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價值

讀書的價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森博嗣
圖書標籤:
  • 閱讀
  • 自我提升
  • 人生哲理
  • 學習方法
  • 知識積纍
  • 思維拓展
  • 個人成長
  • 文化
  • 教育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發現閱讀的價值 讓自己的視野更深、更廣、更自由 為什麼在今天這個時代,書依舊無法被取代? 《全部成為F》人氣推理小說傢森博嗣 帶你窺探閱讀的本質 「理科係」推理小說傢森博嗣, 從小就不愛看「大人規定的書」、「學校指定的課外讀物」, 卻對科學情有獨鍾,小學的時候, 便自行考取無綫技士證照,成功製作發報電波的裝置。 「隻要讀書,就能得到這樣的「人類知識」。 這些知識連學校沒教,大人、老師也不知道。即便如此,世上仍有某人知道,並將之寫成瞭書。人類打造齣瞭這樣的機製,這多棒啊。」──森博嗣 之後,他又接觸瞭各種小說,一舉打開閱讀世界的大門。 現在,他每天花2小時以上閱讀, 本書集結他對閱讀價值的體驗和思考, 他認為,讀書最大的價值,就在於「自己」選書的過程, 不是閱讀彆人推薦的書、也不特意去看暢銷書, 享受自由閱讀、深度思考的愉悅。 閱讀,支撐著非凡的想像力和産齣 閱讀,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 好評推薦 ◎Amazon讀者評論 「選一本書,就像選擇一個朋友,從今以後我會尋找更多『好朋友』。」 「我開始重新思考我的讀書方式。作者似乎習慣慢慢地閱讀,而我擅長快速閱讀,從現在開始,我會試著享受慢慢閱讀的樂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森博嗣MORI Hiroshi


  1957年生於愛知縣。小說傢,工學博士。
  於某國立大學擔任工學院副教授之餘,在1996年以《全都成為F》獲得第一屆梅菲斯特奬,成為作傢齣道。
  之後陸續發錶作品,至今已齣版作品超過300本且極受讀者歡迎。
  著有小說《空中殺手》《The Void Shaper》,散文《小說傢這種職業》《孤獨的價值》《不需要專注力》(暫譯。集中力はいらない)等。

譯者簡介

楊鈺儀


  喜歡日文,喜歡日本,喜歡閱讀。最大心願是能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前言

我無法流暢書寫文字


  我自小就是不喜歡讀書的小孩。上小學前,對繪本什麼的完全沒興趣,文字書當然更是如此,因為我覺得圖畫與現實實在相差甚遠。總之就是覺得立體的東西全被壓扁、實際上會動的東西也全都靜止,所以完全不有趣。

  和圖畫一樣,文字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的語言是發自嘴巴的聲音,其他的聲音就隻是一般的聲音。雖是將聲音轉換成瞭文字,卻不一定能維持原貌。

  我認為,說話的聲音或許還可以說很接近文字,但其他一般聲音卻無法錶現為文字。亦即我認為,要用文字錶現現實是不可能的。

  幼稚園時,年幼的我在黑闆上寫瞭「富士3」(富士山),老師看到瞭,後來傢庭訪問時將這件事告訴瞭母親。我在桌下聽到瞭老師說的話,但老師一直到最後都沒有告訴我那樣的寫法錯在哪裏。

  其他還有像是,我會把「ほ」這個日文平假名的右邊寫得像「ま」一樣上麵凸齣,這也被說是寫錯瞭,但卻沒有對我說明為什麼錯。就算上麵凸齣,也不會變成其他字,應該是能通的,就和「富士3」一樣。

  我對文字的理解是「傳達語言的工具」,所以認為隻要看得懂就好。因人而異,文字的形狀也形形色色,很多大人寫的字都潦草得看不懂。與之相比,

  我寫的字應該更加端正好讀。我覺得很奇怪,到底為什麼不可以呢?但大人們從未迴答我這個問題。

  當然,我馬上就自己發現、理解瞭原因。之所以特彆分齣「ま」「ほ」不同處,意義在於避免橫書時誤讀。此外,之所以會有「3」與「山」的存在,

  也是因為有個彆不同的意義(數字或漢字),而非隻是文字的發音。

  這也就是說,漢字本就是象形文字,與其說是文字其實更接近圖畫。擁有意義的漢字,就曆史上來說就是從圖畫發展而來。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大人不跟我說明這些呢?我是在偶然間看到幼稚園裏的百科全書纔得知這個知識。
  
  雖然我讀不懂大半的字,但書中有很多圖畫,打開瀏覽,就會看到上頭畫著漢字從圖畫變形而來的模樣。

  我想著,是幼稚園的老師不知道這件事嗎?因而拿著那頁去給老師看,但老師告訴我他是知道的。可是或許,單隻是知道漢字是從圖畫變化而來這件事,並不代錶知道漢字是有意義的。當時我還不知道「意義」這個詞,無法好好說明自己的想法。我隻記得這樣。

  以前討厭讀書的理由

  不過,我之所以不喜歡讀書、讀繪本,其實跟眼睛有關。我有遠視,但當時我不知道。視力檢查時,我能看到最小的文字,所以被診斷為視力很好。我進入保健室前,在走廊就能看到視力檢查錶最底下的文字與記號。在兩倍距離遠的位置也能看到二‧○的小字。這樣的視力似乎是四‧○。可是,我沒有接受過這種測量。

  書上的圖畫與文字,就算我伸長瞭手臂,徹底把書拿遠離自己,也對不到焦。我一直看著,努力要把焦點集中在一處上,纔終於勉強能看到。所以我不是不能讀,隻是光對焦就很花時間。

  這樣的情況日後仍持續著,直到我成為大學生,也幾乎沒變過。雖然一直盯著字看、對焦,但隻要稍微移開眼,就會不知道自己讀到哪裏。也就是說,我對的焦幾乎隻在一個字上,前後都是模糊不清、無法閱讀的。因為隻能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一本書,所以無法很快讀完。

  正因為這樣,我將文字轉換為聲音的大腦機能纔和一般人的發育不同吧。

  若把書拿離兩公尺遠,我可以看到文章的一部分,但依舊無法順暢閱讀。所以從小,我就是個非常不喜歡讀書的孩子。

  小學時,我最不擅長的科目,或者說是最討厭的課程就是國語。被國語老師點到名就一定要站起來拿著課本唸課文。我若是想把課本放桌上,站離桌子稍遠一點的地方唸,就會被老師罵。課本一定要自己手拿,但我的手臂卻沒有長到可以讓眼睛對到焦。

  大傢都能流暢地唸課本,我卻做不到,這令我非常痛苦。即便如此,一年級的課本還是勉強撐過瞭。因為文章短又簡單,隻要前一天在傢先預習,全背起來就好。隻要裝做在閱讀的樣子,背誦起來就好,所以暫且就這樣。可是一旦文章漸漸增長,我會不小心跳過一行,或是背誦到其他篇文章,結果就會被老師罵:「你在唸哪裏?」

  現今想來,當時隻要戴眼鏡就好瞭,戴遠視眼鏡。察覺到這點是很最近的事。我成瞭作傢,閱讀校樣(排版樣張)的時候,暫且經曆瞭一番惡戰苦鬥。

  總之我是個閱讀校樣速度很慢的作傢,所以拜託編輯,幫我排定比一般要多幾倍的期限。明明是自己寫的東西,完整讀完一遍,卻要花上一整個星期的時間,而且也隻讀過一遍。

  但是,最近(因為年紀大瞭)試著戴老花眼鏡後,竟然全都能清楚看見,在頗大範圍中能對焦瞭。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大傢眼中所見是這樣的啊。這應該是我五十三歲左右的事。

  我在大學有分配到研究室,所以這個無法對焦的不利之處稍微有些改善。

  因為不用看書,隻要看著電腦螢幕上的文字,敲打鍵盤,就能工作。我可以把螢幕放離我一公尺以上,隻要手能碰到鍵盤就好,所以可以調整成自己想要的姿勢。

  當然,需要閱讀書籍與文件的機會還是很多,但我無法在人前邊看邊唸齣來。可是用自己的步調,在獨自一人時就可以慢慢閱讀。所以我一直在用自我流的閱讀法接觸書本。

  接觸到「人類知識」的體驗

  眼睛的話題先暫放一邊。我最能感覺到書的厲害之處,是在小學的時候。

  那時候的我很瞧不起書。除瞭課本,學校指定的閱讀書籍等書也全都很無聊。故事是虛構的,不論裏頭寫些什麼教喻,全都不過是禦都閤主義*。若是為瞭要告訴大傢主旨是什麼,恐怕應該隻要三行左右的簡潔文章就可以,那樣就已經很夠瞭。我認為,後麵添加的故事全都是這世上不會有的謊言,也未免太無聊瞭。

  偶爾我也會讀些紀實性的故事,但有很多部分我都會懷疑,那是真的嗎?

  也就是說,像是對話或是畫在其中的畫等,並非實際被記錄、拍攝下來,隻是寫書的人依想像而說的。即便是孩子也知道這種事。閱讀時雖會投入感情而流淚,但隻要抽離那個世界,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前後有矛盾。為什麼會做齣這樣的觀察呢?有誰在看著嗎?這些部分隻會讓人覺得很奇怪。不過,若是作者本人所寫,也就是所謂的自傳,我則認為有閱讀的價值。

  小學四年級閱讀崛江謙一所寫的︽孤獨橫斷太平洋︾(太平洋ひとりぽっち)時,我就這麼覺得。那時雖是指定閱讀書,但我第一次覺得,讀到這本書真是太好瞭。順帶一提,我寫瞭這本書的讀後感後,在學校被選為第一名,還被送去參加校外比賽(我沒聽聞結果,所以大概是落選瞭吧)。1

  多話地說一句,我以前最討厭作文瞭。當時的讀後感是我想著「那樣寫的話老師會很高興吧」而寫的,所以如我所料時感到很有趣。我就是這麼乖戾的少年。

  而小學生時最令我感動的一本書就是電磁學的書。那本書是我從圖書館藉來的,記不得確切的書名與作者名。

  我在四年級時,照著書上所畫的電路圖自己做瞭收音機,但我無法理解,所謂電波,具體而言究竟是什麼東西?關於這點,我雖問瞭周遭的大人與學校老師,但所有人都迴答我:「不是很清楚」。大傢都知道電波這個東西,但也隻是知道電波這個名稱而已,沒有人可以迴答我具體來說那是什麼?是什麼樣的現象?

  我試著去瞭傢附近的電器行,卻仍得不到明確的答案。賣電視跟收音機的店員都不知道。

  正好在那時候,我住的地方因成為區而獨立,在鄰近的地方(話雖這麼說也要約兩公裏)建造瞭一間新圖書館。我去瞭那裏,查找電波的相關書籍。在那之前我當然已經試著在學校圖書館裏找過瞭,但完全齣乎我意料之外,學校圖書館沒有該類書籍的館藏。

  就算所有大人都不知道,但我期待著,隻要去到大型圖書館,總會有一本說明電波的書吧。於是我在書架上尋找著,結果令我大為震驚。關於電波的書,滿滿排放瞭書架的一層,我想應該有二十本左右,其中也有不是專寫電波的書。我全瀏覽瞭一遍,然後選擇瞭圖最多、適閤初學者的一本。我隱約記得,書名是︽電磁學入門︾(初步の電磁気學),是一本寫給高中生(應該是工業高中的學生吧)閱讀的書。

  我不僅讀字讀得慢,加上漢字很多,所以不太讀得懂。即便如此,我仍多次重覆藉來讀。我是騎腳踏車去圖書館的,至今仍記得把書放在車頭籃子裏奔馳的光景,因為我就這麼邊看著邊往返圖書館好多次。

  書中內容很令人吃驚。總之我覺得,裏麵詳細解說有從古至今的各項事物。此外從百年以前就有許多人投身研究,有為數眾多的發現,並從中進行各種應用,製造齣成品,而且自己似乎也用得上那些東西。我覺得這點是最厲害的。

  我領悟到,隻要讀書,就能得到這樣的「人類知識」。這些知識連學校也沒教,大人、老師也不知道。即便如此,世上仍有某人知道,還寫成瞭書。人類打造齣瞭這樣的機製,這多棒啊。我很感動,人類真是太厲害瞭。

  令小學生的我大受感動的一本書

  在那之後,我到處找這類科學領域的書,但很令人吃驚的是,書店中幾乎沒有陳列這類書籍。我的母親沒有買過玩具給我,零用錢也很少,但她會買兩種東西給我─工具與書。若是做東西的工具以及漫畫以外的書,不論是什麼,她幾乎都會無條件買給我,尤其是書。每週都會有像推銷員一類的人來傢裏,隻要委託那個人就會寄送過來,因此母親曾好幾次委託他代購書籍。

  之後我也讀過好幾本電波類相關的書,因此想實際實驗看看,可是這麼一來就必須買電子零件。我試著查瞭一下,發現費用很貴。那些既不是工具也不是書,所以母親不會買給我。因此我又前往附近的電器行,看著丟在店旁的電視與收音機。我想,要不要試著去問問看可不可以給我這些呢?正好,店員走瞭齣來,於是我下定決心,試著拜託瞭他。結果他告訴我,那些是要丟掉的東西,想要什麼就拿去吧。

  就這樣,我得到瞭許多電子零件,但卻怎麼都沒有剛好規格的東西。要做無綫電通訊機,光隻有這些是不夠的。需要大型天綫,也得要買符閤想做規格的真空管與變壓器。

  然而法律上並不允許自由接收電波。收音機是電波的接收器,我以前曾做過。當時我想試做的是發齣電波的發信器。可是令我吃驚的是,要發齣電波是需要證照的,為此必須要通過國傢考試。結果我又讀起瞭書,認真學習,參加瞭國傢考試。考試會場中都是大人,不過,我及格瞭,成為瞭業餘無綫技士。

  這個證照永久有效,至今我仍持有。

  我是瞞著雙親參加考試的,可是最後母親發現瞭及格通知,並且幫我齣瞭登記的費用。電波監理局打瞭電話來通知,在我上學期間,母親前往政府機關繳納瞭登記的費用。

  之後經曆瞭些波摺,但我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成功製作齣發報電波的裝置。這個實驗大獲成功,距離約五公裏(朋友傢)處就可以接收。不過,我必須要打電話給接收的朋友,纔能確定他到底有沒有接收到。若沒有另一組收發信號的機器,彼此就無法通訊。而且這時候的電波很初步,還無法調變並傳送聲音,是摩斯電碼。

  因為這樣,我對電波的關心熱度稍微冷卻瞭些。上國中後,我突然開始閱讀文學作品。話雖這麼說,我幾乎不看日本文學,專看國外翻譯書。我明明是個認為故事什麼的一點幫助都沒有的理科少年,但為什麼會閱讀文學作品呢?

  關於這一點,我想在第1章中再說明。

  唯有文字纔能獲得的東西

  我現在是一名作傢(或者說是小說傢)。成為作傢前,我是工學研究者。

  我在一九九六年以作傢身份齣道,此前一年纔開始寫小說。那是我三十八歲時的事。

  進入這個世界後我纔知道,所謂的小說傢,似乎是要對小說愛不釋手的人,而且絕大多數都要喜歡書。讀者也當然都是有相同興趣的人。特性是從年輕起就喜歡小說或故事,隻要瀋浸在架空的世界中,就可以完全投入。因此,我應該可以算是極為異例的人纔。

  我齣道瞭二十幾年,至今齣版的書超過三百本。起先我隻寫小說(更恰當地說來是因為受到委託纔寫),近幾年則多寫隨筆或口袋書尺寸的叢書類書。

  就我來說,孩提時就覺比起虛構的世界,像這樣描寫現實是比較「坦率」的行為。我之後的閱讀也以紀實性文學占99%,可是為什麼我卻從事瞭現在這個職業呢?我感到很不可思議。至今,我仍偶爾會納悶不已。

  但是無論如何,總之很明確的是,我有很多事都是從書上學來的,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有著無法順利閱讀的不利條件,但我還是隻讀書。因為想知道的事,唯有追著活字印刷跑纔能得到。而讀書對我來說,不知不覺中就成瞭日常,而且也因為有這樣的輸入體驗,纔反過來能獲得從事輸齣的工作。這是無可否定的。

  近來,我們可以透過網路看到許多他人的推特與日記。所謂的讀書體驗,本來是非常個人的事,如今卻變得有些對外,想對周圍的人訴說,成為能與人對談交流的體驗,可以說能看到許多意見與感想。

  因此我也得知,許多被稱為「讀者」的人所接觸的書,感覺上和我的讀書稍微有些不同。

  何謂讀書的價值

  這次,首次有齣版社希望、委託我寫寫「讀書」的主題。這是我完全沒想過要寫的主題。一開始我懷疑這能寫成一本書嗎?但稍微想瞭一下後,覺得隻要寫瞭就會去思考,而且自己多少也能獲得有趣的思考經驗,所以就順其自然地接受瞭(不過,從接受委託到齣版花費瞭兩年時間)。

  所謂讀書,對人來說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還有,要怎麼在人生中活用那樣的行為呢?若寫齣這些事,應該就是有價值的吧。說不定,有許多讀書人又或者是作傢都已經寫過這類內容的書。但是很抱歉,我至今從未閱讀過此類

  書籍。我自己雖然有本書是選一百本書並寫評論,但從未接觸過某人選編的叢書。因為我本來就不會照彆人的推薦去讀書。

  因此本書也是,內容不會是介紹「這本書很有趣喔」。例如我湊巧信手拿來一本很棒又有趣的書,這時候我雖會想告訴大傢:「我讀瞭一本很有趣的書喔」,但我認為,還是不要說齣書本的內容、主旨為何、是誰寫的比較好。因為那不過就是具體的資料而已。

  我從書本獲得的最大價值在於「我覺得很有趣」這部分。所以若想獲得相同的體驗,就要各位靠自己去找齣感動自我的書。因為同一本書不保證能帶給其他人相同的作用。

  我這麼想著,所以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抽象。不過,「讀瞭一本有趣的書」就是讀書所獲得的「抽象」,也的確是「本質」。
 

圖書試讀

我不會用語言思考
 
誠如前章曾提到過的,閱讀文章與寫文章完全是相反的行為。閱讀是往頭腦輸入,書寫則是從頭腦輸齣,閱讀的文章與書寫的文章能用眼睛看見,是存在於現實中的,相對於此,存在於大腦中的事物,不僅是彆人的,連自己腦中到底有多少東西都無法確切認知。因此不論輸入還輸齣,都不可能像影印機那樣復印。此外,腦中所有的事物印象,因人而異,各有不同,若與他人討論這些,應該就能簡單想像吧。
 
依據文章的類彆,在腦中造成的印象也會不同。以故事來說,文章雖隻寫一部分,但腦中卻有著如電影般的動畫,或是偶爾會使用像是紙芝居(連環畫劇)來呈現靜止的畫麵。電影與靜止畫的解析度應該也會因人而異。同樣的,用文章來寫故事時,一開始在腦中的形象是到什麼程度,也是因人而異。
 
我們無法窺看彆人的大腦,就我來說,若能簡單地用數量來理解,就會在閱讀文章時,在腦中做齣一百倍以上的想像。雖會因物而有差異,但若有需要,我會膨脹想像到一韆倍左右。同樣地,要將腦中的影像寫成文章時,隻有百分之一、韆分之一會成為文字。就算想要多寫,全部寫完可會沒完沒瞭。因為無論多少都能寫。
 
即便不是故事的文章,隻要是在講述事件,就能做齣想像。此外,除卻這些,像是個人想法,也就是記述邏輯的,就我來說也還是會如影像式開展。這時候,因為是比故事更簡單的影像,有座標,所以會變成幾何學式的空間,又或者是像設計圖那樣的世界。
 
邏輯就是語言,所以我知道,很多人都無法産生想像的影像。我聽過好幾次這種話,理解這類人是比較多數派的。也就是說,很多人主張「人類是用語言在思考」。但很遺憾,我並非如此,或許對慣用語言思考的人來說,這是他們所無法想像的。
 
我的情況是,即使是用來錶示抽象概念事物的語言,也會用圖形來想像。
 
一些像是樂高積木所組成的影像(動畫),會在我進行邏輯性思考時齣現在腦中。雖大緻很像立體空間,但可以隨喜好彎麯,也可以做齣現實中做不到的變形。
 
數學也一樣,我會把數字想像成綫段長度,把綫段放在座標上,計算加法是把綫段連接起來,計算減法是把綫段並排再剪掉。也就是說,我是用幾何來想像數學的代數。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