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旅圖:走進全球21間特色書店,感受書店故事、理想和職人精神

書店旅圖:走進全球21間特色書店,感受書店故事、理想和職人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書店
  • 旅行
  • 文化
  • 閱讀
  • 設計
  • 建築
  • 人文
  • 獨立書店
  • 職人精神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金彥鎬(韓國坡州齣版城幕後推手、資深齣版人金彥鎬):當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陷入徬徨之際,最好的去處非書店莫屬;被無以言說的孤寂圍睏之時,能讓靈魂得到撫慰的空間也是書店。隻要世界上依然有這樣的書店存在著,人類就有希望。

  韓國資深齣版人金彥鎬曆時20年記錄,走訪世界各地,帶你深入世界21間特色書店,探索書店的生存之道!
  21間書店日常,21種與書共生的生活方式,讓書店不隻是路上風景,而成為日常生活之必須。
  甫上市即登上韓國網路書店排行榜,讀者好評5顆星★★★★★!
  收錄世界各國,橫跨三大洲,21間各有特色、風格不同的書店。
  從書店裝潢、設計理念到成立宗旨,透過上百張全彩照片呈現。
  獨傢專訪各書店職人,進行深入對談,一起聊聊書店的生存之道。
  書末附有「書店索引」,收錄各書店聯絡資料,方便查找。

  ‧書店為何迷人?由資深齣版人說給你聽!
  作者金彥鎬是資深齣版人,也是一位狂熱的愛書人,不論現實環境多嚴苛,仍澆不熄他對書及齣版的熱情!為瞭喚迴大眾對閱讀的初心,他花費20年的時間,走遍世界,探訪21間各具特色的書店,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這些書店為實現理想、不畏艱難的幕後故事。

  ‧書店是城市的縮影,想瞭解城市就該從「書店」開始!每座城市都該有間書店,而每間書店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像是:
 
  •曆經800年風霜,讓傳統教堂大變身的【荷蘭天堂書店】
  •被譽為英語世界文學青年的庇護所和烏托邦的【法國莎士比亞書店】
  •將閱讀與美食閤而為一的【比利時酷客美食書店】
  •不提供其他服務,隻專心賣書的【美國史傳德書店】
  •讓紙張越陳越香,擁有高達30萬冊舊書的【颱灣舊香居古書店】
  •被BBC評為「世界十大最美書店」的【中國先鋒書店】
  •專為婦女和兒童服務,並提倡和平反戰的【日本蠟筆屋書店】
  •見證曆史,伴隨釜山人曆經戰爭風暴的【韓國寶水洞舊書街】

  ‧不安時代更需要閱讀!透過書店找迴遺失的美好
  書中的21間書店代錶不同美好時代的精神寫照,在曆史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我們奮力前行,找尋心中完整的理想世界。

  《書店旅圖:走進全球21間特色書店,感受書店故事、理想和職人精神》希望能藉由書店的經營故事,喚起讀者思考,「書是什麼?書店又代錶什麼?」這也是書店存在於世界的價值和意義。

本書特色

  •收錄世界各地特色書店:透過作者第一手的採訪資料,深入21間特色書店的幕後,透過與職人們的訪談,一窺其經營理念。

  •用鏡頭記錄書店故事:收錄超過百張的全彩照片 皆為作者親自拍攝,除瞭能瞭解書店的設計理念,亦能明白其最真實的一麵。

  •獨傢收錄颱灣知名古書店:以舊香居為代錶,道齣颱灣獨立書店的故事,為在地文化盡一份心力。

名人推薦

  名傢一緻熱情推薦
  大塚信一︱前日本岩波書店社長
  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
  加藤敬事︱前日本MISUZU書房社長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林載爵︱聯經齣版事業公司發行人
  陳萬雄︱前香港聯閤齣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
  張鐵誌︱作傢、《新活水》總編輯
  詹宏誌︱作傢、網路傢庭董事長
  詹正德︱前有河book店主、影評人
  董秀玉︱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總編輯
  龍澤武︱前日本平凡社董事、編輯局長

好評推薦

  每一座城鎮,無論大小,都應該有書店,可以訴說令人感動的故事,這就是文化。──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

  我在旅途上,覺得有點疲憊、有點孤單。然後我打開瞭這本書,讀著讀著,我開始微笑,開始覺得又有瞭點力量。──東吳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何撒娜

  金彥鎬先生集齣版傢、新形書店的開拓者和攝影藝術傢於一身,對文化和圖書,滿懷熱情。遊曆世界,亦不忘用齣版者的心靈,書店經營者的專業,藝術傢的眼光,捕捉世界各地書店的亮麗風景!──前香港聯閤齣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 陳萬雄

  書店是這個昏暗時代的燃燈者,是思想和文化火光的傳遞者,進行著對時代不閤時宜的抵抗。這本書讓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光。──作傢、《新活水》總編輯 張鐵誌

  我自己的書架上也藏瞭若乾愛書傢的書店探訪專書,,沒有什麼理由我會不愛金彥鎬先生的書,何況他書中提到大部分書店,我也都曾親身拜訪過瞭呢!──作傢、網路傢庭董事長 詹宏誌

  一個城市的人文指標不隻是看它有多少間書店,還要看它的書店都是些什麼樣的書店。看到本書介紹的這些書店,會羨慕那些城市的愛書人。──前有河book店主、影評人 詹正德
走進迷人的文字殿堂:一趟文學的巡迴之旅 這本書,是一張邀請函,邀請你放下日常的喧囂,走進一個個充滿靈魂的空間——那些不僅僅販售書籍,更承載著文化、夢想與生活哲學的場所。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跨越數個大陸的旅程,深入探訪那些獨具風格、歷史悠久或充滿創新精神的獨立書店。 這趟旅程並非單純的地理移動,它更是一場對「閱讀生活」的深刻探索。我們將透過細膩的觀察與樸實的記錄,描繪齣這些書店如何與其所在的城市脈動緊密相連,如何成為社區的知識中心,以及它們如何努力在數位時代的洪流中,堅守住紙本書籍所蘊含的獨特溫度與魅力。 第一章:歷史的低語——時光淬鍊齣的空間記憶 每一間老書店,都像是一個活著的博物館,牆壁、書架,甚至是空氣中瀰漫的陳舊紙張氣味,都訴說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們將從歐洲的心臟地帶開始,探訪那些經歷過戰爭洗禮、社會變遷,卻依然屹立不搖的經典書店。這些書店的選書哲學,往往是數代經營者智慧的結晶。它們見證瞭知識分子群像的變遷,成為特定時代思想交鋒的場所。 例如,在一個充滿文學氣息的歐洲小鎮,我們將走進一間可能已經營超過百年的書店。它的裝潢或許陳舊,但其選書的深度與廣度,卻是任何電子資料庫難以比擬的。店主(或掌櫃)或許已經是傢族的第三代,他們對於古籍的修復與保存有著近乎宗教般的虔誠。我們將探討,在一個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中,這些老書店如何維護其「慢活」的步調,以及那份對知識傳承的堅定不移。 在這一部分,我們關注的不僅是書的擺放,更是空間中流動的歷史氣息。我們會記錄下那些無意間被翻開的舊書頁裡夾藏的票根、筆記,或是泛黃的信箋,這些都是歷史的微小碎片,拼湊齣空間過去的樣貌。 第二章:建築的詩篇——空間設計與閱讀體驗的耦閤 書店不再隻是倉庫,它正在轉化為一種「體驗場域」。本章節將聚焦於那些在建築設計與空間佈局上極具巧思的書店。 我們將探訪那些被譽為「設計師的遊樂場」的現代書店。這些書店可能利用挑高的空間創造齣令人屏息的視覺震撼,或者巧妙地運用光線、材質(如清水模、再生木材)來營造特定的情緒氛圍。從極簡主義的留白,到巴洛剋式的繁複裝飾,每一種設計選擇都反映瞭一種對讀者心靈狀態的理解與引導。 我們會深入分析這些書店如何將「非閱讀區塊」融入整體規劃:一個設計精良的閱讀角落如何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其中;一傢結閤瞭咖啡烘焙工坊的書店,如何透過味覺和嗅覺來強化閱讀的整體感受;或是那些設有藝術展演空間、音樂錶演區的複閤式書店,它們如何成功地模糊瞭「消費場所」與「文化殿堂」的界線。 重點在於理解,空間的設計,是如何與書店的經營理念互相映照。一傢緻力於推廣特定學科(如自然科學或哲學)的書店,其空間配置與選書邏輯必然會有所不同。我們將試圖解構這些設計背後的意圖,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讀者停留的時間與購書的決策。 第三章:在地心跳——書店與社區的共生關係 書店是城市的毛細血管,它們深入社區的肌理,滋養著周遭居民的精神生活。本章節將目光投嚮那些紮根於地方、具有強烈在地連結的獨立書店。 我們將探討這些書店如何超越傳統零售業的範疇,成為社區的「第三空間」(介於傢庭與工作場所之外的空間)。它們可能承擔著地方文獻的搶救與整理工作,成為社區資訊交流的集散地,甚至是小型創業者的孵化器。 我們會記錄下書店主人與在地居民之間溫馨而真實的互動:他們如何記住熟客的偏好,如何為孩子推薦下一本啟濛讀物,或是如何在災難發生時,成為鄰裏間互相支持的避風港。 這些書店的故事往往與所在城市的變遷息息相關。或許,一傢位於漁港旁的小書店,其選書會大量偏嚮海洋文學與地方誌;而一間開在大學城邊緣的書店,則會成為學術前沿思想的展示颱。我們將捕捉這些書店如何捕捉並反映齣所在地的「集體潛意識」。 第四章:職人精神的溫度——在喧囂中堅持的熱情 在這個效率至上的時代,堅持手工、堅持專業的「職人精神」顯得尤為珍貴。本章節將聚焦於書店背後那些默默付齣的靈魂人物——選書師、裝幀師、以及那些不辭辛勞的店主。 我們會深入描繪選書師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他們如何篩選海量齣版物,哪些標準讓一本書得以在架上佔有一席之地?這背後涉及的判斷力、敏感度與對市場趨勢的平衡拿捏,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此外,我們也會探討那些緻力於「書的生產過程」的職人。他們可能堅持使用傳統的印刷工藝,或是在裝幀設計上追求極緻的美學。這些人將書籍視為藝術品,而非單純的商品,他們對細節的偏執,正是這些獨立書店得以維持其獨特品味的關鍵。 透過對這些人物的深度訪談與觀察,我們試圖揭示,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們願意抵禦連鎖書店的價格戰、數位化的衝擊,堅守在一個看似微利、卻極具文化價值的行業中。他們的堅持,是對「慢思維」與「深度閱讀」的一種無聲宣言。 結語:未來的書店樣貌 旅程的終點,是展望。在全球閱讀習慣不斷重塑的當下,這些特色書店將走嚮何方? 我們將總結這些成功轉型的案例,探討數位工具(如社群媒體、數據分析)如何在不損害書店「人文氣質」的前提下,被有效地融入經營策略。未來的書店,或許會更加強調「體驗經濟」與「知識策展」的結閤。 這本書,是一份對紙本書籍所代錶的文化價值、以及獨立書店所體現的社區精神的熱情頌歌。它希望帶領讀者走進的,是一扇扇通往不同生活哲學的門,讓人在那些被精心挑選的文字與空間中,找到片刻的寧靜與重新齣發的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彥鎬


  韓國資深齣版人,1968年至1975年曾任《東亞日報》記者,之後在1976年創立「韓吉社」齣版社。1998年發起韓國齣版人會議,擔任第一及第二任會長。2005年開始參與「東亞齣版人會議」,並於2008年至2011年擔任會長,期望以此促進東亞地區的書籍交流。

  為瞭重現書的精神和人文價值,策劃並推動韓國嗨裏(Heyri)藝術村的發展,遂開設名為「BOOK HOUSE」的新概念書店,是一個由書店、展覽館、餐廳及咖啡廳等生活環境所組成的復閤型文化空間。目前除瞭是齣版社代錶、作傢,也兼任韓國坡州齣版城(Paju Book city)文化財團理事長。

  主要著作包括:
  《齣版運動的現狀與邏輯》
  《書籍的誕生》
  《嗨裏,造夢風景》
  《在圖書共和國》
  《為瞭一本書》
  《書籍之林,那音響哦》

譯者簡介

金丹實


  朝鮮族,現居北京。1985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係,1988年獲吉林大學日本文學碩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外文局,長期從事外文編輯和翻譯工作。近年則以自由譯者身分參與中日韓交流,並翻譯多部日韓文學作品,包括《春天得以安葬:高銀詩選》等。

圖書目錄

【作者序】探訪書店,尋找閱讀的意義
 
天堂書店︱曆經800年風霜,壯麗建築變身為書店(馬斯垂剋,荷蘭)
敦特書店︱為旅行者開的書店,書籍帶你環遊世界(倫敦,英國)
巴特爾書店︱前身是廢棄火車站,華麗變身書店(阿尼剋,英國)
莎士比亞書店︱齣版名作《尤利西斯》,更培養齣無數作傢(巴黎,法國)
酷客美食書店︱融閤閱讀與美食,新型態的書店風格(布魯塞爾,比利時)
海伊書鎮︱廢棄礦村因二手書而重生,成為著名書都(威爾斯,英國)
特龍斯莫書店︱和暢銷書保持距離,隻提供讀者需要的書(奧斯陸,挪威)
中城學文書店︱廢棄劇場重獲新生,為蕭條社區注入活力(賓夕法尼亞州,美國)
濛塔古書坊︱亞馬遜沒有洗手間,但我們書坊有(麻薩諸塞州,美國)
史傳德書店︱不提供其他服務,隻以好書吸引全球讀者(紐約,美國)
麥剋納利‧傑剋森書店︱大型書店做不到的事,小書店能完成(紐約,美國)
萬聖書園︱重視小眾聲音,反而成為獨傢特色(北京,中國)
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營業,成為點亮城市之光(北京,中國)
單嚮空間︱年輕人最愛,閱讀時代的互動空間(北京,中國)
鍾書閣︱為讀者尋找好書;為好書尋找讀者(北京,中國)
先鋒書店︱國際盛贊,更是「中國最美書店」(南京,中國)
舊香居︱沉浸在古書香裏,是愛書人的樂土(颱北,颱灣)
蠟筆屋︱為女性及兒童發聲,宣揚生命及和平理念(東京,日本)
北澤書店︱風雨無阻,117年從未歇業的二手書店(東京,日本)
榮光圖書︱重視讀者需求,沒有買不到的書(釜山,韓國)
寶水洞舊書街︱見證曆史的文化遺産,也是愛書人的心靈故鄉(釜山,韓國)
 
【結語】透過閱讀,建立懂思考的理性社會
【附錄】本書遺珠,但值得造訪的書店
書店索引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探訪書店,尋找閱讀的意義


  威廉•福耶爾和他的兄弟吉伯特•福耶爾報考1903年的國傢公務員錄用考試,結果雙雙落榜。隔年,兄弟倆決定將所有的教材拿齣來販售,為此開瞭傢小書店。全球知名的書店──福耶爾書店(Foyles)就此誕生。

  福耶爾書店位於倫敦的書店街,即查令十字街。這間書店擁有的書架總長為世界之最,已載入金世世界紀錄中。福耶爾兄弟無心插柳柳成蔭,不但改變瞭自己的人生軌跡,也給世間許許多多迷戀書籍的愛書人造就瞭福利。如今穿梭在倫敦大街小巷,滿載書籍的「福耶爾麵包車」(Foyles Van),已然是世界名城倫敦的文化象徵。

  當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陷入徬徨之際,最好的去處便是書店瞭。被難以言喻的孤寂圍繞之時,能讓靈魂得到撫慰的空間也是書店。因為有書籍,我們不孤獨,書中總有暖意。閱讀是一個人的行為,但也意味著與世界上無數不同時代的人展開精神交流。

  1973年鞦天,我任職於韓國某日報下的月刊單位,在一次編委會上提齣邀請韓信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大眾神學傢的安炳茂先生撰寫名為「為瞭活得像個人」的係列捲首語。那是一個反常年代,在樸正熙(韓國第5至9屆總統,因鐵腕統治而有獨裁者之稱)軍政強權下,人性思考也動輒被貼上駭人聽聞的政治標簽,媒體人舉步維艱。我渴望與所有同時代人們共同省思,每一個人到底應該實踐什麼。

  「為瞭活得像個人」,這句話是貫穿我的齣版生涯的座右銘。寫一本書,編輯一本書,閱讀一本書,無不是為瞭活得像個人。投身齣版業40多年,光陰匆匆流逝,而這個問題對我一直嚴重拷問,我依然在尋求答案。

  人類的思索,被書冊賦予形態,存在並衍生著。書籍,承載著人類文明,並將其編織成體係。一本本書匯集於書店,化作世間至美的叢林,智慧的閤唱在此迴響。

  大大小小的書店,甫一誕生便是開放思想的場所,隸屬於自由的世界。書店是多元的叢林,薈萃著林林總總的書和五花八門的思考。正如一位書店人對我說的話:

  書店,是時代精神無拘無束且流瀉的空間。書店,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公民社會。

  的確,書店所蘊育的成果,比任何一間文化機構都卓越。書店喚醒社會意識,思想在書店得到昇華。

  在報社當記者時,我在首爾鍾岩洞派齣所附近租屋並住瞭2年多。派齣所旁有一傢小書店,每天下班我都會先走進這傢書店站著看書。老闆心慈麵善,喜歡聊關於書的話題。我也偶爾買1、2本書。如今這傢書店早已沒瞭蹤影,派齣所也搬進彆處的大樓。然而,每次經過這條街時,我總是忍不住東張西望,追尋記憶中的小書店。後來做齣版人編書、齣書,我的腦海裏會時常浮現那個小書店和那位和善的大叔。

  如今韓國實體書店日漸衰微,作為一名齣版人,我無法平心靜觀,於是不自量力踏上尋訪全球書店之旅。我要尋訪世界各地的書店,與書店人進行對話,聆聽他們在嚴峻現實中如何堅守書店的價值,渴望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智慧。探訪世界各地書店,我感知著書籍的尊貴和書店的力量,重新整理齣版與閱讀的定義。

  書店人為書全心投入的至誠,深切地打動我。那些信奉物質至上、機械萬能的唯「物」主義者正在為3C文明歡呼雀躍,然而巡訪五湖四海的知名書店時我發現:這個世界正在重估紙本書的價值。

  我認識瞭許多信念堅定的書店人。雖然無所不能的3C技術看起來所嚮披靡,書籍被視為物質而非精神産品,然而我遇到的那些書店人卻完全不為所動。

  與這些書店人的對話,使我的旅程充滿喜悅。盡管採訪行程總是排得過於緊湊,我卻一路興味盎然。書和書店依然活著,而且富有動感活力,精神和生命在那裏躍動,那是知識與智慧流光溢彩的地方。正如英國哲學傢法蘭西斯‧培根所說:「歸根究底,書籍,寜可被消化,也不會被消費。」能與世界各地的書店人探討書和書店的價值,我由衷地感到幸福。

  我和他們一見如故。

  近來,遇到一些熟人和退休的專傢學者時,我總是要鼓動他們拿齣本人的藏書,開一傢「會客廳書店」。說是書店,其實就是將個人的書房和大學研究室的書挪一部分到公共空間。未必非得一層門市纔行,一間或半間房屋,改裝成主人喝茶會客的地方,便是不錯的對話、閱讀和執筆空間。也不用擺放太多的書籍,選些主人專長領域的書就夠瞭。

  不少朋友告訴我,這個想法令他們心動。我想著:這小小「會客廳式書店」,成為新生代文化運動、精神運動的燎原之火也未可知。我也願意相信:書和書店、閱讀和論說必將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美好。

  我再一次上路, 一邊行走一邊思考,一邊思考一邊行走。今天,我依舊在旅途中,一邊旅行一邊思考著本書。旅行即是讀書,讀書也是旅行。

  我的路是書,通往書的路,即是我的路。

  在我心目中,中國是文字之國、圖書之國、壯闊曆史塑就的敘事之國。那些敘事,是精神,是思想,是賢哲留下的對話,是經典。

  我踏上中國之旅──探尋文字、敘事及書籍之旅,第一站是1988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我用腳步丈量無數文藝和經典誕生的現場,全身心體會著激越的中國當代史,是對曆史必然的深層認知和實踐;書籍,跨越邊界,橫穿領域。此後,我一次次來到中國,為瞭尋訪書店,走遍大江南北……。

  30年過去瞭。今天,我很想透過本書與讀者對話,我熱切盼望著能與他們成為朋友。因書結緣,那友誼必然是美麗的。
 

圖書試讀

天堂書店︱曆經800年風霜,壯麗建築變身為書店(馬斯垂剋,荷蘭,Maastricht, Netherlands
 
建於1294年的這座哥德式建築,當年是天主教多米尼剋教派的教堂,如今變身為全球愛書人慕名而來的書店。在寬25公尺、深20公尺、高25公尺的壯闊空間裏,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傾瀉而下;人類精神的花朵在這裏以驚艷的姿態迎接讀者。全世界的愛書人來到荷蘭南部小城馬斯垂剋,每一個孤獨的靈魂將成為鑲嵌於此的玲瓏寶石,即在天堂書店中得到撫慰。
 
書是什麼?我是誰?站在天堂書店,我捫心自問,情不自禁迴望自己走過的路。齣版書籍的意義究竟何在?應該心係異鄉者的孤獨與悲哀,應該承載被放逐邊陲者充滿艱辛苦痛的人生。唯有在人們的心靈埋下詩魂的書纔稱得上是本好書。
 
曆經800年風霜的老教堂,書籍在這鎸刻著古老光陰的空間綻放,必然是充滿詩意,它講述的必然是神奇的故事。
 
一部經典!我驀地想到,天堂書店就是一部經典作品。偉大的經典,將使我們內心深處的悲傷得到昇華。曆經無盡時光錘鍊的經典,終會凝固成那歲月般的悲愴。柏拉圖如是,紀伯倫如是,鹹錫憲亦如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那悲愴至今仍能打濕我們的眼眶,能扶正我們搖搖欲墜的人生。
 
2008年,天堂書店被英國《衛報》評為世界最美書店。2011年,我首度造訪天堂書店,大受衝擊。2015年夏天,當我再次造訪時,天堂書店像一位不見外的朋友,迎接我的到來。
 
馬斯垂剋是一座古老的小城,目前人口約有12萬5000人。城市同時帶有明顯的比利時和德國特色。首次探訪時,我們從德國的杜塞道夫驅車2小時抵達,再次造訪則從巴黎齣發,曆時4 小時。如果從比利時入境,人們可乘電車直達馬斯垂剋站。
 
天堂書店位於馬斯垂剋的「客廳」─維德霍夫(Vrijthof)廣場大街一角,是荷蘭最早的哥德式建築。它自建成以來從未遭受火災等禍患,保存良好,連穹頂下方2公尺高的閣樓狀木椽也完好無損。然而自從1794年多米尼剋教派被攻占荷蘭的拿破崙軍隊驅逐,這棟哥德式建築作為教堂的使命戛然而止。它先是淪為法國騎兵的馬捨和物品倉庫,接下來相繼成為拳擊賽場、自行車保管所、汽車展銷場、消防署的裝備庫等;有段時間還是汽車駕照考場、女子手球賽場。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店旅圖》的齣現,可以說是一場及時雨。在這個數字信息爆炸的時代,實體書店似乎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正是這樣的時刻,我們纔更需要去發現那些依然在堅持、在創新的書店。我一直覺得,書店的魅力在於它的“溫度”,在於人與人之間,人與書之間的那種真實的連接。這本書帶我去瞭很多我夢寐以求的地方,讓我窺見瞭那些隱藏在異國他鄉的文學寶藏。我喜歡書中對書店經營者故事的描寫,他們不僅僅是在賣書,更是在傳遞一種理念,一種對生活的熱情,一種對未來的期許。這種“理想”的力量,是任何虛擬空間都無法取代的。每當我感到迷茫或者疲憊的時候,我就喜歡去一傢安靜的書店,靜靜地坐著,感受那種氛圍,仿佛所有的煩惱都能被書頁間的墨香所衝淡。這本書讓我明白,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誌同道閤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份珍貴的閱讀文化。

评分

我拿到《書店旅圖》時,腦海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天哪,這不正是我一直以來尋找的東西嗎?”作為一個對獨立書店有著近乎狂熱喜愛的人,我常常會在旅行時,將探訪當地特色書店列為行程的重中之重。這本書就像一個無聲的導遊,用文字和圖片,將我帶到世界各地那些我未曾踏足,卻早已在心中勾勒齣無數次模樣的書店。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書店故事”的挖掘,那些關於書店如何誕生,如何發展,如何麵對挑戰的經曆,往往比書本本身更加引人入勝。它們是經營者們心血的結晶,是他們對知識、對文化、對社區的獨特貢獻。我一直相信,每一傢有靈魂的書店,都應該被認真對待,它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店旅圖》讓我看到瞭更多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書店形態,也讓我對自己經營一傢屬於自己的書店的夢想,有瞭更清晰的輪廓。

评分

這本《書店旅圖》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身為一個在颱北巷弄間穿梭,搜尋那股書香氣息的資深書蟲,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不僅僅是賣書,更是承載著故事、理念甚至生活態度的獨立書店充滿好奇。每次走進一傢彆具一格的書店,總會有一種“被治愈”的感覺,好像在匆忙的世界裏找到瞭一個安靜的角落,能夠放慢腳步,重新找迴自己。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足不齣戶,就能神遊世界,探索那些我或許永遠沒有機會親身踏足的文學殿堂,瞭解它們背後的故事,感受那些經營者懷揣的理想與堅持。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日本那些充滿匠人精神的書店的介紹,想知道它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依然堅守著一份對書籍、對閱讀、對空間本身的極緻追求。那種對細節的打磨,對品味的塑造,對顧客體驗的用心,往往是它們最動人的地方。這本書不隻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書店”這個概念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書店旅圖:走進全球21間特色書店,感受書店故事、理想和職人精神》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友,在我孤獨的時候,用溫柔的敘述,帶我走進一個個充滿驚喜的異域空間。我一直對那些不落俗套、有著獨特個性的書店情有獨鍾,它們不隻是商品的堆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書中那些關於“職人精神”的描繪,讓我對書店從業者的付齣有瞭更深的理解。他們不僅僅是店主,更是文化的守護者,是閱讀的傳播者。我喜歡書中的“理想”二字,它代錶著一種不隨波逐流的堅持,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想象一下,在某個遙遠的國度,有一間書店,它隱藏在古老的街道,飄散著咖啡和書本的香氣,那裏有著最真摯的熱情,最用心的推薦,這本身就是一種浪漫。這本書讓我看到,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那些堅持傳遞知識、分享故事、營造美好空間的“書店魂”,永遠都在閃耀。

评分

說實話,收到《書店旅圖》這本厚實的書時,我既興奮又有點不知從何翻起。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精美的插畫和細膩的文字深深吸引。我一直認為,一間好的書店,就像一位博學的智者,它不僅僅提供知識,更能啓發思考,甚至塑造一個人的世界觀。這本書帶我“拜訪”瞭來自世界各地的21傢特色書店,每一間都獨具匠心,各有韆鞦。有些書店似乎是曆史的沉澱,散發著古老而迷人的韻味;有些則充滿現代感,將藝術、設計與閱讀完美融閤。我特彆感興趣的是那些藏在城市角落裏、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小書店,它們往往承載著最純粹的經營者的熱情和最獨特的地域文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書店從業者的“職人精神”,那種對於書籍的熱愛,對於讀者需求的洞察,對於經營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的態度,著實令人欽佩。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美學”的教科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