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

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渝
圖書標籤:
  • 田園詩
  • 莫渝
  • 詩歌
  • 文學
  • 中國古典詩詞
  • 鄉村生活
  • 農業
  • 田園
  • 文化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不務農業的僞詩人、不務詩業的僞農民 ▌「農不農 詩不詩」極富調侃意味 ▌詩作貼近土地,結閤天宇 ▌與擅長創作農事詩的維吉爾、葉賽寜、賈穆深刻對話 《都耕佃農》是詩人莫渝的田園農事詩集,共分四輯:一、土壤篇,二、蔬果篇,三、24節氣,四、乾河道遐思。除瞭輯四是散文詩,描寫大漢溪畔的乾河道,其他都是詩人從事農耕的甘苦談。結閤田園農事操作,詩人提齣阿卡笛亞(Arcadia)心靈淨土的概念,銜續西方牧歌田園詩的傳統。 本書特色 ◎田園詩風平易近人,能藉此體會都市農耕的閑適美好。 ◎詩人楊風、康原、黃玉蘭等名人賜序評,「農」情蜜意推薦。 好評推薦 「莫渝的詩,平實,不帶任何花俏。沒有過度的激情,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意象,卻有著濃鬱的、對土地、對土地上各種蔬果的愛惜。」──詩人詩評傢楊風 「莫渝的詩語言平直、淺白、清晰,用我們的生活語言去思考;大都採用賦的寫法,語言隨著詩想進行,這是一本平易近人的農事詩,值得大傢共同來玩味與品嘗。」──詩人康原 「潛伏在詩人心田中的蚯蚓,『靜』、『思』中『自然有所追尋』──追尋屬於自己可用心耕作的福田,一個嶄新的創作新天地。」──詩人黃玉蘭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涵蓋瞭這本書可能包含的題材、風格、背景設定、主題探討以及藝術特色等方麵,但不包含任何關於“莫渝”或“都耕佃農”的實際詩歌內容或具體的人物事跡。 --- 圖書簡介:《山野清風:近現代田園詩精選集》 書籍定位與內容概述: 《山野清風:近現代田園詩精選集》是一部精心編纂的詩歌選本,旨在梳理和呈現自二十世紀初至當代,中國詩壇中一股清新的、植根於土地與自然的抒寫力量。本書聚焦於那些不追逐都市喧囂,而是潛心觀察、體味並贊美田園生活、鄉村風貌、農耕哲思的詩作。它不是一部簡單的作品匯編,而是一次對特定美學追求與文化精神的深度迴溯。 本書的選篇跨越瞭數代詩人,他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和語言風格,共同構建瞭一個豐滿、立體且充滿生命力的田園意象群。讀者將在這部作品中,領略到從傳統文人寄情山水的意境,到現代詩歌對鄉土現實的關懷,再到當代詩歌對生態倫理與生命本真的探尋。 時代背景與創作思潮: 近現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與傳統農業文明的式微,使得對“田園”的關注不再僅僅是文人墨客的避世之舉,更成為瞭一種文化身份的確認與價值的重建。本書選入的詩篇,很多創作於社會轉型期,它們在形式上可能采用瞭白話,在情感錶達上則融入瞭對曆史變遷的深刻反思。 詩人們或感懷於傳統農耕智慧的失落,或贊頌於鄉村生活中的淳樸與堅韌,或在對自然物候的細緻描摹中尋求精神的慰藉。這些詩作共同構築瞭一個復雜的情感空間:既有對逝去美好的追憶,也有對當下勞動尊嚴的肯定,更有對未來可持續生活方式的潛在呼喚。 核心主題探討: 本書的詩歌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主題展開: 一、物候的細微觀察與生命節奏: 詩人們展現瞭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親近。無論是春耕的播種、夏耘的汗水、鞦收的喜悅,還是鼕藏的寜靜,每一首詩都飽含對季節更替、草木榮枯的精準捕捉。他們將人類的勞作與自然界的宏大敘事緊密結閤,揭示齣生命在土地上的基本律動。 二、勞作的尊嚴與具身之美: 本書極力頌揚體力勞動的價值。詩歌不再將農活視為貧睏的象徵,而是將其視為生命力、堅韌品格和人與土地之間最真誠的契約。通過對犁、鋤、鐮等工具的描繪,以及對汗水與泥土氣味的捕捉,展現瞭勞動本身所蘊含的詩意和力量。 三、人與土地的倫理關係: 不同於僅僅停留在風景描繪的抒情,本書中的佳作更深入地探討瞭人與土地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土地不僅是物質的供養者,更是精神的依托和曆史的載體。詩人們思考如何纔能“得當”地耕耘,如何纔能在獲取的同時,保持對土地的敬畏與迴饋。 四、隱逸精神的現代轉化: 雖然不再是完全的“采菊東籬下”,但現代田園詩中依然流淌著對自由、自足生活的嚮往。這種隱逸不再是完全脫離塵世,而是在喧囂中為自己開闢一隅精神淨土,通過對簡單生活的選擇,對抗現代性的異化與焦慮。 藝術特色與語言風格: 本書選詩的風格多樣,呈現齣一種既有傳承又具創新的麵貌: 1. 意象的凝練與新穎: 詩人打破瞭傳統田園詩中對“鬆、竹、梅”的偏愛,轉而關注更具現代生活氣息的意象,如水泵的轟鳴、拖拉機的身影,或是田埂上的塑料薄膜。這些新舊意象的交織,使得田園世界既古老又鮮活。 2. 語言的質樸與力量: 語言上,大部分作品趨嚮簡潔、樸素,避免過多雕琢的辭藻,力求直抵人心。他們藉鑒瞭民間歌謠的韻律感和口語的坦率,使詩歌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親近感。即便是運用白話文,也保留瞭古典詩詞中含蓄蘊藉的美感。 3. 敘事與抒情的平衡: 部分詩篇采用瞭較為剋製的敘事手法,通過對一個具體勞作場景或一個農傢片段的記錄,自然地流露齣詩人深沉的情感,而非直接的議論抒情,達到瞭“景中含情,情寓景中”的境界。 閱讀價值: 《山野清風:近現代田園詩精選集》適閤所有對自然懷有深情、對鄉村生活抱有好奇,以及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脈絡的讀者。它提供瞭一扇窗戶,讓都市中的人們得以重新審視腳下的大地,體會到生命最根本的源泉與慰藉。通過這些詩篇,讀者不僅能欣賞到語言的藝術之美,更能獲得一種關於“慢”與“真”的生活哲學啓示。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莫渝


  本名林良雅,1948年齣生苗栗竹南中港溪畔。淡江文理學院畢業。曾任齣版公司文學主編、《笠》詩刊主編。國立聯閤大學颱灣語文與傳播學係兼任助理教授、年度詩選編選委員。長期與詩文學為伍,閱讀世界文學,關心颱灣文學。著有《莫渝詩文集》五冊,詩集《第一道曙光》、《革命軍》、《走入春雨》、《陽光與暗影》、《晨課》、《斑光》、《莫渝美術詩集:畫廊》、《莫渝情詩集:貓眼,或者黑眼珠》;颱語詩集《春天ê百閤》、《光之穹頂》等。散文與評論《颱灣詩人群像》、《颱灣詩人側顔》、《笠詩社演進史》等。翻譯《異鄉人》、《惡之華》、《比利提斯之歌》、《小王子》、《白睡蓮──法國散文詩精選》、《偶發事件》、《石柱集》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親愛的土地.親愛的蔬果—細讀莫渝的農事詩集《都耕佃農》

楊風(節錄)


  今天,大地像是一個在太陽裏紡織的婦人,她用那忘卻的語言對我低唱著一些古歌。—泰戈爾《漂鳥集》116

  Ψ

  很高興,也很榮幸,在齣版前,拜讀莫渝的農事詩。

  從2011年春天開始,莫渝就嚮新北市政府或私人,承租十來坪的土地,種起各種蔬果。由於成績斐然,因此在1912年,還獲得一份新北市政府頒給的奬勵。

  然而,更大的奬勵是這本農事詩集—《都耕佃農》。這本詩集裏,共分四輯:(1)土壤篇;(2)蔬果篇;(3)節氣篇;(4)乾河道遐思。在這四輯當中,除瞭第(4)是散文詩,描寫大漢溪畔的乾河道,其他都是作者從事農耕的甘苦談。

  在這些有甘有苦的詩作當中,總是環繞著兩個主題:一是土地,另一則是土地上的農作物收獲,也就是蔬果。「我們地上的糧食正是這些果子。」這是《可蘭經》2捲23章裏的句子,也是法國大文豪—紀德(André Gide),在《地糧》一書首頁所引的句子。句中,土地和果子(糧食),則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莫渝的農事詩集《都耕佃農》,也是如此。

  莫渝曾在〈自序〉中說:

  終究,把這塊地當作心靈的阿卡笛,護守這小小的十坪菜園,跟土地貼近,跟天宇結閤。同時,留下這些文字:《都耕佃農:莫渝農事詩集》,跟維吉爾,跟葉賽寜,跟賈穆說說話。

  引文中的「阿卡笛(亞)」(Arkadia),是古希臘的一個地名,位於一座半島上,與古希臘大陸隔絕,因此沒有戰亂,過著牧歌式的生活,所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田園詩人,將她描寫成世外桃源。(按,ark原意為躲避、避開,adia指閻王。arkadia就是指躲避災難的意思。)足見莫渝用十坪土地,從事耕作,不但是錶麵的農事,而且是心靈的世外桃源。他曾自嘲,以詩人的身分,從事農耕,乃是「不務詩業的僞農民」,是「農不農 詩不詩」。但其實是務詩業的真農民,是既農又詩的詩人、農夫。

  引文中提到三位詩人:維吉爾、葉賽寜、賈穆。這都是影響莫渝寫作農事詩的古代異國詩人。莫渝有一首詩—〈園裏揀菜懷想詩人〉(輯一),詩的最後一句說:「想及遠方已往生的異國詩人的鄉村詩篇。」足見這三位異國詩人,對莫渝的影響之深。
  在這三位古代詩人當中,影響莫渝最深的,應該是賈穆(Francis Jammes,1868-1938)和維吉爾(Vergil,紀元前70-19)。他這樣敘述賈穆:「比較貼切的是法國寵愛驢子的鄉村詩人賈穆(雅姆,1868-1938),他在果園農事時,總有蒼蠅、鬍蜂、蚊蚋靠身,既煩又閃不開。」事實上,《笠》詩刊86期,曾刊載莫渝翻譯《賈穆詩選》24首,並附有賈穆年錶、介紹短文以及詩人坐姿側像圖。足見賈穆對莫渝的重要性。

  賈穆的作品寫蒼蠅、鬍蜂、蚊蚋,而莫渝,除瞭寫如何與蚊、蠅對抗之外,還寫瞭天牛、蟬屍、菜蟲、蝴蝶、蝸牛等菜園裏常見的小動物。種類更加廣泛。

  另一位影響莫渝深遠的,是《農事詩》的作者—維吉爾,因為莫渝在序文中,對他著墨甚多,連詩集的書名都採用「農事詩」一詞。維吉爾是古羅馬詩人,被尊為羅馬的國民詩人,也被當代及後世廣泛認為是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影響後世的但丁、莎士比亞等詩人和文人。作品有《牧歌集》(Eclogues)、《農事詩》(Georgics),以及史詩《埃涅阿斯紀》(Aeneid)。其中《農事詩》第一捲,談莊稼;第二捲,談葡萄和橄欖樹;第三捲,談放牧牛、馬;第四捲,談養蜜蜂。讓我們來看他如何談蜜峰:

  我接下來要講述的,是天賜的禮物。
  嗬,梅塞納斯,請看—蜂蜜從天而降。(《農事詩》4,1-2)

  這是一首寫給朋友—梅塞納斯(Gaius Maecenas)的詩作。詩人把峰蜜視為「天賜的禮物」。而莫渝,雖然不寫蜜峰,卻寫天牛,寫雜草、蟬屍、菜蟲、蝴蝶和蝸牛。

  Ω

  水親 土更親
  把玩泥土
  把玩親切的土地
  —莫渝〈輯一、揉土〉

  輯一是土壤篇,共22首詩作。從篇名即可知道,這些詩主要是寫種植疏果的土壤,包括如何挖土、如何揉土,以及如何在荒土上種植蔬果。莫渝在〈挖掘〉這首詩裏,這樣寫著(節錄):

  用力挖深,挖掘
  尋求祖先活動過的痕跡
  揣想他們的智慧
  挖深 再深 更深

  翻土
  從黑暗的地底
  覓尋新生的景色和氣象

  在這裏,我們看到,土地不單單隻是土地,而是含藏著「祖先活動過的痕跡」。土地裏麵,有祖先的「智慧」,有「新生的景色和氣象」。
  而在〈揉土〉一詩(節錄)中,莫渝說:

  看似硬朗卻濡潤的泥土
  輕輕一握
  攤散成細緻粉狀
  停駐掌中
  ………
  水親 土更親
  把玩泥土
  把玩親切的土地

  土地是「親切的」,因此值得做為農夫的詩人,盡情「把玩」。
  至於〈荒土〉(節錄),莫渝則說:

  在荒土撒播詩的種籽
  用心植栽可以唱誦生命掙齣的拓墾之歌

  這兩句詩,再次讓我們看到,莫渝不是「不務詩業的僞農民」,不是「農不農 詩不詩」。而是務詩業的真農民,是既農又詩的詩人、農夫。

  莫渝在〈輯一、土壤篇〉,不隻寫土壤,還寫土壤上的雜草和各種小動物,包括天牛、蟬屍、菜蟲、蝴蝶和蝸牛。

  在這些小動物當中,莫渝似乎最喜歡寫蝸牛。他總共寫瞭三首蝸牛詩,還把它們編為「蝸牛扁」。其中〈金色的晨光—蝸牛說愛浮世繪〉的末段,這樣寫著:

  微沁清爽的晨間田埂
  一嚮善於沿路塗鴉的單匹蝸牛
  暫停作業,改
  臨摩葛飾北齋的《蛸》浮世繪
  且保持長時間的纏黏互擁絮語不歇

  其中,葛飾北齋(1760-1849),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大師。在《蛸》這幅畫中,有兩隻章魚,各以八爪觸手,「纏黏」一名採珠的海女,並做齣「互擁」而擬似交媾的行為。

  從農人的立場來看,蝸牛是「害蟲」,因為牠們會吃掉辛苦耕種的蔬果。但在這首詩中,我們看不到詩人對蝸牛的厭惡或嫌棄。而在其他描寫「害蟲」的其他詩作當中,詩人也有同樣的態度,甚至站在「害蟲」的立場,來為牠們發聲。例如在〈菜蟲有話說〉當中,莫渝這樣寫著:

  生存之必要
  食物之必要
  請允許依我們的方式
  我族的方式
  允許我們自食其力
  ………
  你住豪宅
  無簷無窗的我們
  以土為宅
  以葉為生

  生存之必要
  食物之必要
  我們隻取適量的食物
  我們不貪心

  環保人士以為:不應該區分「害蟲」或「益蟲」。因為「害蟲」和「益蟲」都是生態的一部分,缺少瞭「害蟲」,生態就會遭到破壞,危及其他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

  這種理論,要從演化論的提齣者—達爾文說起。達爾文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在於發現:環境往往影響生物的種類和演化。例如,貓的數量越多,就錶示苜蓿草生長茂盛。苜蓿草生長茂盛,要歸功於採蜜的熊蜂。熊蜂的多寡,又與那些以熊蜂為美食的田鼠數量有關。而田鼠的數量,則又和貓的數量有關。因此,貓、苜蓿草、熊蜂,以及田鼠,其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循環索鏈。

  從貓乃至田鼠所構成的生態環:貓→田鼠→熊蜂→苜蓿草→貓,隻是一個例子。事實上,達爾文的追隨者,例如赫胥黎,又加入瞭牛、水手、老女人等,而成下麵的索鏈:

  老女人→貓→田鼠→熊蜂→苜蓿草→牛→水手→英國海軍→老女人

  這還隻是一個簡單的索鏈,實際的生態大圓環,比這個圓環還要大上何隻韆倍、萬倍。而「害蟲」和「益蟲」,都是這個生態大圓環當中的某些環結。把「害蟲」都殺光,這個生態大圓環就會斷裂,不但「益蟲」受到傷害,人類也會遭到災難。莫渝詩作中對「害蟲」的態度,實與生態學若閤符節。

推薦序

天龍國裏的農夫詩人

康原(節錄)


  2018年9月1日,在南投縣立文化局舉辦的「在現實的裂縫萌芽—岩上學術研討會」上,擔任詩人莫渝的論文〈填補人生裂縫—取岩上的5首詩為例〉的評論人,討論完畢後與莫渝聊天,他說到:「最近要齣版一本田園詩集《都耕佃農》,能不能為此詩集寫一篇文章。」我想,詩人住在天龍國裏,怎麼有地可耕?我有一點懷疑!好奇心驅使下要他寄給我欣賞一下,隔天我就收到這本書的電子檔稿件,首先讀到他的自序。原來莫渝真的下田躬耕,曾在「樹林有機市民農園」與「土城有機市民農園」下過田、翻過土、種過菜,有農事的工作經驗,可能想當個田園詩人,所以在生活工作中寫些有關農事的詩吧!

  打開目錄,全書分成四輯:土壤、蔬果、節氣、乾河道遐思;前兩輯真是農耕的心得書寫成詩,節氣以詩來寫氣象與颱灣人對節氣的觀念,乾河道遐思是岸邊環境及河川的思考,用散文詩來呈現。此詩集中竟然也因「芋仔、番薯」引發瞭颱灣省籍問題的探討,這或許與他身處天龍國裏種番薯是不容易生長之故,或是族群融閤的問題存在,使我們在詩中看到詩人耕種時有的內心感觸,寫齣生活上多麵嚮的農民情懷的詩作。

  在莫渝的自序有一段話說:「……有時笑說,不務農業的僞詩人,或者不務詩業的僞農民。有『農不農 詩不詩』的調侃意味。」在這段自我調侃中,透露齣詩人隻是透過另一種生活經驗為創作素材,僞農民隻要流露真情詩,就可看到詩人另開瞭一扇窗,看到不一樣的另一種風景。

  在「土壤」專輯中,我們看到辛勤農人「一粒米,百粒汗」的辛勞與「一分努力,一分收獲」勵誌格言的證言,每首詩都是農人躬耕的步驟,以及詩人對農事的感受,使閱讀者透過農事詩去瞭解農民耕種的過程,我們來看莫渝用詩記錄著在〈播種〉的心情:

  平凡的手勢
  認真的神情

  一粒小種籽 一份大期望

  撒播的是 小品文
  條播的是 小說
  點播的是 詩

  讓土地歡迎新生命的加入
  願土地給予種籽的成長機會
  盼土地接納撒種人的祝福

  請土地聽聽撒種人的心聲;其實詩人也將「插秧方法」暗喻文學的「作品格式」區彆,「播種」在詩人來講就是一種「創作」,稿紙上那一個個方格,就像一區區的田園,隻是同樣看到播種,也可能創作齣不相同的作品,比如,我看到鄉親的勞動,以及對颱灣農事的記憶,就創作齣〈耕田園〉的這樣的詩歌,把我對務農的記憶寫入當中,加瞭一些自己的經驗來書寫:

  天未光,緊起床
  毋驚田水冷酸酸
  點一枝新樂園
  透早行入田中央
  為著顧三噸

  水牛兄,喝歹命
  透風落雨嘛愛行
  做牛拖,做人磨
  駛田實在無快活
  為後代拚袂煞

  輯一中,還有一篇詩人莫渝寫的〈種菜的心情〉,強調的是與土地相連的心情,離開天龍國那種不著地的虛幻生活,期待颱灣這塊土地能少一些天災人禍,能擁抱著大的踏實的生活,微小的詩人隻能「暗自禱告 期盼」,多麼卑微的心願,颱灣人在「天災人禍」中自求多福,祈禱「天佑颱灣」與「鄉親認同颱灣」的心情:

  防止蟲害 防止水患
  防止天災人禍

  防不勝防
  僅能暗自禱告 期盼

  種菜的心情
  栽種踏實的歲月
  拋離公寓的飄浮移動
  解除大廈的高空幻想
  栽種與土地相連的心情

  讀瞭這首詩後,想到有一次我到彰化縣埔鹽鄉演講,有「蔬菜的故鄉」之稱的埔鹽,種青菜生産過量常常滯銷,農人們常常把青菜當成有機肥犁入土中,我看到相當惋惜,建議他們把滯銷的青菜做成「乾菜乾」來販賣,結果永樂社區真的做成功瞭,將一群婦人作成的菜乾在社區販賣,竟然成為社區産業的一種特色,於是我把這種情形寫成一首歌〈種菜的阿嬤〉來傳唱:

  來 來 來
  緊來 趕緊來
  鬥陣來阮的菜園內
  阮的 阿嬤 種菜

  看 看 看
  緊來 緊來看
  菜園內的高麗菜
  疊甲一堆親像山
  無人買囥咧爛

  阿嬤真拍拼
  透中晝 日頭腳
  曝菜乾 曝甲
  大粒汗 細粒汗

  史書上說:「詩言誌,歌詠言」;「言誌」是詩學上的說法,賦詩言誌是對詩的認知。《漢書.藝文誌》雲:「《書》也曰:『詩言誌,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實際上,「賦詩言誌」是詩學活動的交流方式,錶現詩人的詩學職能,也是詩學的訓練方式之一,詩人都應該掌握的詩學技藝。莫渝這位詩人在耕農種菜之餘,透過種菜體驗言其心誌。

  在輯二中:莫渝把栽種過:空心菜、活力菜、A菜、蘿曼、大陸妹、地瓜葉、花椰菜、高麗菜、鵝菜(A菜類)、小番茄、小黃瓜、鞦葵、皇宮菜、紅莧菜、毛豆、荷蘭豆、辣椒、玉米、絲瓜、芋頭、木瓜、香蕉、芥藍菜、芹菜、韭菜、紫蘇、九層塔、洛神……等各種蔬菜。透過蔬菜的特徵或屬性去寫詩,運用瞭「藉物詠懷」的技巧去書寫,比如〈中空—失根的木瓜樹〉:

  被颱風吹倒的木瓜樹
  扶正後
  依然挺直

  照樣施肥
  照樣給水
  看似正常無恙

  有一天
  輕輕一碰
  由中間摺半

  虛僞的外殼繼續支撐已經腐爛的內裏

  這首詩講的是一些「虛有其錶」的現象,我們社會有許多虛僞假麵,比如企業門麵看起來富麗堂皇,生意上門庭若市,其實這種公司是舉債營運度日,有一天資金周轉不靈就麵臨倒閉;同樣的有些國傢都是泡沫經濟的假富庶,舉外債過度開發,其實負債纍纍「虛僞的外殼繼續支撐已經腐爛的內裏」即是印證。

  打開颱灣的曆史,因為長久以來不斷受到殖民政府統治,外來政權對這塊土地缺少認同的心,隻是掠取資源,把颱灣人當奴隸看待;戰後的國民黨政權在颱灣的教育,以中國化為教育的目標,漸漸地造成瞭人民在省籍上産生隔閡,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把外省籍的人稱為「芋仔」,而颱灣人長久以來或許都是吃番薯,而這種植物容易種植,在颱灣這塊土地上成長,吃番薯的颱灣人一代一代在颱灣傳承下去,就産生一句「番薯毋驚落土爛,隻求枝葉直直湠」,颱灣人也就自稱為「番薯仔」,於是我們看到詩人鄭烱明創作瞭這首〈蕃薯〉:

  狠狠地
  把我從溫暖的土裏
  連根挖起
  說是給我自由

  然後拿去烤
  拿去油炸
  拿去烈日下曬
  拿去煮成一碗一碗
  香噴噴的稀飯

  吃掉我最營養的部分
  還把我貧血的葉子倒給豬吃

  對於這些
  從前我都忍耐著
  隻暗暗怨嘆自己的命運
  唉,誰讓我是一條蕃薯
  人見人愛的蕃薯

  但現在不行瞭
  從今天開始
  我不再沉默
  我要站齣來說話
  以蕃薯的立場說話
  不管你願不願意聽
  我要說
  對著廣闊的田野大聲說
  請不要那樣對待我啊
  我是無辜的
  我沒有罪!
  
  鄭烱明曾說:「麵對極權,詩人手無寸鐵,隻能以語言當武器。」,而這首詩寫齣瞭颱灣人在這塊土地被欺淩的狀況,於是纔會有後來「美麗島事件」的發生,颱灣人在戒嚴的統治下,開始透過文化的反抗、開始追求自由與民主的生活,這種特殊的生活遭遇,使一些作傢以貼近土地的生活經驗,走嚮現實主義的文學書寫,鄭烱明又說:「詩不是知識的産物,它來自詩人對周遭事物的細膩觀察、愛心和語言的天賦。」,《笠》詩社的詩人很貼切地去錶現土地的聲音,用現代主義加上即物主義的錶現技巧如:暗喻、象徵、對比、意象等技巧,去挖掘人的內心感受;鄭烱明與莫渝都是《笠》的成員。莫渝的〈芋頭〉該是暗喻的逃難到颱灣的外省人,有強烈的生存感,使他們在這塊島上有「頑固的求生意誌」。

推薦序

喜畊福田—採實《莫渝田園詩集:都耕佃農》

黃玉蘭(節錄)


  青山無所爭 福田用心耕—靜思語

  一、前言
  詩人莫渝在2007年5月和9月相繼齣版瞭《第一道曙光》和《莫渝詩集》,兩書中都記載瞭詩人自我錶述對詩的洞察,提齣瞭10個寫詩的理由:

  1. 寫詩是接受存在主義的理念,證明自己的存在。
  2. 寫詩是自己有所感動,希望把感動傳染齣去,讓感動在人間對流。
  3. 寫詩是重演〈賣火柴的女孩〉的故事,持續點亮火柴,看見詩的天堂。
  4. 寫詩是安頓子己浮動的情緒,避免波及周遭。
  5. 寫詩是築繭的作業,封閉自己;能否留給他人保暖,無法預知。
  6. 寫詩是立足現實主義,掃描人生百態。
  7. 寫詩是批判惡質的社會現象,找迴人類的良知。
  8. 寫詩是一場欲火求生,不是隔岸觀火。
  9. 寫詩是一場猶裏西斯(奧德修斯)的海上曆險,期待在自己的土地靠岸。
  10. 寫詩是一場戰鬥,以心血嚮曆史交換壽命。

  有趣的是,筆者綜閱莫渝2018年即將付梓的田園詩集,詩作與耕作,對詩人而言,實為一體兩麵,並無差異,是將詩人詩觀中的「寫詩」改成「耕作」,得文如下:

  1. 耕作是接受存在主義的理念,證明自己的存在。
  2. 耕作是自己有所感動,希望把感動傳染齣去,讓感動在人間對流。
  3. 耕作是重演〈賣火柴的女孩〉的故事,持續點亮火柴,看見詩的天堂。
  4. 耕作是安頓自己浮動的情緒,避免波及周遭。
  5. 耕作是築繭的作業,封閉自己;能否留給他人保暖,無法預知。
  6. 耕作是立足現實主義,掃描人生百態。
  7. 耕作是批判惡質的社會現象,找迴人類的良知。
  8. 耕作是一場欲火求生,不是隔岸觀火。
  9. 耕作是一場猶裏西斯(奧德修斯)的海上曆險,期待在自己的土地靠岸。
  10. 耕作是一場戰鬥,以心血嚮曆史交換壽命。

  二、耕作&創作交響麯
  《都耕佃農》一書共有四輯,收錄「土壤篇」22首、「蔬果篇」20首及「節氣」篇24首,共計66首;此外,另有「乾河道遐思」散文詩16篇。首輯中的第一首詩〈挖掘〉中,即呼應瞭作者在自序〈從詩園校園到菜園—都耕佃農小記〉一文中的點點滴滴。

  挖掘

  整地。在菜園裏
  用鋤頭用鐵鍬盡力耕鋤,掘土挖深
  清除地錶作物,收割與挫敗的作物
  請他們迴到地層下
  騰齣廣大空間
  從無求取真有的實相

  用鐵鍬挖地 深深地挖
  用力翻齣地底的土 深埋的黑土
  翻齣夾帶嫩根細須的土塊
  翻齣沒被陽光曬過的暗色土壤
  讓地心反轉

  已經被作物汲取營養的錶土
  辛苦過瞭
  一律請迴地底休息
  輪換陰涼潤軟的底土跟太陽招呼

  用力挖深,挖掘
  尋求祖先活動過的痕跡
  揣想他們的智慧
  挖深 再深 更深

  翻土
  從黑暗的地底
  覓尋新生的景色和氣象

  從詩園校園到菜園,從文人一轉成為農夫,在傳統「士、農、工、商」層次分明的世代裏,看似生活樣態的大轉彎,然而,從一開始的「整地」到文末「新生的景色和氣象」,詩人在其新詩集中,即預告讀者,詩人試圖除舊布新,翻轉舊雨新知的視野,拓展創作的新版圖,正如其後〈播種〉一詩中所描繪的詩人與農人重疊的身影、耕作與創作交響的樂麯:

  播種
  
  平凡的手勢
  認真的神情

  一粒小種籽 一份大期望

  撒播的是 小品文
  條播的是 小說
  點播的是 詩

  讓土地歡迎新生命的加入
  願土地給予種籽的成長機會
  盼土地接納撒種人的祝福

  請土地聽聽撒種人的心聲

  農人期待瓜果的熟成,詩人自然也有豐收的期盼,但顯而易見地,詩人更渴望的是新生園地—創作新版圖裏—詩文的茁壯與蔓延;融閤農作與創作,有新的交響樂章,以饗宴讀者的新/心味蕾。

  三、蚯蚓的夢?詩人的夢?
  黃美娥在莫渝詩集《第一道曙光》作序〈靜默的素描者〉一文中指齣:

  莫渝的詩始終是以白描手法為其特色,簡省而不設色的筆法,使得其詩彷若一幅簡單的素描。他顯然不愛戀炫目奇詭的意象,因為太奪目的光彩反而會遮蔽質樸的心靈悸動;他也不以濃烈高亢的情緒經營詩中文字,因為與對象物保持適度的距離可以觀察得更真實。(頁17)

  「質樸」、「溫和」、「平實」……,一嚮是莫渝為文為人予人的印象。在新的詩集中,我們仍舊看到詩人沉穩的氣質,雖然在「都耕」的計畫裏,成為一方之主,但詩人不改其既有本色,時時觀察、處處紀錄,簡單的素描,簡入簡齣,田園主人之身卻猶如過境賓客;在〈雜草〉一詩中末尾寫到:

  我們傢族龐大
  成員廣眾
  由不得他們那一撮的搖擺 囂張
  綠色的我們終會佔領各界
  各角落

  換個角度,從事農作的詩人,麵對「傢族龐大/成員廣眾」的雜草,不得不謙卑,不得不臣服,畢竟個人蒼海一粟,無以比對。又如〈種菜養蟲說〉與〈菜蟲有話說〉中點齣:

  種籽要被精明的鳥啄食
  綠葉要有青蟲細嚼
  甜果要讓果蠅品嘗

  隨著芽的繼續成長
  莖葉果實全到齊
  相對的剋星緊跟著成長
  且如影隨行

  ……

  你住豪宅
  無簷無窗的我們
  以土為宅
  以葉為生

  菜蟲吃綠葉,本是天經地義的自然法則;而透過詩人的洞察與素描,彷彿「雜草」與「蟲」纔是田園裏長久定居的主人,詩人隻是偶然造訪暫宿的賓客。

  然而,現實生活中也許親朋好友們會好奇地探問,辛勤的耕作,與蟲鳥爭食,所為何來?或許,詩人投身泥土中,猶如藏身地底的蚯蚓,透過〈蚯蚓的夢〉,讀者亦能瞭解詩人的夢:

  算是藏身嗎?在地底裏自覺安適
  鑽土翻土
  單純地賴活著,蠕動著

  黝黑的地土偶爾擠壓或鬆動
  空間,談不上
  身子還夠扭轉乾坤
  守護小小江山

  習慣墓室般的盲黑
  管他上頭的歲月如何
  光明亦然
  無需與天日打交道
  無需計數晨昏

  不存在的時間缺乏計數的意義

  更彆問有什麼夢
  彆攪擾思緒
  我,自然有所追尋

  開疆闢土,種植蔬菜瓜果,錶象裏,單純的農作—播種、灌溉、爬梳、收成—順理成章,但在現實中,如人生旅程,不如意十之八九;暴雨、乾旱、蟲/蝸害……,都可能將長久的心血,付之一炬。然而,詩人到底有甚麼樣的夢呢?作為一位都耕的佃農,守護小小的江山,雖然小,但還可扭轉乾坤;又或者,正如詩人所引述維吉爾的農事詩:「世事紛紜多變,隻有更迭的四季循序漸進,永恆長久;個體隻有在田園操作與自然美景,享受樂趣獲得撫慰。」

自序

從詩園校園到菜園—都耕佃農小記

莫渝


  2011年春,一個機會,成為十坪地的小佃農,暫時擁有一塊可耕作的菜園主人,欣喜多於其他情緒。趣味、學習與碰觸土地的心情濃烈,卻無真農夫收成得失之心。至於如何操作,就順勢自然再說。「樹林有機市民農園」免租賃半年,201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新北市農業局透過農會提供農事用具、種子、請講師授課指導。50位園友齊聚一堂,授課講習後,見識擁有半年的菜園之地:乾硬黃土,鄰近苦苓林掉下的枝葉、果實,偶有蟬屍。

  半年後,改嚮地主承租。有退租,有增多,50位園友留下約30餘位。新的一年2012年,市農業局再擇區推廣,與園友就近抽到「土城有機市民農園」,一時需往兩處勞作。半年到期,結束前成果報告,還得瞭乙份奬勵:普奬27名之一(優良奬有6名)。

  從荒土,翻耕、播種、點栽、施肥、澆灌,在菜園裏,隨季節天候,栽種過:空心菜、活力菜、A菜、蘿曼、大陸妹、地瓜葉、花椰菜、高麗菜、鵝菜(A菜類)、小番茄、小黃瓜、鞦葵、皇宮菜、紅莧菜、毛豆、荷蘭豆、辣椒、玉米、絲瓜、芋頭、木瓜、香蕉、芥藍菜、芹菜、韭菜、紫蘇、九層塔、洛神……等。

  勞動過程中,感受到「劣等生」的滋味。有的園友從網路得知,到講習班學習,甚至付高額學費進修,積極調製肥料,過一段時間,收成就比齣高下。深深覺得自己比小說傢七等生的等級更弱,隻好自言:劣等生。劣等生還是有作業,有收成。看到小小收成,也聊錶安慰。

  勞動時候,會想到幾位外國詩人。蘇聯葉賽寜(1895-1925)自言:「我是鄉村最後一位詩人」。古羅馬維吉爾(西元前70-19)繼詩集《田園詩集》(Bucolique)十首之後,著詩集Géorgiques,即《農事詩》,採接近史詩寫作方式,分四捲,描寫有關農村生活、農地操作、農事經營、田園管理、畜牧養殖、養蜂取蜜等農業說教性質的詩歌,也歌頌政治人物,摻入宗教與哲學領域,將審美紀實的詩文學,提昇到社會及民族的主題,産生「文以載道」效用,詩中蘊含維吉爾的哲理:世事紛紜多變,隻有更迭的四季循序漸進,永恆長久,個體隻有在田園操作與自然美景,享受樂趣獲得撫慰。比較貼切的是法國寵愛驢子的鄉村詩人賈穆(雅姆,1868-1938),他在果園農事時,總有蒼蠅、鬍蜂、蚊蚋靠身,既煩又閃不開。人言「怕熱,就彆入廚房。」每次到菜園,就得嚮蚊子繳稅。不是一個月一次,若是,菜園早荒蕪瞭。雖非天天,至少兩天偶爾三天一趟,工作都在一小時以上。留有這樣的文字:「拿鋤頭的日子,從6:30到8:30,工作足足兩個小時。上衣濕透透。」(2011.07.30.),「巡水、除草,從7:00到8:00,工作一個小時。」(2011.07.31.),「挫敗 整地第1畦」(2011.09.08.五)。鐵鏟與鋤頭的時刻,沒有汗水纔奇怪。也曾下午到園操作,鼕暮辭夕陽:「夕陽在我的左後方/餘溫逐漸減弱/我迎著冷峻的朔風」(2011.12.19.一)。

  前往菜園,來迴摩托車車程約40分鍾,路程約25公裏。其中一段8公裏,屬大漢溪堤防內的機車通道,更早當然是河道。大漢溪,昔稱大嵙崁溪,是小說傢鄭清文常提的大河水,如今河道縮減,兩邊各闢車道及人工溼地。藉用日本作傢井上靖的用語,我將這段路稱為「乾河道」。

  盡管地小,又是劣等生的操作,仍然有小小收成。自傢吃不完,就送人,親友鄰居都分享到。一次偶遇大學同學張紫庭,閑聊後,有收成,或園友多送的菜,就分送給她。透過Line,她傳謝意。試摘二則記下:「炒空心菜,牛肉炒小黃瓜,新鮮味美的晚餐,及明天中午的便當都備齊瞭,感謝!」(2016.05.15.日)、「謝謝你送的鞦葵和芋頭,好吃!」(2017.08.15.二)。
  另外,來自雲林崙背農村的颱語作傢廖秀齡,聽聞這樣作業,有感寫瞭一詩,置下留念:

  詩人免冊房/廖秀齡

  詩人的詩
  佇心肝發穎(puh-ínn)
  佇田園健欉(kiānn-tsâng)
  佇土地收成
  免冊房

  骨力的佃農免買地
  縛田(pa̍k-tshân)的做穡人
  佇地主的土地tiām子
  佇傢己的田園發芽
  佇番麥欉頂懸at番麥
  免買土地

  無人剝削的做穡人
  免買土地
  2013.06.13

  有時笑說,不務農業的僞詩人,或者不務詩業的僞農民。有「農不農 詩不詩」的調侃意味。

  終究,把這塊地當作心靈的阿卡笛(阿卡笛亞,英文Arcadia,法文Arcadie),護守這小小的十坪菜園,跟土地貼近,跟天宇結閤。同時,留下:《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農事操作這些文字,跟維吉爾,跟葉賽寜,跟賈穆說說話。2017.09.04
 

圖書試讀

▌挖掘

整地。在菜園裏
用鋤頭用鐵鍬盡力耕鋤,掘土挖深
清除地錶作物,收割與挫敗的作物
請他們迴到地層下
騰齣廣大空間
從無求取真有的實相

用鐵鍬挖地 深深地挖
用力翻齣地底的土 深埋的黑土
翻齣夾帶嫩根細須的土塊
翻齣沒被陽光曬過的暗色土壤
讓地心反轉

已經被作物汲取營養的錶土
辛苦過瞭
一律請迴地底休息
輪換陰涼潤軟的底土跟太陽招呼

用力挖深,挖掘
尋求祖先活動過的痕跡
揣想他們的智慧
挖深 再深 更深

翻土
從黑暗的地底
覓尋新生的景色和氣象

2011. 09.08(五)
──刊登《笠》詩刊286期,2011.12.15
──收進《2011年颱灣現代詩選》(春暉版),2012.04

▌揉土

看似硬朗卻濡潤的泥土
輕輕一握
攤散成細緻粉狀
停駐掌中

揉捏土塊
鬆弛成微涼的碎片
再組閤 依然是傢族新成員

土柔似水
如水的土壤可堅可軟
自成不討喜的土樣

水親 土更親
把玩泥土
把玩親切的土地

2011.08.10

▌荒土

看不齣含有養分的土堆
呆闆的土,大坨小塊的乾硬
整片土黃,光禿禿
渴望柔水的滋潤

一滴水不夠
需要更多 再多
大注的水分和各種營養
渴望新精靈的添加
攪拌
改變體質

在荒土撒播詩的種籽
用心植栽可以唱誦生命掙齣的拓墾之歌

2011.07.30

▌迷失的天牛

原本高高在樹上的天牛
誤入塵土

受傷?迷戀?
難解

該迴傢瞭
光禿的黃土不是遊樂園

2011.08.01

▌越境

越境的入侵者
進犯蚊蟲轄管的「夷區」

一波一波的抵抗軍
奮勇護園

近身搏擊
終至流血犧牲

我是敵對者?

2011.08.01

▌播種

平凡的手勢
認真的神情

一粒小種籽 一份大期望

撒播的是 小品文
條播的是 小說
點播的是 詩

讓土地歡迎新生命的加入
願土地給予種籽的成長機會
盼土地接納撒種人的祝福

請土地聽聽撒種人的心聲

2011.08.03
 

用户评价

评分

《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這本書,是我近期讀到的最能打動我內心的作品之一。莫渝先生的詩歌,仿佛是從土地深處生長齣來的,帶著泥土的質樸和自然的生命力。他描繪的不僅僅是田園風光,更是其中蘊含的人文情感。我從詩句中,感受到瞭農人對土地的深情,對傢園的眷戀,對生活的樂觀。在描寫“夏日”的詩篇中,我感受到瞭勃勃生機,感受到瞭汗水與希望的交織。他沒有迴避勞作的艱辛,但更多的是一種積極嚮上的力量,一種對生活的熱愛。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詩意,可以存在於最平凡的生活之中。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物質富足的同時,不要忘記心靈的滋養,不要忘記與自然的連接。《都耕佃農》讓我對“傢”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僅僅是物質的居所,更是心靈的歸屬。

评分

《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這本書,簡直是一份送給都市人的禮物。我是一個常年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對田園生活的瞭解僅限於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的描繪。莫渝先生的詩歌,讓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觸摸”到瞭土地的溫度。他筆下的每一個意象,都充滿瞭生命力:在微風中搖曳的麥浪,在枝頭跳躍的麻雀,在溪水中嬉戲的孩童,在泥土中生長的蔬菜……這些畫麵如此鮮活,仿佛就發生在眼前。我最喜歡的是其中對“鄉愁”的描繪,那種對故土的依戀,對童年記憶的追溯,讓我感同身受。在讀到關於“鞦收”的詩句時,我幾乎能聞到榖物的清香,感受到豐收的喜悅。這本書讓我明白,田園生活並非與世隔絕的隱居,而是充滿著勞作的艱辛,也充滿著生活的智慧與溫情。《都耕佃農》用最真摯的情感,連接瞭現代人與土地,讓我重新思考瞭“根”的意義。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層麵的。莫渝先生的詩歌,與其說是文字的排列組閤,不如說是心靈的低語,是靈魂的呼吸。他筆下的田園,並非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充滿煙火氣的現實。我能感受到農人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也能體會到汗水浸潤土地後,收獲時節的那份喜悅與滿足。其中一首詩,描繪瞭夕陽下,農人挑著擔子,身影在落日餘暉中拉得老長,那畫麵感極強,讓我仿佛親眼所見,甚至能聽到他踏在泥土上的沙沙聲。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現代詩歌難以給予的。更讓我動容的是,詩中透露齣的對土地的深厚感情,那是一種源自血脈的眷戀,一種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和諧。在物欲橫流的當下,這種純粹而堅韌的情感尤為珍貴。我常常在夜晚,泡上一杯熱茶,靜靜地品讀這些詩篇,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去感受那份來自土地的安寜與力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傢”的意義,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建築,更是那片養育過我們的土地,那片承載著無數迴憶的傢園。

评分

當我翻開《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時,我仿佛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箱,裏麵充滿瞭自然的饋贈和心靈的慰藉。莫渝先生的詩歌,以其獨特的視角,展現瞭田園生活的寜靜與美好。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節氣”的描繪,每一個節氣都與農事緊密相連,與自然的變化同步,仿佛能感受到宇宙的規律在其中流淌。在讀到關於“鼕藏”的詩句時,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沉寂中的力量,一種為來年春天積蓄能量的智慧。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樸實的情感,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感恩。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最簡單的生活,也可以充滿詩意。它讓我更加珍惜與土地的聯係,更加熱愛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都耕佃農》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釋懷的書。《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描繪的田園生活,是如此真實,如此生動。我仿佛能聽到農人揮汗如雨的聲音,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能感受到豐收的喜悅。莫渝先生的詩歌,就像一幅幅流動的畫捲,將我帶入瞭他所描繪的世界。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稻榖”的描寫,從播種到成熟,每一個階段的詩句都充滿瞭生命力,讓人感受到土地的孕育和收獲的喜悅。在讀到關於“農具”的詩篇時,我更是體會到瞭農人對工具的珍視,那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他們辛勤勞作的見證,是他們與土地連接的紐帶。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即使是最平凡的勞動,也蘊含著偉大的力量。它不僅僅是對田園生活的記錄,更是對生命價值的贊歌。《都耕佃農》讓我重新認識瞭“耕耘”的意義,也讓我更加敬佩那些默默耕耘的人們。

评分

《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生活智慧,往往藏匿於最平凡的事物之中。莫渝先生的詩歌,恰恰印證瞭這一點。他用簡練而富有力量的語言,展現瞭農耕文明的獨特魅力。我從他的詩句中,讀齣瞭對土地的敬畏,對自然的依賴,對生命的尊重。在描寫“霜降”的詩篇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蕭瑟中的希望,一種萬物在沉寂中積蓄力量,等待來年的春天。這種對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讓我對自然法則有瞭更深的感悟。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修辭,但卻充滿瞭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讓我明白,即使是最簡單的生活,也可以蘊含著最深刻的哲學。我常常在讀完他的詩歌後,陷入沉思,思考生命與自然的聯係,思考我們與這片土地的關係。《都耕佃農》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加敬畏自然的力量。

评分

初次接觸《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我帶著一份對田園生活的浪漫想象,而讀完之後,我的感受遠比想象中更加豐富和深刻。莫渝先生的詩歌,像一股清流,滌蕩瞭我內心的浮躁。他描繪的不僅僅是自然風光,更是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那些詩句中,我看到瞭農人之間的互助,看到瞭對鄰裏的情誼,看到瞭對自然的尊重與感恩。在描寫耕作的場景時,他沒有迴避其中的艱辛,但更多的是一種默默的堅持和對未來的期盼。我尤其記得一首關於“春耕”的詩,字裏行間流淌著對生命萌發的喜悅,以及對辛勤付齣的肯定。這讓我聯想到,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這樣一份耐心和毅力,去播種希望,去耕耘夢想,即使過程充滿挑戰,最終也會收獲屬於自己的成果。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詩歌的韻律感,又不失散文的敘事性,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仿佛在聽一位老農娓娓道來他的生活故事。

评分

《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這本書,無疑是一份送給心靈的禮物。莫渝先生的詩歌,如同清澈的泉水,滋潤瞭我乾涸的心田。他描繪的田園生活,沒有一絲矯揉造作,隻有最真摯的情感流露。我從他的詩句中,看到瞭辛勤的汗水,看到瞭樸實的笑容,看到瞭對生活的熱愛。尤其喜歡他對於“勞動”的描寫,他賦予瞭勞動一種神聖的光輝,讓人們看到瞭勞動者最美的姿態。在讀到關於“豐收”的詩篇時,我更是被那種純粹的喜悅所感染,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收獲。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幸福”的意義,它並不在於物質的豐裕,而在於內心的滿足和與自然的和諧。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在都市中奔波的人們,它會讓你重新找迴內心的寜靜,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评分

翻開《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的瞬間,我仿佛被一股清新自然的氣息所包裹,仿佛置身於一片廣袤的田野,耳畔迴蕩著蟲鳴鳥叫,鼻尖縈繞著泥土與青草的芬芳。莫渝先生的筆觸細膩而深情,他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瞭一幅幅生動的農耕畫捲。那些關於播種、耕耘、收獲的詩句,不僅僅是對農事的記錄,更是對生命輪迴的禮贊,對自然規律的敬畏。我尤其喜歡其中幾首關於四季變遷的描繪,春日的嫩芽破土而齣,夏日的綠意盎然,鞦日的金黃遍野,鼕日的銀裝素裹,每一種色彩、每一縷氣息,都被他捕捉得恰到好處,仿佛能透過文字觸摸到季節的脈搏。他的詩歌裏沒有矯揉造作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意境,隻有最真摯的情感,最樸素的哲思。讀著讀著,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在城市的喧囂與快節奏中,我們似乎漸漸遺忘瞭與土地的連接,遺忘瞭那些最本真的生活方式。《都耕佃農》就像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內心深處對寜靜、對自然的渴望,也喚醒瞭我內心沉睡已久的田園情懷。

评分

我想說,《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這本書,真的讓我重新審視瞭“詩意”這兩個字。在我的認知裏,詩歌總是與陽春白雪、風花雪月聯係在一起,但莫渝先生的詩歌,卻將詩意融入瞭最樸實的田園生活。他筆下的勞動,不再是枯燥乏味的重復,而是充滿瞭生命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細節的捕捉,比如陽光透過樹葉的斑駁,雨滴打在芭蕉葉上的聲響,甚至是泥土中細小的蚯蚓的蠕動。這些細微之處,卻勾勒齣瞭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世界。讀到關於“農閑”的詩句時,我仿佛看到瞭農人們圍坐在火爐旁,分享著一天的收獲,談論著來年的打算,那種溫馨而愜意的畫麵,讓人心生嚮往。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農民的,更是寫給所有渴望迴歸自然、渴望心靈平靜的人們。它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記停下來,去感受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