經驗和啓示,因而對近些年的研究內容和感悟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形成瞭本專著。
正所謂「流動是金」,為什麼還會不斷有流動性風險事件發生呢?無論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7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呈現齣不同程度的流動性問題。那麼,對於壽險行業來說流動性風險又是如何發生的?本專著將從風險管理和內部審計兩個角度進行探討,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本專著研究的背景和基本思路。第二部分,基於風險管理的視角,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對壽險業的流動性風險進行探討分析,第三部分,基於內部審計的視角,從流動性風險審計的角度,對壽險公司的流動性風險內部管控進行瞭探索。
本專著的第一部分(第一章導論):研究的背景和基本思路。首先概述瞭流動性風險研究的背景,對中國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的一些基本認知進行瞭闡述,包括人壽保險經營原理隱藏著潛在的流動性風險、現行宏觀經濟加大瞭流動性風險以及發展中的壽險市場流動性風險抵禦能力較弱三個層麵。在此基礎上,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進行瞭評述,基於風險管理基本理念框架的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研究相對較少,從而提齣瞭本專題思考的邏輯和立足點:基於中國壽險公司當前流動性風險特徵以及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現狀,以行為經濟學為切入點,以風險管理和內部審計為視角,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對壽險公司的流動性風險進行瞭梳理;從保險市場、監督機構、保險公司三個角度齣發,從頂層設計、管理監督、內部管控三個維度搭建中國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體係框架。
本專著的第二部分(第二至五章):基於風險管理的視角,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對壽險業的流動性風險進行探討分析。主要內容概述如下:
第二章,基於行為經濟學理論,從主觀方麵對流動性風險産生的因素進行瞭探討。列舉瞭流動性管理不善的一些典型案例,通過分析發現這些案例在不同程度上體現齣經濟動機、社會動機、道德動機。基於此,以上述三個要素為齣發點,對中國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進行瞭識彆和分析。一是壽險業生産週期倒置的經營模式,使得經濟動機下産生的短期行為給投資和經營活動帶來巨大的影響,從而也脫離瞭保險經營的經濟補償和社會管理職能,經濟動機下帶來流動性風險隱患。二是由於行業對商業保險在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社會管理三個職能方麵的認知有所不同,凸顯瞭社會動機下隱藏的流動性風險危機。三是在過於關注短期行為的利益驅使下,道德動機加劇瞭流動性風險的爆發。
第三章,基於流動性的根源———信心,從客觀方麵對流動性風險産生的因素進行瞭探討,包括保單持有人信心與流動性、銀行及投資者信心與流動性以及影響公眾信心的一些其他因素。通過建立以風險保障類産品信心指數、投資類産品信心指數為基礎的保險産品信心分析指標體係,識彆和判斷保單持有人信心的變動。而交易對手方違約資産業務齣現巨大的信用風險、突發的聲譽事件帶來的信任危機、缺乏健全的應急計劃來處理災難情況為影響銀行及投資者信心下降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還需要關注保險業發展中的風險管控以及對曆史問題的梳理,防範其對信心的影響。
第四章,在對壽險業流動性風險的深入研究基礎上,從頂層設計方麵對流動性風險管理體係建設進行瞭探索,分彆為流動性風險管理第一道防綫———微觀流動性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第二道防綫———流動性緊急救助、流動性風險管理第三道防綫———宏觀審慎性流動性風險管理。在微觀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麵,通過假設分析得齣在各種變化下現金流壓力測試的缺口規模總量非常關鍵,提齣瞭通過資産負債的多樣性緩釋流動性風險的規模效應,通過現金流缺口管理的迴應速度降低各風險間的交叉影響,通過係統管理的有效性防範流動性風險管理技術缺陷,來強化現金流缺口管理降低流動性風險規模效應。在流動性緊急救助方麵,通過建立流動性風險緊急救助的實施機製、建立流動性風險緊急救助的懲罰機製以及完善的保險保障基金管理機製,來促進流動性風險緊急救助作用的有效發揮ꎮ 在流動性風險宏觀審慎性管理方麵,對影響流動性的潛在風險因素進行瞭分析,如科技創新、保費增長、監管政策對流動性的影響,提齣瞭通過逆週期監管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通過對係統重要性機構監管降低風險發生的危害程度、通過分類監管提升監管的針對性、製定宏觀審慎性監管的補充性措施等建議。
第五章,綜閤第二、三、四章的研究分析,從管理監督具體舉措方麵提齣瞭關於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一些建議。一是在理念方麵,樹立正確的保險經營認知觀;二是在文化方麵,持續推進保險業誠信道德體係建設,如建立誠信道德體係基本框架、嚴格監管及促進重塑行業行為規範、推動行銷人員體係改革;三是在體製方麵,完善保險市場的機製體製建設,如政策上推動和引導壽險産品迴歸保險保障、逐步推進保險産品的市場化進程、建立應急方案防止信任危機爆發;四是在監管方麵,強化保險機構流動性風險監管,如嘗試開展對壽險公司企業文化的評估、加大對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機製的評估、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控。
本專著的第三部分(第六至八章):基於內部審計的視角,從流動性風險審計的角度,對壽險公司的流動性風險內部管控進行瞭探索。主要內容概述如下:
第六章,運用風險和風險管理的思考邏輯框架,基於內部審計管理的視角,對內部審計體係框架的建設進行瞭探討。本章立足於促進內部審計價值的提升,結閤「償二代」監管理念和思路,以風險導嚮為核心,對內部審計戰略規劃、風險源採集識彆係統、組織機構設置以及業務流程四個方麵的構建思路進行瞭探討,形成瞭以風險為導嚮的內部審計體係框架,以促進內部審計實現價值轉型,為第七章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模型的構建提供瞭有力支撐。同時,以風險為導嚮的業務流程框架的探索,也為行業在全麵風險管理體係建設探索中提供一些有益的藉鑑。
第七章,從內部審計的視角,對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産生的內在成因進行瞭分析,並對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內部審計模型進行瞭探索。內部審計的目的是幫助企業實現目標,創造價值,關注的是企業現在和未來可能存在的風險。由於風險是隨著內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因而對於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內部審計模型的探索是基於當時的壽險市場環境而建立的。通過分析,流動性風險的主要根源在於資産負債嚴重不匹配,其進一步分析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 在管理上缺乏資産負債協調管理意識,資産負債嚴重不匹配;(2) 在負債端的管理上産品結構不閤理、産品設計時定價利率與投資組閤收益之間相關度較低;(3) 在資産端的管理上個彆保險公司投資過於激進,不能及時有效地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4) 在風險管理上公司戰略( 業務) 規劃未將風險管理前置,缺乏對未來可能風險因素造成的結果分析,以及未對風險進行持續跟蹤並實行閉環式管理;(5) 在業務推動上規模導嚮,使得銷售誤導現象仍較為普遍,普遍性的「長險短賣」加大瞭期限錯配。除此之外,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下行的經濟環境、纍積的信用風險、消息輿論(擠兌)、集團公司間的風險傳遞等也會對流動性造成影響。在此基礎上建立瞭內部審計模型,重點關注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的係列管理缺陷:一是重點關注流動性風險管理機製的健全性及執行的有效性;二是流動性風險識彆,基於經驗角度並結閤中國保險業環境現狀,從監管環境、保險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等維度齣發,構建瞭風險點模型;三是通過建立流動性風險監測體係,從內部審計客觀的角度定期對相應流動性風險指標進行驗證和預測;四是加強流動性風險後續審計,提升整改效果。
第八章,運用風險和風險管理的思考邏輯框架,以案例的形式探討瞭有效審計開展的核心要素。眾所周知,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保險準備金的提取。保險準備金是為瞭承擔未到期責任或者未決賠款等將來發生的責任而從保險費收入中提存的資金準備基金,主要有非壽險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未決賠款準備金、壽險責任準備金等。準備金的計量對於保險公司的利潤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同樣也會影響著公司流動性的計量。其中未決賠款準備金舞弊空間較大,相對於長期險種來說,短期險種引發準備金調整因素多,誘發風險大。本章將以短期壽險中的意外險和健康險未決賠款準備金管理與審計為切入點,試圖提供更為廣泛的風險分析視角:基於對未決賠款準備金及其控製的理解———未決賠款準備金的重要意義和管理概述以及未決賠款準備金風險的理解———未決賠款準備金偏差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瞭對未決賠款準備金審計模型的探索。
在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如何理解和認識風險和風險管理,對於整體框架的搭建和思維邏輯的形成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而這些是來自於多年的內部審計管理和內部審計項目工作中日積月纍的經驗。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企業麵臨的風險可能韆差萬彆,而風險管理實踐的內涵和邏輯卻是相似的。以上是職業實踐中的一些探索和經驗總結,希望這些觀點和思考能給大傢帶來些啓示和參考。本專著中所闡述的觀點為作者個人的認知,不代錶所在公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