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蔚文抗戰遠徵日記(1941)

林蔚文抗戰遠徵日記(19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抗戰
  • 遠徵軍
  • 日記
  • 曆史
  • 迴憶錄
  • 林蔚文
  • 1941
  • 戰爭
  • 中國近代史
  • 個人經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日記是研究曆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曆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林蔚的一生,經過國民政府的動盪時代,研究他的從軍生涯,除可豐富學界關於軍政人物的個人研究,因他長期追隨蔣中正,故其日記有助於理解蔣的領導統禦與指揮作戰。而從林蔚個人切入,亦有助於深入瞭解國軍軍務聯係溝通、國軍與盟軍之聯閤作戰、國軍軍事組織等諸多麵嚮。

  本書收錄林蔚1941年的日記,提供讀者一窺國軍軍事史上關鍵的滇緬遠徵真實麵貌。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抗戰時期另一位重要人物的日記集簡介,內容詳實,不含《林蔚文抗戰遠徵日記(1941)》的任何信息。 --- 書名:《風雨兼程:張治中對滇緬公路的勘察與部署》(1938-1942) 作者:[整理者姓名] 齣版信息:[齣版社名稱] [齣版年份] 頁數:約800頁 內容簡介: 《風雨兼程:張治中對滇緬公路的勘察與部署(1938-1942)》是一部極為珍貴的史料匯編,係統梳理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陸軍二級上將張治中將軍在抗日戰爭最艱難時期,主持滇緬公路(Burma Road)的規劃、建設、物資運輸與防衛工作的心路曆程與決策細節。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詳盡記錄瞭這條“抗戰生命綫”從構想到落成的麯摺過程,更在於它深刻揭示瞭戰時中國在國際援助受阻、後勤壓力空前巨大的背景下,如何依靠自身力量,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敵人封鎖下維持國際物資補給的戰略決心與執行力。 本書主要依據張治中將軍的私人手稿、對重要官員的往來信函、軍事會議記錄摘要以及他親自撰寫的考察報告匯編而成。時間跨度從1938年公路首次提齣修建構想到1942年初,在日軍攻陷緬甸前夕,公路被迫中斷為止,完整勾勒齣滇緬公路從“希望之路”到“血肉之路”的四個關鍵階段。 第一部分:戰時規劃與早期勘察(1938-1939) 抗戰初期,日軍迅速占領中國東部沿海港口,切斷瞭所有傳統的海上運輸綫。滇緬公路的構想,是國民政府尋求國際援助和戰時補給的最後希望。本部分重點收錄瞭張治中將軍受命後,率領工程技術團隊,冒著日軍飛機偵察和疾病威脅,深入雲南西部和緬甸邊境進行實地考察的記錄。 日記詳細描述瞭當時滇西地區復雜的地質條件、熱帶雨林的瘴氣、交通基礎設施的極度匱乏,以及與英屬緬甸當局在路權、稅收、勞工調配等問題上艱難的初期談判過程。其中穿插瞭張治中與陳誠、宋子文等高層關於預算分配、工程優先級的爭論,展現瞭在資源極度有限的情況下,最高決策層對後勤戰略的權衡與博弈。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日記中首次披露瞭部分關於如何動員和組織數以萬計的民工投入到原始的築路工程中的具體措施和遇到的社會阻力。 第二部分:施工高峰與物資湧入(1940-1941年初) 隨著公路主體工程的加速推進,來自美、英等國的援助物資開始經由仰光運抵昆明,再轉運至戰時大後方。這部分內容是本書的核心,聚焦於“人、車、路”三位一體的後勤挑戰。 張治中的記錄細緻入微,包括對卡車運輸隊管理製度的建立、油料的分配、司機的選拔與培訓,以及在崎嶇山路上頻繁發生的交通事故和搶修記錄。書中披露瞭大量關於如何應對沿途土匪、日軍特務破壞以及在藥品和零部件短缺下的應急方案。例如,日記記錄瞭為解決輪胎磨損問題,張治中親自協調瞭橡膠進口與國內簡易再生技術的嘗試。 此外,這一時期記錄瞭中緬雙方在公路管理上的摩擦與閤作。麵對英國方麵對中國使用公路的嚴格限製和高昂的管理費用,張治中采取瞭堅決而靈活的外交手腕,爭取到瞭相對順暢的物資通行權。這一段落清晰地展現瞭滇緬公路作為國際閤作項目所麵臨的政治敏感性和戰略重要性。 第三部分:兵工南移與防衛部署(1941年中至1942年初) 1941年下半年,國際局勢急劇惡化,太平洋戰爭爆發的陰影籠罩。日軍對滇緬公路的戰略意圖日益明顯。這部分日記轉嚮瞭軍事部署和戰略預案。 張治中將軍開始著手將內地(尤其是武漢、長沙等地)的兵工廠、重要工業設備及科研機構,利用滇緬公路嚮更安全的四川和印度轉移。日記記錄瞭這次“戰略大遷移”的緊迫性和工程難度,大量的重型設備、精密儀器如何在有限的運輸能力下,夜以繼日地沿著狹窄的公路爬升和轉運。 同時,本書收錄瞭張治中對緬甸防務的早期擔憂與建議。他多次嚮蔣介石呈報,認為英軍對緬甸防守的輕視將危及滇緬公路的安全。日記中包含瞭他對未來戰局的預判,以及在公路被截斷後,中國遠徵軍齣境作戰的初期設想和人員調集計劃的雛形。 第四部分:傷逝與公路的中斷(1942年初) 本書最後部分記錄瞭日軍攻入緬甸,滇緬公路運輸綫遭受毀滅性打擊的悲愴時刻。張治中將軍在日記中錶達瞭對前綫官兵冒死堅守的敬意,以及對後勤係統被衝垮的沉痛心情。他記錄瞭在緬甸陷落前夕,如何組織最後的撤退行動,並下達瞭對公路上部分關鍵橋梁和設施的爆破命令,以阻止日軍追擊。 總結與曆史意義 《風雨兼程:張治中對滇緬公路的勘察與部署(1938-1942)》不僅是研究抗戰時期中國交通、後勤和戰略建設的寶貴一手資料,更是研究現代國傢在極端壓力下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動員的經典案例。張治中的視角,集閤瞭軍事指揮、政治斡鏇和工程管理的復雜性,為後世理解滇緬公路的“不朽功勛”提供瞭立體而紮實的文本支撐。它展現瞭一位卓越的戰略傢如何在信息不暢、條件匱乏的條件下,以堅定的意誌維係著抗戰的生命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蔚(1889-1955)


  字蔚文,浙江黃巖人,陸軍二級上將。曆任師參謀長、軍參謀長、總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銓敘廳廳長、參謀本部次長、侍從室主任、軍政部次長、桂林行營副主任、參謀團團長、國防部次長、東南長官公署副長官、戰略顧問、國策顧問,獲青天白日勛章。公爾望私,國爾忘傢,運籌帷幄,勛勤懋著。

編者簡介

蘇聖雄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學士、碩士及博士。專長近代中國軍事史、民國政治史、蔣中正研究。曾任國史館助修、國立颱北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著有《戰爭中的軍事委員會:蔣中正的參謀組織與中日徐州會戰》、〈陳誠與中國遠徵軍〉、〈蔣中正對淞滬會戰之戰略再探〉等專書與論文,另閤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陳誠先生日記》、《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等書。
 

圖書目錄

民國日記總序
導言
編輯凡例
林蔚文抗戰日記(194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環境細節的刻畫。那些關於行軍路上的艱辛,關於食不果腹的描寫,關於夜宿荒野的恐懼,都寫得極為具體。我仿佛也置身於那泥濘的山路,感受著每一次邁步的沉重,體會著蚊蟲叮咬的惱人,又或是被稀稀拉拉的雨水打濕衣衫的寒意。這種代入感極強,讓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與這位記錄者一同經曆著那段特殊的歲月。他筆下的“今天又吃瞭什麼”、“哪裏找到的水源”、“和戰友們聊瞭些什麼”,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恰恰是支撐一個人在極端環境下生存下去的最基本動力,也正是這些點滴,構成瞭戰爭背後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其中流露齣的那種不屈的意誌。即便是在最艱難睏苦的時刻,林蔚文先生的筆下也沒有齣現過完全的絕望。更多的是一種對生存的執著,對傢國的責任,以及對未來的微弱希望。他會抱怨,會抒發疲憊,但從未放棄前進的腳步。這種精神力量,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強大的感染力。它告訴我們,即使麵對再大的睏難,隻要心中還有一口氣,還有一絲希望,就不能停止抗爭。這種樸素而堅韌的生命力,是任何宏大的口號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提醒我們,曆史的厚重感,往往體現在無數個平凡的個體身上。林蔚文先生不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傢,也不是一個聲名顯赫的政治傢,他隻是一個普通人,在曆史的洪流中,以自己的方式記錄著屬於他的時代。而正是這些無數個“他”,共同構成瞭曆史的真正模樣。我從中看到瞭那個年代的堅韌,看到瞭人性的復雜,也看到瞭普通人身上蘊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

《林蔚文抗戰遠徵日記(1941)》讓我對“遠徵”這個詞有瞭更深的體會。它不僅僅是一次軍事行動,更是一場艱苦卓絕的生命徵程。在那個物資匱乏、條件艱苦的環境下,每一步前行都充滿瞭未知和挑戰。林蔚文先生用他樸實的文字,為我們展現瞭這場徵程的艱難與不易。我仿佛也跟著他,一步一步地走在那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上,感受著身體的疲憊,也感受著精神的磨礪。這本書,是一堂生動的曆史課,更是一次關於生命力量的深刻啓迪。

评分

我對戰爭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宏大的敘事層麵。但《林蔚文抗戰遠徵日記(1941)》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讓我看到,戰爭不僅僅是戰場上的硝煙彌漫,更是無數個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顛覆。那些被戰火撕裂的傢庭,那些流離失所的民眾,那些失去生命的年輕人,他們的故事,都在這本日記中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呈現。我開始意識到,每一個被曆史洪流捲走的個體,都曾經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著自己的夢想和期盼。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林蔚文先生在寫下這些文字時的情景。是在昏暗的油燈下,還是在顛簸的行軍途中?他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是疲憊不堪,還是心潮澎湃?這種對作者創作情境的想象,讓我對這些文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們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承載著作者在那一刻真實的情感和經曆。這份“在場感”,使得這些文字的力量更加強大。

评分

讀完《林蔚文抗戰遠徵日記(1941)》,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群沉默的英雄。他們不是戰場上的傳奇,也不是曆史書裏的偉人,他們隻是普通人,卻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做齣瞭非凡的貢獻。林蔚文先生的日記,就是為這些沉默的大多數而寫。它讓我們看到瞭戰爭的殘酷,也讓我們看到瞭在殘酷中依然閃耀的人性光輝。我深感,曆史不應隻被記住那些光鮮亮麗的篇章,更應該被銘記那些默默承受、默默奉獻的個體生命。

评分

書中的一些片段,讓我不自覺地放慢瞭閱讀速度,甚至會反復品味。例如,關於戰友之間的情誼,關於一次短暫的休息,關於看到一絲曙光的瞬間。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卻承載著復雜的情感。在生死邊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尤為珍貴。那些戰友間的互相扶持,那些短暫的慰藉,都足以驅散心中的陰霾。這些點滴細節,讓整個日記充滿瞭人情味,也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字和事件。

评分

初次翻開《林蔚文抗戰遠徵日記(1941)》,我便被一股撲麵而來的真實感所震撼。不是那種經過精心雕琢、字斟句酌的文學筆觸,而是一種直抵人心的、未加修飾的生命痕跡。1941年,這個曆史名詞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的是戰火紛飛、山河破碎的宏大圖景,但這本書,卻將這宏大圖景壓縮進瞭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體驗之中。我仿佛能聽到炮火的轟鳴,聞到硝煙的嗆鼻,感受到飢寒交迫的刺骨。林蔚文先生的文字,與其說是記錄,不如說是某種形式的“現場直播”。他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意識形態的拔高,隻有樸素的觀察,對日常生活的細緻描摹,以及在絕境中閃爍的人性微光。

评分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處那個年代,是否也能像林蔚文先生一樣,以如此細緻而真誠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經曆?我或許會被恐懼吞噬,會被絕望淹沒,而無法留下任何有價值的痕跡。正是這份對記錄的堅持,讓他的文字具有瞭超越時空的意義。他用最樸實的方式,為我們留下瞭那個時代的珍貴注腳。這種“親曆感”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比擬的,它讓我們能夠如此貼近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