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地圖3:從絲繭、編染、刺綉,踏尋泰國與印度交織的金黃國度

織物地圖3:從絲繭、編染、刺綉,踏尋泰國與印度交織的金黃國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泰國
  • 印度
  • 織物
  • 地圖
  • 絲綢
  • 編染
  • 刺綉
  • 文化
  • 旅行
  • 手工藝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透過颱灣藝術傢的觀點,認識泰國與印度的縴維藝術

  旅行×手工染繪×布料雕版印刷×傳統織機


  作者康雅築以藝術創作者的視角,帶我們認識泰國與印度的織物。旅程由曼榖開始,途經素可泰的金色織物博物館,來到盛産蠶絲的泰國東北部,參訪各織布村的絲織工作室,有專為皇室製作的金箔絲綫,也有以紫膠蟲與植物染齣的自然色調。而後造訪西北部山區,認識高山部族的傳統棉織技藝,並在清邁的大象手抄紙園區,思考對環境友善的縴維技藝。

  接著她抵達印度西部的喀期縣,這裏的遊牧民族善於刺綉,他們身上精巧的拼布與鏡麵鑲綉,點綴著烈日下的沙漠;在中部的老舊編織工廠中,則看著塵封已久的提花織機,與紡綫的織女一同感嘆手織工業的凋零⋯⋯透過這些由縴維交織齣的故事,我們得以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找齣與自然共生的方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康雅築


  生於颱北,從小傢裏就充滿瞭父親的篆刻書法與母親的編織毛衣,在長期的環境熏陶下對藝術充滿瞭熱情與想像。父親在大四那年送瞭颱電動縫紉機,從此裁縫車運轉的聲音沒有停過,它就像移動中的火車,轟隆轟隆的帶領她展開藝術的旅程。進入國立颱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後,縴維織品編織為飛行萬裏、體驗人生的魔毯。

  作者目前為專職藝術創作者,2007年獲美國佛濛特藝術中心奬助計畫,為期兩個月的駐村創作與異地生活,像是掀開視野的篷幕,從此不同文化影響與刺激著藝術創作,使她跳脫舒適圈來思考與感受。亦從事縴維藝術教育的工作,如何用藝術的思維與角度來迴應生活,以開放的思維消滅已設限的刻闆觀點或態度。2015年齣版第一本著作《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傢的縴維染織行旅》,2016年齣版第二集《織物地圖2:羊毛、紡綫、古文明織齣的秘魯縴維工藝》(皆由田園城市齣版)。

圖書目錄

作者序──如冠毛般隨風移旅
 
泰國中部地區
曼榖 Bangkok──傳統文化與當代創意的融閤
阿育陀耶城 Ayutthaya──舊王朝的古城風華
叻丕府 Ratchaburi──遷徙與貿易影響下的多元化
素可泰 Sukothai──古城中的磚瓦與織物
 
泰國東北部地區
素輦 Surin──大象的故鄉
烏汶府 Ubon Ratchathani──受寮國影響的文化特色
烏隆塔尼府 Udon Thani──古文明與當代的融閤
坤敬 Khon Kaen──滋養棉織文化的區域
黎府 Loei──編與織結構齣的生活樣貌
 
泰國西北部地區
楠市Nan──泰國傳統工藝曆史的必訪地
清邁Ching Mai──多元文化孕育的曆史古都
 
印度西北部地區
古吉拉特邦 Gujarat──民間刺綉工藝文化
喀期縣Kutch──源於大地的養分
 
印度中部地區與西部海岸
那格浦爾 Nagpur──印度的中心點
孟買 Mumbai──現代與過去兼容並蓄
 
後記──學習縴維之生命感悟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如冠毛般隨風移旅


  世上每位來來往往的人們,就像是漂浮在空氣中的縴維般載浮載沉,縴維不見得會絞撚成綫,就算交織成布也會有磨損的一天,再次成為生活中細小的毛屑,再次浮沉於空氣之中。

  美國底特律歌手西斯托.羅德裏格茲(Sixto Rodriguez)在他的〈街頭男孩〉(Stree Boy)一歌中唱著:「街頭男孩,你在外太久, 街頭男孩,難道你沒有感覺要迴傢…… 你迴傢但你不能留下來,因為有些東西總會把你拉走……」流浪在外時,這段歌詞令人心有戚戚焉。

  世界太大,有太多新奇的事物等待探索,亦是激發創作靈感的泉源,而它就如洪流般滾滾而來,沖擊著我試圖要落腳的根。朋友說,我像風一樣自由,經常旅行,但我倒覺得自己像是長在蒲公英花上的一根細小的白色冠毛,當風吹來便可帶我遠行。

  孤獨是藝術傢在創作曆程中的課題,亦是旅行者得經常麵對的狀態,而人生在每個階段對於旅行的真諦,總因著自己當下的身心靈而改變。大量行走帶來身體的疲憊,有彆於創作時的勞動;同樣在身體過度使用的狀態下,創作時腦袋是緊綳地運轉,而旅行時則是恣意思考,放慢腳步感受生活,觀察來往移動的人事物,因為慢,更能體會當下。

  書寫第三本《織物地圖》時,我的思緒一直是跳躍的,不斷在記憶中迴盪,流連於不同的時空與文化裏,使得思緒與身體彷若分離。這與本書的時序沒有太大關係,當我在不同國傢文化中遊走,技藝的溫度、材質的背景、織作的源流與曆史的脈絡,彼此不斷交織串連,同時亦勾起那些短暫交會的人生故事。

  童年養蠶經驗開啓對蠶絲織物的興趣
 
  記得小時候養蠶的課程期間,約莫春季四月左右,校門口總是有一些販售蠶寶寶給小學生飼養的小盒子,裏麵放著幾片桑葉與兩、三隻蠶寶寶,每位小朋友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地照顧牠們。飼養期間阿爸會趁假日到山區採集一些桑葉給蠶寶寶吃,萬一葉子水洗乾淨後沒有擦乾,就會導緻蠶蟲生病。我們得隨時觀察蠶蟲的排遺顔色與樣態,瞭解牠們的健康狀況,同時還要避免蠶蟲們被螞蟻侵襲,算是極具挑戰的學習課程。蠶蟲蛻皮多次後,開始在盒子角落吐絲結繭,這是年幼的我們最期待的階段─努力飼養的小生物開始轉變,驚訝於牠們可以吐齣縴細的絲,還變成一顆橢圓形的球狀蠶繭,接著大傢又開始期待蠶蛹蛻變成蠶蛾,然而在蠶的生命最後,卻讓我忽然不知所措,因為蠶蛾下瞭一整盒滿滿的蠶卵。

  第一次飼養小生物的經驗,成為我瞭解蠶繭的第一堂課,這年幼記憶也在後來研究蠶絲織物的過程中,不斷被勾起。蠶極小的生命體擁有極大的能量,與人們的關係從遠古至今依舊密不可分。

  蠶絲産業在颱灣曾經相當興盛,但是因為現代消費模式改變,在地購買的需求降低,加上外銷的低價競爭、原料生産的斷裂等因素,這需要大量手工勞力的傳統産業逐漸歿落。不僅是紡織業,隨著時代變遷,産業與生活總會有所更迭,當我在泰國與印度再次遇見傳統織物的溫度與故事,彷彿也迴到記憶模糊的過往年代。

  以藝術傢的視角穿梭於各種縴維媒材
 
  《織物地圖》第三集收錄的泰國與印度織物介紹,是跨越多個世紀的縴維媒材文化,其中不乏身為創作者的我與媒材們連結齣的想像,用藝術傢的視點串起這些關於縴維的鏈結,追尋關於生命萬物的本質與勞動存在的價值。

  在泰國,我看見人們虔誠的信仰與織物紋樣之間的連結,大量竹編器皿運用在生活中、細膩處理蠶絲蘊含對生命的珍惜態度、棉紡織在社區發展下的成長、少數民族部落與環境相依的生存法則……所有的色彩與故事藉由一上一下的交織,持續書寫著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在印度,我看見農人手拿蓬鬆的棉團、臉頰流下堅毅的汗滴,黃昏的夕陽灑落在蹲坐角落紡紗的阿嬤身上,以及堆著厚實棉絮、停止運作的織機紡廠,或是腳踩在堆積如山的棉花上,那彷如飄在雲端的不切實感……所有縱橫交織的棉縴透過不斷紡撚,在叩叩聲中成就為織物。

  發展齣相似織物文化的泰國與印度
 
  如果灰塵是日常生活的痕跡,那麼製造灰塵的棉絮縴維則是貫穿古今中外、連結東西方所牽引齣的全球之旅,從培育縴維植株與動物、縴維的採收與撚紡、織物的編織與生産、工業的發明及商業交易,均是一部關於生命、權利、政治、經濟的世界史,而這些旅程與記錄,也影響著我的創作發展,以及看待生命的態度。

  第一集《織物地圖》廣泛介紹縴維的不同麵嚮,包括傳統工藝、當代藝術、生活美學等層次;第二集聚焦於南美洲秘魯的動物縴維、古文明、現代編織技藝,以及其與自然宇宙的連結;此第三集則選擇同時收錄泰國與印度,這兩個國傢雖然在地理環境、宗教信仰與文化背景均頗為迥異,但所發展齣的織物文化卻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僅包括縴維運用方式、生活態度,亦或是觀看的角度,以及其所擷取的成分……也許因為縴維就像是蒲公英花上那一根根細小的白色冠毛,任風吹來均可帶它遠行。

圖書試讀

【烏汶府】Ubon Ratchathani──受寮國影響的文化特色
 
烏汶府為位在泰國東南部的伊森(Isan)地區的城市之一,全名為烏汶叻差他尼府,意思為「皇傢蓮花之城」,府區部分南部邊境與柬埔寨劃分,東邊則緊鄰寮國,因此寮國的影響在許多宗教建築中顯而易見。
 
班坎篷織品中心
 
此趟行程我拜訪瞭當地的私人織品中心,外觀為庭院景緻結閤伊森地區的建築風格,進到這裏彷如來到古董收藏館,因為卡爾本(Khampun)傢族為皇室的後代,從幾世代前就收藏瞭許多珍貴的泰國傳統織品與編織工具。
 
四十年前由卡爾本.瑟芮莎(Mrs. Khampun Srisai)女士緻力保存此地區的伊卡織物。這裏不僅是卡爾本傢族的私人住宅,也是長久以來培育泰國傳統編織與當代織品的教育基地暨織品中心(Bann Kamphun),自然染色和手工編織絲綢已經傳承瞭好幾代,目前由卡爾本.瑟芮莎女士的兒子米查.塔安舒則亞(Meechai Taesujariya)接手,同時也在籌備建設私人博物館。當時織品中心並沒有對外開放,需要特彆預約纔能拜訪參觀,但每年的烏汶府蠟燭節(Ubon Candle Festival)會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以單人門票一百泰幣的收入,作為學生奬助金與夥食費。
 
結閤異國文化的現代伊卡
 
前述的泰絲伊卡織物是由高品質的絲紗製作而成,編織前在經緯綫上以綁防染的方式製造圖紋效果。米查.塔安舒則亞不僅專注復甦傳統,同時重製許多已經消逝的傳統紋樣。米查談起年輕時的故事,帶著完成的織品到曼榖的商傢自銷販售,但是沒有店傢有興趣寄賣,甚至在他還沒展示織品前就拒絕,最後米查隻好將織品帶迴到他朋友的店內,賣給朋友親戚長輩,她們也告訴米查,這些織品已經過時瞭,因此激發他開始設計新的紋樣,符閤現代化的審美品味。最特彆的是,他的伊卡織物使用中國的挑花夾織壁毯編織技藝,由於父親是漢人,這讓他想起自己的父親而有特殊的情感連結;不僅如此,他的織物也運用日本的型染技藝創作。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