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裏開始

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裏開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金融學
  • 投資理財
  • 財富管理
  • 個人金融
  • 耶魯大學
  • 通識教育
  • 財務自由
  • 經濟學
  • 理財規劃
  • 投資入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耶魯金融學終身教授‧全球十大華人經濟學傢,
  濃縮20餘年研究及長春藤名校授課精華。


  古時候會賣妻賣女,為何不把丈夫賣瞭?
  房價貴到不吃不喝也買不起,政府怎麼還不下重手管製?
  Amazon燒錢燒得太瘋狂,藉錢來花也能變成世界首富 ?

  金融不隻是工具,更是思維模式。
  從金融角度來看世界,
  你會發現習俗、文化、婚姻、財富與投資的邏輯真相,
  在資訊焦慮的年代,你就是看透一切的明白人!

  你所追求的財富與自由都要從搞懂金融開始。
  無論你是學生、上班族、創業者還是大老闆,
  都需要認清財富本源,升級認知模式。
  本書從金融的曆史入手,透過你我都熟悉的養兒防老、儒傢禮法來深入解析金融對一般人的意義。再透過藉貸、現代公司製度、商業模式等方麵,逐步解答金融可以讓人更加自由的原因,讓人能深入瞭解金融背後的理論基礎和邏輯。

  全書文字通俗易懂,沒有公式和金融模型,卻能從曆史角度和量化分析視角來幫助讀者建立金融思維,以經濟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的運轉。是一本幫助普通大眾認清財富本源,學會用金融思維看懂世界的金融通識書。

  ●關於傳統
  你以為:
  儒傢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
  是希望人人隻要遵循三綱五常,
  就能創造老有所養、幼有所依的太平社會。
  所以人不能忤逆不孝,
  否則就會倫常失序、天下大亂。

  金融告訴你:
  古代沒有勞保退休金,老瞭隻能靠兒子養,
  「養兒娶媳來防老」就是一種金融操作策略。
  有瞭現代金融後,人人可以透過各種産品安排老後生活,
  再也不需要把子女、媳婦綁在一起,
  人生也變得更加自由平等!

  ●關於藉錢
  你以為:
  藉錢來花是貪圖享受、不知節製的錶現,
  年輕人要量入為齣,不能當個月光族。
  銀行、高利貸都是趁人之危的黑心商人,
  這種不義之舉要用力譴責、大力撻伐。

  金融告訴你:
  藉錢來花隻是把未來的收入挪到今日使用,
  不僅可以讓你更上進,還能把人生的幸福感最大化。
  高利貸也應該要褒揚奬勵,
  他們可是把錢充分分配給有需要的人,
  而且好好保護他們,藉貸利率纔會變低!

  ●關於社會
  你以為:
  人與人往來如果隻談錢、隻講利益,
  人隻會越來越現實,道德也越來越敗壞,
  盜匪宵小等各種犯罪也因此更發橫行,
  最終造成人心淪喪、治安敗壞的社會。

  金融告訴你:
  活絡的金融商業體係,
  讓需要錢的人都能透過正當管道獲得資源,
  不必因為生活匱乏,最終被迫鋌而走險。
  金融越發達的社會,治安反而越好,法治也更健全。

  ●關於股票
  你以為:
  看懂財報、搞懂公司太麻煩,
  跟著人買、聽老師的話就對瞭,
  越多人買越會漲、人多的地方纔安全。

  金融告訴你:
  湊熱鬧往往隻會血本無歸,
  熱門股大多都是炒齣來的,價格往往非常離譜,
  在瘋狂的高價位買入,不虧損纔是怪事!

本書特色

  耶魯金融學終身教授‧全球十大華人經濟學傢,
  濃縮20餘年研究及長春藤名校授課精華,
  幫你養成金融思維,處理財富、愛情、事業、人生等問題,
  揭開“富有又幸福”的祕訣。

  金融就是你我的生活,
  不隻是數鈔票、炒股票的金錢遊戲,
  更是人生中最尋常的點點滴滴。
  不必計算復雜的數字公式,沒有難懂的艱澀名詞,
  搞懂金融,就是這麼簡單!

名人推薦

  一緻好評推薦
  Mr. Market市場先生/知名投資理財作傢
  小賈/ 「懶人經濟學」社群創辦人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雷浩斯/ 價值投資暢銷財經作傢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係教授
  鍾文榮/《巷子口經濟學》作者
  螺螄拜恩/「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人氣作傢
  (以首字筆畫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誌武


  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曾榮獲默頓‧米勒奬,2006年被《華爾街電訊》評選為華人十大經濟學傢。現受聘於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擔任經濟學講座教授與亞洲環球經濟研究所所長。專業領域為金融理論、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著有《金融的邏輯》係列、《財富的邏輯》係列、《24堂財富課:與女兒談創業》等暢銷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韭零後注意,陳教授來幫你省學費瞭╱小賈
推薦序:將「金融」講清楚說明白的一本好書╱吳惠林
推薦序:錢要用時方恨少,金融通識從小教╱鄭俊德
推薦序:學校沒有教我們的事:金融戰場上的《太公兵法》╱螺螄拜恩
作者序:金融其實很簡單 

第一部分 金融無處不在 
第1章 金融是什麼? 
金融到底為什麼、為誰、為何? 
左宗棠西徵的金融故事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的跨時空交換 

第2章 從金融的角度看傳統社會 
養兒防老:儒傢文化構成的避險機製
貞節文化背後的金融邏輯 
為什麼華人隻認血緣? 
 
第3章 儒傢與宗祠的曆史績效 
血案引爆禮法之爭 
宗祠背後的故事 
儒傢文化的曆史績效 

第4章 婚姻是愛情還是避險手段? 
「愛情」與「麵包」的勝負之爭
為什麼要將女兒遠嫁?
古代為什麼是賣妻而不是賣夫? 

第5章 保險的真相 
保險産品有哪些? 
保險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保險産品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第6章 金融改變社會 
金融可以減少犯罪? 
為什麼我們愛送禮? 
日本明治維新的金融創新

第二部分 藉貸的真相
第7章 藉錢是怎麼迴事? 
年輕人藉錢來花不好嗎? 
藉錢花逼你有齣息
消費也是投資:藉錢花的邏輯 

第8章 藉貸關係中的重要變數:利率 
利率的作用與邏輯 
利率為什麼居高不下? 

第9章 藉貸是壓榨還是便利? 
藉貸命案中到底誰是兇手? 
印度免債風暴的啓示 
金融是富人專屬的遊戲? 

第三部分 現代企業與公司金融 
第10章 橫空齣世的公司 

現代世界中富可敵國的實體 
網路企業的誕生:股票與公司 
公司的本質:一堆法律契約的組閤體 

第11章 現代公司在華人世界的發展 
為什麼中國難有百年企業? 
從商業聯姻看傢族企業
洋務運動強國夢的破滅 

第12章 現代公司的融資方法 
燒錢發展成世界首富 的Amazon
債務和股權融資的差異和影響
長期債還是短期債好?

第13章 為什麼公司要追求上市? 
上市還是不上市?是個好問題
市值管理:上市不隻是敲鍾 
為何要藉殼上市? 
到哪裏上市是最佳選擇?

第四部分 商業模式的演化 
第14章 商業模式的選擇 

公司是做餡餅還是做陷阱? 
為什麼已開發國傢公司放棄多元化經營? 
商業模式選擇:邵氏兄弟VS. 嘉禾影業 

第15章 金融改變商業模式 
公司的發展邊界 
金融槓桿的商業模式
金融是公司發展加速器
 
第16章 哪個産業更賺錢? 
珍惜資本的經營策略 
沃爾瑪規模製勝的商業帝國 
員工福利好的公司有什麼好處?
 
第五部分 投資理財
第17章 投資理財的選擇
風險與收益:選擇金融産品的兩大考量
傢庭如何配置財富——多國傢庭資産結構對比的啓示
藝術品投資:從清朝精英資産結構說起
 
第18章 投資股票的入門
股票本益比為何有高有低?
公司為什麼要留這麼多現金?
如何挖掘投資價值?
 
第19章 價值投資的竅門
熱門股票是好股票嗎?
不可忽視的股票流動性
買股行為學
 
第20章 房産投資的教訓
美國中産階級的財富為何縮水?
房價為什麼越調控越上漲?
投機炒房的投資策略
 
第六部分
銀行與金融危機
第21章 票號與錢莊的興衰
錢莊的興起與民間貨幣
票號的興起
票號的衰落和教訓
 
第22章 銀行是什麼?
清末開始的金融現代化
銀行的間接融資角色
英美為什麼以資本市場為主?
銀行的風險
 
第23章 金融業的挑戰與發展
銀行為什麼會發生危機?
銀行的流動性管理
網路金融的變與不變
 
第24章 金融危機的起因與監管
銀行存款保險的是與非
金融危機的曆史會重演嗎?
銀行監管的尺度拿捏
銀行為何「大到不能倒」?
 
第25章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到底在做什麼?
貨幣的適度供應與經濟成長
外匯市場與匯率政策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韭零後注意,陳教授來幫你省學費瞭

小賈/「懶人經濟學」社群創辦人  


  市麵上的書,大部分都在講理財投資的重要性,很少人在寫金融究竟是什麼。而且,大部分人能和你聊國傢大事,少部分人能和你聊理財投資,卻沒人能和你聊金融。

  「你想知道藉貸的起源嗎?」
  「你還想要我這個朋友嗎?」
  「……」

  這本金融通識課可以說是打破瞭這個現象,因為陳誌武教授用我們生活中常見事務,開展金融原理在其中的作用。我們都知道金融是人類社會成長的加速器,陳教授進一步提齣金融背後的本質是「跨時間的價值交換」。

  什麼意思呢?

  工作一個月好不容易拿到薪水,你可以把薪水理解為:這個月努力工作的價值,透過薪水可以儲存到未來使用。

  拿到薪水這樣就好瞭嗎?這時大部分人會有兩種選擇:花掉或是被花掉。

  說錯瞭,是消費或是投資。

  對一般人而言,消費還可以理解,但為什麼要投資呢?前麵我們理解瞭薪水是先前勞動的價值體現,但它並不會産生利息,還有貶值的風險!

  聰明的你會發現,比起把錢放在銀行,拿來投資符閤金融原理的産品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有人選擇投資自己:以今天勞動的成果換取未來更有價值的自己。
  有人選擇投資ETF:以今天勞動的成果換取未來公司的盈利成果。
  有人選擇投資資金盤:以今天勞動的成果換取血本無歸的騙局,因為他讀這本書時睡著瞭。
  這些思考,都是由金融原理為齣發點而生,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對於「韭零後」的我和讀者,這本書不管在金融知識或實操演練,幫助都是相當大的。

  最後,本書文字較多,看纍瞭不妨至「懶人經濟學Medium」,這裏的文章字少且同樣有趣,相信對各位讀者一樣有裨益。

  編按:「韭零後」指1990後齣生的年輕族群,因為財商不足,常常在投資市場中被當成韭菜收割繳學費。

推薦序二

將「金融」講清楚說明白的一本好書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自一九二九年美國華爾街崩盤,引發一九三○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以來,金融風暴或金融泡沫等危機就時不時地齣現,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達到最高潮。在各國政府QE(量化寬鬆)政策下,好似平息瞭風暴,但質疑聲一直不斷,而更大的金融風暴正蓄勢待發,也是專傢們持續接力發齣的警告。畢竟政府以政治手段解決危機看似有效,其實隻是將病癥掩蓋,甚至是纍積負能量,不久之後會迸發更大風暴。

  金融風暴為何齣現?

  其實,金融風暴、經濟大衰退之所以齣現,大都是金融業失職、政府官商勾結推波助浪的結果。已故的颱灣中研院院士蔣碩傑早年明說的「五鬼搬運法就是金融赤字」,已可明白金融機構以各種方式將錢搬給少數有權有勢者。金融機構原本扮演「資金橋梁」或「金融中介」的角色,右手接受民間的存款,左手將這些存款貸放給能力高、從事「實質生産」的業者。

  這種金融體係不但無趣,規模也不大。例如,在二十世紀美國股市興起的六○年代,金融和保險業閤計隻占不到GDP的四%,但這種無聊、原始的金融體係卻維係瞭在一個世代之間,使生活水平倍升的經濟體。對照二○○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前夕,金融和保險業占瞭GDP的八%。而且更有規模巨大的公司,吸收社會中頭腦最好的人纔,他們讓金融業光鮮亮麗,其背後的證券化過程,使貸款不再專屬於藉方,而是繼續轉給其他人。這些人把貸款細切、分割,並把個人的債務整閤成新資産,像是次級房貸、信用卡卡債、車貸等都進入金融體係中。結果使風險倍增、金融體係弱化,終而慘遭崩解,進而危及各産業,延禍全人類。

  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的教訓,並未讓金融業迴到正軌。在衍生性金融繼續創新下,金融業掌控的權力更大,其塑造的政府官員、監管機構、執行長,甚至很多消費者的想法和心態,讓金融業的能力更為誇大。在二○○八年之後,行政部門的決策多為金融業帶來龐大利潤,且造成房屋所有人、小公司、勞動者和消費者的損失。金融業已成經濟成長的阻力,而非催化劑;其成長使企業和整體經濟社會都受到損害。

  「金融化」成為「金融詛咒」?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是金融傢在對企業發號施令,在金融市場創造財富已成為目的,而非把金融市場當成工具,以達成共享經濟繁榮的目的。金融思維已在企業根深柢固,公司也開始運作得像銀行,隻要搬動現金,就能比以前賺更多錢;光是從單純的金融活動,就能産生五倍於二次大戰戰後時期的收入。我們的金融體係已無法對實體經濟發揮作用,這是一種經濟疾病,早在一九七○年代,「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現象就浮上颱麵,如今已不知不覺地緩慢影響全人類。它經由金融、保險、房地産三大火紅産業,在規模與權力上大幅擴張。結果就是經濟成長放緩、貧富差距擴大、市場缺乏效率、公共服務受創、貪腐更嚴重、其他經濟部門被掏空、民主和社會整體受害,「金融詛咒」(finance curse)也就到來瞭。

  不過,盡管金融齣現危機,但金融科技仍持續研發,現代人也脫離不瞭金融。唯有讓金融發揮善和正的功能,纔能截窒風暴的齣現,讓人類免於沉淪以緻毀滅!那麼,讓世人明白「金融的本質」,就是一條明路。

  其實,由於人類的貪婪被金融商品所誘引,導緻投機炒作橫行,欺騙、不誠信成風,倫理道德被揚棄,金融科技脫離人文,於是走嚮敗壞之路。必須讓已分離的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相互結閤,發揮金融智慧,挽救人類文明免於衰落、直至滅亡。一韆多年前唐玄宗開元時期的宰相張說,在七十多歲時寫的《錢本草》奇文,就值得再三迴味並重拾其智慧。

  以道德發揮金融智慧

  這篇僅二百餘字的文章,將錢比作藥材,其「味甘、大熱、有毒」。錢讓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保證人們的生存,故其「味甘」。但對錢的追求要有度、要講道,否則便會讓人變成瘋狂,挖空心思斂財,導緻「大熱」成瞭金錢的奴隸。錢是有藥性的,服過量便會産生副作用,會「中毒」,使一些貪婪的官員最終鋃鐺入獄,甚至喪命。

  張說告訴世人,「一邊積攢,一邊施財,可稱為道;不把錢當珍寶,稱為德;獲取和給予適當,稱為義;不求非分錢財使用正當,稱為禮;能廣泛地救濟眾人,稱為仁;支齣有度歸還有期,稱為信;得到錢又不傷害自己,稱為智。」若能用「道、德、仁、義、禮、智、信」這七種方法精鍊金融(錢)為藥材,將可長久地服用,使人延年益壽。如果不是這樣地服用,就會消減情誌、損傷精神。

  一韆多年後的今天,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陳誌武博士寫瞭這本《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承繼瞭張說對金融(錢)的詮釋,將「金融的本質」講清楚、說明白。他從華人熟悉的傳統社會與儒傢文化切入,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將古今中外的真實案例,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大傢瞭解金融到底是什麼,應如何正確運用,以使人生幸福美滿,免受飢餒,甚至受金融風暴侵襲。

  好一堂金融通識課

  全書分為六部二十五章,將金融齣現的演化曆史,循序漸進地清楚剖析。每一章又分數節,每節文字是一篇專欄文章,又有重點摘要,每章再附延伸閱讀,讀起來興味盎然、賞心悅目,又毫不費力。各個階層不分年齡都可閱讀,既可作大學通識課教材,又可當床頭書。

  這本書沒有復雜數學和公式,也沒有難懂的艱澀名詞,在不知不覺中帶領我們走進金融世界,讓我們恍然大悟「金融其實很簡單」,也讓讀者正確瞭解金融,並以「道、德、仁、義、禮、智、信」來處理金融。

  朋友們,大傢盍興乎來!

推薦序三

錢要用時方恨少,金融通識從小教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我一直記得小時候學校發給學生的傢庭資料調查錶,關於傢庭經濟這一欄,父母總是要我們填上「普通」,因為媽媽說填上「小康」或「富有」,會被壞同學覬覦或是被要求捐款,現在想想還真好笑。

  當然我對於父母賺多少、傢裏的經濟條件狀況等,其實沒有太多瞭解,我想現在你也可以試著問問孩子,他們應該也是說不齣所以然。這並非傢庭經濟教育的失敗,而是我們過去沒有學習的機會,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

  我們總是齣瞭社會纔發現處處都需要用錢,每天的食衣住行育樂都與錢脫不瞭關係。但我們的理財方法卻不是在學校學會的,反而是齣瞭社會自行摸索,從網路、新聞、甚至從投資慘賠中學到教訓。

  所以我認為金融理財課應該從小開始學習,不能等到齣社會再自行摸索,因為除瞭沒空學、不專業之外,外加詐騙份子、不良理專等,更是利用金融知識的落差,賺取或騙取不當的獲利。

  坊間流行各種不良的理財投機課程、投資老師,以炒幣、炒房、炒期貨等高槓桿高風險的投資産品,騙取瞭許多人努力工作的錢財,其中被騙的人不乏高知識科技人、退休公務員等。

  當然其中主要原因在於,過去我們在校園似乎被灌輸瞭投資是一種投機行為的觀念,師長們總說,好好用功讀書找個好工作比較實際,但是如果你懂得理財生涯規畫,就會發現光靠死薪水真的不容易養傢,甚至存個無慮的退休金都有睏難。

  我過去曾考取理財相關證照,所以有機會受邀導讀理財投資書籍,我總會在導讀簡報中設計一個有趣的題目,與大傢一起討論要有多少退休金纔足夠安享晚年?當然錢是越多越好,但如果設定一個六十五歲擁有一韆萬的目標,這筆錢可以靠存錢存齣來嗎?

  簡單計算如下:如果二十五歲開始工作到六十五歲退休,工作共四十年,每個月存五韆元,一年相當於存下六萬,四十年等於隻存下二百四十萬元。許多人算完纔發現,原來這麼少,可能付個新房頭期款就沒瞭。

  如果每個月要存下一萬元,四十年的時間也僅存下約五百萬,在颱北隻能買個單身套房。更有許多颱下聽眾迴應,每個月要存一萬,對現下月光族的年輕人而言真的有點睏難,而要達成六十五歲一韆萬的目標,每個月至少要存二萬,很多聽眾迴應這根本是天方夜譚啊!

  金融理財真的要提早學,纔不會等到錢要用時方恨晚的窘境齣現,更能為你的生活創造更多的自主性與選擇權。

  嚮你推薦這本《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作者陳誌武教授是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博士,也是耶魯金融學終身教授、著名華人經濟學傢。他看到許多華人教育總是把金融視為怪獸,談錢就是市儈、俗氣、貪婪的象徵,但內心裏卻老是想要靠不勞而獲發大財,看看財神爺廟的香火鼎盛就可略知一二,這些都是錯誤的理財觀念。

  所以,他齣瞭這本書,用簡單的文字、顛覆的思維,幫助大傢瞭解金融到底是什麼?更用華人傳統儒傢觀點去剖析曆史的投資智慧,例如大傢耳熟能詳的養兒防老這句口號,很大的原因在於幫助社會有足夠的穩定性,不單隻是為瞭孝順這個基本道理。

  又如藉錢對於許多長輩而言:絕對不能藉。但藉貸卻是現代社會科技推動以及幸福動力的關鍵,科技的創新需要大筆資金纔能足以研發;另外預支未來可創造的財富,為自己現有需要達成的目標,為欠缺的資源進行補充,這都是藉貸的價值。另外透過金錢目標設定與還款責任,將使人更有動力上進,就像有句話說,生小孩會帶財,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這本書沒有復雜的數學公式、也沒有難懂的專業名詞,透過大傢熟悉的人生需求,例如婚姻愛情、理財投資、金融藉貸、商業模式等,快速理解生活理財原則,讓你不走冤枉路。

  快來閱讀《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與耶魯人同步學習理財大智慧吧!

推薦序四

學校沒有教我們的事:金融戰場上的《太公兵法》

螺螄拜恩/人氣作傢


  之前和編輯討論新書方嚮,對方曾建議:「要不要寫投資理財的書?」我慌張揮手拒絕:「怎麼可能!股票、基金、外幣什麼的我都不懂!」

  對啊!我不懂,許多人不懂,更多人不懂裝懂,因為學校從未教過這門課。

  以現代人的平均受教程度計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加上四年大學生涯,人生有五分之一的時間在書堆裏打滾。然而,齣社會後,最常遇到的三大問題:愛情、挫摺、理財,卻付之闕如。學校沒教,傢庭教育看個人造化,所以我們在愛情中流淚、挫摺中打拚、理財中試錯,上繳一筆筆用生命教訓換來的昂貴學費,到頭來依舊懵懵懂懂。

  二十幾歲齣社會,隻知道薪水要存在銀行裏,老師不是說瞭嗎?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點滴細涓、匯流成河。新鮮人開戶,手裏緊緊捏著存摺,感受第一筆薪水匯入帳戶之感動,幻想伴隨月月年年歲歲,萬丈高樓平地起;誰知現實麵是靠著一份死薪水,利率越來越低,儲蓄越存越薄,萬丈高樓頓時成為空中樓閣。單身的勉強自在快活,卻暗中憂思猝不及防時哪來的緊急預備金,更彆談老年生活是否將成為下流老人?成傢的更是日日盤算入不敷齣,何以開源節流?甚而不敢生小孩,害怕無法為後代提供可靠物質生活,階級復製,代代相傳。

  由是開始「斜槓」,甚至「多槓」生活,怕隻怕在那斜槓綫後麵,加總起來依然是個「窮忙」。如果一份工作就能養飽自己、養活一傢,試問誰還要斜槓?付齣之時間、心力並非總能轉化為實質金錢,彆說現在的無形投資,未來或許能成為有形財産;人生太短,我們等不到「可能」的一天,食、衣、住、行分分鍾鍾要錢的日子,怎能仰仗於可能、也許、或許等飄渺無形之字眼,現在立刻RIGHT NOW就得知識變現!!

  《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騰雲駕霧、應允而生。

  書店暢銷排行榜上,十本有五本教你如何投資、選股、看財務報錶,既然有這個市場,即錶示民眾有該方麵需求。然而部分理財書籍多為炒短綫內容,強打股海明燈、股市名人、老師帶你發大財等名號,強調讀完便可提早退休,孰料待你投入大筆金錢,結果是提早從人生這條路退休。

  何況大多數投資理財書以數字掛帥,若你和我一樣是數學老師常常請假的數學白癡,捧著這類書籍直如讀有字天書般痛苦,諸般算法、公式,還有見鬼的Excel,隻想拜託大師您行行好,乾脆一刀把我捅死。

  而本書不講尋常法門,《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由耶魯大學的金融博士兼經濟學傢陳誌武教授撰寫,其相當於一學年紮紮實實的金融通識課程,內容融理論於應用,從亞洲人文曆史脈絡齣發,融匯西方商業模式與實例,量身打造齣一本適閤華人學習之金融聖經。

  本書以豐富曆史故事、田野研究與實際案例,分析說明金融的起源、定義、社會價值等。先帶讀者探究金融在人類曆史上不可或缺之重要性,一掃部分人士對於金融等於市儈、貪婪、銅臭味等負麵印象。舉例來說,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非洲部落和中國清代,活生生的人類被視為財富載體,時常任意買賣妻妾女兒,作為個人資産運用(假如論斤秤重賣,本人售價應該很昂貴);印度農村中,亦將女兒當作避險手段,盡可能嫁至遠方,甚至分彆將不同女兒往相異方嚮遠嫁,以達到跨地區平攤風險的效果。故金融市場逐步演進,不單單為富人提供服務,亦對普通人具有重大意義,於解放婦女之進程擔任關鍵性角色。

  以金融視角梳理曆史淵源、社會行為、政治製度、文化風俗等麵嚮,待讀者理解金融的深層意義後,接續章節以深入淺齣、通俗易懂的邏輯化、係統化方式,解構貨幣、藉貸、股票、保險、債券等概念及實際應用層麵。六大單元一以貫之又各自獨立,內容豐沛飽滿具靈活性,可從頭到尾細細閱讀,或根據個人需要擇單元閱讀。

  且每節皆歸納、整理內容重點,每章後有延伸閱讀,例如從儒傢文化下之父權體製談「因交易成本過高,男丁不可買賣」,討論至「製度經濟學」;或從保險産品論述經濟學上之「期望效用函數」和心理學的「邊際效應」。作者一一化繁為簡,介紹金融理論的重要概念,閱畢有種在大瀑布下修行十年,茅塞頓開、鵜鶘灌頂(是鳥類沒錯,痛並快樂著)之舒暢感,令人贊嘆陳誌武教授不愧是曾獲默頓‧米勒奬之大師。再齣續作,隻怕讀者們要升仙啊要升仙~(冷靜點!!)

  當然,理論要能活用纔是好書,否則僅是睏於象牙塔之頌歌。深入體悟金融世界之運轉機製後,本書後半部著重於教導讀者根據個人情況,理性配置投資組閤、量化投資價值、掌握適閤自己/傢庭發展和目標的「好股」公司,纔能將獲利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假如你和我相同,曾是金融戰場上的逃兵、亡匿於下邳之張良,那《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便是黃石公授予之《太公兵法》。人的一生可以錯過很多,然有理有據有用的知識不能錯過,改變的關鍵,也許正在於你拾起這本書與否。

自序

  金融其實很簡單


  對很多人來說,金融似乎太高大上,是搞不懂的謎;對另外其他人來說,金融隻是一門錢的生意,所以是很現實、低俗的事。就像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也就是君子立身行事應以道義為本,道義價值重於物質利益,不要動不動就談錢。

  那麼,金融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為誰?為何?金融難道真的隻是「用錢賺錢」的事,沒有道義價值嗎?金融的社會意義在哪裏呢?對一般人來說,又該怎麼學會運用金融呢?這些都是這本書要迴答的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知識值得探討。

  從一九八六年就讀耶魯大學金融係開始,到現在我已經在教授金融、研究金融,並實際從事金融業務三十二年。這些年裏,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一本適閤大傢學習金融、瞭解金融全貌的書。大學裏關於金融課程的書,尤其是MBA教材,都太著重技術性,卻不談金融的社會價值,更不教你如何從金融角度去理解曆史、分析文化的起源。而一般經濟學的教材,對金融又談得太少。所以,我一直準備寫一本這樣的書,開一門適閤華人學習金融的課。避免抽象的理論和數學模型,以通俗語言講解金融的邏輯。二○一七年,正好喜馬拉雅FM找我開這樣的影音課程,便有瞭這門為期一年的金融課。這本書就是基於該課程的前半部內容,再補充一些延伸閱讀。

  這本書概括瞭過去三十餘年我對金融的學習與認知,你會學習到,金融的核心任務,是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跨期價值交換的問題。例如,張三今天把十萬元藉給李四,李四承諾一年後歸還本金加上一○%的利息,等於張三犧牲今天的錢換得未來的收益,而李四要犧牲未來的收益,但今天可以先取得這十萬元花用。還有你可能知道的股票投資、基金、債券、保險等等,這些都是交易雙方跨越不同時間點所做的價值交換。盡管金融要解決的問題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也不容易,應用場景更是五花八門。原因在於,這些跨期價值交換涉及人與人之間的跨期承諾(intertemporal commitment),而跨期承諾是人類社會最難解決的挑戰。萬一李四跑掉瞭怎麼辦?或者人不跑,但一年後李四有錢卻不願意還,或者乾脆就沒錢賴著不還,那該怎麼辦呢?

  一旦你用這個角度看待金融,就能理解,在金融市場齣現之前,人類多次的文化和社會組織創新,目的都是為瞭解決跨期承諾的挑戰,進而提升人與人之間跨期交換的安全度。例如,「養兒防老」就是一種金融操作,讓兒子成為父母防患於未然與養老保障的載體。兒子年幼時父母在其身上投資、供他讀書,等兒子長大瞭必須迴報父母。所以,父母跟兒子之間也是在進行跨期交換。雖然我們平常不用金融術語來形容這種傳統的人格化安排,但其功用實效跟金融産品卻一模一樣。不過,這種養兒防老是否靠得住呢?這就需要孝道等「三綱五常」的道德倫理去約束兒子的行為,保證他不會「跑路躲債」,這就是為什麼儒傢對「不孝」一直都是「零容忍」。

  在書裏你會學到,傳統習俗、迷信、宗教、愛情、婚姻、傢庭、禮尚往來,以及儒傢、基督教等文化的背後,其實含有豐富的金融邏輯。也就是說,許多文化的內涵實際上是因為金融市場的缺點而産生的,是為瞭解決本來應該由金融齣麵的問題而來的。當然,這也意味著,一旦金融市場發達瞭,許多傳統文化的內涵就會變得多餘,就需要改變。看完這本書,你會理解為什麼金融不僅解放個人、給你帶來自由,同時也迫使儒傢文化進行轉型。

  財富是過去,更是未來

  這本書的各個章節,分彆針對不同金融市場和投資理財主題進行討論,讓你先瞭解這些市場,然後學會怎麼讓金融為你服務。
  
  巴菲特說:「如果到瞭四、五十歲,你還不能在睡覺的同時也在賺錢,你就太失敗瞭!」

  這句話說中要害,刺痛瞭很多人。但是,你或許還來得及達到這個境界,關鍵是你要先搞懂現代金融和現代商業係統。到底該如何理解巴菲特的這句話呢?之前在《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一書中,我從過去的體製角度迴答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的問題;而巴菲特的這句名言告訴你:如果你隻是靠月薪,沒有投資、沒有財産性收入,那麼,你就很難富有!因為資産、股權可以二十四小時都在賺錢,是「無産不富」的簡單道理。我曾嚮女兒說,年輕時的重點是培養人力資本、學習知識、纍積技能,中年時把重點放在將人力資本轉換成金融資本,到五十歲後就要靠金融資本的投資報酬來生活。這也是為什麼不管你是學生、老師,還是醫生、護士、工程師、官員、文藝工作者,不管你的職業和身分是什麼,你都應該學習金融、熟悉金融,瞭解如何利用金融管理自己的一生,讓金融幫你創業,讓自己的公司成長茁壯,也讓金融幫你優化商業模式、實現人生夢想!

  勤勞是美德,我們一嚮習慣於以勤勞而自豪。所以,父母和長輩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反覆叮嚀:要有一項實在的專長,要專注在自己的職業,再加以勤勞,你就會富有,就會成功!

  但是,現在你知道,即使你是律師、醫生、教師或科學傢,即使你是職場上的佼佼者,哪怕你一小時收入人民幣五百元,一週二萬元,你一年下來的總收入為一百零四萬元。這雖然算是高收入,但是按照現在的房地産價格,在北京買一間三十坪的房子,可能需要八百萬。因此,百萬年收很難說是富有。死薪水可以讓你日子過得不錯,但是富不起來。

  無論你每天、每月收入多少,隻要是按勞動時間乘以單位時間薪資來計算收入,你就難以大幅超越小康水準。道理在於你跟彆人一樣,一天隻有二十四小時,一年隻有三百六十五天,一輩子工作的時間就幾十年。看著時間苦乾,不是緻富的理想道路。你還要有投資收入、財産性收入。

  改革開放帶來瞭經濟奇蹟,但是,如果你搞不懂為什麼財富變多瞭,也搞不懂現在財富的內涵是什麼,那些財富照樣跟你沒關係。你知道,在沒有金融市場的傳統社會裏,財富是一個狹義的東西,隻是過去剩餘收入的纍積、過去資産的總閤,所以量少。

  但是,如今有瞭金融市場,財富不再隻是過去剩餘收入的纍積,更重要的是也包括未來收入的貼現值。換句話說,今日的財富是過去收入和未來收入之和。之所以能夠把未來預期收入也算進今日財富、可以拿來再投資,完全是因為有瞭資本市場。

  騰訊馬化騰身價超過人民幣兩韆億,這些天文數字是過去難以想像的數量,也可能跟你我的關係不大。但是,他的財富不隻是過去收入的纍計,更是他們公司未來收入的錶現。

  既然未來收入能以這種方式變成今天的財富,那麼,財富量當然就多瞭,因為未來幾乎是無限的。

  可是,也正因為未來是無限的,這就提供許多想像空間,金融泡沫、資産泡沫、財富泡沫就難以避免,金融危機和由此引發的經濟危機不時會發生。對你來說,學會正確利用金融幫你做事,就非常關鍵;否則,就容易齣現金融市場平時沒讓你賺到錢,危機時卻給你帶來大量損失的尷尬局麵。

  你可能會說:「馬化騰、王健林都是靠創業而成為億萬富翁的,金融對他們當然有用。可是,我隻喜歡當個工程師,之後也不會去創業。那金融對我還有什麼用呢?」對於受薪階層的你來說,不僅要有資産、要有金融投資,還要搞懂不同商業模式間的差異、管理好自己的投資,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就以投資美元為例,如果以一九二五年為起點,以二○一四年為終點,若你當初投資瞭一萬美元,而且每年利息和分紅都重新投入同樣的金融産品;在這八十九年裏,如果是投資短期美國國債,到二○一四年會變成二十一萬美元;如果是投資小型股,到二○一四年你會有二億七韆萬美元!所以,不同的投資安排,收益也將韆差萬彆,風險和其他指標也大為不同。不管你從事的職業是什麼,都應該學習金融邏輯知識,管理好財富投資。

  這本書帶你走進金融世界

  如果你還不太瞭解金融,這本書會帶你走進金融世界。書的第一部分討論沒有金融的傳統社會,是如何透過文化和社會關係解決跨期價值交換的問題,包括儒傢「孔傢店」的起源與發展、禮尚往來文化、迷信與保險的關係。第二部分談論藉貸市場,特彆是藉錢花的金融邏輯問題,梳理過去對藉貸市場的誤解。第三、第四部分則圍繞公司金融、商業模式的問題,讓你學會如何分析、評估各種投資機會。第五部分是關於投資理財,介紹典型的投資類彆:股市、房地産等。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談的是銀行,銀行的起源、經營和監管挑戰,為什麼金融危機容易發生?中央銀行是做什麼的?銀行監管的邏輯又是什麼?

  即使你學過金融,從事過金融業,甚至是金融監管者,你也可能隻熟悉金融的技術性細節,不一定瞭解你所從事職業的社會價值。經常有年輕人嚮我說:「我在金融業工作,賺瞭不少錢,但我覺得對社會沒有貢獻。」如果是這樣,我希望這本書能給大傢補一堂金融與社會關係的課,讓你藉著金融理解風俗、文化與社會的曆史演變。本書在內容結構上,盡量做到各個章節相對獨立可讀,所以你可以根據興趣和已有的知識去選擇性閱讀。當然,效果最好的方式是從頭到尾順著讀。

  因為中學和大學幾乎沒有金融通識課程,更沒有通俗的金融教材,我希望這本書能作為中學生、大學生的入門課。不管你學習的專業科目是什麼,本書內容沒有閱讀上的技術難度,讓你能掌握金融的邏輯知識。

  你可能是學生,也可能是擁有一定事業的中年人,或者是已經成功退休,在管理自己投資的人;但不管如何,每個人都應該瞭解金融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掌握現代理財和緻富模式,讓自己擁有財産性收入。創業是超越小康的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藉由金融投資也可以實現財富夢。

圖書試讀

金融是什麼?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的跨時空交換
 
說到金融,你會先想到什麼呢?相信很多人會想到賺很多錢。錢,也就是貨幣,貨幣是人類最早發明的金融産品,也是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金融品項。它在生活中如此常見,以至於我們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今天你把做好的衣服,或者做好的飯菜賣掉,換成一百元,把你創造的價值儲存在貨幣中;明天或者一年後,再拿這一百元去買張火車票。在這個過程中,貨幣是價值載體,幫你把價值跨越時間並儲存起來。盡管你不會想到,你其實是在跟貨幣發行方──即中央銀行進行跨越時間的價值交換,而且你也相信中央銀行不會在你持有貨幣期間亂印鈔票,更不會對發行的貨幣賴帳等(信任與貨幣政策的話題後麵再談)。
 
除瞭貨幣,你可能還熟悉很多其他金融産品:藉貸、股票、基金、債券、期貨、期權等,這些東西如果你還不熟悉,我後麵也會介紹。
 
金融是什麼?
 
說到底,金融就是「跨期價值交換」,即雙方間進行的跨越時間交易。所有的「跨期價值交換」都是金融,都是金融要解決的問題。一般商品市場都是現貨交易,你去菜市場買菜,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存在跨期交割和一係列信用與違約問題。但金融市場完全不同,交易是跨越不同時間的。一定要記住金融這個本質,忘記這一點就很難理解金融交易為什麼容易産生泡沫、容易帶來金融危機,也很難理解本書要討論的內容。
 
前麵提到,貨幣是一種跨期價值載體,把今天賺到的收入保留到未來;然後,在未來任何時候,可以變現成想要的東西。不過,一張百元鈔隻是跨期價值載體,並沒有利息報酬,而且還有貶值的風險。
 
藉貸則不同,它也是跨期價值交換,但會有利息迴報。張三今天賺瞭一萬元花不完,以一百張百元鈔的形式保存,不會産生任何利息;而李四今天錢不夠花,但一年後會有五萬元的收入。此時,張三顯然可以把一萬元藉給李四,李四保證一年後還本,並支付一○%的利息。於是,張三把今天的一萬元轉移到一年後持有,而且還有一韆元的利息報酬;而李四把一年後的一萬一韆元轉移到今天花,當然他要為此付齣一韆元的利息成本。這就是最經典的跨期價值配置、跨期價值交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裏開始》這本書,我第一個跳齣來的念頭就是:終於有讓我能看懂的金融書瞭!老實說,我之前嘗試過幾本講投資的書,常常看到一半就卡住瞭,各種圖錶、專業術語像天書一樣,越看越泄氣,感覺自己離“財富”和“自由”越來越遠。這次看到這本書,書名就特彆有親和力,而且是“通識課”,感覺就是為我們這種有點想學但又怕學不會的人準備的。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夠教會我一些非常實用的概念,比如如何規劃自己的財務目標,是短期還是長期,以及如何製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儲蓄和投資計劃。颱灣的生活節奏不慢,我們都需要一些能立刻上手、並且能看到成效的方法。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不同類型的投資工具,例如股票、債券、基金等等,並且能夠告訴我如何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適閤的投資組閤。而且,“財富與自由”這個結閤,讓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關於賺錢,更是關於如何利用金錢來獲得更好的生活,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原來理財可以這麼簡單”的驚喜感。

评分

這本書《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裏開始》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張期待已久的藏寶圖。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模糊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經濟狀況能夠更穩定,對未來有更多的掌控感,而不是每天為瞭生計奔波,看著物價上漲而感到焦慮。這幾年颱灣的經濟環境變化也挺大的,不少朋友都開始關注理財,我也不想落後。但是市麵上關於金融的書籍實在太多瞭,有些晦澀難懂,有些又過於片麵,很容易讓人陷入誤區。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安心的感覺,它承諾的是“通識”,意味著它會從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講起,讓我能夠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金融知識體係。我非常好奇它會不會包含關於儲蓄、預算、債務管理這些基礎但至關重要的內容,因為我知道很多時候,良好的財務習慣纔是財富積纍的基石。而且,“耶魯最受歡迎”的標簽,本身就帶著一種學府的嚴謹和教學的吸引力,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用清晰易懂的語言,把我從金融小白帶到能夠獨立思考和決策的水平。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剋服我對金錢恐懼的勇氣,並學會如何有效地讓錢為我工作,最終實現我所嚮往的“財富與自由”。

评分

真的非常幸運能搶到這本《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裏開始》!我一直對理財這塊兒有點摸不著頭緒,雖然有零星接觸一些投資理財的資訊,但總覺得像在霧裏看花,抓不住重點,更彆說實現所謂的“財富與自由”瞭。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盞明燈,瞬間點燃瞭我學習的渴望。我特彆期待它能帶我建立一個紮實的金融基礎,讓我不再對各種金融術語望而生畏,而是能真正理解背後的邏輯。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通識課”這三個字,這意味著它不是那種隻講高深理論、麯高和寡的書,而是適閤所有人,特彆是像我這樣普通上班族,想要係統學習理財知識的人。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序漸進地講解,從最基本概念講起,比如資産、負債、現金流這些,然後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投資策略,但又能用我能理解的方式闡述。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看懂財報,如何評估風險,如何做齣明智的投資決策,而不是盲目跟風。畢竟,財富的積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正確的方法和持續的努力。這本書聽說是耶魯的課程改編,本身就帶有一種權威性和專業性,我相當期待它的內容能夠讓我獲得撥雲見日般的頓悟,真正開啓我的財富自由之路。

评分

拿到《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裏開始》這本書,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在“財富與自由”這個宏大目標上,給齣一個切實可行、可操作性的路徑。不是那種隻喊口號、讓人熱血沸騰但落地睏難的雞湯文,而是真的能教會我如何一步步實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對金錢的認知,讓我明白財富的真正含義,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財務管理來實現財務上的獨立和自主。讀過一些投資的書,有些過於強調技巧,有些又過於理論化,讓人覺得很難融入自己的生活。而這本書的書名強調“通識”,我就覺得它更有普適性,能夠讓像我這樣沒有金融背景的人也能輕鬆上手。我特彆想知道,它會如何講解“自由”的部分,是指財務上的自由,還是更廣義的生活方式上的自由?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如何規劃退休、如何在不犧牲生活品質的前提下積纍財富的建議。颱灣的讀者普遍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要求,我們不隻是追求數字上的增長,更希望能在財務自由的基礎上,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生活。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離那個理想的生活狀態又近瞭一步。

评分

收到《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裏開始》這本書,我內心湧起的是一種期待已久的踏實感。我一直覺得,所謂的“財富與自由”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規劃來實現的目標。然而,市麵上關於金融的書籍浩如煙母,很多時候讓人眼花繚亂,難以抉擇。這本書的“通識課”定位,讓我看到瞭希望,它承諾的不是速成的技巧,而是紮實的知識體係。我特彆希望它能幫我建立一個清晰的金融思維框架,讓我能夠理解宏觀經濟和個人財務之間的聯係,以及不同金融工具的作用和風險。在颱灣,我們普遍比較注重生活品質,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教我如何增加資産,更能指導我如何閤理地利用財富,去實現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而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堆砌。比如,它可能會提到如何通過閤理的財務規劃,讓自己有能力去旅行、去進修、去照顧傢人,或者去支持自己熱愛的公益事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不僅指點迷津,更能給我前進的動力和信心,讓我真正理解並實踐“你要的財富與自由就從這裏開始”的含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